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赏析(7篇)
《最后一课》赏析1
最后一课
都德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这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40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能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音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40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见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突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赏析2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
都德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义。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例如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最后一课》赏析3
1、细节描写的真实美: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个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出现的两次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新意,发人深思。
2、烘托和重复的手法巧妙运用: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为了烘托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通过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像。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3、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
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在本文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路上士兵的操练,镇公所布告牌前的许多人,教室的异常安静,上课使人难受的气氛。这些环境描写有两点作用:交待了故事的背景;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一人称有利于表现小弗郎士的人物性格:贪玩、害怕、难过、懊悔、专心直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在幼小的心灵里萌芽。人物形象刻画得异常可爱、真实。第一人称的写法,有利于对小弗朗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
4、白描手法: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是用白描的手法勾划出来的,虽然没有全面铺开描写,但却栩栩如生,十分感人。作者紧紧抓住他们在上最后一课这一场面中的强烈反应,突出他们的精神状态,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5、取材集中:
这篇小说取材集中,文笔简炼,结构紧凑,主题鲜明。可以说全文没有一句题外话。每段每句都和题目紧相呼应;每一个细节,都环绕着《最后一课》这个轴心,都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划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6、人物形象的刻画:
有人把本文比作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这交响曲的主旋律是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配合主旋律的是描写了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其他学生等。构成主旋律音符的是对这些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以及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它们共同组成了一首悲愤的爱国主义乐曲。
小弗朗士原是一个贪玩、顽皮的孩子,后来其思想感情发生剧烈震动,从幼稚、不懂事转变为对祖国怀有强烈的爱。文中对小弗朗士的性格刻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⑴心理描写。如第2段、第3段景物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两组景象,在大人们眼中是一种痛苦、一种仇恨,而小弗朗士却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了。这既表现了他贪玩的性格,更说明了他幼稚、不懂事。这是小弗朗士性格发展的中国。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一句把小弗朗士怕迟到而又急于到学校、为路旁景物所吸引又不敢长时间停下来观赏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再如他们(指普鲁士兵)该不会强迫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自白是由房顶上鸽子咕咕咕咕的叫声引发的联想。这联想表现出小弗朗士对敌人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卑劣行径的嘲弄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也说明了小弗朗士已经由幼稚、不懂事变为懂事、成熟。
⑵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观察来展开的。这个形象基本上是由一个从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从孩子的观察和叙述中,我们看到,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有四十多年教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热爱自己的职业,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一个爱国斗士。他的性格刻画由以下几种描写方法完成。一是肖像描写,包括两方面:衣着描写以及神态描写。衣着描写如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但那天既不是督学来视察,又不是要发什么奖。韩麦尔先生这反常的穿戴,既是为了说明他对自己教学生涯最后一次的留念,同时表现他对祖国的崇高敬意,
另外,还表现了他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韩麦尔先生正是从自己的穿戴、言行神态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教育自己的学生,显示他特殊的性格。
神态描写,如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惨白是韩麦尔内心悲愤的感情,呆说明其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这种痛苦和悲愤,是韩麦尔爱国精神的又一个体现。他为国家的沦陷而悲愤,为遭受到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而悲愤,为从此失去自己的战斗岗位而悲愤。这种奇怪的神态,韩麦尔的学生能读懂它们,因此,小弗朗士才觉得此时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二是语言描写。文章用了相当的篇幅,对韩麦尔的语言进行了描写,以揭示其思想感情,丰富人物形象。如他(指韩麦尔)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记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一段语言描写,寓意深刻,表现了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工作的尽职尽责。尽管是最后一次给学生们上法语课,但仍然利用这个神圣的阵地,激励自己的学生努力学好法语,用它作为武器,为祖国的统一、自由而斗争。法国人民不当亡国奴、坚强不屈的性格在韩麦尔先生等人的身上得到集中体现。
7、文章的线索、情节:
本文是以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根据人物活动的场景,本文的情节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⑴上学路上。小弗朗士因厌学、贪玩在上学路上驻足观风景;但后来能管住自己,向学校跑去;在路上预感今日气氛不同寻常。这部分作者巧妙地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结合在一起,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另外,小弗朗士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为后面他的思想转变打下基础。
⑵上课经过。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教室气氛异常。二是小弗朗士知道了真相后的心理活动。三是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给所有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小弗朗士觉悟也得到提高。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发展与高潮。
⑶宣布下课。这一部分是故事的结局,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亡国的悲痛,对法国语言必将永存的坚定信念。
8、小中见大的艺术美: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战后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两地给普鲁士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后的痛苦和对祖国的热爱。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者选用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将笔聚焦在一个极富生活化的片断上,即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一堂法文课上。作者的这一选择,又使小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社会意义的巨大主题浓缩到了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从而把这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情味与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在感染读者时有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
9、刻画心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刻画心理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小弗郎士从幼稚到成熟的思想变化过程主要通过他的心理活动来描述的。当老师讲这是最后一课时,开始对自己的旷课感到懊悔;当知道老师要离开自己时,他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当看到字帖挂在课桌的铁杆上他就觉得有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当听到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地低声叫时,他想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当老师讲完最后一课,他完全被老师的热情所感动,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样高大。这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在老师教育下成长的轨迹,即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由天真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乃至到充满爱国激情的转变过程。
《最后一课》赏析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式教学理念的提出,切中了传统语文教学之弊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既要有形,更要有效。它不仅体现了课堂活动之状态,还内含了教学主体之自觉,也道出了理想课堂之境界。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对对话的内涵理解肤浅而出现偏颇,认为对话就是“互相讨论与交流”,致使对话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流于平庸,失去灵魂。课堂上动辄就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追求的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挤掉的却是学生个体自主读书的宝贵时间和静思默想的难得机会。有时只让学生读一两遍课文,就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发表议论了,难怪乎学生的回答常常是言不及义,谬误百出!
也难怪乎有人戏言这种现象是:“高水平的教师有备而来,低水平的学生无备而应。”我觉得,课堂上出现了这种尴尬的局面,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不平等所造成的,学生缺少了与教师进行对话的必要准备。可不是吗,对话的前提是师生双方必须要有一定的“资本”和“底气”,得有充分的准备才行,最起码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如果连自我都丧失了,那将拿什么来与别人对话呢?
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实现有效的对话,首先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切己体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让学生把文本读通、读透,了然于胸,悟出它的个中三昧来。只有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才能倾听到文本的声音,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体验到文本的情感,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拥有与别人进行高质量对话的“底气”,才能创生出灵动的课堂。这里,不妨撷取《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教学情景来看看:
师:刚才我们的教室虽然是静悄悄的,但每一位同学都在专心读书,静心思考,并且用笔写下了自己的阅读收获。能把你们的阅读收获拿出来与大家一道分享吗?
生:我读懂了“惊愕”这个词语的意思,“惊”和“愕”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所以,“惊愕”的意思是与心情有关系的,惊愕,就是惊讶,惊奇的意思。
师:“惊愕”的“愕”虽然是个生字,但你能从它的字形推测出它的意思,非常好。
生:我想来补充一下弟子们为什么会感到惊愕,因为他们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问题。
师:补充得非常好!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对“惊愕”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深刻了。
生:我在读到“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这句话的时候,联想到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野草的生命力很强,火是烧不尽的,所以,我认为用火烧的办法除草是治标不治本。
师:说得太好了!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就应该要这样学会旁征博引,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生:通过阅读文章的第4自然段,我知道了哲学家是探讨人生奥妙的人。从这篇文章中,我还看出哲学家很有智慧,他能通过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去领会深奥的人生道理。所以,我很佩服哲学家。
师:谁不佩服有智慧的人呢?
生:我也佩服这位哲学家,我觉得他教育学生的方法很独特。他不是把道理死教硬灌给学生,而是把他们带到现实生活中去,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这样学到的是鲜活的知识,掌握得就牢固。他带学生十年游历,个个都成为了饱学之士,如今,他又把学生带到旷野里,为他们上最后一课,教他们怎样做人。
师:你的这番话触动了我的心弦,我也要像这位哲学家学习,应该不失时机地把你们带到生活中去获得一些鲜活的知识。
生:当我读到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可以说是心潮澎湃,我把这一自然段读了又读,感到这几句话的分量很重,值得我一辈子去玩味。人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美德远比知识重要。
生:读了这篇文章, 我想到了“美德是一个人的`守护神!”这句名言。
师:是呀,一个人如果失去做人应该具有的美德,即便是学富五车,又有什么价值呢?
从这个对话场景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生命已经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中被唤醒,被激活,他们的心智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放了出来。由于教者注意寻求着学生自己的声音,课上就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圈点批注,披文入境,师生各自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着“视界融合”的对话,所以,师生双方奏出了一曲最为壮美的和声,演出了一台最为灵动的活剧。这样的场景中,展开着的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这样的场景中,实现着的是感悟与理解的整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共享;这样的场景中,创生着的是一种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新方式,一种自由表达和合作分享的新平台,一种“人性”流淌的自然与开放的新课堂;这样的场景中,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生命存在的价值,心灵成长的幸福。
《最后一课》赏析5
“烘托”和“重复”的手法巧妙运用。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为了烘托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摘自《〈最后一课〉分析》,载《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二册146?—147页)
《最后一课》赏析6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越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这段文字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这里还巧妙地通过“我”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点到了《最后一课》的背景。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段话寓意深刻,语重心长,韩麦尔先生用此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法语,用它作武器,为法兰西的自由统一而斗争。这段比喻深刻、形象:“监狱”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尊严。法国语言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能使人民不忘记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也表明了韩麦尔先生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
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是他们在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小弗朗士对普鲁士兵的认识和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
上学途中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小弗郎士还不懂事,认为这很好玩,有趣,在课堂上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内心充满了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称普鲁士兵是“坏家伙”。
5、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小弗郎士对法语、历史的感情的转变,说明他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法语、历史的感情转变,说明小弗郎士心灵深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觉醒,热爱法语就是热爱祖国。
6、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从痛苦的反思中应该引出什么结论?为了拯救祖国,为了祖国独立,“我们大家”应该怎么办?
在痛苦的反思中,人们应该认识到学习、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了拯救祖国,为了祖国独立,“我们大家”应该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做斗争。
7、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感情实质上是什么感情?为什么“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感情实质上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里“钥匙”比喻祖国的语言,“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使法国人民失去自由。“打开监狱大门”是指使人民重新获得自由。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对民族语言的热爱可以转化为反抗侵略者的力量,所以,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8、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分析: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9、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分析:本题旨在检测对文中关键句、警策句的理解,一旦能咀嚼出它的内涵,也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
参考答案:在韩麦尔的话里,“钥匙”比喻祖国的语言,“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使法国人民失去自由。“打开监狱大门”是指使人民获得自由。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对民族语言的热爱可以转化为反抗侵略者的力量,求得民族的解放。
《最后一课》赏析7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用第一人称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的。
本文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儿童视觉去反映国土沦丧后,法国人民所表现出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爱国主义情感的表现,是通过作者巧妙的将小弗郎士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内在的情感和外在因素的细腻刻画。
首先,内在的情感因素挖掘。 这种内在的因素实际上是小弗郎士丰富、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善良的天性。上学路上的优美景致,令小弗郎士感觉到“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终竟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走过镇公所布告牌前、铁匠向他喊话时,他依然没有停下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先生的小院子里”。这说明贪玩的小弗郎士平时调皮归调皮,但其天性是善良的,这是他在最后一韩麦尔堂法语课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的思想基础。
(二)心灵情感的升华。小弗郎士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很自然地迸发出“啊,那些坏家伙”的强烈情感。在这里,“坏消息”与“坏家伙”的主观判断正说明小弗郎士的幼小心灵里有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对侵略者是深恶痛绝的。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也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花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将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桥梁----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而又如此冷酷的现实,他后懊悔、惭愧,在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窘态百出,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法语分词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此时他的爱国情感已上升到最高。
其次,在于外在因素的揭示。
“外在因素”指的是小弗郎士生活的社会环境,即他周围的人们对他施加的多种影响,这些外部影响因素实际上是小弗郎士爱国情感的激发。
(一)情感的激发。在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是对其爱国情感的导火线的点燃。格外安静的教室,身穿礼服、神色庄严的老师,用颤抖的手翻着破旧的初级课本的镇上的人们。上课前的这些反常气氛,令小弗郎士难堪得脸红、心慌与“吃惊”;韩麦尔先生庄重的穿戴更是令小弗郎士“诧异”,而当他听老师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从他用“坏家伙”这个字眼里看得出他已经意识到普鲁士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心里万分难过”有他对敌人的恨,更多的是他对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机会的痛苦心情。对于小弗郎士来说,热爱法语是他热爱祖国的同义语。
(二)情感的流露。在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的神态中感觉到老师“好象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的心理,是他对老师的同情和理解是他们在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这一基点上的默契。这时小弗郎士的内心被强烈的触动,此时的`他已强烈感受到了镇公所布告牌前围观的人群那愤激的情绪,并为自己未曾“好好学习”而深深懊悔。韩麦尔先生为“纪念这最后一课”而“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令小弗郎士“诧异”进而感动,韩麦尔先生真诚反思学生与家长平时不够重视学习的现象、对自己从前放松学生的学业的做法进行痛切的自责,也引发了小弗郎士的自责与悔恨。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所发的新字帖“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以及大家“专心”写字的神态、教室里“安静”的气氛,无不令小弗郎士深受感染。
(三)情感的爆发。“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之后,小弗郎士从先韩麦尔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韩麦尔先生与学生告别时的情景令人痛切而心碎,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后“头靠着墙”“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一幅令人心碎的举止和表情中,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这一告别场面深深定格在小弗郎士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正是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在这个特定的情境氛围里,小弗郎士从老师与同学们身上、从镇上所来的人们身上受到了感染,引发了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 作者正是这样巧妙的从一个不懂事的儿童视觉,在作者既着力揭示小弗郎士爱国情感的外在因素,又深入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因素挖掘,从外因与内因的有机结合上成功地塑造出了小弗郎士个性鲜明、感情丰富的爱国者形象。
【《最后一课》赏析】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赏析08-25
《最后一课》赏析7篇08-26
《最后一课》赏析(精选7篇)08-28
《最后一课》教案03-17
《最后一课》的教案03-03
最后一课教案03-06
《最后一课》教案12-16
最后一课教案六篇05-03
《最后一课》教案(15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