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临川四梦: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前两个剧本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因“四剧”皆以虚幻的纪梦方式,表现现实人生,故名之。“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是清代初年岭南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誉为“岭南三大家”。
诸宫调: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 1. 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2.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3.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4.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散曲:1.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2.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3. 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宋元话本: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
1.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
2.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这些题材内容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3.宋元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进行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三、南戏概念
1) 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
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2) 南戏的体制结构灵活自由,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
歌唱;剧本的开头,有介绍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称为“副本开场”。
3) 《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一种。
四、杂剧与南戏的区别:
(1)南曲轻柔婉转,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北曲高亢遒劲,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
(2)北曲器乐伴奏以鼓、板为主,弦乐琵琶为主。南曲以笙、箫、笛为主.
(3)南戏任何角色都可以唱,灵活自由的演唱形式;杂剧一人主唱。
1
(4)结构:以“出”为单位。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时间需要一天或较长。 1、元曲四大家:
指的是元朝时期四大著名元杂剧作家。他们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及郑光祖,前三人属于前期作家,后者属于后期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他们的创作代表了中国元曲的巨大成就,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章回体
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的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4、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九、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唐宋派中真正能摆脱道学束缚并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著名散文家归有光。 6、公安派
明代后期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诗文创作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他们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主张“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
9、“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提出“义法”理论,主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集大成,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对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10、性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神韵说:
1. 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
2. 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十三、神韵说:“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二、肌理说
1. 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六、台阁体
(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八、李梦阳:号空同子,其文学主张是:
①不满宋人理语,推崇民歌真情:他认为 宋人主理,作理语,宋无诗 (《缶音序》) 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而今之文,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论学上篇》)。
十、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十一、童心说
(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对儒家传统思想和伦理纲常进行猛烈抨击,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和物质追求。
十二、、公安派(公安三袁)
(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3
古代文学史重要的名词解释2017-04-09 08:05 | #2楼
1台阁体: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而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可以归属这一流派,体现了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内,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如杨士奇的《务勤堂记》《从游西宛》
2茶陵派: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承前启后,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于诗文变化,颇有影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但在创作实践中,李东阳的诗文未脱离台阁之气。但是其离开台阁体的作品,如《白杨行》《马船行》等,颇有生活气息。茶陵诗人还有彭民望、谢铎、张泰及等。
3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李梦阳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号七才子,故有“七子“之称。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七子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如李梦阳的《与何子书》《游庐山记》。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复古的有一大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其诗文复古主张,基本上是前七子的继续,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影响且又过之,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以李攀龙为领袖,李死后,王世贞主盟文坛达20几年。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如李攀龙的《与王子美》,王世贞的《仲宣楼记》
5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是公安袁氏兄弟,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他们为湖北公安人,故世称“公安派”。袁氏兄弟号称“三袁”,三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宏道,其次是中道。“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他们一反面反对前后七子的“剿袭模拟”,另一方面则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成就最著者是散文小品,所作游记、传记很有特色,大都是追求“自适”的作品,也有一些“关心世道”的作品,创作题材不够宽广,因而他们的创作实践未能达到其文学主张的理论高度。如袁宏道的《孤山》《雨雨后游记》
6临川派:明代后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祖籍是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属于此派的曲家还有张坚、吴炳、孟称舜等。作为一个戏曲流派,临川派是相当松散的。除了题材上多写才子佳人的故事,语言风格上以清丽秀美为主以外,临川派的作家几乎个人有个人的艺术风格。
7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始于方苞,成于姚鼐。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在理论伤,方苞的主要观点是“义法”论,即所谓“言有物”“言有序”,主要在于“阐道翼教”或“助流政教”就是要写得一本正经,雅尔不芜。刘大櫆主张文章要“适世用”,即文章要为现实的政治服务,还提倡“神为气质主”讲究音节和字句。姚鼐是桐城理论的奠基者,他的理论主张影响最大者有:一是讲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并重。其二是讲文章有阳刚阴柔之分,但实践上没有能够做到。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8吴江派:明代后期,在沈璟的周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卜世臣、吕天成、袁于令、沈自晋等,其领袖人物沈憬是吴江人,故称吴江派。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戏曲理论研究主张上,一时剧本创作必须在音乐“协律”即所谓“合律依腔”;二是强调语言必须本色。这主张比较注重舞台演出实践对于当时的“案头之曲”倾向是一种纠正,当时轻视传奇剧本作为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
9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由于宗唐拟宋,这牌作者乃有“唐宋派”之称。归有光、唐顺之诸人反对前后七子之复古,却又承袭了“文擅韩欧”的余风。他们的散文成就超过了前后七子。唐宋派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他们受道学影响,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认为道盛则文盛。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同时也削弱了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先批事略》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名词解释关于古代文学03-03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08-08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简洁版09-23
古代文学常识12-22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采访名词解释09-23
高层名词解释09-23
地貌名词解释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