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新常态>《主动适应政治新常态

主动适应政治新常态

时间:2022-05-18 09:30:43 新常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主动适应政治新常态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央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2015年经济工作,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对于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的背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早在2015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应该说,“新常态”这种提法并非新词。面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开始凸显和释放,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悄然变换。我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国内很多经济学者试图从理论和未来宏观政策的层面论述中国经济出现的这种“新常态”。但是,这种经济的下滑、风险的凸显以及红利的转换究竟是中国经济危机短期的不稳定表现,还是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争论和分歧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站在决策者的角度,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经济战略的高度,势必对中国未来宏观政策的选择具有方向性和决定性的影响。

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经济,并通过“新常态”透视我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017-01-06 15:23 | #2楼

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稳步发展,就是得益于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明年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遇到阵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领域风险显露。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稳中求进,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势头。虽然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凝神聚力抓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创造发展新成果。

稳中求进,稳字当头。“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速度稳住了,才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赢得空间。这就需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让“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我们不能以GDP论英雄,但要防止增速过快回落导致“栽跟头”。

稳中求进,贵在有进。“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新常态下,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发生趋势性变化,靠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刻不容缓。我国经济已进入必须依靠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期。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增长点,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

坚持稳中求进,关键是把握好“稳”和“进”的平衡。稳是进的基础,进是稳的动能,“稳”和“进”可以互相促进。面对新常态,不稳难言进,有进才更稳。处理好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的关系并不容易,要求我们在保持定力中有效作为,始终不渝推改革,脚踏实地调结构,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既把速度稳住,保持中高速增长,又大力推动转型升级,跃向中高端水平。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勇于改革创新,在新起点上开拓新局面,在新常态下迈上新台阶。

准确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2017-01-06 10:59 | #3楼

即将过去的2015年,一个热词被政界、经济学界高频引用,这就是“新常态”。

在今年5月,主席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新常态”一词,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从此以后,“新常态”一词便经常出现在一些官员和专家学者的演讲和宏论中。在前几天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党中央又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因此,在新形势下,准确把握新常态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我们做好未来经济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新常态是相对于“常态”或者“旧常态”而言的。从字面上看,“新”异于旧,“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所谓经济“常态”并不是指经济活动在一个长时期内稳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由经济规律所主导的经济活动具有相对稳定的动态过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常态是有差异性的。这样,就可以对经济常态进行

不同的划分,如“新常态”与“旧常态”。党中央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不同的新时期、新阶段。这是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教训,深思熟虑的结果,充分展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主席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自2015年中国GDP规模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之后,中国经济的运行就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前的特征。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可以说是以GDP为中心、以高投资为主导、对技术进步重视不足、对环境破坏严重的粗放式增长。现在随着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资源红利、政策红利、房地产红利等因素的持续衰减,这种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比如,过去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已发生明显的改变。从消费需求看,过去30多年来,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性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从投资需求看,经过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一些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产能过剩,而新常态下,一些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技术的投资已大量涌现,如互联网、物联网、电商等行业的崛起正在颠履一些传统行业。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过去国际市场空间巨大,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由于全球需求不振,再加上随着人口红利、劳动力成本低优势的逐步消失,一些出口企业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看,过去长期供给不足而需求旺盛,现在一些行业却产能过剩。从生产要素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现在人力成本较高,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则逐步转为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低速的转换,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现,产能过剩、地方债、影子银行、房产泡沫等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一一化解。产能要“挤水分”,房地产要“去泡沫”,金融需“去杠杆”,在这些问题上不能“等、靠、要”,否则,会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过去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正逐渐递减,现在我们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微调预调,精准发力。

因此,从以上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目前中国经济已步入一个新常态,这种新常态不是一些人认为的经济衰退,而是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调能的那样: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变是常态,不变是非常态,变是正常的,永恒不变的就是变。经济既然已进入新常态,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否则就可能错失发展良机。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认清大势。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内在规律,我们在规律面前只能遵守,不能违背。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应客观、理性地看待发展速度的升降、结构优化的阵痛和刺激政策的进退。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保持定力,又坚持战略思维,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保持一颗平常心。要牢固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意识,咬定目标,坚定前行,绝不能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大,又回到粗放发展的老路上。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坚持发展。新常态,新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虽然发展速度会慢下来,但发展机会仍然很多。我们一定要立足实际,积极发现新的增长点,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中,从资源、产业、市场的比较优势中,从国家支持的重点和发展战略中,把潜在需求找准,把每项工作做实,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主动作为。只有主动才能把握先机,只有主动才能大有作为。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以就业充分、效率提高、结构优化为支撑的发展。发展阶段的转变意味着经济领域“破”与“立”的转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是看主动作为的程度和深化改革、结构调整的力度。我国有13亿多人口,内需充分迸发所形成的消费潜能无可限量。我们新型城镇化动力

依然强劲,空间依然广阔,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改革开放。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密码”就蕴藏在改革开放中。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必须拿出政府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形成公开透明、预期稳定的制度安排,促进市场活力充分迸发。要围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进改革,抓好改革措施的落地,要着力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改革面前,“不作为”、“拖延症”要不得,要明晰责任,防止消极懈怠贻误改革时机。要狠抓改革创新,突出创新驱动,要把高屋建瓴的设计与贴地而行的措施有机结合起来,绘就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风景!

明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统一思想,奋发有为,努力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主动适应政治新常态】相关文章:

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02-18

培养主动沟通意识的技巧01-27

常态化防控措施(精选11篇)08-17

员工主动离职申请书04-14

员工主动辞职申请书04-12

员工主动离职申请书04-05

职员主动辞职申请书01-17

掌握主动玩转求职动态06-06

常态化疫情防护措施(通用5篇)05-27

校园常态化疫情防疫措施(精选6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