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赏析>《全文注释及赏析

全文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2-01-02 12:29:30 赏析 我要投稿

全文注释及赏析(汇编15篇)

全文注释及赏析1

  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时征俊乂入,草窃犬羊侵。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

  注释:

  提封汉天下①,万国尚同心②。借问悬车守③,何如俭德临④。时征俊乂入⑤,莫虑犬羊侵⑥。愿戒兵犹火⑦,恩加四海深⑧。

  (此章总结,直究当时致乱之由,以垂为永戒也。言当此一统天下,万国同心,世事尚可为也,但勿更寻前辙耳。自明皇好边功而尚奢侈,故有悬车俭德之语。不听张九龄,而致禄山终叛,故有俊乂、犬羊之语。使当时息兵爱民,焉有天宝之祸哉?故以戒兵加恩终之。此诗反覆丁宁,无非鉴已往以告将来。若云指讽代宗时事,则当年吐蕃入寇,叛将不恭,恐非罢兵可以止乱也。三四,即所谓在德不在险。五六,即所谓汲黯在朝,淮南寝谋。《杜臆》:俭者不夺,民心自怀,此无形之险也。俊乂在朝,折冲樽俎,何忧于犬羊乎?兵勿轻动,则恩加四海矣。公之谋国,堂堂正正,即孟子所告齐梁之君者,自许稷契以此。)

  ①《东方朔传》:“提封顷亩。”注:“谓提举四封之内,总计其数。”《汉书·刑法志》:一同百里,提封万井。②古史: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吕相曰:“戮力同心。”③又:悬车束马,以踰太行。④《书》:“慎乃俭德。”⑤又:“俊乂在官。”⑥晋愍帝檄:“石虎敢率犬羊,渡河纵毒。”⑦《左传》:“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⑧《魏志》:陈群曰:“皇恩溥遍海岱。”顾宸曰:八章皆咏开元之事,与李白《宫中行乐词》八章相为表里。但太白作于明皇之时,故微婉其词而讽之:少陵作于明皇之后,故杂叙其事而伤之。

  赏析:

  黄生曰:八章,专述开元以来之事,借古喻今,美恶不掩,风人之旨,尽于此矣。他诗有连及者,固无讥刺之意,以为是非具在国史,非臣子所得而私议。至受恩先帝,没齿不忘,深思慨慕,则时有之。后人不能推公之志,毛求影捕,辄谓有所刺讥,夫君子不非是邦之大夫,况亲委贽而为之臣者哉。

  《秋兴》及《洞房》诸诗,摹情写景,有关国家治乱兴亡,寄托深长。《秋兴》八首,气象高华,声节悲壮,读之令人兴会勃然,《洞房》八章,意思沉郁,词旨凄凉,读之令人感伤欲绝。此皆少陵聚精会神之作,故能舌吐风云,笔参造化,千载之下,犹可歌而可涕也。但七律才大气雄,固推赋骚逸调,而五律韬锋敛锷,直与经史并驱,两者当表里参观,方足窥其底蕴焉。

全文注释及赏析2

  [先秦]诗经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1]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注释:

  【1】还(xuán):轻捷貌。

  【2】峱(náo):齐国山名,在今山东淄博东。

  【3】从:逐。

  【4】肩:借为“豜(jiān)”,大兽。《毛传》:“兽三岁为肩,四岁为特。”

  【5】揖:作揖,古礼节。

  【6】儇(xuān):轻快便捷。

  【7】茂:美,指善猎。

  【8】牡:公兽。

  【9】昌:指强有力。

  【10】臧(zāng):善,好。

  作品赏析:

  此诗不用比兴,三章诗全用“赋”,以猎人自叙的口吻,真切地抒发了他猎后暗自得意的情怀。三章叠唱,意思并列,每章只换四个字,但却很重要,起到了文义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称誉敏捷,次章互相颂扬善猎,末章互相夸赞健壮。首句开口便赞誉,起得突兀,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与猎人偶然碰面,眼见对方逐猎是那样敏捷、娴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脱口而出“子之还(茂、昌)兮”,这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子”是对那位同行的敬称。次句点明他们相遇的地点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们并非事先约定,只是邂逅相遇罢了。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那样惊喜不已,十分激动。第三句说他们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奋力追杀两只大公狼。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告诉读者逐猎的结果如何,但是从他那异常兴奋的叙述中,可以猜想到那两只公狼已成为他们的`捕获物,读者从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诗人的喜悦。最后一句是猎后合作者对诗人的称誉:“揖我谓我儇(好、臧)兮”,这里诗人特点明“揖我”这一示敬的动作,联系首句,因为诗人对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赞誉而引以自豪。吴闿生称此为“渲染法”(《诗义会通》)。

  全诗句句用韵,每章一韵,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还、间、肩、儇为韵;次章茂、道、牡、好为韵;末章昌、阳、狼、臧为韵,句尾都以“兮”字收束,组成“富韵”,加上四、六、七言并用的参差句法,造成了舒缓的音节,读起来有一唱三叹的韵味。这种一唱三叹、反复咏唱的手法,对强化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全文注释及赏析3

  [先秦]诗经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蓆[1]兮,敝予又改作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注释:

  【1】缁(zī)衣:黑色的衣服,当时卿大夫到官署所穿的衣服。

  【2】宜:合适。指衣服合身。

  【3】敝:坏。改为、改造、

  【4】改作:这是随着衣服的破烂程度而说的,以见其关心。

  【5】适:往。

  【6】馆:官舍。

  【7】粲(càn):形容新衣鲜明的样子。一说餐的.假借。

  【8】好:指缁衣美好。

  【9】蓆(xí):宽大舒适。古以宽大为美。

  作品赏析:

  这首诗中洋溢着一种温馨的亲情,因此,与其说这是一首描写国君与臣下关系的诗,还不如说这是一首写家庭亲情的诗更为确切。当代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一首赠衣诗。诗中“予”的身份,看来像是穿缁衣的人之妻妾。孔颖达《毛诗正义》说:“卿士旦朝于王,服皮弁,不服缁衣。退适治事之馆,释皮弁而服(缁衣),以听其所朝之政也。”说明古代卿大夫到官署理事(古称私朝),要穿上黑色朝服。诗中所咏的黑色朝服看来是抒情主人公亲手缝制的,所以她极口称赞丈夫穿上朝服是如何合体,如何称身,称颂之词无以复加。她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如果这件朝服破旧了,我将再为你做新的。还再三叮嘱:你去官署办完公事回来,我就给你试穿刚做好的新衣,真是一往而情深。表面上看来,诗中写的只是普普通通的赠衣,而骨子里却唱出了一位妻子深深挚爱自己丈夫的心声。

  全诗共三章,直叙其事,属赋体,采用的是《诗经》中常见的复沓联章形式。诗中形容缁衣之合身,虽用了三个形容词:“宜”、“好”、“席”,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无非是说,好得不能再好;准备为丈夫改制新的朝衣,也用了三个动词:“改为”、“改造”、“改作”,实际上也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变换语气而已。每章的最后两句都是相同的。全诗用的是夫妻之间日常所说的话语,一唱而三叹,把抒情主人公对丈夫无微不至的体贴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全文注释及赏析4

  [先秦]诗经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注释:

  【1】鸱(chī)鸮(xiāo):猫头鹰。

  【2】子:指幼鸟。

  【3】室:鸟窝。

  【4】恩:爱。《鲁诗》作“殷”,尽心之意。

  【5】斯:语助词。

  【6】鬻(yù):育。

  【7】闵:病。

  【8】迨(dài):及,趁着。

  【9】彻:通“撤”,取。

  【10】桑土:桑根。《韩诗》作“桑杜”。

  【11】绸缪(móu):缠缚,密密缠绕。

  【12】牖(yǒu):窗。

  【13】户:门。

  【14】女(rǔ):汝。

  【15】下民:下面的人。

  【16】或:有。

  【17】拮(jié)据(jū):手病,此指鸟脚爪劳累。

  【18】捋(luō):成把地摘取。

  【19】荼(tú):茅草花。

  【20】蓄:积蓄。

  【21】租(jū):通“苴”,茅草。

  【22】卒(cuì)瘏(tú):患病。卒通“悴”。

  【23】室家:指鸟窝。

  【24】谯(qiáo)谯:羽毛疏落貌。

  【25】翛(xiāo)翛:羽毛枯敝无泽貌。

  【26】翘(qiáo)翘:危而不稳貌。

  【27】哓(xiāo)哓:惊恐的叫声。

  作品赏析: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本诗属于禽言诗,以一只失去幼鸟的母鸟口吻诉说自己过去遭受的迫害,经营巢窠的辛劳跟目前处境的艰难。传说周公平定管蔡武庚之乱后将其送给成王,鸱枭指武庚,母鸟为周公。但并不可信。

全文注释及赏析5

  原文: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

  【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2】冢:坟墓。

  【3】“雷惊”句:意思是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

  【4】蛰:动物冬眠。

  【5】“人乞”句: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6】“士甘”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7】是:对,正确。

  【8】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杂草。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借清明抒发感慨的.诗作。

  首联描写清明之时两幅不同的画面。“佳节清明桃李笑”,清明正是春暖花开之时,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常见的桃花李花更是绽开花苞,盛开于春风之中,似有欢笑之意。 “野田荒冢只生愁刀,清明也正是人们上坟祭祖的日子,走到坟场,只见荒冢累累,心中自然会生出许多凄凉;况值祭祀时候,难免忆及长眠之先人,又要产生悲哀,这就是“只生愁”的含义。画面虽不相同,但描写的准确、手法的使用则是一致的。桃李无所谓“笑”,荒冢也不能“生愁”,这只是赋予桃李、荒冢以人的情绪,就是所谓拟人化。

  颔联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雷惊天地龙蛇蛰”,写的是动物的活动。春雷震响,天地惊动,动物于冬眠中被惊醒,雷声告知它们春天已经到来,于是它们便纷纷走出蛰居之处,活跃于春的气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写的是植物的生长。春雨贵如油,是说春雨能像乳汁一样,让草木迅速生长。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发柔嫩了。

  以上两联写了桃李、荒冢、龙蛇、草木。颈联专写人,人在清明时的活动也是各不相同的。“人乞祭余骄妻妾”,通过齐人于璠间乞食这一典故写了愚人的行为。 “士甘焚死不公侯”,乃是通过介子推的故事表现了贤人的气节。这两个典故放在清明节的具体环境中,其意义都已超出本身的范围。

  于是作者在最后的尾联中就有了贤愚不分的慨叹、蓬蒿满眼之感触。他是因清明时节的这些现象,而得出了人生不论贤愚都要一律归于荒冢这样一个虚无的结论,这与他在贬谪生活中的消极思想是一致的。

  这首诗的景物的描写、感情的抒发,无不得力于对比。不但桃花与荒冢有对比、齐人与介子推有贤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与人生的无味黯淡也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全文注释及赏析6

  [宋]秦观

  锦帐重重卷暮霞,

  屏风曲曲斗红牙,

  恨人何事苦离家。

  枕上梦魂飞不去,

  觉来红日又西斜,

  满庭芳草衬残花。

  注释:

  【1】浣溪沙: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2】屏风:室内隔扇,以木为之,多有雕绘。

  【3】斗红牙:竞拍红牙演唱也。斗,此指竞相演奏。红牙,红木拍板,演奏时用以节乐。

  【4】恨人:失意抱恨者。此处作者自指。

  【5】芳草:这里比喻远行的丈夫。

  【6】残花:暗喻因相思过度而憔悴不堪的女主人公。

  作品赏析:

  上片写女主人公幽独的处境。起拍“锦帐”句暗示出她的寂寞,“重重”形象地揭示出她此时的心态。照应下片“扰上”二句,从情节上写她昼眠初起。“屏风”再一次生动地刻画出她因相思而失神的状态。“恨人”句点明上文所有这些反常表现的原因。

  下片以抒写相思为主,兼写伤别。过拍“枕上”句上应起拍“锦帐”,以倒叙的.写法,点出她的梦境,拓宽了本词的表现空间,并使词意错落有致。“觉来”句上应“卷暮霞”三字。抒发了她百无聊赖、虚度光阴的感喟。“满庭”句情景兼美,极有境界,所言虽小,所指甚大,于景语之中将思夫与自伤自怜的情绪一笔收尽,隽永自然,不露痕迹。

  全词描绘一位被离别相思所苦的怨妇形象,以词中女主人公的口吻,描写了丈夫出行后她孤独、寂寞的心境,抒发了她对丈夫的刻骨相思。

全文注释及赏析7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鴥彼飞隼,载飞载止。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

  鴥彼飞隼,载飞载扬。

  念彼不迹,载起载行。

  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鴥彼飞隼,率彼中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注释:

  【1】沔(miǎn):流水满溢貌。

  【2】朝宗:归往。本意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后来借指百川归海。

  【3】鴥(yù):鸟疾飞貌。

  【4】隼(sǔn):一类猛禽,中国常见的有游隼等。

  【5】载:句首语助词。

  【6】嗟:嗟叹。“嗟”字贯下两句,意即嗟叹我的兄弟即国人、诸友。

  【7】邦人:国人。

  【8】念:“尼”之假借,止。

  【9】汤(shāng)汤:义同“荡荡”,水大流急貌。

  【10】不迹:不循法度。

  【11】弭(mǐ):止,消除。

  【12】率:沿。

  【13】中陵:陵中。陵,丘陵。

  【14】讹(é)言:谣言。

  【15】惩:止。

  【16】敬:同“警”,警戒。

  【17】谗言其兴:谗言如此兴盛。其:如此。

  作品赏析:

  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写诗人对当权者不制止祸乱深为叹息,指出祸乱发生,有父母的人会更加忧伤。第二章写诗人看到那些不法之徒为非作歹,便坐立不安,忧伤不止。第三章写无人止谗息乱,诗人心中愤慨不平,劝告友人应自警自持,防止为谗言所伤。一方面由于环境险恶,另一方面这是一首抒情诗,所以诗中对祸乱没有加以具体叙述,而只是反映了一种不安和忧虑的心情。忽而写丧乱不止忧及父母,忽而写忧丧畏谗,忽而劝朋友警戒。透过诗句使读者看到了诗人的形象。他生当乱世,却不随波逐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关心国事,对丧乱忧心忡忡。动荡的社会让他不得安宁,与“不肯念乱”的当权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他爱憎分明,既担心丧乱殃及父母,也担心兄弟朋友遭谗受害,对作乱之徒充满了憎恨。

  另外,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也用得很有特点。每章开头四句(末章似脱两句)连用两组比兴句,这在《诗经》中很少见。首章以流水朝宗于海,飞鸟有所止息暗喻诗人的.处境不如水和鸟。次章以流水浩荡、鸟飞不止写诗人忧心忡忡而坐立不安。末章以飞鸟沿丘陵高下飞翔写诗人不如飞鸟自由。诗中比兴的运用虽然大同小异,但决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各自有所侧重。不仅暗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有较明确的引发思路的作用,而且让人感到新鲜贴切,增加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忧乱畏谗的感叹和沉痛的呼喊,而这正是对“分明乱世多谗,贤臣遭祸景象”(方玉润《诗经原始》)的高度艺术概括。

全文注释及赏析8

  [魏晋]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释:

  ①这一首写作者自己立功立业殉国赴难的志愿。很可能是和《赠白马玉彪》同时的作品,其时在黄初四年(223),曹植以鄄城王应诏到洛阳。他在《赠白马王彪》诗里说“怨彼东路长”,在本篇说“东路安足由”,“东路”就是指从浴阳赴鄄城之路。鄄城在今山东省鄄城县。 ②仆夫:指赶车的人。严驾:整治车驾。 ③由:行。 ④江介:江间。 ⑤淮泗:指淮水与泗水,江与淮、泗都是南征孙权所必经。 ⑥无方舟:无渡水的工具,比喻没有权柄.⑦以上二句,就是《求自试表》“徒荣其躯而丰其体,……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一段话的意思。

  原著赏析:

  本篇可能作于黄初四年(223)诗人辞别洛阳东归封地鄄城的途中。诗人不得不奉命归藩,然而他的心却向往着南征东吴,征战沙场。“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他多不愿意踏上东到鄄城的`路啊!长江上激越的风声,滚滚东去的淮水泗水,都在召唤他,令他浑身热血沸腾。他多想渡过江啊!“惜哉无方舟”!诗人表面上是惋惜无舟可波,实质上是暗喻自己名为藩王,实为囚徒,被剥夺了参政权利,报国无门。他在诗中委婉地控诉了曹丕对他的压制,痛切地呼喊:闲居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解除国患而赴汤踏火!

  这首诗一起调就笼罩着一股急追之感,令读者仿佛看到诗人星夜兼程地奔向征吴之途。他在想像中驰骋万里,在现实中却寸步难行。因此,他愈是把赴吴的心情写得急如星火,就愈足见出他急于有为的如焚忧心。

全文注释及赏析9

  [南北朝]柳恽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注释:

  【1】汀(tīng)洲:水中小洲。

  【2】白蘋(píng):水草名。谷雨时始生,夏秋间开小白花。

  【3】日落:一作”日暖“。

  【4】洞庭:湖名。在长江南岸,湖南省北部。

  【5】归客:归乡之人。

  【6】潇湘:水名,潇水与湘水在湖南省零陵县以西汇合,称潇湘,后亦可泛指湖南地区。

  【7】故人:指女主人公的丈夫。

  【8】春花:此指春天和白蘋,与首句的采蘋相应;春花一作”春华“。

  【9】复应:又将。

  【10】新知:指丈夫结交的新欢。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借乐府旧题写江南女子思念远方游子的怅惘忧伤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由写汀洲采蘋而带出江南明媚的春色,笔墨寥寥而江南水乡风物宛然可想。诗写汀洲采蘋,大抵只是触物起兴,借以表达折芳寄远、相思怀人之意,也就是说只是一个“兴象”,而并非实写。这两句借采蘋起兴写相思之情,使读者由芳草而想起美人,而江南如画的春色无疑也给思妇和她的相思平添了一段风情。接下去两句说有“归客”从洞庭回来,带来了“故人”的消息。思妇在刚听到消息的时候,想必也曾感到一点安慰,但对于一个因为爱情而怀抱相思痛苦的人来说,这一点消息是足以激起更加强烈而不安的'思念。以下四句便由此生发。这两句写“归客”带回“故人”的消息,只以一个“逢”字点出,写得特别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诗写“洞庭”、“潇湘”,实指同一个地方,却分开来写,给行文增添了一点参差错落;而这样的表达,在字面上使读者觉得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诗意因此仿佛有了一点辗转漂泊的意思。与“逢”字所传达的偶然相遇的意思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想起远方游子行踪的不定与音讯的渺茫。

  诗的后半首以一个问句开头,直接表达了相思的迫切之情。 “春花复应晚”,“春花”指的是白蘋,因首句已点明女主人公正在采蘋,故女主人公将手中之物作比喻,信手拈来,毫无斧凿痕迹,显示出巧妙的构思。其中的“复”字提示其丈夫已多年未归,侧面反衬出女主人公的焦灼神态。这里也隐喻红颜消损,美人迟暮,在岁月无情的消磨中写出了相思憔悴之意。前面的问句,只因为有这一个句子接住,便具有了触动读者的力量。结尾两句说“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实际上说的是“行路远”。“行路远”因而见出相思的渺茫与深长。“不道新知乐”只是设想之辞,不可坐实。只因相思无望,便有了无端的猜想,而正是从虚设之辞中,写出了哀怨帐惘的相思之情。

  从表面的意思上看,“故人何不返”一句下面,应接以诗的最后两句,这两句是对“故人何不返”的直接回答。诗却避免了直接的回应,而以“春华复应晚”一句接住,使诗意平添了曲折之意,也与开头写采蘋有照应之妙。

  这首诗写女子相思之情,辞意婉转,又与比兴相结合,更显得含蓄而富于风情。诗借乐府旧题写闺怨,颇有江南民歌清新流丽的特点。

全文注释及赏析10

  [唐]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作品赏析:

  【注释】:

  这是一首拗体律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期间。它打破了固有的格律,以古调或民歌风格掺入律诗,形成奇崛奥峭的风格。

  诗的首联即用民歌的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这两句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平仄,读来颇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种劲健的气骨。

  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联的拗拙,写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运用当句对,使形象凝炼而集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即指日),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势,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指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意;“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猛涨,水势益急,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从音节上言,这两句平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如此写法,后人极为赞赏,宋人范温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潜溪诗眼》)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激烈化为阴惨凄冷。雷声渐远,雨帘已疏,诗人眼前出现了一片雨后萧条的原野。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这里一个“逸”字值得注意。眼前之马逸则逸矣,看来是无主之马。虽然不必拉车耕地了,其命运难道不可悲吗?十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惊心了。这一联又运用了当句对,但形式与上联不同,即是将包含相同词素的词语置于句子的前后部分,形成一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这和上面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景色惨淡,满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呢?这就逼出尾联碎人肝肠的哀诉。它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了黑暗现实。孤苦无依的寡妇,终日哀伤,有着多少忧愁和痛苦啊!她的丈夫或许就是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家也并不放过,搜刮尽净,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后写荒原中传来阵阵哭声,在收获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况可以想见。“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

  本诗在意境上的参差变化很值得注意。首先是前后境界的转换,好象乐队在金鼓齐鸣之后奏出了如泣如诉的缕缕哀音;又好象电影在风狂雨暴的场景后,接着出现了一幅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一转换,展现了经过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其次是上下联,甚至一联之内都有变化。如颔联写雨景两句色彩即不同,出句如千军万马,而对句则阻惨凄冷,为转入下面的意境作了铺垫。这种多层次的变化使意境更为丰富,跌宕多姿而不流于平板。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指出的“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或“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就是这个道理。

  【鹤注】当是大历元年秋作。【张远注】此在白帝城而作,非专咏白帝也。

  白帝城中云出门①,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②。戎马不如归马逸③,千家今有百家存④。哀哀寡妇诛求尽⑤,恸哭秋原何处村⑥。

  (此章为夔州民困而作也。上四峡中雨景,下四雨后感怀。江流助以雨势,故声若雷霆之斗。树木蔽以阴云,故昏霾日月之光。此阴惨之象也。戎马之后,百家仅存。户口销于兵赋,故寡妇遍哭于秋村。此为崔旰之乱而发欤?《杜臆》:前叙雨景,便兴下乱象。戎马,指作乱者。不如归马逸,笑其劳而无益。)

  ①《庄子》:“望之若屯云。”

  ②马融《广成颂》:“闇昧不睹日月之光,聋昏不闻雷霆之震。”王逸《楚辞注》:“云兴而日月阍。”

  ③《国语》: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书》:“归马于华山之阳。”

  ④晁错书:“调立城邑,无下千家。”《文心雕龙》:“百家飙骇。”

  ⑤《楚辞》:“声哀哀而怀高丘兮。”贾捐之对:“老母寡妇,饮泣巷哭。”

  ⑥《左传》:“诛求无艺。”陈后主诗:“四野秋原暗。”杜诗起语,有歌行似律诗者,如“倚江柟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是也。有律体似歌行者,如“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是也。然起四句一气滚出,律中带古何碍。唯五六掉字成句,词调乃稍平耳。

全文注释及赏析11

  [先秦]诗经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要之襋[1]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2]。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注释:

  【1】葛屦(jù):指夏天所穿葛绳编制的鞋。

  【2】纠纠:缭缭,缠绕,纠结交错。

  【3】可以:即“何以”,怎么能。可,通“何”。

  【4】履:践踏。

  【5】掺(shān)掺:同“纤纤”,形容女子的手很柔弱纤细。

  【6】要(yāo):衣的腰身,作动词,缝好腰身。一说钮襻。

  【7】襋(jí):衣领,作动词,缝好衣领。

  【8】好人:美人,此指富家的女主人。

  【9】提(shí)提:同“媞媞”,安舒貌。

  【10】宛然:回转貌。

  【11】辟(bì):同“避”。左辟即左避。

  【12】揥(tì):古首饰,可以搔头。类似发篦。

  【13】维:因。

  【14】褊(biǎn)心:心地狭窄。

  【15】是以:以是,因此。

  【16】刺:讽刺。

  作品赏析:

  全诗共两章,前章先着力描写缝衣女之穷困:天气已转寒冷,但她脚上仍然穿着夏天的凉鞋;因平时女主人对她的虐待和吝啬,故她不仅受冻,而且挨饿,双手纤细,瘦弱无力。尽管如此,她还是必须为女主人缝制新衣。自己受冻,所做新衣非但不能穿身,还要服侍他人试穿,这非常凄惨。

  因前章末尾有“好人服之”句,已引出“好人”,故后章作者笔锋一转,着力描写女主人之富有和傲慢。她穿上了缝衣女辛苦制成的新衣,连看都不看她一眼,还故作姿态地拿起簪子自顾梳妆打扮起来。这种举动自然是令缝衣女更为愤慨和难以容忍的。

  至此可见,此诗实际上用了一个很简单而又常见的'手法,即对比。作者有意识地将缝衣女与女主人对照起来描写,两人的距离立刻拉开,一穷一富,一奴一主,马上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留下了十分强烈而又深刻的印象。

  除了对比,此诗在艺术上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细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或揭示人物性格常能起大作用,小说中常有,诗歌中并不常用。由于此诗有两个女性人物在内,所以作者也进行了细节描写,如写缝衣女只写她的脚和手,脚穿凉鞋,极表其受冻之状;手儿瘦弱,极表其挨饿之状。这两个细节一经描摹,一个饥寒交迫的缝衣女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写女主人,作者并没有描摹她的容貌,只是写了她试穿新衣时的傲慢神态和扭身动作,以及自顾佩簪梳妆的动态,便刻画出了一个自私吝啬、无情无义的女贵人形象。

  最后要说的是此诗的点题作用。坦率地说,如果没有末尾“维是褊心,是以为刺”两句,仅以前面的描写和对比论,很难说出它有多少讽刺意义;只有至末二句,方显示这诗具有讽刺意味,是一首讽刺诗。这便是点题的妙用。有此两句,全诗的题意便立刻加深;无此二句,全诗便显得平淡。当然,讽刺诗在末尾才进行点题,跌出真意,这是常有的,但这实际上也已成了此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全文注释及赏析12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1】定慧院:一作“定惠院”,一作“定惠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2】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3】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4】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5】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6】省(xǐng):理解,明白。“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7】拣尽寒枝:或以为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中宵》:”择木知幽鸟。“

  【8】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注释】: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全文注释及赏析13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1】太乙:终南山别名。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2】天都:传说天帝居所。这里指帝都长安。

  【3】海隅(yú):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4】青霭(ǎi):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5】分野: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称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6】壑(hè):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7】人处:有人烟处。

  终南山: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即秦岭,西起甘肃省天水,东至河南省陕县,绵亘千余里。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亦为终南山别名。分野: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联系起来,地上的某一区域都划定在星空的某一范围之内,称为分野。中峰:指主峰太乙。这句指以太乙为标志,东西两边就分属不同星宿的分野了。

  【赏析】:

  全诗描绘了终南山的巍峨壮丽、白云青霭的万千气象,“隔水问樵夫”特别具有动感,乃点睛之笔。

  终南山接近京城长安,崇山峻岭相连一直到海边。四边观望,白云缭绕,聚合不散;远处青青的烟云,接近后又看不见了。地域的分野在主峰成为分界,向阳背阴的山峰山谷阴晴各不相同。想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投宿,隔着流水询问砍柴的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全文注释及赏析14

  [先秦]诗经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1];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2];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释:

  【1】五紽:指缝制细密。五,通“午”,岐出、交错的意思;紽(tuó驼),丝结、丝钮,毛传释为数(cù促),即细密。

  【2】食(sì四):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

  【3】委蛇(wěi yí尾移):音义并同“逶迤”,悠闲自得的样子。

  【4】革:裘里。

  【5】緎(yù玉):缝也。

  【6】缝:皮裘;一说缝合之处。

  【7】总(zǒng):纽结。一说毛诗传释为“数”,与紽同。

  作品赏析:

  赞美说

  汉儒对《羔羊》篇的解释主要有毛齐鲁韩四家,其中毛诗的解释来自《毛诗正义》,而齐鲁韩三家诗几乎都已亡佚。现依据王先谦之说,取其书《诗三家义集疏》中认定的齐鲁韩三家诗说观点。在《羔羊》篇中,“羔羊”、“素丝”、“退食”、“委蛇”四词是该诗的关键词,其中“羔羊”是主旨的代表,故理解汉儒对《羔羊》篇的解释,应先从后三词开始,再分析“羔羊”所代表的主旨。

  “素丝”。在《诗三家义集疏》的资料中,齐氏认为“素丝”指“君子朝服”;韩氏则认为素喻絜白,丝喻屈柔;注鲁诗的谷永注“素”为“行絜”,王逸注为“皎洁之行”;毛氏注为“白也”。《诗三家义集疏》总结为:“薛以性言,谓其心之精白,谷王以行言,美其行之洁清也。‘丝喻屈柔’者,屈柔以行言,立德尚刚而处事贵忍,故屈柔亦为美德。 ”

  可见,齐氏是从“素丝”作为社会服装的角度进行分析以确定身份地位为大臣,而其余诸家则抓住其本身“白”与“柔”之特性,认为“素丝”是用来赞美大臣之高洁、谦忍。

  “退食”。王先谦先生梳理齐鲁韩三家诗注,认为“‘退食自公’者,自公朝退而就食,非谓退归私家。永疏‘私门不开’,正释‘公’之义。卿大夫入朝治事,公膳于朝,不遑家食,故私门为之不开也。 ”

  而《毛诗正义》中先列郑玄笺,云退食意谓减膳。再引孔颖达正义释“减膳”之意:“减膳食者,大夫常膳日特豚,朔月少牢,今为节俭减之也。 ”

  后引王肃、孙毓“减膳”论“减膳”为合理合制之举。故从身份属性上来讲,两种解释都将对象定义为朝堂之臣,非宦官等类属。从特征属性来看,则知此人尊制守法,依朝廷之律,依传统之令,非标新立异或先斩后奏之人,可谓是遵从、执行制度法令的模范,是朝廷形象的代言。

  “委蛇”。毛氏注曰:“委蛇,行可从迹也。 ”又言:“既外服羔羊之裘,内有羔羊之德,故退朝而食,从公门入私门,布德施行,皆委蛇然,动而有法,可使人踪迹而效之。言其行服相称,内外得宜。 ”郑玄笺云:“从于公,谓正直顺于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节俭而顺,心志定,故可自得也。 ”

  韩氏注为:“逶迤,公正貌。 ”

  二者看似不同,实则互补。恰如陈启源所云:“毛‘委蛇’传以为‘行可迹踪’,韩‘逶迤’训作‘公正貌’,两意义正相成,为其公正无私,故举动光明,始终如一,可从迹仿效,即毛序所谓正直也。 ”

  可知所美大臣之言行,首先是公正无私的,非弄权之人。其次,该人言行有迹可循,则可使人仿迹模仿,谓其人有影响力,是值得他人对其进行赞美乃至宣扬的。

  “羔羊”为此诗篇之题,也是该诗主旨的代表,因而应以“羔羊”为核心来分析该诗主旨。 《毛诗正义》:“《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 ”后注:“《鹊巢》之君,积行累功,以致此《羔羊》之化,在位卿大夫竞相切化,皆如此《羔羊》之人。 ”

  《诗三家义集疏》:齐说曰:“羔羊皮革,君子朝服。辅政扶德,以合万国。 ”韩说曰:“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絜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

  据此可知,该诗的主旨是赞美有德行之君子,不同在与有的学者认为是在赞美召南大夫,而当时其他的学者认为是美召公,毛氏则只说“在位卿大夫”。实际上,召公于周朝亦是在朝之臣,故综合来看,可将《羔羊》一诗的主旨定为赞美有德之大臣。

  讽刺说

  对这首诗表现特点的理解,要反美为刺。即是说,全诗不用一个讥刺的词,更没有斥责之语,诗人只是冷静而客观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个小片断,不动声色用粗线条写真。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官员的服饰——用白丝线镶边的羔裘。毛传说“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是位大夫。头两句从视觉来写,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见也是所想,按常规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诗人见其人吃饱喝足由公门出来,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杜预注:“谓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这与当时民众的生活水准相对照,有天上地下之别,《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阐述的符合王道的理想社会,在丰收年成,也才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而大夫公膳常例竟是“日双鸡”,非常奢侈。诗人虽然没有明言“食”是什么,以春秋襄公时代的公膳例之,大约相差无几。诗人生活在同时代,一见其人“退食自公”必然有所触动,想得很多,也许路有饿殍的惨象浮现在他眼前。正因为如此,所以厌恶之情不觉油然而生,“委蛇委蛇”诗句涌出笔端。这第四句“美中寓刺”,可谓点睛之笔,使其人仿佛活动起来:你看他,慢条斯理,摇摇摆摆,多么逍遥惬意。把这幅貌似悠闲的神态,放在“退食自公”这个特定的场合下,便不免显出滑稽可笑又丑陋可憎了,言外诗人的挖苦嘲弄可以想见:这个自命不凡的家伙,实则是个白吃饭的寄生虫!三章诗重复这个意思,回环咏叹,加深了讥刺意味。各章三、四两句,上下前后颠倒往复。

全文注释及赏析15

  绿章封事

  [唐]李贺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

  绿章封事谘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

  虚空风气不清泠,短衣小冠作尘土。

  金家香巷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注释:

  1、緑章封事:李肇〈〈翰林志〉〉云:"诏用白藤纸,慰抚军旅用黄麻纸,青词用青藤纸,朱字则緑章青词也。"〈〈文章縁起〉〉云:"魏相奏霍氏专权,始为封事,言事不可泄。"封缄,秘宻也。夜醮,道士夜祭天帝也。

  2、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青霓,道士所服之衣。扣额,叩头也。鸿龙玉狗,二神兽也。〈〈汉乐歌〉〉:"天门开,詄荡荡。"〈〈淮南子〉〉注云:"天门,上帝居紫微门也。"

  3、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言取红榴花以染之为服也。叚公路〈〈北戸録〉〉载,郑虔云:石榴堪作臙脂。睿宗代国公主尝为之,则知石榴可染。

  4、緑章封事谘元父:〈〈神仙传〉〉云:"东方木公曰王父,乃元气之先。"

  5、六街马蹄浩无主:〈〈尔雅〉〉:"路六达,谓之荘。"长安六街,唐诗多用。浩无主,纷纭而无拘束也。

  6、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短衣小冠,平民也。

  7、金家香弄千轮鸣:汉贵戚有金张二家。衖,即巷字。金张二家,西汉,金日〈左石右单〉,张安世,皆贵戚。左思〈〈谏史〉〉云:“冠盖荫四衢,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寂寂子云宅,门无卿相舆。”

  8、杨雄秋室无俗声:无俗声,言雄清贫无世俗交际也。

  9、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塡蒿里:汉时以故人之旧物招魂。杨雄为执戟郎,谓以其戟招雄之魂,无令沈恨也。书鬼,二字甚新,陶诗云:"得作才鬼,犹胜顽仙。"蒿里,〈〈搜神记〉〉云:"挽歌有薤露蒿里二章,田横门人作。"蒿里,葬地也。

  作品赏析:

  刘辰翁评曰:此章首言奏章上帝之仪,自虚空风气而下,言奏章所祈请者,谓风气非清平之时,短衣小冠之士混为尘土。富贵如金张,贫贱如杨雄,荣枯不等甚矣。故愿招杨子之魂,无使恨于地下也。长吉因道流奏章而言及此,岂无意哉?以扬雄自况,而言已之迍贱,可悲也。

  黄陶庵评曰:结意自伤。

【全文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全文注释及赏析12-30

龙门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07-26

全文注释及赏析15篇12-31

全文注释及赏析(15篇)01-01

浣溪沙(宋 吴文英)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07-24

击壤歌(先秦 先秦无名)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07-22

清平乐 宫怨(宋 黄升)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07-23

晚出新亭(南北朝 阴铿)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07-22

繁星春水全文赏析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