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家》的序和跋·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的序和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的序和跋·教案1
ⅰ.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①。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造绿窗纱。
【注释】①阑干:纵横的样子,夜深之象。南斗:二十八宿之一,在北斗之南,有六星。
【赏析】这首诗抒写对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感受,清新而有情致。在月色明亮的深夜,天上的北斗七星纵横,南斗六星闪烁。今天晚上,偏偏感觉到春气渐暖,外边的虫声透过绿窗纱传进了屋中。诗人对自然界物候变化的感受细致入微,构思新颖别致,描写清丽细腻。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扉(fēi):门扇:如:柴扉。
诅(zǔ):1.诅咒。本文取此义。2.盟誓;发誓。
删(shān):去掉(文辞中的某些字句)。
赘(zhuì):1.多余的;无用的。如:累赘。2.男女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的成员。如:招赘。
二、词语识记
激流:湍急的水流。
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降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序跋:序文和跋文。
序文: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
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
三、预习效果反馈
1.《家》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2.《〈家〉的序和跋》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3.“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从这句话中,你悟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思想?
4.“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这句话告诉了你什么信息?
ⅲ.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但是我并不,并不。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中间。
2.文学常识:
(1)《家》的作者是,现代作家,原名,祖籍,1904年生于。
(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爱情三部曲是
、。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跋》
1.第1段:交代我写《家》的原因
2.第2段:交代了因为自己年轻,而没有明确地给读者指出一条路
3.第3段:交代了放弃重写《家》的原因
4.第4、5段:表达对青春的赞美。
(三)写作特点
表达方式:本文没有曲折的故事,大篇幅的叙述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词语运用:朴实的语言,不加雕琢,顺手拈来,流畅自然,饱含真情。
中心表达:《序》反映了自己青年时的思想,《跋》表达了自己创作的动机。
写作借鉴:“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意思是把自己心里想的、嘴上说的,写下来便是真情的流露。平时我们总是感觉不会写作文,问题就在于不善于捕捉自己思想的火花,不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更不善于用笔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本文表达自己的真情、表述自己的生活,是我们大家应该学习的。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一)重难点句子
1.“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生活虽然是黑暗的,但作者始终是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战士。他用什么去和黑暗搏斗呢?他走上了一条当年许多进步青年所走的`道路——用文学来展示生活,激励人们前进。展开生活的图画,让读者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这就是巴金“搏斗”的内容。
2.“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把生活比作激流,生活就像激流那样勇往直前,充满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滓……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的是来征服它。”
(二)对《跋》中第一段的诠释
在《跋》的第一段中,作者讲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也讲到了作者的创作体验:“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正是由于巴金目睹了生活中那些悲惨的结局,目睹了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才使得巴金的《家》是那样的感人,那样的富有生活气息。
ⅳ.当堂练习
1.巴金的《家》的“序”和“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巴金把生活比作了什么?他对生活有什么态度?
《家》的序和跋·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 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三、 教学时间:2课时
四、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准备:
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
袅袅:本文指烟气回旋上升的样子。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心情平静地对待。
泰然:形容心神安定、不在意的样子。
一应俱全:一切应该有的全有。
温馨:温暖芳香,充满温情。
陶冶:比喻用良好的条件给人的思想、品格、学识等以积极的影响。
黯然失色:形容暗淡无光的样子。或形容内心沮丧,情绪低落的样子。本文中的意思取前者。
落叶归根:比喻事物都要有一定的着落和归宿。现多比喻客居异国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土。
(一)情境导入
(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
(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研讨课文
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简介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3、课文分析
A、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 引子有什么作用?
(2) 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 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4)船是渔民的家,找出第一部分最能体现“家”特点的词语。
(5)作者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明确:
(1)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2)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
(3)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写起:在南方水乡荡舟时,见迎面而来的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让自然是“家”了。所以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引出结论:家是一只船。
由“渔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家是一只船。
(4)(船上炊烟袅袅;饭菜的香味;孩子的嬉笑声;食住器具,一一俱全。)
(5)作者的写作方式 :先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即先叙后议再抒情)
C、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D、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组学习,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4、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三、布置作业
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你对“家”的感受。
【《家》的序和跋·教案】相关文章:
跋子瞻和陶诗原文及赏析10-27
狼跋原文及赏析03-09
狼跋原文及赏析03-21
《狼跋》原文及赏析04-03
《和同为一家》教案09-14
《荔枝图序》教案03-05
《伶官传序》教案03-07
《愚溪诗序》教案03-17
《滕王阁序》教案07-01
琵琶行并序教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