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荷花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荷花淀》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初步形成小说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
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预习指导法、问题引领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提起战争,我们的脑海便不觉浮现出炮声隆隆,硝烟四起,刀光闪闪,鲜血淋漓的悲壮场面,便不觉联想起那些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领袖。然而,这不是战争的全部,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为我们展示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战斗生活的另一面,在这里同样不泛紧张的战斗场面,却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交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节课,就让我们进入他们的生活,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真情。(在优雅的音乐声中,伴随教师激情洋溢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新课。)
二、初读文章,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
掂(diàn)记吆喝(he)穿唆掠(luè)水面膝(qī)盖
窜(cuàn)进横(hèng)样子吮(shǔn)手隐蔽嘱咐荷花淀(diàn)凫(fú)水噘(juē)嘴围缫(jiǎo)扑楞(lèng)楞
2、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齐名。
3、梳理结构(自拟小标题)(根据小说情节的基本要素)
课前,相信每位同学都预习了课文,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小说基本故事情节,接下来,让我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效果。(先电脑展示问题,两位学生回答完后,再展示参考答案,以便让每位同学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一)夫妻话别(开端)(二)探夫遇敌(发展)(三)助夫杀敌(高潮中结局)
三、再读文章,鉴赏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是多种塑造人物方法的综合体。对于本文来说主要是用了哪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学生:语言)
(一)夫妻话别
请同桌两人分角色读,从“女人抬头笑着问”读到“女人留着眼泪答应了他。”
思考:读完这段对话你对水生和水生嫂的印象如何?你认为这些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反映出水生与水生嫂怎样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找一句你认为最简洁,最传神,最动人的话,来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语言描写: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问这句话是由于水生嫂看出水生笑得不像平常,反映出她的聪慧。
(师:那我能不能把“怎么了”后的逗号改成句号?
明确:不好,用逗号更能反映出急切、体贴的心情;句号显得有点冷冰冰的。在让学生读出这种不同,传达出急切和冷淡两种态度。其他学生评价。)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学生推荐学生读这一句话,突出“积极”,带着赞扬与嗔怪的感情。其他学生评价。)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动作描写:
“站起来要去端饭。”——关心丈夫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对丈夫要去参军吃惊的神情
“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不舍,坚强,勇于承担家庭
外貌描写:
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没有特征化描写,一副普通年轻人的打扮,淡化的人物。
神态描写:
“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水生嫂心细,善于观察,关心丈夫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对丈夫即将离去的依依不舍,但又表现出坚强的一面,深明大义。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过渡)也许,我们用这些词语还不足以形容水生嫂。因为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颗朴素的爱国心,一份深厚的爱乡情;却把自己的丈夫送上了生死难料的前线,这一切水生嫂做到了,荷花淀的其他妇女们也做到了。在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解放区妇女都是这样做的。正像孙犁自己说的:“《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可是,丈夫们上了前线,到底也带走了女人们的心。这不,“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商量什么呢?
生齐答:探望丈夫。
(二)探夫遇敌
1、推荐五位女同学来读。我们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五位女人唱的是哪一台戏?(生朗读)
2、请男生做做导演评议一下?她们读的怎么样?你满意吗?为什么?
3、逐句分析:战争中的女人是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第一句,先说探望的可能性,又表明自己不拖尾巴的立场,再找借口,显得很精明乖巧。
第二句“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表现出该女人直爽开朗的特点。
第三句是水生嫂说的,她说出了一个事实,表现出一种顾虑,是稳重谨慎的性格。
第四句是“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莽撞,性急侥幸
第五句是在说假话,说不想去其实很想去,说没看头其实大有看头,说明她言不由衷,很怕难为情。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羞涩忸怩而又十分可爱的形象。
小结:看来,出色的朗读是建立在准确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看出,这些人物语言非常个性化,或乖巧或爽快或稳重或羞涩,跃然纸上。那么,她们的语言中有没有透露出共同的心理?
明确:都表现出对丈夫想念牵挂,情愿冒着危险去看望丈夫。
四、品味环境,合作探究
这个故事题目《荷花淀》,孙犁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荷花淀的故事,这篇小说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这个故事发生荷花淀的故事?那些地方能够题材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这是不是又是构成孙犁先生诗化的风格呢?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美丽坦荡的荷花淀,那里的荷花荷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学生找出描写荷花淀环境的部分并诵读,分小组讨论作用)
1、第一部分第一层,描绘的是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情景相生
人情美: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如下作用:(学生讨论)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它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
小结: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五、总结:
《荷花淀》隽永如诗,清新如画,虽不着一个“爱”字,却将水乡儿女的民族大义与夫妻间的浓情蜜意,融进在凝练精妙的细节描写之中,实为一曲洋溢着激情,饱蘸着至爱的英雄之歌。在孙犁先生去世后,曾经有这样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诗化的一生,但是他的作品却像那荷花发出的芳香般愈久愈浓。
情节不离奇、不曲折——淡化
人物无姓名、无肖像——虚化
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
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体味战争小说的视角与《荷花淀》的区别。
《荷花淀》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2.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品味小说诗化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 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风格。
2. 用简洁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战争场面的图片,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
残酷、恐怖、血肉横飞、血流成河……
二、检查预习,梳理小说情节脉络
1.作家作品: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20xx年《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
孙犁去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诗化的一生。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2.三部分的小标题:
(1)夫妻话别 (2)探夫遇敌 (3)助夫杀敌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4.小说的主人公: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三、研读课文
(一)诵读、品味小说“清丽如水”的写景文字,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学生自由阅读 “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段文字并感知:这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皎洁的月光、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湖水、薄雾、清风、荷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纯美境界。
2.划出恰当的节奏,然后诵读,把诗的味道读出来。
月亮 / 升起来 / 院子里 / 凉爽得很 / 干净得很 / 白天 / 破好的 / 苇眉子/ 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 女人 / 坐在 / 小院当中 / 手指上 / 缠绞着 / 柔滑修长的 / 苇眉子 / 苇眉子 / 又薄又细 / 在她怀里 / 跳跃着。
朗读指导:应注意语调柔美、舒缓,忌沉重、急躁。
3.试比较《荷塘月色》的一段描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相同:都营造了一种朦胧、静谧、诗意的境界。
不同:《荷花淀》语言素朴清新,《荷塘月色》语言较为典雅。
4.思考: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他的用意何在?
引导联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鸟》)
用意:
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徐徐的清风、清新的荷香,这里是我们美丽的家园,这里有我们美好的生活。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江山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肆意践踏?这正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二)诵读、品味“夫妻话别”中的对话,探究水生嫂的形象。
1.阅读本段对话,说说水生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印证。
勤劳善良:月下编席
温柔体贴:“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坚强: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
深明大义:“你走,我不拦你”、“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2.朗读下列句子,体会水生嫂的性格特征及此时的心理状态。
(1)“怎么了,你?”
变换句式朗读,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怎么了,你?--急切、体贴
你怎么了?--语气平淡(冷淡)
怎么了?--语气陌生、生硬
(2)“你总是很积极的。”
变换重音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你总是很积极的。--突出积极,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行为感到骄傲。
你总是很积极的。--略带一点埋怨
(3)“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变换标点符号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理解支持丈夫的态度明确,突出不阻拦。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强调了“家里怎么办”,表现了依赖性。
(4)“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只要丈夫能理解自己的难处,再苦再累她也愿意。体现了水生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坚忍的传统美德。
(5)分角色朗读下面对话,体会水生嫂回答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面对与丈夫的生离,依恋、不舍。
“嗯。”“嗯,还有什么?”--坚强面对,不让丈夫担心。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个人的、民族的尊严,他们的选择只能是与敌人“拼命”。此时夫妻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了瞬间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流着眼泪答应丈夫,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
3.改写水生夫妻对话并表演,让水生嫂用另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
例如: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猛地抬起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看着丈夫说:“你真是个爷们!”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
“你走,我不拦你,我也跟你去!”
“我们是去打鬼子,你一个女人去干什么?不成!”
“咋不成?女人也能打鬼子!”
“队上不会同意的。”
“我找队长去。”
(三)朗读“商议探夫”一段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智伶俐。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可见她探夫心切,快人快语,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 话假情真。
2.小结:
短短几句对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几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她们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见,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那种含蓄内敛。
3.思考:这段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四)总结:
环境诗化--清丽如水的景物描写,营造恬静纯美的意境;
情节淡化--素朴洗练的对话描写,淡化战争气息;
人物虚化--无姓名、无肖像。含蓄蕴藉的性格与情感。
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意境,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这就是“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文中其他几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
2.请添加第五个妇女,用一两段话展示她与原作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
《荷花淀》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崐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和崐乐观主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语:
今天我们来讲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这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那么同样是描写战争。它与以往的战争有哪些不同?大家知道,以往的战争给我们展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残酷场面,而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场战争却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一起走进被称为“诗体小说”的孙犁代表作《荷花淀》。
四.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它与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和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茶子花派”并称。
五、题目解说:荷花淀,在这里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主要是一个文化概念-————
六、 情节梳理:
1、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标题:①夫妻话别 ②、探夫遇敌 ③助夫杀敌故事情节:
3、夫妻话别(开端) 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课文赏析
(一)人物角色分析:
1. 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 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第二课时
总结写作特点:
一、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通过写景表现人物的感情,充满诗情画意。
第一部分第一层,是一幅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崐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崐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这一景物为后面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因为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崐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崐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
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崐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崐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崐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崐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充满寓意。崐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着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崐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崐的信念,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崐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二、生动的细节描写
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崐气息和诗情画意。
如: 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崐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崐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崐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崐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崐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这个细崐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崐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打捞战利品,也有许多细节描写。
如: “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的拿手戏。”这里,把打崐捞战利品和日常生活摸鱼揉合在一起。又如,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崐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船上”,几个青年妇女又把掉在水里的崐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去,又丢过来,渲染了胜利后的欢乐气崐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相互戏谑的情感。
三、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了故事情节。
水生和妻子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微妙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崐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他们几个呢?”──侧面打听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流露出她的温情和忧虑,表崐明了她对丈夫的关心、体贴,也表现了她细心、稳重的性格。
当她得知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丈夫报名参军后,她低着头说: 崐“你总是很积极的。”这一句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来“你总是”崐这种口气多半用于责难,可这里却用于对丈夫的称赞,写出了她对丈崐夫的依依不舍,也写出了她识大局、明大义,积极支持丈夫参军的崇崐高品格。
从水生嫂的言语中流露出依恋丈夫的感情,为下文伏击埋下一笔,崐是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看望丈夫的思想基础。
几个妇女商量去马庄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
巧: 来得不巧,巧遇敌人,巧逢亲人,无巧不成书。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崐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崐啊! ”
这段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崐“哪里就碰得那么巧,”反映出侥幸心理,促成她们归途遇敌,躲进崐荷花淀,无意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为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这段对话崐对情节发展起作用。
中心思想: 本文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崐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五个女人的对话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荷花淀》教案4
教学目的
品味散文式的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体味人物对话
教学重点
1.景语和情语。
2.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1.散文式的格调。
2.诗歌般的意境。
教学方法
研读、品味、思考
教学过程
一、点拨
《荷花淀》不侧重战争场面的描写。从青年妇女这一侧面去表现时代的重大主题——以人民战争抗击日本侵略者。小说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妇女形象,表现了她们的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分析文章中几处对话描写及其作用
①夫妻对话。妻子追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这里蕴含着妻子对丈夫的忧虑、关切和责备,也表现出人物的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妻子赞同丈夫参军,说明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妻子应诺承担家里的千斤重担,说明她爱丈夫、爱祖国,把对丈夫的爱融注入爱国的高尚的民族气节中。
②探夫时的对话。她们想去而不明说,骂、恨、惦念和找借口探夫一样,都是对丈夫的爱。
③伏击战后妇女们在回家路上的对话。她们商量回去也成立队伍,她们要和丈夫比赛打敌人,看“谁比谁落后多少呢”,表现她们在战斗中受到教育,不甘落后,想和丈夫比个高低的自尊心理和勇敢好强的性格。
三、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①渲染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环境以烘托人物形象。“月亮升起来”至“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②借景抒情,展示人物心理和精神风貌。如几个女人在探望丈夫未遇的归途上,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可是她们很快地就忘记了那些不痛快。这自然与她们爽朗、乐观的性格分不开,但这时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也会使她们受到感染,从而增强扫除伤心情绪的力量。又如作者写荷叶像铜墙铁壁,写粉红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作者驰骋想象,把景物写得逼真、形象、传神、充满寓意。这里突出了水乡游击战战场的特点,而且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③为情节展开作铺垫。文章开头的夜景,暗示一场激战将在这里展开,水生嫂也将会在自己美丽的家乡的水泊之中,在党的领导下,在丈夫的影响下,由一名普通的妇女,成长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游击战士。
四、分析小说中的几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①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开头便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交待了“话别”一场的时间、地点,而“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段景物描写从人的视觉、嗅觉来写荷花淀的夜景“银白的世界,薄薄透明的雾,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使人感受到一种清新与宁静,这样氛围中的水生嫂则具有勤劳质朴、温顺善良的美好形象,这样安静和乐的生活与后文的战斗场面又形成对比,揭示入侵者的罪恶。这样美的家乡,岂容敌人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来保卫自己的家乡。总之,此处的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景,烘托了人物形象,景中的主观情绪,又让人感受到人物的`精神面貌,增添文章的诗意。
②寻夫未遇后的一段景物描写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渲染了一种空寂的气氛,迎面吹来的凉风,吹出了女人们寻夫未遇的失落,风吹草木摇,水波动荡,旷远、摇荡的景物似乎是女人不平静的内心世界。这段景物描写衬托了女人们寻夫后的失望、失落的心情。
③归途遇敌之时的景物描写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层开;对荷花形象传神、充满寓意的描写,还暗示了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粉色”的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这段描写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五、作业: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荷花淀》教案5
教学目的
品味散文式的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体味人物对话
教学重点
1.景语和情语。
2.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1.散文式的格调。
2.诗歌般的意境。
教学方法
研读、品味、思考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小说语言质朴、明丽、流畅、耐人寻味。要着重品味人物的对话描写。可以“话别”一席话为例。这段对话,妻子察言观色,紧问不放,丈夫支支吾吾,闪烁其词;一个机敏多情,一个憨厚纯朴,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又是爱家爱国,深明大义。另外还有五个青年妇女商量探亲的对话,寻夫时的说笑,脱险后的一番议论,都各具特色,写出了白洋淀儿女特有的风貌,将人物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玩味。
二、讨论文章中的几个问题
①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有许多英雄题材可以写,为什么偏偏要写一组普通的农村妇女?
提示:中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妇女的情感更加细腻、更加丰富;妇女尚且如此,何况武装起来的男人?……
②为什么这组妇女连姓名都没有?
提示: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低下,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出嫁的女子就归属于丈夫家,以丈夫的名字称呼她,如“水生嫂”。他们只管家务,侍候老人孩子,织布、纺纱,还要参加一定的劳动,她们辛勤地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比较起来,她们的生活闭塞、观念陈旧、眼界短浅、相对比较自私……可是就连社会地位极低、观念陈旧的妇女们都勇敢地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中国的抗日战争怎么能不胜利呢?
③塑造这组群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荷花淀(.)..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提示:主要是通过动作性很强、抒情性很强的对话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
④结尾写妇女们的`哪些变化?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妇女们从思念亲人,探望亲人,到遭遇敌人,亲眼看到子弟兵们与敌人的斗争,她们深受教育和鼓舞,进而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这正是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真实写照。
三、把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特色。
孙犁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他是用散文诗的语言在写小说,他善于营造诗一般的意境。如开头描写水生嫂编席子的场面,那语言简洁、动听、优美。学习时要注意思考,这一段描写有哪些作用。
四、作业:生活中有很多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描述。选择大家熟悉的一个或几个景点,尝试着做诗意化的描写。
《荷花淀》教案6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险助夫杀敌
五、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刘卫)
教案点评:
1.安排两教时。
2.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3.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4.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荷花淀》教案7
教学目的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并用小标题概括。
二、上课开始时提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2.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4.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3.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4.小说的情感:
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通过描写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表现出人性的光辉,来表现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小说中,水生等参军的人对家庭的眷顾,他们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的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的流露出对丈夫们的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返顾地为丈夫们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们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有国才有家,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这些普通人所具有的纯美的人性、亲情,是正义的基础和源泉,蕴藏着战胜侵略者的巨大力量。
三、检查预习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夫妻话别(开端)
敌我遭遇——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
成立队伍(尾声)
四、重点探讨
1.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景物描写是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首先应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第三,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阅读和鉴赏时,还必须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只有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旨。
(1)放朗读录音或范读课文部分内容:从“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2)问: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讨论明确: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鉴赏人物对话的作用:
提示: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叙述人的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鉴赏讨论:
问: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5.概括“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
(l)介绍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2)学生回答“思考与练习”一。
明确:作者为了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3)概括“荷花淀派”的艺术特色: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完成“思考与练习”四。
2.情景作文,要求突出对话的个性化。试围绕谈理想或其他话题写一段对话。
板书:
课文检测题
一、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1.“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叶象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
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二、《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不同个性特点。请按以上所标的顺序简要说明各自个性特点:
A.机智伶俐 B.爽朗直率 C.稳重谨慎 D.性急冒失 E.忸怩含蓄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B)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三、指出以下各句画线词的表达作用: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2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
3.几个青年妇女把掉进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
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渲染战斗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亲爱带戏谚的感情。)
4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注:以上练习中括号里和横线的文字是参考答案。
教案点评: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难点: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3.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4.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只能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荷花淀》教案8
从学生写的续文看,有关水生参军的,学生写得较拘谨,展不开,而有关归途遇敌的,则一般写得生动有趣,有的还挥洒自如,出奇见新,这说明前一个猜读点不如第二个选得好。学生们对青年夫妇间的感情关系体验和了解不深,写起来自然受到限制。这说明猜读续写点必须选择恰当,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四步对照原文,寻找差距。续文完成后还要拿来和原文对照,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原文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典范文章,学生写的续文自然和它存在着种种差距,找出这些差距,在以后作文时加以改进,这样就可使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学生说这种对照,标准具体,目的明确,效果好。通过对照有的学生认识到把水生嫂一开始就写得很完美或很落后都不合乎作品实际,不能显现水生嫂由普通农村妇女到游击战士的成长过程;有的学生则发现自己有关归途遇敌续文的种种漏洞和破绽。总之通过对照,学生看到原作的精妙之处,作者的良苦用心。从阅读的角度说,这对照阅读已具鉴赏的性质了。当然在对照中学生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自己的写作实力,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猜读续写的优点是:
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紧密结合。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读和写不易结合紧密,读是读,写是写,形成两张皮。而在猜读续写活动中,读的目的是写,读孕育写,带动写;写是读的继续和深化,写促进了读,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读始,以写续,又以读(对照)结,读写读就是猜读续写的全过程。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说,读,是感受别人的形象思维成果(局部),又是自己形象思维的触发点以及进一步展开的起点,而写则是自己形象思维成果的外化。
二、提高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都能达到这样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体会,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要教了吗?叶老在这里强调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而猜读续写正有助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能引导学生进入叶老所说的那种境界。
整个猜读续写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的`,他们认真深入地自读课文片断,既理解其字面意,明示信息,又把握其言外意、隐含信息。他们还理出头绪,抓住线索,构思续文,还对照原文,加工修改。他们自历其力,自致其知,坚持下去,便自有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了。
三、激活思维,开发智力。由于在猜读续写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愿望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形象思维被激活。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筛选积累在头脑里的素材;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续接曲折生动的故事;依靠形象思维,他们塑造、修改人物形象总之,在形象思维的参与下,各种猜测,构思方案纷至沓来,难以自己;各种创造性的情节、对话以及细节不时闪现,出奇见新。学生感到续写了一次作文,思维似乎活多了,脑子似乎聪明多了,续写锻炼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产生了精美的续文。
当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猜读续写虽然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但并不排斥逻辑思维,相反地,它还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而就事说理式文章的续写则主要靠逻辑思维的作用。
续写要受到原文内容的限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任何语言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一个字的总和,而是还多点什么。(吕叔湘)语言这种增值现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直接、间接的经验,构思出各具特色的续文来。
猜读续写和仿写不同,仿写侧重在仿,用的是求同思维,让学生在求同中增长写作才干。
猜读续写和改写也不同,改写侧重在改,用的是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求异中提高写作能力。
而猜读续写侧重在猜,既用求同思维,又用求异思维,思路和原文可能接近,也可能大相径庭。
猜读续写的方法还适用于课外阅读和写作。
【附录】学生续写文章两篇
《荷花淀》猜读续写练习
一
女人沉默了,尽管她不停地忙着编席子,而编出的席子却糙得不像出自她的手。
我知道,水生打破了僵局,这下可苦了你了。可是我作为队长,理当带个头。如果谁都不去打鬼子,那乡亲们可怎么活呀!
听着丈夫的话,女人心里乱成了一团麻。这些道理,她都懂;可真要是让他走了,年事已高的老人,乳臭未干的孩子,一切只有她一个人承担了。再说,这兵荒马乱的,真有个三长两短她不敢再想下去,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水生忙解释道:别担心,过不了多久,打走了鬼子,我就回来了。你不想见到我戴着大红花胜利归来吗?
又是一阵沉默,女人渐渐清醒了许多,她深知丈夫此举的必要。于是,她擦了擦泪水,抬起头坚定地说:你去吧,家里一切有我。你去打鬼子,别为我们担心。
水生会心地笑了,他知道她会同意的。
二
小船拼命向前摇。可奇怪的是日本大船并没追赶他们,而是径直向东去了。小船停下来,女人们都在纳闷。水生嫂似乎想起了什么,怔了怔,慢慢地说:我看见船头上那个穿日本服的怎么竟有些像水生。妹子,这怎么可能。是你太想水生兄弟了吧?张猛子的女人说。船上的人都笑了。水生嫂沉默了一会儿,脸绷得紧紧的:一定是他,我不会看错的,莫非他嫂子你可别这么想,水生哥不是那种人。不行,我一定要弄明白!
小船又摇了起来,向东,顺着大船去的方向。不一会儿,大船的轮廓渐渐现了出来。它正停泊在一个小码头上,是同口。水生嫂心里咯噔一下。最近,这里鬼子活动频繁,一队伪兵正在岩上修筑岗楼。日本人想在这儿建据点。
小船钻进了芦苇,借着芦苇的掩护,女人们上了岩。水生嫂对大家说:小心,这里伪兵多,咱们可别让他们撞着。大伙儿都点了点头。于是她们沿着草丛向前走。闪过一棵大杨树,就望见了敌人的岗楼,已经快修好了,周围约三十多个伪兵正忙忙碌碌,旁边还停着五辆运土石的马车,十几名老乡正在卸车。哎,看,那几个日本兵在那儿!马林的女人用手一指。只见那几个日本兵正在和一名伪军官说话。那军官又是点头,又是哈腰。走,我们过去看看。水生嫂招呼大家。她们顺着树丛爬了过去。
呀,真是水生。水生嫂只觉得脑袋嗡的一下子。咦,那不是猛子吗?还有马林、二虎子。女人们一下子糊涂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时候,水生他们几个已经在伪军军官的陪同下进了岗楼,又过了一会儿,突然,砰,砰!岗楼里响起了枪声。说时迟,那时快,正在卸车的老乡扔下砖石,从车上拿出枪,立刻枪声大作。周围的伪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逃命要紧,抱着脑袋四处逃散。
正乱间,水生几个从岗楼里冲了出来,一边跑,一边把日本帽抓了下来,狠狠地甩在地上,并冲着那几个老乡模样的人喊:卧倒!只听轰的一声,岗楼被炸塌了。水生兴奋地一边挥着拳头,一边领着其他人向后撤,女人们终于明白了。水生嫂忍不住冲出去,抱住了水生。水生愣了一下,但立刻抓起她的手,快走!
水生已经为这事冲水生嫂吼过好几次,水生嫂也自己检讨了。但水生嫂的心里却想:我的水生真是好样的。
一次成功地让学生改编电影的尝试
语文素质教育典型个案
蒋玉军
《荷花淀》是中国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体现了孙犁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的风格,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本。笔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教出自读课文的特色,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将它改编成电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平时很喜欢看电影看电视,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把《荷花淀》改编成电影怎么样?
学生(齐声):好!(学生兴奋,小声议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要把课文改编成电影,我们首先得熟悉一下本文写的几个主要情节片断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我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同学说说。
生(1):本文主要叙述了三个典型场景,一是夫妻话别,这是故事的开端,二是探夫遇敌,这是故事的发展,三是助夫杀敌,这是故事的高潮。作家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善良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和祖国勇敢战斗的精神。
师:回答正确。现在我们就开始改编电影,哪位同学先说?
(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2):影片一开始可这样安排:月亮朗照下的镜头出现一农家小院,一个青年妇女在聚精会神地编席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忽然,镜头瞄准笼起的一层薄薄透明雾气的水面,带出了新鲜的荷花(停顿)下边我改编不了啦。
(学生笑了)
师:这位同学开头编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谁接着说下去?
生(3):这时,应将镜头推近荷花荷叶,用特技将荷花开放的情景拍出来,这时屏幕上出现几个行书大字:荷花淀。(学生鼓掌)
生(4):(自动站起)这几个大字应是白色的。
师:为什么?
生(4):荷花是粉红色的,荷叶是绿色的,水面是清澈的,再加白字,更醒目一些。
师:这位同学还懂得色彩的搭配,很好。我们接着改编。
(同学们更加活跃)
生(5):镜头一转,院子门被打开了,很晚,一个男人叫水生的回家了。
师:他的服饰如何处理?
生(5):他头戴着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板。他轻手轻脚的踏进了家门。
(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鼓掌是对这位同学的赞赏,他改编得很好,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学生笑)下面该改编哪个情节了?
生(齐声):夫妻话别。
师:请同学们继续往下改编。
生(7):(主动站起)这时应穿插几句画外音,不然的话,跟上面的镜头连起来让人看不明白。
师:很好,你还知道画外音这个词,请你导导看?
生(7):就是将游击组到区上开会的情况简介一下,用叙述人语言处理。
师:这个画外音实质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缘起,很有必要。
生(8):水生嫂抬头笑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应轻声轻语,充满关切。(学生笑)
师: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8)模仿了一下,引起了热烈的鼓掌。
生(9):这里应精选三位演员,一位扮演水生,一位扮演水生嫂,一位扮演水生的爹。
师:好,请你选出四位同学扮演一下好吗?
注:生(9)选出了四位演员,分角色到讲台表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生(10):刚才那个水生嫂扮演得不够自然。
师:为什么?
生(10):她的手指被苇眉子划破是心灵震动的外在的表现,这个动作很小,应很隐蔽,她想掩饰自己的心态,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女性,想借这一动作平息自己起伏的心绪。她不希望丈夫看到自己软弱的表现,显示了其坚强的性格,刚才她吮的动作太夸张,过于做作了,而且被水生发现了。
师:水生,你看见没有?
扮演水生的学生:看见了。
(同学大笑,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师:那位同学对于这一段故事情节理解得很透,好,请继续。
学生(11):镜头一转,转到了几个女人探夫遇敌这里。应重点刻画五位女人探夫前的可爱的对话。应体现第一个女人的机智伶俐,第二个爽朗率真,第三个女人水生嫂的稳重与成熟,第四个女人的快人快语,第五个女人的忸怩含蓄的特点。要精心选择演员。
师:好,就请你导一下这一情节,好吗?
注:这位同学精选了五位女生,分别扮演这五个角色,非常成功。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课堂气氛这时达到高潮。
生(11):在遇敌这一场景中,应重点突出她们探夫未遇、扫兴而归、不料遇敌的紧张场景,拼命地跑,无意中将敌人引入了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战士们的伏击圈。当她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响后,妇女们齐翻身跳到水里。
生(12):应重点突出她的矫健勇敢的身姿。
师:为什么?
生(12):她们已经成长为革命的后备军,这也是助夫杀敌这一情节的主要基础。
(同学们鼓掌)
师:下面战斗结束后,他们开始捞战利品,下面应重点描写什么细节?
生(13):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的船上后,女人也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来,又丢过去的细节描写,应把镜头拉近,重点刻画。
师:为何?
生(13):因这能渲染胜利后欢乐的气氛,表现了夫妻间相亲相爱略带幽默的情感。
师:不错,这种紧张的战斗场景与生活细节的揉合能使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
师:拍电影常常把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跨度的镜头剪辑组合起来,使其前后连贯。例如前一镜头是一双小鞋,后一镜头是一双大鞋,表示孩子已长大。再如前一画面是上海,后一画面是北京,表示主人从上海到了北京,这种手法叫蒙太奇。
生(14):我认为用这一手法再叙述又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她们一个个在冰船上警戒,敌人围剿大苇塘时,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于芦苇里。
师:这位同学用了蒙太奇手法,很好。结尾怎样改编呢?
生(15):老师,我看就安排水生的部队胜利归来的场景吧。
生(16):我反对。这样的结尾太俗气,太不含蓄了。
师:那你如何做?
生(16):我看应特写荷花,那一排排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粉色的荷花高高挺出来,她们是哨兵,她们是铜墙铁壁。
(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赞许了这个高明的结尾设计。那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学生(16):这种结尾可以使影片首尾响应,结构浑然一体,二是隐喻抗日根据地人民已经成长起来,三是表现反战主题,四是紧扣影片的名字荷花淀。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主动站起)
师:今天这节课上得很好,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下课。
《荷花淀》教案9
一、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二、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三、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险助夫杀敌
四、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刘卫)
教案点评:
1.安排两教时。
2.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3.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4.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探究活动
猜读续写一种开发形象思维的好方法
何宗弟
我所教的实验班的学生,普遍偏重理科,大多逻辑思维较强,而形象思维较弱。他们长于判断、推理、证明,思考问题条理清楚,而不善于描写想象,不善于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对于一个思维能力健全的人来说,两种思维应均衡协调地发展。这样,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猜读续写是开发和增强形象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猜读就是阅读语文课文的部分内容后,掩卷沉思,猜测、推断其后的内容;续写就是对猜读的结果整理加工,形成文字,接续在阅读部分的后面,使前后两部分文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篇新文章。
猜读续写活动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课文。选出的课文从文体上说可以是小说、戏剧,也可以是散文、就事论事的议论文;从内容上说应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有猜头、有写头;从语言上说应是比较通俗、浅显的。总之,所选的课文应和学生的认识和语言水平相接近。
例如,高二时,我选择孙梨先生的《荷花淀》进行猜读。《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冀中白洋淀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时期的历史,学生一般比较熟悉,他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从电影、电视、小说、课堂及大人的口里了解到那个时期的不少情况,而且该小说语言朴素平实,适合作为猜读续写的原材料。
第二步是确定阅读的文段(猜读点即含在其中)。阅读的文段一般在篇首,也可包括篇中,应能开启后文,启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文思。
学习《荷花淀》时,我们确定该文第一节开头到第16自然段(从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到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为第一个阅读段。第二节开头到第23自然段,即从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快摇!为第二阅读段。这两段都提出了矛盾和情节发展线索,为猜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为想象的展开准备了广阔的天地。
第三步组织猜读和续写。读是猜的基础和前提,是走进阅读段中去,写则是猜的提高和完成,是从阅读段中走出来。
猜读前要补充文章写作背景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明确的猜读要求。
猜读《荷花淀》前我们先向同学介绍了孙犁小说的特点、该文的写作背景,并补充说明了水生家庭的构成情况。猜读时我们要求学生猜想水生嫂听了水生报名参军的话后产生了哪些思想活动,做出了什么反应,故事情节将如何发展,然后把猜想的内容整理成续文,接续在阅读文段之后。猜读时同学头脑中可能出现多种方案,可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最佳方案,而把它形成文章,还要经过反复推敲、加工,作文字上的处理。由于选文对路,可猜性强,同学的文思被激活,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续文。对于水生参军的事,有的写水生嫂满口豪言,全力支持;有的写水生嫂感情复杂,又想支持,又怕出事;有的则写水生嫂坚决反对,吵架怄气,最后水生不得不把老爹搬出来做水生嫂的工作;当然也有和课文的写法接近的。对于归途遇敌的事,有的写几个妇女把船摇到水道狭窄处,弃船而行,鬼子大船过不去就跳下小船来抓花姑娘,妇女们潜水过去掀翻小船,不识水性的鬼子全部落入水中淹死;有的用了误会法,说追来的鬼子并非鬼子,而是水生他们装扮的,原来他们要去执行一项任务;有的则写妇女们潜入水底,设法凿破敌船,鬼子随船沉入水底;还有的写水生嫂掩护几个妇女脱险,而自己光荣牺牲。当然也有和课文处理方法相近的。
《荷花淀》教案10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教学设想:
《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美、情节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代的学生毕竟较为久远了,如何在一教时内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人物语言?我认为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因为文字的静默无声天然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隔阂,而朗读的声情并茂本身就有利于沟通。因此,本课将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课题):
师:同学们一定读过不少小说,能列举几部印象深刻的,并且说出它们的主人公吗?
生:《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
生:《简?爱》中的简?爱。
生:《苔丝》中的苔丝。
二、目标定向:
师:昨天,老师也请大家阅读了一篇小说《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吗?你认为课文的主人公是谁?
生:水生嫂和其他荷花淀的妇女。
师:但是,这群女人却和以上大家提到的主人公有所不同,我们找不到有关她们的外貌描写;甚至,她们连名字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说说看。
生:可能因为她们太普通了吧。
师:哦,普通人就连名字、外貌也不需要啦?
生: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她们的语言在头脑里想象她们的形象。
生:大概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吧。
师:两位同学的观点是说,作者这样处理给我们留下了阔大的空间,可以驰骋我们的想象。究竟哪一种看法更为准确客观,还是让我们走近这群荷花淀妇女,走进水生嫂的内心世界,来寻求解答吧。
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应该动用哪一把呢?
生(齐答):语言。
师:哦,很一致嘛。为什么呢?
生:文中有很多处人物对话。
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
师:说得很对。那么,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什么?
生:我想┄┄是朗读吧。
生:应该就是朗读。
师:这么肯定?为什么?
生:因为人物语言是说出来的。我想不会有比朗读更好的方法了。
师:很好,那就照你说的办。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来到水生家的小院,去读一读水生嫂和丈夫之间的那一段对话。
三、朗读品味夫妻话别中对话,探究把握水生嫂形象
师:请同桌两人分角色读,从“女人抬头笑着问”读到“女人留着眼泪答应了他。”
生:朗读(略)。
师:读完这段对话你对水生嫂的印象如何?你认为这些语言反映出水生嫂怎样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找一句你认为最简洁,最传神,最动人的话,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认为是“你走,我不拦你。”表明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
师:好,你把原句中“家里怎么办?”给落下了,那么加上以后是否就表明水生嫂不支持丈夫了呢?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还是支持的。只不过提出实际困难,真实地反映出矛盾心理。
师:是啊,水生嫂是人而不是神,丈夫走了,生产任务、生活重担、服侍老人、照顾孩子,这一副副担子全都得压到自己的肩上,没有顾虑是不现实的。不过,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水生嫂还是毅然决定挑起家庭的重担。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这个句子来吗?
生找,齐答:“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师:对。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只要丈夫理解自己,再苦再累也愿意承担;体现了中国妇女纯朴善良、任劳任怨的传统美德。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当年有个印刷厂粗心地将句号印成了逗号,变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孙犁得知后认真地说:“这是原则性错误!”现在你能理解孙犁的话吗?
生:用句号更能反映出支持、理解丈夫的明确态度,突出不阻拦;用逗号则强调了“家里怎么办?”,突出依赖性。
师:说得真不错,你能通过朗读把用句号和用逗号的不同感觉区别开吗?
生:我试试。(朗读,有意识地突出了小鸟依人和深明大义两种风格。)
众生笑。
师:看来,你不仅准确地理解,还能准确地传达。其他同学还找了什么句子?
生:“你总是很积极的。”体现出水生嫂对丈夫的行为感到骄傲自豪,引以为荣。从这句话里我觉得她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妇女,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
师:理解得很准确,你也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准备读,其他同学充满期待。
生读(略)。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生:不是很满意。
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推荐一位,来读出你所体会到的感觉?
生推荐,生朗读(突出“积极”,读得很成功,得到了热烈掌声)。
师:请同学们继续找。
生:“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丈夫这一去,有可能会牺牲,但这一句表明水生嫂已经能够比较平静的面对这生离死别。
生:我认为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水生嫂对丈夫的依恋。
师:同学们都找了水生嫂得知丈夫要上前线以后的话,再请大家注意在丈夫说出“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之前的富有个性的话。
生:我觉得水生嫂还是一位体贴聪明的妻子。你看“‘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可见对丈夫非常关切、体贴。
生:还有“怎么了,你?”问这句话是由于水生嫂看出水生笑得不像平常,反映出她的聪慧。
师:那我能不能把“怎么了”后的逗号改成句号?
生:不好,用逗号更能反映出急切、体贴的心情;句号显得有点冷冰冰的。
师:说得有理。你也能把用逗号和句号的不同读出来吗?
生朗读,传达了急切和冷淡两种态度。
师:同学们都尝试着读过了,也对水生嫂的个性、心理作出了自己或深或浅,但都独具个性的理解。受了大家的启发我也想用我的声音我的情感来传达我对水生嫂的理解。
我想找一位男生来合作一下,大家给我推荐一位。
生兴奋,推荐。
师生朗读
从“女人抬头笑着问”到“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的对话部分。
生热烈鼓掌。
师:我想知道同学们鼓掌的理由。
生:因为我觉得你读得蛮不错的。
生:你让我透过水生嫂的这些语言能想象出水生嫂的形象。
师:哦,真谢谢你的鼓励。那你给我说说水生嫂是怎样一个人?
生:理解支持丈夫,吃苦耐劳,淳朴善良。
生:还有舍小家为大家,深明大义,任劳任怨。
四、朗读商议探夫、归途说笑两个片段,领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
师:也许,我们用这些词语还不足以形容她。因为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颗朴素的爱国心,一份深厚的爱乡情;却把自己的丈夫送上了生死难料的前线,这一切水生嫂做到了,荷花淀的其他妇女们也做到了。在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解放区妇女都是这样做的。正像孙犁自己说的:“《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可是,丈夫们上了前线,到底也带走了女人们的心。这不,“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商量什么呢?
生齐答:探望丈夫。
(一)、商议探夫
师:这里的五句话应该推荐几位同学来朗读?五位还是四位?
生:(经过阅读)四位。
师: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大家来判断一下哪两句应该是同一个人说的?自己先读读看。
生:第一句和第五句。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句话都表明自己本身不想去。(此回答引来许多反对之声)
师:看来你的'想法很独特,很多同学有不同的见解。
生:说第一句和第五句的人其实都是想去的,她们都在找借口(其他同学频频点头)。我认为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因为说第四句话的人最急切,那么也应该是她第一个提出要去的。
生:我不同意。应该是第二句和第四句。从语句的顺序看,第二句说完以后,水生嫂提出了一个顾虑,于是她又紧接着再说。
生:我也认为应该是第二句和第四句。因为各人的语言反映出个性不一样。比较起来,说第二句和第四句的人最为直爽,显得心直口快。
师:说得好。那么说第一句、第三句和第五句的又分别是什么性格?
生:第一句,先说探望的可能性,又表明自己不拖尾巴的立场,再找借口,显得很精明乖巧。
生:第三句是水生嫂说的,她说出了一个事实,表现出一种顾虑,是稳重谨慎的性格。
生:我觉得第五句是在说假话,说不想去其实很想去,说没看头其实大有看头。(众笑)说明她言不由衷,很怕难为情。
师:作为男同学,对女人的心理把握得如此准确,实在难能可贵。那我就请你帮我推荐四位女同学来朗读这五句话。
四个女生朗读,其中读第五句时引来一阵笑。
师问读第五句的同学:刚才同学们的笑声表明你读得很有意思。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生:还可以。
师:你很含蓄,很谦虚。你认为你表达出的感觉是什么?
生:一种不好意思直说的忸怩羞涩吧。
师:看来,出色的朗读是建立在准确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看出,这些人物语言非常个性化,或乖巧或爽快或稳重或羞涩,跃然纸上。那么,她们的语言中有没有透露出共同的心理?
生齐答:有。
师:好。请一位同学来说出这种共同的心理。
生:都表现出对丈夫想念牵挂,情愿冒着危险去看望丈夫。
师:有共性就能达成共识,于是这几个女人带上小包裹,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探望丈夫去了。不巧的是,丈夫们已经在前一天半夜里离开了。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就在她们摇着小船回家途中,却意外地遭遇了敌船。怎么办?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她们急中生智,把小船摇进了荷花淀,也碰巧把敌船引入了丈夫们的包围圈。就在荷花淀里,女人们找到了日夜思念的丈夫,也目睹了丈夫们神勇歼敌的全过程。丈夫们打捞完战利品,就又出发了,女人们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因为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一起去听一听她们正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注意37页上的文字。
(二)、归途说笑
师生听录音,从“‘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到“‘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师:这些话中,大家能分辨出哪一句是由水生嫂说的吗?咱们来读一读,品一品,辨一辨。同桌间讨论一下。
生交流讨论(略)。
生:我们认为是第七句,因为这一句显出说话者不甘落后,与前面我们对水生嫂的理解比较接近。
生:我再补充一点,前面水生曾打趣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水生嫂说“谁比谁落后多少呢!”显得合情合理。
师:你的说法确实合情合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好象应该是第五句。因为说这话的女人很能干,比较符合水生嫂。
生:我认为这里没有一句是水生嫂说的。
师:哦?说来听听。
生:第六句首先可以排除;第一句是撅着嘴说的,有点撒娇的味道,气质不像;第四、五、七句充满了不服气,与水生嫂深明大义的特征不符合;第二、三句有可能,但这两句与她沉稳的个性也不能完全匹配。
师:我很赞同这位同学的想法。其实,这时候,究竟谁是水生嫂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亲身经历了战斗,亲眼目睹了丈夫的歼敌过程使这群妇女的内心起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她们的心理体现出更多的共性,那就是:既有对丈夫不在自己身边的无奈又有对丈夫勇敢抗敌的自豪;同时也激起了自身投入战斗的意愿和信心。
由被动旁观到主动投身战斗反映出这群勤劳能干、淳朴善良,平日里守着家、编着席对丈夫想念牵挂显得真挚多情的荷花淀妇女在斗争中逐步成长起来,显出了乐观勇敢、自尊自强的一面。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从对丈夫理解支持到与丈夫并肩作战,从狭隘的家庭投身抗战的洪流,我们似乎听到了妇女们前进的脚步声。有一部电影叫《战争,让女人走开!》,而今天我们从《荷花淀》里看到,一旦女人也武装起来,哪里还会有打不赢的战争呢?
五、结束语
师:对于这群没有名字,也淡化了肖像,却能和男子一样保家卫国的荷花淀妇女,我们怀有的只能是深深的敬意。这恰如孙犁自己说的:“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她们的容貌也一定像荷花般端庄美丽。感谢孙犁,给我们品尝了这样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荷花淀的女人们,让我们感受了人情人性的纯美,也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六、个性化研读题:
任选以下各题中你感兴趣的一题,课后作研究性阅读:
1、作为有“诗体小说”之美誉的《荷花淀》,除了语言美、情感美、人物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也很突出,同学们课后可以细读课文,作些品赏。
2、今天我们通过品味语言,赏析了《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形象,同学们还可以阅读孙犁的短篇小说《嘱咐》,理解其中的“水生嫂”形象。
3、如果你有兴趣,课后可以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其创作风格(“荷花淀派”)。
板书设计:
人物,语言
水生嫂:体贴聪慧,深明大义,任劳任怨
荷花淀妇女:真挚多情,乐观勇敢,自尊自强
《荷花淀》教案11
教学设想:
《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代的学生毕竟较为久远了,如何在一教时内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人物语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因为文字的静默无声天然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隔阂,而朗读的声情并茂本身就有利于沟通。因此,本课将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
教学目标:
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定向
昨天请大家阅读了一篇小说《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吗?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呢?
引导学生畅谈,如果学生能谈到人物对话的精彩就直接定向研读。如果学生没有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人公。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就锁住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文中有很多处人物对话。那么,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什么?结合语境,诵读品味,比较揣摩。
二、学生自由诵读,选取对话语段,分组揣摩。
三、交流鉴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尝试演读。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自己所选取的对话语段,找一句自己认为最传神,最动人的话,何大家交流自己的赏析和感受。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话中的神态细节描写
2、设计语言变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
3、引导学生将语言鉴赏深入到人物思想和形象鉴赏上
4、组织学生演读
(一)夫妻话别
具体语言鉴赏点:
1、怎么了,你?(你怎么了?) 倒装句式 急切,关心
2、你总是很积极的。(低着头说 / 斜着眼说 ; 就你积极) 心态真诚,羞涩、无奈、自豪 顺带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水生的“脸红”“气喘”和避闪拖延的态度,体会他想说又怕说不知道怎样说的矛盾心理,水生嫂察言观色、急于求知的心态,都体现在人物语言中。
3、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走吧,走了就别回来。/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水生嫂说此话时,既没有愤怒的表情,跟没有偏激的行为,只是一个普通妇女突然要承担家庭一切重担时本能的反应。从后面对话可见,她提出家里困难,是希望丈夫理解而已,绝非设障碍拖后腿,虽无豪言壮语,但她那识大体明大义甘愿牺牲的美好心灵同样熠熠生辉。水生嫂表现出的人之常情,使人物更贴近生活,与普通人距离更近,越发真实可爱。
4、嗯。嗯。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好。行。)嗯,发音沉重厚实,嗯出了复杂的心理和美好的情操:因为挚爱丈夫,她心情极其沉重,说不出轻快的字眼;为了丈夫的安心抗日,在艰难的任务,他都会坚决完成,无需夸口,也不会信誓旦旦。
5、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抓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是丈夫对妻子的珍视,不能收到侮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
小结:从这段夫妻话别中,我们不难看出水生嫂理解支持丈夫,吃苦耐劳,淳朴善良,舍小家为大家,深明大义,任劳任怨。还可以看出夫妻情深,生离死别的凄美。
(二)商量探夫
学生诵读后,引导学生活动:
1、揣摩说话的意图,补充水生嫂的后半句话。(我们要去得小心啊。)实际上是巧妙地将要不去得划转到了如何去上了,比别人想得远,显得沉稳。
2、为每句话的人物加上神态描写。第1句托辞自然,精明乖巧;第2、4快人快语;第5句忸忸怩怩;水生女人沉稳。
如:一个新媳妇低着头,红着脸,两手不停地搓着衣角,忸怩地说:“……”
这些人物语言非常个性化,或乖巧或爽快或稳重或羞涩,跃然纸上。都表现出对丈夫想念牵挂,情愿冒着危险去看望丈夫。
(三)途中骂夫
学生诵读,女人们忘记不痛快,说笑起来后,为什么骂丈夫?骂了什么?
反观几个女人骂夫,全是夸夫,骂在嘴上,夸在心里,这种俏骂帮衬的高明夸法,体现了白洋淀妇女的幽默风趣。
(四)感受打算
学生诵读,讨论:
这些话中,大家能分辨出哪一句是由水生嫂说的吗?咱们来读一读,品一品,辨一辨。同桌间讨论一下。
小结:
第六句首先可以排除;第一句是撅着嘴说的,有点撒娇的味道,气质不像;第四、五、七句充满了不服气,与水生嫂深明大义的特征不符合;第二、三句有可能,但这两句与她沉稳的个性也不能完全匹配。这里没有一句是水生嫂说的。其实,这时候,究竟谁是水生嫂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亲身经历了战斗,亲眼目睹了丈夫的歼敌过程使这群妇女的内心起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她们的心理体现出更多的共性,那就是:既有对丈夫不在自己身边的无奈又有对丈夫勇敢抗敌的自豪;同时也激起了自身投入战斗的意愿和信心。
由被动旁观到主动投身战斗反映出这群勤劳能干、淳朴善良,平日里守着家、编着席对丈夫想念牵挂显得真挚多情的荷花淀妇女在斗争中逐步成长起来,显出了乐观勇敢、自尊自强的一面。对于这群没有名字,也淡化了肖像,却能和男子一样保家卫国的荷花淀妇女,我们怀有的只能是深深的敬意。这恰如孙犁自己说的:“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她们的容貌也一定像荷花般端庄美丽。感谢孙犁,给我们品尝了这样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荷花淀的女人们,让我们感受了人情人性的纯美,也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齐读最后一段,下课。
《荷花淀》教案12
教学设想:有“诗体小说”美誉的传统名篇《荷花淀》以其语言美、景物美、人物美和情感美而充满艺术魅力。其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作品的一大特色,本课将以人物对话为突破口,通过朗读体味、思考分析生动传神的人物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三处人物对话,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孙犁是一位兼有诗人与学者气质的小说家。孙犁的文学语言是一种美的语言,它们不但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描绘出鲜明的生活图景,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赋予作品一种独特的诗意和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他194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去感受其中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学生阅读全文,给小说的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要求:①拟题的角度应该一致。②所拟标题能概括基本内容。
明确:(一)夫妻话别(二)探夫遇敌(三)助夫杀敌
三、品味对话,赏析人物
(一)鉴赏“夫妻话别”部分的对话。
1、分角色朗读对话(叙述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符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学生鉴赏讨论:结合上下文和语境,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认真分析水生嫂的语言,考虑其用意、心理、情感和效应等因素,说说这些对话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
3、交流讨论后小结。
大家主要通过仔细地体味对话内容,捕捉人物对话时的神态(“笑着”、“低着头”、“呆呆地”、“流着泪”)和动作(“站起来要去端饭”,“手指震动了一下”,“坐在院里等”),进而把握水生嫂的性格。明确:水生嫂是个勤劳纯朴、外柔内刚的女子,她关心体贴丈夫,温柔贤惠;她能及时感应到丈夫的心理和情绪变化,聪慧机智;她理解支持丈夫参军,深明大义。
(二)鉴赏“探夫遇敌”中“商议探夫”这段对话。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位青年妇女之口,朗读并体味对话的含义,说说她们有着怎样不同的个性?
2、从全文角度看,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主要起什么作用?
学生体会、分析和讨论,最后明确:这段对话描写表现了她们各自不同的个性,第一位精明乖巧,第二位直爽率真,水生嫂则稳重谨慎,第四位心直口快,探望丈夫的心情最急切,第五位羞涩忸怩。这是一群细腻多情、纯真质朴的可爱女性!白洋淀妇女的柔性美在作家孙犁的笔下以清新的面貌生动地展现在我们心中。五位个性不同的女性此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去探望丈夫,所以她们在一番商议后就有了行动。从全文角度看,这段对话有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三)鉴赏“助夫杀敌”中“归途说笑”这段对话。
思考:这段对话表现了五位妇女怎样的心理?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她们怎样的性格?
1、学生品读后分析、讨论。
2、明确:这群青年妇女亲身经历了战斗,亲眼目睹了丈夫的歼敌过程,她们的内心起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她们的心理体现出更多的.共性,那就是:既有对丈夫不在身边的无奈,又有对丈夫勇敢抗敌的自豪;同时更激起了自身投入战斗的愿望和信心。这段对话让我们看到她们身上自尊自强、乐观自信的一面。
四、课堂小结
三段对话描写展示了荷花淀青年妇女们的成长历程。她们由割断依恋之情,送夫参军到自觉投身战斗,助夫杀敌,显示出女性独特的坚强性格。“夫妻话别”、“商议探夫”更多地写出了水生嫂们的似水柔情,而“归途说笑”则写出了水生嫂们的豪迈、乐观和坚强。作者在“话别”中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水生嫂的美好形象,犹如在一座群体浮雕中雕刻出主画面,为后来写水生嫂等青年妇女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说塑造的正是这些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荷花淀青年妇女群像,小说要歌颂的正是她们至真纯美的人性。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感谢作家孙犁,给我们创造了这样美的精神食粮;感谢荷花淀的妇女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情人性的纯美,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五、个性化研读题
1、有“诗体小说”美誉的《荷花淀》,除了语言美、人物美和情感美,景物美也是一大亮色,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细读课文有关部分,试着写篇赏析短文。
2、《荷花淀》的续篇《嘱咐》最后完成了对“水生嫂”性格的刻画,大家可以对比阅读,进一步理解“水生嫂”这一形象。
3、孙犁先生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作家,同学们可以查找资料,了解作家及其创作风格(“荷花淀派”)。
《荷花淀》教案13
教学目的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并用小标题概括。
二、上课开始时提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2、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4、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夫妻话别(开端)
敌我遭遇——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
成立队伍(尾声)
四、重点探讨
1、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景物描写是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首先应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第三,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阅读和鉴赏时,还必须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只有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旨。
(1)放朗读录音或范读课文部分内容:从“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2)问: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讨论明确: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鉴赏人物对话的作用:
提示: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叙述人的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鉴赏讨论:
问: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3、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4、小说的情感:
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通过描写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表现出人性的光辉,来表现人民不畏强权,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小说中,水生等参军的人对家庭的眷顾,他们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的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的流露出对丈夫们的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返顾地为丈夫们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们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有国才有家,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这些普通人所具有的纯美的人性、亲情,是正义的基础和源泉,蕴藏着战胜侵略者的巨大力量。
5、概括“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
(l)介绍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2)学生回答“思考与练习”一。
明确:作者为了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3)概括“荷花淀派”的艺术特色: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完成“思考与练习”四。
2、情景作文,要求突出对话的个性化。试围绕谈理想或其他话题写一段对话。
板书:
课文检测题
一、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1、“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叶象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
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二、《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不同个性特点。请按以上所标的顺序简要说明各自个性特点:
A、机智伶俐 B、爽朗直率 C、稳重谨慎 D、性急冒失 E、忸怩含蓄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B)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三、指出以下各句画线词的表达作用: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2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
3、几个青年妇女把掉进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
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渲染战斗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亲爱带戏谚的感情。)
4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注:以上练习中括号里和横线的文字是参考答案。
教案点评: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难点: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3、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4、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只能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荷花淀》教案1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2、欣赏孙犁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分角色诵读和想象能力。
2、感受孙犁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
(三)、德育渗透点
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二、重、难点
体味孙犁小说诗化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要求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听课文录音,精选文段,认真表演,通过自己的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1)、播放(简介)两种不同的战争场面。
(2)、简介荷花淀派
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注意文章的特点: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抒情见长。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选三个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3、请学生选出最能体现“荷花淀”斗争环境特点的景物描写,分析其特色,揣摩其深刻含义。
“她们轻轻划着船——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质朴、自然
“她们奔着——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动静结合的描写
4、分角色研读以下两段文字,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很晚丈夫才回来了——女人流着泪答应了他。”
干净、简洁的对话,要求学生表演、体会
(2)、“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解放区妇女的新形象
二、与引申
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人的意境”。
三、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嘱咐》,更全面的了解“水生嫂”这一人物形象。
《荷花淀》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习整体领会和分角色的朗读方法,品味小说散文式的艺术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引导学生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2、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小说反映的主题作深入理解。随着文学评论日益成熟,人们对《荷花淀》有了多元的解读,教师可引入各种观点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开放的、创造性的思维。
3、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人情美与自然美,着重鉴赏本文对传统小说的突破,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4、了解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人情美与自然美,着重鉴赏本文对传统小说的突破,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小说反映的社会环境和主题作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教学思路设想:
1、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刻画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揭示的主题。
2、文学鉴赏采取“引疑-议疑-释疑”方式。
3、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教学时间:两课时,90分钟
课前准备:
1、布置预:
1、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2、全文已空行标明三部分,用简洁、含蓄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
2、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课45分钟
新授内容:大屏幕显示
1、白洋淀风光图
2、作者孙犁的图像
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介绍作者孙犁和他的创作作品及风格。
孙犁,(1913-20xx),其原名孙树勋,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他的小说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一个作家群,被称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作者“七七”事迹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这时还只有二十多岁。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解放后,在天津从事编辑工作,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文学短论》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孙犁同志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写《荷花淀》的目的在于反映“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二、检查预:(学生回答)
1、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复述课文主要故事情节)
2、标题:①夫妻话别②、探夫遇敌③助夫杀敌故事情节:
3、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三、重点讨论:
(一)赏析景物描写:(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重点)
1、听朗读录音:从“月亮升起来了……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并思考:
⑴、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⑵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⑶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鉴赏讨论:讨论明确:
⑴、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
⑵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⑶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体现了她对家乡的爱。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小说环境中的自然环境)。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
③、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3、朗读再品味:
(二)、鉴赏人物对话:(引导学生明白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刻画人物性格,完成教学重点)
1、朗读“夫妻话别”一节中的对话描写,思考问题
⑴: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三层: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
2、鉴赏讨论:
⑴、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舍不得丈夫离开。因为她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所以,这是一种责怪的口气。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阻拦,在“小家”和“大家”发生矛盾的时候,她选择了“大家”,说明她能顾大局。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这是她的顾虑。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顾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质。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3、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顾大局、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4、作用:a:反映人物的心理,思想变化和性格;b:发展故事情节,交代事情经过。
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有侧重地赏析了小说《荷花淀》里的三要素,详细分析了“夫妻话别”中的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课(45分钟)
五、练:(学生朗读,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一)、认真阅读小说发展的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答:这一段对荷花淀中午风光的描写,为下文突现险情作铺垫,也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里展开,还暗示了妇女们最终将成为白洋淀的战士。
(二)、《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了她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用对话、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妇女们对各自的丈夫爱“恨”交加有很担心、牵挂的复杂心情和羞涩的神态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答案:B
(三)、课文助夫歼敌部分的对话突出他们的什么性格和心情?(学生分角色读后回答)
答:写了妇女们在遇敌紧张的情况下巧妙摆脱敌人钻进荷花淀的机智,在淀里遇到各自丈夫的喜悦,以及在淀里助夫杀敌的勇敢,最后获胜的喜悦、乐观。
(四)、小说结尾的三个句子说明了什么?对文章中心起什么作用?
答:说明了她们参加保家卫国战斗的愿望得以实现,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六、情节结构:
注意: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水生参军,夫妻话别。(开端)
1.月夜编席(1─4自然段)
2.夫妻话别(5─29自然段)
3.水生离家(30─31自然段)
第二部分:探望丈夫,归途遇敌。(发展)
1.探望丈夫(32─38自然段)
2.归途遇敌(39-51自然段)
第三部分:助夫杀敌(高潮,也是结局)
1.在荷花淀巧遇丈夫,与夫杀敌(52-73自然节)
2.妇女们成立了抗日游击队。(74自然界)
七、板书:
荷花淀孙犁(孙树勋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派”)月(皎洁)席(洁白)构作景水(银白)成清新用展现精神面貌雾(薄)提供活动背景物风(清新)宁静为情节展开作铺垫花(新鲜香)追问体贴、温柔对机敏、稳重
1、反映人物的心理,赞同顾大思想变化和性格。
2、交待事情经过,应嘱吃苦耐劳发展故事情节。
勇敢故事情节:
开端:夫妻夜话
发展:探夫遇敌
高潮、结局:助夫杀敌,成立抗日妇女队伍。
人物性格:
1、水生,抗日游击队组长,积极参军抗日,勇敢、坚强、乐观、爱家爱国
2、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抗日妇女,勤劳、识大体、不拖丈夫的后腿、勇敢、坚强、乐观、爱家爱国
八、总结
环境诗化——恬静纯美。
情节淡化——不离奇、不曲折。
人物虚化——无姓名、无肖像。
孙犁作品的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荷花淀派代表)。他的作品追求散文式格调,追求诗歌般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和浪漫气息,正如茅盾所说:“用谈笑风生态度去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
九、作业
课后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老师辅导更正。
【《荷花淀》教案】相关文章:
《荷花淀》教案10-13
《荷花淀》教案15篇11-11
《荷花淀》教案(15篇)01-23
《荷花淀》教案(精选18篇)06-30
《荷花淀》教案汇编15篇03-28
《荷花淀》教案(合集15篇)03-28
《荷花淀》教案通用15篇02-25
《荷花淀》教案合集七篇04-04
《荷花淀》教案集锦八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