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学前教育名词解释手记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手记

时间:2023-03-23 14:43:33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手记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的特点 ,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满足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手记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

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

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

全民教育:是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

文化:的广义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狭义概念是指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文化变迁:是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

文化传递: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

文化选择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的过程。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儿童成长过程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法与质变的过程。 遗传决定论认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环境决定论:这一流派强调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白板说: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征也没有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

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环境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

社会本位儿童观:儿童是氏族,社会或家庭的财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的工具,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儿童是父母的隶属物,没有任何权利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权也得不到保证。 人本位的儿童观: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而服务的新人类观

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发现式教学法: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

幼儿的完整学习: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环境

最近发展区: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

情商: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

教育目的: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活动区:以游戏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的兴趣,使儿童通过游戏活动,获得认知、情感、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

相容性: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独立自主性: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

综合性原则: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手记》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启蒙性原则: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

直观形象法: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种方法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和儿童思维的特点。

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语言法:儿童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

讨论法: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认识模糊不清的、困难的、相互关系中矛盾的,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等,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移情法: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

角色扮演法: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环境体验法: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

行动操练法: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

发泄法: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动作或活动,去发泄体内积聚的生理或心理能量以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新的平衡

表扬鼓励法:奖励方式的一种,是儿童教育中的一种强化方式。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或强化,并给以支持和夸奖;鼓励则能帮助儿童明确是非,提高其学习良好行为的信心和上进心,促进儿童良性发展

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托儿所:我国托儿所是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主要负责教养3岁前的儿童并为其父母参加工作提供方便,具有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等双重特性

幼儿园: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提前开始”计划:美国著名的“提前开始”计划(HeadStartProgram),就是面向有色人种和贫穷的白人家庭中的孩子进行的,其宗旨就在于向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促使他们和其他家庭背景的孩子一样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中期目标: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总的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它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如几个星期、一个星期或几天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学活动,它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 完整儿童: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之问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

幼儿园环境:从广义而言,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

分离焦虑:“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

心理断乳期: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幼儿常规: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学前班:以学龄前1~2年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组织形式

混合班: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

家长参与: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手记》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保育员: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

社区: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群从事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活动,并由此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小社会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12017-04-09 09:54 | #2楼

1、学科课程:通过伦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它强调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组织课程内容。 2、活动课程:它与分科课程相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也称作“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

3、核心课程:一种独特的课程类型,既以儿童的某一种要的生活问题,或者是人类社会的某种基本活动为核心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课程,这种核心课程称作“问题中心课程”

4、幼儿园课程: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5、目标模式:以对社会又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6、幼儿园课程评价: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成分,分析和判断幼儿园课程的价值的过程,即评估由于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的数量和程度。 7、单元教学:从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专题或概念发展出单元,设计教育活动时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或者各个学科综合到单元之中。并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单元组织教育活动的课程形式。

8、幼儿园课程目标: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校效果和身心发展水平或状态的预期。 9、普遍性目标取向: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

形态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 10、行为目标取向:以具体的、可被视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指明确课程实施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生成性目标取向:也称形成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12、表现性目标取向:由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的,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13、认知领域:主要包括知识的掌握、理解、会议、再认,以及认知能力的形成、发展等方面。 14、情感领域:主要包括兴趣、态度、习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发展的目标。 15、动作技能领域:主要包括神经肌肉协调的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行动技能。 16、幼儿园课程总目标:以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往往表现为幼儿园课程领域目标,它只是概括的罗列几个具体的内容领域及提纲挚领的要求。这类目标一般比较宏观,表述的也得概括、抽象。 17、年龄阶段(学年)目标:以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年龄阶段目标,不仅要考虑课程的几个内容维度,还要考虑幼儿年龄发展的维度,从这两个维度确定年龄阶段目标。

18、单元目标:是年龄阶段目标的在分解,在以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程目标中,单元目标可以以时间为单元,也可以以内容为单元。当以时间为单元时,这个层次的目标也就相当于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了。

19、具体教育活动目标:具体活动目标是微观层面的目标,它的操作性强,能够直接指导幼儿园的具体教育活动,因此在制定具体教育活动目标时,切记空而泛。

20、目的性原则: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目标来选择,否则将会偏离方向,造成课程的无效。 21、适宜性原则: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我们在为谁选择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在园幼儿的课程,幼儿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其课程内容不同于其他任何教育阶段。 22、生活化原则:幼儿的学习特点是以无意注意学习为主,并且通过看似无意的生活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说有生活就有幼儿的学习。 23、兴趣性原则:是基于幼儿学习成效的一种考虑,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的兴致勃勃、不知疲倦;相反,则注意力不集中、没精打采。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心理学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4、基础性原则: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25、逻辑性原则:指客观的规律性和内在的联系。幼儿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也是存在相互的联系和规律的。 26、逻辑组织法: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对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有益的。 27、心里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

学习者需要的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 28、纵向组织法: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的方法。该方法重视知识、技能的层次性,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逐渐递进,一次推开。

29、横向组织法:按广义概念组织课程内容,即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已有的经验连为一体。该方法强调各种知识之间、知识与儿童之间、儿童的各种经验之间形成有机的教育活动来进行。 30、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要通过拟定各个层次的教育教学计划,并通过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以及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活动来进行。 3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32、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级、小组或学校实践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33、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实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而课程计划只是选择的工具而已。

34、教案:是一个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它阐明在预订的教学时间内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等。 35、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 36、小组活动:可以是教师有计划安排的活动,可以是教师组织引导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发的活动。 37、个别活动:可以是有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由活动。 38、观察法:可辅导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去认识所选定的观察对象,获的直观形象。观察法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 39、实验法: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 40、游戏操作法:是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操作学习。 41、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去学习的活动。

42、谈话、讨论法: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

43、讲解法: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

44、讲述法: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

45、实物:是最能让幼儿有真是感受的焦距,对幼儿发展来说,这是最有价值的与环境互动的媒体。 46、自制教具: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自己设计制作一些玩具。 47、家园合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共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这两者之间对幼儿影响不协调一致,就会产生对抗的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只有两者互相沟通、加深理解、合作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才

能使幼儿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48、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他是在课程系统运作、发展过程中收集课程各个要素的相关材料,加以科学分析和判断,以此调整和改进课程的方案,使正在运作中的课程更为完善的一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可以在课程设计阶段和早期试验阶段进行。 49、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评价、结果评价。它是一种对课程实施以后所获得的实际效果进行验证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一般只涉及课程实施的结果,不涉及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事后的评估,旨在验证课程的成功程度和推广价值,为各级各类决策者提供信息。 50、定性评价:是评价者用语言文字作为收集、分析评价资料和呈现评价结果的主要工具的评价方式。 51、定量评价:是评价者收集被评价对象的数量性实证的信息,用数量化指标来显示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 52、内部评价:又称自我评价,指由幼儿园内部或教师本人对照课程评价标准,对园内或教师自己的课程实施状况与效果作出分析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 53、外部评价:是由有关人士或专门人员组成评价小组,对幼儿园课程的整体实施状况做出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

54、整体评价:即对全国某一地区或某个幼儿园的课程运行状况进行整体评估。 55、局部评价:即对全国某一地区幼儿园的某一方面或某幼儿园内部课程的某个方面进行评估。 56、单纯评价:即对更为具体、微观的课程要素的某个方面进行评估。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手记】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09-23

家访手记精选04-09

掌心家访手记04-07

家访手记范文04-06

身边的感动的家访手记04-07

高层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

西方名词解释04-03

锂电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