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科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科学教案1
在生活中,我常发现年轻妈妈们拽着自己小孩的手,急于离开场所,但孩子们一步一回头,十分留恋地离开了自己喜爱的一个充满童真、有刺激、情感得到满足的地方,孩子们多想再玩一会儿呀!再加幼儿的学习是以为主,孩子们在有趣的中能轻松、愉快地接受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针对幼儿这一兴趣爱好,我设计了本次大班教学活动《去宫》。我美好的愿望是想把抽象的珠译数,枯燥的加减练习巧妙地融入到幼儿喜爱的中,让幼儿性格得到自由、充分地张扬,从而轻松愉快地复习巩固旧知识,增强珠算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
教案目的:
1、识认一位、二位数码及珠图,提高幼儿识珠能力。
2、练习一位多笔加减和两位两笔直加直减,提高幼儿的珠算能力。
3、继续培养幼儿正确拨珠,快速拨珠。
活动重难点:
提高幼儿的珠算能力。
教案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等的门票(“门票”的正面有珠图,背面有一位三笔加减混合算式),宫门口用彩条做成,数字和珠图卡片各十张,加减混合算式条子若干。每一张幼儿课桌上放一个五彩缤纷的篮子,篮子里面装有与小组幼儿人数相同的算盘,幼儿椅背后面贴有与门票上的珠图相对应的数码。
2、布置照相场景:美丽的风景图下面摆放着相机。
3、布置宝藏场景:绿茵茵的草坪上鲜花盛开,每一朵花朵下面有不同的奖品,花朵上有相同或不同的数字卡片。
4、父母手里有不同的奖品。收录机,磁带。
教案过程:
一、幼儿手拿门票进“宫”找座位,让幼儿初步尝试珠图和数码的正确对应。
1、老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幼儿看后回答:“宫。”“宫里面可好玩了,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玩,但是进宫时要门票,老师昨天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呆会老师发给你们,你们拿到门票后,看看门票上的珠图是多少,进宫后就去找座位,坐下休息一会。注意:找座位时,要先看门票上的珠图是多少,然后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一个一个座位找。”(老师给幼儿发门票)随后幼儿听音乐愉快地进入宫,然后边看珠图边找座位坐下。
2、同桌幼儿相互检查座位是否坐正确。(老师来回检查)
(孩子们拿着门票兴致勃勃地在活动室里寻找自己的座位,老师提醒寻找的方法。一分钟后,有许多孩子找到了座位,并在检查自己和同伴是否座正确,找正确的坐在位子上眉飞色舞。但周磊、邓扬帆等四五个孩子找了两圈仍没有找到,显得有点急噪,老师及时引导其他孩子帮助这几个小朋友:先逐一说出这几个孩子手里的珠图,然后一起寻找空位置上的数码,一会儿全部找到,周磊及几个孩子马上露出了笑脸。孩子们沉浸在喜悦中)
二、“照相”,集体练习闪电读数码、读珠图。
1、老师:“宫好玩吗?”“请看这是什么?”(老师手指漂亮的纸盒)“里面装有什么?”(相机)老师打开纸盒,拿出相机。“小朋友,准备好,老师给你们照相!”喊:“一,二,三,咔嚓——”
2、师:“照相真好玩,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玩这个,老师要看谁照相既快又准确。”“好,小朋友,手拿相机,准备——,开始。”(练习闪电读数、读珠图)
(老师故弄玄虚地拿出真的照相机,孩子们一看,高兴得不得了,注意一下子转移到本环节。闪电读数和读珠图先慢后快,时不时老师加一点“嘿——,嘿——,黑——,我最棒!”的口号,把孩子们的激情带到了中,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想最先说出数码,说出珠图。)
三、“看谁拨珠快”,幼儿集体练习看数、听数拨珠。
老师:“小朋友,你们看桌上有什么?”(漂亮的篮子)“你们想知道篮子里装有什么吗?”(幼儿揭开盖子)答:“算盘。”
下面,我们就先看数字来拨珠,看谁最快(如:老师出示数字卡片3,师:“全盘拨入(出示卡片3),拨去(出示卡片3)。”幼儿听后迅速拨珠,拨完说“完”。老师根据幼儿的“完”报出快慢顺序。
接着,听数拨珠,教学方法同前。
(孩子们在练习拨珠过程中,刘可岑为了想当第一,没拨珠就说“完”;老师发现后,用一句“你真的有这么快吗?”暗示该幼儿老师已经知道他投机取巧,随后没有其他幼儿这样做,都是一个劲快速拨珠,达到预期效果。)
四、“寻宝”,集体练习一位多笔加减以及两位两笔直加直减。
老师手指宝藏场景,问:“这是什么?”答:“宝库”。“这个怎么玩呢?”老师讲解玩法:探宝之前,先要请小朋友来做宝库门口前的题,每到题做得快,又答案正确的,就可以寻宝一次。记住:宝库里有许多宝物!只要我们算题快而准确,每个人都有希望哟!
“好,准备——,开始。”老师念题,幼儿珠算,请幼儿说出正确答案。请快而正确的孩子来到宝库场景,任选答案数字中的其中一朵花,看看花下面是什么宝物。看到宝物,全班孩子拍手欢呼。继续进行。若答案分歧大的老师要作演示。
(在竞赛中,一向算题准确度高的王浩宇,他的一道题答案与其他孩子的不一样时,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老师就一步一步慢慢算给他和全班孩子看,答案出来后,他说:“我知道我那里错了,老师我们继续来。”针对有的孩子多次得奖,老师:“你愿意把你的奖品送给你的好朋友吗?”鼓励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快乐与同伴分享,如周秋月把自己的宝物分给了卢梦玲。)
五、听音乐,唱旋律优美的歌曲《小天使》,缓和紧张气氛。
(音乐前奏响起,幼儿愉快地唱起了自己熟悉的歌曲《小天使》,有的.边唱边自加动作,好像真的在宫玩一样,特别的投入和专注。)
六、“我幸运”,个人再一次练习一位多笔加减以及两位两笔直加直减。
1、老师:今天我们在“宫”玩的最后一个是:“我幸运”。怎么玩呢?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每个人都有一张门票,门票的后面有算式,呆会你找到你的爸爸或妈妈,把门票后面的加减算式用珠算的方法算给爸爸或妈妈看。如算对,就是幸运者,爸爸或妈妈就把奖品奖励给你们;算错,爸爸或妈妈帮忙纠正,再算一次,正确后再给礼品。
2、幼儿自己寻找大人,计算,和成人分享成功的喜悦。
(孩子和家长在该中兴致特别的高,许多孩子算对后,跑来告诉我:“夏老师,我们还做这个吗?我觉得好好玩哟!”有的家长还在耐心地让孩子重做一次。)
活动后反思:
1、贯穿始终,全班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情绪高昂,思维活跃,真正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如“寻宝”这一环节,幼儿在竞争中完全忘记做加减法的枯燥无味,而是把做加减法算式题作为乐趣,因为做得对而快,就有可能得到自己向往的宝物,在竞争中就连平时珠算速度不快的幼儿也取得了成功,真正让孩子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当孩子在算题时答案全不相同都认为自己正确时,老师不是一口否定孩子的错误,而是及时引导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放慢速度边念着口诀边演算一遍,让幼儿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及时改正,真正做到了老师是引导者。
2、活动有张有弛,循序渐进,环环紧扣。整个活动是让孩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随着老师的思路在好玩中第一步先熟悉珠译数和数译珠,第二步快速识认数码和珠图,第三步快速拨珠,为后面的加减法珠算练习作好了厚实的铺垫;第四步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孩子们在激烈竞争中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高度注意、有意识地记以及思维更加敏捷灵活和不怕困难,才能获得成功,同时为了突破重难点,先集体练习后,再个别练习并个别指导,其目的是一步一步地提高全班幼儿的珠算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如在唱歌这一环节,好像是多余的,其实这一环节是让孩子大脑在高度紧张的前一环节中得以放松,为下一环节的个人算题起一个缓冲作用。
3、去掉了单纯的常规教育。如幼儿拿着门票进“宫”找座位后,一时半会安静不下来,老师利用给全班幼儿照相,一下子就让孩子们从兴奋中安静下来。
4、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是老师在个别指导方面覆盖面还不是很广,在“寻宝”这一环节,过分强调规则,导致有的孩子有三次寻宝的机会,而有的孩子一次也没有。
注:
1、数码是指数字,如“23”叫数码。
2、珠图是指数码在算盘上的表现。如
3、一位三笔加减算式,如3 5﹣1=
一位四笔加减算式,如6 3﹣7 5=
两位二笔加减算式,如44 55=或64﹣53=
4、珠译数就是看着珠图说出数码。
有关科学教案2
设计意图:
在地球上,所有东西往上一抛都会落下来,这是小班幼儿都有的生活经验。但是对幼儿熟知的经验有没有进一步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呢?我们试图通过一个集体活动来推动幼儿对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以帮助幼儿学习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探索的方法。
目标:
1、观察、比较物体下落时的现象,对物体的下落现象感兴趣。
2、能用记录的方式和语言来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准备:
1、第一次操作所需的材料:纸杯、纸盘、泡沫积木、树叶、羽毛、软球、丝巾、绳子、手帕、废弃的饮料瓶、三毛球等,数量之和多于幼儿人数。
2、第二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上,每人增加一份记录纸和笔。
3、第三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样大小、颜色的手工纸每人一张。
过程:
一、观察一种物体的下落现象并清楚表达
1、提出任务。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没那么简单考考你"的`挑战游戏。"没那么简单考考你"是什么意思呢?(看上去很简单,其实不简单。)
我们知道在地球上所有的物品往上一抛,都会(幼儿补充:落下来。)这个问题真的很简单!但是你是否注意到,每种东西落下来是什么样子的呢?又能否用清楚流畅的语言来表达呢?"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品落下来的样子,等一会儿要请你表达。
2、教师操作,逐一让物体下落。
3、交流与总结。
(1)幼儿交流。
(2)教师总结:大家通过仔细观察,把"落下来"这件事情表达得很清楚。有的注意到了落下来的声音,有的观察到了落下来的样子,有的发现了落下来的速度。很棒!(开门见山地让幼儿带着任务观察物品落下来的现象,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经验准备。)
二、观察、比较两种物体下落现象的不同,用记录方式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1、提出任务。
我们今天的挑战是"没那么简单考考你",下面请选择两样物体,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用动作解释"同一高度,同时落下"),观察它们的不同,并记录下来。
教师在幼儿操作时的指导要点如下:
注意了解幼儿是否遵守"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的规则。
当幼儿有了自己的发现时提醒他们记录下来。
当幼儿记录有困难时,可以让他们观察同伴记录,提醒他们用符号进行记录。
2、交流与总结。
(1)幼儿交流自己的记录。
教师这时可以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幼儿创造性地用符号来表示自己的发现。
幼儿记录物体下落速度的不同表现。
(2)总结物体下落现象的相关因素。
大家通过观察、比较、记录,知道了物体落下来时有许多不同。可是,这些不同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根据幼儿的回答总结:可能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形状以及风力有关。)(这个环节的任务难度提高了,即要在前一个环节观察的基础上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并且从语言表达转为记录表达。)
三、探索让同样的纸出现不同的下落速度
1、提出任务。
请记住我们的挑战题目是——(幼儿补充:没那么简单考考你。)
(出示一张手工纸,使其落下)给你们一张同样的纸,使它下落的速度和我的不一样。看上去简单,其实不简单哦!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
教师边与幼儿一同操作,边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指导要点如下:
当幼儿出现折叠动作时,便上前鼓励,并与之比较两张纸的下落速度有何不同。
当大多数幼儿受同伴影响采用折叠方法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除了折叠。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团、撕开等。)
3、交流与总结。
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放到了首位。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体作用。活动延伸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给幼儿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
有关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由于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仍然对学习科学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科学课不需要进行考试,思想上不够重视,所以总是抱着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态度,上课不认真、实验不做以及不按老师要求完成练习等情况还是会出现。
教学内容:
(1)交流有病毒引起的疾病及预防措施
(2)探究病毒是怎样的一类生物
(3)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画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二课 细 菌
教学目的:
1、 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二)猜想假设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三)制定方案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四)实施探究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五)展示交流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
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
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猜想假设
2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制定方案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实施探究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五、展示交流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六、拓展创新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第四课 食用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二、猜想假设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三、制定方案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四、实施探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五、展示交流
.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
有关科学教案4
大班科学:找空气、玩空气
设计意图:
空气是大自然的产物,它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它占有一定的空间,但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而且是我们人类与动植物都不可缺少的东西。空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能有很多可利用的价值,它对人们的生存、生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设计本次学习活动,首先,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主要特性;其次,简单了解空气的作用和人们对空气的利用,增强利用空气造福人类的意识;最后,教育幼儿要注意保护空气的洁净。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操作的实验和游戏来感受空气的存在,掌握其特性。
2、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对科学小实验感兴趣。
3、能够不怕困难和失败,有一定的耐挫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袋、水盆、干的小毛巾、抹布、两盆植物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其特性。
T: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是什么.好吗?
T:谜面是这样的: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是什么呀?(空气)
T:是吗?(是)它在哪里呀?我怎么看不见,你们去把它找来,看看好吗?老师为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只小袋子,你们找到了把它装在小袋子里,之后回来告诉大家:你在哪捉到了空气?你看得见空气吗?能摸到空气吗?闻一下空气是什么气味的?
1、幼儿操作(找空气)
2、组织幼儿讨论(上述问题)老师示范给幼儿看,拧紧袋口,用手慢慢向下押,押不动,为什么?(袋里有空气).
3、小结空气的特性: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它是~的气体.
T:哦,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的气体,今天呀,老师根据空气这些特性要和小朋友们来玩一个变魔术的游戏,想看老师的魔术表演吗?老师:你们看好了.这有一只杯子,和一块毛巾,我现在将这块毛巾塞入杯子底里,请你们来告诉我这杯子里有什么?就毛巾吗?如果我把这只杯子倒扣到这缸水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毛巾会湿吗?老师操作,幼儿观察、发现操作结果:毛巾不会湿。同时,请幼儿说说其中的原因。(是空气把水顶住,不让它流进杯子的,所以毛巾没有湿)
4、激发小朋友的操作兴趣,同时提出更高的操作要求。T: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玩?请你们也去试一试,请你们边操作边注意观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可以提醒你们一下,刚才老师是杯底与缸底放平的,直着放下去的。如果将杯口倾斜一些呢?你们会看到什么呢?
(在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性这一部分活动中,我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幼儿进行捕捉空气的操作活动,同时要求他们对捕捉到的空气通过将空气拧住后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来探索、发现空气的特性;然后,应用小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与其特性,最后达到让幼儿掌握空气特性的目标。)
二、认识空气的作用。
T:空气既然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那要它有什么用呢?我想没有它也罢。(幼儿讨论空气的作用)
1、幼儿体验没有空气是不行的:请幼儿捂住口鼻,说说有什么感觉?(很闷,不能呼吸了)
2、做小实验: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杯子扣住看结果,发现被扣住的蜡烛火熄灭了,而没有扣住的还在继续燃烧。
3、讨论:除了我们人需要空气,还有谁也需要空气?(动物、花、草、树木等)
4、小结:除了我们人类离不开空气外,还有动物、植物它们都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出示两盆一样的`种植,将其中的一盆用塑料袋包装住,一盆就这样继续生长。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观看小实验来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人类和动植物都需要空气,空气对我们和大自然的万物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人们对空气的利用:放风筝、制作的降落伞等。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幼儿能说出这些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对空气的简单的利用,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
四、讨论保护空气的洁净。(不乱扔垃圾、不乱焚烧、在日常生活中,要想获得清新的空气,关键是要减少空气污染。对室内污浊的空气,必须靠开窗通风等手段来改善等)
活动延伸:课后观察植物的变化。
活动反思:
首先,我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情况,制定明确、实在的活动目标和要求,我把它定位在了我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幼儿通过跳一跳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其次,对本次活动的课前准备工作,我做得比较充分,为幼儿探索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材料。再次,我对活动过程设计得比较好,主要是这样的一个活动流程:以谜语的导入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捕捉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通过小实验等,探索、发现空气的特性,―探讨空气的作用和人们对空气的利用―懂得空气的重要,知道要保护空气的洁净,这样一个有浅到难、层层深入、活动层次非常清楚的学习活动。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着积极、兴奋的参与情绪,活动气氛活跃。他们能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有自己的操作方法。他们乐意探索,发言积极。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知道了空气无时无刻都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掌握了空气的特性;知道了空气的作用与重要;对探索科学活动感兴趣,学会了简单的操作实验方法,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有关科学教案5
一、活动目标
1、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根据动物细部特征来辨别动物。
2、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拼图等游戏活动了解动物特征,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3、有积极探索的欲望,能胆的猜想,并萌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游戏用转盘、森林背景的课件。
2、动物各部分图片、动物拼图、声音素材。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森林的场景中。引导幼儿观察森林的场景:“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森林,家看看森林里漂亮吗?里面有什么?”让幼儿通过观察,增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提问:“森林是谁的家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动物名字,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印象,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并使幼儿了解森林是小动物的家,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鼓励幼儿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游戏部分
1、游戏:《玩转盘》转盘上是一些幼儿认识的动物的头部、尾部图片。教师出示转盘,请幼儿自己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指针指到哪个动物,即说出动物的名字。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初步学习推断的方法,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助老师了解幼儿对动物的认识程度。
2、游戏:《辩声音,学姿态》
(1)课件中播放动物的叫声,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并作模仿。猜对的话课件呈现该动物的图片。
(2)一幼儿模仿该动物的走路、活动的姿势体态,让其他幼儿猜测是什么动物,最后一起模仿。
3、游戏:《找动物》请幼儿将老师藏在森林里的动物部分图片找到,这些动物并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动物的身体、有的是动物的脚、有的是动物的头。在找到后,还要推断出它是谁,然后告诉家自己找到了什么动物。通过幼儿的寻找活动,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喜爱科学活动的情感。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通过讲述自己找到的动物,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4、将动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动物的家里。教师将动物的完整图片展示出来,让幼儿通过自己手中的部分动物卡片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进行对应摆放,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
(三)结束部分《拼图游戏》请找出相同动物图片的小朋友,合作将动物的各部分拼成一个整体的动物。通过操作活动,能观察到动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征,并能相互配合进行拼图,将动物图片拼完整。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尝试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
活动建议:在区域活动中投放各种动物拼图,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内容。
有关科学教案6
一、活动准备:
1.了解骨骼的主要功能。
2.让幼儿了解坐、立、行的正确姿势与骨骼的关系。
3.增强幼儿保护身体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有关人体骨骼的图片资料、人体骨骼模型。
三、活动过程:导入-讨论-动动(一)导入1.摸一摸:自己手臂、大腿、小腿、手上的骨骼是什么样的?(如:长短、大小等)2.出示图片资料及模型,让幼儿初步感知、认识。
(二)讨论1.图片上的'骨骼都长在哪里?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有什么作用?
2.小结:骨骼是人体的重要部分,它是人体的支架,有了它人才能运动,五脏六腑才能有活动的空间,才能不被挤压。
[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3.师:骨骼对我们很重要,如果坐的时候身体不直会导致脊柱弯曲,所以我们小朋友要有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骨骼健康的生长。
4.提问:骨骼对我们很重要,那我们除了坐、立、行要有正确的姿势我们还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骨骼呢?(幼儿讨论)5.总结:我们要保护骨骼就要多做运动,坐要有坐相身体坐坐直;站的时候也要站直;走路也要挺起胸膛,这样我们才能保护我们的骨骼,防止骨骼弯曲。还有要补钙增强骨骼的坚韧性,还要多晒太阳骨骼会更牢固。
(三)动动教师和幼儿一起训练正确的站立、坐、行的姿势,做做简单的锻炼的活动。
有关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利用科学图画书,初步了解动物嗯嗯的特征及作用。(重点)
2、能用语言大胆地描述不同的嗯嗯。(难点)
活动准备:
ppt、图书《是谁嗯嗯在我头上》、动物图片以及相应的嗯嗯图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书,引起幼儿兴趣。
"这是谁啊?它头上有什么呢?""这是谁的恩恩呢?"
二、集体看图书,老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认识常见动物的嗯嗯。
重点引导幼儿讲述幼儿描述嗯嗯的特征。
三、教师小结
原来小动物们的嗯嗯大小、形状、颜色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大大的,有的是小小的、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长长的、有的是黄黄的、有的是白白的、有的是黑黑的。
四、幼儿操作
为小动物匹配嗯嗯,巩固对动物嗯嗯的认识。
1、交代要求
2、幼儿操作
3、请幼儿将自己匹配好的找一位客人老师说一说。
五、活动结束。
有关科学教案8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强调:“尝试使用工具的经验将对幼儿终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益。”《小手请谁来帮忙》通过加工食物的实际操作,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工具的正确方法,探索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改变菜的形状,从而让孩子体验到工具的不同功能和使用工具的便捷,从而获得使用工具的经验。另外,在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数学等方面的内容,如,通过加工食物场景,孩子体验做父母的辛苦并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小工具改变食物形状的正确方法,体验使用工具的方便。
2.引发对生活中常则小工具的关注。
3.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分享经验。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运用小工具将食物变小的正确方法,引发对生活中常见小工具的关注。
活动难点:探索用适宜的工具把菜变小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几样厨房小工具,背景音乐。
2.菜若干(南瓜、芹菜、黄瓜、百叶),工具若干(剪刀、汤匙、小刀),塑料小碗,托盘,湿巾纸等。
活动过程
1.说一说:今天买了什么菜?
(1)教师拿出菜篮子。
“看看今天老师买了什么菜?你们认识吗?”
“一起数数一共买了几样菜?”(一一点数。)
师:这是什么?看看这根黄瓜长的什么样?
幼:长长的,细细的,绿绿的……
师:又粗又长的黄瓜看起来真新鲜!
师:这根芹菜呢?
幼:也是长长的.……
师:细细长长的芹菜一定很好吃!
师:四四方方的百叶你们吃过吗?
幼1:吃过。
师:好吃吗?
幼2:没有。
师:百叶包肉吃过吗?以后吃饭的时候仔细留意一下有没有百叶包肉这道菜?
师:这个南瓜看上去怎么样?
幼:很大,圆圆的。
师:可以用什么好听的词来说说?
评析:这个“说一说:今天买了什么菜?”环节的设置,既唤起了孩子的b有生活经验,又渗透了数学元素,帮助孩子梳理出有关大小、长短和粗细的概念。
(2)讨论:“菜买回来了,就这样能吃吗?该怎么办?”
幼:烧一烧。
师:在烧之前,我们要做什么?
幼:洗一洗。
师:把菜洗一洗,然后怎么样?
幼:切一切。
师:是啊!黄瓜一般要切成一片片,芹菜要切成一段段的才能做菜,平时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做的。用什么切呢?
评析:继续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孩子回忆起家里爸爸妈妈做饭做菜的情景,为认识工具环节做铺垫。
2.认一认:请谁来帮忙?
(1)认识刀。
“我这里有一把刀,你会用吗?谁来试一试?”(请一名幼儿上前尝试使用。)
师:看看他的一只手抓在哪里?(想一想手应该抓哪里?)
幼:刀把。
师:另一只手做什么?
幼:按住菜。
师:按住菜,不让菜滚来滚去。
师:快快的刀口朝哪边?
幼:下面。
师:快快的刀口要朝下。小刀很危险,你要小心啊!
“除了刀,还可以请什么工具来帮忙把食物变小呢?”(看看今天谁也来帮忙了?)
(2)认识剪刀。
“这是什么?你会用吗?看看这把剪刀哪里最危险?”
幼:剪刀头、里面……
师:是这里吗?张开的大嘴巴是很危险的地方,你的手可不能伸进去啊!小朋友们刚开始用剪刀,所以要加倍小心啊。
(3)认识勺子。
师:“我们平时用勺子来做什么?”
幼:吃饭,吃菜……
师:现在我们不吃饭,也不喝汤,勺子会帮谁的忙,让它变小呢?待会儿试试看!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除了勺子是孩子们会用的,像剪刀、小刀,特别是小刀,出于安全角受考虑,我们通常不太会让小班孩子尝试。其实只要教给孩子正确的使甬方法(当然也要考虑这种工具是否适合孩子,孩子小叽肉是否发展勤司以掌握这种工具的程度),告诉他们哪里比较危险,让孩子试着去剪一剪,切一切,对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3.试一试:哪种工具更方便?
(1)了解操作要求
①现在请大家转过身来,桌子上有已经洗干净的黄瓜、芹菜、百叶,还有南瓜。按顺序指,让幼儿说出名称。
②交代任务:南瓜组,请选择合适的工具把南瓜肉放到小碗里;黄瓜组、芹菜组、百叶组请试试用哪个工具帮忙可以把它变小。
③提出要求:每组的桌子上都有剪刀、刀和勺子。你们都去选一选,试一试,看看哪种工具用起来更方便!用工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轻轻地拿轻轻地放,保护好自己,也不要伤害到其他小朋友。在开始之前可别忘记用纸巾把小手擦擦干净,注意卫生啊!
(2)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评析:在“试一试”环节,孩子亲自操作,在“做中学,玩中学”,体验到使用工具的方便,发现小手和工具的关系,在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身边的科学。
(3)交流。
①黄瓜
师:你请谁来帮忙把黄瓜变小的?
幼:小刀。
师:怎么用的?
师:你觉得用小刀切黄瓜方便吗?还有谁也把黄瓜变小了,但用了不同的工具?
幼:剪刀。
师:你觉得用剪刀把黄瓜变小方便吗?
梳理经验:让黄瓜变小用小刀比较方便。
②芹菜
师:把芹菜变小你们是请谁来帮忙的?
幼:刀,剪刀。
师:你们觉得哪个更加方便?
梳理经验:用刀和剪刀都可以把芹菜变小,用剪刀会更快更方便一些!
③百叶
师:谁把百叶变小了?用了什么工具?
幼:剪刀。
梳理经验:看来用剪刀做事还真方便!
④南瓜
师:南瓜肉都放到小碗里了吗?
幼:还有一点没有挖完。
师:你是请谁帮忙的?怎么做到的?
幼:用勺子挖的。
梳理经验:原来勺子除了可以用来吃饭,喝汤,还能挖南瓜肉呢,真方便!以后有什么需要挖的,可以请勺子来帮忙哦!
(4)小结:刚才我们的小手请了刀、剪刀帮忙,切一切,剪一剪,把黄瓜、芹菜和百叶变小;请了勺子来帮忙,把南瓜肉挖出来了,等会儿厨师就可以做菜啦!这些小工具的用处还真大,谢谢你们帮忙!
评析:在交流环节,主要帮助孩子梳理出选择合适小工具的经验,如,黄瓜用小刀切比较方便。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工具
(1)出示开瓶器、饺子器等,了解用处。
师:我在厨房还找到了几样小工具,看看是什么?
①开瓶器:这个是什么?它有什么本领?
②饺子器: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可以做什么?
③刨丝器和打蛋器一起出示:这两个你们认识吗?
师:不认识没关系,可能你家的厨房里就有哦,回家可以找一找,问问大人是什么工具?
(2)引发幼儿寻找生活中常用小工具的兴趣。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请小工具来帮忙做事。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来说一说好吗?
评析: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出示了更多小工具,引发孩子对工具的关注。
活动反思
1.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高,通过情景设疑、探索操作和交流分享等环节,孩子尝试运用各种小工具将食物变小,并从中体验到每种工具的方便之处。另外,小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在活动中,教师创造了一个家庭式的温馨活动氛围,引导、启发和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2.活动环节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从“买菜”情节到引出生活中的几种常见小工具,过渡自然并贴近孩子的生活。在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安全教育、常规教育等内容,特别是在认识小工具的环节,重点强调了刀和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
3.比较注重活动中的一些细节。如,背景音乐的介入,既能调动气氛,又能控制时间。再如,提供的几种食材(芹菜、黄瓜、南瓜、百叶)既干净卫生,又利于孩子的操作和探索。
有关科学教案9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想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抓住幼儿园喜欢玩水的特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下面快随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蚂蚁过河》”。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蚂蚁过河》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活动准备:
1、木块、石头、泡沫、点心盘、钥匙、玩具(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师:小蚂蚁爬着爬着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就爬过去,可是面前出现了一条小河,请小朋友帮蚂蚁想办法怎么才能过河?
二、认识沉与浮现象
1.师做实验,先放石头。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我们先拿石头来试一试”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师小结:由于石头比较重,放在水中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沉”,会沉下去的材料,能当蚂蚁的小船吗?
2.师第二次做实验,放泡沫
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由于泡沫比较轻,放在水中会飘在表面上,不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浮”。现在我们把小蚂蚁放到上面,你们看它过河了吗?
3.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刚才我们看了,放在水中,比较重的东西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沉”,不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浮”。
(活动反思:从这个环节上看,孩子对沉与浮的'现象,能具体地表述出来,也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但在让幼儿对比石头与木头的环节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头太小了,而木头却较大,在视觉上,给孩子造成干扰,因此有的孩子认为木头比较重,导致无法让孩子准确的判断:石头与木头哪个比较重,哪个才会沉下去。如果选择与木头一样大的石头,幼儿便可以一眼看出,石头比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会在此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三、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1.幼儿认识材料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请小朋友把各种材料都拿来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可以当蚂蚁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记录方法
师:在玩的时候,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如果这个材料会会浮起来,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面上,如果会沉下去,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记录
四、教师评价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验证
(活动反思:从记录的结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记录出沉浮的现象,其中盘子这一材料的实验出现分歧,有的孩子记录是沉,有的孩子记录是浮,借此机会,我进行随机教育,让不同结果的两名幼儿现场操作,为什么你认为是沉?而你却是浮呢?两个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为什么结果是不同的呢?通过现场实验,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机,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但在幼儿使用记录卡的方面上看,由于记录卡设计不太合理,有的幼儿把整张记录卡都贴满了,完全看不出是沉还是浮;如果老师在水盆中间画条中介线,在中线以上表示沉,中线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轻松地解决结果不分明的问题。)
有关科学教案10
活动准备
1、活动前阶段下发活动调查表(具体内容见附)。
2、将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图片或书籍,布置成展区。
3、“动物尾巴妙用”的录像带。
4、鱼、牛、松鼠、袋鼠等尾巴妙用的图片资料。
5、彩笔、纸若干。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动物的尾巴,并了解几种常见动物尾巴的妙用。
2、通过不同的途径收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在看看,说说,问问,画画的过程中交流对动物尾巴的认识。
3、愿意倾听他人的发言,初步积累倾听和交流学习的方法。
活动过程
1、参加动物尾巴展览会,了解常见动物尾巴的用处。
教师:欢迎小朋友到展览会上来参观,参观的时候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些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象什么?猜猜它的尾巴有什么用处?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小朋友记在心里,等参观结束的.时候我们一起来解决。
(1)幼儿自由参观展览会上的一些图片,书籍等,并自由交谈。(教师倾听并轻声与幼儿交流:看看它的尾巴是什么样的?猜猜它的尾巴有什么用呢?如果幼儿向老师提出了问题,老师可以轻声回答,并提醒他等参观结束后再去考考其他小朋友。)
(2)结束后交流:你看到的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象什么?
教师:动物们的尾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各不相同。那么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呢?
(3)教师有重点地请几个带鱼、牛和松鼠、袋鼠尾巴图片资料的幼儿介绍自己带的是什么动物,它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并回答参观者(幼儿)的自由提问。
教师:欢迎小小讲解员来介绍动物尾巴的用处。等讲解员说完后,如果参观的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可以向讲解员提出来。
该幼儿在介绍的时候,老师有意识地提醒他结合图片来介绍。如果回答不出,可请别的同伴帮忙,或由老师补充。
(4)请带其他动物尾巴资料的幼儿上来介绍。
2、再次参观展览,巩固对常见动物尾巴用处的认识。
教师:通过小小讲解员的介绍,小朋友知道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请小朋友再去参观一下动物尾巴展览,想一想,如果动物的尾巴互相交换,行不行?为什么?
(1)自由参观,互相交流,教师个别询问,了解幼儿的掌握情况。
(2)结束后交流:动物的尾巴互相交换行不行?为什么?
教师:小朋友说的都非常好,每个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用处,有的尾巴能使自己平衡,比如松鼠;有的尾巴能掌握前进的方向,比如鱼;有的尾巴能驱赶蚊虫,比如牛等等。尾巴对每种动物的生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教师以问答歌《小朋友想一想》,总结幼儿所探索到的动物尾巴的妙用。
教师:小朋友,想一想,谁的尾巴象扇子?
小朋友,想一想,谁的尾巴象把伞?
小朋友,想一想,谁的尾巴象钩子?
小朋友,想一想,谁的尾巴象板凳?
……
3、观看录像,了解更多动物尾巴的妙用。
教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其他动物的资料,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
(1)教师播放录像,幼儿安静观看。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教师提问:“你喜欢谁的尾巴?”“它的尾巴有什么用?”
延伸活动
幼儿以绘画“我最喜欢的动物尾巴”的形式记录自己参观后的收获,并将自己的作品布置到图片展区,自由交流欣赏。
在区域活动中增添“动物找尾巴”的材料,让幼儿把动物和它的尾巴进行匹配,巩固对动物尾巴的认识。
附:
主题活动调查表
活动名称:《动物的尾巴》
幼儿姓名:
时间:
您见过哪些动物的尾巴?
您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妙用?请列举并说明用处。
您的孩子了解哪些动物的尾巴的用途?请列举。
请您帮忙收集介绍动物尾巴的图片、书籍、录像带。
有关科学教案11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2、让幼儿掌握对事物的探讨方法。
2、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沉与浮的关系,水的三态变化。
【活动准备】
1、塑料盆、水、冰块、酒精灯、烧杯、小木块、塑料制品、铁块、小石头等等。
2、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水吗?看,老师今天准备了什么?(五盆清水)
现在请小朋友用手感知一下水的温度是凉是热?(让幼儿通过感知,说出水的凉与热,说出自己的感觉。)
2、启发幼儿的想象活动。
师:孩子们,你知道水有什么用处?(让幼儿展开想象回答,老师进行个体和集体提问,并随时小结:用水可以洗衣服、做饭、洗菜、浇花、洗手、洗脸、发电、救火等,还可以制做许多食品、饮料等也都需要水)。
师:听小朋友刚才的谈话,水原来有这么多神奇的`用处,可是水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呢?你们知道吗?
3、引发幼儿讨论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师:孩子们,水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让幼儿展开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植物不能没有水,动物也不能没有水,如果没有水,人类、植物、动物就不能存在)。
4、研究水的由来,分别让孩子表达,利用讨论、交流、提问等引导。
(水是从天上来的,水是从地底下抽上来的,从井里来的,从山上流下来的,有河水、海水、湖水、雨水、洪水、井水、污水、雪水等。)。
5、小实验:教师利用酒精灯、冰块等演示水的三态变化。
师:这里有一块冰,是老师把盛上水的容器放到冰箱里做的,今天我们做个实验,给冰块加热,看看有什么变化?
教师实验,让幼儿观察并讨论水的变化。
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水遇冷结成冰,冰遇热变成水,水遇热变成蒸汽。
6、实验:沉与浮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水有什么作用,请小朋友将你们准备的物品,一样一样轻轻地放在水里,带着几个问题仔细观察:什么物品沉下去?什么物品浮在水面?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让沉下去的物品浮上来,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幼儿通过实践得出结论,教师小结。)
7、课件演示:
(1)人们都在干什么?
游泳、滑冰、洗澡、洗菜、浇花、养鱼、养虾、海洋运输、河水发电等。(让幼儿互相讨论水对人类的好处)
(2)发生了什么?
洪水冲跨了高楼、工厂、学校、住房、庄稼、许多动物也都受到伤害等。(幼儿说说水给人类带来的害处)
(3)污水对人类和动物的损害。(让幼儿讨论怎样保护水资源)
(4)展开讨论:
师:通过观察短片,知道了水与人类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水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好处,但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灾害,要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利资源,你们想让水为人类创造什么好处?
【延伸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请妈妈帮助你找出节约用水的方式方法。
有关科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说出吃过的早餐名称及味道。
2、初步了解食物的营养知识。
2、体验做点心师的愉快情感。
活动环境及准备:
ppt图片、面团若干、馅料若干、每桌一个盘子、油泥板人手一块、帽子围裙一副。
活动过程:
一、 看ppt图片引出主题
1、 看图片了解天线宝宝们的早餐吃了什么?
师:吃完早饭宝宝来到草地上,宝宝们边锻炼边告诉小伙伴们早饭的时候自己吃了什么……
2、 通过看图片幼儿了解天线宝宝们的早餐。
二、 幼儿讨论自己的早餐和味道
1、 回忆早上吃的早餐
提问为什么每天要吃早餐?
师:我们宝宝们为什么要每天吃早饭。
幼:……
师:早饭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是我们身体必需的营养。吃了吃饭,我们就有了营养,就会长个子,变得强壮。玩玩具有力气。
2、说一说吃的是什么早餐?味道怎样
师:那我们小朋友们早上吃的是什么早饭啊?味道怎么样?
幼儿自由回答
三、资源介入
1、这些丰富的早餐是谁做的?
师:这些营养的早餐是谁做的呢?(激发幼儿做点心师的愿望)
幼:……
师:哦,点心师阿姨做的。宝宝们,我们来学点心师阿姨做早餐吧。
2、点心师阿姨做早餐点心。(师充当点心师阿姨,头戴带厨师帽。)
四、行为操练
1、提供好面团、盘子、面板(油泥版替代)馅料若干
2、师充当点心师阿姨做早餐。
3、幼儿学习做点心。
4、幼儿自由操练,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赏析幼儿的作品
1、通过视频展示仪器展示幼儿有创意作品,师幼共同赏析作品。
2、通过象形词描述结束活动
圆圆的饼干 弯弯的饺子 大大的馒头 小小的鸡蛋
六、活动反思
幼儿的游戏充满了教育的契机,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游戏,并努力捕捉有价值的教育因素生成教育活动。教师要支持和推进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幼儿对品种丰富的早餐非常感兴趣,于是就针对吃早餐这个生活环节的内容预设了一次集体学习的活动。
在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早餐材料,给了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从活动的效果可以看出,幼儿基本能说出早餐的名称和味道。初步了解营养知识。
在快乐的点心制作活动中,利用了家长资源介入活动,满足了幼儿做点心师的愿望,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主动获得了生活的经验。了解了营养常识。
有关科学教案13
活动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感知、认识“上”和“下”的空间方位。
2、学习运用方位词较完整的描述树叶的行踪。
活动重点:
认识“上”和“下”的空间方位,并运用方位词进行描述。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了解上和下是相对而言的,会根据具体事物发生改变。
活动准备:
1、《树叶的旅行》ppt课件。
2、幼儿在进活动室的路上与大树打招呼。
活动过程:
一、认识树叶。
1、谈话导入,刚才我们在树上找到了谁呀?
2、ppt1,引出课题。
出示树叶,小朋友一起有礼貌地打招呼。
秋天到了,树叶宝宝被秋风一吹,呼――它离开树妈妈去旅行啦。什么是旅行?
树叶宝宝到哪里去旅行了呢,我们来看看吧。
二、树叶去旅行。
1、出示ppt2,感知、认识“上”、“下”方位。
你看到了什么?
辅助提问:树叶飘到了什么地方?跟花朵在干什么?
我们把树叶飘到哪里,在干什么,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2、出示ppt3,进一步认识“上”、“下”方位。
树叶又旅行到了哪里?跟风车是怎么玩的?
请你象刚才一样用一句话说清楚,先说树叶飘到哪里,再说跟风车怎么玩。
3、出示ppt4,巩固对“上”、“下”方位的认识。
树叶还会飘到哪里,干什么呢?请小朋友先看图再和旁边的小朋友先轻轻的说一说,然后告诉大家。
幼儿讨论后再学习运用句式完整讲述,要求幼儿说清楚方位。
4、出示ppt5,了解“上”和“下”是相对而言的。
最后,树叶飘到了哪里?
它在滑梯的什么地方,在小草的.什么地方?
咦!怎么一会儿是上面,一会儿又变成下面了呢?
师幼小结:树叶和小草在一起,树叶在上面,小草在下面;树叶和滑梯在一起,树叶在下面,滑梯在上面。
5、出示ppt6,师幼共同小结前面四幅图。
我们一起把树叶到哪里去旅行了说一说,要说清楚树叶在什么东西的什么地方,是怎么玩的。
6、出示ppt7,学习用方位词“上”和“下”描述树叶的行踪。
树叶还到好多地方去旅行了,我们来看一看,等一下先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师幼共同看ppt说说树叶的旅行。
三、游戏:我和树叶去旅行。
如果你是小树叶,你想飘到哪里?去做什么呢?
有关科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了解有关弹性物体的特征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大型玩具弹跳垫。
2、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橡皮筋、皮球、篮球、乒乓球、海绵、布玩具、跳跳球、扇子、钢琴、风琴、鼓、锣、碰铃等)收集生活中有弹性的物品摆放在活动区内。
3、铁丝、纸、易拉罐、笔、棉花、布、石头、木块等。
4、大屏幕、投影仪。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在室外玩大型玩具弹跳垫之后进入室内。
(1)小朋友在玩跳跳床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你们知道身体什么会向上跳吗?
2、幼儿自由探索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1)请幼儿玩带有弹性的物体,自我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小朋友,老师带来了许多玩具,请小朋友试着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扔一扔,看看有什么变化。
提问:
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玩的什么玩具,怎么玩的,玩具怎么样了?
你刚才玩的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它们会改变形状。)
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变长变短?变大变小?变高变矮?还能弹击出声音?(因为它们有弹性。)
你是怎样使它变化的?做一遍给大家看一看。(对弹性物体用力拉、压、吹后可改变大小、形状,不用力时又恢复原状;敲一敲、弹一弹会发出不同声音。)
(2)鼓励幼儿再尝试一次,并把发现用符号记录下来,来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请小朋友再玩一玩刚才没有玩过的玩具,并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下来。
(3)请小朋友讲述自己的记录(把记录投影到大屏幕上)。
请小朋友互相讲讲自己的记录及发现。
(4)小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压或拉它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又会变回来。
3、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
(1)找找你身上什么是有弹性的东西?
(2)找一找我们幼儿园内和活动室内有哪些有弹性的东西?
(3)想想、找找你家里有哪些弹性物品?(引导幼儿总结出弹性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作用很大。)
4、请幼儿自己制作弹性玩具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纸、铁丝、棉花、石头、木块、皮筋等东西,请小朋友动动脑筋把它们制作成弹性玩具。
5、结束。
请小朋友把自己制作的玩具放到科学区。
到外面去找一找哪些东西有弹性。
有关科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点:
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木材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谈话;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家中的家具吗?一般的家具都是用什么做的?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活动二
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同学们带来了哪些木材,知道哪些品种的木材,让学生谈谈搜集过程中的体会。
探究过程;
1、提出关于木材的问题
(1)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你想研究关于木材的哪些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讲问题一一板书出来。
(3)让学生根据研究方向进行分组,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3.对所选的问题尽心分组研究
(1)小组同学共同制定研究计划。
(2)汇报研究计划,其他小组提出有效计划
(3)各小组在其他小组建议的基础上,对原有研究计划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新的探究方案
(4)教师进行试验前的指导,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提醒学生注意试验安全,出示“研究提示”。
(5)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各小组进行实验成果展示
(1)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记录、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
(2)教师、其他组同学进行适当补充。
5、进行二次交流,获得认识。
(1)教师提出要求;对各组同学的研究进行汇总,有哪些收获?
(2)总结;木材的共同特点。
6.认识木材是天然材料,要珍惜木材
(1)展示一棵树长到成才的时间材料。
(2)认识到木材是天然材料。
(3)展示生活中对木材的浪费情况。
(4)小结;木材生长期长,来之不易,要珍惜木材。
7、创新想象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木材?
(1)学生自由想象
(2)20年后木材的展望
(三)自由活动
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两组;一组观点是提倡使用一次性木制品,另一组观点是不同意使用一次性木制用品。
2、学生充分展开辩论活动
3、教师针对同学的辩论进行总结
(四)拓展活动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规模的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照这样计算,一年会用掉多少木材?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手的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11-03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科学教案:蜗牛09-11
关于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病毒》10-16
冬天科学教案02-14
科学教案范文02-14
科学教案4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