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3 08:41:2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低、为、才”3个生字,理解“田边、为什么、空气、许多、虫子、这样、明白”等词语的意思。

  2.会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

  3.学习课文第2、3段,知道“燕子低飞”这一自然现象,是夏秋季节快要下雨前的征兆。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朗读第1段,说说小鱼为什么都游到水面上来了?

  (二)图文对照,讲读第之段

  (1)看第2幅图,说说小白兔在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

  (2)课文哪几段是在写第2幅图的意思?(第2、3段)

  (3)下雨前,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低?(轻声读第2段,找出有关句子,自己练说。)

  (4)指名说燕子为什么飞得那样低呢?用“因为......所以......”说话。教学“为、才”。

  (5)虫子为什么飞不高呢?(因为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所以飞不高。)教学“虫”。

  (6)虫子翅膀上的小水珠是哪里来的?(因为空气潮湿,所以虫子的翅膀会沾上小水珠。)

  (7)空气为什么潮湿?(因为要下雨了,所以空气很潮湿。)

  (8)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

  因为

  要下雨了,

  所以

  空气......

  空气很潮湿,

  虫子......

  虫子......

  飞不高。

  虫子飞不高

  燕子......

  (9)指导朗读。

  小白兔连忙问的话,要读得响亮些,带有奇怪的语气。燕子的话也要读得响亮些,因为它边飞边说,而且要读得亲切。

  (指名读--评议--齐读)

  (三)讲读第3段

  (1)“哦,原来是这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什么叫“明白”?小白兔明白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教学“明”。

  (3)练习朗读,读出小白兔明白了的语气。

  (4)小结。学了课文后我们知道了“鱼出水面”、“燕子低飞”是下雨前的征兆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四)作业抄写生字:田、低、为、虫、才、明

  板书设计33要下雨了

  现象原因

  水里闷

  鱼出水面要下雨了空气潮湿

  燕子低飞小虫的翅膀上沾了水珠

  虫子飞不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下雨前还有哪些自然现象?扩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做课堂作业第2题:看拼音写词语。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拓宽视野

  (1)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平时看到哪些现象天要下雨了?

  学说:“鱼出水面,大雨就来,

  燕子低飞,快要下雨。”

  (2)下雨前的现象很多,除了书上说的两种现象外,你还知道有哪些自然现象?(蜻蜓低飞、石级沾水、蚂蚁搬家、鸡不进窝。羊抢吃青草、黑板出“汗”......)

  (3)练习说话:

  “下雨前,我看到......就知道天快要下雨了。”

  (四)作业

  《课堂作业》第2、5、7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所在第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这篇选学课文是一以写景为主,以景抒情,展开联想,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的散文,课文在描写杭州西湖的春景时,抓住一个"绿"立意新而深,语言形象、生动,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和教育。

  2.全文短小精湛,只有三个自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游西湖的总感觉,作者把西湖景色的特点概括成一个绿字,醒目地突现出来。这个绿字吸引我来到西湖边,使我流连忘返。2、3自然段课文围西湖的绿展开,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的特点。写灵隐的绿,绿得"苍翠欲滴",绿的发黑,绿的发蓝;而花港观鱼的绿,则绿的鲜,绿的亮。只觉的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这样的清晰的结构,这样生动的抒情,适宜于朗读,也适宜于列提纲背诵课文。

  二、教学目标

  1.会列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描写绿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是如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

  4.感觉西湖景色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列提纲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按课文内容的先后,扫地点的转换,抓住有关景物特点的词语列提纲,理解描写绿的词语。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权、投影、词语片。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这是一篇远选学课文,节选自宗的散文《西湖漫笔》。节选时有改动。我们准备用一节课完成学习任务。

  本文课题只有一个字"绿"。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的?(板书课题,作简短谈话)。

  2.自学课文。边读边学习字词,读通课文,作自学检查:

  (1)扫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注意有否加字,字音是否读准。

  (2)检查生字:叮(dīng)婷(tíng)宛(wàn)读准一个前鼻音,两个后鼻音。)

  (3)检查是否按查字或联系上下文学懂了词语。重点是:流连忘返、苍翠、心旷神怡、婷婷、宛转。(如有其他词语学生不懂的,也可以讨论。强调学生自己学懂。

  3.理清课文脉络,把本文分成两部分来学。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讨论:"它"指的是什么?(西湖的美景)西湖春天的美景那样地使"我流连忘返。那么,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我流连忘返呢?从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一词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了解西湖的绿,体会到了西湖的绿,进而认识到绿的意义。本文为什么要以绿为题(杭州西湖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人以满目绿,一个引站千个爱西湖、爱祖国河山的读者的心。)

  (2)说说作者是如何具体领略这个绿字的.(学生轻声自由读2-3自然段。也可放录音,让学生轻轻跟读)读后想想,回答问题。

  4、根据上面的讨论,你能否给课文分段如何分?(分作两段。第一段(1自然段):总写作者游西湖,领略到一个绿字。第二段(2、3自然段)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

  的不同特点。表现了本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特点。)

  5。根据单元:列提纲、背诵课文:的训练重点,我们已经按要求学会了背诵三课文。同样,我们也要用"列提纲的方法背诵这课文,而且要更好地背诵。

  (1)指名抓主要词语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生背诵课文第三产业自然段。

  ①先指出作者游灵隐看到的景物,默读课文。

  ②再划出写这写这些景物"绿"的词语,读读课文。(灵隐:满目是绿,道路两边……苍翠欲滴,似……也是绿的;飞来峰上,有的……有的……峰下小路……直绿到……;冷泉亭下……在一片绿色之上……)

  ③以引读法牢记写绿的段落,为背诵作准备

  (3)学习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①自学。根据本段特点,划出作者游花港看到哪景物?指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看到的事物,哪些地方写了联想的(师生讨论。看到的:绿叶、水珠儿、想到的:鲜亮生命力。)

  ②引读法朗读第3自然段。(老师读看到的,学生读联想的)。

  6、指导给课文列提纲。(提纲上有:地点、景物、有关景物特点的主要词语。重点2-3自然段。

  7、按提纲背诵课文。(主要背诵2、3自然段)背诵过程是:每人轻声试背,同桌同学互背,指名背加评议,全体齐背。)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zh、ch、sh、r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会平舌音的基础上学习翘舌音,就以汉语拼音本身而言,内容比较枯燥,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新教材在编排上考虑了这一因素设计了帮助学习声母的情境图和语境歌,把学习拼音字母寓于故事儿歌之中,化易为难,寓学于乐,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的教育。作为一年级新教材中一个颇有创意的教学内容,给我们每位实验操作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命题。

  针对教材的特点,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我力求改变传统的拼音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创造出利于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变得生动有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最高处,接着,便利用“情境图”创设情境,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课,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老师和学生共同讲故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由“枝”到zh,由“吃”到ch,由“狮”到sh,由“日”到r的过程,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新的联系过程,将拼音教学化难为易,寓学于玩。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富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此,在学生学习“语境歌”的基础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联系表音表形图,探究字母的发音方法,并让学生互相说说,在发音时发现了些什么,让学生在体会发音的过程中探究发音的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去寻找新的未知点。在区别平翘舌音的发音时,我又设计了游戏“看谁听得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通过“找朋友”的方法来重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当“小老师”为主线让学生读好整体认读音节及它的四声。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在课的结尾处我把语境歌,以歌曲的形式弹奏出来,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再一次读一读语境歌,唱一唱语境歌,把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向高潮。

  巧妙地运用“情境图”和“语境歌”体现了汉语拼音教学是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也使一堂课的内容首尾呼应,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饱满的情绪中进入新课教学,又在欢乐的歌声里结束一堂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新知,导入新课

  1、抽读声母卡片:z、c、s,z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小朋友,昨天,我们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还记得吗?来,谁跟它打个招呼?

  指名读,齐读。

  z、c、s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平舌音)zi、ci、si我们又叫它(整体认读音节)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复习旧知入手,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这是每个学生都愿意接受的,并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朋友读得这么好,老师要给大家一个奖励,讲个故事好不好?

  实物投影打出情境图。

  二、观察情境图,初步感知zh、ch、sh、r

  (一)出示zh、ch、sh、r

  1、师: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是什么时间?

  生:日出时

  师:对,这就是“日出”的r(相机出示卡片r),图上有哪些动物?

  生:一头狮子和两只猴子

  2、师:对,这就是“狮子”的sh(相机出示卡片sh),这只凶猛的狮子想要干什么?

  生:吃小猴

  3、师:对,这就是“吃小猴”的ch,(相机出示卡片ch),狮子吃上小猴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树上的小猴用一根树枝把这只小猴救上了树。

  4、师:对,这就是树枝的zh,(相机出示卡片zh),这几个字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4个声母zh、ch、sh、r,教师板书课题。

  【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虽然a、o、e、I等这些字母他们不认识,但是用这些字母识记的语音都在儿童语音中经常出现,合理地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所学的字母接通、匹配,能化难为易,大大地提高汉语拼音的`学习效率。】

  三、借助语境歌学好zh、ch、sh、r

  1、学习语境歌

  老师把刚才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想听一听吗?

  老师范读儿歌(配乐)

  一轮红日上山头,狮子想来吃小猴,树上同伴有办法,伸下树枝来搭救。想学一学吗?

  师生共同读儿歌。

  【语境歌短小精悍,语言琅琅上口,富有童趣,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一下子就把所学的字母同学生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读好字母作了良好的铺垫。】

  2、联系表音表形图,让学生探究字母读音

  (1)小组学习

  ①小朋友读得真好,其实你们刚才在朗读语境歌的时候,已经把zhi、chi、shi、ri都读准了,如果老师让你们单独来读这4个声母能读好吗?

  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前学过声母的发音方法,联系书上的图画读好这4个声母并,说说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这部分的学习,体现了开放的教学思路,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交流的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探究的命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音,体会发音过程,探究发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去找新的未知点,从而,产生对学习拼音的兴趣。】

  说说在读字母时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对,这几个字母的发音时舌头都要往上翘,所以叫它翘舌音,它们都是声母,发音时声音要轻而短。

  ③听老师范读。

  ④指名读(提醒学生发音时要轻而短)

  ⑤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读(跟老师读、分组读、开火车读)

  (2)游戏“看谁听得清?”(比较zh、ch、sh同z、c、s的发音)

  ①老师读一个字母,小朋友举相同读音的卡片。

  ②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举卡片。

  【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这一设计,将枯燥的复习巩固溶入了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让学生在不知学觉中区别平翘舌音的不同。】

  (3)看谁记得牢

  ①zh、ch、sh、r小朋友都会读了,那小朋友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来记住它们呢?

  ②同桌交流,讨论。

  ③指名回答。

  【让学生想个办法来记住字母,这对已有些识记汉语拼音经验,并喜欢探究的小朋友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好机会,他们都会欲欲试试。】

  四、教学zhi、chi、shi、ri

  1、教学zhi、chi、shi、ri的读音

  (1)小朋友想的办法真不错,一下子就把zh、ch、sh、r给记住了,看来今天的新朋友大家又交上了,zh、ch、sh、r它们也交上了一个特殊的朋友,大家请看。

  (2)出示:zhi、chi、shi、ri。

  (3)谁会来当小老师读?试一试

  (4)小结:这叫整体认读音节,i不发出声音,读时比原来的声稍响一些长一些。

  (5)集体练读。

  2、练习四声,出示:zhi

  chi

  shi

  ri及它的四声

  (1)老师给它们分别戴上了帽子,谁能认出来?

  (2)自由练习,同桌检查。

  (3)指名读。

  (4)选音组词。

  五、巩固练习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交上了几个新朋友,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唱起歌,跳起舞来吧?

  2、老师边弹琴,边唱语境歌,学生跟唱语境歌,边唱边表演动作。

  【让学生跟着琴声演唱“语境歌”,不仅使已学的字母得到了巩固,而且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六、课堂作业

  1、作业抄写四个声母,每个四遍(包括描红)。

  抄写音节各一遍。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文章内容简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引起学生的反思,得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生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①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②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

  ③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2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学生可根据课题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语言流畅,完整即可)

  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2)读后交流: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依次是: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①在依次找朋友的时候,对照相应的段落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在读时纠正字音,将重点字词读正确并理解词语意思、

  栀(zhī)子湛(zhàn)蓝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理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②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默读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研读与赏析

  师: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我们的好朋友、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要求学生先将有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遍,然后再回答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一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精读段落:

  1,古桥: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抓住"德高望重"一词)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自己意见。)

  师: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小结: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树林里: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自由读句体会)(抓住:"知己""人树相融"来理解)

  师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上面这句话中指的是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处理思路:

  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略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过程与方法:

  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战斗的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难点: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分课时教学内容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执教时间:年月日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展示铁索桥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师描述:大渡河气势磅礴,极其险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不要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就是看上一眼也会不寒而战。可我们的红军将士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他们冒着河对岸射来的枪林弹雨,踏着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向桥对岸,经过两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前占领了对岸的泸定城。这首诗就是作者来到铁索桥上心潮澎湃地写下的。大家想读吗?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诗,对照生字表争取读通读顺,想一想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生自由学习

  3、全班交流:

  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读读作者看到的部分、想到的部分。相机板书。

  三、课堂练习

  写生字词

  第2课时执教时间:年月日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细读诗句

  1、练习读一、二节:

  全班交流:站在铁索桥上,作者看到了什么?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师:站在铁索桥上作者仿佛回到了几十年以前,他的眼中除了二郎山的白雾大渡河的白浪,似乎还看到了当年英勇的红军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谁愿意读一读作者的想象?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点拨: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边朗读

  2、练习读三、四节:

  师:站在铁索桥上,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课堂、梨花……

  练读这一节:这一节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和上一节有什么区别吗?

  对和平的`向往、喜悦

  谁能把你心中的喜悦表达出来?指名读一读

  师:看到当年的战场成为课堂、战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开遍了梨花,你还能想到什么?

  高楼平地起、宽阔的马路、人们的笑脸……

  再读第二节

  师点拨:没有英雄们的奉献就没有今天幸福宁静的生活,让我们一同高声歌唱!

  齐读最后一节

  二、课堂练习:

  1、组词

  楼()撒()

  数()洒()

  2、你能写几句吗

  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

  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

  当年(),

  如今( )。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会正确书写生字。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课文读通。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难点:练习朗读。教具准备:多煤件课件,生字卡片,乌鸦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没情境,导入新课。

  1、介绍新朋友,出示乌鸦图,师:别看它长得黑乎乎的,很不好看,但是它很聪明。看动画片《乌鸦喝水》。2、乌鸦把它的相片和故事留在我们的课本了,等着我们去看,去读呢!板书:23.乌鸦喝水,读课题。3、知指导看图,说说图意,结合学生回合师板书,口渴----喝水用顺口溜区别“渴”与“喝”。渴了需要水(三点旁)喝水要用口(“口”旁)。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遇到生字圈画出来,看清拼音,读准字音,感觉读得有困难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它,可以请叫老师和小伙伴。2、出示生字,自己练习,把你觉得读得好的字读给同桌听。3、抽八名学生摘星星卡片并当小老师教读,教师指导读准字音。4、去拼音查读。男女比赛。开火车读,反复纠正读。6、齐读生字。7、字卡出示绿色通道的三个生字“鸦”“叼”“瓶”,通过字音,记住他们。“鸦”“牙”表音,“鸟”表意,“叼”要用口“瓶”:瓦片层层并。

  三、自主识记字形

  1、认识新偏旁:“”“走”。(1)记住称:手字旁。走字旁。(2)与“手”“走”比一比,加深印象。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3、交流汇报:(顺口溜)渴:人困高墙内,太阳当头晒,渴了需要水,无奈水流外。起:走字翘翘腿,自己跳上去,办:用力想办法,两边都流汗。渐:水车千斤重(慢的意思)(比一比)于:干——于(于字钩)(解字理)终:——冬——终,原指衣服做完了打两个结的`意思,后被借去表示冬秀,冬天寒冷,人们不再外出劳作,而在家纺丝线,这就是年终季节,终,也就表示最后的意思。(课件铺助)(加一加)法:三加去。(做动作)看:把手放在眼睛上。

  四、把生字送回家,理解扩词说句形成知识积累。

  1、半生字宝宝送回家读课文,多读有生字的词句,结合课文理解生字词,再想想你能用生字组成别的词吗?能说出一个句子就更好了。2、“天上鸟儿结伴飞,水里鱼儿结伴游”,把你们读到的生字的词句读给大家听。3、你还能用生字说出不同的词句吗?交流汇报。起:起立,起床,生起。早上太阳生起来了。办: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法:加法,减法,法国,法官,法师,这道题应该用加法。我想去法国。渐:我渐渐长高了,小树渐渐长大了,汽车渐渐开远了。看:看书看电视。我最喜欢看动画片。渴:渴了,我口渴了。4、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1)师范读(2)学生练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练读,分男女读敏捷龙读全文。教师注意指导。

  五、指导书写生字

  1、教师提示两个易写错笔顺的字。渐:车,在单独写的时候是先横后竖,在“渐”字里,变横为提,要先竖后提。笔顺为一渴:右下部笔顺为2、学生自己读笔顺图,自己在描红栏里描红。3、学生汇报,给同学们提个醒,哪个字难写好,该怎样才能写好。起:走的捺要长,托起“己”字。渐:车头高,右竖低。4、教师范写看、渴、于、渐,注意提醒学生各笔在田字格中的占位。5、在练习本上写你喜欢的生字。6、抽学生板写生字,集体评议。

  六、总结。

  课后多练习,把字写好写美,争当小小书法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功臣”“祸首”“糟蹋”等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简要概括在凯巴伯森林里发生的事。

  3、理解“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的真正含义,说清楚狼对保护森林和狼做出的贡献。

  4、初步懂得自然界中的“食物链”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们不能违反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齐读课题。

  板书:39狼和鹿

  2.狼和鹿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吃 天敌)

  3.鹿这种动物大家都很喜欢,(出示)看,这就是鹿。你看到它,脑海中会出现哪些形容鹿的词语?(出示:活泼而美丽)读

  4.那么狼又给了你怎样的印象呢,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出示:贪婪而凶残)读。

  5.狼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就是贪婪而凶残的形象。在小说、故事、童话中,它更是一种罪恶的化身。人们非把它赶尽杀绝不可,可是你们知道吗,真的有一天,当人们把狼赶尽杀绝之后,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

  ①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描写一百多年前狼和鹿共同生活的这片森林景象的句子。

  2.学生读课文。

  3.交流出示: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①这片森林给了你怎样的印象?(“生机勃勃”变红)

  ②(引读)的确,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那里的树木——,小鸟——,活泼而美丽的鹿——。这样的景象,多么令人向往呀。

  ③指导朗读。

  4.可是,过了二十多年,这片森林又是怎样了呢?

  出示: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①指名引读:原来一片葱绿的森林——,仅仅两个冬天,原本在林间嬉戏的鹿——

  ②凯巴伯森林里的鹿最多的时候曾超过了——十万只,现在一下子就死去了——六万只,再到1942年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算一算,前前后后一共死去了——九万两千只。

  ③你想用一个怎样的词语来形容眼前出现的景象。(惨不忍睹、触目惊心)

  ④男女同学来对读这两段话。

  5.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凯巴伯森林有如此之大的变化?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2、3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两小节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板书:人 捕杀 大量繁殖 林 糟蹋 毁灭

  (一百多年的凯巴伯森林里,狼要吃鹿,人们恨透了狼,捕杀了6000多只狼,使鹿大量繁殖。森林被鹿糟蹋了,鹿从十万只锐减到8000只,遭到了毁灭。)

  练习说话。

  3.出示:

  枪声打破了森林的宁静。

  原来,是人们的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凯巴伯森林从此不再宁静。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小节。

  引读: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伴随着哀嚎声,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0多年,——

  4.人们这么做,是为了保护鹿,希望这片森林能成为——

  出示:

  没有了狼,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

  读句子。

  5.请你想象一下,鹿在自己的王国里是怎样生活的呢?请你用上课文中的这些词语,把这样的景象说具体。

  出示:

  提防、嬉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没有了狼,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抓住“4000”和“100000”,理解“大量繁殖。”

  7.大量繁殖的鹿给森林和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呢?我们继续往下读课文。

  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的确,十万多只鹿都要吃东西呀,灌木吃完了,就去吃——,小树吃完了就去吃——,嫩枝吃完了只好吃——,最后连树皮也吃完了,一切能吃的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于是——,而人们最想保护的鹿也在短短的两个冬天里就——,到1942年,——。

  8.这一切都是当地的——(出示)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

  令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有什么?请大家默读最后一节,用直线画出有关语句。

  9.交流出示:

  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理解“功臣”。(板书:“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板书:“祸首”)理解“祸首”。

  10.贪婪而凶残的狼为什么成了森林和鹿群的功臣?它对森林有怎样的功劳?对鹿群又有怎样的功劳呢?自己读读最后一节的这段话,用“因为…所以…”“因此…”的关联词把原因说清楚。

  出示: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而且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因为狼吃掉一些鹿,所以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因为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所以森林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因此,狼是森林功臣。)

  (因为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所以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因此,狼是鹿群的`功臣。)

  (因为狼吃掉一些鹿,所以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因为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所以森林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因为森林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所以鹿就不会饿死。因此,狼是鹿功臣。)

  11.同学们,狼、鹿、林这三者之间就是一环扣着一环,互为因果关系。

  齐读第4小节。

  四、总结课文

  1.读到这里,你一定对“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出示)其实,人们打破的到底是什么呀?(板书:生态平衡)

  人类、动物、植物在环境中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生态平衡,而人们杀了狼,其实是打破了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生态也就不平衡了。原来,造成林毁鹿亡真正的祸首是——人,当地的人们好心办了坏事。

  2.现在有什么方法能使凯巴伯森林恢复往日的生机呢?先说怎么做,再用“如果……就……”这个关联词来说这样做的好处。

  其实课文中所讲的这件事,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它就发生在100多年以前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一边放狼,一边放鹿,一边种树,使森林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3.(出示图片)引读:你们看,现在的森林还是像100多年以前那样,那里的树木——,小鸟——,活泼而美丽的鹿——这样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

  我们只有了解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保护大自然,使它永远生机勃勃!

  板书设计:

  天敌

  “功臣” 狼 和 鹿 “祸首” 大量繁殖

  吃 毁灭

  生态平衡

  捕杀 糟蹋

  人 林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29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06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02-21

小学语文北京教案02-27

小学语文教案03-27

小学语文教案11-07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太阳的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