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总结>《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1-12-29 09:55:23 总结 我要投稿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5篇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5篇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

  高二年级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基本概念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3: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高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空间两条直线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按是否共面可分为两类:

  (1)共面:平行、相交

  (2)异面:

  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或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异面直线判定定理:用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为(0°,90°)esp。空间向量法

  两异面直线间距离:公垂线段(有且只有一条)esp。空间向量法

  若从有无公共点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类:

  (1)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2)没有公共点——平行或异面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平面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在平面内、与平面相交、与平面平行

  ①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②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空间向量法(找平面的法向量)

  规定:a、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所成的角为直角,b、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所成的角为0°角

  由此得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0°,90°]

  最小角定理: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斜线与该平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角中的最小角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垂直

  直线和平面垂直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a和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a和平面互相垂直。直线a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叫做直线a的垂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③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没有公共点,那么我们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1)用简单随机抽样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个体时任一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在整个抽样过程中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2)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是,逐个抽取,且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3)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是其他更复杂抽样方法的基础。

  (4)简单随机抽样是不放回抽样;它是逐个地进行抽取;它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简单抽样常用方法:

  (1)抽签法:先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共有N个)编号(号码可从1到N),并把号码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然后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抽签时每次从中抽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适用范围:总体的个体数不多时优点:抽签法简便易行,当总体的个体数不太多时适宜采用抽签法。

  (2)随机数表法:随机数表抽样“三步曲”:第一步,将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第二步,选定开始的数字;第三步,获取样本号码概率。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2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

  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2)平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

  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⑷球体:①表面积:S=;②体积:V=

  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线平行线面平行;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3

  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与f(—x)的关系。f(x)—f(—x)=0f(x)=f(—x)f(x)为偶函数;

  f(x)+f(—x)=0f(x)=—f(—x)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图像法,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4

  排列组合公式/排列组合计算公式

  排列P——————和顺序有关

  组合C———————不牵涉到顺序的问题

  排列分顺序,组合不分

  例如把5本不同的书分给3个人,有几种分法。"排列"

  把5本书分给3个人,有几种分法"组合"

  1.排列及计算公式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p(n,m)表示。

  p(n,m)=n(n—1)(n—2)……(n—m+1)=n!/(n—m)!(规定0!=1)。

  2.组合及计算公式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

  c(n,m)表示。

  c(n,m)=p(n,m)/m!=n!/((n—m)!xm!);c(n,m)=c(n,n—m);

  3.其他排列与组合公式

  从n个元素中取出r个元素的循环排列数=p(n,r)/r=n!/r(n—r)!。

  n个元素被分成k类,每类的个数分别是n1,n2,..nk这n个元素的全排列数为n!/(n1!xn2!x..xnk!)。

  k类元素,每类的个数无限,从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为c(m+k—1,m)。

  排列(Pnm(n为下标,m为上标))

  Pnm=n×(n—1)....(n—m+1);Pnm=n!/(n—m)!(注:!是阶乘符号);Pnn(两个n分别为上标和下标)=n!;0!=1;Pn1(n为下标1为上标)=n

  组合(Cnm(n为下标,m为上标))

  Cnm=Pnm/Pmm;Cnm=n!/m!(n—m)!;Cnn(两个n分别为上标和下标)=1;Cn1(n为下标1为上标)=n;Cnm=Cnn—m

  20xx—07—0813:30

  公式P是指排列,从N个元素取R个进行排列。公式C是指组合,从N个元素取R个,不进行排列。N—元素的总个数R参与选择的元素个数!—阶乘,如9!=9x8x7x6x5x4x3x2x1

  从N倒数r个,表达式应该为nx(n—1)x(n—2),(n—r+1);

  因为从n到(n—r+1)个数为n—(n—r+1)=r

  举例:

  Q1:有从1到9共计9个号码球,请问,可以组成多少个三位数?

  A1:123和213是两个不同的排列数。即对排列顺序有要求的,既属于“排列P”计算范畴。

  上问题中,任何一个号码只能用一次,显然不会出现988,997之类的组合,我们可以这么看,百位数有9种可能,十位数则应该有9—1种可能,个位数则应该只有9—1—1种可能,最终共有9x8x7个三位数。计算公式=P(3,9)=9x8x7,(从9倒数3个的.乘积)

  Q2:有从1到9共计9个号码球,请问,如果三个一组,代表“三国联盟”,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国联盟”?

  A2:213组合和312组合,代表同一个组合,只要有三个号码球在一起即可。即不要求顺序的,属于“组合C”计算范畴。

  上问题中,将所有的包括排列数的个数去除掉属于重复的个数即为最终组合数C(3,9)=9x8x7/3x2x1

  排列、组合的概念和公式典型例题分析

  例1设有3名学生和4个课外小组。(1)每名学生都只参加一个课外小组;(2)每名学生都只参加一个课外小组,而且每个小组至多有一名学生参加。各有多少种不同同方法?

  解(1)由于每名学生都可以参加4个课外小组中的任何一个,而不限制每个课外小组的人数,因此共有种不同方法。

  (2)由于每名学生都只参加一个课外小组,而且每个小组至多有一名学生参加,因此共有种不同方法。

  点评由于要让3名学生逐个选择课外小组,故两问都用乘法原理进行计算。

  例2排成一行,其中不排第一,不排第二,不排第三,不排第四的不同排法共有多少种?

  解依题意,符合要求的排法可分为第一个排、、中的某一个,共3类,每一类中不同排法可采用画“树图”的方式逐一排出:

  ∴符合题意的不同排法共有9种。

  点评按照分“类”的思路,本题应用了加法原理。为把握不同排法的规律,“树图”是一种具有直观形象的有效做法,也是解决计数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

  例3判断下列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并计算出结果。

  (1)高三年级学生会有11人:①每两人互通一封信,共通了多少封信?②每两人互握了一次手,共握了多少次手?

  (2)高二年级数学课外小组共10人:①从中选一名正组长和一名副组长,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②从中选2名参加省数学竞赛,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3)有2,3,5,7,11,13,17,19八个质数:①从中任取两个数求它们的商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商?②从中任取两个求它的积,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积?

  (4)有8盆花:①从中选出2盆分别给甲乙两人每人一盆,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②从中选出2盆放在教室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分析(1)①由于每人互通一封信,甲给乙的信与乙给甲的信是不同的两封信,所以与顺序有关是排列;②由于每两人互握一次手,甲与乙握手,乙与甲握手是同一次握手,与顺序无关,所以是组合问题。其他类似分析。

  (1)①是排列问题,共用了封信;②是组合问题,共需握手(次)。

  (2)①是排列问题,共有(种)不同的选法;②是组合问题,共有种不同的选法。

  (3)①是排列问题,共有种不同的商;②是组合问题,共有种不同的积。

  (4)①是排列问题,共有种不同的选法;②是组合问题,共有种不同的选法。

  例4证明。

  证明左式

  右式。

  ∴等式成立。

  点评这是一个排列数等式的证明问题,选用阶乘之商的形式,并利用阶乘的性质,可使变形过程得以简化。

  例5化简。

  解法一原式

  解法二原式

  点评解法一选用了组合数公式的阶乘形式,并利用阶乘的性质;解法二选用了组合数的两个性质,都使变形过程得以简化。

  例6解方程:(1);(2)。

  解(1)原方程

  解得。

  (2)原方程可变为

  ∵,,

  ∴原方程可化为。

  即,解得

  第六章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一、考纲要求

  1.掌握加法原理及乘法原理,并能用这两个原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理解排列、组合的意义,掌握排列数、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论证一些简单问题。

  二、知识结构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一)加法原理乘法原理

  说明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是学习排列组合的基础,掌握此两原理为处理排列、组合中有关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5

  (一)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在中,、、分别为角、、的对边,,则有

  (为的外接圆的半径)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

  ②,,;③;

  3、三角形面积公式:.

  4、余弦定理:在中,有,推论:

  (二)数列:

  1.数列的有关概念: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是有序的。数列是定义在自然数N_它的有限子集{1,2,3,…,n}上的函数。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如:。

  (3)递推公式:已知数列{an}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他的前一项an-1(或前几项)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

  2.数列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如1,3,5,7,9,…(2)图象法:用(n,an)孤立点表示。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4)递推法:用递推公式表示。

  3.数列的分类:

  4.数列{an}及前n项和之间的关系: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6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错误基本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是五分没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三大函数的运算性质及图像。函数的'几大要素和相关考点基本都在函数图像上有所体现,单调性、增减性、极值、零点等等。关于这三大函数的运算公式,多记多用,多做一点练习基本就没多大问题。函数图像是这一章的重难点,而且图像问题是不能靠记忆的,必须要理解,要会熟练的画出函数图像,定义域、值域、零点等等。对于幂函数还要搞清楚当指数幂大于一和小于一时图像的不同及函数值的大小关系,这也是常考常错点。另外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要怎样转化问题也要了解清楚。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主要就是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其实就是的实根,即函数的零点,也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的灵活转化,以求能最简单的解决问题。关于证明零点的方法,直接计算加得必有零点,连续函数在x轴上方下方有定义则有零点等等,这是这一章的难点,这几种证明方法都要记得,多练习强化。这二次函数的零点的Δ判别法,这个倒不算难。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7

  (1)总体和样本:

  ①在统计学中,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

  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

  ④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x1,x2,....,_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

  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①抽签法

  ②随机数表法

  ③计算机模拟法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

  ①总体变异情况;

  ②允许误差范围;

  ③概率保证程度。

  (4)抽签法:

  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

  ②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③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8

  一、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8个)

  1、集合;

  2、子集;

  3、补集;

  4、交集;

  5、并集;

  6、逻辑连结词;

  7、四种命题;

  8、充要条件。

  二、函数(30课时,12个)

  1、映射;

  2、函数;

  3、函数的单调性;

  4、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6、指数概念的扩充;

  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

  8、指数函数;

  9、对数;

  10、对数的运算性质;

  11、对数函数。

  12、函数的应用举例。

  三、数列(12课时,5个)

  1、数列;

  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

  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四、三角函数(46课时,17个)

  1、角的概念的推广;

  2、弧度制;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

  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0、周期函数;

  11、函数的`奇偶性;

  12、函数的图象;

  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15、正弦定理;

  16、余弦定理;

  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五、平面向量(12课时,8个)

  1、向量;

  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实数与向量的积;

  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5、线段的定比分点;

  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

  8、平移。

  六、不等式(22课时,5个)

  1、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证明;

  4、不等式的解法;

  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12个)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

  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5、两条直线的交角;

  6、点到直线的距离;

  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12、圆的参数方程。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9

  1、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AB+BC=AC。

  a+b=(x+x',y+y')。

  a+0=0+a=a。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向量的减法

  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 0的反向量为0

  AB-AC=CB. 即“共同起点,指向被减”

  a=(x,y) b=(x',y') 则 a-b=(x-x',y-y').

  3、数乘向量

  实数λ和向量a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且∣λa∣=∣λ∣·∣a∣。

  当λ>0时,λa与a同方向;

  当λ<0时,λa与a反方向;

  当λ=0时,λa=0,方向任意。

  当a=0时,对于任意实数λ,都有λa=0。

  注:按定义知,如果λa=0,那么λ=0或a=0。

  实数λ叫做向量a的系数,乘数向量λa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伸长或压缩。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伸长为原来的∣λ∣倍;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缩短为原来的∣λ∣倍。

  数与向量的乘法满足下面的运算律

  结合律:(λa)·b=λ(a·b)=(a·λb)。

  向量对于数的分配律(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

  数对于向量的分配律(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

  数乘向量的消去律:① 如果实数λ≠0且λa=λb,那么a=b。② 如果a≠0且λa=μa,那么λ=μ。

  4、向量的的数量积

  定义: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记为〈a,b〉,且〈a,b〉∈[0,π]。

  定义: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内积、点积)是一个数量,记作a·b。若a、b不共线,则a·b=|a|·|b|·cos〈a,b〉;若a、b共线,则a·b=+-∣a∣∣b∣。

  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a·b=x·x'+y·y'。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率

  a·b=b·a(交换率);

  (a+b)·c=a·c+b·c(分配率);

  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a·a=|a|的平方。

  a⊥b 〈=〉a·b=0。

  |a·b|≤|a|·|b|。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0

  在中国古代把数学叫算术,又称算学,最后才改为数学。

  1.任意角

  (1)角的分类:

  ①按旋转方向不同分为正角、负角、零角。

  ②按终边位置不同分为象限角和轴线角。

  (2)终边相同的角:

  终边与角相同的角可写成+k360(kZ)。

  (3)弧度制:

  ①1弧度的角: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

  ②规定: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l是以角作为圆心角时所对圆弧的长,r为半径。

  ③用弧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弧度制。比值与所取的.r的大小无关,仅与角的大小有关。

  ④弧度与角度的换算:360弧度;180弧度。

  ⑤弧长公式:l=||r,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lr=||r2.

  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设是一个任意角,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那么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分别是:sin =y,cos =x,tan =,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2)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口诀是: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

  3.三角函数线

  设角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始边与x轴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过P作PM垂直于x轴于M。由三角函数的定义知,点P的坐标为(cos_,sin_),即P(cos_,sin_),其中cos =OM,sin =MP,单位圆与x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单位圆在A点的切线与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T,则tan =AT。我们把有向线段OM、MP、AT叫做的余弦线、正弦线、正切线。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1

  1.有向线段的定义

  线段的端点A为始点,端点B为终点,这时线段AB具有射线AB的方向.像这样,具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记作:.

  2.有向线段的三要素:有向线段包含三个要素:始点、方向和长度.

  3.向量的定义:(1)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向量有两个要素:大小和方向.

  (2)向量的表示方法:①用两个大写的英文字母及前头表示,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时,也称其为向量.书写时,则用带箭头的小写字母,,,来表示.

  4.向量的长度(模):如果向量=,那么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长度(或模),记作||.

  5.相等向量:如果两个向量和的方向相同且长度相等,则称和相等,记作:=.

  6.相反向量:与向量等长且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的相反向量,记作:-.

  7.向量平行(共线):如果两个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则称这两个向量平行,向量平行也称向量共线.向量平行于向量,记作//.规定: //.

  8.零向量:长度等于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零向量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是任意的.由于零向量方向的特殊性,解答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中是零向量还是非零向量.

  9.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10.向量的加法运算:

  (1)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11.向量的减法运算

  12、两向量的和差的模与两向量模的和差之间的关系

  对于任意两个向量,,都有|||-|||||+||.

  13.数乘向量的定义:

  实数和向量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做数乘向量,记作.

  向量的'长度与方向规定为:(1)||=|

  (2)当0时,与方向相同;当0时,与方向相反.

  (3)当=0时,当=时,=.

  14.数乘向量的运算律:(1))= (结合律)

  (2)(+) =+(第一分配律)(3)(+)=+.(第二分配律)

  15.平行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向量,则//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实数,使得=.

  如果与不共线,若m=n,则m=n=0.

  16.非零向量的单位向量:非零向量的单位向量是指与同向的单位向量,通常记作.

  =||,即==(,)

  17.线段中点的向量表达式

  点M是线段AB的中点,O是平面内任意一点,则=(+).

  18.平面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如果=(a1,a2),=(b1,b2),则

  +=(a1+b1,a2+b2);-=(a1-b1,a2-b2);=(a1,a2).

  19.利用两点表示向量:如果A(x1,y1),B(x2,y2),则=(x2-x1,y2-y1).

  20.两向量相等和平行的条件:若=(a1,a2),=(b1,b2) ,则

  =a1=b1且a2=b2.

  //a1b2-a2b1=0.特别地,如果b10,b20,则// =.

  21.向量的长度公式:若=(a1,a2),则||=.

  22.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A(x1,y1),B(x2,y2),则||=.

  23.中点公式

  若点A(x1,y1),点B(x2,y2),点M(x,y)是线段AB的中点,则x=,y= .

  24.重心公式

  在△ABC中,若A(x1,y1),B(x2,y2),A(x3,y3),,△ABC的重心为G(x,y),则

  x=,y=

  25.(1)两个向量夹角的取值范围是[0,p],即0,p.

  当=0时,与同向;当=p时,与反向

  当= 时,与垂直,记作.

  (3)向量的内积定义:=||||cos.

  其中,||cos叫做向量在向量方向上的正射影的数量.规定=0.

  (4)内积的几何意义

  与的内积的几何意义是的模与在方向上的正射影的数量,或的模与在 方向上的正射影数量的乘积

  当0,90时,0;=90时,

  90时,0.

  26.向量内积的运算律:

  (1)交换率

  (2)数乘结合律

  (3)分配律

  (4)不满足组合律

  27.向量内积满足乘法公式

  29.向量内积的应用: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2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各个面面积之和

  2圆柱的表面积3圆锥的表面积

  4圆台的表面积

  5球的表面积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2锥体的体积

  3台体的体积

  4球体的体积

  高二数学必修二知识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

  1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平面ABCD等。

  3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L

  B∈L=>Lα

  A∈α

  B∈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B、C三点不共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α、B∈α、C∈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α∩β=>α∩β=L,且P∈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共面直线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b、c是三条直线

  a∥b

  c∥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注意点:

  ①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b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③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b;

  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2.1.4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可用aα来表示

  aαa∩α=Aa∥α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简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符号表示:

  aα

  bβ=>a∥α

  a∥b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aβ

  bβ

  a∩b=Pβ∥α

  a∥α

  b∥α

  2、判断两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种:

  (1)用定义;

  (2)判定定理;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2.2.3—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简记为: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符号表示:

  a∥α

  aβa∥b

  α∩β=b

  作用:利用该定理可解决直线间的平行问题。

  2、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符号表示:

  α∥β

  α∩γ=aa∥b

  β∩γ=b

  作用:可以由平面与平面平行得出直线与直线平行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定义

  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公共点P叫做垂足。

  2、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注意点:a)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一条件不可忽视;

  b)定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垂直”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二面角的概念:表示从空间一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

  2、二面角的记法:二面角α-l-β或α-AB-β

  3、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2.3.3—2.3.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1、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2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3

  等差数列

  对于一个数列{an},如果任意相邻两项之差为一个常数,那么该数列为等差数列,且称这一定值差为公差,记为d;从第一项a1到第n项an的总和,记为Sn。

  那么,通项公式为,其求法很重要,利用了“叠加原理”的思想:

  将以上n—1个式子相加,便会接连消去很多相关的项,最终等式左边余下an,而右边则余下a1和n—1个d,如此便得到上述通项公式。

  此外,数列前n项的和,其具体推导方式较简单,可用以上类似的叠加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迭代的方法,在此,不再复述。

  值得说明的是,前n项的和Sn除以n后,便得到一个以a1为首项,以d/2为公差的新数列,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使很多涉及Sn的数列问题迎刃而解。

  等比数列

  对于一个数列{an},如果任意相邻两项之商(即二者的比)为一个常数,那么该数列为等比数列,且称这一定值商为公比q;从第一项a1到第n项an的总和,记为Tn。

  那么,通项公式为(即a1乘以q的(n—1)次方,其推导为“连乘原理”的思想:

  a2=a1Xq,

  a3=a2Xq,

  a4=a3Xq,

  ````````

  an=an—1Xq,

  将以上(n—1)项相乘,左右消去相应项后,左边余下an,右边余下a1和(n—1)个q的乘积,也即得到了所述通项公式。

  此外,当q=1时该数列的前n项和Tn=a1Xn

  当q≠1时该数列前n项的和Tn=a1X(1—q^(n))/(1—q)。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4

  【不等关系及不等式】

  一、不等关系及不等式知识点

  1.不等式的定义

  在客观世界中,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用数学符号、、连接两个数或代数式以表示它们之间的不等关系,含有这些不等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两个实数的大小是用实数的运算性质来定义的.,有a-baa-b=0a-ba0,则有a/baa/b=1a/ba

  3.不等式的性质

  (1)对称性:ab

  (2)传递性:ab,ba

  (3)可加性:aa+cb+c,ab,ca+c

  (4)可乘性:ab,cacb0,c0bd;

  (5)可乘方:a0bn(nN,n

  (6)可开方:a0

  (nN,n2).

  注意:

  一个技巧

  作差法变形的技巧:作差法中变形是关键,常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

  一种方法

  待定系数法:求代数式的范围时,先用已知的代数式表示目标式,再利用多项式相等的法则求出参数,最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出目标式的范围.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5

  1.万能公式令tan(a/2)=t sina=2t/(1+t^2) cosa=(1-t^2)/(1+t^2) tana=2t/(1-t^2)

  2.辅助角公式 asint+bcost=(a^2+b^2)^(1/2)sin(t+r) cosr=a/[(a^2+b^2)^(1/2)] sinr=b/[(a^2+b^2)^(1/2)] tanr=b/a

  3.三倍角公式 sin(3a)=3sina-4(sina)^3 cos(3a)=4(cosa)^3-3cosa tan(3a)=[3tana-(tana)^3]/[1-3(tana^2)] 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2 cosa*cosb=[cos(a+b)+cos(a-b)]/2 sina*sinb=-[cos(a+b)-cos(a-b)]/2 sina+sinb=2sin[(a+b)/2]cos[(a-b)/2]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向量公式: 1.单位向量:单位向量a0=向量a/|向量a| 2.P(x,y) 那么 向量OP=x 向量i+y 向量j |向量OP|=根号(x 平方+y 平方) 3.P1(x1,y1) P2(x2,y2) 那么向量P1P2={x2-x1,y2-y1} |向量P1P2|=根号[(x2-x1)平方+(y2-y1)平方]

  4.向量a={x1,x2}向量b={x2,y2} 向量a*向量b=|向量a|*|向量b|*Cosα=x1x2+y1y2 Cosα=向量a*向量b/|向量a|*|向量b| (x1x2+y1y2) 根号(x1平方+y1 平方)*根号(x2 平方+y2 平方)

  5.空间向量:同上推论 (提示:向量a={x,y,z})

  6.充要条件: 如果向量a向量b 那么向量a*向量b=0 如果向量a//向量b 那么向量a*向量b=|向量a|*|向量b| 或者x1/x2=y1/y2

  7.|向量a向量b|平方 =|向量a|平方+|向量b|平方2 向量a*向量b =(向量a向量b)平方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二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5-01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0-19

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2-13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06-22

高二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11-06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08-07

高二数学的教学总结11-19

高二数学教学总结12-23

高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