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防范不良贷款
近来人们对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问题较为关注,由此引发的各种担心、猜测、分析、议论颇多。如何来看-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在连续四个季度上升后,是否还会继续上升?是否会成为银行经营中的“定时炸弹”?本文就此做些分析,以飨读者。
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是健康的
受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使得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反弹上升。到2012年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5%,比年初上升0.0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出现反弹上升,到9月末又比年初增加了509亿元。对此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也不必过于担心,总体来看,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是健康的。>>更多最新相关资讯请点击合时代进行浏览…
不良贷款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出现了连续四个季度的上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论是与中国银行业的过去比,还是与国际上的同类银行业的同期比较,都是比较低的。0.95%的不良率仍在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区间内,仅比2011年末高0.01个百分点。就国际同业比较来看,即使是那些国际上的知名银行或曾被认为风险管理比较好的银行,如今的不良贷款率也都在上升。据最新披露的报表数据显示,2012年9月末,巴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4.5%、巴克莱银行3.7%、苏格兰皇家银行9%、摩根大通银行1.12%、美国银行2.64%、花旗银行1.85%、桑坦德银行4.33%、德意志银行2.5%,汇丰银行6月末的不良率为4.1%。目前中国银行业能保持这个不良贷款率水平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且比预期的要好。这主要还是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目前的不良贷款还不会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2012年年初以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势头,前三季度就新增了509亿元的不良贷款,从简单的数字来看,确实比较大,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与同期实现的9810亿元净利润相比,就比较小了。且同期银行计提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已经达到289%了,是不良贷款余额的2.9倍,银行完全可以承受。即使2012年以来新增的不良贷款全部损失,全部核销,银行当期的利润也不会减少。即使把历年累积的4788亿元的不良贷款全部处置完,还可能会有拨备回拨而增加利润总额,使2012年银行业的利润更高。
目前的不良贷款率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不良贷款率是银行在经营贷款中出现的一种正常情况,只要在预期之内就可以接受、可以容忍。如果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过于谨慎,只要有点风险就不敢贷、不愿贷,使不良率过低或零不良率,不仅对经济发展不利,对银行自身的发展也没有好处。银行经营的目标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的最大化,而不是追求贷款的零不良率。当然容忍不是不要重视、不要关注,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信贷资产的质量对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不良贷款率持续升高会直接威胁
到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但过于谨慎的零不良率也不是银行经营所要追求的目标。需要说明的是,不良贷款不等于是损失贷款,根据历史数据统计,不良贷款中有50%以上仍可以全额收回,真正损失需核销的不到10%。
现在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有人对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存有疑虑,担心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不实,贷款的质量分类不准。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银行的净利润能否持续增长,不良贷款率能否保持稳定。如都能保持稳定,就说明信贷资产质量是真实的。反之,如净利润出现较大的不稳定,不良贷款率忽高忽低,波动较大,就说明这家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有问题。至于贷款分类的偏离度,总是会存在的,因为不同角度还会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实际的检查和监测结果看,偏离度还是非常小的。事实上,只要监管部门贷款质量分类的标准不变,银行严格执行监管规定的分类原则,就没有问题。尽管在具体掌握上各家银行还会有些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实施了更加严格的分类标准。如工商银行就对客户的交叉违约有严格的分类要求,客户只要有一笔贷款违约,且不论该客户是在本行发生违约,还是在他行发生违约,就将该客户在本行的所有贷款不论是否到期、是否按期还本付息,全部归入次级贷款,即不良贷款管理。再如通常是把逾期或欠息超过90天须列入次级贷款,而工商银行则规定法人客户的贷款只要逾期或欠息超过30天就分类为次级贷款,并按此分类的结果对外披露不良贷款。
经济增长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
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下降,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现象,我们不能把它作为银行贷款质量的常态来看。由于在转型时期,银行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尽管剥离了一部分,但没有剥离彻底,留下来的不良贷款基数还比较大,有足够的下降空间。近10年来,借助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势,并通过日趋严格的风险管理,使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乘势实现了持续的“双下降”。现在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期,国家已明确每年的GDP增长保持在7.5%左右,这也意味着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也将由“双下降”进入稳定期。
《如何防范不良贷款》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所谓稳定期,就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一个比较窄、可承受的区间内波动或震荡。从长期来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保持适度波动将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常态。因为支撑银行业发展的经济运行是有波动的,我们不能要求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比经济增长更加稳定不变,持续保持下降态势。事实上,目前银行总体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低于1%了,要继续以往那种“双下降”的空间也已经很小了。
当然允许不良贷款率有波动或震荡的区间,决不是说,可以大幅度地波动或震荡。1%以下的不良贷款率应当是一个比较优良的信贷资产质量区间,在这个区间内波动应属于正常范围;1%~2%的区间是需要关注的区间,风险显现,要采取必要的措施;2%以上的区间,则说明风险较大了,尤其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贷款的收益也在快速收窄,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也相应缩小。允许银行不良贷款率有一个波
动或震荡的区间也不是为银行增加不良贷款寻找理由,而是更加全面地来认识不良贷款的本质,理性看待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或下降。
客观地讲,银行不良贷款的上升或下降与经济增长、经济运行变化的相关性很强,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有时很难能完全掌控。经济增长上行时,要控制不良贷款就相对容易些;经济增长下行时,要控制不良贷款的上升就比较难了。>>更多最新相关资讯请点击合时代进行浏览…
从实证来看,GDP增长的变化与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大体有一年左右的时滞。如2017年中国的GDP开始出现了两位数增长,最高时达到11.9%的增长,然后下降,2011年一季度回落到10%以下,到2012年三季度末回落至7.4%,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银行的不良贷款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上升,这期间大体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较大,因此出口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与银行贷款质量的敏感性很高,关联度更高。出口从2017年的35%的增幅,到2011年末全年累计增幅就只有20.3%,银行的不良贷款出现反弹。到2012年一季度增幅就跌到了1位数,并持续到三季度末累计仅增长7.4%,这期间银行的不良贷款出现了持续上升。
未来中国银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能否继续保持低不良率,关键是看-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的稳定发展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基本保障。如果经济增长乏力低迷,继续下行,那么银行贷款的不良率还会持续上升。如果经济增长止跌回升,出现上行,那么银行贷款的不良率就会出现向好走势。
中国已经确定,到2020年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将在201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每年的经济增长将保持在7.5%左右。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正在进行转型,经济结构正在调整,未来的发展会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更加注重人们的消费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经济的基本面正在趋好,已出现恢复性增长。10月末与2011年同期相比,GDP增长7.7%,工业生产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出口增长11.6%,居民消费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0.7%,环比增长
1.94%,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重新回到临界点之上。经济增长的这种变化对银行贷款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不良贷款率的控制和压降奠定了基础,也使我们对保持优良的贷款质量更加充满信心。
但经济变化与银行贷款质量的变化有一个滞后期,经济出现下行不会立刻反映出贷款不良率的变化。同样当经济开始出现向好的趋向时,也不会立刻使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降下来,也有一个滞后期。况且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和环境仍不容乐观,全球经济仍然低迷,尚无复苏迹象,欧债危机仍在继续,贸易保护主义愈加盛行,局部的地区冲突还在进行等等。加上国内一些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尚在解决之中,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在威胁着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导致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潜在风险并未消除。10月末,银行的逾期贷款还在增加,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仍下降2.8%,一些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已出现半停工
的现象,出口企业较为密集、民间借贷较为活跃的东部沿海地区的违约风险隐患仍在不断显现,且有向其他地区扩散之势等等。此外还不时发生个别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等突发事件。这些因素都有可能触发新的不良贷款,银行防控贷款劣变的压力仍很大。预计年末不良贷款可能还将延续前几个季度的情况,一些风险贷款还会暴露出来。2017年银行的不良贷款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尚难确定。如果经济持续回升,银行的不良贷款至少要到2017年的上半年才有可能见底趋稳,但不良贷款率仍会控制在1%之内。
《如何防范不良贷款》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是关键
从总体上讲,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优劣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银行自身的风险识别、风险管理对信贷资产质量的优劣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好的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或减小经济发展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就是在目前经济增长放缓、下行的情况下,也不是所有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都受到同样的影响或冲击。尽管银行控制信贷资产质量的压力都在加大,且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部分银行表现得更为突出。但对一些风险偏好相对谨慎的银行,其贷款劣变的压力相对还比较小,有的银行不良贷款不仅没有增加,甚至还在继续下降。
从2012年三季度披露的信息来看,一些中小型银行不良贷款增长情况更值得关注。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幅度最大,从二季度的1.57%上升到1.65%;城商行从0.82%上升到0.85%;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从0.65%上升到0.70%。从已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看,尽管不良率指标还是比较低,都优于银行业平均的0.95%,但今年前9个月的不良贷款余额全都增加,有两家新增不良贷款已占其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33%以上,除一家外其余的也都超过了两位数。
从银行内部不同分支机构的情况来看,一些不良贷款增加较多的银行,也不是其所有的分支机构都普遍上升,其中大部分的分支机构不良贷款并没有增加,有些还是下降的,只有少数分支机构的不良贷款上升较多,使得整个银行的不良贷款上升。反过来,在一些不良贷款没增加甚至下降的银行,也不都是所有分支机构的不良贷款都是下降的,其中也有少数分支机构的不良贷款是增加的。
这里既有分支机构所在区域的市场特点因素,又与该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有关。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同样的风险因素,不同的分支机构会有不同的风险识别,不同的风险防范措施,也会有不同的风险暴露结果。如在不良贷款上升比较集中的长三角地区,也不是所有银行的分支机构不良贷款都是增加的,更不是所有的贷款都劣变为不良了,而且其中大部分机构的不良贷款还是下降的。一些不良贷款上升较多的银行分支机构,大都是近年贷款业务增速较快、风险管理又相对较弱的机构。这说明不良贷款上升有客观的外部原因,也有很重要的内部主观因素。
首先,在新劣变的不良贷款中,主要是集中在受经济下行和外需影响较大的一些行业或领域,如钢铁、
有色、水泥、航运、光伏、造船、纺织等行业出现了行业性的亏损,停产半停产的企业面较大。随着这些行业性风险的加大,银行在这些行业的贷款也在不断地劣变为不良贷款。在这些行业或领域贷款投放较多的一些银行,就会出现较大的风险压力。由于这些行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为敏感,其行业性风险一直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但在经济上行时期,这些行业的融资收益相对较高,有些银行就表现得较为激进,把大量的贷款投向这些行业。当经济出现下行时,这些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贷款投放较多、占比较大的银行,其不良贷款也会增加多一些。>>更多最新相关资讯请点击合时代进行浏览…
其次,小微企业、个人贷款是银行信贷的一片蓝海,近几年增长较快。但在业务的发展中,一些银行的分支机构为了追求短期业绩,放松了风险管理,随着经济发展增速放缓,这一板块的贷款劣变也较集中。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劣变的贷款主要是涉及虚假交易、挪用贷款、盲目投资而造成的,真正用于生产经营而劣变的并不多。其中较突出地反映在钢材贸易融资中,一些借款人以购买钢材为名,实际把贷款挪用搞民间借贷、投资房地产、商品期货等高风险领域,有的甚至不惜通过亏本销售钢材、做大销售额骗套银行资金用于投机,试图通过投机收益来贴补钢材交易的亏损,后因投资失败或资金链断裂导致贷款劣变。
第三,有的银行过度强调担保,在一些分支机构就形成了典当文化,只要有保证、有押品就发放贷款,忽视对借款人第一还贷来源的分析,也不按照规定对担保人、对押品进行现场调查或评估,完全依靠企业提供资料进行风险管理。部分企业为了能从银行获取融资,就采取相互担保、联户担保、关联担保等,形成庞大而脆弱的融资担保圈,导致企业隐性债务增加,银行潜在风险敞口扩大。即使借款人自身及其交易对手经营正常,由于对外提供担保数额较大,被担保人一旦出现问题,担保人就有可能因履行相应担保责任而导致资金链紧张。原本可用来给融资企业增信,给融资风险起缓释作用的责任保证,实际成为增大企业风险敞口和银行融资潜在风险压力因素,并在局部区域引发了一系列的违约风险,使银行的不良贷款快速增加。
第四,有些银行分支机构对客户的调查不全面、不深入,贷后管理不到位,甚至对回笼的货款也不及时扣收,造成银行与借款人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对一些企业为获得高额盈利而参与民间借贷或从民间融资的情况不了解、不掌握,市场资金稍有波动,脆弱的资金链中断,对外借贷或投资未能如期收回,就无法偿还银行贷款。
最后,少数银行分支机构为了做大规模,表现业绩,过度营销,不顾企业的实际需求,给企业人为增大贷款数额或加长贷款期限。如有些企业没有实际的资金需求,银行主动要求企业增加贷款,企业就会把所融到资金挪用到一些高风险领域;有些企业实际经营所需资金周期仅为三个月,但是银行出于种种考虑,将放款期限定为半年乃至一年,企业为覆盖贷款利息,只有冒险投资。最终投资失败,无法偿还贷款,形成不良。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不到位是导致不良贷款上升的主因。
银行要加大防范不良贷款的力度
这次经济增速减缓也是对银行贷款质量的一次很难得的真实压力测试,基本上反映了每家银行风险管理的实际状况。银行虽无力改变经济的走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银行也不是无所作为,无能为力。银行要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的关键就是要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提高防范各种风险冲击的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在经济上行时能把控住市场机会,成为市场的引领者;在经济下行时,成为风险防控的优胜者,即使整个市场发生大的灾难性危机,银行不良贷款集中爆发,仍能在同业中保持良好状态,这对每家银行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只要练好内功,就可以应对挑战,就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稳健的风险偏好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原则。贷款是银行经营的手段,目的是要获得利润,贷款是高风险业务,贷款多了,银行承担的潜在风险就大。中国现行的投融资体制,使得银行的信贷资产总量很大、占比很高。因此要在总资产中,逐步降低信贷资产的占比,这是稳健经营最主要的内容,也是防范信贷风险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信贷业务中,稳健经营主要体现在循序渐进,不搞突击,短期内不宜增长过快,更不宜把贷款增加多少列入对分支机构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指标。
要严格控制贷款的集中度。对一个行业或领域,对一家企业的融资不宜过多,过于集中。否则就容易出现集中度风险,引发大量不良贷款,对银行产生较大不利影响。银行要设置行业融资限额,防范行业性集中度风险。即使是那些被认为风险较小的行业或领域也要有限额管理,不能把贷款过多投向少数某几个领域。实行行业信贷限额控制,就是要在行业内好中选优,要及早退出风险相对大、收益相对小的融资业务。行业融资限额就是对一个行业的融资占本行全部融资的比例。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是整个经济运行的组成部分,都会有一定的市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都会有风险。尤其是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固定资本占比高,且具有极强专用性的基础材料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调整的成本较大。当然对每个行业的限额不是平均设定的,而是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自身的风险偏好来确定。每家银行的风险偏好不同、发展战略不同,在限额的确定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但限额管理是防范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工具,每家银行都必须要充分运用。
要强调信贷文化,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风险识别能力,这是银行风险管理基础的基础。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要通过各种实际案例的分析,使每个从事信贷业务的员工都能切实领会信贷文化的本质,懂得借款人借款的真实用途和第一还贷来源对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性。要让每个员工真正掌握风险识别的要领,知道怎样全面了解借款人的经营情况,知道怎样准确识别虚假订单、虚假合同、虚假交易套取银行贷款这类风险,并能熟练运用各种覆盖、缓释风险的技术和方法。
要改进和完善内部考核评价机制。要进一步调整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适度上收贷款的审批权,把贷款的营销与审批进行分离,约束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要从机制上来避免分支机构不顾潜在风险,过度强调业务的增长,过度激励贷款业务发展,过度追求短期业绩的行为。还要通过信贷业务的后评价机制来杜绝分支机构发放没有实际用途或真实交易背景的贷款,严格限制过度依赖抵押品来偿还的贷款、过度依赖第三方保证的贷款、过度依赖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等。
要严格担保贷款的管理,确保贷款安全。目前融资担保的风险仍有不断增大趋势,银行要加强对担保贷款的风险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操作规程,对不同的担保方式要有不同的风险管理要求。要严格规范关联担保,对关联担保要纳入担保企业的授信,同时要按信用贷款方式进行管理,严格控制通过关联交易放大信用敞口的做法。对企业间的相互担保,坚决不予支持,要注重实质性风险防控,不搞形式担保。对联保方式的贷款也要慎用,要严格限定在小额融资范围内,并对每个联保体要有严格的额度限制,对联保体要逐一严格调查其每个成员最大的风险承受能力,要严格限制联保贷款的用途,不能简单化,也不能随意扩大限额,以确保银行融资风险缓释措施可靠、有效。同时为更有效地防范担保问题演化成金融系统性风险,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完善会计准则,按照谨慎性原则,从严规范企业对外担保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并根据担保的性质、类型、形式建立工商业企业对外担保的分类核算体系。并要求企业将对外担保和被担保情况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一并提供给贷款银行。建议扩大征信系统登记范围,将银行借贷、信托投资、民间借贷等发生的担保均纳入征信系统,当贷款主合同金额、质量、期限等发生变化时,相关担保从合同的征信信息应随之调整。同时要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担保的征信管理,规范民间借贷担保登记和征信管理。建议监管部门对保证贷款建立专项统计制度,并定期公布相关数据,为制订监管政策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如何防范农信社不良贷款反弹2017-04-21 09:42 | #2楼
区联社成立三年多来,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区联社积极指导和带领全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上下齐心,群策群力,大胆探索创新,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强化不良贷款清收压降,取得了显著成效,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逐年稳步下降,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加强,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农合机构的不良贷款仍时有反弹,"边清边冒"现象依然存在,清收压降形势依然严峻。针对这一问题,区联社高度重视,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玉林、河池、百色等辖属农合机构进行调研,力求通过调研和分析论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解决问题。本文就是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对全区农合机构不良贷款清收压降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提出防范不良贷款反弹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不良贷款清收压降的总体情况
2017年末全区农信社四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下降30.81亿元,不良率下降11.78个百分点,降幅排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第5位;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压降30.82亿元,不良率下降11.7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下降进步度分别排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第9位和第5位。2017年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比年初减少38.17亿元,不良贷款占比11.59%,比年初下降9.62个百分点;四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54.34亿元,比年初减少4.63亿元,不良贷款占比6.60%,比年初下降2.7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下降进步度均排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第7位。全区农信社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加强,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农信社自身主要经营对象的内在弱质性及历史遗留问题、外部信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些农合机构的不良贷款仍时有反弹,清收压降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1-3月,按四级分类口径,全区农合机构累计新增不良贷款11.47亿元(其中累计新增逾期贷款9.96亿元,呆滞贷款1.44亿元,呆账贷款0.09亿元),累计收回不良贷款9.71亿元;按五级分类口径,全区农合机构累计新增不良贷款21.45亿元(其中累计新增次级贷款17.75亿元,可疑贷款3.44亿元,损失贷款0.26亿元),累计收回不良贷款19.81亿元。截止2017年3月末,全区农合机构四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56.10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76亿元;不良贷款占比5.87%,比年初下降了0.73个百分点。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97.05亿元,比年初上升了1.64亿元,其中全区有50家县级农合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上升;不良贷款占比10.15%,比年初下降了1.43个百分点,但全区仍有28家县级农合机构不良贷款率超过全区平均水平,个别县级农合机构的不良率高达26%。四、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总体呈现"余额升、占比降"特点。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分别比四级分类多40.95亿元和高4.28个百分点。
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全区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复杂,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困难,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问题。因此种种,导致了不良贷款"边清边冒"难以有效控制,不良贷款清收与压降成效不一致,这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信社不良贷款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两大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农"的弱质性、高风险性影响重大。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长期以来,我区农信社"三农"贷款余额占其贷款总额的70%左右,农村信用社的"三农"贷款余额占全区各金融机构"三农"贷款总额的90%以上(2017年4月末广西农信社系统"三农"贷款余额占全区农业贷款总额的97.29%)。贷款高度集中于"三农",而我区的农业产业基础比较脆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农业生产经营就会遭受破坏,造成损失,借款农户和农业生产企业就难以按期归还贷款,贷款形态向下迁徙,不良贷款"边清边冒"问题在所难免。例如,去年初,广西遭遇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持续性雨雪冰冻天气灾害,全区14个地级市的106个县(市、区)的灾情较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60亿元。其中:种植业经济损失48.03亿元;养殖业直接经济损失14.32亿元;林业直接经济损失215.8亿元,占全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60%。尤其是桂北毛竹受灾惨重,竹农损失巨大,其中桂北资源、兴安、全州、灌阳4县毛竹受灾面积达68.5万亩,占其毛竹种植面积的86.16%,毛竹受灾经济损失9.13亿元。全区农信社受灾客户贷款金额56.82亿元,因灾不能按期归还的贷款18.92亿元,预计今后将因此导致贷款损失15.05亿元,灾区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压降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去年9月,全区各行业遭受热带风暴"黑格比"侵袭而导致经济损失69.16亿元,全区农合机构就因此导致不良贷款新增10.07亿元。据统计,今年1-3月,因受自然灾害的持续影响,导致大量农户和农村工商企业(组织)等借款户无法按期归还,因此累计形成不良贷款19.09亿元,占累计新增不良贷款总额21.45亿元的89%。长期以来的事实表明,自然灾害是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和最大风险。"三农"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农合机构贷款的高风险性和不良贷款清收压降工作的反复性、艰巨性。
(二)国际金融危机持续综合影响。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出口外向型企业客户相对较少。因此,总体上说,全球金融危机对农信社的企业类贷款客户影响不大,但对务工就业于这些企业的借款农民工客户或农产品销售农户影响较大。作为广西农民工最大劳务输入地的广东,因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许多出口类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因此失业而被-迫提前返乡,没有象以前一样出现大笔资金随着返乡热潮而涌入本土的现象,农民工通过务工收入还贷的能力明显受到削弱,致使相当部分的农户贷款不能按时收回,形成新的不良贷款。例如,武宣县华奇林化工厂贷款150万元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厂产品滞销,经营困难,资金周转不灵,贷款于2017年1月15日到期后未能按期归还形成不良;今年1-3月武宣县就有678笔、金额720万元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因桑茧等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及甘蔗款未能及时兑付,导致农户无力按期偿还贷款而形成不良。据统计,仅去年1-10月,因农民外出务工不能按期还款原因形成的各类不良贷款就有1.2亿元,占新增不良贷款总额的29.44%;今年1-3月,全区农信社因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而导致出口类借款企业及关联借款农户不能按期还款形成新的不良贷款有2.7亿元,占新增不良贷款总额的12.59%。
(三)贷款期限设定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信社信贷管理人员受长期以来的传统经营观念影响,在贷款发放和期限的设定上,有部分基层信用社和信贷员还是按老办法,统一设定为一年或半年,而不是科学合理地按农业生产周期来设定,导致农户不能在贷款到期前获得足够的经营收入,比如种植果树属于长期投资,经营效益见效较慢,因此在贷款到期前农户种植的果树尚未有经营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借款户的还款能力,致使部分贷款形成不良。还有一些固定资产项目的贷款期限设定也不切合实际,没有按项目的建设周期和项目投资回收期来合理确定,致使贷款不能按时收回而形成不良,甚至有的项目未建成投产贷款已经到期。据统计,今年1-3月,全区农合机构因发放贷款时期限设定不合理而新增的各类不良贷款0.51亿元,占新增不良贷款总额的2.4%。
(四)信贷管理人员与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影响。相当部分农合机构信贷人员与管户数量、业务量之间的矛盾,贷款增量需求与不良贷款压降要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信贷的后续管理难以跟上,这也是不良贷款反弹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苍梧县农村信用社每个信贷员平均担负5-6个行政村的农贷管辖范围,平均每个信贷员要管理500户以上农户贷款,而要获取农户的信息,信贷员要每家每户详尽地了解农户各方面信息,耗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贷款发放后,还要对借款户进行严密的监督,防止款项挪作它用,既要放贷、管理、又要清收,工作量大。这容易形成粗放管理,影响资金的使用质量,造成到期贷款难以按期收回而形成不良。例如合浦联社由于此类原因,贷款后续监控管理不及时,致使大部分客户在归还利息期限内户头仍有零星欠息,系统自动将其分类认定为不良,仅今年3月份就因此新增不良贷款2.05亿元;南宁市区联社因此导致农户欠息形成不良的有2450户,贷款金额0.37亿元。
(五)地方行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新一轮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与农信社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农信社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但期间也出现一些由于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或开展的一些工作而无意中对农信社贷款造成影响。如苍梧县由于计划生育工作落后,前两年当地政府从全县各企、事单位干部、职工中抽调30%的人员对全县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大突击,相当部份的借款农户为了逃避计生,家中的劳动力外出珠三角一带地方谋生,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小孩,甚至有个别借款户为逃避计生,全家不知搬迁到哪里,上门找不到借款户,贷款到期无法收回从而形成不良。
(六)隐性不良贷款影响较重。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一些联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放的乡镇企业贷款质量不高,潜在风险较大,但为了顺利兑付专项票据资金和完成业务考评指标,只好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技术处理,反映在正常贷款科目中。据统计,仅玉林市郊区信用社在正常科目反映的隐性不良贷款就有315笔,金额9116.25万元,其中2017年到期的有1263.76万元,2017年、2017年到期有7852.49万元。兴业联社在专项票据兑付、统一法人改革过程中,在正常科目中反映的隐性不良贷款有11000万元,今年到期的有7332万元,占今年到期贷款总额的12.23%。这些隐性不良贷款到期后难以再盘活和清收,形成事实上的不良贷款在所难免,潜在风险很大。
(七)内部管理意识、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和影响。一方面由于农信社整体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意识跟不上。有的联社、信用社对贷款管理认识肤浅、管理形式粗放,仍然认为贷款管理就是看贷款手续齐不齐、要素全不全,忽视了贷款条件和贷款手续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核,忽视了对第一还款能力的论证分析,"重贷轻管",放松了对贷款的监控管理和制约。致使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有的信用社、信贷员仍然认为贷款逾期不要紧,只要抵押物落实,照收利息就可以了,甚至还可以加收罚息,增加收入;有的信贷员贷款到期后怕办理展期手续麻烦,而只要按时归还利息,就任由贷款逾期;有的为了便于催收,对一笔未到期正常贷款按还款计划在电脑中人为分割设置几个不同的贷款期限,致使正常贷款反映为不良贷款,管理方法不对,好心办了坏事。另一方面是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农信社新一轮的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不久,区联社成立后虽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电子化建设、业务系统开发管理等方面仍然滞后,如贷款五级分类仍不能实现实时认定更新,不利于不良贷款的事前防范和管理清收。此外,由于区联社成立三年多来,阶段性重大工作很多,任务十分繁重,工作十分辛苦,因此也产生了一些厌战、畏难情绪和依赖、等靠的消极思想,对不良贷款清收压降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八)外部经营环境的综合影响。首先是当地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当地经济、尤其是"三农"经济的发展,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收入偏低,偿债能力不高,农信社的信贷资金势必风险相对较高。其次是社会的整体诚信度不高,一些地方的农村和农民诚信意识更低,外部的贷款环境不好,社会诚信体系不够完善,农信社经营的信用环境不佳,直接影响了信贷资金的安全。再次是当地对信用的司法保障不到位,致使农信社相当部分的贷款债权没有得到实质保障,胜诉难执行,赢了官司输了钱仍然是农信社难以摆脱的一项重大困扰。农信社依法收贷难度依然较大,对农信社的借款客户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逃废债等不良思想的产生,制约了农信社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降低了经营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三、不良贷款清收压降对策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区联社成立三年多来的各项改革和业务发展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加快各项业务发展,做大资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增强实力,盘活消化存量,才能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因此,全区各级农合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做大做强贷款规模,提高经营效益,提高财务实力,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好以往留下的不良贷款余额偏大、占比偏高,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同时,要树立不良贷款清收压降工作常抓不懈、长效管理的思想,克服盲目乐观、消极厌战等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不良情绪,既不能因为专项票据已成功兑付而盲目乐观,对不良贷款清收压降工作松懈怠慢;也不能因为清收"攻坚战"后不良贷款清收压降工作难度更大而消极对待。
(二)抓住工作重点,坚持抓好不良贷款清收压降工作。一是根据农产品周期和收获季节等,掌握借款农户的收入情况,切实加强对新形成的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各级农信社和广大信贷员,要认真掌握各类农户贷款的结构、期限及其种、养殖周期特点,关注其资金销售回笼情况,充分利用借款农户农产品收获时节,如各类农副产品、养殖产品收获销售时间、甘蔗兑付款时间、各种征地款补偿时间、退耕还林补偿时间等,及时与农户沟通、交流、催收,加大清收力度,及时收回贷款。这样,新形成的不良贷款绝大部分是可以收回来的,这部分不良贷款占比大,应是各级农信社清收压降的重点。二是继续推进抵债资产权属完善和处置工作。各级农村信用社在2017年开展的清收不良贷款"攻坚战"期间接收了大量的债务人抵债资产和政府置换资产,但到目前为止,有的协议内容还没有得到落实,有的资产权属迟迟得不到完善而无法入账,致使不良贷款长期挂账。因此,各级农信社务必按原来的部署要求抓紧落实,加快推进,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和国土、税务等有关部门的汇报和沟通,争取进一步支持,尽快完善相关权属,及时入账,确保不良贷款实际清收和压降工作成效。三是进一步抓好大额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各级农信社要切实制定清收压降计划,逐户逐笔,一户一策研究落实清收保全方案和措施,尤其是各联社、各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前十大户,领导要分头挂帅包干,有必要的,办事处领导要亲自挂牌督促,帮助清收;对跨社区贷款、超权限贷款要明确责任人,到期必须收回;对历史原因形成的手续不完善、借款主体违规的贷款,要抓紧时间采取补救措施保全,尽快收回。四是进一步创新清收方式,提高清收成果。根据国家和监管部门的有关精神,继续采取委托清收、招标清收、联合清收、资产置换等方式,加大清收力度,并进一步探索尝试债权拍卖、债务重组、债转股以及实行内部剥离专业清收等办法,不断创新清收方式,多策并举清收。
(三)继续加强与法院等司-法-部门的沟通配合,加大依法清收工作力度。对有能力还款的欠款户要继续依法清收,达到起诉一户,教育一片,震动一方的目的;对恶意逃废债的赖债户、钉子户,要继续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清收。对已胜诉的贷款债权案件,要根据中央政法委和最高院关于开展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的精神,积极争取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的进一步指导和支持,在全区法院系统继续深入开展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专项活动,对农信社维护贷款债权案件实行特殊支持政策,予以"快立、快审",对已判决生效的胜诉案件,采取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物力,确定任务、确定人员、确定时间的"三集中"、"三确定"的有效办法和"五查、一搜、一拘"措施,通过挂牌督办、交叉执行、提级执行或交由专门法院执行等方式,集中力量打击一些典型的"赖债户"、"钉子户",以达到打击一户,带动一片,教育一方的效果,保持清收不良贷款的高压态势和良好工作氛围,切实解决农合机构胜诉案件执行难问题,提高清收实效,改善信用环境。当前,关键是要抓好区联社与北海海事法院联合召开的全区依法清收农信社涉及海商事不良贷款专项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按照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部署要求,抓实调查取证和财产保全基础工作,对未起诉的贷款债权案件,不管是否超过诉讼时效,都要依法提起诉讼;对已胜诉的案件,不管欠款人有否执行能力,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先向法院申请执行,切实依法保全债权。同时要充分考虑诉讼时效急缓、案情难易和欠款人是否有可供执行财产等情况,认真研究,制定计划,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涉及海商事不良贷款专项工作,确保完成2017年办结1000件涉及海商事不良贷款案件的目标任务。坚决打击赖债户、钉子户的嚣张气焰,对社会上其他赖债户、钉子户造成强大的震慑作用,以进一步推进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善。
(四) 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保全、盘活和清收不良贷款。针对因自然灾害形成不良贷款较严重的问题,指导各级农信社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银监会去年下发的《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意见》(银监发【2017】15号)文件精神,对信用良好,仅因受灾造成生产困难的农户和农业企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在不违反信贷管理制度和确保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要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原有贷款予以合理展期,帮助其尽快恢复生产能力;对新增不良贷款中抵押担保部分要及时进行债权保全,确保信贷资金不受损害。同时,进一步深入学习财政部下发的《关于中小企业和涉农不良贷款重组和减免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7]13号)精神,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抓好贯彻落实,切实减轻中小企业和受灾农户的负担,帮助其恢复生产,渡过难关。
(五)进一步做好呆账贷款核销工作。核销呆账贷款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重,国内经济面临不利因素增多的形势下压降不良贷款,化解历史包袱和潜在危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一条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各县级农合机构要对年度呆账贷款核销能力和核销计划进行认真测算,在确保实现监管达标升级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切实做好呆账贷款核销工作。去年全区农合机构共核销了呆账贷款2.84亿元;今年计划核销3亿元左右,进一步消化历史包袱,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区联社将根据财政部下发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版)、《关于中小企业和涉农不良贷款呆账核销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7]12号)规定,进一步调增各县级农合机构核销呆账贷款的权限,扩大其核销自主权,加快推进呆账贷款核销工作。同时,要加强对辖内农合机构核销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导,督促其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严格审查核销条件,并采取有力措施,建立管理、追收和奖惩考核等制度,层层落实责任,规范核销行为,严守核销秘密,确保核销贷款"账销案存",切实防范道德风险、管理风险和社会风险。
(六)进一步强化信贷管理,严格执行贷款质量问责制。进一步学习和贯彻执行信贷管理的有关规定,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落实责任,加强问责。要坚持实行不良贷款清收压降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逐级责任制。各县级农合机构要制定有效方案,将不良贷款管理落实到部门、到基层社、到信贷员,分片包干到户,联社领导要分头挂帅包干,具体督导;要将管理、监测不到位而衍生新的不良贷款的责任纳入考核范围,把清收任务和个人收入挂钩,奖罚分明,坚决扼制不良贷款新增势头。同时,要加强信贷队伍建设,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注重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信贷员的思想观念,改变传统习惯做法,提高管理意识,从加强对贷款项目的筛选开始,优化客户结构,合理设定贷款期限,提高贷款质量,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贷款"边清边冒"。(七)进一步完善内设机构,加强风险制约和防范。按照权力制衡和有利于风险防范原则,从风险防范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入手,各县级农合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内设机构,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完善风险管理和防范的制度体系。实行审贷分离、前后台分离的制度,实现审、贷的部门分离,贷款调查前台和贷款审查后台、贷款审批中心的相互分离,使权力相互制衡和约束,解决部门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从制度上把风险关口前移。
四、工作建议
(一)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扶持力度。从这两年来我区受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情况看,农信社发放的农业贷款损失很大,相当部分将无法收回或难以按期收回,对农信社的信贷资产质量、经济效益以及拨备提取等都会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建议政府出台对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和其他涉农贷款的利息收入减半征收营业税,按新增农业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建立风险补偿或扶持资金等等扶持优惠政策,以鼓励农信社持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二)建议政府加快农业风险保障机制的建立。农业是个比较利益低、投资风险大的弱质产业,除直接面对市场风险外,还要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技术、政策的风险。从此次受灾情况看,由于没有农业保险,农民、农业企业受灾后难以获得相应的赔偿,不但使农业恢复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也使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为此,建议各级政府通过建立支农担保机制的方式来防范涉农贷款的风险。
(三)建议国家对农信社不良贷款进行剥离。国家通过拨付财政专项资金和再次发行专项票据等办法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广西等中西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改革前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剥离(其中2017年末广西仍有50亿元的改革前陈量不良贷款,基本上都是无法进一步清收的"硬骨头"),进一步帮助农合机构解决历史包袱,加快发展。
(四)建议区人民政府出资购买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由区政府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每年拨付一定的财政资金不断充实其实力,逐年购买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以入股形式或入股一定年限后再回购等方式帮助农信社处置和消化不良资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竞争力。
(五)建议国家出台有关农信社清收处置不良贷款更宽松的政策。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国家和有关部门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清收处置不良贷款的扶持政策较少且不够明朗,致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法律维权时遇到一些法律障碍(如公告催收范围限制等),在不良贷款、尤其是改革前陈积的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时顾虑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收处置成效。建议国家和监管等有关部门参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清收处置政策明确赋予农合机构更宽松的清收处置政策,使农合机构可按照市场化原则探索创新,推行债权拍卖、债务减免或重组、债转权等等。(自治区信用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 黄心煌)
【如何防范不良贷款】相关文章:
如何防范邪教09-23
如何防范诈骗11-28
如何防范网络钓鱼09-23
如何防范客户流失09-23
如何防范传销陷阱06-15
如何防范求职陷阱09-23
如何防范网络攻击09-23
如何防范非法集资02-27
如何防范ARP攻击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