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计划>《图书编辑工作计划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

时间:2023-10-24 12:20:34 计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计划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图书编辑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1

  一、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对选题策划的成功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在当前竞争激烈、品种繁多的图书市场上,要想吸引读者眼球,占有一席之地,编辑首先要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掌握市场动态和读者需求,寻找图书市场的空白点和潜在的选题。

  首先,在图书市场中调研。图书市场容量貌似巨大,但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和价值取向的读者,其对图书的需求和购买意愿也是不同的,因此编辑在策划选题时一定要进行市场细分,才能进而确定图书的目标读者。

  为了掌握建筑施工类图书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动态,笔者先后在上海书城及多家建筑书店进行了图书市场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到建筑施工类图书的读者群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施工技术人员,二是大中专院校师生。由于建筑施工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建筑施工类图书的受众主要是施工技术人员尤其是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对施工技术人员来说,针对各自岗位的指导性图书是他们最需要的。同时,对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而言,他们工作热情高、求知欲望强,需要适用性和针对性强的岗位指导性图书。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针对建筑工程施工关键岗位,以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为读者对象策划一套岗位指导系列丛书。在调研中还了解到,随着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蓬勃发展,众多科技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涉足建筑施工类图书市场,甚至与建筑专业毫无关系的出版社也开始抢占建筑施工类图书市场,导致同类书充斥市场,让读者在选择购买时无所适从。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寻找市场空白点,创造性地挖掘新的选题,成为选题策划需要考虑的重点。调研过程中,笔者对图书市场上同类书的特点及市场占有率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认为虽然同类书已有多种,但仍然还有空白点有待深入发掘。

  然后,在读者群中调研。目标读者基本确定以后,就要对其需求状况、职业特点、阅读习惯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完善或明确读者定位。

  带着经过图书市场调研之后萌生的针对建筑工程施工关键岗位,以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为读者对象策划一套岗位指导系列丛书的初步想法,笔者又深入到施工一线进行了读者群调研。读者群调研采用走访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和召开由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参加的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听取施工技术人员们对笔者策划这套岗位指导系列丛书的意见和建议。施工技术人员尤其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施工技术人员对笔者策划这套丛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建言献策。通过调研,了解到一线的技术人员长期工作在施工现场,在现场遇到技术问题,往往需要回到办公室查阅资料才能解决,费时费力。尤其是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而言,他们在由毕业生到工程师的成长过渡阶段,经常会在施工现场遇到需要及时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帮助他们尽陕进入岗位角色,及时解决在施工现场遇到的问题,在走向合格乃至优秀工程师的道路上快速成长,笔者将这套丛书的读者定位明确为施工技术人员尤其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并将丛书名定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必备口袋丛书》(以下简称“《口袋丛书》”)。

  明确了读者定位,还要有切合读者需求的选题构思。选题构思是编辑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后对选题总体框架的思考。笔者在图书市场调研和读者群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明确的选题构思:

  1.内容上不求全面,从施工技术人员尤其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确实急需掌握的基础知识人手,由浅入深,但求适用性、针对性,普及性强。

  2.采用小开本(84开),设计为口袋书的形式,且紧凑排版以尽量压缩成书厚度,便于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及时解决问题。

  3.精选6种最需要用书、最有可能购书的岗位,并直接以岗位名称命名分册,分别为《施工员》《测量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造价员》。

  4.严格控制图书篇幅,合理定价。图书是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商品,图书定价的高低直接影响读者的购买意愿。因此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应分析了解读者可能接受的图书定价,然后由定价反推篇幅,控制成本。通过对同类书的篇幅与定价、读者的购买力以及生产成本的调查分析,将这套丛书各分册的字数控制在40万字以内,定价控制在30元以内。

  二、作者选择

  有了准确的读者定位和明确的选题构思,还要有优秀的作者来创作。同样的读者定位和选题构思,作者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图书质量的高低,对选题最终能否成功关系重大。―般来说,对专业出版而言,作者在该领域内是否权威,决定了图书在市场中的号召力强弱。但编辑在选择作者时不能盲目追求权威,虽然作者的名气对图书发行会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但图书最终得到读者的认可还是要靠准确的定位和适用的内容。因此,编辑在进行作者选择时遵循最合适而非最有名的原则。只有合适的作者,才能充分把握选题的'实质内涵和读者的实际需求,创作出适合读者购买心理和阅读习惯的书稿。

  基于上述原则,为保证《口袋丛书》的内容适合目标读者――施工技术人员尤其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的需求,要求作者具备以下几项基本条件:

  1.要有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相关岗位工作经验。

  2.要有丰富的相关岗位培训经验,熟悉和了解目标读者的需求状况、职业特点、阅读习惯。

  3.要有较高的文字水平和写作能力,最好有编写过同类书的经验。

  明确了作者要求,接下来便是遴选合适的作者。结合明确的作者要求,笔者最终选定的作者是具有丰富的岗位工作经验、培训经验并有同类书编写经验的某市建筑施工行业协会和某建筑大学的高级工程师、教授。

  三、装帧设计

  装帧是图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装帧好坏,是否与图书主题衔接,是否符合读者的审美心理,直接影响着读者对图书的购买意愿。因此,装帧设计在选题策划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在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类图书品种层出不穷的今天,装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装帧设计包括版式设计和封面设计,是图书内容的艺术体现,是图书个性的表象特征,也是图书气质和品位的展示。有人曾这样描述图书的装帧

  要素,意象语言,是切合身份的市场亮相;开本语言,是破除常规的立体展现;文字语言,是简洁明了的导购视点;色彩语言,是视觉冲击的个眭张扬;材料语言,是理性选择的亲密触感;工艺语言,是精心物化的品质检验。装帧设计是一门艺术,美术编辑在进行装帧设计时充分挖掘自己的艺术创作潜力,力求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但图书出版后是给读者看的,因此装帧设计除了与图书主题衔接以外,还必须符台读者定位,符合读者的审美要求,以引起读者的购买欲望。

  《口袋丛书》的装帧设计充分考虑了读者定位,版式设计开本恰当,结构合理,层次清楚,编排紧凑,图、表、公式与正文衔接妥当,既很好地表达了图书内容,方便目标读者携带、阅读,又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信息容量,降低了图书成本及定价;封面设计构图简洁,色彩明快,以岗位名称命名的分册书名用特大字号居中布局,醒目易识别,同时利用封底空白位置列出各分册信息,便以读者了解、选购《口袋丛书》的其他分册。

  四、营销推广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工作是指对资料或文稿按一定要求进行策划、整理、加工。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出版行业的发展,新时期的编辑工作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营销推广就是一个重要的新内涵。图书的营销推广是市场营销学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营销推广中的读者定位。

  首先,编辑在开始策划选题时就应该对图书市场和读者群进行充分的调研,以便找准读者定位,进而找准图书的市场定位,考虑图书的内容、形式、篇幅、定价、销售渠道及宣传手段等营销推广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选题策划时对读者和市场的定位就是图书营销推广的开端。编辑可以适当地介入作者的创作过程,引导作者在创作中切合读者的需求。笔者策划《口袋丛书》时在听取读者对图书内容、形式的意见和建议之后,为每个分册编写了初步提纲,然后召开编委会会议与作者

  反馈信息,推荐精品商讨并确定三级目录和编写深度,让作者在创作之初就把握好读者定位。此外,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审读样章,结合目标读者的实际需求就编写深度提出修改建议,辅助作者时刻准确把握准确读者定位。

  其次,编辑在图书制作过程中应该根据读者定位把握好版式、封面、纸张、定价等可能影响营销推广的因素。编辑可以与设计部门、印制部门、发行部门沟通,集思广益。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2

  一、提高政治素质。

  作为一名编辑,所面临的是世界各国的精神文化产物,但是由于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等巨大差异,编辑在策划选题时,首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警觉,在涉及到政治、思想、法律、宗教、历史、民族、版图等问题时,应慎之又慎。在平时的工作中,编辑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心国家大事和时事焦点,能联系工作实际,做到与时俱进,做好书稿的政治把关工作,时刻保持政治警觉。

  二、提高文化素质。

  当今社会,随着教育进步、时代进步,我们的读者群的心理、思维、审美、情感已大大不同于以往(也许多年以后发展更快),面对如此状况,我们不仅要掌握读者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懂得一般文化常识,更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编辑应坚持“博中求专、以专促博”的指导思想,多学习、多动脑、多积累,不仅要广泛了解多学科、多领域、跨行业的知识,使自己具备广博的知识面,还要具备一两门专业知识,努力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图书编辑不仅要熟悉策划选题、组稿、审稿、文稿加工等日常业务,还要了解图书的印刷、发行、市场营销等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要积极参加出版社举办的各种专业培训和知识讲座,不断了解新学科、新知识,扩大视野。平时要关注文化发展新动态,特别是事关出版方面的新知识、新发展,随时汲取最新文化成果。此外,编辑还应加强学习与出版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等,做到“心中有法,依法而为”。

  三、提高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是人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编辑的信息素质是编辑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实践能力。信息意识是人脑对于信息存在的反映,它表明了一个人的信息认知水平。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预测人类知识在当今每3—5年增长一倍。面对与日俱增的信息,编辑只有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编出读者需要的图书,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读者。有强烈的求知欲、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收集、利用信息的角度观察事物,是编辑实践现代信息意识的主要手段。信息实践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过滤、组织和传输能力四个方面。对于来源多、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信息,编辑不仅要领先一步搜集,而且还要学习掌握。编辑传统的获取信息的.方法有:关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到图书交易场所调研等,而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给编辑获取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例如,编辑需要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只要在计算机内敲入“克隆”这两个字,通过“Google”等搜索引擎在Internet上搜索,几十秒后就能通过网络获得几千条有关克隆的消息。信息获取之后就要进行信息的过滤,这并不是做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对信息进行甄别、提炼。还是以“克隆”为例,几千条有关信息中,有些是重复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编辑要过滤掉其中的“垃圾信息”,最终使读者获得准确而全面的信息。然后,编辑要善于将零散无序的信息整合加工成人们能直接利用的资源,在加工时,编辑应采取容易被读者接受的方式,如少儿读物类编辑应尽量使表达富于童真、童趣,科技类编辑应尽量使表达富于逻辑性、严谨性。总的说来,编辑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之外,值得注意的是编辑还应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外语知识。计算机、网络和外语不仅是编辑快速获取最新信息的工具,也将成为编辑对外交流的主要工具。通过Internet,编辑可以快速、及时地与作者、专家、读者交流;通过出版单位内部局域网,编辑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内部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网上书店,编辑可以及时掌握第一手图书需求和销售情况……这一切都大大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而在出版市场化、国际化的大环境带动下,版权贸易日益活跃,出版资源有了跨国开发的可能,因此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这对于信息的获取和过滤有很大的帮助。

  四、提升策划意识。

  一部(套)精品图书,来自一个好的选题;一个好的选题来自于好的策划;好选题是出版社的灵魂,决定着出版社的命运。在信息密集、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市场竞争就是信息的快速甄别及占有,就是出类拔萃的点子及策划的竞争,谁有好的策划,谁就有可能优先占有市场,树立品牌,或更大份额地占有市场,成为众多“冲浪者”中的佼佼者。作为编辑,一定要有很强的策划意识,首先要形成自己的编辑思想,明白自己要编哪些书,擅长于编哪些书,其次是能对各类学术文化创新活动进行前瞻性的预判和组织参与,并且尽量把它转化为市场所能接受的形式,当形式确定以后,一定要学会从市场出发,从读者的需求出发来操作,以最终形成文化产品。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编辑要做到四勤:眼勤、耳勤、手勤、腿勤,方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那些有着敏锐触觉,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进行严密的市场调研分析的编辑策划出的选题,才能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

  五、提高审美素质。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3

  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每一位编辑都有自己的专业,因此就应该有一个专攻的方向。但是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必须要求编辑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所以作为策划编辑,能力体现就在于是否有广博的知识以及是否能够在此基础上的灵活运用。策划编辑都是从一般编辑发展来的,只有在编辑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才能成长为一名策划编辑。

  每一位策划编辑的能力和水平都与他本身具有的专业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想提高自身的策划能力就必须加强学习,提高专业能力。首先要从实践中学习,要养成好的职业习惯,积极关注行业内的发展动态,了解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尽可能多参加有关图书的学术会议、年会、各类展览会等。还要向其他优秀出版社的同行学习,经常参加各类图书订货会、展览会等。还要经常逛书店,了解各类书的市场需求情况以及读者对各类图书的反馈信息。还要尽可能多的参加一些大的项目运作,从中吸收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使自己能够有所借鉴,少走弯路。总之既要做到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又要触类旁通,广泛借鉴。

  二、要掌握国家关于出版的方针、政策以及读者的需求

  我们策划的图书究竟以怎样的品质和思想与读者见面,离不开策划编辑的心血,一部经典之作能给人以无限的享受,给人以正能量。相反,如果不了解有关的方针、政策以及读者的需求,只是把图书策划成哗众取宠的所谓热点图书,可能只会是昙花一现,随即就淹没在书海之中,也可以说这是典型的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的做法。策划编辑应该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的重任,多做让大众受益的好书,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视品质为生命,只有这样,策划编辑才能出精品,也才能够做出让人民大众满意的品牌图书。

  三、要有图书市场分析和判断能力

  作为一名策划编辑一定要熟悉图书市场,而且还要有敏锐的市场竞争意识,要做到以读者的需求为己任。在做每一个选题策划时,都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要掌握和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社会的热点,同时了解和分析业内同行的出版动态。在此基础上才能科学准确的策划制定出选题的实施方案。决不能凭想象和自认为的经验简单的盲目的进行选题的策划。

  四、要有作者资源

  我认为策划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目标一致,各司其责的平等关系。策划编辑策划出来的方案再好,如果没有最适合的作者来实施策划编辑的方案,来按着策划的思路准确的写出来,那么再好的方案也毫无意义。每一位编辑都应该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通过各种机会逐渐的发现和培养自己的作者群,并使其逐渐成为高效的资源,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优于其他人的.组稿能力。而且在编辑工作当中,要和作者交朋友,成为好朋友后能够提高这种资源对出版社的忠诚度,从而降低业务成本。一旦在自己周围建立起了良好的人脉作者群后,组稿自然轻松,很多需要的信息也会自动送来。

  五、要有创新能力

  选题策划的生命在于创新,策划编辑要想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想出版既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的畅销书,就要勇于创新,就要打破雷同,就要超越平庸,就要突破自己。

  我认为策划编辑首先要在具体的策划方案的实施中锻炼和磨砺自己,只有在失败中的努力才能挖掘出好的创新。每一位出色的出版人在回想走过的路时,都能体会在前行的路上最为宝贵的经历就是一路上的磕磕绊绊。每一位策划编辑都应该把所有的挫折都当成自己人生中的宝贵财富,那么自己的执着创新成为必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六、要有内部协调能力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4

  多年来,国内相当一部分出版社(非凡是自然科技类出版社)实行按学科分工确定岗位的编辑业务体制。以学科划分编辑室,在编辑室中往往再划分学科组,按人头再细分各人分管的分支学科,责任编辑负责自选题至发稿全过程的业务。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为了“多出书”,不少出版社仍然以年发稿字数、附加品种数等作为对编辑人员个人的主要业务考核指标。组稿、审稿作为编辑加工的“编前工作”,难以和发稿字数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客观上淡化了策划、组稿、审稿的意义。显然,这不利于出版社的整体发展。

  而且,编辑人员受学科分工的限制,为了完成发稿任务,即使有意愿、有热情,也不太可能主动进入相邻学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策划、组稿业务。在图书出版业日益激烈、跨学科全方位的竞争面前,尽管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却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造成潜在的策划效能浪费和市场效益缺失。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图书编辑室组什么稿、出什么样的书,书稿质量的评价,加工质量的控制几乎都完全取决于责任编辑个人,很难从整体上导入市场竞争意识进行有效的营销管理和指导性干预。“责任编辑”的意义从出版社内部来看,以不仅仅是某一部书的特定责编,而是出版社该学科的责任编辑了。换句话说,出版社某一学科图书出版状况,其整体规划上的独创性、系统性,其学术水平,其编辑构想,其稿件加工质量等等,无不取决于分管该学科的责任编辑的个人业务素养,而往往并不都准确地体现出版社的整体素质。例如,让一个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且有进取心的编辑甲,或者让一个才工作不久、又对编辑工作缺乏全面熟悉和热情的编辑乙来分别掌管同一学科的编辑出版业务,两者的工作所反映出的、被读者认为是代表出版社水准的面貌会相差很远;或者是当主管A学科的责编的素质才干明显强于主管相邻的B学科的责编乙时,出版社A学科和B学科图书的选题质量、出版物质量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读者自然因此会认为摘要:该出版社的A学科的图书质量高,B学科的则不行,造成出版社整体品牌形象的缺损。

  再者,“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仅仅于此还不够,我们说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人员构成用于指导完成选题、组稿和审稿的、带有独创性的选题构思、组稿构思和审稿构思(统称为编辑构思)上;编辑工作又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它的技术性体现在编辑加工、版式处理过程中严格维护出版社特有的格式、体例和整体质量水平,从而体现出版社出版物的整体个性即品牌特色上。

  谈到编辑构思,一部书的作者在写作伊始,要先构思书的结构、取材和叙述方法,那么,编辑在编书之前,是否也有必要先完成一个构思呢?“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虽然选题还未列选,编辑人员的包括该学科出书规划、该书对应于特定读者对象的策划及其内容的编排结构、作者的物色及对其写作上的要求、该书的装祯设计思想、营销宣传方案等构思就应当初步形成了。从本质上讲,编辑构思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体现了因人而异的风格和个性。同样的选题,即使是为名家出专著,也同样可以提出不同的编辑构思,而按不同的编辑构思编出来的书,其风格、面貌和质量、水准都会有很大差别。假如只有作者的构思而没有编辑构思,编辑工作就成了只是技术性的加工整理工作,编辑活动成了被动盲目的行为。依靠于等稿上门,创造性便无从谈起,创造的喜悦和乐趣也随之消失。这正是编辑家和“匠”的区别所在。和过去相比,在今天图书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编辑工作早已不再仅仅是“为人作嫁”了。

  谈到编辑加工,我们认为,只要做好了选题、组稿和审稿工作,完全有可能简化编辑加工的工作内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仅对书稿进行文字加工和单纯技术性处理的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认为编辑加工是一门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技巧,是一门每个编辑人员都必须精益求精方能真正入门的基本功。

  由上述可见,选题组稿(包括指导作者写作)审稿和其后的编辑加工相比,它们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上都有明显不同。具体反映在编辑业务中,就形成了各工作阶段责任编辑的职能的不同。

  然而,那种按学科分工的业务工作体制使得编辑们疲于完成发稿任务指标,很难激励他们面向市场独立思维,以充分的自主性去关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也就很难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地调整出版社选题的整体结构,很难顾及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工程诸如重点综合类丛书、文库书、工具书等等了。

  而且,假如只有学科分工而无职能的分工,责任编辑被动地“死守”某一学科,在该学科范围内他必须交叉地进行多部书稿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统改校样等工作,从而对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实际上,并非每一名编辑人员都既能从事创造性编辑工作,又能出色地完成技术性编辑工作的。尽管我们认为,精于编辑业务而成为全才、通才是可能的,但是人又确实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正如有人长于策划、而有人却适于行动一样,编辑工作中也是有人善于组稿、而有人却更长于编辑加工。加上人又各有所好,有人喜好组稿、思维灵敏活跃,有人则更喜欢独处、专心伏案推敲书稿。在只有学科分工的工作体制下,编审、副编审和编辑、助理编辑同样提出选题、进行组稿和编辑加工,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激励编辑人员积极钻研,提高业务水平,不利于调动各层次编辑人员的工作激情。

  为了充分发挥编辑人员所长,量才用人,使每一名编辑都能各得其所;为了调动编辑群体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出版社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出版社在行业内和国际图书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必要在编辑工作中强化职能分工而淡化学科的分工。

  我们既然承认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编辑工作中有创造性工作、技术性工作和行政性工作之分;我们又既然承认编辑人员往往是各有所长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答应并鼓励编辑根据自己之所长,作为编辑工作过程中某一环节的职能编辑,以全身心投入于其中,发挥最大效能呢?“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关键在于确立一种新的工作体制,答应并激励编辑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自主地选择特定职能的编辑工作,身心交融地完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新编辑业务及其管理体制早已成为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而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改造早已沿袭多年的以学科分工为基本构架的工作体制,尽快转向以职能分工为主、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新的工作体制。

  在上面所述基础上,我们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以高级编辑人员为学科带头人、建立职能分工新体制的具体设想摘要:

  (一)以学科带头人为组织和决策人,编辑组(室)内设立策划(组稿)、审稿和加工编辑等职能。策划、运营团队作为出版社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灵魂,绝对应当保留在社内运营体制的核心地位上。而技术加工环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社内设立独立核算的书稿编辑加工公司,也可以通过社内的专业公司将部分书稿技术加工业务外包给社会上专业书稿编辑或公司去完成。

  一部书稿付印前的业务运作,分为组稿和加工两大阶段。策划(组稿)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编辑)的职能包括策划选题、组稿、指导作者写作并带动在其四周的审稿、加工人员形成的工作团队有序运转。组稿工作结束的标志为一个优秀选题列入社(室)出版计划,并伴之以一个完整、成熟的编辑构思的初步形成(可以反映在图书选题策划方案中)。

  审稿编辑的职能为组织审查、完成对书稿的审读评价,提出完善的书稿修改方案,确认书稿质量并收定稿。审稿工作完成的标志为收定稿,伴之以审读报告(对书稿的鉴定评价)的产生。

  加工编辑的职能为对书稿做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符合出版要求、达到可以交排版制作使之能顺利作业的质量水准,并负责统改校样。

  我们可以根据图书形态的进化,调整并完善对编辑加工的概念界定,从而重新定义加工编辑的工作内容。今天的图书,从以往传统的文字内容为主,以文带图,正文中有少量插图,或将插图集中在几页铜版纸上做成插页的“字书”,已经进化到以图带文,图文并茂的时代。图文浅显易读、版面生动活泼,不但更方便于阅读,迎合了读者大大提高了的阅读欣赏品位,“图书”之名副其实的进化也更新了编辑加工的观念。我们可以考虑将加工编辑、版式设计的技术编辑统称为技术编辑,其业务职能从只对书稿文字做编辑加工,扩展到包含书稿的文字、插图处理,图文的版式处理等书稿后端处理各环节。

  在以策划编辑为核心的运作团队单位内,审稿编辑和加工编辑(或称技术编辑)均只对组稿编辑负责,由组稿编辑对他们进行业务监督和考核。

  我们必须承认,策划编辑、审稿编辑是编辑室的高级编辑。他们的工作因人作风而异干起来各有不同,但并不是每个编辑人员都能胜任的。然而高级编辑的形成并不完全以职称为其唯一依据,领高级职称衔的编辑人员做专职的加工技术编辑、发行营销编辑以保证出版社正常业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是完全必要的(只要合理解决考核工作量、奖励机制等新问题)。给每个编辑人员一定的实践体验时间,让他们在竞争中正确地熟悉自身的强长弱短,从而重新选择确立自身的职能地位,确立长远的、有自信的发展方向,也许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育才途径。这里还有一个对年龄和资历、能力和特长之间关系的观念更新的过程。

  (二)实行职能分工后,原来各编辑之间的'学科分工便随之逐步淡化,策划编辑可以在编辑室(组)所辖各分支学科内全方位开展活动。在策划编辑队伍和技术(加工)编辑队伍分别形成且相对稳定后,可以扩展到在编辑部甚至全社范围内打破学科分工界限,让策划编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活动。形象地讲,这如同唐僧去西天圣地取经超度孙悟空那样,揭开如来佛五行山顶的那张“庵嘛尼叭弥牟”镇山压帖儿,石破天惊之下,必然有一批如孙悟空那样的策划能人(或称达人)脱颖而出。

  (三)在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出版社,选题、收定稿及其加工任务的布置可由编辑组(室)统一计划管理。一部书稿的策划或审稿编辑通常不再担任该书的加工责任编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版权页上,“责任编辑”一栏可以分解,或者以多人署名而策划编辑领签。在质量管理上,除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质量管理之外,还可以实行自后向前的纵向质量管理,即加工编辑监督审稿编辑的工作质量,审稿编辑监督策划编辑的工作质量。这样做有利于互相监督促进,提高编辑各环节的圆滑运行。

  (四)推行职能分工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工作量的考核方法新问题。策划、审稿必须要能独立地和编辑加工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并作为年度考核指标。

  前面已经讨论过,策划、审稿和编辑加工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单用字数来考核三者的工作量已变得不合理,因为组稿字数、审稿字数和发稿字数三者所分别表征的工作量并不等值,至少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不十分确切地举例来看,假如说组稿20万字等值于发稿20万字的工作量,审稿20万字则很难和前二者等值。即便是出于鼓励将编辑工作的重心前移,暂定三者等值,那么组稿40万字、审稿40万字和发稿40万字的工作量也肯定不能等值。而只有设立能对三者作相对等值的考核指标,才能顺利解决诸如奖金分配、工作分配、职能的自身确立以及工作量统一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新问题。

  考虑到鼓励编辑前移工作重心,从策划选题开始就重视工作质量,我们设想用一种粗略的非线性的积分制来统一评估考核三者(即组、审、编)的工作量。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使之具体化摘要:

  假定以20万字稿件计,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者的工作量被认为基本相等,定为10分,则给出下表供讨论用摘要:

  20万字组稿10分/审稿10分/编辑加工10分

  40万字组稿15分/审稿10-15分/编辑加工20分

  60万字组稿20分/审稿15分/编辑加工25分

  选择这一组数值仅仅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我们的设想以引起讨论。假如设想合理,这一分值系统的合理确立并不很困难,更何况它是可以根据出版社的经营方针和经营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

  实行积分制统一考核年度工作量,譬如可以设定助理编辑年工作量为60分,编辑为100分,副编审、编审为120分。以此确定个人年度工作内容和计划。编辑室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综合而成,它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编辑可以以组稿为主,也可以以加工为主,根据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实际状况,在过渡时期,应当鼓励编辑人员逐步过渡,即大部精力扑一头,或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做组稿工作兼做少量加工发稿,或主要做案头的编辑技术加工兼做少量的组稿工作。

  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应当从运营管理体制上鼓励编辑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到策划选题上去。只有多策划好选题,多出适销对路、重印率高的好书,才是出版社的发展出路所在。策划、组稿编辑工作出色应当重奖。最终,一个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合理结构一定是摘要:

  策划编辑人数≤审稿编辑人数≤技术加工编辑人数(含外聘编辑)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5

  1 沟通能力

  编辑工作离不开组织活动,需要各环节通力合作、配合,在组织活动中,有效沟通是保证组织间高效运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编辑工作离不开沟通。

  首先,要做好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作者不仅是编辑实现图书选题策划的源泉,好的作者还能够帮助图书进行宣传与推广,帮助出版社顺利实施出版计划。其次,要做好与设计人员的沟通。因为图书的装帧设计对图书销售影响很大,而编辑对图书的内容很了解,为了将书的内容、思想融入到整体设计中,需要编辑与设计者进行有效地沟通。目的是使图书在上市后,能够通过图书的整体设计,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再次,要做好与营销人员的沟通。图书出版的服务对象是读者,一本书想要到达读者手中,一定要经过营销渠道,编辑有必要配合营销人员对图书进行宣传,并且在定价、出版数量、出版周期、成本控制过程中,与相关人员沟通,以便确定图书的市场定位。

  2 选题策划能力

  图书选题策划贯穿于图书组稿、编辑、设计、印刷、宣传及发行各个环节。而编辑是图书选题策划的主要提出者、执行者和实现者,因此,选题策划能力是编辑必须具备的能力。编辑要能够制定出书规划,包括图书对应的读者对象、其内容的编排结构、作者的选择及对其写作上的要求、图书的装祯设计思想、营销宣传方案等。编辑工作具有极大的创造性,成功的选题策划会给图书带来活力,体现编辑和出版社的风格,突出图书整体思想,提升图书质量和水准。如果只有作者的劳动而没有编辑的构思,编辑工作就成了只是技术性的加工整理工作,在今天图书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是很难生存的。

  编辑要实现选题策划能力,首先,应该培养精品意识。图书的出版一定要有精品意识,要出就出有份量的。其次,培养品牌意识。图书的双效益始终是出版社追求的不变目标。在注意力稀缺和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中,一定要坚持走品牌化道路。再次,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图书选题策划的灵魂。选题策划的创新不仅是内容的创新,还是功能的创新、载体的创新、流程的创新。

  3 信息采集能力

  编辑的工作始于选题的策划,而选题的策划工作又往往始于信息的采集。通过对读者需求、市场前景、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的考量,加上编辑的工作经验,在对采集信息的分类整理、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工作迈出了第一步。信息采集包括:

  (1)对读者信息的采集。

  (2)对国内外图书出版物市场有关信息的采集。

  (3)对其他出版社相关图书选题、出版信息的采集。

  (4)对各学科、专业、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的采集。

  (5)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信息、重大活动和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信息的采集。

  (6)对作者队伍信息的采集。

  (7)对发行信息的采集。

  编辑应具备信息采集的能力,对于编辑来说,信息是选题之源,是编辑工作的第一步。编辑在图书选题策划之初,就应该认真整理分析和选题内容相关的信息,并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以达到编辑工作顺利开展之目的。

  4 审稿能力

  编辑加工能力是一门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复杂工作,是每个编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其职能包括完成对书稿的审读评价,提出完整的书稿修改方案,确认书稿质量并收定稿,撰写审读报告;进而对书稿做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出版要求、保证出版质量,进行交排版制作,并负责统改校样。

  编辑加工的内容从以往传统的文字内容为主,以文带图,正文中有少量插图,已经进化到以图带文,图文并茂的时代。图书形式的进化也更新了编辑加工的概念。从只进行文字加工、版式设计,扩展到包含书稿的文字、插图处理,图文的版式处理等书稿后期处理的各个环节。而且编辑更肩负着对书稿内容的把关、导向的'把关、学术的把关等更高层次的使命。

  5 营销策划能力

  俗话说:“酒好也怕巷子深。”图书内容价值的实现和编辑创造性劳动的实现,都要通过其市场价值的实现来体现。编辑应该培养图书的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应该加强服务意识,负起推广、传播的职责。图书营销意识应贯穿于图书出版的全过程,这是为了保证经济效益必须要做的工作。

  编辑工作和营销工作一体化是出版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编辑营销可以采取送样书、座谈、调研、开首发式等活动。营销策划的主要内容,是在进行科学、严谨的市场分析和论证的前提下,预测选题方案实施的成功率,疏通各种销售渠道,收集各渠道的反馈信息,从而确定图书市场的容量与空间,落实图书印量,并对销售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规避风险的方案。

  6 宣传能力

  由于编辑对图书内容和装帧的了解远胜于发行人员,所以肩负图书的宣传工作义不容辞。宣传包括对经销商的宣传、对读者的宣传、对本社发行人员的指导、网上宣传、书评等等。根据不同的对象,宣传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经销商关心图书定位、特色、亮点、渠道等方面的信息;而读者更关注图书内容、涵盖信息、知识的容量等方面的信息。书评需要针对不同的读者,提纲挈领,充分展示图书亮点。

  编辑可以通过新书会、新书预告、作者签名售书、撰写图书评论、提供赠品、制定折扣等方式帮助发行人员促销。

  7 知识储备能力

  编辑一切工作的完成均要建立在自身专而博的知识储备基础之上。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技术性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相适应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应该专而博,专是指编辑人员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出版行业的发展规律、出版政策,对出版专业领域里的研究热点以及相关代表性学术研究人员有较深入地了解,对出版物产品的未来热点、热销走向有较准确的预测,对选题操作的全过程有全面的考虑和统筹安排;博是指对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要有所涉猎,要有一定的外语知识、现代汉语知识、古汉语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美学知识等。

  这些专而博的知识储备要靠编辑持之以恒的学习获得。活到老,学到老,编辑要培养学习研究意识,一方面,出版一个领域学习一个领域,学习一个领域掌握一个领域,通过出版实践储备知识;另一方面,要多读书、多看报、向作者读者学习,关注时事热点、向国内外同行业学习。编辑知识的储备可以为以后的选题策划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8 主题出版能力

  编辑工作要有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编辑工作的前提。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确定编辑方针、制定出版计划、审核稿件、组织作者完成写作方案,保证公益性图书、主题出版物的出版,是编辑职责的重中之重。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6

  关键词:书刊;编辑出版;时间控制;选题质量

  有关书刊出版过程时间,业内比较通俗的说法为从编辑接稿之日起至第一批次书刊印刷完成日止。这是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所以,书刊出版过程要经历多个环节:稿件审核校对、文字编辑加工、图片绘制、美编处理、排版设计、装帧设计以及最后的印刷处理等。

  一、影响书刊编辑出版过程时间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书刊出版行业的技术水平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个人认为,影响书刊编辑出版过程时间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书刊出版社的规模和专业程度

  书刊编辑周期与出版社规模和专业程度有关。目前,我国出版社良莠不齐,要保证书刊编辑出版如期完成,首先要选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出版流程中的稿件审核校对、文字编辑加工、图片绘制、美编处理、排版设计、装帧设计以及最后的印刷处理等各个环节涉及多方人员合作,有经验的大型出版社可以在时间上很好地对上述环节进行宏观规划。若是在出版社书刊集中时期,一旦出版书刊过于集中,没有经验的出版社很有可能会出现由于工作人员不到位导致书刊编辑出版时间滞后的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在这个时代也变成了时效性很强的知识传播媒介,一旦出版时间滞后于他人,作者和出版方都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大多数出版社的出版编辑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各个环节的工作缺乏合理的安排,甚至有些待面市的书稿因为编辑的延误而导致终身被埋没。

  二、控制书刊编辑出版过程时间的有效途径

  书刊编辑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创新策划能力、较强的职业敏感度和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学会合理考虑整个出版流程,统筹工作安排,学会科学的工作形式。编辑人员要提前预想到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做出适当的时间安排,防止措手不及导致项目瘫痪。

  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局限于书刊方面,微信、微博、电子书等都是很好的获取方式。现阶段书刊出版的压力与日俱增,所以,书刊选题要格外慎重,编辑人员要有十足的信息确保书刊落地后可以成功地吸引读者眼球。

  2.合理规划书刊出版的各个环节

  书刊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重点,没有主次之分,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都要根据书刊具体时间情况而确定。所以,书刊编辑工作开始之前,要为本册书量身订制专属的出版流程以及应急预案,防止最后出版倒计时出现意外情况。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升级转型,图书编辑工作应该拓展新的业务操作平台,各个环节工作人员要尽早适应操作流程,提高专业能力,深刻认识数据的重要性,学习和利用前沿数据工具,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缩短书刊编辑出版时间。

  4.加强出版社与印刷企业的相互协作

  印制环节对出版时间控制非常重要,有时甚至能左右选题策划。出版社与印刷公司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图书出版的最后一个流程――图书印刷。所以,加强出版社与印刷企业的相互协作,也是缩短书刊编辑出版时间的有效手段。

  缩短书刊编辑出版过程的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在书刊编辑的每一个环节中编辑人员细化工作,每项步骤均要达到同期化要求。书刊编辑工作要以提高文章质量为工作前提,切实保障图书的出版质量为目标。编辑人员要敢于创新编辑模式,打破传统的工作规划,针对书刊分类和现代社会读者的喜好确定选题,并处理好同行业之间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客观分析影响书刊质量和出版时间的主要因素。总而言之,书刊编辑工作要不断完善选文评文的质量制度体系,把握图书主旋律,夯实基础,抑制风险,为再造辉煌的图书时代奠定良好的基础。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7

  一、编审人员要遵循工作规律去认真编、审、校

  在新的领域下,编辑工作应主动把自己放在改革的浪潮中。这本书既然是商品,就必须进入流通领域,通过循环来实现商品价值。这个过程也是市场的法律,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本书只有通过市场流通,经历了市场竞争的洗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面向广大读者,实现自身的价值,图书的质量,依靠编辑人员遵守规则,认真,仔细,校对,不违反法律的粗制滥造的行业。背后有的一些编辑,通过自己的主观意愿,打造“精品”,他们的书不认真履行编辑规则,但绝大多数为不切实际的“包装”,其包装是什么,是编辑们一厢情愿的东西。

  常见的媒体仍然在编写图书的宣传和倡导的过程。虽然这些宣传可能起一时的轰动效应,但这本书真的给读者以后,却让人大失所望。那些依靠“包装”没有精心编辑的书籍,没有考虑到图书的质量,更不用说是一个真正的精品。被广大读者认可的书,是经过仔细阅读,编辑和仔细通过市场的检验,使读者认可。这些书全部都是来源于编辑的一丝不苟,努力工作,而不能简单地依靠“包装。”

  市场的规律质量对图书书测试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图书市场反映着读者对于文化知识的肯定,反映出读者对图书的需要,因此,在图书市场的竞争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实际过程。市场需要编辑去理解它,研究它。提高编辑对工作的意识,必须经常走出大门,出版单位为社会,为图书市场,尽可能参加一些活动,对图书市场供求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的需求是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编辑应建立与作者和读者的密切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参加定期出版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和机构,科研单位,了解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是最终和公正的权威书籍产品质量检查员。为什么通过“包装”是不被市场认可的,原因在于个人的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只注重主观的自我评估,而忽略了市场的评价。因此,深入研究市场,把握市场脉搏,提高质量,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质量,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是经济条件下图书编辑的'重要职责

  二、编审人员要保证图书质量

  编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图书的质量。质量是生命之书。市场经济的要求,商品应不断提高自身质量。货物或商品质量的适用性,审美性和耐久性的统一。现在,有的一些出版单位不考虑书籍的整体质量,忽略或简化了书的部分功能,赶紧把一些书不完善的书籍推向市场。个别一些图书甚至忽略掉编审细节,使本书失去了应有的功能。例如,有些书不稳定性和知识知识载体作用,相当于报纸出版的书,书成新闻纸的结合,时间易破碎,适用于在一个时间只有一件事,没有保存价值;有些书虽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设计的老,印刷粗糙,毫无美感可言。这样的读者在紧急情况下买是买了,但是不愿放在桌上。图书是要经得住时间考验,图书是有生命力的。

  一个好编辑,善于挑选作者和和对文章的剪裁,有良好的识别,处理意识,编审是创作的过程,在编审的过程中,善于润色生辉,取长补短。是为了使更多好的文章段落锦上添花。使文章变得更加完美。编辑人员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能削弱,只能得到加强。因此,一个好的编辑能有好的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单位善假于优秀的编辑,制作高质量的书。

  三、编审人员要做好选题的策划者

  市场经济的要求,新的以不同的和不寻常的商品。普通的商业实践的扩展。本着实用的书的实用性是如何,对图书流通直接相关,现在很多出版单位重视选题策划工作,有的还设立选题策划部(室),从组织上得到保障。选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审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选择符合出版的规定,符合出版范围出版单位,尤其重要的是,选题策划应新颖独特,与其他主题要避免相同。选题策划活动,充分体现了编辑工作的主动性的重要性,创意和独特的认知能力。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保证,成功的选择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规划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它需要一个市场研究和严密的市场分析,对比度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强,这是最终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因此,选题策划是编辑经验,创造性,主动性和市场分析的综合反映。选题策划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是一个建设性的独立的独到的见解,也可以是集体智慧的集体参与,它的具体情况和单元组合,做什么,做得好,要有计划,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人员和资金,时间上的保证,有合适的主题给予强有力的支持。编辑本身是选题策划者,策划是图书编辑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出版单位开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机遇和挑战并存。编审人员要充分认识自己肩上的重任,努力去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图书编辑职业的素养01-14

图书编辑岗位职责03-30

图书工作计划05-05

图书工作计划11-21

图书编辑自荐信04-29

图书工作计划范文03-28

有关图书工作计划04-01

图书工作计划模板05-25

编辑工作计划01-06

编辑下半年工作计划_编辑工作计划的个人工作计划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