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一种是家务管理,即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 公平价格: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用来指定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他们所说的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又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重金主义:注重资本的原始积累。
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学说。强调一国应使贸易输出超过输入,形成有利的差额,即顺差,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
重工主义: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早期与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盛行17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晚期重商主义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由于晚期重商主义力图控制或调节商品的运动并发展工场手工业,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配第的价值论和地租论: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配第把地租归结为农业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即全部农产品中扣除工资和种子等生产费用以后余下的由剩余劳动体现的剩余产品。
休谟的货币数量论:一切东西的价格取决于商品与货币之间的比例,任何一方的重大变化都能引起同样的结果——价格的起伏。商品增加,价格就便宜;货币增加,商品就涨价。反之,商品减少或货币减少也都具有相反的倾向。
诺思和马西的利息论:正如土地所有者出租他的土地一样,这些资本所有者常常出借他们的资金;像出租土地得到的地租一样,他们从中得到叫作利息的东西,所谓利息不过是资本的租金罢了。既然借债人为所借货币支付的利息,是所借货币能够带来的利润的一部分,那么,这个利息总是要由这个利润决定。
比例价格:不仅能使生产不亏本,还能继续经营而且盈利的价格。
坎蒂隆的价值观:任何东西的内在价值都可以用在它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土地的数量以及劳动的数量来度量。
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来说是最优良”的规律。
纯产品: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阶级划分:三个阶级,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的阶级,其中包括租地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土地所有者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及其丛书人员,国王、官吏和教会;这个阶级以地租和租税的形态从农业阶级取得“纯产品”;不生产阶级,不结果实的阶级,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和工人;
资本划分:年预付,每年预付的资本,如种子、肥料和工人的工资等;原预付,几年预付一次的资本,如房屋、仓库、耕畜、农具等。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斯密):前者为特定物品的效用,后者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劳动价值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斯密的教条:斯密价值规定中的一个错误公式。按照这个公式,商品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即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对以后的政治经济学影响甚大。
不但使得价值理论步入歧途,使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寸步难行,而且成为庸俗经济学炮制“三位一体公式”的理论依据。 货币论:这种物品是最初的交换媒介物或解决交换困难的“共同衡量标准”。货币是交易的媒介,又是价值的尺度。金银价值对其他货物价值的比例取决于一定数量上金银上市所需要的劳动量对一定数量他种货物上市所需要的劳动量的比例。
看不见的手:自由竞争,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是价值规律的作用。
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国家与国家之间具有各自的优势。其中有的是自然固有的,如气候、土质、矿藏以及其他自然条件;有的是后来获得的,如劳动熟练程度,技术水平等。两种优势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生产上,节约劳动时间,造成成本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价格优势。绝对优势是形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根本依据,但相对价格优势也是不应忽视的。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李嘉图):使用价值无法用任何已知的标准加以衡量,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估计,固然,一件商品必须是有效用才有价值,但它生产上耗费的劳动时间才是衡量它的价值的真正尺度。交换价值是由实在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
价值理论的两大矛盾:价值规律与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就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规律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货币数量论:一国所有的货币都处在流通中,以致商品的价格完全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多少来决定。
相对工资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产品的三个阶级间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是不同的。要正确判断地租率、利润率和工资率,不能根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得的相对产品量,也就是根据这种产品所必需的劳动量。 政治经济学(西斯蒙第):把物质福利看做研究对象,特别是从政府的事业来看,“政治经济”就是表明对国家财产的管理。
内在价值和相对价值:前者是生产品和取得这种产品的劳动之间的比例,后者是生产品与需要这种产品的人们的需求之间的比例。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同资本交换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同收入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
再生产理论:不是生产决定收入,而是收入决定生产,收入通过消费决定了生产。
马尔萨斯的人口规律:1、人口必然地位生活资料多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利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3、这些抑制码和哪些遏止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即如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马克思的人口规律: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有效需求不足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萨伊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把政经学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这就是被后来西方经济学家采用的所谓“三分法”。
效用价值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价值渊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也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和协力的结果。
萨伊定律:萨伊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认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产品总是由产品来购买,卖者同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一经产出,从那时起,就给价值与他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萨伊的销售理论曾被西方经济学家看作是对政治经济学做出的“巨大贡献”,把
它称为“萨伊定律”。
三位一体公式: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资本创造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取得工资。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表面现象而制造出来的,掩盖了创造价值的源泉。 西尼尔的价值论:就是生产成本论。他认为,“所谓生产成本,我们说的是生产所必要的劳动与节制的总和”,商品价值就是由这种生产成本决定的,它包括劳动得到工资,节制带来利润。
节制论:节制是资本家牺牲了目前的享受,把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一部分资本,不是用于非生产性的使用,或者是宁愿有计划地从事收益在于将来,而不是在于当前的生产。他认为“所谓生产升本,我们说的是生产所必要的劳动与节制的总和”,商品价值就是由这种生产成本决定的,它包括劳动得到工资,节制带来利润。
约翰穆勒的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具有不同性质。“财富生产的法则和条件具有自然真理的性质。它们是不以人的抑制为转移的。不论人类生产什么,都必须按照外界物品构成人类身心结构固有性质所决定的方式和条件来生产。”“财富的分配要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决定这种分配的规律则是依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见和感情而形成的。这在不用的年代和国家内是很不相同的。”
工资基金论:短期的工资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就是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取决于维持雇佣劳动生活的资本的数量,即工资基金和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人数的比例。最低工资的规定,不能超过平均工资水平。由于工资基金的数量是一定的,因而总会有一部分失业工人存在。除了增加用于雇佣劳动的总基金数量以外,工资率是不能上升的。
资本:积累起来的劳动如纺织机,只有在一定关系下才成为资本,“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资本的实质就在于它是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这一逻辑方法同现实即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
劳动和劳动力:劳动不是商品,只有劳动力才是商品,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但本身并没有价值。 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 广义与狭义的政治经济学:狭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广义:以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为对象。
生产力理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重要得多,它不仅可以使原有价值得到保存,而且可以使已经消耗的价值得到补偿和增殖。
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三个历史阶段,即商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和金融资本主义时期。
戈森定律: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人们对某种物品的需要,随着需要的不断被满足,所感觉到的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知道最后达到饱和状态;2、边际效用相等规律,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指在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它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得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他还认为,当环境使人发现新的享乐,通过自身的改进或影响外部世界就有可能增加他的总享乐。就是说可以增加新的享乐的途径。
边际效用论:价值决定于商品的最不重要部分的效用理论。
主观与客观价值论:主观价值是一种财货或一类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客观价值是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能力。
边际效用价值论: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
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生产性物品价值:生产性物品只有在它生产出来的产品能提供效用即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时,才有价值,最终是由它们的最后制成品的边际效用量所规定的。
时差利息论: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剥削收入说成是人在不同时间内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差异的结果;认为人对未来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低于人对现在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两者之间的差额便形成时差利息。 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现有商品量中那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加量或次一可能加量的效用程度。随着一个人拥有的商品数量的增加,最后效用程度是逐渐减少的。价值的大小就是取决于最后效用程度的大小,即边际效用的大小。
一般均衡论:市场上所偶各种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因此,不仅要研究两种商品相交换时的价格决定,更重要的还必须考察市场上所有各种商品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条件下的价格的决定,即必须建立一般均衡价格理论体系。
局部均衡论:只孤立的研究一种商品的价格,如何由提供和需求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而得到均衡的“局部均衡”
边际效用基数论及序数论:前者认为边际效用是可以计量的,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边际效用的绝对值,并且可以在个人之间进行比较;后者认为人们对于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不可能说出它的绝对值,但是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序数来表示或比较两种或两组物品的效用孰大孰小,或其所属的等级孰高孰低,或并无差别。
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局部均衡:以单个的生产者或消费者为分析对象,不考虑它同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需求弹性:用以衡量价格下降或上升一定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比率,也就是衡量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某一商品,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和这个商品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当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时,消费者不仅在购买中可以得到满足,而且可以得到额外福利。这部分多出来的满足就是消费者剩余。
内部经济:有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而有效的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
外部经济:有赖于企业之间的合理分工和联合、经济的合理区划以及企业的经营规模。
供给价格:当生产任何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它的生产费用就是它的生产要素的相应数量的供给价格。而这些供给价格的总和就是该商品这一数量的供给价格。
供给弹性:指价格的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指商品供给量对于商品的价格变动及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均衡价格: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超级垄断:少数大垄断组织成立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形成超级垄断。
纯粹竞争:市场必须存在大量的买主和卖主,任何单个厂商都不能影响和控制价格,它对市场上的价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市场上的厂商都生产同样的产品。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够称为纯粹竞争的市场。
垄断竞争:在市场上买主和卖主人数都很多的情况下,由于每一厂商都有自己的独特产品和优势,因而都会因为自己产品的独特性质而对价格具有
某种控制能力,从而成为竞争垄断中的垄断因素。从产品差别角度来看,又呈现出竞争性。
边际原理:每种商品上的边际支出必须为他带来相同的效用增量。
动态货币均衡论:它力图用所谓自然利率与实际利率的一致与否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与破坏,从而使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统一起来。
剑桥方程式:M=KPT M是货币有存量,K是一个社会愿意以现金余额或活期存款形式保存其收入的比率,它是收入的一个分数;P是价格总水平;T是产量。
凯恩斯定律: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下,社会上必然存在着一部分多余的生产能力,包括机器、劳动力、资金等。由于存在着多余的生产能力,所以不管总需求有多大,社会总能生产出与需求相等的供给量。这也就是说: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
消费函数:国民收入的数量与消费量的这种增加的关系被称为消费函数。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量也增加,但后者的增加量小于前者的增加量。 资本边际效率: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与预期利润率是大致相同的概念;它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机器等设备的市场价格和预期收益。
利息率:对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决定了利息率的高低。在一定的流动偏好之下,即在一定的货币需求之下,国家可以通过控制货币数量的多寡而控制利息率的高低。
货币政策:在一定的流动性偏好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大小可以影响利息率的高低,而在一定的资本边际效率的情况下,利息率的高低又可以决定投资量的多寡。当消费水平不变时,投资量多寡又决定国民收入的水平。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企图通过改变国家的消费和投资的办法来改变国民收入水平。改变国家的消费和投资不外乎改变国家的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预算支出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国家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或减少。另一方面,预算收入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国家投资和消费的减少和增加。 准租金:在短期内,土地本身以及土地以外的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货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所得到的超过平均水平的收入,无论其形式是工资、利息还是利润。由于这些收入在性质上与地主相似,所以称“准地租”。 迂回生产:边际革命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庞巴维克提出的一种资本理论。迂回生产就是先生产生产资料(或称资本品),然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资本就是生产资料,运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这种资本理论企图证明,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永恒制度。
边际对偶:庞巴维克,买卖双方众多个人对物品都有不同的各自主观评价,接近于供求平衡的两对买卖者称为边际对偶。市场价格是由边际对偶的主张评价所限制和决定的。即“市场价格是由两对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所限制和决定的”,也就是指实际进行交换的最后的买主的评价——价格上限,以及能力最小的卖主的评价——价格下限。
契约曲线: 约曲线是(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或者(在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个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交换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一点向另一点的移动,会使一个人的状况变好,却使另一人状况变坏。
帕累托最优: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
静态和动态经济学:前者即在已有交换和其他经济组织,但社会组织和活动方式不变,如人口不变、资本数量不变、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不变、企业性质和消费倾向不变等等情况下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后者说明由于社
会的组织和活动方式的不断变化,如新的机器生产方法不断地采用,新的动力和新的原料不断地运用于生产,人口的增加和移动,在竞争中大企业吞并小企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等等。在这种交换行为和其他各种经济组织、各种经济因素都在变动的条件下,财富,生产和分配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边际生产力论:以价值是土地、劳动和资本的共同产物这以生产要素论为出发点,用以论证各生产要素都是价值的源泉,都应从生产成果中得到相应的份额。把“土地报酬递减率”扩展到其他生产要素上,认为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也是递减的,然后又把编辑概念引进来,套在“生产率递减率”上,又借助于供求论,编造了一个边际生产力的分配论。
动态利润理论:克拉克倡导动态利润说,认为利润只存在于动态即发展着的经济之中,是对资本家采用新技术的报酬,企图为资本主义高额垄断利润提供理论根据。
欧拉定理:又称为产量分配净尽定理,指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假设长期中规模收益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要素。 埃奇沃思盒状图:指方形的长和高分别代表两个消费者(或生产者)所拥有的两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总量,盒状图中各点表示两种商品(或要素)的总供给量在两个消费者(生产者)之间的配置状态。 埃奇沃思盒状图揭示了当所有消费的总量或经济活动中使用的投入品总量固定时,如何配置资源,考察生产的效率。
交换契约线:交易的一般均衡是指当社会生产状况既定,收入分配状况既定条件下,通过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使得交易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状况。假定:社会上只有两个消费者A和B;只有两种商品,数量分别为X和Y;只有两种生产要素;社会资源总量、价格既定;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交换双方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点的轨迹. 生产契约线:生产的一般均衡是指在技术与社会生产资源总量既定的情况下,社会对于资源的配置使得产品产量达到最大的状况。
假定:两个生产者,使用两种生产要素L和K,生产两种产品X和Y。 生产契约线:等产量曲线相切点的轨迹。
外部性(Externality):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人的福祉,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界外成本、界外效应或溢出效应.
费雪交换方程:MV=PT 。M货币流通量,V货币年流通速度,P价格总水平,T交换商品数量。
费雪效应: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影响名义利率水平。
“货币幻觉” :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于1928年提出来的,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消除本币升值的“货币幻觉”,首先是强调要关注本币升值对个人福利带来的实际影响,而非表面的货币价值增加。
边际替代率: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2017-04-09 12:45 | #2楼
1、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这个词最初由法国重农主义者米拉波在1763年创造的。它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16~17世纪的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15-18世纪中在欧洲流行,后为古典经济学取代。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2、重农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为:魁奈、米拉波、杜尔阁等等。
3、古典经济学:又称“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17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4、“纯产品”:它是魁奈经济学的核心。魁奈认为,真正的财富并非如重商主义所言的货币,而是为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在农业生产中,所增加的农产品就是纯产品。它表现为农业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农产品,扣除同期内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后的剩余。用货币计算,就是生产者出售农产品所得货币量扣除了各种费用(包括生产资料和工资)后的余额。
5、“斯密教条”:斯密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该教条的错误在于丢掉社会总产品和总价值中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部分。
6、李嘉图恶习:李嘉图擅长把复杂的经济现象高度抽象成很少的变量,然后通过对这些变量的解释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进行诠释。熊彼特把李嘉图这种将高度抽象的经济模型直接应用于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的倾向称为“李嘉图恶习”。
7、“萨伊定律”:萨伊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于1803年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他认为商品的买
卖只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在交换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了媒介作用,卖主得到了货币,马上又会购买商品,所以卖主同时也就是买主,供给者就是需求者。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出现过剩,至多只是暂时的积压,社会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萨伊定律的根本错误在于把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流通等同,又把简单商品流通和物品之间的交易等同,忽视了存在于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
8、历史学派:它是19世纪40年代起在德国产生的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学派。大体说来,凡不承认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普遍经济规律,不赞成抽象地而主张用历史归纳法研究经济学,强调心理、道德和法律等因素在经济生活中作用与地位的那些经济学家,都可归入历史学派的阵营。这一学派主要和英国的古典学派,后来主要和边际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相对立,同时也先反对空想社会主义,继而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演变经过两个阶段:40年代到60年代为旧历史学派,创始人是威廉.罗雪尔;70年代以后直至20世纪初为新历史学派,创始人是古斯塔夫.施穆勒。
9、戈森第一定律: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同一物品的享受,随着需求的逐步满足,感觉的享乐度会随着这种物品的增加而递减,直到出现感觉上的饱和状态。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叫戈森第一定律。
10、迂回的生产方法:运用自己所支配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资本等),首先制造另一种财货即中间产品,然后再依靠这种中间产品去生产所需要的财货。这种生产方法可称为迂回生产方法,也叫资本主义生产方法。
11.“三位一体”公式:是马克思对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分配理论的称谓。萨伊认为生产有三要素,而三要素又是价值的源泉,每一个要素所有者都得到他们相应的收入,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即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劳动—工资。三位一体公式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歪曲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割裂了社会各阶级的收入同工人劳动之间的联系,彻底庸俗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工资论、利润论和地租论。 12.“时差利息论”:由庞巴维克提出的,认为“现在的物品通常比同一种类和同一数量的未来物品更有价值”。
13.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愿牺牲利息收入而把不生息的货币持在手中的心理倾向,它是由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引起的。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09-23
中建史名词解释06-02
外美史名词解释09-23
中外广告史名词解释09-23
中国古建史名词解释09-23
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09-23
近代史整理名词解释08-31
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09-23
世界史人名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