美术教案

时间:2023-11-26 12:55:4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美术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教案【锦集10篇】

美术教案 篇1

  教材背景:

  本课主要是运用《地心游记》的作者儒勒·凡尔纳的一句名言。本课涉及的“地心”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是一个神秘、未知、遥远的地球的中心,正因它的未知性,所以才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它的神秘性,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因此才会乐于去谈论它、描绘它,也乐于把自己想象中的地心大胆呈现出来,更希望它变成自己想象中的现实,创作的欲望和情感也会油然而生。这都是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在教学中,要重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把“地心”的神奇与自己想象中的人物、动物、环境联系到一起,从而创作出特有的“地心世界”。

  教材从儿童特点出发,以插图的形式营造出神秘的气氛,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学生作品想象力丰富,个性突出。特别是在表现手法上有线描的形式,小作者利用线条的不同组合勾画出丰富的地心世界。有的利用油画棒浓郁的色彩表达出地心的绚丽神奇。蜡笔刮画的表现手法以大面积的黑色覆盖画面,更是很好地营造出神秘的氛围。这些作品各具特色,目的是抛砖引玉,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采取自己更喜欢的,更利于表现内心感受的表现形式。

  教学课题:《地心游记》

  教学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地球构造方面的资料,对地心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在课上可以用一段视频吸引学生直接引入本课主题,可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进行交流,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但这部分内容不能作为重点去讲解,关键这是美术课而不是地理课,美术课的讲解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做铺垫,但是渗透这些知识为了美术学习做铺垫。但它更需要一个美的形式承载这些知识,去表达他们的幻想和美好的愿望。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科本体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利用恐龙灭绝、神秘的太平洋百慕大三角失踪的飞机、轮船和火山爆发等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地球的中心是否有另外一个未知世界。教师可以联系现时生活中已知的,但并不一定存在的东西,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发展到创作意识和兴趣。四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客观写实期。要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并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就要借助一些资料和手段,提供给他们形象的图画或视听材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物、事和地心这种神秘莫测的世界联系起来。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在进入想象阶段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幻想也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作为行星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地球,更是有着一个神秘核心,在这个核心中究竟有无生命,按照常规的思维肯定是没有。但是科学家为何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温度高达几百度的海水里发现了游动的小虾。不能把人生活的环境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等同去看,生命的表现形式不可能完全一样。要抛开一些惯用的思维模式,这是幻想思维的首要条件。地心是未知的,即便是科学的研究也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像《地心游记》里记载的是地心有炽热的岩浆,假如炽热的岩浆里有游动的生物,那也应该是何等的壮观和美丽。那发着光的流动着的岩浆照

  耀着地心,那是怎样的一个光怪陆离的地底世界。也可以画一些从未见过的想象中的植物、动物,还可以画一些想象的人和环境。描绘地心的景色也是选择之一。学生从直观的欣赏和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被激活了。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如何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笔传达出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可以出示一些科幻题材的图画,或分析书本中的学生作品。提示学生思考:作者表现的是怎样的科幻情景,又通过怎样的线条、颜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组织来表现想象中的奇幻世界的。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动植物的变形的特定空间环境,甚至于还可以利用毕加索、马蒂斯的变形人物,从中得到借鉴,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在学生通过感性的欣赏和理性的认识后,会根据自己的联想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告诉学生,路该怎么走,但千万不要强求学生按自己的步伐走,更不能背着学生朝前走。这样,学生就可以选择更利于自己表现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评价创作成果的环节上,教师更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学生的作品。可以通过自评、学生互评、老师总评等方式进行。作品的优劣不要做过多的关注,要去关注他们的创作思维和创作过程,要给每个孩子发表观点的机会。因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虽不太

  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样的学生同样应受到关注和表扬。最后总结时有一个地质学家的话可以作为参考:人只有能够想得到才能做得到,你连想都想不到就不可能做到。你不要认为自己做不到。

  教材分析:

  “凡是人能够想象到的事情,总有人最终能够实现它”,这是《地心游记》的作者儒勒·凡尔纳的一句名言。科学幻想一直是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幻想和真正的科学设想有相当大的距离,但幻想也是要基于一定的事实为根据,它不是空想也不是神话。蒸汽机的发明、飞机的制造、卫星上天都和幻想息息相关。本课涉及的“地心”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是一个神秘、未知、遥远的地球的中心,正因它的未知性,所以才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它的神秘性,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因此才会乐于去谈论它、描绘它,也乐于把自己想象中的地心大胆呈现出来,更希望它变成自己想象中的现实,创作的欲望和情感也会油然而生。这都是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在教学中,要重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把“地心”的神奇与自己想象中的人物、动物、环境联系到一起,从而创作出特有的“地心世界”。

  教材从儿童特点出发,以插图的形式营造出神秘的气氛,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学生作品想象力丰富,个性突出。特别是在表现手法上有线描的形式,小作者利用线条的不同组合勾画出丰富的地心世界。有的利用油画棒浓郁的色彩表达出地心的绚丽神奇。蜡笔刮画的表现手法以大面积的黑色覆盖画面,更是很好地营造出神秘的氛围。这些作品各具特色,目的是抛砖引玉,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采取自己更喜欢的,更利于表现内心感受的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用一段火山爆发的视频导入本课,请同学看一段火山爆发的视频,让同学们了解在地

  下存在着巨大的能量。我们不能理解的一些地质现象都是地心的巨大能量的释放的反映。如火山爆发、地震等。早在1864年凡尔纳就写了科学幻想小说《地心游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心游记》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地球构造方面的资料,对地心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二、教学引入:

  我们知道地心存在着巨大的能量,我们现在的地球也是几千年地质运动的结果。我们能通过几千年以前留下的骨化石来了解原来地球上生活的动物和植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古化石图片。地心的不断运动还在地上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壮观的景色。用课件让学生欣赏卡斯特地貌和地下的钟乳石的景观。

  三、视频资料欣赏

  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无法解释的地质现象如利用恐龙灭绝、神秘的太平洋百慕大三角失踪的飞机、轮船和火山爆发等视频资料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地球的中心是否有另外一个未知世界。也可以让了解的学生讲一讲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失踪的飞机。有许多学生对这些现象非常感兴趣。从这些我们无法理解的神秘现象,我们非常想知道地心到底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发展到创作意识和兴趣。

  (教师可以联系现时生活中已知的,但并不一定存在的东西,如恐龙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发展到创作意识和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物、事和地心这种神秘莫测的世界联系起来。也可以播放有关科幻、探险的影视作品,通过画面、声音来感染学生,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想象。)

  四、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在进入想象阶段后,如何定位是一个关键。

  师:作为行星家族中的一个成员的地球,更是有着一个神秘核心,在这个核心中究竟有无生命,按照常规的思维肯定是没有。但是科学家为何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温度高达几百度的海水里发现了游动的小虾。不能把人生活的环境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等同去看,生命的表现形式不可能完全一样。要抛开一些惯用的思维模式,这是幻想思维的首要条件。地心是未知的,即便是科学的研究也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像《地心游记》里记载的是地心有炽热的岩浆,假如炽热的岩浆里有游动的生物,那也应该是何等的壮观和美丽。那发着光的流动着的岩浆照耀着地心,那是怎样的一个光怪陆离的地底世界。●学生想象、讨论交流

  五、学生想象绘画创作

  可以画一些从未见过的想象中的植物、动物,还可以画一些想象的人和环境。描绘地心的景色也是选择之一。

  (学生从直观的欣赏和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被激活了。)

  ●出示一些科幻题材的图画,或分析书本中的学生作品。

  提示学生思考:作者表现的是怎样的科幻情景,又通过怎样的线条、颜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组织来表现想象中的奇幻世界的。

  (启发学生利用动植物的变形的特定空间环境,甚至于还可以利用毕加索、马蒂斯的变形人物,从中得到借鉴,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在学生通过感性的欣赏和理性的认识后,会根据自己的联想进行绘画练习。)

  ●选择更利于自己表现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六、作业展评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学生的作品。学生作品想象力丰富,个性突出。特别是在表现手法上有线描的形式,同学们利用线条的不同组合勾画出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的利用油画棒浓郁的色彩表达出地心的绚丽神奇。蜡笔刮画的表现手法以大面积的黑色覆盖画面,更是很好地营造出神秘的氛围。可以通过自评、学生互评、老师总评等方式进行。要给每个孩子发表观点的机会。

  教学反思:

  刚接触这一课时,我对这一些知识也有一些陌生,但是我用火山爆发的视频一下带学生切入主题,欣赏一些图片,再进行一些讲解以后学生们对这些内容非常感兴趣。有一些学生对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的了解也非常多,是出乎我的想像。学生对这些知识是非常感兴趣得。只要老师一点拨学生们就能产生许多联想。学生大胆想象是出乎老师的意料的。教材从儿童特点出发,以科幻画的形式营造出神秘的气氛,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学生作品想象力丰富,个性突出。同学们利用线条的不同组合勾画出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的利用油画棒浓郁的色彩表达出地心的绚丽神奇。蜡笔刮画的表现手法以大面积的黑色覆盖画面,更是很好地营造出神秘的氛围。这些作品各具特色,目的是抛砖引玉,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采取自己更喜欢的,更利于表现内心感受的表现形式。

美术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听各种动物的叫声并模仿。

  2、通过印手印的活动锻炼孩子们手部的肌肉。

  3、通过表达各种事物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通过各种划割的活动提高孩子们的握力以及力量的调节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各种动物叫声的录音,图章,签字笔或彩色铅笔,湿巾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听各种动物的叫声并模仿。

  ① 听各种动物的叫声并说说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

  -这个叫声是什么动物的声音呢?

  -这个是可怕的狮子的声音。

  -我们来模仿一下这些声音怎么样?

  -狮子是怎样叫的呢? 狮子是“奥~~”这样叫的,狮子的声音很吓人。

  -我们再来听一遍狮子的叫声怎么样?

  -我们把刚才模仿的动物用印手印的方式印在图画上怎么样?

  二、展开

  1、一边看活动纸一边讨论。

  ① 说说动物园的样子以及你的经历。

  -这是哪儿呢?

  -这是动物园,你去过动物园吗?

  -但是这个动物园里没有什么动物,动物都去哪儿了呢?

  -我们用手给动物园印出一些动物来怎么样?

  2、在活动纸上印出动物的样子。

  ① 回忆一下动物园里的风景,想象一下动物园里的动物并表现出来。

  -动物园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想一想都有哪些动物。

  -把想到的动物印在之上。

  ② 想想有哪些印手印的方法,自由发挥,表现出动物园里的样子。

  -老师告诉孩子们印手印的'方法。(做示范) 老师给孤单的猴子印出朋友来。

  -大家想印出哪些动物呢?

  -如果有想到的动物就按照脚印印出正确的动物来。

  ③ 用签字笔和彩色铅笔补充完整。

  -在印完的动物身上用签字笔或彩色铅笔画出尾巴或脸。

  -老师先画。(做示范) 老师给猴子画出长长的尾巴。

  -大家也用签字笔和彩色铅笔画出动物的尾巴怎么样?

  三、结尾

  1、印完手印后用湿巾把手擦干净。

  2、让孩子们介绍一下自己印的动物。

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的手工制作知识及掌握基本的插接技巧。

  2、引导学生在欣赏造型与色彩中勇于发表独特见解。教学重点:插接图形的造型设计。教学难点:插接技巧的了解与掌握(插接方法与摆设形状)教学工具:彩色卡纸、剪刀、示范作品、学生作品及精美艺术图片。教学过程:

  一、授课

  1、制作方法对比导入——点出课题

  师言:小朋友们,我们在上几个学期的美术课中,上过很多的手工课,学到了许多新的制作方法。(请几个学生讲讲学过什么样的方法:粘、剪、卷……)。教师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制作方法——插接(纸片插接)。

  2、 欣赏、对比,发现新的纸工技法

  欣赏制作精美的插接作品。(扑克牌插接、几何形插接、水果形插接及粘贴式的立体桥梁作品。)

  3、 观察范作:

  师问:观察作品并告诉老师哪些比较好看,为什么?

  生答:纸片的图形十分漂亮,颜色丰富,搭配和谐。

  4、 教师边示范制作,边讲解:

  示范:(1)、剪一个口:剪刀垂直卡纸,剪开卡纸长度的三分之一

  (2)、剪两个或多个口:把所要剪的卡纸重叠,剪刀垂直卡纸,剪开卡纸长度的三分之一

  注意:(1)、剪开的线要直,这样叠起来才不会歪歪斜斜

  (2)、底座要前后左右插接多张卡纸,否则底座太轻,无法承受上面的重量刚才我们经过观察,已经发现了这课要学习的内容——纸片插接制作的'一些要点,现在老师把具体的制作步骤示范,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其中的制作技法要点。

  (1)设计纸片造型(由于时间较久,也可用简单方形代替,)

  (2)剪。

  (3)研究插接方法(提醒学生先由设计作品的底座)

  (4)插接。

  提醒学生插接的底座一定要牢固,可选择井字格形结构。(鼓励学生找其它更牢固又美观的插接方式。)若想插接得越高,底座建议做大些。

  5、 让学生先讨论,并分组动手先制作插接底座。

  6、 看看谁的底座最牢固,并把这个新发现方法介绍给大家。

  二、布置作业:

  1、 学生可自行分组制作。

  2、 要求色彩搭配合理,插接牢固。

  3、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辅导,发现底座不牢固的立即给予指正、修改、加以巩固。

  三、评价、作品展示、比一比:

  选出造型夸张、拼接牢固的小组作品,比比看,谁的最有创意,谁最有办法,插得最高,由学生为主参评,小组间互相评价,讲一讲,这些作品的优缺点?相互交流插接经验。

  教师后记:

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学会使用棉签做画用。棉签画叉,中间横一条线,画出雪花的六个角,再通过装饰画成小雪花

  2、能大胆地用棉签画出大小不同的雪花。

  3、在做画过程中体验黑白装饰画的美感,感受用棉签做画的乐趣。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5、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活动准备:

  1、黑颜色的纸人手一份,棉签每人两根,白色水粉每组两盘。

  2、湿抹布一块。

  3、雪花的图片或实物。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欣赏雪花的图片或实物。

  教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那你们说一说冬天都有什么景象呢?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冬天天气很冷,天空中下起了雪花,小朋友你们喜欢雪花吗?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到来了什么。

  二、欣赏雪花,教师讲解并示范画雪花。

  (1)教师出示雪花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进行观察。

  (2)教师讲解画。

  教师:老师将这片雪花画在了纸上,小朋友猜一猜我用什么画的。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种新的画画工具。

  教师出示棉签引起幼儿的兴趣。

  (3)教师边画边讲解。

  教师:小朋友用一根棉签轻轻地蘸上白颜色的水粉,在画上画一个叉,在叉的中间画一条线,形成一个六个角的图形;再蘸颜色在六个角上画上小圆或一条条短横线。这样,一朵美丽的雪花就画好了。

  教师:小朋友的桌子上放有白颜色的颜料、棉签和抹布。

  (4)幼儿操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选材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冬天的快乐,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知道冬天的特征以及雪花有六个花瓣,整合语言讲述、环境创设、交流互动、动作展现、识字活动、认识了有关雪的文字,并能用语言来表达,使整个活动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在活动中,幼儿对油水分离的美术效果十分感兴趣,她们对颜料刷子刷刷刷后的美丽的冬天景色回味无穷。结合儿歌,运用多种方法撕撕、贴贴、涂涂的方法制作美丽的雪花。采取了分组的形式,每一组都提供了不同的材料,制作的方法也不同,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差异,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的积极性。不足的是一组涂色幼儿动作较快,好象完成了没事了,幼儿有些闲着,这时可以引导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可以相互欣赏自己的作品有些什么不同,让他们有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这个活动,我会在以后的活动中会更加注意。

美术教案 篇5

  1、形体切挖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课 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

  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二、发展阶段。

  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三、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四、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五、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六、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2、点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

  2、认识“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尝试体验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注意整体画面色彩和谐关系。

  3、感受点的艺术魅力。利用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欣赏、分析、创作、指导、评价,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

  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点的组合规律、疏密变化,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色彩。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

  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画纸

  课 时: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请你猜猜我是谁?

  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么?

  你能猜到那是什么吗?那么你看到了什么? (各种颜色的点)

  再退远一点,现在看到什么了吗?(是人物画)

  点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大家先来欣赏几张世界名画。 欣赏比较:

  1、《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修拉 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画家。

  2、《纳蒂布港》西涅克 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之一。

  3《牧羊女》 米勒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

  学生比较欣赏,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点彩派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

  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可以得出: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点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正方形是点;花园里开放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也是点;距离足够远的话人是点,汽车是点,甚至房屋也是点??

  出示图片,清学生再次辨析点。

  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点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比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点。

  欣赏图片,看看色点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欣赏图片,了解点的排列方法与效果。

  2、欣赏作品,感受点的魅力。

  1)《殉教者》希腊 马赛克镶嵌壁画

  小块的马赛克由点及面,追求绘画的效果。

  2)《蜡染》 苗族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中利用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生动灵活。

  3)《黑屋顶》吴冠中 中国当代艺术大师

  把房屋屋顶、窗户概括成不同形状的点,组成一幅形式感很强的画面。

  《山水》 黄宾虹 中国当代国画大师

  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变化万千,还概括的表现了各种物象。

  4)《构成》 维克托?瓦萨里 法国

  由圆圈圆点组成具有惊人视错觉的瞬间效果。

  5)《星月夜》 梵?高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

  用点进行方向组合,形成线化的感觉,增强流动效果。

  《午夜和晨雨中夜莺的歌声》 法国 米罗

  通过点的奇妙形状产生有趣的画面效果。

  3、学生创作练习

  用点的集合创作一张作品。以不同的点为造型元素,采取各种工具和材料,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

  不同的工具可以表现不同的点。

  欣赏课本P4技法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题材不限。

  作业要求:用点的画法进行临摹或创作。

  注意整体效果的变化,把握色彩的关系。

  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三、展示与评价

  1、将完成的作品按小组张贴到展示板上。

  2、小组内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

  3、各小组优秀作品大比拼。优秀作品的作者说说自己的创意与绘制过程中的感受。

  4、评出最佳作品

  四、下节课准备

  第二、三课时

  (第二课时欣赏制作,第三课时继续完成作品,并展示评价)

  一、欣赏图片

  欣赏一组马赛克镶嵌壁画

  西方美术史学家认识最早的镶嵌画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西亚的美索布达亚平原上,苏美尔人是这种艺术的始祖。但是镶嵌工艺真正得到广泛发展是古代欧洲的意大利半岛。公元313年,在君士坦丁堡的米兰颁布基督教合法以后,各地开始大兴教堂,几乎在教堂所有的穹顶、墙上布满了基督教壁画,由于镶嵌艺术在平面中耐久的原因使其成为基督教教堂壁画的首选。

  点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点的形式多样,色彩各异。

  每一块马赛克都是一个漂亮的色点,成千上万个马赛克组成了色点的海洋,成千上万的色点构成气势宏大的镶嵌壁画,让人赞叹!

  我们能不能做出这种效果的装饰画,用来美化我们的居室,美化我们的校园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们身边有没有可用的材料?

  彩纸剪贴、植物种子粘贴、蛋壳粘贴、彩色石子粘贴??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搜集身边常见的可用来制作色点装饰画物品。

  点的形式表现点的集合效果方法很多,可以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新的点画方法。

  三、步骤方法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蛋壳画。先了解制作的步骤、技巧。

  1、蛋壳要先洗净晾干,特别是蛋壳内的薄膜要撕去。在白纸上画出喜欢的图案。然后把图形拷贝到彩色卡纸上,卡纸的颜色要深一些。

  2、用小毛笔蘸胶水涂在卡纸上,胶水要涂的厚,但不要涂太大面积。然后掰一小块蛋壳放在胶水上。用镊子把蛋壳压碎,把蛋壳按照设计的图形排好。蛋壳的裂纹可大可小,关键是边缘一定要对齐。

  3、注意色彩的搭配,不同的部位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蛋壳粘贴。

  衣服上蛋壳的可以用稍大的碎片。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蛋壳镶在中间。

  4、为了使画面色彩效果更丰富,我们还可以用彩色水笔勾边,按着蛋壳碎片的形状上色。用彩色水笔整理画面,嘴巴处可以用深浅的红色涂出丰富的层次。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制作步骤,学生观看了解,了解制作技巧。

  四、学生练习

  练习要求:

  1、利用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来表现作品。

美术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小红花的制作方法并每人制作一朵小红花。

  2、在迁移小扇子的正反折叠经验的基础上,完成小红花的折叠过程。

  3、爱妈妈,并愿意大方自然地向妈妈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红色皱纹纸、红线、已做好的小红花、剪刀、多媒体

  课件

  三、活动过程

  1、出示

  课件,欣赏歌曲《我的好妈妈》

  教师:听,这是什么歌?

  幼儿:我的好妈妈。

  2、谈话,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星期天5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

  幼儿回答,教师总结:这个星期天,也就是今年的5月12日是母亲节,母亲就是妈妈,谁能说说妈妈是怎样爱你的吗?

  幼儿回答。

  师:那么你们怎样向妈妈表达你的爱呢?

  3、出示小红花,指导幼儿制作

  瞧,这是什么?你们猜猜这朵小红花是送给谁的?

  幼儿回答:我要送给我最爱的妈妈,因为她很辛苦地工作。还每天要照顾我。

  4、教师示范剪裁纸头和正反折叠:

  把皱纹纸折成三份,用剪刀剪开。

  将三张纸头对对齐,从一边开始折一条细细的边,抓住折过的地方,把纸头反过来,在折一条和反面一样的边,一正一反的依次类推,就象我们折的小扇子。

  幼儿折,教师巡回指导,并帮助折好的幼儿在扇子中间系上红绳子。

  5、教师示范,在小扇子的基础上翻开小红花的花瓣。

  教师示范用剪刀将两端剪成半圆形。

  教师示范如何翻开小红花的`花瓣:由最上面开始往中间一层一层地剥开皱纹纸,最中间两片花瓣靠得紧一些,外面的和中间的花瓣分开一点,最下面的花瓣可以往下翻,使小红花开得大大的。

  教师再次示范,幼儿跟着老师一起操作。

  6、引导幼儿大方自然地向妈妈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

  教师:小朋友都准备了自己做的小红花送给你们最爱的妈妈,那你除了送妈妈小红花外,还想对妈妈说点什么呢!提供各种颜色的皱纹纸,幼儿自由制作,教师指导并帮助个别幼儿掌握制作花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手工的兴趣。

  四、活动结束

美术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 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阶段:

  1. 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他们归类吗?为什么?生答:略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 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生答:略

  师小结:形是构成 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

  无规则—

  三. 拓展阶段:

  1. 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教师 示范)

  四. 学生作业:

  1. 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幅画。

  2. 学生练习,

  3. 教师巡回辅导。

  五. 作品展示:

  1. 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 学生代表向全班同

  3. 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 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七. 教学延伸与拓展:

  思考:用各种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

美术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通过对各地民居的欣赏,让学生在对自己生存的空间的感受中扩大文化视野,了解人类居住环境的演变过程,对祖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不同地域的居住形式有所认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对自己生存的空间的感受中扩大文化视野,了解人类居住环境的演变过程,对祖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不同地域的居住形式有所认识。

  教具准备:

  1、中国民居系列图像资料。

  2、不同民居相关的音乐、舞蹈作品的VCD光盘及音乐磁带。

  学具准备:

  收集不同的民居图片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复备学生活动复备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工具。

  2、出示课题:《你的房,我的房,他的`房》。

  3、看一看:

  让学生出示自己收集不同的民居图片的资料。

  4、说一说:

  提问:你收集到的图片是什么地方的房子?他们有什么特征?

  5、看一看:

  观察老师收集的各地民居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地域的民居风格特点。

  6、议一议:

  大胆想象、按自己的理解说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白天风格的房屋建筑形式?如:蒙古包为什么是圆尖顶?窑洞为什么到现在还得到陕北人民的喜爱?傣族的竹楼为什么架得那么高?江南水乡得民居为什么是黑瓦白墙……?

  7、老师课堂小结。

  1、放好工具、静息。

  2、听老师讲课题。

  3、学生出示自己收集不同的民居图片的资料。

  4、学生说出自己收集的房子特点等。

  5、学生观察老师收集的各地民居的图片。

  6、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提出各种问题。

  7、认真听老师小结。

美术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鱼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动物,不光通过电视、图片或者去动物园,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吃的食物中也有鱼类,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各种各样的鱼》。收集大量的废旧材料,也让他们了解到废物利用,不浪费。平时都是以画画为主,今天让孩子动作操作这些废旧材料,使得它们变成一条条美丽的鱼,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目标:

  1.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小鱼,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2.乐于大胆尝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废旧材料、鱼的图片、操作工具。

  2.幼儿在活动前观看鱼的视频和鱼的实物。

  活动过程:

  环节一,出示图片,让幼儿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并让幼儿着重观察鱼的外形特征,每条鱼都是不一样的,要仔细观察,从鱼的头部、身体、身体两侧、尾巴等来观察鱼。

  反思:幼儿看到鱼后都很兴奋,在讲解时也表达的很清楚,正对自己喜欢的鱼在那不停的说,我在看的过程中也加以讲解鱼的不同点,和他们的.形状,让幼儿更好的记住自己喜欢的鱼。

  环节二,观看好图片后,出示废旧材料,直接主题,用废旧材料制作各种各样的鱼,教师用两个不同形状的盒子问小朋友可以做什么鱼,幼儿说出了很多种类,根据盒子的形状差异,教师做出了两条不一样的鱼,再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手上的材料是什么形状的,能做什么鱼,了解后再请幼儿动手做。

  反思:这一环节,我在制作上还是讲解的比较仔细的,但在让幼儿发言时,请的幼儿不是很多,而且幼儿说出来的种类并不是很多,我就这样一带而过了。

  环节三,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完成自己的作品。

  反思:此环节,幼儿操作很认真,教师在一旁自己观察,让孩子做的更好。

  最后的环节是帮幼儿的作品进行修改,使得作品更美观,最后上墙进行展示。

  反思:幼儿对于自己的作品展示表示的非常兴奋,也更努力的让自己的作品制作的更好。

  活动反思:

  幼儿对于美工活动都是比较感兴趣的,在操作中每个孩子都很认真,没有以往的吵闹,在操作中,部分幼儿的能力很强,制作的很漂亮,个别幼儿要继续努力。我在操作讲解上还是比较仔细的,也让幼儿和我一样来说一说自己的材料根据形状可以做什么鱼,通过欣赏,夸大幼儿的知识面,做出更多漂亮的鱼,在作品展示的时候,幼儿更是兴奋,它们也时不时的改动自己的作品,希望自己制作出更漂亮的鱼。

美术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分泥、团圆、搓条、压扁、捏揉等泥工技能。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动手及表现能力。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一次性盘子人手一只,橡皮泥若干:每张桌上放一只鱼缸(事先用布遮盖),内有蝌蚪、水草、玻璃弹子等:背景图一幅(上面画有一只大青蛙,事先用布遮盖):录音机及录有青蛙叫声的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美丽的春天来到了,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新叶,迎春花张开了小嗽叭,小蚂蚁伸伸懒腰,小蜜蜂、小蝴蝶也跳起了舞,你们听,又有谁来了?(录音机传出青蛙的叫声,教师适时掀开背景图上的遮布。)

  2、青蛙妈妈的小宝宝是谁?它们来了吗?(幼儿回答后,教师掀开鱼缸上的遮布。)

  二、引导幼儿观察蝌蚪的外形特征

  1、小蝌蚪穿什么衣裳?

  2、小蝌蚪长得什么模样?

  3、它们游水的姿态是怎么样的?

  三、幼儿操作

  1、青蛙妈妈想请你们给它的小宝宝塑像。这样吧,我们用橡皮泥来试一试。

  2、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请1~2名已做好蝌蚪的幼儿讲述造型的方法和过程。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想出了两种方法来做蝌蚪,正面我来介绍一下。第一种方法是取一小团黑色橡皮泥,把它团成圆,然后在圆泥上捏出尾巴,最后把它压在盘子上;第二种方法是取一小团黑色橡皮泥,把它团成圆,再取一点泥,把它搓成长条作尾巴,然后把这两部分连结起来,最后把它压在盘子上。

  5、请幼儿参照上述方法继续给蝌蚪塑像。

  6、引导幼儿观察鱼缸里除了小蝌蚪,还有什么。(水草和石子)

  7、教师出示范例,请幼儿思考用什么方法做水草和石子。(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团圆作石子,搓成长条作水草。)

  四、讲评

  1、以青蛙妈妈的口吻进行讲评:呱呱呱,让妈妈看看,宝宝的塑像像不像。

  2、鼓励幼儿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3、将幼儿的作品用双面胶――贴在背景图上,开一个展览会,并请各班幼儿前来参观。

  活动反思:

  《纲要》在艺术教育要求提到:”提拱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艺术的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要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发挥主动性是关键,主动性来源于兴趣,幼儿对事物一旦有了兴趣,往往会集中注意,仔细观察事物,感受也就深刻,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就容易把握事物的'特点。如新奇、特别的材料可以提高幼儿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美术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使幼儿通过合作与交流了解他人的感受与经验。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教案【精选】10-21

美术教案(经典)07-30

美术教案[精选]10-29

(经典)美术教案11-18

美术教案[经典]08-13

(精选)美术教案07-31

【经典】美术教案08-16

(精选)美术教案09-06

(经典)美术教案09-21

【精选】美术教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