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预防静电的措施有
1.静电的产生
1.1固体起电
(1)接触起电。两种不同固体之间的接触可以是两种不同金属、两种不同绝缘体或者两种不同半导体之间的接触,也可能是金属与绝缘体之间、 金属与半导体之间或半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接触。固体间发生接触-分离过程时会发生静电起电现象。
(2)剥离起电。互相密切结合的物体剥离时引起电荷分离而产生静电的现象。
(3)破裂起电。当物体遭到破坏而破裂时,破裂后的物体会出现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现象,由此而产生静电。
(4)电解起电。当固体接触液体时,固体的离子会向液体中移动,这使得固、液分界面上出现电流,进而在固、液界面上形成一个稳定的偶电层。若在一定条件下,将与固体相接触的液体移走,固体就留下一定量的某种电荷,即固、液接触情况下的电解起电。
(5)压电起电。在给石英等离子型晶体加压时,会在它们表面上产生极化电荷,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6)热电起电。若对显示压电效应的某些晶体加热,则其一端带正电,另一端带负电。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
(7)感应起电。感应起电通常是对导体来说的。处于静电场中的物体,由于静电感应,使得导体上的电荷重新分布,从而使物体上的电位发生变化。
(8)吸附起电。多数物质的分子是极性分子,即具有偶极子,偶极子在界面上是定向排列的。另一方面,空气中由于空间电场、各种放电现象、宇宙射线等因素的作用,总会漂浮着一些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粒子。有这些浮游的带电粒子被物体表面的偶极子吸引且附着在物体上时,整个物体就会有某种符号的过剩电荷而带电。
1.2液体起电
(1)液体介质的流动起电。固体与液体接触时,介质界面处产生偶电层,位于液体侧的扩散层,是带电的可动层。当液体在介质管道中因压力差的作用而流动时,扩散层上的电荷由于流动摩擦作用被冲刷下来而随液体定向运动,这就是液体流动起电机理。
(2)沉降起电。当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沉降时,会使微粒和液体分别带上不同性质的电荷,在容器上下部产生电位差,这就是沉降起电。
(3)喷射起电。当固态和液态微粒从喷嘴中高速喷出时,会使喷嘴和微粒分别带上符号不同的电荷,这种现象称为喷射起电。
(4)冲击起电。液体从管道口喷出后遇到壁或板,使液体向上飞溅形成许多微小的液滴,这些液滴在破裂时会带有电荷,并在其间形成电荷云。
(5)溅泼起电。当液体溅泼在它的非浸润固体上时,液滴开始滚动,使固体带上一种符号的电荷,液体带上另一种符号的电荷。这种现象称为溅泼起电。
(6)气体-液体起电。气体-液体静电起电主要是伴随着液滴的生成而发生的静电起电现象。
1.3气体起电
气体的静电起电,通常是指高压气体的喷出带电。高压气体喷出时之所以带静电,是因为在这些气体中悬浮着固体或液体微粒。
1 / 4
1.4粉尘起电
粉体带电的主要机理是快速流动或抖动、振动等运动状态下粉体与管路、器壁、传送带之间的摩擦、分离以及粉体自身颗粒的相互摩擦、碰撞、分离,固体颗粒断裂、破碎等过程产生的接触-分离带电。粉尘带电的静电压高达几千,甚至几万伏。
1.5人体起电
人体由于行走、操作或与其他物体接触、分离或因静电感应、空间电荷吸附等原因使人体正负极性电荷失去平衡,而在宏观上呈现出某种极性的电荷积聚,从而人体对地电位不为零,对地具有静电能量,这种相对静止的,积聚在人体上的电荷称为人体静电。
2. 静电引起的故障和灾害
2.1静电效应
(1)静电力学效应。静电带电体周围存在着静电场,由于在通常条件下,静电场是非均匀的,在静电场被极化的介质微粒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受力的方向指向带电体,即无论带电体带有何种极性的电荷,带电体对于原来不带电的尘埃颗粒都具有吸引力的作用。
(2)静电放电的热效应。静电火花放电或刷形放电一般都是在纳秒或微秒量级完成的。因此,通常可以将静电放电过程看作是一种绝热过程。空气中发生的静电放电,可以在瞬间使空气电离、击穿、通过数安培的大电流,并伴随着发光、发热过程,形成局部的高温热源。
(3)静电的强电场效应。静电荷在物体上的积累往往使物体对地具有高电压,在附近形成强电场。
(4)静电放电的电磁脉冲效应。静电放电过程是电位、电流随机瞬时变化的电磁辐射过程。无论是放电能量较小的电晕放电,还是放电能量比较大的火花式放电,都可以产生电磁辐射。
(5)静电放电对人体的电击效应。当人体接近带有静电的绝缘导体时或者带有静电的人体接近接地导体或机器设备等较大金属物体时,只要人体和其他导体间的静电场超过空气的击穿场强时,都会形成静电火花放电,有瞬时大电流通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使人体受到静电电击。
《预防静电的措施有》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2 静电引起故障和灾害
(1)静电导致电器设备故障、工作失灵或不稳定。
(2)静电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3)静电对人体电击及引起的二次伤害,如高处坠下、滑倒、跌落手中物品、误操作等。
3. 静电防护的基本原则
(1)抑制静电荷的积聚;
(2)迅速、安全、有效地消除已经产生的静电荷。
4. 防静电工作区场地
1、地面材料
a、禁止直接使用木质地板或铺设毛、麻、化纤地毯及普通地板革。
b、应该选用由静电导体材料构成的地面,如防静电活动地板或在普通地面上铺设防静电地垫,并有效接地。
c、允许使用经特殊处理过的水磨石地面,如事先敷设地线网、渗碳或在地面喷涂抗静电剂等。
2 / 4
2、接地
a、防静电系统必须有独立可靠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一般应小于10Ω,埋设与检测方法应符合GBJ 97的要求。
b、防静电地线不得接在电源零线上,不得与防雷地线共用。
c、使用三相五线制供电,其大地线可以作为防静电地线(但零线、地线不得混接)。
d、接地主干线截面积应不小于100mm2;支干线截面积应不小于6mm2;设备和工作台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25mm2的多股敷塑导线,接地线颜色以黄绿色线为宜。
e、接地主干线的连接方式应采用钎焊。
f、防静电设备连接端子应确保接触可靠,易装拆,允许使用各种夹式连接器,如锷鱼夹、插头座等。
3、天花板材料
天花板材料应选用抗静电型材料制品,一般情况下允许使用石膏板制品,禁止使用普通塑料制品。
4、墙壁面料
墙壁面料应使用抗静电型墙纸,一般情况下允许使用石膏涂料或石灰涂料墙面,禁止使用普通墙纸及塑料墙纸。
5、湿度控制
a、防静电工作区的环境相对湿度以不低于50%为宜。
b、在不对产品造成有害影响前提下,允许使用增湿设备喷洒制剂或水,以增加环境湿度。
c、计算机房的湿度应符合GB 2887中的有关规定,类似的机房也应符合此规定。
6、区域界限
防静电工作区应标明区域界限,并在明显处悬挂警示标志,警示标志应符合GJB1649规定,工作区入口处应配置离子化空气风浴设备。
7、电荷源
防静电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及接触易产生静电荷的电荷源。
电荷源:
工作台表面,油漆或浸漆表面,普通塑料贴面,普通乙烯及树脂表面地板 塑料及普通地板革,抛光打蜡木地板。普通乙烯树脂工作服,帽,鞋 普通涤纶,合成纤维及尼龙面料,塑料及普通胶底鞋操作工具及设备
普通塑料盒,架,瓶,盘用品及纸制品,普通泡沫及一般移动工具,压缩机,喷射设备,蒸发设备等
三、电子产品防静电设施
1、静电安全工作台
a、静电安全工作台是防静电工作区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由工作台、防静电桌垫、腕带接头和接大地线等组成。
b、防静电桌垫上应不少于两个腕带接头,一个供操作人员使用,另一个供技术人员,检验人员或其它人员使用。
c、必要时,静电安全工作台上应配备离子风静电消除器。
d、静电安全工作台上不允许堆放塑料盒(片)、橡皮、纸板、玻璃等易产生静电的杂物,图纸资料等应装入防静电文件袋内。
2、防静电腕带
直接接触静电敏感器件的人员均应戴防静电腕带,腕带应与人体皮肤有良好接触,腕带必须对人体无刺激、无过敏影响,腕带系统对地电阻值应在106~108Ω范围内。
3、防静电容器
在电子设备研制生产过程中,一切贮存、周转SSD的容器(元器件袋、转运箱、印制板架、元器件存放盒等)应具备静电防护性能。不允许使用金属和普通塑料容器。必要时,存放部件用的周转箱应接地。
4、离子风静电消除器
消除绝缘材料表面的静电荷应使用离子风静电消除器。
5、防静电工作服
a、进入防静电工作区或接触SSD的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工作服面料应符合GB 12017规定。
b、在相对湿度大于50%的环境中,防静电工作服允许选用纯棉制品。
6、防静电工作鞋
进入防静电工作区或接触SSD的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鞋,防静电工作鞋应符合GB 4385的有关规定。一般情况下允许穿普通鞋,但应同时使用导电鞋束或脚跟带。
7、防静电运输车
转运SSD或含有SSD的整、部件时,应采用有防静电性能的运输车。 防静电标识(参考):
【预防静电的措施有】相关文章:
静电的危害和预防措施01-25
预防产后抑郁症的措施有哪些04-23
预防掘进工作面冒顶的措施有哪些采煤工作面预防冒顶措施09-23
预防哮喘的措施04-24
预防溺水的措施05-24
雪灾预防的措施05-25
预防中暑措施10-30
水痘预防措施04-04
预防校园欺凌的措施05-26
雪灾的预防措施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