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8篇(推荐)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共分六个单元,总课时28课时。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在孩子们生活的周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的相互组合形成的神奇机器,无时无刻不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就是要引导、鼓励孩子们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的简单机械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索简单机械的秘密,发现应用它们的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探究活动,形成形状与结构的初步认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觉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围绕“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人的繁殖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产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原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昼夜与四季》在小学不再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通过看图讨论、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还要让学生了解矿物的特征,知道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另外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岩石与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岩石与矿物资源在日益枯竭,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第五单元《交流与质疑》,属于新编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内容,本单元教学首先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交流与质疑,接着让学生通过图片阅读、范例示范以及讨论交流明白如何与同伴去交流,怎样去质疑。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
2、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制作的初步技能。
3、认识动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人类进行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4、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
5、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知道大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6、让学生学会交流和质疑,使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进步,在质疑与批判中成长。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神奇的机械、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人体的司令部 难点:形状与结构、岩石与矿物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每一节课,使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3、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机械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它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初步知道一些复杂机械的构造原理,将学生的探究和认识引向机械装置以及较为复杂的机器构造原理,是学生了解人类发明创造劳动工具历史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4、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二、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工具中涉及力变化的部分,介绍一些我们生活和劳动工具的原理。机械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的总称,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刀子、斧子、钳子、剪子、扳子、滑轮、螺丝钉、自行车、缝纫机、汽车、拖拉机、机床、起重机??小到一根缝衣针,大到像航天飞机那样的庞然大物,都是机械。无论这些机械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如何,它们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机械,也就是简单机械构成的,这就是本单元从最基本的简单机械引导学生探究的出发点。在本单元列举的简单机械中,杠杆是学生在无意识间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简单机械之一,滑轮和轮轴可以被看做杠杆的变体,斜面则属于与杠杆不相同的一类学生常见的简单机械;转动装置则将较复杂机械的工作部分相连,发挥力的传导作用,使得必要的简单机械能够完成力的衔接,形成机器,从而发挥更大的 作用。
机械是一种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装置,学生对它们并不陌生,有时会在诸多场合见到它们的身影,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然而,学生却很少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单元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简单机械人手,以一系列的启发式的问题为课题名称,激发学生探究和认识的兴趣,引领学生在诸多研究活动中认识机械、了解简单机械。 本单元是采用总一分一合的思路来进行内容建构的。 “总”,就是指导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机械。它主要是本单元的第1课“什么叫机械”。
在学生调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列举多个机械物品,阐述什么是机械,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差异,使学生了解机械的作用和机械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它由来已久。 “分”,就是选取四种简单机械逐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它主要包括本单元的第2—5课,即“怎样移动重物”、“斜坡的启示”、“拧螺丝钉的学问”、“国旗。怎样升上去”。用四课的篇幅分别引导学生研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既巩固对机械的的总体认识,也为接下来认识机械中力的传递打下基础。在这四课中.各课主要研究一种简单机械,皆从启发解决现实问题人手,指导学生探究该种机械的作用,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第2课:怎样移动重物。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结构、作用以及用途。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杠杆的价值;在了解杠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在研讨杠杆的用途中,认识杠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第3课:斜坡的启示。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形态、作用、用途以及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的影响。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斜面是一种省力的机械,在控制坡度这个变量的实验中,研究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大小的影响;在制作变形斜面和讨论中,发现斜面的变化和用途。
第4课:拧螺丝钉的学问。引导学生认识轮轴的结构、作用和运用。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轮轴的作用;在观察中了解轮轴的结构;在实验中较全面地认识轮轴,即用力大小的秘密;在讨论与交流中,发现轮轴的广泛运用。
第5课:国旗怎样升上去。引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及其各自的作用。学生将在观察中认识滑轮的构造,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在组装并探究两种滑轮的作用中,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功效。 “合”,引导学生从力传递的角度理解简单机械的组合。它主要是本单元的第6课,即“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从自行车的链条传动人手,引人机械传动,指导学生认识传动装置的种类及其功能,明白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特点;从力的传递角度,阐述机器是简单机械的组合,使学生获得对机械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科学教案 篇2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而科学对于幼儿来讲,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觉得好奇的现象,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东西。为了增加孩子们对空气的认识,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找空气。
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也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为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提供了物质的基础,也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从而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通过小实验《手绢湿了吗?》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的争论非常激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个个睁大了双眼,仔细观察,动脑思考。
通过实验幼儿知道杯子中确实有空气。接着孩子们拿着保鲜袋去装空气和感受空气的流动,孩子们都在想哪里有空气呢?不过部分孩子对空气还是有一定的已有经验,很快就装到了空气,还有部分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和老师的`引导先后也都装到了空气,孩子们拿着装满空气的保鲜袋,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同时也感受到空气到处都有,通过把气球里的空气放出来亲亲幼儿的脸蛋,让幼儿感受空气的流动。
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认识空气的作用,通过《吹泡泡》、《捏鼻子》两个游戏活动向幼儿展示空气的作用,使幼儿对空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幼儿对《吹泡泡》游戏非常专注,入神,都带着神秘的眼神看着杯子中时大时小的泡泡,从而让幼儿感受空气在我们周围并且身体里也有,空气是我们的朋友,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教师的无言是上好科学课的最高境界”。但由于自己的语言过多,导致了活动效果没有预期的好,还有活动环节设计还不太紧凑,老师准备的材料还应该更仔细选择,这样孩子的探索欲望可能会更强,游戏参与性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佳。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谈论各地不同的冬天。
“我们都知道南京(指本地)的冬天有时刮冷风、有时结冰、有时下雪,树叶落了,小草枯了,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是不是每个地方的冬天都是一样的呢?你听过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吗?请大家谈谈,你在哪里见过冬天,那是什么样的,你还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过冬天吗?说给大家听听,带照片的'就讲讲照片上的情景。”让幼儿充分发言,注意强化那些重要的描述。
2.介绍北方的冬季特征。
引导幼儿观看幼儿用书画面“冰雕”。
“这里的冬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冰雕”(因为这里冬季气温特别低,冰层很厚,几个月不化)
3.介绍春城昆明的冬季特征。
引导
幼儿观看幼儿用书画面“春城的冬天”,介绍昆明实际上一年到头都是春天。冬天也和春天一样,植物繁茂。郁郁葱葱,鲜花盛开,从不下雪,不结冰。人们穿着单薄。“这里有冬天吗?”
4.小结。
活动延伸
观看世界各地冬天的录象。
活动目标
1.拓宽幼儿知识面,使幼儿了解在我国不同的地方冬季温度不同,景象也不同。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回家向家长了解他们冬天在哪些地方生活过,那些地方的冬季是什么样的,收集一些照片。
2.教师了解幼儿在哪些地方过冬天,有些什么经验。
3.幼儿用书画面“冰雕”、“春城的冬天”。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
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
4.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5.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6.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
7.意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光荣而危险的任务。
8.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 发射火箭的录像或图片
气球、喷气车,可旋转的大塑料瓶、水 、打气筒 。
第一课时
一、情景创设。
1.播放视频——20xx年10月12日9点整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精彩瞬间。
2.学生描述发射瞬间火箭运动状态。
3.观看一些火箭图像。使学生知道飞向太空是人类千年的梦想,要进入太空就必须有足够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进工具是火箭。
二、教师提出问题。
火箭能升空,大家认为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三、学生进行假设,教师对大家的假设做整理。
四、验证假设。
1.师:小结大家的假设,我们看到的火箭在飞行时,总是一部份向前运动,另一部份向反方向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有这种类似的运动现象吗?
2.师:我们能借助这些现象,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吗?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对提出方法作适当评价。
4.教师演示自动喷水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制作自动喷水器需要哪些材料?
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那些现象?
5. 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提出问题:
如:向筒内倒水后有什么现象?水从喷口向哪个方向喷出?筒朝哪个方向转动?
五、制作、实验,搜集证据并作记录。
六、 交流观察现象,并作解释。
学生描述,并上台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箭头并说明意思。
七、对反冲现象进行小结。
1.如果从物体内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气,物体会不会运动?运动方向又怎样呢?还可以做哪些实验?
2.演示实验:反冲小船
3. 教师小结: 当水、空气从一种物体中向某个方向快速喷出时,这种物体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起来,这种现象叫做反冲。
4.师生解释、交流:火箭飞离大气层,它的飞行与反冲作用有关。
八、拓展应用。
除了火箭,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反冲现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揭示任务。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反冲现象,今天我们来做模拟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
1.观察“火箭”的结构,明确模拟火箭的制作材料。
(1)小组观察并讨论,并作记录:
“火箭”有哪些部分组成?制作“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飞的动力从哪里来?
2.分小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
教师要求:
(1)记录时力求文字简练,提倡图文并茂。
(2)提倡记录预测结果。
(3)思考:需要装多少水?水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需要打多足的气?空气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
3.小组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先要明确学生的意图,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质疑。对不能达成共识的方面可做记录。
4.小组按设计方案做火箭。
5.分小组放飞火箭
教师要求:
(1)装水,打入气体,增大封闭气体的压强,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轻绳,便于实验安全和回收方便。
(2)请仔细观察“水火箭”起飞后的现象,作好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
(3)按照设计方法反复做几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设计方法。
(4)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准备。
6.小组交流放飞火箭中的现象,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7.解释火箭飞行的道理。
火箭飞离大气层,必须自带氧化剂,火箭的飞行主要靠向后喷出燃气的反冲作用。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2.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对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为: 1.热爱科学,多读科学书刊。
2.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本课设置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热爱科学”德目的有关要求设置的。着重进行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教育,让学生知道科学与迷信是根本对立的,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小学生要从小相信科学,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二、栏目意图
1.导入部分“想一想”栏目以学生学过的语文课《河伯娶亲》导入。本课以此为出发点,一则能取得学生对迷信思想、迷信活动害人不浅的统一认识;二则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2.课后练习“讲一讲”,要求学生“讲几个因迷信上当受骗的事例”。通过讲述进一步强化教育观点:迷信是无知的表现,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迷信。
3.“议一议”栏目设计了一个情景:小强生病后,奶奶让他喝香灰水。处理此题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设想多种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加以肯定。通过本题的处理,要让学生理解:
一、知道什么是迷信活动;
二、自己不参与迷信活动;
三、能积极劝阻迷信活动。
4.“读一读”栏目要求学生读故事,谈感想。这一栏目选取的是一个日本小孩新岛襄的故事,旨在告诉学生一些有关宗教本质的知识,教育学生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教法建议:
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会迷信是骗人,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科学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要相信科学不迷信道理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课 相信科学不迷信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2.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对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为:
1.热爱科学,多读科学书刊。
2.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难点:对迷信的.原因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育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河伯娶亲”的故事吗?
2.学生讲河伯娶亲故事。
3.教师提问:
给河伯娶亲就能避免灾害吗?为什么?
板书:迷信
4.师:迷信就是相信一些神、仙、鬼、妖等世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5.教师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小结:我们不能相信迷信,一定要破除迷信。
板书:破除
7.师:有人曾说:“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过去,由于人们无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迷信思想。认为打雷是雷公在发怒。下雨是龙王在行云布雨。生病是鬼怪缠身。
8.教师提问:
你们现在相信不相信这些?为什么?
9.小结:
以前,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迷惑不解,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以为这些是上天主宰,命运注定的。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过去人们弄不清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能用科学原理去解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二、分析事例,强化观点
1.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
2.教师提问:
(1)当牧场里的几百匹马出现各种奇怪症状时,当地人怎么想?怎么做?
(2)科学家做了些什么?科学家的研究充分证明了什么?
板书课题:相信科学 不迷信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本来不该再迷信神、仙、鬼、妖以及命相等。然而,现实生活并非如此,在我国有些地方,有人生了病,不去医院治疗,却把巫婆、神汉请到家中。难道巫婆、神汉真的能治病吗?
3.学生自读(课文3-5自然段)
4.教师提问:
(1)巫婆治好小兵的病了吗?为什么治不好?
(2)巫婆斩鬼见血是怎么回事?
5.教师演示:姜黄汁与碱水反应的实验。
6.教师提问:
要认清巫婆骗人的把戏,没有科学知识行吗?为什么?
7.小结:
迷信活动是蒙骗、愚弄人的。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武器,我们就是要运用这个武器,反对形形色色的迷信活动。
板书:科学是 的最好武器
三、联系实际,辨别是非,指导行为
1.学生讲一讲自己了解到的因迷信而上当受骗的事例。
2.学生讨论:
听完事例后有什么感想?假如自己遇到这样的事例应该怎样对待?
3.教师小结:
迷信是愚昧无知的表现,迷信害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相信鬼神和违反科学的事情,不参加迷信活动。
板书:努力学习 不相信 不参加
4.讨论:遇到下面的情况应怎么办?
5.教师出示投影:
小强生病了,奶奶从香炉里弄了一点香灰,放在碗里,倒上水,对小强说:“你把它喝下去,病一会儿就好了。”
6.教师提问:
如果你是小强,你怎么做?如果你是小强的同学,看到这一情况怎么办?
7.学生用表演的方式回答问题。
8.小结: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到自己不信,还要积极劝阻别人不要相信。
板书:积极劝阻
五、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1.学生阅读“读一读”的小故事,谈感受。
2.教师总结:
同学们,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抵制迷信思想,反对迷信活动。
板书设计:
六 相信科学不迷信
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最好武器
努力学习 不迷信 不参加 积极劝阻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情感引入启发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现实生活中仿生现象的有关经验。
2、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带锯齿的茅草,放大镜。
2、锯子一把。
3、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一套。
4、幼儿操作的匹配图片每组一份(鱼网、蜘蛛网;变色龙、迷彩服;育婴袋、袋鼠;蝙蝠、雷达)。
活动过程:
一、探索操作,说说自己的发现(感知茅草有锯齿的特点)。
1、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玩玩、议议。
2、师生谈话。
师:刚才你们玩的是什么东西?(幼儿:草、放大镜)
师:你们说到的草它有个名字叫茅草。你们玩后有什么要告诉大家的吗?(引导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大家)
师小结。(着重点在茅草上。如:老师听见小朋友说,茅草的`边缘扎手;还有的说用放大镜可以清楚地看到茅草的边缘有一排小锯齿。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好吗?
3、幼儿再次观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茅草边缘锋利的小锯齿。
4、刚才你们都发现了,茅草很特别的地方,真聪明。古时候有一个叫鲁班的人他也非常的聪明。
二、比较观察,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根据幼儿认识程度选择以下内容)
1、让幼儿看、听故事《鲁班造锯》(利用教学课件辅助)。
2、幼儿和老师共同讨论。如:鲁班发明了什么?(出示锯子)锯子有什么用呢?鲁班受到什么的启发发明了锯子?(出示茅草)锯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出示茅草--锯子放大的画面)
小结:鲁班受到茅草的启发、发明了比茅草更锋利的锯子。事实上,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机器和工具也是受到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启发才制造出来的。不信,我们来看看。
3、出示鱼的图片
师:鱼为什么有时能游到水底下,有时又能浮出水面呢?那你们想想仿照鱼的这种特点能发明什么呢?鱼和潜水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小结:你们瞧,鱼儿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们仿照他们的特点,制造出了对我们人类非常有用的潜水艇。还有哪些的东西是受到动物的启发而发明的呢?让我们来找找看。
4、通过匹配游戏,找出有共同特征的两种物体。
①幼儿分成4组,每组一份匹配材料。动物图片:蜘蛛网、变色龙、袋鼠、蝙蝠;人造物图片:渔网、迷彩服、育婴袋、雷达。
②找出有共同特征的两种物体。
③说说匹配的理由。
三、游戏:比比谁快
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你会发明什么呢?让幼儿根据事物的特征展开想象,说说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小结:看来你们都想和鲁班一样做个发明家是吗?那好,请你们平时多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模仿这种特点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赶快告诉小朋友、老师和爸爸、妈妈,好吗?(自由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2、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3、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西红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学活动建议:
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经验使他们能够说出许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脸洗手、能浇花、能养鱼……这些的粗浅认识,正是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水单元的基础。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加以说明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学生做一个装置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想多种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励学生尝试。
教学过程:
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一、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三、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四、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人体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试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五、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科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出合理假设,并能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做好简单的记录;
(3)能解释“气垫”复原的原因,并能根据假设设计验证性实验。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能说出空qi枪的原理;
(3)会制作空qi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2)会观察生活中相关的例子,知道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
演示——瓶子、气球(2~3套)。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塑料袋、玻璃杯、纸团、塑料瓶、水、水槽。
2.空气有质量:
细木棍、细绳、大气球两个、大头针、胶泥、胶带等。
3.压缩空气:
演示——充足气的大塑料袋。
分组——塑料注射器、橡皮擦。
4.制作空qi枪:
废圆珠笔芯和小于笔芯内径的木棍;塑料注射器、湿纸团、橘子皮等。
5.自制压缩空气水“火箭”、qi枪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猜谜: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 学生回答。
3. 谈话: 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学生交流。
5. 谈话: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 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 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 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 谈话: 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倾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2. 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
3. 提出实验前的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
4. 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
5. 学生做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底部的实验。
6.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7.提问: 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
8.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学生通过分析纸团湿与不湿的原因,进一步认识空气要占据空间的性质。
9.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10.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又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课时
(一) 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
2.提问: 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
3.学生讨论。
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
5.学生讨论。
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② 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③ 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④ 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
⑤ 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
8.学生分小组活动,并画下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情况。
9.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10. 师生小结。
(二)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
1. 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用力不要太大,以防袋子破裂。
2. 学生分组实验。
3.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4. 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设。
5. 学生分组实验。
6. 学生讨论汇报。
7. 学生回答。
8. 教师小结: 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空气的这种性质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勤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发现空气的这种性质能在更多的地方发挥它的作用。
(三)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弹力
1. 演示教师自制的空qi枪,激趣:你想制作一个你自己的空qi枪吗?
2. 指导学生制作空qi枪。
3. 学生自选材料制作,玩空qi枪。(强调:不要对着人)
4. 游戏: 比一比,谁射得远。
5. 讨论: 为什么有的空qi枪射得远?
(四) 总结
谈话: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空气具有哪些性质?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经典)科学教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