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的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运算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运算的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29页的例8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数的多种简便算法的算理。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使学生理解除法性质及其乘、除法的多种简便算法的算理。
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算:24×5=25×4=8×125=20×5=
1250÷125=560÷56=等。
2、复习减法性质:板书:a—b—c=a—(b+c),逆运用:a—(b+c)=a—b—c。
3、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入新课。
二、探究学习新课。
(一)除法性质。
1、出示例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用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按照老师要求列综合式解答。
方法一:先求每个小组购买树苗用了多少钱?方法二:先求一共买了多少棵树苗?
1250÷25÷51250÷(25×5)=50÷5=1250÷125=10(元)=10(元)
答:每棵树苗10元钱。
(3)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初步发现:1250÷25÷5=1250÷(25×5)。
2、出示29页的例8的问题(2):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1)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让学生在例题中找,指名回答,师据生回答在例题中划出。)
(2)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列式解答。
(3)指名汇报,师板书如下:
330÷5÷2330÷(5×2)=66÷2=330÷10=33(元)=33(元)
再次发现:330÷5÷2=330÷(5×2)。
(4)出示:240÷5÷6()240÷(5×6),810÷27÷3()810÷(27×3),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算式的左右两边各有什么特点?
4、小组讨论,归纳概括规律。(课件出示文字,师据生回答板书字母公式。)
5、练习: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0xx÷125÷81280÷16÷8640÷5÷64630÷(9×5)
(二)一个数乘以一个数的多种简便算法。
1、再看例8。出示(1)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1)找出所需条件,放手让学生列出算式,板书:12×25。
(2)小组合作探究,寻找不同的简便算法。
(3)启发、引导学生想出这种算法:
12×25=12×100÷4=1200÷4=300
2、再看例8,师在例题里划出“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问:根据着两个条件,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3、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然后把不同的算法板书。
三、巩固练习。(略)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布置。《新课堂》第17页的习题。
教学反思:
除法运算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是教学的重点,而学习这个运算性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简便灵活地进行计算,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半放半扶”的教学思想,和有意识地合理处理教材,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和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更多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
2、有意识地强化了“要根据算式特点合理选择方法灵活计算”这一数学思想,并将这个难点分散与各个环节。如在(1)新授环节,解决例题时,引导学生按要求想出两种方法(方法一:1250÷25÷5方法二:1250÷(25×5)),引导学生比较后有意识地追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你会选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可以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2)练习设计中渗透和强化在巩固除法运算性质的同时,用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3、注意了解答应用题的学法指导。如学习例8时,通过引导学生:
(1)由问题找条件;
(2)由条件提问题等方式引导他们学会审题,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选择方法列式解答。与此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按照不同思路寻求应用题的不同解法和计算题的不同简便算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不管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是否到位和准确,也不管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要上好一节课还在于课堂节奏的有效把握。本课现场教学是有遗憾的。
1、由于客观原因,第一节推迟15分钟才上课,所以整节课都在赶时间,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过少,有点流于形式的感觉;
2、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导致浪费了不少时间。如补充例题:“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思路列综合式解答”就是这样。
3、由于时间问题,未能按预定设计完成巩固练习。
一节原本可以上得很轻松自如的课却出乎意料地变成紧张急促,着实值得自己反思。有遗憾就会有收获,“追求课堂实效,重视课堂节奏。”还需要在平时不断历练。
运算的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的内容和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第26页“练一练”第6题。
教学目标:
1.会分析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审题,找关键句,分析关键句的含义,找单位“1”,将文字、图示、算式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初步构建分数问题的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秋天来了,森林里的小动物正在举行第十届动物车展,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图画上有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
第十届动物车展第一天成交量为50辆,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问题是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辆?
师:这是一道“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分数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理解题意,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1)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的(这里的表示的不是数量,而是指第二天增加的成交量是第一天成交量的.)。
师:这里的是辆吗?如果不是那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定不是,汽车怎么可能出现辆。
生:增加了,是指第二天增加的成交量是第一天成交量的。
师:对。这里的是一个分率,它的单位“1”是第一天的成交量。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就表示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多了第一天成交量的。
2.画图表示第二天的成交量。
学生理解题意后可试着描述,师生共同画出图形。
在画图时注意分析:
(1)确定单位“1”后先画单位“1”,即第一天的成交量。
(2)再画第二天的成交量,可以提问第二天的成交量线段画的比第一天的长还是短,为什么(因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所以线段要比第一天的长)。长出的这段要画多长(表示第一天成交量线段的)。
(3)然后分析示意图中每部分表示的意义。
第2条线段中,和表示第一天成交量的线段相对的这段表示它和第一天成交量相等,多出来的这段表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的成交量,也就是第一天成交量的。
3.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自己列式,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路,再汇报。
可能会有两种意见:(1)先求比第一天增加了多少;(2)先求第二天成交量是第一天的几分之几。这两种意见教师都给予肯定。
生1:我是先求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了多少辆,50×=10(辆),再求第二天的成交量50+10=60(辆)。列成综合算式是50+50×。
生2:我是从图中看出第二天是第一天的(1+)=,再求第二天的成交量50×=60(辆)。列成综合算式是50×(1+)。
4.回顾反思。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回顾和交流这道题的解决过程和方法。
(1)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找出单位“1”的量,画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3)根据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分析题目中的信息,理解题意后再完成。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理解“体积大约增加”是增加谁的,从而找到单位“1”解决问题。
3.完成习题:学校新购进足球30个,购进排球的数量比足球少,学校购进排球多少个?
这是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
五、拓展提升
1.阳阳期中考试数学得了96分,语文的分数比数学低,阳阳的数学和语文一共得了多少分?
96+96×(1-)=184(分)
2.商场某品牌衣服进价240元,加价后销售,元旦促销,再降价销售,现在的售价是多少元?
240×(1+)×(1-)=225(元)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
1.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3题。
2.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6题。
观察情境图,了解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在小组里交流后回答。
学生列式,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强调问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运算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 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熟练分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会用运算定律对分数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准备:
自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回顾学习过的乘法运算定律。
(1)请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 用简便方法 计算下面各题。
251348(9+12.5) 12524
2、 下面的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1/21/3○1/31/2 (1/42/3)3/5○1/4(2/33/5)
(1/21/3)1/5○1/21/5+1/31/5
3、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后,教师明确指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也适用于分数乘法。
二、 探究新知
1、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1) 各组观察复习第2题的每组中两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2) 各组发表本组同学的发现。
2、 应用
(1) 教学例5.计算3/51/65.
① 请试着做一做.
② 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是按运算顺序计算的;有的是按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
③ 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④ 跟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3/51/65
=3/551/6(应用乘法交换律)
=1/2
(2) 教学例6 .计算(1/10+1/4)4
① 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② 学生计算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中应用了什么定律?
③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
(1/10+1/4)4
=1/104+1/44(应用乘法分配律)
=2/5+1
=1.2
3、 小结
在学生交流后,强调以下两点:
(1)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2) 在计算中,要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合理的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 巩固练习
1、 学生在书上直接.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请学生说一说每个题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 完成第10页做一做。其中的第2小题教师可作适当指导。(可以把87看作86+1来计算)
四、 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7、8、9题。
五、总结
通过这节棵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例5 计算3/51/65例6 计算(1/10+1/4)4
3/51/65 (1/10+1/4)4
=3/551/6(应用乘法交换律) =1/104+1/44(应用乘法分配律)
=1/2=2/5+1
=1.4
运算的教案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乘、除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内容,重形式。在复习准备阶段,精心设计练习题内容,在高效复习旧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探究,重归纳。在教学例3的环节中,不但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理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且重视个例分析,重视归纳总结相关规律。
3、重联系,重迁移。有效利用已有的整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巧妙地引导学生把原有知识迁移到分数混合运算中来,使学生通过分析、尝试,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两、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运算题,提高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解答关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问题。
学习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7分钟)
1、说出运算顺序,不用计算。
(18+7)×488+(30÷5)350—25×260÷(77—65)
2、导入新知,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33页例3。
(1)分析题意,明确题中的各个数量的`意义。
(2)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3)尝试列式。
2、探究有小括号的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算式,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12÷(1/2×3)
(2)师生共同总结运算顺序。
3、探究分数连除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算式:12÷12÷3。
(2)引导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
(3)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三、训练深化。(9分钟)
1、基础练习:完成教材33页“做一做”。
2、巩固训练:完成教材35页9题。
3、拓展提高:完成教材35页10、11题。
四、总结收获。(5分钟)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完善板书。
2、老师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运算的教案5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是通过对例题的探讨、分析,得出一个关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比较全面和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精心设题,复习铺垫。
上课伊始,根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题,充分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将解决问题与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合作交流,独立尝试及理解算式表达的意义,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3.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在巩固练习阶段,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尝试交流中发现方法,总结经验,促进思维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填空。(课件出示)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 )法或只有( )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 )法又有( )法,应该先算( )法,后算( )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936+72÷8-21×4(先算除法和乘法,再算加法,最后算减法)
(2)120÷(13+17)×25(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和叙述运算顺序来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
1.探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教材33页例3。
这盒药共12片,每次吃半片,每天吃3次。可以吃几天?
(2)读题,理解题意。[已知这盒药共12片,每次吃半片(即片),每天吃3次。求可以吃几天]
(3)汇报解题思路及所列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解题思路:①可以先求每天吃多少片,即×3=(片),再求可以吃几天,即12÷=8(天);②也可以先求这盒药可以吃几次,即12÷=24(次),再求可以吃几天,即24÷3=8(天)]
(4)列综合算式。
①12÷
②12÷÷3
(5)探究有小括号的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完成计算。
①12÷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学生试算,小组内讨论运算顺序。
③小结: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④计算:12÷=12÷=8(天)。
(6)探究分数连除的运算顺序。
①课件出示算式12÷÷3。
②小组内讨论运算顺序。
③指名叙述运算顺序。(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④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12÷÷3=24÷3=8(天)
⑤师生共同订正。
2.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一个分数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计算过程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概括能力。
运算的教案6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课件、字条、题卡、电脑、铅笔、纸张作业。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1)复习准备
请幼儿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
6+7
5+3+2
6+1+5+1
1+2+3+4+1
第二组
2+2
4+4+4
3+3+3+3
2+2+2+2+2
(2)提问
幼儿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
①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②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也叫“同数组成”。(出示字条)
师:(出示题卡)第一题2+2,相同加数是几?(2)有几个2相加?(2个)这就是2个2,2个2是4,4里面有2个2。
第二题2+2+2,相同加数是几?(2)有几个2相加?(3个)这就是3个2,3个2是6,6里面有()个2。
第三题2+2+2+2,相同加数是几?(2)有几个2相加?(4个)4个2是( ),8里面有( )个2。
第四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2)有几个2相加?(5个)5个2是( ),10里面有( )个2。
2.基本部分
(1)启发性谈话
师: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
种简便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引出乘法)
(2)展示课件(乘法运算)
教师边展示、边讲解、边提问: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
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
师: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前面。再数一数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2×5表示5个2连加,因此算式是2×5=10,读作2乘以5等于10,乘法口诀念作:二五一十。
师:(播放课件)图片中先出现了几只兔子,又出现了几只?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加法算式怎么列?乘法算式怎么列?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几个几连加?用乘法口诀怎么念?
(3)拍手游戏,教师每次拍4下,拍3次,让幼儿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4)教师出应用题,幼儿列算式。教师提出要求:
①每行摆3个旗子,摆4行,这是几个几?(4个3)
②怎样列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3+3+3=12,3×4=12,都表示4个3相加)
③小猴子去栽树,一行栽4棵树,问5行一共栽几棵树?(4×5=20,表示5个4连加)
④图书馆书柜一层放6本书,问3层一共放多少本书?
(6×3=18,表示3个6连加)
⑤小兔拔萝卜,每次拔4棵萝卜,问4次一共拔多少萝卜?(4×4=16,表示4个4连加)
(5)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快乐的游乐场”
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都可以进行计算。幼儿看图列乘法算式。
3.活动结束
幼儿人手一份作业,进行巩固练习。
运算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课前准备:
学生自带小棒10根、计数器,口算卡片。
自主学习:
(一)1、自学:(出示信息窗7挂图)
1、师:一群顽皮的小猴子跳水嬉戏,可爱的小猴子吸引了小兔子们的目光,我们也看一下好吗?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二)群学: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 树上还剩下多少只小猴子?
② 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三)展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小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并做好总结。
小组内展示自己提出的问题和算式,由组长和副组长检查。最后组间展示。教师选择各组部分学生板演,组长检查,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学
(出示信息窗7挂图)
1、师:一群顽皮的小猴子跳水嬉戏,可爱的小猴子吸引了小兔子们的目光,我们也看一下好吗?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时间大约3分钟)
二、自主、合作学习
自学: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生:我看见图上原来有7只小猴,跳下来了5只,……(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时间为5分钟)
群学: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组员由小组长带领,提出自己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补充。
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好极了!那么第一个问题谁来解决?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利用学具试着自己解决一下好吗?
班内展示:(教师选择一个小组,由组长带领,展示自己提出的问题,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每个组员展示其中的一个问题,并解答,其他同学若有不同意见,及时补充。此时用时8分钟)
今天我们学的'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适当时机总结: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的算式,叫做连加。并板书:连加。
三、实践活学:见课件
课后自主练习第一题,先看题意,说一说,再解决。
四、全体测学 自主练习第2、4题。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连加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
运算的教案8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制定了“四则运算”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按照“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来设计课堂的。在导入中给学生留下问题情境,再带领学生继续学习四则运算的第二条定律。通过讲解例题和例题拓展学生自己找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接着学生练习、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知道如何将分步运算写成综合式子,并且按运算定律计算结果。
1、学习任务分析
“四则运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的内容。本节课内容通过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买门票这一具体生活实例,引发出有关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的数学问题。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混合运算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掌握运用。
(1)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归纳:“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规律。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
法。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格式。通过对运算顺序的了解,结合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基本的运算能力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会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学生理解和自主探讨归纳正确的运算步骤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
5、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老师讲解例题时的重点数学信息和运算步骤,练习题的`讲解时会有运算步骤。
6、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运算法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该怎么计算?(从左到右,多媒体出示运算规律。) 那我们来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答案老师已经给出,但是你们必须告诉老师怎么计算才能得到正确地答案呢?多媒体将题目展示出来。
27+60-30=57 8×6÷24=2 12﹢30×2=72
师讲解,着重分析12+30×2。这题我们该按什么顺序计算呢?同学们比较我们昨天学习的内容,这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几类运算?(两类,加法和乘法)那我们能按照昨天学习的从左到右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吗?我们试一试好吗?
老师带领学生计算得出84,和正确答案不符。
为什么我们这样计算没有得到72呢?是我们哪里出了问题呢?难道还有另外的运算法则吗?那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四则运算,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方法,好不好?
设计意图:有计划地安排练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一步达到熟练计算,为后面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也留下了疑问,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①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师:“半价”是什么意思?
(理解“半价”指的是儿童票的价格是成人票的价格的一半)
分步列式
师:购门票需要多少钱?你能列分步算式进行解答吗?(学生上台写答案) 方法一: 24×2=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方法二: 24+24=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师:说说这样列式,每一步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每一步的意思。
综合列式
师:同学们能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学生回答,老师多媒体展示) 算式一: 24×2+24÷2
算式二: 24+24+24÷2
师:这两道算式和上节课的算式有什么不同?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是什么意思?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给同学听听。(老师指名回答)
24×2+24÷2
=48+12
=60(元)
(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爸爸妈妈两个大人,所以买两张成人票,就是24×2=48,同时算:玲玲是儿童,买儿童票,就是24÷2=12,最后求总门票,就
是48+12=60)
师:那方法二又是怎么计算呢?老师想算一遍让大家看看有没有算对,大家要注意老师的运算顺序啊。
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老师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玲玲的票价24÷2=12,再算三个人的总价24+24+12=60,也得到了60正确答案,那老师的运算方法正确吗?)
师:比较我们上节课的综合式子,看看我们这两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哪些运算呢?说说每道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并多媒体展示运算定律)
② 例3拓展题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拓展题: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算式和计算过程
100-24×3
=100-72
=28(元)
答:应找回28元。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并结合实际理解意义)
③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同学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解答。
【巩固练习】
⑴ 做一做
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第1题。
要求: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比较运算顺序是否一样。
⑵ 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25×2=50 62-50=12
32÷8=456+4=60
15×3=45 30÷6=5 45-5=40
⑶ 判断并改错
22+18÷232-10×256÷8+7×3
=40÷2 =22×2 =7+7×3
=20 =44 =14×3
=42
要求:独立完成,并小组评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新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作业布置】
①完成课堂作业本P2
②完成书上P8练习一:5、6、7、8、9、10题
7、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的要求事先制作好上诉内容的课件,以供教学之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也能有条理地板书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接受。
8、教学设计后记
本内容的设计遵循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结合教材,运用多媒体,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地提出讨论的问题,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归纳知识。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运算的教案9
教学内容:
P58、59
教学目标:
1、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题。
2、根据文字计算题,选择正确的算式。
3、结合树状算图,用逆推的思想探索文字计算题的结构。
4、运用树状算图,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时,采用树状算图来展示逆推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题的问题出发,用逆推的思想分析文字题的结构,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口答一步计算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90乘90加上90,结果是多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题意)(可以先讨论找到等量关系)
(2)反馈:先想什么?再想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
(板书:90?和=积或积+ 90=和)
(3)问:积怎么求,和怎么求?根据题意你能画出树状算图,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吗??(集体练习)
汇报出示:90×(90+90) 90×90+90
=90×180 =8100+90
=16200 =8190
(4)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小结,揭示课题
3、试一试:(口答)
(1)650减去34乘15的积,差是多少?
(2)320减去68的差除以4,是多少?
二、继续探索
1、出示:先比较下面两题的区别,再画树状算图。
①23除1058的商减去46,差是多少?
②23除1058减去46的差,商是多少?
(1)问:这两题要注意哪个字?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讨论)
(2)在练习纸上可以先画出树状算图,再列综合式(不计算)。(集体练习)
2、汇报出示:
1058÷46-23 (1058–46 )÷23
问:第二题为什么加括号?
3、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了两步计算文字题的计算方法,在解答两步计算文字题时,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通过逆推的方法用树状图表示出计算顺序,然后列出综合式,最后还要再检查,先将所列的算式用数学的语言读一读,与原题比较一下,计算顺序是否一致。
三、课内练习
1、选择题
(1) 400除以23减去15的差,商是多少?算式是( B )
A、400÷25-15 B、400÷(25-15) C、(25-15)÷400
(2) 40个25的和比45乘8的积大多少?算式是( A )
A、40×25-45×8 B、(40+25)-45×8 C、45×8-40×25
问:为什么这样选?
2、(1)说出下列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0÷(20-2)×5
360÷(20-2×5)
360÷20-2×5
(2)找朋友,他们的朋友分别是谁?用线连一连。(书P59)
360÷(20-2)×5 360除以20的商减去2乘5的积,差是多少?
360÷(20-2×5) 360除以20减去2的差,所得的商再乘5,积是多少?
360÷20-2×5 20减去2乘5的积所得的.差除360,商是多少?
(3)集体练习,反馈。
3、只列式不计算。(练习纸)
(1)72与16的和,除128与40的差,结果是多少?
(2)203减去650除以25的商,所得的差乘5,积是多少?
4、拓展题:(练习纸)
一个数与16的积减去34,所得的差除以15,商是18,求这个数。
四、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在解答文字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最后一步要求的是什么,并且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如“除”、“去除”、“被…除”等,还可以借助数状算图进行计算。
五、课后作业:用下面的卡片编题,并列式计算。
2个50相加的和2个10相乘的积除100
除以商是多少?
讨论:比一比,哪一组编得多。
板书设计:三步计算式题
90×和=积积+90=和
90×(90+90) 90×90+90
=90×180 =8100+90
=16200 =8190
运算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练习:
(1)88÷2×10+1(2)88÷[2×(10+1)]
2.口算:
3.填空:
4.订正板演题。
提问:这两道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那么运算顺序是什么?(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乘除法即二级运算,再算加减法即一级运算;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脱掉小括号,再脱掉中括号。)
(二)学习新课
1.引出课题。
提问:这两道题与板演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点:都是四则混合运算;不同之处:板演题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题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讲授新课。
(1)小组讨论: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汇报讨论结果: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3)讨论例题。
①对例1提出问题: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算式含有两级运算,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试做例1。
用投影仪进行订正,并请有错误的同学找出错误的原因,防止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②对例2提问: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应该先脱掉小括号,再脱掉中括号。)
试做例2。
用投影仪进行订正,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4)提醒教师注意,学生计算时,要加强巡视,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给予辅导和纠正。
(三)巩固反馈
1.全体齐练基本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同组的两位同学互相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在练习本上完成,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2.游戏练习,提高学生做题兴趣。
游戏方法:一、三、五组同学完成第(1)题,二、四、六组同学完成第(2)题,做完后两人交换检查。如果同组同学做对了,请你画上“√”,如同组同学做错了,你们一起找出错误原因,并且改正过来,看看哪些组完成得快。
3.变式练习。
和是多少?
②看谁做得快?(很显然,如果用简便方法计算,则会做得又对又快。)所以,应大力表扬用简便方法做得对的同学。
(2)按照下图的顺序进行计算,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让学生根据框图列式计算,可以先分步列式计算,再列成一个综合算式计算。这样不仅可以渗透一些程序的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3)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并计算出表面积。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先让学生识别图中表示的是什么形状,再想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由于已知数据都是分数,所以要让学生注意检查列式计算,避免错误。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用投影出示),请熟记下列口诀:
看到四则混合题,找找括号有没有,
先小后中脱掉它,步步认真要仔细。
要是没有括号的,先算乘除再加减,
逐步验算要及时,巧妙灵活一定对。
(五)布置作业
第70页第1题,第70页第2题(后两题),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已通过第七册的学习,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较熟悉了,本册教学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时,又出现过一些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所以,本教案没有再详细地说明运算顺序,而是强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学习新课的过程,着重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获取了新知,掌握了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巩固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有坡度。先安排了基本练习,全体齐练;接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检查的方法,养成检查的习惯,安排一个团结协作的游戏;最后是一组变式练习,不仅指出能够简算的可以简算,还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运算的教案11
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数学教案-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8+5.2=10
7-5.5=1.5
4.54=18
1.80.3=6
7.50.25=30
0.150.5=0.3
1.20.4=0.48
6.7-5.6=1.1
9.9+1=10.9
016.2=0
01.8=0
360.4=90
问:1.80.3、4.54、1.20.4各表示什么意义?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0+804=140
(2)16216+902=47
(3)1000-8002=600
(4)55+455-162=56
二、新授:
1、出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
出示例1:下面的'算式里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7-2.5+4.6 3.660.9
问:题中含有几个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后,自己试算)
小结:算式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一级运算,要按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4、教学例2:
出示例2:下面的算式里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5.6-51.73 6.75+2.521.2
问:这两道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地方。它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小结: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5、指导看书。
学生看书,补充完整课本例题。
6、小结:混合运算步骤比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要养良好的习惯,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划、四算、五查”。在没有括号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37页做一做。(要求学生在先算的部分划上横线,把必要的竖式写在递等式的右边。)
2、课本练习十第1题
3、思考题。
下面是有关联的四个算式,请想一想,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1)1.6323.2=0.51 (2)0.250.16=0.04
(3)0.51-0.04=0.47 (4)0.47+0.13=0.6
课后小结:
运算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在进一步熟练算式中有括号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熟练算式中有括号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电脑、挂图、学具盒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算式中有括号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454+(169+234)= 657—(288—210)=
389—(78—56)= 678+(220+100)=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同位互相说说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创设情境,让小组同学摆出自己的学具:你们小组同学给图片分分类,再说说你们一共有多少图片。
(同位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能说出自己的道理。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完成自主练习。
1)出示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同位互相说说运算顺序。
2)出示第5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读图,说一说统计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字信息在按要求计算。
3)出示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验算的。
4)出示第7题
通过解决“这些花够吗?”的问题,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并能用语言描述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5)出示第8题。练习时,学生可根据父子俩的对话和身高记录单,分别填上林文和爸爸的身高,然后根据图表提出问题来解答。
6)出示“聪明小屋”
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积极动脑寻找不同的规律。
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
7)出示第9题
练习时,学生可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各自的方法,只要算出的得数是24就可以。
四、总结。
针对带小括号的算式进行巩固练习。
作业设计:
熟练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考考你。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454+(169+234)= 657-(288—210)=
389-(78—56)= 678+(220+100)=
课后反思:
运算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计算方法。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计算方法。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用具: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1)9+6+33+4+55+4+2
2+8+92+7+62+7+5
(2)20+5+427+2+3022+20+3
3+18+915+20+654+8+10
2、计算:
28+7+56=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笔算的方法。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作在本上。
2835
+7+56
-------
3591
让同学说一说笔算过程
(1)先把前两个树相加,28+7得35。
(2)再用结果35同第三个数相加,35加56得91。
也可以这样计算:
28
7
+56
----
91
计算过程:(1)先把个位上的三个数相加,得21。
(2)再把十位数相加,最后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20。
3、说一说两种笔算写法有什么不同?
二、课堂作业:
1、计算下面个题:
56+27+10=28+56+3=25+27+26=
35+30+17=7+50+34=18+4+19=
2、连线:
764437808255
27+4+660+15+753+17+10
25+8+1126+25+2524+16+15
3、列式计算:
(1)车上有17人,到站后上来3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车上有17人,到站后上来3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的是100以内的连加,我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这加第三个数,在计算过程中要认真、仔细。
板书设计:加法运算
2835
+7+56
-------
3691
教学回顾:
运算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复习用四舍五入法进行凑整。
2.复习大数的读写。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你去过黄山吗?见过哪些景色?请游览过黄山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生:回答。(参照书P4。)
师:今天我们在游览黄山的景点时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中心阶段
1.数的组成、读和写。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人吗。本国的游客和外国的来宾。如果要计算一年有多少人参观,这个数目一定很大。,我们学过大数的认识和凑整,请谁来做小老师说一说。
生:我们学过数位顺序表,由个级、万级和亿级。个级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
师:10个千是()。100个千是()。10个()是一亿。
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35个百是()。
师:读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写数呢?
生:先分级,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数中间的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0,数末尾的0不读。
2.读出下面的数,再用线连一连。
30000052三千万五千二百
350002000三千万零五百零二
30500200三十五亿零二十万
30052000三千万零五百二十
30005200三千万零五十二
30000520三千零五万二千
30000502三亿五千万二千
3500200000三千零五十万零二百
校对。
3.凑整。
师:我们学过哪些凑整的方法?
生:有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进一法。
师:它们各有什么不同?举一个生活中的运用。
师:出示两组题把下列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
45678 3454321 76328067 1032009
师:这组题完成后,就游完了猴子观海这一景点。(媒体演示)
把下列各数四舍五入到亿位。
630008214 7860700431 629980679821 30927816782
师:用四舍五入法凑整要注意什么?用
生:回答。练习。交流。
师:我们到黄山的著名景点迎客松去游一游。
三、提高
1.2 9183万2 9182万
可以填几?
2.用3个5,4个0组成七位数,
一个0也不读的数()。
只读一个0的数()。
读出两个0的数()。
3.拓展:
把下面各数按要求填在相应的位置上。
702709 6000006 200408 10005900 3001030 99008800 40302010 850010309
一个0也不读的数是:
只读一个0的数是:
只读两个0的数是:
读3个0的数是:
最高位是十万位的数有:
与1亿最接近的数是:
位数最多的数是:
运算的教案15
【活动目标】
1、理解加法的含义,学习5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方式,初步了解互换规律。
2、能按照事物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正确摆出加法算式。
3、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愉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数量不等的桃子、猴子等图片,1—5数字,加号、等号各一个。
学具:各种操作材料:积木,魔方,橡皮泥等,1—5数字,加号、等号若干(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猴孩儿来做客的情境导入。
小朋友,今天花果山上的猴孩儿来我们班做客了,看来了几只小猴子?(出示五只小猴子)。
(二)复习5的组成
现在我们和小猴子来玩一个“我问你答”的游戏吧:
师:小朋友,告诉我,5可以分成1和几?(同时播放课件)
幼:XXX,告诉你,5可以分成1和4.
…
(三)复习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播放课件)
1、复习2的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
师:小猴子来做客我们用什么招待他们呢?猴子喜欢吃什么?我先拿一个大桃子给小猴子,又拿一个小桃子给小猴子,我一共给了小猴子几个桃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算式1+1=2,引导幼儿说出算式中含义。
小结:1+1=2这是一个加法算式,第一个“1”表示一个大桃子,第二个“1”代表一个小桃子,“+”表示把两个数合起来,“=”表示前边两个数合起来的数量和后边的数量相等。
2.复习2-4的加法,巩固幼儿对加法算式的理解,初步了解互换规律
师:老师先拿一个大香蕉给小猴,又拿三个小香蕉给小猴,我一共给了小猴几个香蕉?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一道加法算式。1+3=4,3+1=4,
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都代表什么意思?怎样读这个算式?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互换规律。(+号前后的两个数互换位置,它们的结果不变)
(四)学习5的.加法,引导幼儿看图自编加法应用题,并能正确摆出加法算式
1、进一步了解加法应用题的结构(播放课件)
①老师示范看图编应用题并引导幼儿分析应用题的结构
师:五只猴子一样么?有什么不同?(老师根据猴子的位置和数量编加法应用题)。
小结:把物品的数量用讲故事的方法说出来并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是应用题。刚才老师编出的是一道加法应用题。知道两个数:1只猴子和4只猴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猴?
②幼儿根据应用题列出加法算式:1+4=5,4+1=5
③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互换,互补规律。
2、看图自编应用题,巩固幼儿对应用题的理解。
①(播放课件)请幼儿根据苹果的位置和数量来自编加法应用题,并用学具摆出加法算式。
②看课件,以给猴子送玩具为情境,引导幼儿自编应用题,并列出加法算式。
③分组操作玩具自编应用题并用学具摆出加法算式。幼儿根据老师说的情节,用卡片摆出算式,并用作业本把算式写下来。
活动延伸:
回家后,幼儿和爸爸妈妈玩加法的游戏。
【运算的教案】相关文章:
0的运算教案01-22
《运算律》教案02-25
混合运算教案02-22
《数的运算》教案03-15
《混合运算》教案09-27
运算定律教案01-23
《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02-22
分数混合运算的教案02-27
《分数混合运算》教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