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习俗

时间:2023-07-31 15:49:50 晓怡 节气 我要投稿

立秋的习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秋的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立秋的习俗

  立秋的习俗 1

  1、贴秋膘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古代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作为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炯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2、浙江送“大暑船”

  2、啃秋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洒水民间,就有在立秋日食西瓜的习俗,据说立秋日吃了西瓜不得疟疾、腹泻之症。有的瓜农“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3、咬秋也有地区啃秋不是吃西瓜。如在山东,立秋的风俗是包饺子,老百姓都称之为咬秋。立秋当天,年纪稍大的人会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上面插上三住香,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登。而大多数人家会在立秋时刻过后,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看到这是不是觉得立秋的习俗的习俗很有趣呢,

  立秋的习俗 2

  立秋的茄子最好吃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的说法。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据说有很好的养生效果。

  家常蒸茄子

  原料:酱汁(生抽、老抽、豆瓣酱,加清水拌匀),葱花、油适量。

  做法:茄子洗净,切块,放在盘子里码好,蒸锅加水大火烧开后,将茄子连盘放入,蒸熟(约15分钟左右,视茄块大小而定),热锅放油,把葱花爆香,倒入拌匀的酱汁煮开,关火煮开的酱汁浇到蒸好的茄子上即可食用。

  咬西瓜等于“咬秋”

  与立春的“咬春”相类似,京津等地区立秋有“咬秋”的习俗。据说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西瓜是从西北传入中原,所以叫西瓜,有诗赞:“下咽顿除焰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西北立秋前后西瓜刚进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种尝鲜。此风俗约在清代影响南方,立秋江浙沪等地的西瓜已进入末市,人们对立秋吃西瓜的原由做出了种种解释。有人讲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有的人讲可以为过冬积聚“阳威”,而实际上只是北方风俗的影响而已。但有一点应予承认,那就是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上市量日趋减少,立秋日人们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别之意。

  防痢疾:唐宋人秋食赤小豆

  从唐宋时起,有在立秋之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赤小豆薏米粥

  原料:赤小豆50克,薏米100克,莲子30克,百合2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赤小豆、薏米、莲子、百合洗净后用清水浸泡1小时;大火把上述材料烧开10分钟后,加盖焖1个小时;再次把汤烧开,然后加入冰糖,转小火煮20分钟后熄火,再焖30~60分钟即可食用。

  “贴秋膘”吃点肉

  经过了苦夏,人们的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为“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粉蒸肉

  原料:猪五花肉400克,炒熟的米粉100克,酱油、胡椒粉、姜水(浸泡姜末的水)、料酒、油适量。

  做法:五花肉切成薄片,用油、酱油、姜水、胡椒粉、料酒、大米粉拌匀,放入碗中;蒸锅内加水大火烧开,将装好米粉肉的碗放入蒸笼,上屉用大火蒸60分钟至熟透,取出后翻扣在盘中,撒上香菜装饰即可食用。

  “减秋膘”吃黄瓜

  我国东北地区立秋有吃黄瓜的习俗,希望人们永保苗条身材。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给不足所致。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在秋季,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黄瓜、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其次要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防腹泻青菜豆腐不能少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油菜烧豆腐

  原料:油菜100克,豆腐1块,红椒1个,葱、姜、蒜、油少许。

  做法:豆腐捣碎,油菜洗净切成末,葱、姜、蒜切成末,红椒切成小丁备用;锅烧热放少许油,油烧热下葱、姜、蒜末爆香,倒入豆腐泥翻炒3分钟左右,加油菜末及红椒丁继续翻炒均匀,加适量盐即可出锅。

  立秋的习俗 3

  吃西瓜

  江南立秋“啃秋”江南地区在立秋这天要“啃秋”,也就是吃西瓜。相传,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害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结果果真如此,以后渐渐形成习俗,每岁秋来之时,家家剖食西瓜,谓之“啃秋”。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有迎秋之意,后来人们把在立秋当天吃西瓜也称之“啃秋”。

  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吃鲜梨

  梨是秋季最好的润肺食物之一,每天吃一两个梨可有效缓解秋燥。而且现在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多吃一些梨子可改善呼吸系统和肺的功能,保护肺部不受到空气中灰尘和烟尘的影响。立秋后天气日渐干燥,秋季养生,首推生津止渴、润喉清热的当季水果——梨子。

  吃龙眼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吃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立秋的习俗 4

  1、祈福:常州、盐城

  在常州的武进地区,立秋会举办秋会纪念猛将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另外,由于古时候,常州经常发生蝗虫灾害,在立秋当天农民也会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驱赶蝗虫。在常州东门外还有喝“立秋水”的习俗,就是在立秋时刻,全家老小各饮一小杯加点红糖的温开水,据说喝了可以消除积暑,秋天时就不会拉肚子了。在盐城的民间也流传着“争秋夺福”的说法,这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2、啃秋:江苏各地

  立秋有啃秋的习俗,相传明代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瘌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瘌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因此,现在江苏人,到了立秋时候,就会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因为人们相信,立秋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3、称水:宿迁、淮安

  以前,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在淮安,湖上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水重则是不祥之兆,旧有秋水涨,卖渔网之说。

  4、贴秋膘:南京、扬州、泰州、连云港

  立秋这天,老扬州有用秤称人的习俗。因为在炎热的夏天,人没什么胃口,要瘦掉一些。立秋后,人们胃口渐渐转好。“贴秋膘”,也称“抢秋膘”,即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

  5、吃绿豆百合汤:苏州

  老苏州在立秋这一天还要吃绿豆百合汤。苏州人比较讲究,吃喝也是跟着时令走。绿豆百合汤是清凉解暑的物品。尽管立秋后还可能出现“秋老虎”,但是,老苏州一般在立秋后几乎不再喝绿豆百合汤了,所以就在立秋这一天“喝个够”。

  6、摸秋:盐城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相传元末,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参加起义队伍的将士都是农民出身,他们饱受元军的兵燹之苦,对兵扰深恶痛绝。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一天这支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旷野露天宿营。少数战士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此事被主帅发觉,天明便准备将那几个治罪。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为发开脱战士的过错,有一老者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战士因此话而获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节,从此留下了“摸秋”的习俗。

  7、洗温水澡:苏州

  在立秋这一天,老苏州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的时候,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数片薄荷叶,放在泡澡水里。立秋早上洗澡,一个秋天就不会生痱子。立秋过后,老苏州连丝瓜、茄子也不吃了,甚至有“吃秋丝瓜会耳聋”的说法。

  8、立鳅:无锡

  无锡人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经验的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立秋的习俗 5

  与立春的“咬春”相类,京津等地区立秋有“咬秋”的习俗。据说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津门杂记·岁时风俗》: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西瓜是从西北传入中原,所以叫西瓜,有诗赞:下咽顿除焰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西北立秋前后西瓜刚进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种尝鲜。此风俗约在清代影响南方,立秋江浙沪等地的西瓜已进入末市,人们对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种种解释。有人讲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有的人讲可以为过冬积聚“阳威”,而实际上只是北方风俗的影响而已。但有一点应予承认,那就是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上市量日趋减少,立秋日人们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别之意。

  立秋时台湾周围海域的水温仍然偏高,所以此时的渔获还是多属於暖水鱼,如东部的海域可以捕获到鲜美的立翅旗鱼,在高雄外海有小串、乌贼、澎湖附近则有鰆、虾可以捕获。这个节气也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经过了苦夏,人们的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东北立秋要吃黄瓜。杭州一带立秋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时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老皇历中都标有具体时间),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民间对节气多数讲究与吃和防病有关,说明自古就非常关注生活健康。

  立秋的习俗 6

  立秋简介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

  立秋民间习俗

  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如在商洛竹林关一带,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人们视“摸秋”为游戏,不作偷盗行为论处。过了这一天,家长要约束孩子,不准到瓜田里拿人家的一枝一叶。商南县的居民,在中秋节的晚上,吃罢月饼后,不肯长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没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没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聪明的人家去摸葱。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立秋的习俗 7

  北京: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杭州:食秋桃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山东:立秋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南通: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今年晚立秋,小心热死牛

  俗话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民间认为,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如果立秋时间在下午以后,就还要热上一阵。今年属于“晚立秋”,又刚好在末伏内,暑热一时难消。所以,怕热的还先别高兴得太早!

  立秋由来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立秋的习俗 8

  秋,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农历七月至九月,自古有很多称谓,节在唐人徐坚等人辑撰的《初学记》一书中载有梁元帝《纂要》云:“秋曰白藏,亦曰收成,亦曰三秋,九秋、素秋、素商、高商。”三秋即指初秋、中秋、晚秋。九秋指秋季的九十天,西晋文人张协《七命》诗有:“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飙。”唐代文人陆龟蒙《秋色乐器》一诗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句。素商,按古代五行之说,秋季,色尚白,乐音配商,故有此称。元代文人马祖常的《秋夜》中也有“素商凄清扬微风,草根知秋有鸣蛩”的诗句。

  秋三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并以中秋即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此时炎热的夏季过去,秋天已来临。农业生产有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立秋是早稻收割,晚稻移栽管理,大秋作物灌浆、壮子粒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立秋历来是二十四个节气中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古今文人都把立秋当做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史记》上有:“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春华秋实,春种秋收,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世间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因粮食、蔬菜、瓜果等在秋天收获,如获金银财宝,又因秋在五行学说中属金,故自古秋天有“金秋”之美誉。

  立秋,自古就是皇宫和民间的传统节日。古时盛行祭祀之礼仪,殷商时有每日进行宾日、饯日的仪礼,到周代时祭祀礼仪要在每年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几个节气转换时举行。早在周代,每逢立秋之日,天子都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都城外的西郊,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迎接秋的到来。到汉代时沿承此俗,并要杀牲畜以祭天祭神,表示秋来扬武之意。《汉书·礼乐志》曾有“飞龙秋,游上天”之语,有因秋季丰收可向?间赠果腹之食物而夸耀扬威之意吧!

  民以食为天。在民间,立秋日的天气关系着百姓的日常生活。立秋的民谚农谚很多,如“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这天的天气变化,与农田的收成有很大的关系,如在立秋这天有打雷声,田里的庄稼就“秀”(即吐穗开花)不好,谷子会长不饱满。另外,在稻秀之时,农家最忌讳立秋这天有浓雾和白虹贯天的“白鲎”的天象,收获时将会因秕谷多而影响产量。入秋后秋高气爽,天气由热转寒即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的身体也随“长夏”到“秋收”而相应改变。正如《黄帝内经》所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秋季,无论起居、饮食、精神、运动、养生哪个方面都要调摄,而且不能离开“养”、“收”的原则,要收藏阴气要养阴益气防燥,尤其在饮食上注意少辛增酸,注意多补水以润肺生津预防秋燥,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

  跟众多其他节令一样,入秋后,民间也有很多讲究,自古在各地传承着称人、贴秋膘儿、吃烤肉、吃螃蟹、吃烤鸭、吃爆肚、“咬秋”、“谢秋宴”、尝秋鲜儿、秋游登高、赏荷赏菊等诸多民俗。

  立秋的习俗 9

  1、高秋

  除了吃西瓜,宁波立秋民俗里,还有比较特别的环节,俗称“?高秋”。在镇海、奉化等地,每年立秋到来,大人们都会专门给孩子吃绿豆粥,服酒曲。立秋给孩子喝绿豆粥的传统,意在防“滞夏”。

  酒曲,是在经过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温,在米粒上生长出菌丝后,就成了酒曲。这也被叫做“祓秋”,寓意孩子吃了后能长得快、长得壮。

  2、啃秋

  在宁波民间,立秋也被称为“高秋”。宁波《非遗汇编》中并无立秋习俗的记载,不过宁波方言中有“立秋西瓜祓祓秋,八月十六度中秋”一说,说明在这一天,宁波人最熟知、最普遍的习俗,便是吃西瓜,民间也称“啃秋”。

  在宁波,立秋吃“立秋西瓜”,寓意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送走酷暑,迎接凉爽的秋季。为什么要吃西瓜呢?一是因为过了立秋,西瓜就要“落市”;二是因为有“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难耐,忽逢立秋,赶紧将其咬住。

  3、吃立秋水

  自来水还没普及的年代,在立秋当天,大人们会到河里或者井中取水,然后给小孩子喝下。这叫“吃立秋水”,民间认为,吃过立秋水的小孩,即便在秋冬时节不小心喝了生水,也不容易腹泻。

  立秋的习俗 10

  今年8月8日是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立秋以后的持续高温天气,被大家称为“秋老虎”。但是在气象学上,为了统计观测数据的便利,给“秋老虎”下了定义——“立秋”后连续5天气温超过35℃。闰九月只是农历上的安排,因此对于阳历的天气没有影响,平时阳历9月入秋,今年还在阳历9月入秋,市民不用担心遭遇两个“秋老虎”。

  【节气习俗】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立秋的习俗 11

  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说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另外,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

  老南京立秋后还有十多天热

  俗话说“热在三伏”,盛夏之余秋后还有一伏(末伏),即是说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后十天,伏天才算完了。孟秋之月,南京及其附近气温仍很高是正常的,问题是秋热还要热多久。老百姓有“秋后十八盆”的说法,有说十八盆的“盆”是指旧时冬季烤火取暖之火盆,其形为一广口浅底生铁锅(盆),置于方形矮木架上,燃料多为炭墼或木炭,此物解放后很少见了,喻还有十多天炎热的火盆要烤,真正“秋高气爽”还早呢,要到秋分以后才会降临,宋辛弃疾词“天凉好个秋”,非为初秋,而是指中晚秋。一说天气仍然炎热,要洗澡冲凉18天,这“盆”是指澡盆了。另是指立秋后要下十八次雨,气候才会真正凉爽,有“秋后一场雨一场凉”之说,总之秋热难当,从夏至热到立秋,还未见尽头。过去无空调电扇,对活泼好动的青少年来讲,尤难忍耐,故有“老怕春冷,少怕秋热”之谚。

  单日公秋,双日母秋难成立

  “秋老虎”又以生物界雌虎猛于雄虎,进而称特别热的秋天为“母秋”。这一观点甚至为学界所接受,《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就收有“公秋”、“母秋”词条。但何为公,何为母,百姓深为关心,说法多种多样,曾有某民俗专家说双日为公秋单日为母秋,刊于某报,也载于某书(《金陵十记》)。笔者以为此说凭空而来,于理不通、于情不合。民俗和方言一样,只能是约定俗成、说法要有理有据才行,可以允许异文存在,但不能胡编乱造,这是符合民俗学的要求的。

  南京民间流传的关于立秋分“公母秋”,很多人只知有其说,而不知其意。深究方知有“单双日说”和“昼夜说”。“单双日说”,或言“单日公、双日母”,或言“双日公、单日母”,其标准是阴历还是阳历?如以阳历日期为准,显然不合中国传统历法,不能作为标准,应予排除;如以阴历日期为准,又不符合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之说。虽然一三五七九单数属阳,二四六八双数属阴,为阳数某日不一定合阴阳五行中之“阳”,同理为阴数的某日也不一定合阴阳五行之“阴”,因为阴历每个日子是由天干地支排列的,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日一转,这当中天干地支分别有阴阳之分,天干中甲丙等为阳,乙丁等为阴,地支中子寅等为阳,丑卯等为阴,故某日为阴为阳不是由该日的序数(初三、十五等)决定的。因此“单双日说”很难成立。

  以科学眼光看来,立秋与气候并无直接、必然联系,其气候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台风、西北气流、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绿化情况等。公秋凉爽母秋热,大概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气候规律。凡事皆有例外,有时这俗谚也不灵验。不过防暑降温措施不能松懈,时刻注意天气变化,不可一味贪凉也至关重要。

  立秋的习俗 12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早在周代,逢立秋这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贴秋膘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但“贴秋膘”要适度。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会瘦一些,因此有了“贴秋膘”的习俗。专家提醒,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热量过低,则易导致“秋胖”。

  啃秋

  “啃秋”,也称“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喝秋水

  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洗澡为防秋老虎

  立秋这天洗澡方面很讲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洗澡。

  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不生秋痱子。因为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

  比如,老苏州人在立秋这一天,就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的时候,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数片薄荷叶,放在泡澡水里。

  晒秋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区,有“晒秋”习俗。因为平地少,农民便利用自家窗台、房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晒秋”的秋不仅指秋天,更寓意着丰收和收获的果实。

  立秋物候特征

  一候凉风至;二候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

  凉风至是指“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也就是说,此时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了,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

  二候白露降

  白露降,是指“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点儿说,就是早晨大地上开始有雾气了。

  三候寒蝉鸣

  寒蝉鸣,是指“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

  立秋吃什么又应时又应景呢?

  秋风一起,秋雨萧瑟,您的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所谓“秋季补的好,冬天病不找”,在立秋这天做出各种各样的肉,“以肉贴膘”。

  1、酱肘子

  酱肘子是中国传统的食物之一,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另外,红扒肘子为潍坊地区历史名菜,因其软、料、肥而不腻,且营养丰富备受人们青睐。曾被评为“山东名小吃”。

  2、烤鸭

  北京鸭属水禽,肉质细腻,口感良好,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不饱合脂肪酸,在人体内不积蓄,人体吸收后能软化心脑血管。该鸭的表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是美容佳品。因此,北京烤鸭是老少皆宜的保健美食!

  3、酱牛肉

  酱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4、烧羊肉

  “烧羊肉”是北京清真馆白魁老号的名肴。“烧羊肉”的制作,还适用于整只羊的其它部位,即:头、脖子、蹄子、肚、肥肠、肝、肺、心、连贴等。但头、蹄、“蝎子”不需要炸,如同时上席即为“烧全羊”。

  5、猪头肉

  猪头肉的美味,于民间早就声誉鹊起,据说淮扬菜系中的“扒烧整猪头”火工最讲究、历史最悠久,是道久负盛名的淮扬名菜。猪肉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猪肉可提供血红素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立秋贴秋膘的禁忌

  不要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不要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用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热,口淡涎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

  不要过度进补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可取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多服用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不要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健胃。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补品中的佳品。

  不要重进轻出

  养生专家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既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畅通。

  不要以贵贱分高低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治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红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以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不要长期用单一补品

  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种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几类人群不宜贴秋膘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拼命进补的,需要注意的人群有以下几种:

  脾虚患者

  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类朋友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类朋友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老年人及儿童

  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

  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立秋的习俗 13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候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立秋的养生食谱:生地粥

  [配方]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箭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黄精煨肘:

  [配方]黄精9克,党参9克,大枣5枚,猪肘750克,生姜15克,葱适量。

  [做法]黄精切薄片,党参切短节,装纱布袋内,扎口;大枣洗净待用。猪肘刮洗干净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待用。姜、葱洗净拍破待用。

  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锅中,注入适量清水,置武火上烧沸,撇尽浮沫,改文火继续煨至汁浓肘粘,去除药包,肘、汤、大枣同时装入碗内即成。

  [功效]补脾润肺。对脾胃虚弱,饮食不振,肺虚咳嗽,病后体弱者由为适宜。

  立秋的养生食谱:醋椒鱼

  [配料]黄鱼1条,香菜、葱、姜、胡椒粉、黄酒、麻油、味精、鲜汤、白醋、盐、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黄鱼洗净后剞成花刀纹备用,葱、姜洗净切丝。油锅烧热,鱼下锅两面煎至见黄,捞出淋干油;锅内放少量油,热后,将胡椒粉、姜丝入锅略加煸炒,随即加入鲜汤、酒、盐、鱼,烧至鱼熟,捞起放入深盘内,散上葱丝、香菜;锅内汤汁烧开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搅匀倒入鱼盘内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填精,益气。

  立秋的习俗 14

  山东: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天津:咬秋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就是吃瓜。人们详细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江苏: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东北: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杭州:食秋桃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的习俗 15

  1、吃绿豆百合汤

  老苏州在立秋这一天还要吃绿豆百合汤。苏州人比较讲究,吃喝也是跟着时令走。她说,绿豆百合汤是清凉解暑的物品,尽管立秋后还可能出现“秋老虎”,但是,老苏州一般在立秋后几乎不再喝绿豆百合汤了,所以就在立秋这一天“喝个够”。

  立秋后,绿豆加百合的吃法可以暂且“歇歇”,脾胃虚寒的人勿吃冰镇西瓜,立秋后燥令当时,不妨吃些滋润的食品,如银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荠、芦根等,既清热又润燥。待在空调房时,肩颈、肘膝关节处该“捂”起来。

  2、啃西瓜

  “立秋”这天,老苏州都有“啃秋”的习俗,家里买只西瓜,一家人围坐而“啃”,迎接秋天到来,也象征着把“秋老虎”吞进肚中。

  立秋是一个大家都期盼的节气,不仅是因为希望酷暑快点结束,也是因为苏州在秋天有很多时令瓜果上市,可以一饱口福。立秋这一天,老苏州有啃秋或者咬秋这一说,一是迎接秋天的到来,期盼天气赶紧转凉。二是用咬秋的方式来清除暑气避免痢疾。清张道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3、悬秤称人、贴秋膘

  立秋节这天的习俗是悬秤称人,从清代民间开始流行,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营养,补偿夏天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贴秋膘”首选吃肉,“以肉贴膘”。除了去菜场买来大鱼大肉,回家“贴秋膘”外,也有很多老苏州人会在立秋这一天,去吃一碗焖肉面“贴秋膘”。

  4、洗早澡

  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对待这些盛夏疾病,老苏州也有他们的传统办法。

  在立秋这一天,老苏州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的时候,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数片薄荷叶,放在泡澡水里。听老一辈的人讲,立秋早上洗澡,一个秋天就不会生痱子。

  5、啃秋桃

  除了咬秋、贴秋膘等传统民俗外,在靠近浙江的吴江南部等地区,还有些啃秋桃的风俗。

  啃秋桃就是在立秋时大人孩子每人都要吃一个秋桃,吃完之后把核保留下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据说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的习俗 16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对秋季十分看重,因而民间有很多关于此节气的习俗。在我国,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重要的岁时节日。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使立秋的民俗非常丰富。古时候,人们把立秋当做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除封建帝王亲率文武百官设坛迎秋习俗外,在民间也流传着“贴秋膘”、“啃秋”等习俗。

  立秋日早起,无论长幼各饮井华水一杯。

  在太阳未升时,采摘楸叶熬膏,名叫楸叶膏,以备擦疮疡。

  妇女儿童,把楸叶剪成花佩戴。

  吃西瓜以迎接秋天的凉爽之气。

  玩石锁、千斤担,进行举重比赛。

  耕耘已经完毕的,迫插五色纸旗,防除田间害虫。

  此后仍酷热难耐的天气,称之为秋老虎。

  紫薇、葱花、秋海棠、重台、朱横、波斯菊、水木香、矮鸡冠、向日葵等上市。

  立秋

  大暑后十五天,斗柄指西南,乃为立秋。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一百三十五度。秋,古为揪,事物从此而开始收敛,阴气从地面而出,开始杀灭万物,因此以秋为节。秋,以禾为旁,是指谷物成熟,此时万物皆老,而没有比成熟的谷物更为可贵的。所以从禾。

  饮井华水

  凡挖地成穴而出水的即称作井,有人说井是黄帝发明的,有人说轰日白益创造的。井水以从远处地脉而来的为上品,而从近处江湖渗透来的次之。井华水,就是清晨第一次从井中汲取上来的水,能治病,养颜益色。《本草纲目》说它的功用极广,凉能清热,甘可助阴,宜于煎制补阴药及气血痰火药,与其他种类的水不同。明代的虞搏说新打上来的井华水,取天一真气,浮于水面,用以煎制补阴的药剂及炼丹煮茗,性味与雪水相同。古代妇女,用井华水来涂粉,则肌肤润泽。白居易有诗道:“井华云粉一刀圭。”

  水的功用,用来灭火润燥虽然相同,然而它的性质,往往因地质、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蜀地的江水中洗锦,则锦鲜亮柔软;以济水烹褚(用于制纸的构树),则有结晶;用南阳的潭水浸泡菊花,饮者多寿;辽东的涧水与人参产地相连,人饮则多发;山西之山出产矾石,其泉可治疽痈;中国西北的山麓埋藏硫磺,其水可疗恶疮。雪水洗眼睛而能去除眼中血丝,盐水漫肌肤而可令脓疮痊愈。

  人秋,万物都归于肃静,故而此时的水,最为澄清。立秋之日可在清晨汲水备用。煮沸后早起空腹饮用,也足以清火、通利大便。

  采楸叶

  楸叶,叶大而早凋,到秋天就已呈凋谢状,所以得名。楸叶捣烂后可敷治疮肿,用楸叶煮水可清洗脓血。各种痈、肿、溃烂以及肉内有刺拨不出的,都可以取楸叶十片捣烂敷贴患处,将其排出,是外科常用的药物。宋人葛常之的《韵语阳秋》中道:“有人患背溃坏,肠胃可窥,百方不痉。一医用立秋日太阳未升时,采揪树叶,熬之为膏,傅其外,内以云母膏作小丸,服尽四两,不累日而愈也。”东晋的范汪为名医,也称楸叶有治疗疮肿的功用。

  《遵生八笺》说立秋太阳未升时,采楸叶熬膏,擦抹疮疡之处,患处立可治愈,将其叫作楸叶青,熬法以叶多汤浓为佳。

  吃西瓜

  西瓜又叫水瓜、寒瓜,产自回绝,五代时候方始传人中国,是夏季的解署妙品,只是多食会积寒助湿,足以伤人脾胃,人秋容易发展成疟痢。

  立秋后,凉风吹送,即将出伏,因此一般吃西瓜都截止至立秋这天,以防过食引起流弊。江浙各地,例如苏州、湖州等处,按例要在立秋这天吃西瓜。先祭献祖先,然后家人共同享用,用以表示炎夏结束,秉承《诗经·幽风》“七月食瓜”的传统,停止耕作,迎接收获时节的到来。《清嘉录》说吴地立秋前一天,街上即有挑着担子卖西瓜的。到了这一天。人们开始祭祖,并以西瓜相互赠送。俗称立秋西瓜。吃西瓜,饮烧酒,以迎接新凉。乡民用小艇载着瓜,往来于河港叫卖,一般称作滨瓜。丹徒、嘉定等处,这一天吃西瓜,饮新汲上来的井水,说这样可以使人不生肠胃病。

  操练军队

  立秋凉风吹拂,白露降下,肃杀之气,为战争之象征。所以古代在郊外举行迎秋祭祀之后,就操练军队,以顺秋风。《礼记·月令》载:“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反,赏军帅武人于朝。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维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话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

  汉朝在立秋这天举行骑士比赛。《汉官仪》记载:“高祖选能引关撅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后汉书·李通传》载:“材官都试骑士日。”其注文中说,汉代的法令规定,在立秋日对骑士进行都试(即大试,汉代各郡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军事演习),评定出不同的等级。后魏也以立秋日操练军队,现在军队在秋天操练,几乎已成为各国的通例。

  掷石锁

  举重比赛,就是借举重的器物,以比试体力的大小。中国在古时有拉弓比赛,以拉弓弦到圆满为标准,其重盆以石来计算,考试武艺时,都用这种方法。民间则通常用石锁、石担来比,力气大的,不但能只手高举,而且可以上下盘旋挥舞,随意做出各种动作。河北、山东等地乡间的百姓,有的以投掷石锁作为娱乐。

  烧青苗

  在吴地,立秋日,一般田地刚刚耕耘完毕,于是各家集资以比赛猛将之神。将神位抬人广场,摆放祭牲美酒,奏起鼓乐,以酬谢天运使农事顺利,庄稼丰收。四野遍插五色纸旗,据说如此,则飞蝗不会成灾,叫作烧青苗,横塘、木读等地尤为盛行。

  立秋前,天气非常干早,各种害虫极易滋生。北方地势高,易干早,每当夏秋交替之时,蝗虫之灾尤其严重,自然应该在农闲之时,在傍水洼地周围,审视体察,积极捕捉,以为防范。

  秋老虎

  立秋后,往往有数天炎署逼人,无异于盛复。江浙一带,俗称作秋老虎,比喻其凶猛可怕,犹如老虎。由于立秋之时是以土圭测日影而得,时间并不固定,因而有好事的人,常常按立秋是在早上还是晚上来推测立秋后天气的凉热。有谚语道:“朝立秋,冷咫咫;夜立秋,热到头。”意思就是说,如果在早上立秋,那么立秋后一定凉爽;而如果在晚上立秋,则立秋后仍有炎暑,要谨防秋老虎了。

  迎秋

  迎秋是很古老的礼仪活动。早在周朝时,每到立秋,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天子迎秋回朝后要稿赏军士,因为秋季是选的季节,也顺应了天地肃杀之气。及至汉代,也继承了这一习俗,在《后汉书·祭祀志》中有记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薄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人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曰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宋朝,立秋的这一天,宫廷会派人把盆栽的梧桐移人殿内,等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以寓报秋之意。

  郊祀

  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是庄稼成熟的收获季节。所以,自古人们一直就很重视这个节气。《礼记·月令》中记载、立秋日的前两天,夭子就开始斋戒。到了立秋日,便亲率三公九卿及诸侯大夫,到西郊九里之处设坛迎秋 (即举行郊祀)。迎秋回来后,天子要搞赏三军将士。又有记载说,宋朝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树移入殿内,等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在民间,各地多祭土地神。在浙江于潜,农家多携带酒肉到田边祭祀田祖。在杭州,若立秋时在夜间,叫做“梦秋”,农家于当夜望空祈祷,有的人家则带酒肉到田边祭祀田祖。在上海,农家取竹竿数根,上面悬贴纸蟠,插于自家田中,名为“标秋”;还有的人家在此日要祀灶神。江苏常州农家此日在田间插三角形小旗。叫做“猛将令箭”,用以驱虫;窑工在此日要祭火神、大家要一起聚餐。并演戏以酬谢火神。

  秋日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忽逢立秋,将其咬住。在江苏无锡、浙江湖州等地,立秋时吃西瓜、喝烧酒,认为如此可免疟疾。江苏各地立秋时吃西瓜“咬秋”,认为此举可防止生秋廊子。在北京,咬秋的习俗为立秋日早上吃甜瓜,晚上吃西瓜;天津则讲究在立秋的那一时刻吃西瓜或香瓜,据说这样可免腹泻。而啃秋的习俗到了上海则变成了向亲友邻舍相互馈赠西瓜的习俗,通过互相品尝,发现良种,交流改进栽种技术。

  在我国,许多地方在立秋这一天有“啃秋”的习俗。啃秋,也称“咬秋”,与“咬春”类似,人们认为立秋之时吃一些东西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那么,各地“咬秋”吃的是哪些食品呢?

  在江南地区,立秋之时要吃西瓜以“咬秋”。相传,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害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吃西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结果果真如此。此后渐渐形成习俗,每岁秋来之时,家家剖食西瓜,谓之“啃秋”。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有迎秋之意,后来人们把在立秋当天吃西瓜也称之“啃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城里的市民在立秋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村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下、树荫里,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吃西瓜,吃山芋,吃玉米棒子,尽情地啃。

  “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在江浙沪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排子,预防疟疾。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上市量日趋减少,立秋日人们吃一吃西瓜,也有依依惜别之意。在山东,人们立秋“咬秋”吃的是饺子。立秋当天,年长之人会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上面插上三灶香,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登。家家户户在立秋之时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而在山东泅水县,也有立秋日食西瓜的习俗,人们认为这样就不得疟疾、腹泻之症;立秋这天还忌洗澡,据说这天洗澡会生秋排子。

  在天津,人们在立秋这天也要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清朝张煮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贴秋膘

  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皮为标准。在清朝,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所称的体重对比来检验当年夏季身体的健康状况。如果瘦了就要在立秋后“补”,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一般首推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炯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在黑龙江安达,立秋日要吃面条,称为“抢秋膘”,意在祝福健康。在河北遵化,要吃瓜果、肉食,称“填秋膘”。

  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因为炎炎夏日,人们胃口不佳,及至立秋天气逐渐凉爽,胃口大开。为弥补盛暑夏日体魄之消耗在立秋这一天,普通老百姓家家吃炖肉。

  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烧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以肉贴膘,’。此习俗在北京、河北等华北地区流行。

  立秋这一天,许多地方有悬秤称人的习俗,人们称一称体重再与立夏所称体重相比较。在夏天,由于天气炎热,酷署难耐,人们的食欲减退,加之食物均以清淡为主,整个夏天过来,体重就会有所减少。民以食为天,到了立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的胃口大开,可以吃较多味厚的美食佳肴,以增加营养滋补身体,这就是所谓的“贴秋膘”。

  贴秋膘,这一习俗在北京、河北一带较为流行。到了立秋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炖猪肉,或者炖鸡、炖鸭或做红炯肉、红烧鱼等。老北京人对“贴秋膘”更为讲究,主妇会到市场上买来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处理干净切好后放在锅里用文火炖煮。炖肉用的作料非常丰富,包括葱、姜、蒜、花椒、大料、大酱、盐、丁香、肉桂、桂皮、香叶、木香、凉姜、白芷、陈皮、豆范、砂仁、桂圆、小茵香、甘草等二十多种中草药香料,炖肉的香味从锅里向四周飘散,闻着就能让人食欲大增。

  浙江义乌有着自己独特的立秋习俗。立秋过后天气转凉,在义乌有立秋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习俗,而且立秋日人们还有敬老的习俗。从唐宋时起,义乌在立秋这一天还有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习俗。人们选取7-14粒小赤豆,并以井水吞服,服用时面要朝向西边,据说这样可以不得痢疾。

  戴揪叶

  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八形容立秋这天东京人戴揪叶的情形说:“立秋日,满街卖揪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记有“立秋日,都人戴揪叶、饮秋水、赤小豆”。吴自牧《梦粱录》卷四有“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候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揪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的记载。揪是大戟科落叶乔木,高可三丈余,干茎直耸,叶大,呈圆形或卵形,叶嫩时为红色,叶老后只有叶柄是红色的。据唐人陈藏器《本草拾遗》说,唐朝时立秋这天,长安城里已卖揪叶,供妇女儿童剪花插戴了。由此可见,戴揪叶这个风俗已流传久远。楸叶色彩美丽,叶片肥大,叶茎坚韧,因此妇女的首饰如耳环等,都喜欢仿照它的样子来制作。唐宋时候,每逢立秋日,京城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争相购买,剪成花朵佩戴。明代田汝成的《熙朝乐事》中记载:“立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立秋前后数日,往往层云复叠,细雨如织,秋风将来,炎景即逝,似乎已经呈现出新凉的意味。吴地的谚语说这是“预先十日作秋夭”。《清嘉录》引清代文人李福的诗道:“梧桐满院缘阴连,引得新凉到枕边。细雨斜风几番过,预先十日作秋天。”

  广东的风俗中,八月初一,妇女都要树三角小旗在庭院之中,上面缀着银铃、刀剑等物。清风吹过,锵然有声,特别悦耳。晚上则在竿头悬挂红灯三盏,月末才将其摘下。此日已进人立秋,暑气渐消,凉风将至,以戴楸叶、插小旗、悬红灯作为试报的秋信,也是女儿家的雅事了。

  摸秋

  “摸秋”的风俗流行于江苏盐城北部地区。立秋日晚上,人们可以在别人家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瓜果的人家(也称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追究。这一习俗表现了美妙的秋风。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喜悦和安然。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当日夜里未育的已婚妇女,在小姑或其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民间相传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则是大吉,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当夜瓜豆任人采摘,不视为偷。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能为难。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  从民国以来,在民间流传有立秋“摸秋”的习俗。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农田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据说摸南瓜者,易生男孩;摸扁豆者,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者,除生女孩外,还有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根据不成文的习俗,立秋之夜地里的瓜豆可随便让人采摘,而主人不能责怪。由于是在晚上,所以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能打骂。如在商洛竹林关一带,中秋节夜里,孩子们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倘若摸回来的是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

  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人们将立秋“摸秋”视为游戏,算不上小偷小摸之劣行。但是,过了立秋时节,父母就要严格教育孩子,不可以再去偷拿他人的一针一线。

  在江苏盐城北部地区,同样流传着立秋“摸秋”的习俗,不过相同习俗的来历却大不相同。据说此习俗始于元代。元朝末年,在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参加起义队伍的将士都是农民出身,他们饱受元军的焚烧破坏之苦,对兵扰深恶痛绝。因而,这支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一天这支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旷野露天宿营。少数战士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此事被主帅发觉,天明便准备将那几个人治罪。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

  为开脱战士的过错,有一老者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战士因此话而获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节,从此留下了“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粉。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

  除了以上提到的各地立秋习俗之外,我国民间还有吃面条、饮水清署、祭祀土地神、插戴揪叶等习俗。各种各样的立秋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之情,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色彩。

【立秋的习俗】相关文章:

立秋的习俗10-19

立秋的基本习俗10-22

各地立秋习俗10-25

立秋的习俗概况10-26

立秋节气习俗06-30

立秋的习俗15篇10-28

立秋的习俗(15篇)10-29

立秋各地的习俗介绍10-31

立秋的习俗11篇11-01

立秋的习俗(11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