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考察报告>《井冈山学习考察报告

井冈山学习考察报告

时间:2023-03-23 06:33:06 考察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井冈山学习考察报告

赴井冈山、丹霞山等地学习考察报告 2017年10月22日至30日,副书记张宽与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及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赴革命圣地井冈山等地进行为期9天的学习考察,虽然考察的时间较短但也取得了较大收获。其中井冈山市是这次学习考察活动中的一个亮点,尤其是当地的红色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考察期间,同志们通过聆听讲解讲座,实地景点走访观察,参观红色纪念展馆,以及了解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市场的开拓发展等,使同志们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想,受到了教育,获取了信息,促进了工作。下面,我就井冈山的基本概况、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考察后的启示向大家作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井冈山学习考察报告

一、井冈山景区

(一)井冈山基本概况

井冈山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地形复杂,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气温24℃,为最热月;一月平均气温3℃,为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雾日96天。井冈山市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辖五乡一镇、一个省属综合养殖场和一个自然保护区。市政府座落在四面环山的茨坪盆地,井冈山山地面积为总面积89%,森林覆盖率高达64%,

有"绿色宝库"之称,全境有原始森林四处,面积近七千公顷,植物种类有三千八百多种,井冈山又是天然动物园,八百四十多种动物栖息在这里,属于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由于动物资源丰富,1981年井冈山设立了面积达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

井冈山自公元前221年秦代设群县制起,即为九江群庐陵县属地,但茨坪的开发是在公元668年以后,大小五井则是在公元1644年以后才建村立寨,并分属永新县、龙泉县(今逐川县)。直至井冈山斗争时期的1928年,这里才设独立的行政建制――新遂边陲特别区。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冈山管理局,1984年改为井冈山市。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927年秋,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因而井冈山以"革命摇篮"而饮誉海内外。1982年,这里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抨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园林城。

然而,在20世界80年代以前,这些让人引以自豪的革命人文景观,并没有给井冈山人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地方财政每年还要支付一笔数目不菲的维修经费。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井冈山人意识到,这片红色土地蕴藏着巨大的旅游价值,于是,井冈山人开始尝试利用革命旧居旧址发展旅游业,红色旅游由此孕育而成。

1、扮靓红色旅游景点。红色与绿色交相辉映是井冈山旅游的最大优势和卖点,而红色被称之为井冈山旅游的灵魂。这些年来,井冈山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发展的原则,投入巨资扮靓红色旅游景点。除了红色,绿色也是井冈山得天独厚的优势。86%,这是井冈山的森林覆盖率,一个值得骄傲的数字。这里还有全球同纬度保存最好的次原始森林7000公顷,各类植物3800余种。同时,井冈山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人的气候,被人称为天然氧吧和避暑胜地。这以绿衬红、让红绿有机结合的举措,使景区品位日益得到了提升。

2、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该市成立了井冈山精神研究会,出版了《井冈山根据地全史》、《弘扬井冈山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天下第一山》、《将帅从这里诞生》等一大批反映井冈山斗争史实的革命书籍;精心编排了以《井冈山下种南瓜》、《十送红军》、《请茶歌》、《八角楼上的灯光》为主打曲目的红色经典晚会《岁月·井冈山》,搜集制作了井冈山斗争图片展;推出了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

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烈士墓的六个一革命传统教育模式。

3、开展红色旅游促销。该市旅游管理部门紧扣每年的旅游主题,抓住机遇,积极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地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扩大了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吸收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巡展,此外,市里还组建井冈山精神报告团在国内巡回宣传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学习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提供诚信优质服务。该市坚持在景区实行人性化管理,加强了对旅游市场的整治、净化工作,确保全面履约;全力打造诚信服务、游客第一品牌的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通过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旅游服务和熟悉旅游产品的培训工作,提高了景区红色旅游的产业素质。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井冈山旅游尤其是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将井冈山市建成全国红色旅游第一城,井冈山市先后完成了泰井高速公路建设、井冈山机场复航以及景区公路的修缮。随着吉井铁路的开工建设,井冈山将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与周边大中城市形成4小时经济圈。该市还将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古色文化、蓝色碧水等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重新组合,扩大景区范围,并通过招商引资对旅游点进行开发扩建,使游客接待能力提高了3倍,为火爆的红色旅游发展提

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经过多年的努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成了当地的龙头产业,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2.6%。 如今,已拥有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 4a级风景旅游区等称号的井冈山,已被定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和江西红色旅游的龙头景区。

(三)考察井冈山红色旅游产业的启示

1、重视——省、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指导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指示和《2004-2017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切实实施好《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充分发挥江西省红色资源优势;努力率先把红色旅游产业做大发展红色旅游工作的指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工作重点和相关扶持政策等重要内容,包括加大对红色旅游形象宣传推介力度;在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在多方面给予扶持;各级各类学校应把红色旅游纳入学生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建设教学课程等等,将对红色旅游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投入——组织实施《红色旅游建设方案》,加快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步伐。很据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的要求和国家发改、中宣部、国家旅局等13个部委下发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列入的江西

省四条精品线和五个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按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旅游干线公路建设、文物保护和修缮三个方面的内容,编报《红色旅游建设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对省市红色旅游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待国家批准后,要及时组织实施,切实搞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并要落实好配套资金,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使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个个都是优质工程。在国家列入的“四线五区”基础上,江西省对全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并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开发建设和宣传推介。

3、推介——举办红色旅游系列活动,打造“红色摇篮”品牌。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建立红色旅游宣传阵地,加大宣传力度,为发展红色旅游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举办首届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包括江西红色旅游图片展,红色旅游产品展示推介会、红色旅游风光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红色旅游导游大赛等系列活动,宣传推介江西省井冈市红色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红色摇篮”品牌。

4、精品——整理红色文化史料,优化红色旅游产品。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江西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编写红色旅游解说词、导游词、宣传资料、系列图书等,实现红色旅游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艺术化和人性化,优化红色旅游产品。

5、机制——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红色旅游经营管理。随着红色旅游的迅速发展,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红色旅游经营管理。

二、丹霞山风景区

(一)丹霞山风景区介绍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地处广东省韶光市境内,地跨仁化、曲江两县。丹霞山与罗浮山、西樵山、鼎湖山一起被称为“广东四大名山”,又被誉为岭南第一奇山。丹霞山风景区总面积319平方公里,这也是广东省现今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风景区。从1988年以来,丹霞山凭借其雄厚的实力相继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风景区 、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这五个黄金头衔。

在我们前期准备及活动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这不仅是因为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陈国达在此就提出“丹霞地形”的概念,还因为在世界上地质学家现今发现的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井冈山学习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丹霞山不愧为大自然的杰作。据了解,在距今1亿4千万年到7千万年间,现在的丹霞山所在地是一个大型的内陆盆地,受周边一些山脉的造山运动的影响,盆地四周山地强烈隆

起,而每逢雨季,雨水会带走大量泥沙和石块,并在盆地里沉积,形成了巨大而又厚实的红色地层。在距今7千万年左右,岭南地区地势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地壳上升而使湖盆上升并逐渐被侵蚀。在随后的岁月里,该盆地又发生了数次规模较大的变化,地势上升,流水又下切侵蚀,原来沉积在盆地底部的红色土层最终变成一片红色山群。除此之外,再加上风力作用、营力作用和生物作用等,最终形成了现在所见到的以顶平、身陡、麓缓为基本特征,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丹霞地貌”,也使得如今的丹霞山风景区内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矮参差、大小不一的石峰、石柱、支墙、石桥700余座。

我们还发现即使在现在,丹霞山的地貌仍处于变化之中,流水作用、风力作用、营力作用和生物作用等依然在使丹霞山不断的发生变化。也正因为如此丹霞山也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

丹霞山风景区除了丰富的地质地貌遗迹外,还是一个风景优美的亚热带物种基因库,景区内,动植物种类丰富,不少为珍惜濒危物种。山间高峡幽谷,古木葱郁,锦江碧水,一脉柔情。还有古朴的客家文化,以别传寺为代表的纵多石窟寺遗迹,以及数不尽的摩崖石刻,这些都是丹霞山浓厚的人文资源。

目前,丹霞山风景区已开发长老峰、翔龙湖、锦江长廊、阳元山和韶石山等景区。待开发的主要是以巴寨为中心的大石

山风景区、矮寨风景区和长达30公里的锦江画廊等占丹霞山风景区的一半以上面积。

(二)建议

针对丹霞山风景区的开发现状,我们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对景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丹霞山风景区有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风景区 、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这五个高级头衔,游客们冲着丹霞山的名气而来,他们要观赏的不仅仅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丹霞地貌。景区要给游客的是一种生活在丹霞地貌集中区的整体感受,这种感受包括在人文遗迹、民族风情、动植物环境、气候环境中的感受等等。我们认为,丹霞山风景区地域面积辽阔,除了地质景观资源是主要的吸引物之外,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丹霞山风景区有五大金字招牌,又位居“广东四大名山”之首,有珠江三角州这一发达的客源市场,挖掘其浓厚的人文资源意义非凡。比如,①可以利用当地自然村改造的机会,建设客家文化村,以展现丹霞山独特、淳朴的客家文化。②开发丹霞山植物园,设计规划野生动物观赏区。③合理规划开发和美化锦江画廊游览区等。

2、丹霞山风景区现已开发成熟区面积较少,占整个丹霞山风景区总面积的很少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丹霞山风景区作为规模很大的一个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却很少有过夜游客,即留住游客的时间很短。这是不符合丹霞山风景区的发展

方向,也不利于其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对于丹霞山风景区已成熟开发的景区,要不断的优化环境,丰富旅游产品,维护景区的正常发展,而对与未开发和初步开发的部分,要以“保护为主、适度合理开发”为原则,进行开发利用,形式不拘一格,但要做到,既不能破坏其生态环境,也不能破坏其旅游和其他使用价值,又要充分的发挥这些“荒野”景区的特殊作用,以“处女地”的形象吸引一部分“探险型”等的游客。

3、我们在游览过程中还发现在丹霞山风景区的核心地带存在一些不利于景区可持续发展、破坏环境、破坏视觉感受等不和-谐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和丹霞山风景区的声誉和地位是明显对立的。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游客对丹霞山风景区感受,也损害了丹霞山风景区的声誉,更阻碍了丹霞山风景区的发展。举几个例子:①在长老峰景区内,在一些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周围及部分景点周围,卫生状况很恶劣,有些地方甚至垃圾成堆。这对游客的心理伤害和对景区环境的破坏都是很严重的。②在长老峰核心景区及锦江画廊游览区内,一些大型广告牌“横行霸道”。有的阻碍了视线,有的破坏了视觉感受,最严重的是过多的广告牌显现出一种浓重的商业气氛,这些都会直接导致游客感受质量的下降。③在锦江沿岸的断石村,地处从长老峰景区通往阳元山景区的交通要道上,但断石村的村镇规划建设和周围环境极不协调,这不仅破坏了锦江沿岸原有自

然风光,也显现出长老峰景区和阳元山景区之间过渡地带的尴尬。

4、旅游纪念品种类过于单一。举个例子:从景区外到景区内部的所有商店所售商品不外乎茶叶、药草等土特产品,而且不同的商店之间没有任何明显的区别。我们认为这不仅会导致景区内外旅游商店的恶性竞争,最后的受害者自然是游客,也不利于丹霞山风景区旅游购物品行业的发展。因为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购物方面的消费是一块不容小嘘的收入。

三、搞好我县风景名胜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几点思考

管理体制不顺,利用与保护水平低下。从目前情况看,全县旅游资源之中,除江界河景区、石林景区、古邑景区属于江界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自身管理外,其他景区分别属于县、乡政府及文广、林业、水利、民政等部门。这种各自为阵的管理体制,表现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规划难实施、建设难进行、促销难统一;在资源保护上存在着资金难筹措,标准难规范,法规难执行;在日常管理上存在着认识难统一,工作难开展,协调难到位,形成了“都管都不管”的局面,既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难以满足保护与利用需要。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和制度管理,引导全社会增强保护与利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要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

阵地,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搞好风景名胜保护与利用的重大意义,组织社会各界参与讨论,引导全县上下充分认识风景名胜资源不像一般的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或其他资源那样损失了可以拿回来,或能被其他资源所代替的这种独特属性,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和利用观,从而增强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自觉性。同时,对掌握着风景名胜区决策权和管理权的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有步骤、有目的地轮番开展教育培训。要将有关风景名胜保护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工作规律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促使他们学习掌握科学规律,增强科学决策、科学保护和科学利用的意识。

第二,理顺管理体制,对风景名胜的保护与利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由于当前我县风景名胜区在行政上隶属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在日常管理上政出多门、各自为阵,导致在工作实践中政令不畅、相互制肘等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威胁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因此,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各风景名胜区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大胆进行探索。当前,可以采取三种方法进行理顺:其一,成立风景区管理及旅游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1名和副任副主任,下设若干个专班。专班由四大家领导牵头,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旅游、园林、林业、文化、宗教、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具体负责环保、规划、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协调管理,确保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决策“一个口子”对外,“一个专班”

落实,减少制肘、扯皮、违规等现象发生。其二,按照“减少环节,便于协调,提高效率”的原则,调整县领导职责分工。即将风景区管委会、文物、宗教、旅游等工作联系紧密,业务性质接近的部门集中划归一个县领导分管,确保在保护与利用上能够做到统筹兼顾,统一步调,提高效率。

第三,政府出资。一方面,要求各地把解决风景名胜区历史遗留问题同发展小城镇、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等工作有机结合,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拓宽投入渠道。另一方面,尝试建立风景名胜保护转移补偿基金,每年从风景名胜区旅游门票收入和税收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消化历史包袱。

第四,政府出资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决打破思想樊篱,把除风景名胜区核心区以外的所有资源和项目全部推向市场,大胆探索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的新路子。对于资源收益,明确要求用于消化历史包袱和风景名胜的保护,做到取之于资源,用之于资源,使其与政府专项保护资金形成风景名胜保护与利用的稳定收入来源。

第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依托风景名胜资源,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引导、鼓励、支持风景名胜区内部和周边地区牢固树立风景就是商品,景点就是企业的观念,一切以旅游经济为中心,大力实行产业转向,积极参与旅游业的配套服务。通过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潜移默化中把景区内部及

其周边企业从开山炸石、生产水泥等“破坏性”行业中置换出来,逐步消化历史遗留问题。

井冈山学习考察报告2017-03-29 11:05 | #2楼

2011年10月06日至10月10日,城-管局组织城-管系统部分同志赴江西南昌、井冈山和庐山学习考察,参观考察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黄洋界战场遗址、红军造币厂、小井红军医院、茨坪毛泽东和朱德故居、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以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革命纪念地和纪念馆,及庐山的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都曾住过的“美庐别墅”、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庐山会议旧址等等。在短暂的五天内,重温了中国革命初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红米饭里咀嚼革命历史,在南瓜汤里回味武装斗争,追寻着先烈们的战斗足迹,走在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路途中,仿佛又置身于血雨腥风的战场上,革命党人浴血奋战,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依稀听到震撼山河的炮声,耳边萦绕着革命党人面对屠刀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呐喊。在心灵的不断震撼中,我明白了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井冈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不但不会被岁月的风尘所遮蔽,而且会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是一个艰苦的探索历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和逆境面前,不灰心、不气馁,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新之路。

这条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开拓进取的成功范例,成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未走过的路,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怀有坚定的革命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井冈山斗争时期,环境非常恶劣。一方面,新生的革命队伍处在强大的敌对势力的包围和多次“围剿”之中。另一方面,由于敌军实行了经济封锁,革命根据地物资匮乏,供应十分紧张,真是“艰苦到了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力量做支撑,革命胜利恐怕会成为天方夜谭。“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既是当时红军生活的真实写照,又反映了他们的革命乐观精神。井冈山根据地军民正是凭借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战胜了一批又一批敌人,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根据地军民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精神,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敌人屈服,坚忍不拔将革命进行到底,以点滴星火燃起燎原之势,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成为井冈山军民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本次考察的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体会之一:中国革命经历千难万险,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系列革命和建设理论,正是这些理论和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的压迫,我们应该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共同把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更为富强、更加强大,把城市管理做得更好。

体会之二:我们要向革命前辈学习,学习他们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井冈山精神,把他们这种精神用到城市管理工作中去,把如皋城市管理得更加美好、靓丽。

体会之三:无论什么工作,要达到优秀的水平,都要付出努力、克服困难,井冈山精神是对我们的鞭策和激励,让我们为城-管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井冈山学习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学习考察报告09-29

保山学习考察报告09-22

外出学习考察报告05-25

校长学习考察报告05-06

外出学习考察报告05-06

延安学习考察报告05-06

台湾学习考察报告05-06

企业学习考察报告12-07

对标杭州学习考察报告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