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29 19:09:0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教案模板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科学教案模板汇编九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通过实验,对重力现象产生好奇与思考。

  2.发现弹簧的粗细长短与小球下滑的速度有关系。

  3.使动手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在操作中得到提高。

  活动准备:

  1. 做好的旋转彩球玩具。

  2. 幼儿操作材料:长铜丝、短铜丝若干,粗细不同的圆铅笔、吸管、小棒等若干,圆形彩纸片若干,浆糊、抹布,橡皮泥,别针。

  活动内容:

  1. 演示彩球玩具,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演示玩具,请幼儿观察现象。

  (2)介绍玩具的构造。

  ①教师:这个玩具有几个部分组成的呢?

  ②示范弹簧的制作方法。

  2. 请幼儿来制作玩具。

  (1)幼儿尝试自己制作旋转彩球玩具,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玩一玩自己制作的玩具。

  (3)交流制作经验。

  教师:

  ①你是怎样做旋转彩球的?你的彩球能滑下来吗?怎样滑下来的?

  ②师生共同小结。

  3.讨论:为什么彩球下滑转动快慢不一样。

  (1)比一比:谁的小球转得快?

  (2)想一想:为什么彩球转的快慢不一样呢?

  弹簧粗的转得快还是弹簧细的转得快?

  (3)小结:原来有的小朋友他绕的弹簧比较细,所以彩球转的`快;有的小朋友绕的弹簧粗,所以彩球转的慢些。

  4.怎样使彩球转得快些。

  (1)猜一猜:不改变弹簧的粗细能不能让彩球转得快些?

  (2)幼儿尝试,教师做必要的提醒和指导。

  (3)小结:

  活动延伸:

  1.将材料投放在科学角,供幼儿平时操作。提供橡皮泥,鼓励幼儿尝试将纸球换成橡皮泥,改变两边橡皮泥的重量,观察其下滑速度的变化。

  2.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重力与速度变化的现象。

  活动建议:

  1.长短铜丝应分别为两种规格,利于

  幼儿对比。

  2.铜丝应软些,便于幼儿操作。

  3.活动周期为2课时;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兴趣小组、家庭等均可开展此项活动。

  相关知识:

  1.玩具原理及制作方法:

  在本玩具中,重力可以分解成为对铜丝的压力和下滑力,把螺旋弹簧拉长,重力中的下滑力变大,所以“彩球”旋转的速度就变快了,同理,弹簧变细了,重力中的下滑力也变大了,所以速度同样变快了。

  取一根长约50厘米的16号铁丝。铁丝一端留出5厘米后,在圆铅笔上绕10余圈,铅笔脱出后做成弹簧,然后再将弹簧拉长。

  取l根长约20厘米的18号或加号铁丝,中间交叉留出1个圆环,铁丝的2个顶端弯个直角小钩。用彩色粘纸或白纸涂上颜色,剪4个“圆球”,粘贴在铁丝两端的小钩上。将贴有彩色“圆球”的铁丝中间圆环,套入螺旋弹簧顶端,“彩球”沿螺旋铁丝,旋转下落。

  2.重力、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简称引力,有时也称重力。在地球物理学中习惯把地球重力加速度称为地球重力,其单位厘米/秒2称伽(Gal,为纪念伽利略而命名)。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过程与方法

  ● 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 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 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为整个班级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F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板书设

科学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电

  1.1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 调查家中的电器。

  (1) 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 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

  (3) 全班交流。

  (4) 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5) 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 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富兰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中当学徒。然而,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许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门鼻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然而,当他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人却报之以轻蔑和嘲讽。但是,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和无知,175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

  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一段离奇的故事。

  D、关与电的科学家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 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 全班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1电和我们的生活

  1、调查家中的电器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教学后记: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 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 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 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 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教学重点: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电的很多知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

  二、探究过程。

  1、 让小灯泡发光。

  (1)观察材料。

  ?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灯泡,我们有什么发现?

  ? 说说电线的特点;

  ? 说说干电池的特点;

  ? 说说小灯泡的特点。

  (2)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用这些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3)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4)说出电在小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猜一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在小组里指着说说电的流动路线。

  ?在记录本上画出电流在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2、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说出判断的理由。

  ?分别试着连一连。

  ?在科学文件夹里,分别画出这四种电路图。

  ? 为什么不亮的原因,区别短路与断路。

  3、交流

  ? 今天我们学会了几种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1、 让小灯泡发光

  2、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教学后记:

  1.3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1、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使小灯泡发亮;

  3、学会用简单的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

  4、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使用灯座让小电灯亮起来。

  教学难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小灯座、电池盒;

  活动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一个、电线4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电流在小灯泡里怎样流的。

  (1) 请一学生到前面来,用1根导线、1个电池,点亮小灯泡。

  (2) 发现问题:一个人操作很难。

  (3) 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来。

  (4) 出示电池盒、小灯座。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过程: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1)观察材料。

  ? 观察电池盒的结构特点。

  ? 观察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连接电路。

  ? 在电池盒两端的弹簧夹上接电线并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 把小灯泡连接在小灯座上。

  ? 用电池盒与小灯座组建一个电路。并且说说电是怎样流的?

  (3)画简单的电路图。

  ? 能不能更简单的方法表示电路。

  ?把简单的电路图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 点亮更多的.灯泡。

  ? 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个一个、电线4根。

  ? 小组讨论: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

  ? 要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怎么研究?

  ?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 开展研究活动。

  三、小结。

  四、拓展研究。

  在能不能使10个小灯泡同时发亮?为什么?

  板书设计:

  1.3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2、 点亮更多的灯泡

  教学后记:

  1.4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1. 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 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 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2-3个小灯泡、电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灯泡、没有剥皮的电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

  教师准备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出示一个不能使灯泡发光的有故障的电路,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内容: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

  讨论交流:全班有多少种分析和猜想。

  2、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好。

  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灯泡是否能亮。

  (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指导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可以用。

  (3)制定检测计划。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

  边检查有故障的电路,边做记录。

  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5)讨论交流。

  A.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小组的检测办法告诉大家,边说边演示。

  B.进行集体的评价。

  3、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4、注意安全: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三、总结

  四、课堂作业。

  五、板书设计。

  1.4电路出故障了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2、做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后记:

  1.5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18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 “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师生共同研讨检测“一元硬币”的研究计划。

  突出: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

  (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1、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

  2、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3、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

  (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汇报探究结果、发现提出问题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 对螺丝刀、插头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 交流发现材料的一些规律。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

  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5导体与绝缘体

  1、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教师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后记:

  1.6我来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点亮小灯泡了,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的?

  二、 探究过程

  ? 1、观察手电筒

  (1) 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 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 (4) 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1) 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

  (2) 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

  (3) 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1) 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2) 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讨论制作。

  三、交流汇报

  1. 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2. 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四、总结

  板书设计:

  1.6我来做个小开关

  1、观察手电筒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3、红灯、绿灯和黄灯

  教学后记:

  1.7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教学目标:

  1、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4接线盒子的过程;

  2、学会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

  3、初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学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教学难点: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准备:

  每组:电路检测器一个、4个连接点的黑箱子一个;

  游戏用:四跟导线;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一猜,左边的哪个电线头与右边的哪个电线头是同一根电线?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盒子上面有4个接线头,里面有电线连接着,不打开盒子盖能知道哪几个接线头是连通的吗?

  (1)计划

  ?说说打算如何去检验?怎样检验不对遗漏连接点的检验?

  ?想想大概需要检测多少对连接头?

  ?检测要求:

  A、组装检测器;

  B、试试检测器是不是灵;

  C、把检测结果记录在表中。

  (2)推测盒子里的连接方法。

  ?运用检测器检测。

  ?我们能根据检测记录,推测4接线头盒子里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吗?请讨论一下,把推测结果画在纸上。

  ?交流汇报。请将推测的图话在黑板上,并说说推测的依据。

  ?统计全班一共推测出几种连接方法。

  ?想一想,根据这些推测结果我们能确定盒子里的连接是哪一种吗?

  2、研究的延续。

  (1)测试

  4个接线头的盒子我们会测了,那么6个接线头的呢,需要检测接线头几对?请把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写在白纸上。

  (2)推测

  如果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怎么连通的,会推测盒子里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吗?试试。

  3、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1) 小组讨论。

  (2) 合作完成电路游戏板。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1.7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2、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后记:

  1.8我们选择了什么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节电池、1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2、经历1节电池、2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3、经历给模型房间设计电路,并能在科学文件夹中画出电路的过程;

  4、经历给模型房间亲自安装电灯,并让其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教学难点:能设计一个房间的电路。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两节电池、两个灯泡、若干电线。

  每组已设计好的纸盒房间,最好是两个房间。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小开关各2个,长电线4根、短电线6根、胶带纸1卷、小剪刀1把、白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知道有关电的很多知识,会动手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研究有关电路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1、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1)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节电池、2个电池盒、1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连接起来,让灯泡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连接。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2)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把1节电池、2个小灯座、2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让灯泡亮起来,能有几种连接方法?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串联、并联电路中,比划出电流的流动路线。

  2、分组讨论,总结。

  三、小结

  板书设计:

  1.8我们选择了什么

  1、串联

  2、并联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想自己动手设计房间里的电路吗?这节课我们来设计一下,看谁想的方法最好?

  二、探究过程

  1、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1)出示一个纸盒做的模型房间,用我们学过的电路知识,象电工那样为这个纸盒房间设计照明电路。

  (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

  ?要解决哪几个实际问题?

  ?采用怎样的电路安装?

  (3)交流汇报:全班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

  ?评说别人的设计方案。

  ?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

  (4)讨论交流后,把我们组想好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电路图画下来。

  2、安装我们房间的照明电路。

  (1)提出安装的要求:各组安装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进行,安装每一个线路看看电是否经过了用电器,特别要注意断路现象。

  (2)安装完毕后仔细检查一遍照明电路的连接,在通电。

  (3)每组作品展示,比一比哪组的小屋组装的电灯最亮。

  三、小结

  板书设计:

  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1课。教材从“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一熟悉的场景引入,引领学生了解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由我们生活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引出本课要研究的材料这一主题;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根据材料对物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并在分类过程中对材料作初步的观察与辨别;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分类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按材料对物品分类”的观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描述各种材料的特点。作为《材料》单元的起始课,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两种世界”的概念,让学生从材料的视角看世界。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对材料的“初始认识”,从而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材料有许多感性的认识,他们能说出许多材料的名称,也知道许多材料的特点。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无意识的观察与了解,比较模糊和零散。他们往往分不清“物品”和“材料”,有时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学生对材料的这种模糊概念或错误认识都将成为本课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并识别构成物品的各种材料,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按材料对常见物品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关注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材料,发展研究材料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材料对于制造人工世界的重要性,倡导环保节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衣服、橡皮筋、烧杯、瓷杯、瓷碗、塑料杯、可乐瓶、玻璃瓶、气球、金属勺、小木块、木筷、回形针、毛巾、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分别出示自然景观图、城市风光图和家居生活照片)聚焦: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既有天然形成的自然世界,如山川、湖海、森林、草原等,也有人类设计、制造的人工世界,如房屋、桥梁、汽车、电器、服装、文具等。(引出课题《我们生活的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认识到两种世界的不同,引出“材料”这一研究主题,启发学生对材料做出思考。

  二、探索

  (一)认识材料

  1.(出示椅子图片)这是一把很普通的'椅子,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当自然世界里的树木被砍伐下来做椅子、桌子时,木头就成为了一种材料。木头是我们生活世界里很常见的一种材料。

  2.小组讨论: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哪些物品,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提供科学词汇帮助学生描述材料名称(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陶瓷、木头等)。

  (二)给物品分类

  1.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很多很多的物品(一一出示14种物品),你能够给这些物品按它们的材料分类吗?

  2.说明:这些物品都已经标上了序号。

  3.出示要求:

  (1)把这14种物品按顺序在桌面摆好,然后把相同材料做成的分为一堆。

  (2)把由同种材料做成的物品序号记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或由教师单独发放活页表格)。

  (3)把无法确定的物品序号写在“其他”那一格。

  提示:音乐响起时,整理好材料,准备发言。

  4.分发材料,小组分类、记录,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给常见的14种物品进行分类的活动,让学生在比较、分类中体会同种材料不同物品的共同点,感受材料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三、研讨

  1.我们把物品分成了哪几类?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适时指导:衣服、毛巾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可乐瓶、橡皮筋是由什么材料做的?(教师简单介绍纤维)。

  2.每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

  塑料——轻、颜色多、光滑

  金属——有光泽、打不碎、会生锈

  木头——黄色、有条纹、能浮在水上

  橡胶——有弹性

  玻璃——透明、光滑、会反光、容易碎

  纤维——柔软、能做衣服

  陶瓷——重、易碎、光滑

  各小组讨论后开展全班交流研讨。在研讨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对物品的分类结果及材料特点的描述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

  3.小结:有些物品是由塑料、金属、木头、陶瓷、玻璃、纤维、橡胶等单一材料做成的,也有些物品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做成的。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先参与分类的活动,后对各种材料的特点进行讨论,从中体会每种材料的特性,进而意识到人们就是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制作成不同物品的。

  四、拓展

  通过课件展示自然材料被加工成人工材料的例子,并向学生讲述人们常常要将自然材料加工成人工材料,目的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材料的来源,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材料的欲望。

  【板书设计】

  我们生活的世界

  自然世界人工世界

  金属塑料玻璃

  橡胶纤维木头

  陶瓷其他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是幼儿很喜欢的探索活动,中班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但在汽水中的沉浮现象却没有相关的知识,而葡萄干在汽水中不断沉浮“跳舞”的有趣现象,也引起幼儿无限的探索欲望。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开展了本节科学活动“会跳舞的葡萄干”。让幼儿获得知识与经验,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观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运动状态。

  2.对探索活动感兴趣,通过个体的观察、操作,找出问题的答案。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初步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材料准备:1.雪碧。2.葡萄干。3.探索材料(瓜子、石头、花生)。4.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1.我这里有一杯水,你猜这是什么水?

  2.你是怎么猜到的?

  3.我请来了一位舞蹈家,你们看它是谁?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二、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

  1.幼儿观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运动状态,方向。

  2.在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告诉我。(幼儿探索,教师记录)

  3.你们看了葡萄干跳舞后有什么发现呢?(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5.你觉得它为什么会在水中上下运动?

  6.为什么到了水面后又沉下去了呢?

  7.要是没有气泡会怎么样呢?

  8.这里还有一些东西,请你们猜猜哪些会跳舞,哪些不会跳舞?

  9.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并进行记录。

  10.集体讨论哪些物体会在汽水中跳舞,哪些不会。

  三、教师小结

  原来汽水中的小泡泡就像大力士一样,他们一起合作用就把汽水中的物体拖起来,让它跳舞了。

  活动反思:

  活动材料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活动注重自然过渡,即探索交流——思考讨论——体验感受——经验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为每个幼儿都能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去积极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知识,从而发现汽水中气泡与沉浮之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不足之处:

  1.记录表的使用方式幼儿不太理解,不明白如何如进行记录,应在之前进行示范、讲解,或重新按照幼儿的特点优化设计。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

  3.教学形式再开放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喜欢和成人及同伴玩游戏,情绪愉快。

  2.初步听懂成人指令和成人及同伴玩游戏。

  活动准备:

  硬纸板做的一双大手。

  活动过程:

  1.和大手比大小

  大家围坐成一圈,教师先将纸板做的大手藏在身后,然后忽然从身后拿出来:“宝宝看,这是什么?是一双大手,很大很大的手,我来和他比一比。”说完教师将自己的手和纸手合在一起做对比,“哎呀,这只手大,我的手小。”“小朋友把你们的手伸出来给我看看。”家长帮助孩子伸出双手给教师看。“来,你们也和他比一比吧!”教师依次走到每一位孩子面前,分别比试一下:“哎呀,还是这只手大,宝宝的手小。”

  2.家长抱孩子坐在身上,然后对孩子说:“宝宝和爸爸比一比,谁的手大,谁的'手小。”看孩子是否能听懂意思理解游戏的玩法。如果孩子不懂,家长可以将孩子的一只手和自己的一只手合在一起,说;“爸爸手大,宝宝手小。”然后再玩一次。还可以换一只手玩。

  注意事项:

  天热时,还可以脱去鞋子,比比脚的大小。

  活动结束:

  家长可以带孩子找教师、其他家长和同伴玩。

科学教案 篇7

  预期学习结果: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2)不可遗传的变异。

  2、小结。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在品茶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茶叶的功效。

  2.通过观赏茶艺初步掌握茶具的名称,用途和摆放。

  3.享受自主设计茶具摆放带来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基本茶具、茶具摆放图片、泡茶视频

  2.经验准备:幼儿对茶具有一定的了解,有过喝茶的体验

  活动过程

  (一)通过品茶与谈话,引起幼儿对茶叶的功效了解

  1.教师给幼儿喝茶,幼儿尝试说出茶叶的功效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杯茶,请小朋友品尝一下自己桌上的茶,喝完请轻轻把杯子放到原来的位置上,并告诉老师你喝到的茶是什么味道的。

  2.教师提问幼儿从中喝到的味道,以及尝试让幼儿自主说出茶叶的功效。

  3:教师对于幼儿给出的答案给出补充和总结

  师:小朋友说的非常好,我们喝茶可以提神、助消化、提高免疫力、长高。还可以让我们的女生变的越来越漂亮,男生越来越帅气。

  (二)通过观看视频,认识茶具并且了解它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1:教师第一次播放视频,幼儿初步感知茶具的作用

  ⑴师:茶对我们身体有这么多的好处,那小朋友知道要泡出一杯这么香的茶,需要用什么来泡吗?

  ⑵师:小朋友们都知道是茶具了,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看看茶艺老师用哪些茶具泡茶的?它们都叫什么名字?它们用来做什么的?

  ⑶边播放视频,教师边解说

  2.教师第二次播放视频,幼儿能够说出茶具的名称和作用

  ⑴师:视频中的茶艺老师表演的非常的优美,小朋友们想再看一遍吗?在看视频的时候要听清茶具的名字?想一想它们用来做什么的?

  ⑵幼儿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说出看到的茶具的名称和用途。

  3.教师通过提问、示范和讲解,引导幼儿认识茶具的名称、用途及个别茶具的使用姿势,

  每介绍一个茶具就要相对应的介绍出这个茶具所相对应的使用姿势。(包括:随手泡、茶盒、紫砂壶、公道杯、茶杯、茶托、茶巾、茶道六君子、茶席和茶盘)

  (三)自主操作,学会摆放茶具

  1.自主设计茶具的摆放,体验其中的乐趣。

  (1)教师出示全部的茶具,幼儿挑选出摆放在茶盘里的茶具

  师:茶具家族里有许多的茶具宝宝,哪些是可以放在茶盘里面的,哪些是放在茶盘外面的?(出示PPT,让幼儿边说出茶具的名称边分类)

  (2)教师提出任务,幼儿自己尝试给茶具摆位置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和茶具宝宝交朋友了。小朋友在班级有自己的位置,那茶具宝宝在茶盘上也有自己的位置,让我们一起给茶具宝宝在茶盘上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吧!看看怎样摆放又美观又方便我们泡茶?它们很脆弱要轻拿轻放哦。

  (3)幼儿自主摆放茶具,教师进行指导。

  2.示范正确的摆放,进行统一指导

  (1)幼儿分享各自的摆放结果

  师:你的茶盘里摆放了哪些茶具宝宝?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为什么要这样(引导个别幼儿展示给大家看)

  (2)展示正确摆放的图片,提出要求:a:公道杯、紫砂壶的嘴都不能对着客人,b:紫砂壶不能被挡住;c:公道杯和紫砂杯是好朋友,它们要面对面靠得近一些;d:茶具不能摆放太分散

  师:根据要求小朋友再调整一下吧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摆放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瞧一瞧爸爸妈妈是怎么用茶具宝宝来泡的。

  活动反思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幼儿能够清楚的知道茶壶的作用是接水已经倒水,但他们对茶壶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清楚。在这节美术活动课中,以茶壶为题,让幼儿更直观的`了解茶壶,知道他的组成以及作用。

  因为班级里有平时倒水的茶壶,我们就直接先观察班级的茶壶,根据之前积累的经验,幼儿能够直接说出茶壶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由壶嘴、壶盖、壶身、手柄组成的。以至于这节课上的很轻松,大家掌握也很好。

  在示范点拨时,因为有实物,便直接拿实物写生,幼儿作画时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作画。在结束环节,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共同分析茶壶的外貌特征,装饰的图案是否完整,运用的色彩是否干净、漂亮。在创作方面可以转动纸张,换不同角度去想象。

  在作画时,我主要观察黄**小朋友,因为在这几次作画中明显能够感受到他不敢画,有时候明明是会画却不敢画有时还会哭,在跟他家长沟通过后,今天作画时,他已经能够下笔,并且主动告诉我他画了一个小巧的茶壶,但在借形想象时,他又不敢画而且默默的擦眼泪,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是由于爸爸外出开店,他很想念爸爸以至于自己不自信,不敢画。于是我便轻轻走到他身边跟他说,没关系,自己画出来的都是最棒的。他听了我的鼓励,便动手画了几笔,又说自己不会画了,我问他你把茶壶变了什么,他回答说不知道。在点评时,我还是以表扬鼓励的形式表扬了他的作品。让他知道自己画的都是最棒的。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2、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过程与方法

  做污水净化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增加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做污水净化实验,理解污水净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水污染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准备简易的过滤装置(可乐瓶和细沙制作)、生活污水一杯(生活污水可让孩子们选择既有泥沙,又含有油污或洗涤剂的)、自来水一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水污染”组图,提问:看到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或问题?

  学生汇报(老师可在黑板上随汇报板书关键词,使后面的学习更有的.放矢。)

  2、小结: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水污染的有关问题。

  二、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

  1、谈话:课前老师让各组同学准备生活污水和自来水各一杯。下面,我们就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比较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2、示图介绍“沉淀”、“过滤”的方法,开展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用自己课前制作的简易过滤装置做净化污水的实验。

  3、提问:比较净化前后的水,有什么区别?经过沉淀和过滤,原来的污水达到自来水的洁净程度了吗?

  学生汇报

  4、讲述: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三、污染源的讨论

  1、提问: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哪儿?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一起完成教材82页的网状图。

  学生汇报,完成网状图。

  2、小结:

  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水最终会流向河流、湖泊,我们的日常生活污水,最终会影响整个水环境。

  那么,如何让我们每天排出的那么多脏水不给水体“添麻烦”呢?建造污水处理厂就是最主要的措施。

  四、污水的处理

  1、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的污水处理图。

  2、提问:污水处理一般要经过哪几道程序?在每一个环节当中,污水得到了怎样的处理?使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思考、汇报

  3、归纳,小结: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一种叫“格栅“的装置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处理的核心。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一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污水经过处理,一般可以无害地回归环境,还有一些污水经过处理后,还是不能作为饮用水,只能作其他用途。因此,我们要特别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饮用水是否洁净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注:如果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污水处理厂,由技术人员为学生介绍污水的处理过程,是最理想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手的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07-24

冬天科学教案02-14

科学教案范文02-14

科学教案《病毒》10-16

科学教案:蜗牛09-11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精选】科学教案四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