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元宵节>《元宵节观灯的习俗

元宵节观灯的习俗

时间:2022-05-18 19:59:47 元宵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元宵节观灯的习俗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有很多,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festival),上元佳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新东方在线高考网为大家整理了《》,供大家参考。

元宵节观灯的习俗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观灯风俗的南北异同趣谈2017-01-05 8:26 | #2楼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是春节过后我国第一大传统节日。元宵风俗,以张灯、观灯来庆贺这一节日,故俗称“元宵灯节。然而,虽然元宵节还在年年欢度,但元宵节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早已今非昔比,对传统的完整的元宵节俗已经只能从遗存的文学作品中寻觅了。

这些年为了写元宵灯节的博文,查了一些资料,倒也发觉我国南方和北方元宵观灯风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些不同的地方。相同在于“人走灯不走”,不同的在于“灯走人不走”。仔细看来,颇有情趣。

所谓的“人走灯不走”,说的是在固定场所悬挂花灯,让游人来观看。这是古往今来南北地方元宵节观灯风俗的最主要形式。这种风俗形式的描写,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古代小说中都不胜枚举。在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此描写最大量最详尽的文学作品恐怕是《水浒传》了吧?

《水浒传》中为了烘托北宋时庆贺元宵大放灯火、欢闹热烈的气氛,至少有五处写到了那种家家门前搭灯棚挂花灯的盛况。如第六十六回:“家家门前扎起灯棚,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画片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 这些花灯都是让游人前来观看的。书中有时迁“正月十三日,却在城中往来观看居民百姓搭缚灯棚,悬挂灯火”的描写,还有宋江、柴进、戴宗、李逵四人在元宵节这一天到东京看灯,遍游六街二市,只见“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的场景描写。

元宵节家家悬灯庆祝的这一古老传统习俗,由来已久。但南宋时元宵节的“灯市”更为光焰夺目,达到了一代顶峰。所谓的“灯市”,即在主要商业街两边的茶肆罗列出售各种彩灯的市场。据《武林旧事》所记“灯之品极多……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在“灯市”活动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也是最令人神往的就是“鳌山”了。所谓的“鳌山”,原来是指古代传说中海上巨龟背负的神山。后世每逢元宵节,即模拟其形,把无数盏绚丽多姿的彩灯扎架而起,供游人观赏,谓之“鳌山”。

《水浒传》作者在对元宵赏灯风俗极其精彩的描画中,对“鳌山”的描写是最为细致,最为生动的。作者写了东京、北京、清风寨这三处元宵灯景中的“鳌山”。东京御街上的“鳌山”:“鳌山排万盏华灯;夜月楼台,凤辇降三山琼岛。”东京天汉桥的“鳌山”:“鳌山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写北京有四处“鳌山”——市中心、大名府留守司洲桥边、铜佛寺前和翠云楼前,描写也颇为翔实。清风寨的“鳌山”:“玉漏铜壶且莫催,星桥火树彻明开。鳌山高耸青云上,何处游人不看来。”“鳌山”上金莲灯、玉梅灯、荷花灯、芙蓉灯等花灯,“晃一片琉璃”、“散千团锦绣”、“银娥斗彩”、“雪柳争辉”,好一幅灯景!对“鳌山”的观赏,游人都是行走去的。如书中写宋江与家间二三人去市镇中心、宋江等又手厮挽着来到土地大王庙前看那小鳌山等。      

由此可见,当时全国各地通行的元宵观灯风俗都是“人走灯不走”的。        

(元宵观灯图·清)                            元宵灯节《中国古文明大图集》

有没有不一样的元宵观灯风俗呢?——即所谓的“灯走人不走”。以我孤陋寡闻,似乎在古诗词和旧小说中没有看到过。只是近年来闲来写博,倒就在自己的家乡戏里有了新的发现。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至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现流传于上海城区和郊县及江浙一带。沪剧有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徐阿增出灯》,它就用唱词的形式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当时“灯走人不走”的场景。《出灯》是剧中一折大段唱,《出灯》中唱出了当时当地元宵花灯巡街的盛况,比较完整地讲述了“出灯”的顺序规矩和彩灯品种。按唱段中的记录,“出灯”顺序和灯名大致如下:

(1)头排灯。灯上“无戏无古人”,灯上写有制灯人姓氏,说明当地制灯工匠的地位名望和制作的规模化程度。

(2)二排灯。“盏盏灯上有戏有古人”。

(3)金锣灯。包括肃静回避灯、清道旗灯、飞虎旗灯等,模仿古时官员巡街。 

(4)牌名灯。三十二盏,以天、地、人、鹅等彩灯组成。

(5)象棋灯。三十二盏,由将帅士相象车马炮卒兵组成。

(6)古戏灯。二十盏,有:一箭仇、二进宫、三岔口、四杰村、五台山、六月雪、七星灯、八腊庙、九江口、拾黄金;有:一枝梅大闹宁王府、二狼关炮打韩夫人、三锤击走裴元庆、四平山大战老杨林、伍云召起反南阳地、陆地行舟隋炀帝、七擒孟获诸葛亮、八锤大闹朱仙镇、九进中原金兀术、十打嘉兴柳如春。

(7)十字灯。十盏灯,如一团和气灯,二龙抢珠灯、三星高照灯、四方平静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封相灯、七星宝剑灯、八仙过海灯、九节连环灯、十面埋伏灯。

(8)花名生肖戏名灯。三十二盏,此类彩灯颇具匠心,正月梅花老鼠灯,上绘五鼠闹东京;二月杏花老牛灯,红孩儿和牛魔王;三月桃花老虎灯,武松景阳冈上打猛虎;四月蔷薇兔子灯,咬脐郎出猎白兔记;五月石榴云龙灯,唐皇屈斩单雄信;六月荷花青蛇灯,白娘子断桥会许仙;七月凤仙白马灯,马腾出师西凉反;八月木樨老羊灯,杨家将八虎闯幽州;九月菊花猴子灯,孙悟空大闹南天门;十月芙蓉金鸡灯,纣王宠爱妲己精;十一月水仙黄狗灯,杨戬牵着咬天犬;十二月腊梅猪猡灯,猪八戒盘水洞去招亲。(根据唱词整理)

(9)花篮灯。八盏,有:张果老、汉钟离、蓝采和、何仙姑、铁拐李、纯阳子、韩湘子、曹国舅八仙。

(10)蔬菜瓜果灯。有冬瓜灯、蕃瓜灯、西瓜灯、塘藕灯。

(11)河鲜鱼类灯。 有头有脚乌龟甲鱼灯、无头无脚蚌蛯蛤蜊灯、有脚无头螃蟹蟛蜞灯、有头无脚泥鳅鳗鲡灯。

由此可见,其中说唱的彩灯种类与旧小说和北方许多歌唱元宵观灯的戏曲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沪剧表现的江浙一带元宵节观灯的形式是“出灯”,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巡街表演,即别处是“人走灯不走”,此处是“灯走人不走”。这在笔者所看到的中国传统元宵节观灯形式中是唯一的,而且“出灯”的顺序、品种相当详细,故颇具史料价值。

据我了解,南方一些地方至今也还保留着元宵花灯巡游的风俗。如浙江海宁硖石,有“江南第一灯会”的美誉。元宵的夜晚,海宁硖石就成了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29组大型主题灯彩、26个表演方队及近千盏提灯、挂灯、艺术灯,在江南丝竹、腰鼓、打莲湘、硖石威风锣鼓等民间歌舞的伴随下,一路出灯、演灯,如龙行蛇舞,绵延数里。各界群众组成的动物灯队、果灯队、扇子灯队、花篮灯队和花灯舞队,一边闹着跳着,一边出灯演灯。广东汕头、惠州,安徽黟县、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地也有元宵花灯巡游的风俗。当然,现在北方一些地区如山西等地也有元宵花灯结合舞龙、花车等巡游活动的。 

从以上所述元宵观灯南北风俗的异同,可以看出我国民俗民风认同的文化取向——文化兼容与和而不同。观灯的“人走灯不走”是南方北方的共同点,观灯的“灯走人不走”是南方的另一个特点。对此,南北并没有出现激烈的文化对抗,融合成了共识,文化兼容成了我国丰富多彩民俗民风的现实。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从而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与此同时,我国也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具丰富多彩内容的节俗文化。各民族各地域的人们常年乐此不疲地欣赏丰富多彩的节俗文化汇演,并且不断地创造出新节目、新气象,形成了世界历史上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文化景象。  

吃元宵观灯 元宵节旧习俗一览2017-01-05 8:38 | #3楼

元宵节

吃元宵、观灯、 走百病、迎紫姑、追鼠等习俗沿袭已久。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观灯的习俗】相关文章:

元宵节的习俗08-12

元宵节习俗的作文06-02

元宵节习俗的变化05-27

元宵节习俗作文11-03

元宵节习俗介绍11-02

【热门】元宵节的习俗11-05

元宵节的习俗【热门】11-03

元宵节的习俗作文11-04

十五夜观灯原文及赏析04-02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