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颂赏析

时间:2022-11-22 07:21:55 赏析 我要投稿

红旗颂赏析

《红旗颂》是我国国宝级交响乐曲,由我国作曲家吕其明创作于1965年,在当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首演,取得巨大的成功,轰动了整个世界乐坛。后来,作为电影《开国大典》的电影音乐,《红旗颂》的每一次出现都让新中国成立的盛典在眼前再次浮现,乐曲也因此称为许多红色经典的音乐会、歌舞剧保留的曲目和配乐。乐曲运用凝练概括的象征性手法,以通谷鲜明的音乐语言和强功能结构的和声背景所烘托的波浪式旋律进行,热情讴歌了1949年月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讴歌了中国***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还不知乐曲的名字,只是清楚的记得每一次聆听时心潮澎湃、禁不住手舞足蹈的感受:激昂处,激-情荡漾,豪情满胸;流畅时,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旋律的变化,血液亦随之沸腾,一浪浪袭来的感染力,那种恢宏壮丽,那股气势滂沱象一幅铺展在眼前红旗舞动的壮丽山河…… 《红旗颂》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乐曲以嘹亮的小号和国歌作为引子,表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连接部,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描写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心潮澎湃的情怀,传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乐曲逐步发展,转向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连续的三连音音型使节奏富于动力,将乐曲抬上一个小的高-潮;号角又响了,中间部分的颂歌主题变成了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息,战斗不止的雄壮步伐以及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第三部分是主题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时刻,尽情歌颂的情绪。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力的最高-潮,乐曲气壮山河。

红旗颂》是中国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取得了成功。《红旗颂》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乐曲开始是引子,嘹亮的小号奏出以国歌为素材的号角音调,描写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

连接部,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描写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心潮

澎湃的情怀,传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乐曲逐步发展,转向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连续的三连音音型使节奏富于动力,将乐曲抬上一个小的高-潮。

号角又响了,中间部分的颂歌主题变成了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息,战斗不止的雄壮步伐以及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

第三部分是主题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时刻,尽情歌颂的情绪。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力的最高-潮,乐曲气壮山河。

管弦乐序曲《红旗颂》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创作首演距今已有40年了。回想当年创作《红旗颂》的情景,好像还在眼前。

《红旗颂》的问世,“上海之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1960年举办“上海之春”以来,新人辈出,新作品不断涌现,已经成为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音乐盛会。60年代“文-革”之前上海音乐家协会党组是“上海之春”权威的领导机构,由音乐界老前辈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黄贻钧、钟望阳、瞿维和我组成,我是其中年轻的后辈。1965年2月,在上海音协的一次党组会上,对各演出单位报来的“上海之春”初选节目进行了研究。大家认为,歌颂祖国和人民、歌颂党和人民军队的作品还应加强。因此,一致决定由我赶写一部作品,黄贻钧先生建议曲名定为《红旗颂》。当时,我毫无思想准备,感到非常突然,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老前辈们这样信任我,鼓励我,对我委以重任;紧张的是时间短,任务重,恐怕难以完成。但又想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因此,i我毅然接受了这一艰巨的创作任务,大胆地进行了创作。如今回想起来,如果没有“上海之春’’提供这一机遇和良好的创作条件与氛围;如果没有老前辈们的信任、鼓励和促进,就不可能有《红旗颂》。因此,我对音乐界前辈们的敬意与谢意,在心中油然而生。

当我进行作品酝酿、构思时,经过反复思考,首先决定《红旗颂》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为历史背景,歌颂红旗,歌颂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因此,我一方面对乐曲的结构、创作手法、调性布局、和声配器等等作了周密的安排;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我深深地陷人了对当年峥嵘岁月战斗生活的往事和自己在红旗下成长的回忆之中。

《红旗颂赏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940年5月,我刚满10岁时,父亲送我和姐姐吕晓晴参加了新四军二师文工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和艰苦生活的磨炼与考验,既熔铸了我的灵魂、意志,也赋予我血与火、爱与恨的乐思。在9年部队文工团的战斗生活和艺术实践中,我受到严峻的锻炼和革命艺术熏陶。但更重要的是,把我一颗稚嫩的心和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交融在一起。作为一个只读过4年书的10岁孩子,确实像进了一所生活大学、艺术大学。1945年9月1日,我15岁时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历史时期,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949年5月26日,我随部队进人上海,同年11月转业到新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1951年走上了电影作曲岗位。这段历史,使我刻骨铭心,永难忘怀。

我是在红旗下长大,对红旗有着深厚的感情。红旗,是革命的象征,在井冈山的绿树丛中、遵义的城堞口、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旁、百团大战指挥所、淮海战役的阵地前,凡有革命者战斗的地方,都有红旗在飘扬。红旗,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他们前仆后继,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我的父亲吕惠生是抗战时期一位新四军高级干部,1945年9月不幸被敌人逮捕,在狱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时高呼“中国和平民-主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年43岁。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一生。由于千百万先烈为革命献身,才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当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天-安-门上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当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时候,天-安-门广场国歌嘹亮,礼炮齐鸣,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人们无比激动,无比喜悦,无比自豪。那种走出黑暗获得解放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这些激动人心的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一在我眼前闪过。就在这时,几十年来,血染的战斗红旗和天-安-门的胜利红旗,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伟大崇高的形象。我热血沸腾,心潮激荡,夜不能寐,乐思、灵感、激-情源源而来,音符在脑海中闪动。我不能不动笔了。经过一个星期的日夜拼搏,激动的泪水伴我写出了《红旗颂》。5月,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的第6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著名指挥家陈传熙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管乐团联合首演,受到了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红旗颂》在曲式上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乐曲开始是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为素材的辉煌而宽广的引子,描写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时刻,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前,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激动人心的情景。引子之后,饱满激昂、优美抒展的红旗音乐主题在灿烂的C大调上喷薄而出,尽情表达着对胜利的喜悦和对红旗的赞美之情。连接部,双簧管奏出如歌的抒情优美旋律,仿佛经过了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的澎湃心怀。乐曲中部,连续着三连音音型,赋予节奏以激越的动力,号角声再度响起,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高-潮。此时,宽广的颂歌主题一变而为铿锵有力的进行曲,好似目睹人们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阔步前进的巨人步伐,以及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进入再现部后,颂歌主题再次表达了亿万人民在胜利的历史时刻,内心的巨大喜悦与自豪。尾声,号角雄伟嘹亮,气势磅礴,乐曲发展,到最高-潮,象征着伟大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红旗颂》自1965年5月首演以来,久演不衰,成为在我国音乐舞台上上演率最高,电视、广播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

许多年来,我收到很多很多听众和专家同行热情的来信,捧读这些来信,常使我激动不已。听众刘一闻先生在信中写道:“我是尊作的忠实听众,早在念中学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凌就十分喜爱您的《红旗颂》,当得知这届(1995年)“上海之春" 莲有您的专场演出,其中有《红旗颂》时,我的心情便不能平静下锺来,我带着全家人一同来听《红旗颂》。当《红旗颂》奏响之后,我几乎是含着热泪听完的。我想,象我这样的听众决不在少数!吕先生,我一听到这首曲子,心中便充满了激奋,我对《红旗颂》从心中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音乐会结束回家后,我根本无法入睡,因此就提笔给您写信,来向您表达我——一个晚辈对您的敬仰。”我的老战友的孩子李曦邑从美国回国来看我,希望我送他《红旗颂》磁带。小李带了这盘磁带返美后来信说:“吕叔叔:我回美国后,几乎每天听一遍您的《红旗颂》!我会永远记住您和我爸爸这一代人的精神,我永远是中国人。”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工人汪朝光同志在信中寄来10元钱,他说他太喜欢《红旗颂》了,请我帮他买一盒磁带。四川绵阳市一位企业干部梁茵同志来信说:“您的大作《红旗颂》我听了10多年,仍是百听不厌,实在是喜欢极了。”

《红旗颂赏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川省歌舞剧院指挥家邓思义先生于1997年11月14日来信说:“《红旗颂》在四川影响很大,我省的三个专业乐团和学生乐团都曾先后在音乐会上多次演奏。最近,在成都举

行的第5届中国艺术节,中国交响乐团在俞峰的指挥下,也演奏了《红旗颂》,乐曲优美的旋律,辉煌的气势,给人以极大的震撼。随着这部作品的不断普及,《红旗颂》必将在社会上和人民心灵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和震动。’’珠影乐团著名指挥家丁家琳先生1 997年9月28日来信说:“您的作品一直是我所钦佩的楷模。此次《红旗颂》的演出,影响极大。最近我们团的演出,几乎每个单位都提出一定要演《红旗颂》,演出后反映都很强烈。一部作品,技巧再高,内涵再深,如果没有人能昕匿,没有人喜欢听,甚至连演奏的人都不知道演奏的是什么,它的生命力又在哪里呢?”

更使人高兴的是,2004年春节,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了一台“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红旗颂》作为音乐会的压轴节目,由奥地利国家音乐家交响乐团演奏。当演奏结束时,全场响起了长时间暴风雨般的掌声,令人激动,令人振奋。这说明,《红旗颂》不仅受到国内听众的喜爱,而且,也受到国外朋友的欢迎。

由于《红旗颂》问世以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评选为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

我十分感谢众多热情听众喜爱《红旗颂》,衷心感谢对我的支持、信任和鼓励。40年来,《红旗颂》没有被人们遗忘,使我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艺工作者,要通过长期战斗生活的洗礼、磨练和积累,培养出一种神圣的、诚挚的情感,这是《红旗颂》成败的根本关键所在。我在一篇文章中,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我热爱伟大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热爱伟大、勤劳、善良、勇敢的人民,热爱伟大的党。我要为之奉献我的一切。我要用真诚、热爱和智慧的劳动,来回报祖国、党、人民和人民军队的养育之恩。我要将我生命的全部热忱交织在我的音乐作品中,来讴歌祖国和人民、党和人民军队光荣的昨天、辉煌的今天和灿烂的未来。因此在创作《红旗颂》时,我点燃了创作灵感激-情的火花,把这种神圣、诚挚的爱融会渗透到《红旗颂》的作品之中。同时,也传达到广大听众的心灵之中。这就是我创作《红旗颂》的初衷。" 交响音乐在西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传来中国不过七八十年。如何使外来的西方艺术形式为中国普通听众所接受,我觉得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很多,但很主要的一点是:尊重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欣赏习惯——我们有众多的地方戏曲,各地丰富优美的民歌,培育了人们根深蒂固的欣赏习惯——喜爱听旋律。因此,写好《红旗颂》颂歌音乐主题,让普通听

众喜欢听、听得懂,成了这一器乐作品成功的另一关键。我在主题写作时,注重保持音乐的民族风格。但是,我并没有以现成的民间音调为素材,而是根据需要,吸收某些民间音乐的因素,采取更为概括(不限于某一地区)的写法,使颂歌音乐主题具有较浓郁的民族特征、民族神韵和民族气派。

另一方面,从国歌中演化而来的主导动机(或称引子),在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乐曲开头到尾声,主导动机不断出现,使红旗飘飘的音乐形象自始至终贯穿全曲,与颂歌主题相辅相成,成为全曲的主体。因此,《红旗颂》的音乐形象非常集中、统一、凝炼和鲜明。

在考虑乐曲的和声与配器时,首先要符合乐曲明朗、热情、豪放、颂歌性的总体风格。因此,我运用了传统的、纯朴的、明朗的和声语言。使那种强功能结构的和声背景所烘托的大波浪式的旋律进行,洋溢着壮丽豪迈的气概和崇高的音乐气质,具有英雄性与史诗性的特点。

在配器方面,则根据乐曲内容和情感的需要,集中使用铜管乐和弦乐,使其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灿烂辉煌。同时,也特别注意乐曲(强弱,快慢,音色,音域,调性等等)的艺术对比,使乐曲既有变化,又很统一。

综上所述,我在写作中,寻求自己的创作思维、美学追求、艺术风格,澎湃的激-情、流畅的乐思与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得到高度的综合统一,使《红旗颂》成为一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奉献给时代和人民。

《红旗颂》是我的代表作之一。40年来,《红旗颂》不仅没有被人们遗忘,经受了历史的审视和实践的检验,而且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更加辽阔的时空得到了传播,使我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和顿悟。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人心是最权威的裁判员。越是扎根民族土壤的作品,越富有艺术的生命力。我不求《红旗颂》笼罩什么耀眼的光环,只要她伴随时代的脉搏跳动,溶人社会的和鸣,并被广大听众所接受,所喜爱,所钟情,这就是我的希望和追求。他们的认可与赞许,是我最大的欣慰,也是对我最高的褒奖。正因为如此,为祖国、为人民而写作,对我来说,绝不是一句过时的口号,而是终身的崇高天职和神圣使命。

上海编者补记:

吕其明同志音乐创作60余载,用生命的全部热诚讴歌光荣的昨天、辉煌的今天和灿烂的未来。他曾为电影《铁道游击队》、《红日》(合作)、《白求恩大夫》、《庐山恋》、《南昌起义》、《城南旧事》、《雷雨》、《子夜》、《焦裕禄》等50余部故事片、200多部(集)电视剧作曲,还创作了10余部管弦乐作品,先后获24项音乐创作奖。其中,《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微山湖》、《啊,故乡》、《谁不说俺家乡好》(合作)等,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

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是吕其明同志的代表作之一,被评为“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这是一部气壮山河的不朽的传世之作,展现了史诗般的历史画卷。如果说,吕其明同志的一生是一部交响乐的话,那么,《红旗颂》的创作与成功,便是其中当之无愧的华彩乐章。

民族管弦乐《红旗颂》赏析2017-05-11 08:05 | #2楼

《红旗颂》在艺术形式、曲式结构、和声运用、旋律色彩、节奏把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独特性,都更加有力地表现了音乐主题,更加深入地展现了音乐的思想内涵,实现了艺术形式与宏大深邃思想主题的完美结合,把中国管弦音乐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思想内涵上,它以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博大的民族主义情怀、火热的革命主义激-情。本文深入分析该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重要启示,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民族管弦音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 引言

《红旗颂》系中国著名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经典管弦乐曲。作品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与交响乐曲的表现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展现和服务重大历史题材,取得了巨大成功。其艺术价值,首先表现在艺术形式创新上,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运用、旋律色彩、节奏把握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独特性,都更加有力地表现了音乐主题,更加深入地展现了音乐的思想内涵。其次,表现在艺术创作模式上,《红旗颂》第一次成功把重大历史题材运用到管弦乐曲中,不仅开创了中国管弦乐曲创作的新境界,也为音乐艺术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提供了有益的模式和思考,使交响乐曲、管弦乐曲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音乐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的完美融合,拓展了重大革命历史的音乐表现形式,丰富和发展了管弦乐曲的创作题材。再次,表现在艺术创作风格上,《红旗颂》把外国交响乐等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乐器结合,挖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内涵与精髓,无论是音乐内涵还是表现形式,都充分展示了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这些成功之处都显示了《红旗颂》不朽的艺术价值。

二 背景与内涵

1 时代背景

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独立和解放。此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

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和繁荣景象。为生动展现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全面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大主题,音乐艺术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同时,随着中苏关系的友好发展,大量的音乐艺术传入我国,特别是苏联对革命历史为题材和以革命历史歌曲音调为主题的交响乐曲的成功探索,给我国音乐艺术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也给《红旗颂》创作与诞生提供了可能。

2 思想内涵

五星红旗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赋予了《红旗颂》以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是因为五星红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它映现的是一幕幕艰苦卓绝而又气壮山河的宏大的历史场景,彰显的是一种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昭示的是一种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决心。作品吸收了《国歌》、《东方红》、《国际歌》三支歌曲的旋律,按照新中国成立、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全国人民在五星红旗引领下阔步前进的思路,构思和谋划音乐结构和音乐元素,真实记录了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的历史情景,深情回顾了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英勇献身的无数革命烈士,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议的精神面貌,整体旋律既缠绵舒缓又高亢激昂,既有深情的追思又有美好的展望。作品一经演奏,便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 艺术与特色

1 旋律色彩

《红旗颂》是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奏鸣曲式结构。在显示部,音乐节奏是4/4拍,旋律层次丰富多变而且题材热烈,充满深情。在音乐进行中,弦乐深情地奏出了两个高音,生动再现了天-安-门广场国歌嘹亮、人群如潮的景象。在展开部,音乐节奏在持续了三连音之后,变为四分音符和附近音符,节奏为2/4拍,旋律变得明朗而欢快,象征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坚定信念。在连接部,音乐注重内心刻画,旋律由双簧奏出,时而悠扬,时而充满哀的气息,与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表现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对红旗的无限热爱。纵观整个作品的旋律,总的基调是高亢激昂的,而连接部所表现的是与主题音乐迥异的旋律,目的是衬托人们对红旗热爱、崇敬的复杂情感,这样更加生动地突出了音乐主题,增强了音乐的内涵和感染力。

2 和声运用

总体来看,《红旗颂》在和声运用方面具有三个特点,即注重和声音响与明朗、热情、

豪放的乐曲总体风格保持一致,注重使用古典、淳朴的强功能结构和声,注重合理地安排调性布局。在和声的安排上,作者独具匠心,如为升华对红旗的情感,作者在呈示部安排了两个乐段,前一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分别在属系和弦、D7—T上进行,使音乐充满了倾向性力量、新颖脱俗之美,把人们引入到一个红旗漫天飞舞的情景;后一个乐段由乐句和结尾构成,音乐分别以下属系和弦、BVⅡ—Ⅱ9—D3和D—D的和声进行,音响效果充满了张力,生动描绘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和人们激奋的心情。在调性转换上,作品根据音乐的发展,不断转换调性,如作品展开部,音乐由弦乐按照三连音节奏进行演奏,调性按照D—bB—bE—F—Ba—Bd—Bg—Bb—C—bB的调式进行变换,生动再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场景。在强功能和声运用上,作品注重正三和弦、重属和弦、副属和弦等和声运用,增强了音乐的表达效果和表现能力,洋溢着壮丽豪迈的气概和崇高的音乐气质。

3 曲式结构

《红旗颂》是典型的三部古今奏鸣曲式结构,即作品由引子、连接部和尾声三部分组成。作品的曲式结构极为严谨,如作品引子部分,音乐旋律为C大调,先由小号奏出引子,而后木管奏出炫金属般的颤音,引导小提琴、大号等乐器奏出《国歌》的主题;呈示部的音乐旋律为C大调,先由圆号反复奏出后,然后由大号和长号奏出《国歌》旋律,引出弦乐器在C大调上奏出富有歌唱性质的音乐主题,再由弦乐和木管从C大调转至D大调演奏;连接部的音乐旋律为D大调,先由双簧管演奏,而后转为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真切地表现了人民对红旗的复杂情感。作品展开部分的音乐为B大调,先由弦乐奏出三连音节奏,而后由木管以进行曲的音调演奏,并加之以铜管和打击乐的伴奏,营造了一种声势浩大的气氛,象征全国人民高举红旗阔步前进的决心和意志。再现部的音乐旋律为C大调,先由木管和弦乐重复再现音乐开始的主题,而后由管弦乐队的所有乐器集体演奏,声势更为宏大,音乐旋律随之发展到了高-潮;尾声部分的旋律重回C大调,首段的音乐主题重复再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4 节奏特点

音乐节奏是对音高材料有机组合并在音乐主题指令下有效运动的元素。《红旗颂》在节奏方面颇有特点,这点从作品的展开部可以看出。作品的展开部由三段组成,第一段是5个乐句,随着音乐调性的变换,音符呈波浪式发展,音响由低到高,犹如波涛一样汹涌,音乐的情绪也发展得更为紧张和激烈。第二段的则以三连音为主,节奏有力,音乐短促,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前仆后继、不懈奋斗的主题。第三乐段的音型是4分音符和附音符,节奏为2/4拍,音乐明朗、激昂,生动再现了中国人民对革命胜利和新中

国的成立的喜悦心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在3乐段结束之后,第一个乐段的音乐主题又重复再现,音乐节奏更为急促更为有力,音乐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 感悟与启示

1 加强艺术修养是前提

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创作都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红旗颂》创作的巨大成功,是与作曲家的思想理念、生活阅历、艺术修养分不开的。作曲家吕其明是从革命战争中走过来,战场上的硝烟弥漫、英雄的忘我拼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都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符号烙印在作曲家的心中,深刻影响着作曲家创作理念、创作风格的形成。在此之后,吕其明始终坚持为革命而创作,为人民而创作,因此,在创作中总是自觉地吸收和借鉴民族音乐传统表现形式,使之更好地展现音乐的思想主题。这种思想情感和创作理念是吕其明成功创作《红旗颂》的前提和保证。它启示人们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必须加强艺术修养,注重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才能使音乐艺术更好地进入群众心中,引起群众的 共鸣;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使音乐作品更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音乐艺术家要注重在深入群众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汲取艺术创作的营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努力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反映时代精神的音乐艺术作品。

2 反映时代主流是根本

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是音乐艺术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红旗颂》诞生以来,它那庄严浑厚、铿锵有力、动人心魄的旋律,被广泛地引入影视作品之中,艺术展现了时代的主旋律。《红旗颂》的深远影响更表现在它对人们心灵的教育、熏陶与感化方面,沐浴在《红旗颂》宏大的音响里,人们都深深为之振憾、为之激动,它把人们带入了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引发人们对革命先烈无限的缅怀和崇敬,启示人们新中国成立前所走过的艰辛曲折的道路,教育人们继承革命先烈遗志,高举用革命先烈染红的旗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锐意创新、团结拼搏。从一定意义上说,作品的影响和意义,其主题内涵远远超过了它的艺术形式。它启示人们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更为完美的音乐形式反映时代面貌、讴歌时代发展,奏响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以先进、激昂、健康的思想主题激励人、鼓舞人。 3 追求完美形式是关键

艺术只有实现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统一,才能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以及永久的艺术价值,二者选一或者厚此薄彼,都是不正确的,都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来。《红旗颂》把宏大

深邃的思想主题与完美的形式进行结合,把我国管弦音乐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在艺术还是在思想上都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就总体风格而言,作品从国歌中演化而来的主导动机从乐曲开头到尾声不断出现,使红旗飘飘的音乐形象自始至终贯穿全曲,音乐形象非常集中、统一、凝炼和鲜明;乐曲的和声运用了传统的纯朴而明朗的和声语言,具有英雄性与史诗性的特点;在配器方面则根据乐曲内容和情感的需要,集中使用铜管乐和弦乐,强化乐曲强弱、快慢、音色、音域、调性等艺术对比,都与总体风格有机融为了一体,有力而又深刻地表达了音乐主题、突出了音乐内涵。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在继承我国传统艺术技巧、吸引西方音乐表现形式而进行创新创造的结果,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启示人们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必须学习和继承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从中汲取营养、得到启示,必须学习和借鉴外国一切文化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技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人民群众需求进行创新、创造、创作,拓宽创作题材,培育创作风格,创造更多精品。

五 结语

《红旗颂》在艺术形式、曲式结构、和声运用、旋律色彩、节奏把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独特性,都更加有力地表现了音乐主题,更加深入地展现了音乐的思想内涵,实现了艺术形式与宏大深邃思想主题的完美结合,把我国管弦音乐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思想内涵上,它以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博大的民族主义情怀、火热的革命主义激-情,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高举红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成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红旗颂》也因之走向了永恒和不朽。

【红旗颂赏析】相关文章:

民族管弦乐红旗颂赏析03-03

《红旗颂》教案01-09

酒德颂原文及赏析05-02

雪莱《西风颂》原文及赏析01-06

高一《祖国山川颂》赏析04-04

五四红旗材料09-22

可爱颂教案08-19

《秋颂》教案02-26

雷电颂教案05-10

红旗食堂汇报材料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