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大班科学教案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探索纸筒的粗细与承受积木数量间的关系。
2、鼓励幼儿积极猜测、讨论,表达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
3、在科学操作活动中,能耐心、细致地与同伴合作。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操作1:人手一张长条形的白纸;
操作2:两人合作,各长短不一的白纸一张。
2、胶水,记录表,铅笔,积木。
活动过程:
一、怎样让纸站立。
1、提出问题:
师:我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的纸,你有办法让这张纸站稳在桌上吗?
2、幼儿自己探索。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
4、肯定和表扬小朋友好的方法。
5、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自己的方法:将纸制作成纸筒。
二、制作纸筒,发现纸筒的粗细与纸的长度的关系。
1、师:我们也来制作一个可以站立的纸筒吧,请小朋友看看虚线部分的边表示什么意思?
2、幼儿:是卷起来后涂胶水的地方。
3、师:请小朋友每人拿一张,制作纸筒,做好后让它站立在桌上。
4、幼儿制作。
5、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纸筒粗,有的小朋友的纸筒细?
6、引导幼儿发现纸筒的粗细与长度有关。
三、盖高楼。
1、师:我们一起来玩盖高楼的游戏吧,把积木一块一块放在纸筒上,怎样放才能放得又多又稳?
2、轻拿轻放积木,注意不碰撞自己和别人的积木。
3、出示记录表:不同粗细的纸筒到能能放几块积木呢?我们两个孩子合作实验,把结果记录在这张记录表里。
4、记录方法:放一块数一块,边放边数,当积木倒掉的时候,数到几就把它记录下来。
5、幼儿两人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6、介绍结果。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结果。
7、分析记录表。
听着这么多小朋友的记录结果,你发现了记录表上的秘密了吗?
8、纸筒越粗,积木放的越多。
延伸活动:
出示两个粗细一样,高低不同的纸筒。
师:如果是同样粗的纸筒,高低不同,哪个放的积木会更多呢,我们到活动区再去试一试,好吗?
活动反思:
一、有效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而教学设计是基于对本班孩子的了解以及对于教材知识熟练把握上做的较高层次的教学课堂管理。结合小班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我选择了故事《鳄鱼和长颈鹿》作为活动的导入,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展开环节分为了两部分:首先设计选择同样形状、大小的积木玩具引导幼儿合作盖高楼环节,借此给幼儿提供一个盖高楼的初步经验,激发幼儿对尝试活动的兴趣。第二部分给幼儿提供充足的各种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操作,从而学会运用各种材料来堆高、堆稳的方法。第三部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幼儿成功搭建高楼的照片,引导幼儿在欣赏过程中总结出搭建高楼地方法。结束部分没有特意设计,在幼儿自由操作中自然结束活动。本教学设计的不足:首先知识目标的制定偏于简单,幼儿很容易完成。其次,活动流程设计不是很合理孩子坐下站起来频率太多,影响了孩子的注意力。第三,照片的放映设计虽很有新意,但效果不是很好,孩子过多的关注的是人而不是高楼。
二、有效的分配课堂时间。有效的分配课堂时间,可以对教材内容做出更准确的阐释、叙述从而引导孩子参与各项活动,最终完成活动目标。本次《盖高楼》活动的不足在于没有合理分配好课堂时间,使得各环节活动开展有蜻蜓点水的感觉,显得都不够扎实,尤其是自由操作环节的活动提供的时间不够充分。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马上要上小学了,为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准备。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认识时钟。
2、学习认识整点和半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认识时间,并区分整点和半点。
活动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
活动过程
一、理解什么是时钟?
1、开始时老师先唱一首时钟歌,听一听时钟有什么用途?滴答滴答当当当,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出示时钟模型,看,我们认识它吗?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时钟?
二、 认识时钟
1、 认识钟面,看时钟上面有什么?
有1—12个数字,两颗针,长针和短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这两颗针都是顺时针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
2、 认识整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指着1点、9点、12点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的针。
3、 认识半点,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点半。(指着1点半、9点半、12点半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半的针。
4,幼儿都到钟面上进行练习,试着拨针认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我们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演练,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学习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够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能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3、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 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活动难点:通过游戏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活动准备
1、小鼓、沙球等乐器和矿泉水瓶、自制吉他等可以发声的物品若干;
2、有关声音方面的经验储备,学会歌曲《鼓上的小米粒》。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声音王国,告诉幼儿我们要来这寻找声音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自由探索,交流讨论。
(1)请幼儿在声音王国中开演奏会。
活动要求:根据老师的指挥来演奏,手握拳表示结束。 你在演奏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时,你看到了或感觉到了什么?
(2)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感受。
(3)发现问题,再次感受。
请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请幼儿再来跟音乐合奏来感受是不是象其他小朋友说得那样。
(4)小结:告诉幼儿所有这些感受都是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因为物体震动而产生的。
3、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1)出示米粒并将米粒放在鼓上,请幼儿利用刚刚学到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科学原理想办法让米粒在鼓上跳舞。 引导幼儿敲鼓,鼓上的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了,并且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底。
(2)幼儿通过与小鼓一起歌唱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a、幼儿发声感受喉咙的振动。
b、小鼓敲得重幼儿唱得响,小鼓敲得轻幼儿唱得轻,同时手摸喉咙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4、通过对比以上两种效果,认识乐音和噪音,渗透轻声说话的习惯培养。
5、结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幼儿轻声聊天,说一说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本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在一次秋游活动中,幼儿吃完塑料袋中的食品对空塑料袋产生了兴趣,他们一会儿拿着塑料袋东奔西跑,一会儿向袋中吹气,然后抓住袋口,张帆惊奇的发现“塑料袋怎么是鼓的?”我微笑着把问题抛给孩子们:“塑料袋没有装东西,为什么是鼓鼓的?”孩子们纷纷地参与讨论,于是生成了“空气在那里”的科学活动。
教师抓住偶发事件,尤其要多问少答,对孩子问答不急于给予肯定或直接给予答案,而是更多地鼓励幼儿去自主探索和发现。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空气,初步了解空气的作用。
3.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幼儿对空气进一步观察和试验的兴趣。
4.丰富词汇:空气、气体、燃烧。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透明玻璃缸、蜡烛、火柴、烧杯。
2.幼儿操作材料:①每桌一盆清水;②塑料瓶、吸气玩具、吸管、石头、泥块、塑料袋若干。③幼儿记录单每人一份(见附图),每人一支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实验,引起兴趣
实验:先给幼儿看一只空的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然后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问:水已经没过了杯子,手帕会不会湿?问: 手帕为什么没有湿?
重复上面实验,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后,放出杯子中的空气(有气泡冒出),问:这次手帕会不会湿?取出杯子,手帕湿了。问: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湿,第二次手帕湿了呢?两次有什么不同?
教师: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第一次没有放出空气。水进不去,手帕没湿;第二次放出了杯中的空气,水进去了,手帕就湿了,我们看到的气泡就是空气(丰富词汇:空气)。
二、探索活动——“空气在哪里”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杯子里面有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让我们找一找。一些小物品:空瓶子、吹气玩具、吸管、石头、泥块等。
1.请幼儿凭借已有经验第一次记录操作单。
教师将幼儿的记录汇总在黑板上,鼓励幼儿和别人有不同的想法。
2.幼儿操作后第二次记录操作单。
让幼儿自由摆弄这些物品,然后将它们投入水中,看一看出现了什么现象。引导幼儿感知空气存在于许多物品中。 教师要求幼儿操作一样记录一次。
教师:通过记录单中结果的前后对比,加深了幼儿对空气的印象:我们周围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空气,没有空隙的地方,就没有空气。
三、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周围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着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
1.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杯中的空气、身体周围的空气。明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
2.请幼儿观察吹气玩具:用手挤压,感觉到有空气流出;松开,又可感觉到有空气吸入。明确:空气是可以到处跑的,这种现象叫空气流动。
教师:原来,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会流动的气体(丰富词汇:气体)。
四、空气能帮我们干什么
教师:我们知道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会流动的气体,那么空气能有什么用途呢?
1.请幼儿做憋气实验,问:有什么感觉?得出结论:人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会死的。
2.实验:将两支蜡烛用火柴点燃,同时盖上一大一小两个烧杯,让幼儿观察蜡烛慢慢熄灭的过程,然后提问:
①蜡烛怎么样了?
②是同时熄灭的吗?
③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就熄灭了?为什么盖小杯子的先灭,盖大杯子的后灭呢?
教师:盖上杯子,空气进不去了,蜡烛就灭了。小杯子里的空气少,先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后灭。也就是说:空气可以帮助燃烧(丰富词汇:燃烧)。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想一想,找一找,空气还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你长大以后还想让空气帮助人们做什么?每人一个塑料袋,请幼儿出去找空气。并利用游戏时间,带领幼儿做有关空气的各种小实验。
记录单附图:
(画吸管)
(画石头)
(画泥块)
(画塑料玩具)
(画塑料袋)
(画小手)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初步知道新鲜的空气是没有形状、颜色和气味的。
2、通过动手操作,知道空气充满我们的空间,空气无所不在。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二、活动准备:塑料袋、
三、教学活动:
1、回忆故事《空气空气你在哪儿?》
2、出示塑料袋
塑料袋里有什么?抖动一下,把口捏住,有什么变化?
3、请幼儿拿塑料袋,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空气.------证明:我们周围到处都充满了空气.
四、小结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影子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二、活动材料: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 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准备了四组材料玩影子,而且这四组材料都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动:踩影子。
6、亲子活动:制作影子钟
四、注意事项
为了活动的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防紫外线的窗帘进行遮挡。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5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0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29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2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6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