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沉积岩石学名词解释超全考试必备
1.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一类岩石。
2.风化作用:是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引起岩石破坏的外界因素有温度的变化 水 以及各种酸的溶蚀作用 生物的作用 以及各种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
3.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现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4.紊流: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5.沉积后作用:泛指沉积作用以后到沉积岩的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和作用
6.同生作用:指沉积物刚刚形成以后而且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
7.准同生作用:主要是指潮上带的疏松碳酸钙沉积物被高镁粒间水白云化的作用
8.碎屑岩:由碎屑成分和填隙物成分(包括杂基和胶结物)组成,其中碎屑成分占50%以上
9.岩屑:是母岩岩石的碎块 是保持着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10.成分成熟度:是指以碎屑岩中最稳定的组分的相对含量来标志起成分的成熟程度。
11.结构成熟度:指碎屑岩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构造的特征程度(颗粒圆度、球度、分选性程度、杂基含量)。
12.杂基:碎屑岩中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基粒级以泥级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13.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空袭中的自生矿物。
14.碎屑岩的结构:指构成碎屑岩的矿物和岩石碎屑的大小、形状、填隙物的结构以及不同组分的空间组合关系。
15.球度:用来衡量一个颗粒近于球体程度的一个定量参数。分为圆球体 椭球体 扁球体 长扁球体。
16.圆度:指碎屑颗粒的原始棱角被磨圆的程度,是碎屑颗粒的重要结构特征。分为棱角状 次棱角状 次圆状 圆状
17.表面结构:是碎屑颗粒表面的形态特征,一般主要观察表面的磨光程度与表面的刻蚀痕迹两个方面。
18.沉积岩构造:指沉积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它是沉积物在沉积期或沉积后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形成的。
19.层理:是沉积物成层沉积时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而产生的层状构造,可通过矿物成分、颜色、粒度、形状、排列或填集方式的突变或渐变而显现出来
20.递变层理:指沉积物粒度发生垂向递变的一种特殊层理 又称粒序层理
21.韵律层理:指成分结构与颜色等性质不同的薄层做有规律的重复出现而组成的层理
22.槽模:它是分布在底面上的一种半圆锥形不连续的凸起构造 是定向的浊流在尚未固结的软泥表面侵蚀冲刷的凹槽被砂质充填而成 形态特点是略成对称 伸长状勺形 起伏明显 向上游一端具有圆滑的球根状形态 向下游一端则呈倾伏状渐趋层面而消失
23.沟模:是砂质岩层底面上一些平行水流方向排列的 间隔紧密的 稍微凸起的直线型的平行脊与沟相互交替的构造
24.变形构造:也称同生变形构造 是指在沉积作用的同时或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 处于塑性状态时发生的变形 所形成的各种构造
25.结核 是指岩石中自生矿物的不规则集合体
26.继承色:主要取决于碎屑颗粒的颜色 而碎屑颗粒是母岩机械风化的产物 故碎屑岩的颜色继承了母岩的颜色
27.自生色:取决于沉积物堆积过程 及其早期成岩过程中自生矿物的颜色
28.次生色:是在后生作用阶段或风化过程中 源生组分发生次生变化 由新生成的次生矿物
所造成的颜色
29.砾岩:是指粒径大于2mm,含量大于30% 粗大的碎屑颗粒组成的粗碎屑岩
30.砂岩:主要由含量大于50% 粒径0.1~2mm 的陆源碎屑颗粒 组成的碎屑岩
31.粉砂岩:主要由含量大于50%粒级为0.01~0.1mm的碎屑物质组成的细粒碎屑岩 可做油气的储集层或生油层
32.粘土岩:是指以粘土矿物为主 (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 疏松或未固结成岩者称为粘土
33.压实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体或沉积层的重荷下 或在构造形变应力的作用下 发生水分排出 孔隙度降低 体积缩小的作用。
34.压溶作用:是一种物理化学成岩作用,
35.胶结作用: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36.交代作用:指一种矿物通过化学作用代替另一种矿物的作用
37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 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和大小 分布及其联通状况
38.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含量大于50%
《沉积岩石学名词解释超全考试必备》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9.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属于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
40.内碎屑:沉积不久处于固结半固结状态的岩层,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成的颗粒。
41.鲕粒: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或椭球状碳酸盐颗粒,因为很像鱼子,所以叫鲕粒
42.成岩序列:是在同一成岩体中各类成岩作用发育和演化的次序。
43.蒸发岩:海盆或湖盆水体遭受蒸发其盐分逐渐浓缩以致发生沉淀 这样形成的化学成因的岩石称为蒸发岩
44.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形成的沉积岩特征的综合
45.沃尔索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46.相模式: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
47.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露出水面的一种沉积物
48.同期异相:是每两个等时线间所限制的前积层都包含了同一时期形成的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3个不同亚相
49.同相异期:在一个大的三角洲沉积中 同一亚相可形成于不同沉积时期 这些不同时期形成的沉积亚相具有相似的沉积特征
50.扇三角洲:由冲积扇作为物源在活动的扇体与稳定水体交界地带沉积的沿岸沉积体系
51.障壁岛:是指海浪造成的长而低的 狭窄的沙岛
52.潮坪:发育在波浪能量低的具明显潮汐周期的平缓倾斜的海岸地区或形成于泻湖周缘,河口湾和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沉积地区
53.沉积物重力流:指泥 砂 砾混杂的重力驱动的 悬浮搬运的 高密度底流。
54.浊积岩:指形成于深水沉积环境的各种类型重力流沉积物及其所形成的沉积岩的总和。
55.陆表海:是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 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56.陆缘海:是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或大洋边缘坡度较大的 范围较小的 深度较大的浅海
沉积岩: 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风化壳: 岩石圈上部的各种残积形成物的总和。
杂基: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 其粒级以泥级为主, 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纹层:(细层)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亦称细层。
波痕:由流水、波浪、风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 波痕指数: RI--波长与波高之比(L/H)
沉积物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紊流: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槽痕: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而形成的不连续的长形小凹坑。
陆表海: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陆缘海:亦称大陆边缘海,指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
相序递变规律: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的规律
基底胶结:碎屑颗粒漂浮在杂基中互不接触,基质对颗粒起粘接作用的胶结类型 孔隙胶结:碎屑颗粒互相接触,构成孔隙,胶结物冲天于孔隙中的胶结类型
杂基支撑: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状的支撑结构
颗粒支撑:颗粒含量高,颗粒相互接触构成孔隙使杂基充填其中的支撑结构
内碎屑:沉积不久处于固结半固结状态的岩层,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成的颗粒 颗粒石灰岩:颗粒含量大于50%,灰泥含量小于50%的石灰岩
三角洲:海(湖)陆交互地带的近河口处,河流携带沉积物倾泻入海(湖)形成的三角形沉积体
扇三角洲:邻近山地的冲积扇推进到湖中滨-浅湖地区形成的扇状砂体
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冲积扇:发育在山谷出口处,由暂时性洪水冲刷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槽状交错层理:底界为槽形冲刷面,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形成的槽状层系
楔状交错层理:层系间的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层系间常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及倾角变化不定。
《沉积岩石学名词解释超全考试必备》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层理构造(河流沉积常见) 剥离线理构造:沿层面剥开体现原生流水线理的平行层理薄层
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体系: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 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φ值:是一种粒度标准,粒级划分转化为φ值,φ=-log2D
海相自生矿物:指一般形成于弱碱性、弱还原、盐度正常浅海海底海底沉积物中的矿物 (如海绿石、鲕绿泥石、自生磷灰石)
岩屑:是母岩岩石的碎块,是保持着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结构成熟度:指碎屑岩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的特征程度(颗粒圆度、球度、分选性程度)
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亦称“化学成熟度”或“矿物成熟度”
胶结作用: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交代作用:指一种矿物通过化学作用代替另一种矿物的作用
晶粒:是晶粒碳酸盐岩盐(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
重结晶作用:指在成岩过程中,矿物的晶体形态大小发生了变化而矿物的主要成分不改变的作用
蒸发岩:指由于含盐度较高的溶液或卤水,通过蒸发作用产生化学沉淀而形成的岩石
冲刷-充填构造:又称充淤构造,是水流在未固结的沉积物表面经过时冲蚀出来的浅而不对称的凹坑,随后又被沉积物充填的沉积构造
曲流河:单河道,弯度指数>1.5,河道较稳定,宽深比低,一般小于40,发育下游平原,坡度较缓,流量稳定,具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侧向迁移具二元结构的河流
二元结构: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造
沉积岩石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4:31 | #2楼
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岩石。
2.母岩:指早于该沉积岩而存在的岩浆岩、变质岩、以及较老的沉积岩。
3.物源区:母岩的物质来源区。
4.沉积圈:也就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它们相互重叠的范围。
5.表生带:也是沉积圈,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重叠的范围。该带具有富含H2O,O2,CO2以及低温低压生物活动强烈的特点。
6.风化作用:在温度、压力及水、氧、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以及生物活动的影响下,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转化的一种作用。
7.物理风化作用: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成分上的变化,这种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作用。
8.化学风化作用:岩石中有矿物的分解和化学成分的改变的风化作用。
9.生物风化作用:由生物作用引起的而使岩石发生变化的风化作用。
10.元素的风化分异:元素从母岩中迁移出有一定的顺序,这种现象称为元素的风化分异。
11.碎屑物质:由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
12.不溶残积物: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粘土矿物及氧化物。
13.溶解物质:化学风化过程中形成的,呈熔解状态被搬运的物质。
14.牵引流:靠自身能量携带载荷向前运动的一种牛顿流体。
15.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16.牛顿流体:指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17.非牛顿流体:指不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18.载荷:流体中被搬运的沉积物。
19.载荷量: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横断面的沉积物的总量。
20.溶解载荷:呈溶解状态被搬运的沉积物。
21.悬移载荷:呈悬移状态被搬运的沉积物。
22.推移载荷:也称床沙载荷,指直接覆于床底上的有两个被搬运颗粒直径那么厚的做层状运动的底部颗粒。
23.满载:流体中的载荷量已经达到其流体所能搬动的最大限度。
24.超载:流体中的载荷量已经超过其流体所能搬动的最大限度。
25.床沙形体:也称为底形,底面形态。指随着流体流动强度的变化,在床沙表面会相应出现不同的几何形体。
26.佛罗德数:用来表示流体流动强度的,是表示惯性力和重力之比的一个数值,用公式表示为:
27.急流:佛罗德数大于1的水流。
28.缓流:佛罗德数小于1的水流。
29.临界流:佛罗德数等于1的水流。
30.层流:是一种缓慢的流动,流体的质点做有条不紊的平行的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杂.在管流里,Re<2000。
31.紊流:是一种充满旋涡的急湍的流动,流体的质点做极不规则运动,其流速大小和流速方向随时间改变,彼此互相掺杂。在管流里,Re>2000。
32.雷诺数:表示惯性力与粘滞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33.开始搬运流速:使已处于静止状态的沉积物,继续发生搬运时,所需流速。
34.继续搬运流速:使已处于搬运状态的沉积物,继续发生搬运时,所需流速。
35.浊流:指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一种流体。
36.碎屑流:是一种砾、砂、泥和水相混合的高密度流体。
37.颗粒流:是一种无凝聚力颗粒(砂、砾)所组成的重力流。
38.液化沉积物流:当沉积作用很缓慢时,沉积物重量全由固态颗粒所支撑,孔隙压力为流体静压力,颗粒与流体处于平衡状态,当快速堆积时,沉积物发生液化的流体称~。
39.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搬运沉积过程中,按粒度大小,形状,双重,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
40.机械分异作用:受物理定律支配,主要是碎屑沉积物发生的沉积分异作用。
41.化学分异作用:受化学定律支配,主要是溶解物质的沉积分异作用。
42.同生作用:指沉积物沉积下来后与沉积介质还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43.海解作用:沉积物在海洋中沉积直来后与沉积介质还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反应称为海解作用。
44.陆解作用:沉积物在陆地中沉积直来后与沉积介质还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反应称之为陆解作用。
45.成岩作用:指松散沉积物脱离沉积环境而被固结成岩石期间发生的作用。
46.后生作用:泛指沉积岩形成以后到风化作用与变质作用以前所发生的变化或作用。
47.他生矿物:并非自生于沉积盆地内,而由别处搬运的陆源碎屑矿物。
48.继承矿物:并非自生于沉积盆地内,而继承母岩成分,由别处搬来的陆源碎屑矿物。
49.化学沉淀物质:是母岩风化产物中的化学溶解物质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以化学方式自溶液中沉淀析出的物质。
50.自生矿物:在沉积成岩阶段所生成的矿物。
51.后生矿物:在后生作用阶段形成的矿物。
52.轻矿物:比双重小于2.86的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
53.重矿物:比重大于2.86的矿物。
54.陆源碎屑岩:由母岩风化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压实到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55.填隙物:陆源碎屑岩中的胶结物和杂基的称合。
56.杂基:是指与砂、砾一起由机械沉积作用沉积下来的细粒物质,主要为粘土物质、细粉砂、碳酸盐灰泥,粒度小于0.03mm。
57.胶结物:是指对碎屑颗粒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58.孔隙: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占据的部分。
59.沉积岩构造:是指沉积岩的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60.次生构造: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
61.原生构造:在沉积物沉积过程中,即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形成的构造。
62.层理:是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按颜色等表现出来,是岩石非均质性的一种表现。
63.纹层(细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它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
64.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形状上挖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它们形成于相同的沉积条件下,是一段时间内水动力相对稳定的产物。
65.层系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岩性基本一致的相似层系,或性质不同但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覆组成,中间无明显间断。
66.层:是组成沉积地层的基本单位,由成分基本一致的岩石组成,它是在较大区域内,在基本稳定的自然条件下沉积而成的。层可根据在成分、结构上不连续使邻层分开。
67.流动体制:也就是流态,根据弗劳德数Fr,可分为
68.块状层理:又叫均质层理,层内物质均匀,组成和结构没有差异,不显细层构造的层理,在泥岩及厚层的碎屑岩中常见。
69.韵律层理:在成分、结构、颜色方面,不同的薄层做有规律的出现而构成的层理。
70.序状层理:又叫递变层理,指底部见冲刷面的内部无任何纹层的且由底到顶粒度呈规律性变粗或变细的层理。
71.水平层理:是一种主要产于细碎屑岩和泥晶灰岩中的层理。它的特点是细层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细层较薄。是在水动力条件比较弱的情况下形成的。
72.平行层理:产于砂岩中的纹层平直、平行、层系界面平直的层理。
73.波状层理:是在水介质稍浅的地区形成的一种层理。特点是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总的方向平行层面。
74.交错层理:又叫斜层理,它是由一系列斜交于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斜层系可以彼此重叠,交错或切割。
75.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层系界面为平面,且互相平行的交错层理。层系底部有冲刷面,纹层从底向上,逐渐变细,也有的纹层向下收敛。
76.楔状交错层理:是一种层系呈楔状形的层理。它的特点是:层系间界面为平面,但彼此互不平行,层系间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和倾角变化不定。
77.槽状交错层理:是一种的底界面为槽形冲剧面的层理。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底部有冲刷面,且有泥粒。
78.压扁层理:形态上象小层波状层理。它是在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强、沙质的沉积、保存比泥质有利时形成的层理。
79.透镜状层理:是沙泥沉积中的一种复合层理,形态上象小型交错层理。是在水流作用较弱,泥质的沉积和保存比沙质有利时形成的。
80.层面构造:在岩石表面呈现出的各种不平坦的沉积构造、痕迹。
81.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通常表现为一系列分岔的波峰或波谷。
82.波长: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水平距离。
83.波高:波峰与波谷间的高差。
84.波痕指数:波长与波高的比值,表示波痕相对高度和起伏情况。
85.波痕不对称指数:缓坡水平投影的距离与陡坡水平投影距离的比值,表示波痕的不对称程度。
86.流水波痕:是由定向的流水形成的,常见于河流和有底流的海、湖近岸地带。波峰和波谷都比较圆滑。
87.浪成波痕:是由产生波浪的动荡水流形成,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波峰尖锐,波谷圆滑。
88.风成波痕:由定向风形成,常见于沙漠及海、湖的近岸地带砂丘沉积中,形状极不对称,波峰波谷都比较圆滑开阔。
89.修饰波痕:是一种复合波痕,由于水位、水流和波浪方向、波及面的变化而导致早先形成的波痕被修饰改造而形成。
90.叠置波痕:在早先形成的大波痕的基础上形成的小波痕。
91.干涉波痕:如果水流的波浪方向不同,形成波峰互不平行但同时形成的波痕。
92.剥离线理构造:①常出现在平行层理的薄层砂岩中,②沿层理面剥开,常出现沟和脊,沟和脊的方向代表水流的方向,③由砂粒在平坦床沙上作连续滚动而留下的痕迹,与平行层理共生。
93.底模:是砂质物充填于泥质物层面上的凹槽和凹坑内,而在砂岩的底面上构成的突出的硬模。
94.侵蚀模:由于水流的涡流对泥质的表面侵蚀,形成许多凹坑,在上覆砂岩的底面上铸成的模。
95.槽模:是一些规则而不连续的突起,呈舌状,突出稍高的一端呈浑圆状,向另一端变宽变平。
96.刻蚀模:水流的流动过程中携带刻蚀工具(如砂砾、介壳),在泥质沉积物表面滚动或间歇性撞击留下凹槽或坑,又被砂质沉积物充填。
97.沟模:砂质岩层底面上一些稍微突起的直线形平行脊状构造,突起通常只有1—2mm,但延长很远且平直。由下伏的泥质岩层面上的细沟被砂质充填而成。
98.梭模(跳模):是砂质层底面上以较规则的间距分布的呈挖棱形的短小脊状体,它是由某些跳动搬运的物体沿流向前进过程中间断地撞击底床所造成的。
99.刷模:是砂质层底面上微呈新月形的短小脊状体,是水流携带的物体偶然地与不规则地重复冲撞底板,而且冲撞时接触的时间长到足以使前进的物体将沉积物推成小丘。
100.锥模:是砂质底面上呈扁长的半圆锥形或三角形的小脊状体。是由于被水流拖运的物体撞击并插入底部沉积物中。而后,因水流作用又向前翻转,抬升以致拨去而成。
101.同生变形构造:指在沉积作用或成岩前,未固结的沉积物发生变形所形成的构造。 102.包卷层理:是指在一个岩层内所发生的纹层盘回和扭曲现象。表现为宽阔的“向斜”和紧密“脊斜”,层内连续,只是层间发生褶皱,而没有断裂,也没有角砾化现象。 103.滑塌构造:指斜坡上未固结的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动而形成的变形构造。 104.球枕构造:砂岩层被分割成许多紧密或稀疏排列的椭球状或枕状块体。
105.重荷模(负载)构造:在砂岩层底面上由于上下岩层的密度差而形成的瘤状凸起,形状极不规则。
106.泄水构造:快速堆积的沉积物含有大量的水,由于上覆岩层的压力,在泄水过程中形成的构造。
107.干裂:又叫龟裂,沉积物暴露于水面之上而形成的裂纹,在剖面上呈“V”字型,在平面上形似龟裂纹。
108.结核:自生矿物的集合体,主要表现在成分、结构、色与围岩明显不同,呈球状或椭球状。
109.龟背石:是一种特殊的成岩结核,呈不规则同心圆状及放射状裂纹,形似龟背上的裂纹,它是凝胶沉积物形成的结核经过脱水作用而形成的成岩结核。
110.缝合线:在垂直于层面的剖面上,见到的是一些据齿状的纹,形似头盖骨缝合线。为不均匀压溶形成的。
111.晶体印模:主要在泥岩中,由于盐度的增高而形成晶体,晶体可被溶蚀掉,也可被其他物质交代形成假象。
112.叠层石:主要由蓝藻和绿藻生物分泌的粘液粘结碳酸钙质而形成的具叠层构造的岩石,由亮层和暗层组成,亮层以碳酸钙质为主,暗层以蓝、绿藻为主。
113.同生结核:与沉积物同时沉积形成的结核。
114.成岩结核:在成岩阶段形成的结核,为物质重新分配而形成。
115.后生结核:在后生作用阶段,沿节理、裂隙等充填而形成的矿脉。
116.叠锥:在垂直于层面的剖面上,呈“V”字形迭置,平面上呈同心圆状,是漏斗形的圆锥体在垂直于层面方向上叠置排列而成,常与缝合线共生,为压溶作用的结果。 117.继承色:继承色主要取决于碎屑颗粒的颜色。
118.自生色:取决于自生矿物的颜色。
119.次生色:在后生作用阶段或风化过程中新生成的次生矿物所造成的颜色。
120.圆度:碎屑颗粒棱角被磨浊、圆化的程度。
121.球度: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
122.非晶质结构:非晶质胶结物在偏光显微镜下表现为均匀体性质。
123.隐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用肉眼不能分辨晶粒,但在偏光显微镜下能见到微弱的晶体光性。
124.显晶质结构:胶结物结晶粒分布于碎屑颗粒间,因晶粒较大,在手标本上可以分辨。 125.带状结构:胶结物围绕颗粒进行胶结。
126.栉壳状结构:长柱状或纤维状矿物垂直颗粒表面分布。
127.再生加大结构:由于化学溶解和沉淀作用,在颗粒表面形成成分和光性方位基本与颗粒一致的胶结物质。
128.嵌晶(连生)结构:相邻孔隙胶结物连成光性一致的整体,颗粒悬浮之中,由重结晶而成。
129.结构成熟度:碎屑沉积物在其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于终极结构的程度。 130.砾岩:主要是由粒径大于2mm的圆状或次圆状,含量>50%的砾石组成的碎屑岩。 131.角砾岩:由粒径大于2mm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石含量>50%的碎屑组成的岩石。
132.底砾岩:常位于海浸层位最底部,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为海进的开始阶段产物,岩石成分简单,稳定性高的砾石含量较多,分选、磨圆较好。
133.层间砾岩:整合地夹于其它岩层之中,成分较复杂,未经长期搬运和沉积,磨圆、分选较差的砾岩。
134.砂岩:粒径为2~0.1mm之间的碎屑颗粒占碎屑岩的颗粒50%以上的岩石,主要由颗粒、胶结物、杂基和孔隙四部分组成。
135.石英砂岩:骨架成分的碎屑颗粒主要由石英组成,石英>95%,含少量长石和其它岩屑。 136.长石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Q<75%,F:R>3:1,石英颗粒一般不规则,且磨圆度差。
137.岩屑杂砂岩:碎屑含量中,岩屑R>18.75%,Q<75%,F:R<1:3粘土基质15%,分选不好,泥砂混杂的砂岩。
138.粉砂岩:主要由粒度在0.1~0.01mm之间的细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
139.分选性:表示具有同一粒级的碎屑颗粒的相对含量的多少,若主要粒度含量>75%,分选好,在50~75%,分选中等,<50%为分选差。
140.泥质岩:主要由粘土矿物和粒度小于0.0039mm含量>50%的细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 141.成分成熟度:碎屑沉积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用Q/(F+R)表示之。
142.泥状结构:泥质岩中,若粘土含量>90%,粉砂和砂含量均5%称为泥状结构,手模有滑腻感,贝壳状断口。
143.含粉砂泥状结构:泥质岩中、粘土含量>70%,粉砂论题5~25%,砂含量<5%,手摸有粗糙感,断口粗糙、不平坦。
144.砂泥状结构:泥质岩中,粘土含量>50%,粉砂<5%,砂含量为25~50%,手摸有颗粒感,肉眼可见颗粒,断口参差不齐。
145.鳞片构造:多见于泥质岩中,粘土矿物的细小鳞片杂乱分布,常含较多的碎屑矿物。 146.毡状构造:泥质岩中,纤维状粘土矿物错综交织,形成的构造。
147.定向构造:泥质岩中,片状粘土矿物沿(001)面定向排列,正交偏光镜下干涉色与消光基本一致。
148.压实作用:沉积物在上覆沉积物重荷压力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和体积减小的作
用。
149.压溶作用:一般在公尺范围内,在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沉积物或沉积岩颗粒发生的溶解作用。
150.胶结作用: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沉积物粘结成坚硬岩石的过程。 151.固结作用:通过胶结作用、压实作用、压溶作用甚至重结晶作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成岩石的过程。
152.重结晶作用:矿物成分以溶解再沉积或固体扩散方式使细小晶粒集结成粗大晶粒过程。 153.矿物的多相转变:是一种较复杂的、广义的重结晶作用,表示矿物由一种结构转变为另一种结构,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转化,而成分不变的作用。
154.交代作用:沉积期后演化过程中沉积物或沉积岩中某种矿物被化学成分不同的另一种矿物所取代的现象。
C:碳酸盐岩部分:
155.碳酸盐岩:以碳酸盐矿物为主要成分的沉积岩。
156.石灰岩: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岩石。方解石含量>50%。
157.白云岩:以白云石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岩石。白云石含量>50%。
158.粒屑结构:由波浪和流水作用的搬运和沉积而形成的粒屑含量>50%的灰岩或白云岩,由颗粒泥晶基质,亮晶胶结物和孔隙四部分组成。
159.内碎屑:主要是沉积盆地内沉积不久的,半固结或团结的碳酸盐岩层,受波浪或水流作用,破碎、搬运、磨蚀、再沉积而成成的碎屑。
160.鲕粒:具有核忙乱同心层包壳结构的球状颗粒,核心为陆源的粉砂或小的内碎屑,包壳多为同心状或放射状隐晶质碳酸盐。
161.真鲕:核心半径小于包壳厚度的鲕。
162.薄皮鲕:核心半径大于包壳厚度的鲕。
163.复鲕:一个鲕粒中,包含两个或多个小鲕粒,即包壳中有多个核心。
164.变形鲕:已沉积的鲕粒在胶结之前受底流冲刷及拖拉使之变形而形成的鲕粒。
165.变晶鲕:鲕粒经过重结晶作用,破坏了原生鲕粒内部结构而形成结晶的方解石,可分单晶鲕和复昌鲕。
166.负鲕:鲕心是空的,无核,外壳可薄也可较厚,最初的核心可能是气泡或液体,也可能是成岩过程中受水淋滤作用内部被选择性溶蚀而形成的。
167.球粒:一般地,球粒是一种较细粒的,不具内部结构的、泥晶的、球形的或卵球的,分选良好的颗粒,可分为藻球粒、粪球粒、假球粒、球粒。
168.团块:具不规则外形的颗粒,内部可包裹小生物、小球粒,没有核心或有多个不规则核心。
169.泥晶基质:直径<0.03mm,是泥级的碳酸盐质点,在碳酸盐岩中起基质胶结,支撑作用和碎屑岩中的杂基相当。
170.亮晶胶结物:和碎屑岩中化学胶结物相当,指充填于原始颗粒孔隙中的化学沉淀物质,对碳酸盐颗粒起胶结作用,粒度>0.01mm。
171.示底构造:在碳酸盐岩孔隙中可见有两种充填物:孔隙下部为泥晶或粉晶方解石,色较暗,孔隙上部为亮晶方解石,色较浅,二者界面平直,且同一岩层咯孔隙的类似界面都相互平行一致,它可以指示岩层的顶底面。
172.虫孔构造:包括生物穿孔、生物潜穴、牲爬行痕迹等,这是个概括性术语,具有一定的环境意义。
173.竹叶状灰岩:是一种常见的砾屑石灰岩。砾屑磨圆度较好,分选也很好,基质部分主要为灰泥,很多有亮晶胶结物。
174.鲕粒灰岩:主要由鲕粒组成,是在水动力条件相当强条件下沉积形成的,基底部分大都是亮晶方解石胶结物。
175.平均粒径:粒度的平均值,代表水流强度的平均大小。
176.偏度:用来判别粒度分布的不对称程度,用sk表示,福克和沃德的偏度公式为:
177.标准偏差:表示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或是表现围绕集中趋势的离差,用σ表示,福克和沃德提出的偏差公式为:
178.峰态:衡量粒度频率曲线的尖锐程度,即度量粒度分布的中部与两毛端的展形之比。 179.直方图:由一系列相邻的长方形组成,各长方形底边等长,长度代表粒度区间,长方形代表每个粒度的频数,即表示各粒度工镜的重量百分比。
180.频充曲线图:将直方图上各方块顶边中点连接起来,绘制成一条圆滑曲线,即为频度曲线图,它表示样品的粒度分布。
181.累积曲线图:以横坐标表示粒径,纵坐标表示各粒级的累积重量百分数作成的图。 182.概率累积曲线:用累积重量百分比傻产。横坐标表示粒径φ值,纵坐标用概率百分数标度,概率百分比坐标以为对称中心的非等间距坐标。
183.地壳表层:指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层。
184.风化壳:指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185.原杂基:代表原始沉积状态的杂基。
186.正杂基:经成岩作用明显发生重结晶的杂基。
187.淀杂基:成岩作用过程中由孔隙水中析出的粘土矿物胶结物。
188.外杂基:碎屑沉积物堆积后,在成岩后生期充填于其粒间孔隙中的外来杂基物质。 189.假杂基:软碎屑经压实作用碎裂形成的类似杂基的填隙物。
190.放射鲕:具放射结构的鲕粒。
191.鸟眼构造:在泥、粉晶的石灰岩中,常见一种毫米级的,多呈定向排列的,多为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的形似乌眼的构造。
192.准同生作用:指潮上带的疏松碳酸钙沉积物被高镁粒间水白云化的作用。 193.孔隙度:岩石中孔隙空间体积瑟岩石总体积之比。
194.有效孔隙度: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孔隙空间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195.渗透率:表示岩石在一定压差下使流体通过的能力,其单位为达西。
【沉积岩石学名词解释超全考试】相关文章:
超全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汇总09-22
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全09-23
生化考试名词解释09-23
护士考试名词解释04-21
超全各种花的花语100个06-08
生化考试重点名词解释09-23
营销策划考试名词解释09-23
金融法考试名词解释09-22
基础工程名词解释考试必备09-22
营养师考试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