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天津元宵节的习俗
为外甥祈福———舅舅送灯
正月十五,当舅舅的人可千万别忘了一件事,一定要给外甥送灯。旧时天津民间有舅舅给外甥送灯的习俗。
“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灯的种类日趋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金银财宝驮回家———蒸老鼠
在年纪长些的人们的脑海中,至今还记得一个过元宵节的画面,在那口巨大的蒸锅,突突地冒着热气,锅盖一掀,满屋甜甜的香气,“云雾”缭绕间,看清了锅里的小动物,有一只刺猬身上的刺还是一个个捏出来的呢!
居民人家一般在正月十四就忙活起来,和面蒸制“刺猬、老鼠”。刺猬的周身剪出细三角尖儿,以高粱米做眼。老鼠则剪出四足和长尾,用黑豆做眼。刺猬、老鼠的脊背上和木铣头上堆着面做的元宝,两种为一对,分别摆放窗台角、门墩、厨房的灶台角处,头朝外。转天下午,把各处摆放的刺猬、老鼠头由向外转向屋内,以示把财宝驮回家中。至于神像前、祖先牌位前和灶王神像前所供的刺猬、老鼠则不转动。
十五晚间天黑后,撤下供品及各种摆放的刺猬、老鼠,由家中男性家长主持上香,供煮熟的元宵,全家男女老小叩拜尽礼,燃烛焚香焚黄钱、放鞭炮。香尽撤下元宵回锅煮热由全家分吃,谓“吃供尖”。吃供尖后正式吃晚饭,平时分家单过或者外出工作的,都要凑齐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圆圆满满吃元宵
过元宵佳节,自然不能不提吃元宵。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黍米面”)两种。糕点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元宵馅品种多样,故称“什锦汤圆”,制作时用畚箕摇制,煮熟后松软可口。一般家庭自制都是高粱面的,是包糖馅后用手制成,煮熟后略显硬实。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再看元宵的品种和吃法。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实心的,无馅,下在烧开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大概是较早的有馅元宵。其后,元宵馅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用白糖、红糖、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馅多为荤馅,单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
便民提示:天津人元宵节习俗不少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又称灯节。民俗专家由国庆、刘全喜介绍,天津人过正月十五习俗挺多。正月十五的主题是“团圆”二字。正月十五一过,也意味着“年”过去了。天津人讲究过正月十五,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民俗活动,一是吃元宵,二是赏花灯。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又称灯节。民俗专家由国庆、刘全喜介绍,天津人过正月十五习俗挺多。正月十五的主题是“团圆”二字。正月十五一过,也意味着“年”过去了。天津人讲究过正月十五,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民俗活动,一是吃元宵,二是赏花灯。
现在有很多人搞不清元宵和汤圆的区别,有的人干脆用区域划分,说南方人叫汤圆,北方人叫元宵。其实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元宵”本意是“上元节之夜”,“上元”是灯节,精彩活动在夜晚,所以叫“宵”。“元宵”的叫法从宋代出现,在明代开始流行。元宵和汤圆的做法也有区别。元宵是做馅心,一般以芝麻、花生或山楂为主,切成小丁,倒进笸箩里滚上糯米粉摇制而成。汤圆则是将馅料包进糯米粉和水的面团中。
除了吃汤圆,赏灯看舞龙舞狮、秧歌高跷表演也是老天津卫过元宵节的习俗。老天津卫的花灯样式不少,既有金鱼、鸭子、鹤、龙、兔等动物造型,还有红楼、三国、西厢等历史故事题材的走马灯。如今,天津民间在正月十五燃点花灯的习俗仍十分盛行,在继承和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时代的符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天津元宵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天津中秋节的习俗05-08
元宵节习俗06-12
元宵节的习俗08-12
元宵节的习俗05-18
元宵节习俗的作文06-02
元宵节的习俗【热门】11-03
元宵节的习俗作文11-04
元宵节习俗介绍11-02
【热门】元宵节的习俗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