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时间:2023-03-23 14:43:37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副末开场:副末不但扮演剧中人物,而且充当戏剧“报幕人”和“画外音”的角色。开演前副末上场介绍剧情大意并且在场与场之间穿插解说词,副末开场是南戏的格式特点。如《琵琶记》第一出。

6.传奇: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

7.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魏良辅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腔的影响。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8.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因汤显祖的祖籍是临川,时人称他为汤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汤显祖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他强调“曲意”,主张“意趣说”,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模声”、“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此派的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邹兑金、阮大铖、吴炳、孟称舜等。

9、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四剧”皆有梦境,故有“临川四梦”之说。

10.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等。

11.苏州剧派: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朱素臣、叶雉斐等。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在艺术上,苏州派戏剧家能紧密结合舞台实际,戏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

12、南洪北孔: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故两人有“南洪北孔”美誉。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2:45 | #2楼

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诸宫调:是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个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任务、情节的长篇故事,因而称为诸宫调。 旦本:元杂剧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 末本:元杂剧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 。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楔子:楔子是正式演出前的序幕,如在中间则相当于过场戏。

小令:小令;又名叶儿,即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诗,一阙词。

套曲:又称套数,是将同一宫调的多支曲按照一定的次序联缀起来。它必须具备三条件:一是同一宫调的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二是须一韵到底;三是一般都有尾声,这是区别小令与套曲的最明显的标志。 南戏:元代南方流行的以南曲为唱腔的戏剧,又称“戏文”、“南词”。产生于两宋之际的东南沿海,其首先在温州地区发展起来,故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其曲调是由当地的音乐和中原传统音乐结合而成,用江浙方言演唱,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因流传于不同地区而具有各种方言的南戏。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被收入《永乐大典》里的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 《酸甜乐府》:散曲作家贯云石(号酸斋)和徐再思(号甜斋)的作品合辑。

南戏中兴之祖:《琵琶记》是南戏完全成熟的标志,也是南戏振兴的标志之一,它的时代比“四大传奇”稍后,但影响远远大于“四大传奇”,故被称为“南戏中兴之祖”。南戏自诞生以后,虽然也在不断成长,但由于它基本上是民间的创作,长期处在比较粗陋的阶段。入元以后,杂剧南下,南戏没有实力与之抗衡,发展收到压抑。高明是第一个进士出身的有深厚文学修养的文人参与南戏创作。他写的《琵琶记》也确实不同凡响,“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令文人学士对古老的南戏刮目相看,纷纷加入创作的行列。

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南戏。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明中期三大传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四声猿 指明代徐渭的四部杂剧。它们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

台阁体:明永乐至成化年间以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风格。 永乐、宣德、景泰、天顺年间,明王朝政治比较安定,诗坛出现了由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台阁体。台阁体,因三杨都是台阁重臣,太平宰相,他们闲暇或宴乐时大量写作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的诗歌,这种诗歌内容贫乏,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当时追随者多,竞相模效,形成一种风气,人称这种诗为“台阁体”。

茶陵派:主要活动于明成化、弘治年间,以其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李东阳等为诗推崇杜甫,主张写性情,强调音调、用字和结构。他们]企图以不同风格的诗歌创作来取代台阁体,但却未完全摆脱台阁体的影响。

前七子:主要活动于弘治和正德时期。他们是: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们以李梦阳为核心,他们以复古自命,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和八股文。实际上是以复古为手段探索文学创作的新途径。

后七子:主要活动于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核心,他们是: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前七子差不多,主张复古,但他们的在学古的过程中更讲究诗文创作的法度和格调,提出要“以汉魏盛唐为第一要义”,即并不单纯地学盛唐和秦汉。同时他们强调诗歌的情感因素,鼓吹真情

唐宋派:明嘉靖年间,文坛上以汪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反对前后七五的复古主张,提倡唐宋文风,推崇韩愈和欧阳修。

明代传奇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吴江派:明代以沈璟为领头人的重视声律、提倡本色、偏保守的曲学家群体。吴江人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这个派中的作家强调场上之曲,反对案头之曲。主张戏曲语言要本色,通俗恬淡;还要合律依腔。

临川派:明代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剧作家。以汤显祖的临川派则强调“曲意”,讲求文采,主张“意趣神色”,反对吴江派的“法胜于词”、“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

临川四梦:汤显祖四种剧本《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童心说:晚明王学左派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点。即,作文应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屏蔽和干扰,保持人本然的私心,天下“至文”,都应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

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旦兄弟为代表的文学派别,主张“性灵说”。

竟陵派:晚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派别,提倡“真诗”,“性灵”。

复社:晚明张浦、张采等人发起的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

梅村体:清初士人吴伟业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的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歌行体诗歌风格。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虞山诗派:清初常熟地区受钱谦益影响产生的以冯班为代表人物的诗歌流派。

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桐城派:清康熙年间桐城人方苞开创的、清代最大的散文派别。

一人永占:明末清初 李玉 所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个传奇剧本各取首一字的合称。

阳湖派:嘉庆年间,阳湖人恽敬、武进人张惠言接受了桐城派的影响,对桐油城派作了一些修正,一是主张古文应兼骈文之长,骈散结合,使文章更有气势;二是不专主孔孟程朱,亦兼治诸子百家,故其文章更有词采。二人与同里的祝百十、李兆洛、董士锡、陆继格等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形成一个文学流派。由于武进原属阳湖,故称为阳湖派,学界一般认为阳湖派是桐城派的一个分支。

神韵说: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格调说:清中叶宗唐派沈德潜创立。首先是提倡温柔敦厚的正统诗教说,要求诗歌为封建统治服务;其次是讲求诗法,强调诗歌的格调和声律,藉以矫正神韵派的虚无飘渺;三是重视诗歌的立意,强调诗人自身的修养,认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肌理说:清中叶宋诗派翁方刚创立。所谓“肌“,指文章的形式。“理”指文章的思想内容。首先,主张“义理”与“文词”相结合,说“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其次,“义理”看作学问,认为诗歌创作要以学问为根底。 性灵派:清中叶诗人袁枚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形成了性灵派。性灵说认为诗重性情,强调表现真我、真性情,创作重灵机和真趣。

阳羡词派:清初以陈维崧为首的词派。尚悲慨健举,萧骚戚怨。

陈维崧在唐宋之后异军突起,成为清词的一面旗帜,在宜兴(古属阳羡)聚集了一批词作家,如万树、蒋景祁、史唯园、陈岳维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大体与陈维崧相似,以豪放为主,从而形成一个阳羡词派。 浙西词派:清初以朱彝尊为代表的,尚醇正高雅的词派。

常州词派:张惠言开创、周济发扬光大的,发轫于嘉庆初年的词派。推尊词体,提倡比兴,主张以婉约的风格隐曲地表现士大夫的幽怨之情。(1以其开创者张惠言为常州人,故名。张惠言力图提高词的地位,反对将词当作“小道”因而强调词必须以寄托为主,反对琐屑和堆积辞藻。2他主张“意内言外”,“意在笔先”。3为矫正阳羡词派的粗率和浙西词派。轻弱而提倡“深美闳约,厚重质实”。张惠言以其优秀的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至周济进一步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一个宗派。)

常州文派:洪亮吉、孙星衍、刘嗣绾,他们都是常州人,都善骈文,且风格相近,大多为一种清新自然的风格。人称常州派,其文称常州体。

乾嘉学派:是指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着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顶盛,故得名。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

后三家:舒位、王昙、孙原湘。

江左三大家:指中国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3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

诗界革命: 近代后期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给诗歌领域带来的变革。由梁启超提出口号,以黄遵宪为旗帜,提倡以古典诗歌形式写新题材内容。

文界革命:近代后期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给散文领域带来的变革,由梁启超倡导,推崇思想新颖、形式通俗的新文体。

汉魏六朝诗派:中国近代以汉魏六朝诗为标榜的拟古诗歌流派。代表人物为王闿运、邓辅纶。王闿运提倡“摹拟”,他墨守古法,不能把诗歌创作同时代进步联系起来,表现出因循守旧的倾向。汉魏六朝派诗人,一般都功力较深,不仅能摹六朝诗形貌,而且得其神理,故在诗界颇有影响。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湘乡派:是近代古文流派之一,因其代表人物曾国藩为湖南湘乡人而得名。湘乡派继承并发展了清代桐城派古文,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于桐城派标榜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又加“经济”一条,使文章内容更加面向社会现实。为文少禁忌,奇偶并用,舒展雄厚,但多宣传封建道德,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小说界革命:近代后期小说领域由于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和西方文学观念与文学作品的启示,由资产阶级文学家梁启超发起的文学革新运动。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肯定了小说的价值,提高小说的地位;否定传统小说,提出小说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小说特有的艺术感染力:熏、浸、刺、提。 晚清地方戏大声腔:四高腔、弦索、梆子和皮簧。

宋诗运动:清末传统文坛诗歌领域以程恩泽、祁寯藻为代表的有偏于宋诗格调的流派。

是晚清重要诗歌派别之一。 所谓“宋”与“宋诗”,概指以苏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上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及韩愈。“学宋”大体上是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的开拓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这一诗派发展分三个时期:道光、咸丰之际为第一期,程恩泽等首倡,何绍基、郑珍为重要人物;咸丰、同治之际为第二期,曾国藩为其首领;光绪、宣统至民初为第三期,“同光体”为其代表。民-国以后,论者称这一诗派为“宋诗运动”或“宋诗派”。

同光体:清末同光以来不专宗唐宋一派的诗人,代表作家有沈曾植、陈三立、陈衍等。

南社:清末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发起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唐代文学名词解释07-13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09-23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09-23

名词解释关于古代文学03-03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09-23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08-08

英国文学名词解释09-23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简洁版09-23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