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科学教案模板合集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 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 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 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 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 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 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2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认知: 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2.技能: 分辨声音的变化,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3.情感: 培养听好听的声音的兴趣。
教学重点:听听各种声音,并知道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
教学难点:分辨声音的变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熟悉周围环境的各种声音,准备好各种声音的录音。
2、尽量多地收集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比如口哨、笛子、闹钟、铃铛。
3、准备好水壶、玻璃杯、勺子等。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引入
2、活动:听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研究声音的活动开始了,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那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1)仔细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那些声音?
(2)分辨一下,听到的声音分别是由什么物体所发出的?
(3)说说,我们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4)讨论分析: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那些声音是属于自然界的?哪些声音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发出的?
(5)和同学交流分享自己听声音的感受。把听声音的感受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活动: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4、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
5、作业。
(1)听听各种固体发出的声音。想办法让桌上的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听听这些声音是否相同,有什么特点?(2)听听各种液体发出的声音。想办法让液体发出声音,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办法让各种液体发出声音?(3)听听空气发出的声音。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由空气发出的?你有办法让空气发出声音吗?
(1)分辨声音的方向变化:给一个学生蒙上眼睛,请他前后左右的同学依次敲击一下桌面,让他辨别一下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
(2)分辨声音的远近变化:给一个学生蒙上眼睛,请距离他不同远近的同学分别敲击一下铃铛,让这位同学分辨一下哪个声音远、哪个声音近。
(3)分辨声音大小、高低的不同:把几只玻璃杯一字排开,分别盛上不同量的水,然后敲击,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按声音的高低给杯子排排队,你能发现什么?如果改变敲的力度,你又有什么发现?
(1)倾听、分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思考、查找关于声音的有关资料。
讨论:从以上活动中,你晓得了什么?你认为声音和物体有什么关系?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
(4)交流分享:我们在分辨声音的活动中有什么上收获。
科学教案 篇3
一、引入
师: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给你们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出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纸)喜欢不喜欢?
生:喜欢。
师:要得到这些礼物需要大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务,抽出其中一张白纸,今天我们来观察纸的特点。板书课题:〈纸的观察〉
[评:这样的引入直观形象,任务明确,开门见山,节约时间,用任务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观察一张白纸
1.估计。
师:大家估计一下,如果你拿到这张白纸观察,你能找到白纸多少个特点?
生:只能找到1个。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能找到3个。
师:有没有更多的?
(5个、7个、10个)
师:他说能找到10个特点,你们相信吗?
生(一起说):不信。
师:但老师相信。他能找到10个特点。(教室顿时鸦雀无声)
[评:用估计这个活动,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景。一张白纸要观察出10个特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从来不曾尝试过,不相信反映出学生的诚实品格,产生怀疑,而萌生想试一试的动机。]
2.讨论
师:想想拿到白纸后要找到10个特点,准备怎么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
生:用手摸,用鼻子去闻气味、用眼睛去观察它、用放大镜……
师:你们的方法真多!
3.观察。
师:呆会儿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我们以音乐为号,播放音乐,音乐停止后,给能观察到10个特点的小组加上小五星。组长拿出盖住的白纸。预备/开始。(学生每人一张用刚才讨论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相互的讨论,记录……音乐停止后,组长收好材料,有两个小组举手示意找出了10个特点,老师给加上五星鼓励)
[评: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找出一张白纸10个特点,促使学生思维要参与活动——用什么方法观察,才能观察出10个特点。
组织交流活动前让组长收好材料盖在盘子里,这样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学生暂时脱离材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的转移到交流活动中来。]
4.交流。
师:请其中的一个小组的代表拿着记录上台汇报。
生:这张白纸是四边形、白色、薄、特别软、很清香、很透明、滑折叠后有皱纹、轻。
师:几点啦?(问听的同学)
生:9点。
生:折后是凹凸不平的。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生:用放大镜看有很多小孔。
生:有影子。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多少点?
生:12点,(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想说白纸的特点)
师:想不到一张普通的白纸竟有这么多的特点,看来只要你动脑筋想办法去观察,就能发现纸更多的秘密。
[评:在学生交流活动中反映出:只要综合运用自己的感官想办法去观察,是能够发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交流中出现白纸是很透明的这一观察结果,与白纸有影子是矛盾的。反映出学生对透明的表述不明确,老师可以及时提出来加以引导比如追问他一句:很透明是怎么发现的?用什么词记录你的观察结果比较恰当。]
三、两张纸的观察
1.讨论: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纸,出示一张牛皮纸,如果我把它发给你,就两种纸啦,拿到两种纸你又想观察什么呢?
生:把这两种纸比较一下?
师:比较它们的什么呢?
生:比较不同点。
师:大家想不想比较不同特点?
生:想
师:我们就来看哪个小组能比较出这两种纸更多的不同特点?
[评:这里老师利用材料的暗示作用,巧妙的将研究的问题缩小,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作可行性判断后提出问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很短的时间里找到下一步想研究的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展开两张纸的比较活动充分体现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定位。]
2.观察:
师:组长拿出抽屉里的牛皮纸,准备/观察(播放音乐:学生每人一张牛皮纸,闻、摸、看折的方式观察,老师发记录表,每组有一名记录员做记录)
3.交流:
(师请一个组的代表拿上记录表放在实物展台上汇报)
生:白纸比牛皮纸要小一些,白纸是滑的,牛皮纸有一面是滑的.有一面是粗糙的;白纸很白,牛皮纸是黄色的;白纸投放的影子浅,牛皮纸投放的影子深;白纸撕开以后有毛,而牛皮纸没有毛;白纸是透明的,牛皮纸不透明;白纸比牛皮纸要厚。(师用简洁的字,记录学生的发现)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白纸没有黑点。
生:白纸轻牛皮纸重。
4.质疑:
师:下面听的同学对前面的发言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牛皮纸的气味不一样,白纸是凹凸不平的?
生:两种纸厚薄都是一样薄。
生:牛皮纸厚。(有不同意见)
师:其他同学你们赞成哪种意见,举手表决,(不能说明厚薄的问题)
师: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出纸的厚薄?
生:摸的。
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
生:看、按在桌面比较。
师:还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
生:用尺子量。
师:怎么量纸的厚薄?(方法解决了下课后去量)
[评: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对纸的厚薄问题争议时:老师采用让学生举手表决的方式,使更多学生开始关注这两个学生争议的问题——到底哪张纸厚?卷入到怎么比较纸的厚薄这一活动中来,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等两课。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要求学生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会计算物体平动的速度,会进行有关汽车、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还要求了解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旅客列车现在的速度等。
本单元计授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6页。
教学目标: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 物体的运动
2、吟诵导语
陀螺转转,秋千荡荡,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欢畅。
动和静,快和慢,如何去判断,怎样来测量?
3、物体运动简介: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鸟在天空飞,鱼在水里游,车轮转动,日月运行,有的物体运动方式简单,有的物体运动方式复杂。我们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比如你坐在火车上,看见旁边的一列火车在动,你可能一开始还确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车在动。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间走得很急,有时甚至是向东走的,这是真的吗?要弄清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运动”。(板书: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你走在马路上,汽车擦身而过,你会感觉到“汽车真快”,蜗牛慢慢爬上墙壁,你会替它着急,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活动1 物体的运动(参看第53页图)
你见过这些情景吗?图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位置在不断变化。位置在不断变化的物体就是在运动。
3、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第54页图)。
4、活动2 物体的运动方式
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
举例:轮船航行、运动员赛跑等是平动;机器、车辆轮子等的运动是转动;钟摆、秋千等的运动是摆动或振动。(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的例子)
5、填表(第56页)
6、活动3 做各种方式的运动(参照第56页材料图,用图中材料做平动、转动、振动等)
三、小结
四、作业
观察一个运动过程,并描述出来,说说物体的位置变化(如运动的悠悠球、行进中的自行车等)。
第二课时 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1页。
教学目标:会测量平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进行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初步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公里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奔流不息,铁路上列车鸣笛飞驶。自行车和摩托车比,摩托车快得多。但摩托车究竟有多快呢?本节我们就要探究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2、活动1 小车有多快?(参看第58~59页内容)
3、活动2 比比谁跑得快
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路程,记录每个同学跑完50米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 经过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运动的快慢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根据活动2的记录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学,计算出他的速度,并总结速度计算公式)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分别读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等。
6、拓展 列车现在在哪里?(参看第60~61页图表,分别计算出列车到达长沙、武汉、郑州等的大致时间)
①先计算出T16次列车平均每分钟行驶多远,再计算出火车到各站的时间。
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时49分
16:52+6时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时18分
16:52+10时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时28分
16:52+15时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计算出的时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
站名 广州 长沙 武汉 郑州 北京
路程(千米) 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时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
根据这个表即可判断列车任何时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时,列车在郑州与北京之间。
7、资料(上网查看) 我国铁路的发展
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国的旅客列车时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中国铁路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三、小结
四、作业
根据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判断晚上12:00T16次列车的大致位置。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意图:
随着电话号码的普及,电话号码在孩子生活中随处可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电话》。旨在满足孩子对电话的兴趣和用途。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孩子初步了解电话的外形构造和功能以及电话与人们日常生活对的密切关系。
2、知道如何使用110、120、119等急救电话,明白这些电话的重要性,平时不能随便乱打。
活动准备:
1、电话2部,手机1部。
2、110、120、119电话号码卡片各1张;警车、救护车、火警车图片各1张。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起孩子的兴趣。
师:“叮铃铃,叮铃铃,这儿说话哪儿听,两人不见面,说话听得清”小朋友动脑筋猜一猜,这是什么?(电话)
2、出示电话、手机引导孩子观察电话的外形构造,学会正确使用电话。
师:电话是什么样子的呢?(有数字、听筒、话筒、电线)手机没有电线。
小结:电话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但都有数字、听筒、话筒、电线等组成,这样才能相互通话。
3、电话在生活中的'用途。
师:你们家有电话吗?(有)你打过电话吗?(有)师:你给谁打电话?是为什么事打电话?(问候、祝贺、询问、联系、请求帮助)
4、遇到危急时你会打什么电话求救。
(1)当你走失了,迷路了,或者遇上坏人,你会打什么电话求救(110出示)(2)当你发现失火了,要打什么求救电话?(119)(3)当家里有人病了,晕倒时,要打什么电话求救?(120)
5、玩配对的游戏:应该打什么电话(发给孩子人手一份卡片)。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看图片里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应该打什么电话求救,帮他们正确连线。
6、模拟急救现场打电话求救,初步学会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
(1)首先会正确拨打求救电话110、120、119(2)会简单明确地回答现场的问题,会完整的表达事情
7、知道不能随便乱打急救电话。
8、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话,今天我们学会了打求救电话110、120、119,也知道这三种求救电话是在危急的时候才能打,没有危急时是不能随便乱打的,希望小朋友一定要记住。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
1、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出示实验记录单。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提示。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实验打好基础。
三、拓展
1、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课后实验。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五课,旨在通过做摆,探究摆得快慢与什么有关,带领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控制变量,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十足,已基本具备了观察、思考和整理数据的能力,也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类,但探究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准备:
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鸡蛋、水杯、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活动过程:
一、幼儿叙述“沉”与“浮”的物品: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二、变魔术“鸡蛋浮起来”:
提问: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教师做实验——鸡蛋沉入水底;
教师假装变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放入鸡蛋,鸡蛋浮出水面。
教师:你知道我是怎么让鸡蛋浮的吗?
教师:我在水里加了一样神秘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盐、糖、味精;
提问: 我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是谁呀?今天我不告诉你们,让你们自己去发现!
三、幼儿尝试实验
教师将幼儿分为12组,每组获得一个鸡蛋、一个杯子、一个搅拌棒,一瓶水,进行实验,每桌放置一种调味料。
实验结果:鸡蛋在盐水里可以浮起。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添加东西进行实验。
实验后讲述“你在水里加了什么,你的鸡蛋怎么样了?”
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2)换水后共同在水中放入盐,进行搅拌,再放入鸡蛋,观察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四、死海的秘密
教师:“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科学教案 篇10
一、设计理念:
学习此课前,学生已经研究了本单元的《我们吃什么》,对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了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哪些营养成分,哪些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本课的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的。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过程,对于食物搭配,老师不能生硬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创设各种情景,巧妙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搭配食物中体验到膳食营养合理搭配的重要。
2、科学学习以探究学习为主。本课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科学探究为中心”,按照“生活导入—引出问题—讨论解决—得出结论—实践模拟—交流讨论”的原则,以学生的体验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科学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饮食,学生并不陌生,天天与食物打交道,故在教学设计上应从生活入手,着眼生活问题,最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4、课外延伸,巩固科学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倡导个性化设计,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将课中的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一顿晚餐,注意膳食的营养搭配,自己尝试着买菜、做饭,完成一份非常有意义的课外作业。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食物金字塔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
2、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4、能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
知识与技能:
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
教学重点:
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依照金字塔结构设计自己一天的食谱。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食物的图片、“食物结构金字塔”课件 、小组合作活动记录表。
2.、学生准备:纸餐盘、卡纸、直尺、彩笔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引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很羡慕篮球明星姚明,你了解他的一日三餐吗?
(课件展示姚明的一日三餐)但在我们学校就有一些这样的同学(课件出示“豆牙菜”和小胖墩型同学)
2、提问:看了以上三个资料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看书P43)
学生各抒己见。
3、谈话:过胖或者过瘦、过矮都不能称为健康的人。看来如何科学搭配食物、合理饮食,也存在很多学问,我们今天就具体了解怎样搭配食物。(板书课题)
(二)合理搭配 解决问题
1、了解班级特殊学生的食谱
(1)实物投影学生一天食谱
(2)学生讨论:你认为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2、出示课件食物金字塔:“这是一个有趣的食物金字塔,你们能说说这食物金字塔有什么特点吗?
3、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交流。
a 小组交流:怎样的饮食才算合理?饮食中要包括那些营养成分?(淀粉、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
b 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经常吃的食物按营养分类填在表格中。
c 讨论:这么多食物,你认为哪些应多吃?哪些应少吃?
d、引导学生认识“食物金字塔”。(课件出示)分组讨论:
(1)金字塔分几层?
(2)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
(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4)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
e、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我们每日的食物应包括这几大类食物,各类食物要搭配着吃,而且下面的食物(如粮食类)要多吃,上面的食物(如油脂类)要少吃。
(三)运用原则 设计食谱
1、同学们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小营养师了。下面请你们露一手,用食物卡片配出一日三餐,把结果填在表格上,然后小组进行汇报,看看哪个小组的食物搭配合理、好吃、省钱。
我们的营养食谱
早餐
午餐
晚餐
我搭配的食物
牛奶250 g
馒头100 g
萝卜烧猪肉200 g
米饭100 g
蔬菜150 g
水果150 g
猪肉100 g
蔬菜250 g
面条100 g
这样搭配的理由
2、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食物配餐,并说一说这样搭配的理由。
3、老师小结:同学们很会思考,找出了好多问题。我们每天的饮食应该有荤有素,各层食物都要吃,下层吃多点,越往上吃得越少,平时注意营养全面,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学生对照“食物金字塔”分组研究自己的饮食结构
(1)分析自己一天的食谱,看是否科学合理,并修改。
(2)小队互相看,挑选一份食谱,再修改。
(2)每组汇报一个同学的食谱,及分析意见。
5、实践活动:小队设计自己的营养食谱
(1)教师提比赛要求:科学、合理、好吃、省钱。
(2)分组先设计食谱,然后利用水彩笔将食谱誊写在大卡纸上,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小队互评。
(四)趣味活动 课外延伸
1、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搭配食物,就是要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这里有营养学家的提醒(课件)
2、课后合理设计一周的食谱。注意科学、合理、营养的多样化。
3、回家用自己设计的食物金字塔食谱,为家人准备一份晚餐,在爸妈的帮助下完成。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蜗牛09-11
科学教案《病毒》10-16
有关科学教案03-01
手的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07-24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冬天科学教案02-14
科学教案范文02-14
小班科学教案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