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3+4人才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具有较好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工程方向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计算机高级应用型人才。计算机操作员和电子CAD技能达到中级工水平。
二、 培养基本要求
(一)综合素质
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竞争和创新意识。
2.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3.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
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7.具有信息检索和分析的能力。
(二)职业能力
1.行业通用能力:
(1)具有文字快速录入的能力。
(2)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的能力。
(3)具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
(4)具有平面媒体与立体媒体设计与制作能力。
(7)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技术提升与推广的能力。
2.职业特定能力:
(1)办公自动化技术:能快速进行汉字录入,能对文档排版及图文混编等进行复杂操作,能够在Excel中进行复杂表格的处理。具有制作幻灯片并合理设置动画效果的能力,能对常用办公设备进行熟练操作及日常维护,能运用Photoshop软件完成图形图像的设计和处理,能进行专业化排版。
(2)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掌握市场营销和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能对常见数码产品实施成本核算、制定营销策略、策划营销活动;掌握营销管理的基本技术,能进行常见数码产品的营销;熟悉计算机设备的性能,能进行计算机设备的维护、维修、保养。
3.跨行业职业能力:
(1)具有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2)具有企业管理及生产现场管理的基础能力。
(3)具有创新和创业的基础能力。
三、 招生对象及学制
1.
2.
3. 招生对象:应届初中毕业生 学 制:3年
四、 主干学科
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
五、 专业主干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网络综合布线,实用操作系统,程序设计基础,网页制作
六、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汉字录入实训,信息技术应用实例,国家一级B培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办公软件高级工考证,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实用操作系统实训,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实训,程序设计基础实训,网页制作实训
七、 专业方向及就业领域
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证书及继续学习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网络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良好训练,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能将计算机软件、硬件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从事网络管理、试验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维护运营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继续学习专业
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本科专业。 八、 转段升学要求
1、通过全国公共英语三级考试(笔试)。
2、获得全国或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高级工证书。 3、课程考核要求:所有课程总评成绩必须达到60分或合格水平(平时成绩占比不得超过20%;其中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实行标准化考试,考试成绩必须达到
70分)。
每学期都进行学业审核。若审核出现每学期2门及以上课程不合格,或者累计不合格课程达到2门的学生,不能参加最终的转段审核。转段审核通过的学生,按省里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报名注册,中专毕业后转入本科阶段学习。
4、 5、
获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职业资格鉴定高级工或以上证书。 转段预审时间:第五学期末第六学期初; 转段终审时间:第六学期末。
九、 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
十、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实训)安排表
十一、 教学计划进程表
(见附:“教学进程及教学安排.xls)
十二、 主要课程标准 1、通识教育课程
(1)德育—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2学分,开设一学期)
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是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也是一门生活技能课。本课程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着力于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把握生活中的经济规律、选择生活中的经济行为,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和创富能力,帮助学生创造美好生活、成就职业理想、享受幸福人生。
(2)德育—职业道德与法律(2学分,开设一学期)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3)德育—经济政治与社会(2学分,开设一学期)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
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4)德育—哲学与人生(2学分,开设一学期)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语文(38学分,1—6学期开设)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6)数学(38学分,1—6学期开设)
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其应用、统计。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像、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7)英语(51学分,1—6学期开设)
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8)物理(6.5学分,1—2学期开设)
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学、电学、振动和波、热学和光学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其基本规律、一般计算和应用、分析方法,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9)体育(12.5学分,1—6学期开设)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10)心理健康(4学分,5—6学期开设)
本课程指导大学生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常见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预防、缓解和解决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完善自我,以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利于社会和-谐;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和初步的依靠自己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以利于终身维护心理健康。
(11)传统国学(12.5学分,6学期开设)
本课程国学教学的重点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弟-子规》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2、学科基础课程
(1)信息技术应用基础(6.5学分,理论教学30学时,实践74学时,开设一学期)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使用和演示文献处理软件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2)电工技术(4.5学分,理论教学30学时,实践42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重点讲授电路和磁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电学基本知识、直流电路、磁场和磁路、电磁感应、正弦交流电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电路基本规律、基本定理、交直流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理解并掌握电阻、电容、电感在电路中特性与作用。
(3)艺术基础(2学分,理论教学16学时,实践16学时,开设一学期)
艺术基础课程是以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实践艺术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和专业艺术特色的综合性课程,包括音乐、色彩、绘画等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专业主干课程
(1)计算机组成原理(Ⅰ)(4.5学分,理论学时72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主要讨论计算机单机系统的组成及内部工作机制。强调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各大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及其互连构成单机系统的基本原理;使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及后续课程的学习,为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打下基础。
(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4学分,理论教学30学时,实践34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最新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件的组成、工作原理、常见型号、选购及硬件组装,多媒体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安装调试和常见故障的检测与维修技巧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微机的组成部件及其工作原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组装,计算机系统故障的判断,系统维护和维修的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计算机系统维护软件的使用。
(3)计算机辅助设计(4学分,理论教学30学时,实践34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直接面向应用的课程。现代电子电路设计就是使用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利用计算机绘制电路图,制作印刷电路板,在计算机的辅助下使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完成电路设计,利用计算机进行电路优化、数字或模拟电路的仿真。
(4)计算机网络技术(Ⅰ)(4.5学分,理论教学42学时,实践30学时,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对计算机网络有个基本认识,了解计算机网络中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掌握局域网组建的过程,熟练掌握以太网网络结构及实现技术,TCP/IP协议族、基于windows 2000的网络组建、连接和各种应用服务的配置技术、Internet工作原理和各种接入技术。会熟练开展各种Internet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培养学生利用因特网工具的自学能力
(5)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2学分,理论教学10学时,实践22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绘图能力,并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能自主创意. 创新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平面绘图;掌握图层、通道、路径等在平面图形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掌握常用的滤镜效果并在创作中应用;掌握图像和文本等特殊效果的处理技术和技巧,能熟练运用Photoshop软件来处理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综合布线系统(4学分,理论教学20学时,实践44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网络组建过程中布线方法和网线的测试,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分析及解决网络布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课程系统完整地介绍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概念、综合布线子系统间的关系及其设计指标和设计等级;同时系统介绍水平、干线子系统的拓扑结构和布线方案,设备间、配线间设置原则,建筑群布线方案,管理线缆及配线架标记方法;设备间、配线间的供配电和电气保护措施;以及综合布线拓扑结构的应用系统可靠性设计。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进行方案设计、进行工程施工、测试、组织验收和鉴定。
(7) 实用操作系统(4学分,理论教学34学时,实践30学时,开设一学期)
《实用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当具有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预备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网络操作系统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对当前网络操作系统的主要种类和网络资源共享与网络安全有较清晰的理解。学会一种网络操作系统的最基本使用方法,并能举一反三,掌握其它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以TCP/IP协议族为基础的网络资源共享。初步培养网络操作中的安全意识。了解网络操作系统技术的新发展。
(8)程序设计基础(Ⅰ)(6学分,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56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既可以为其它专业课程奠定程序设计的基础,又可以作为其它专业课程的程序设计工具。设置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语言程序设计的语法规则、数据类型、数据运算、语句、系统函数、程序结构的学习,
掌握应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技能,为进行各种实用程序开发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数据类型(基本类型、构造类型、指针类型等)和各类运算符,能正确使用表达式实现各种数据的简单加工。熟练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循环)的特点,能使用相关语句完成这三种基本结构的程序设计任务。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常用库函数使用,以及用户函数的定义、调用、参数传递等方法。熟练掌握阅读和分析简短程序的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设计和调试简短程序的方法和技巧。了解并初步掌握实用程序的开发与调试技术。
(9)网页制作(6学分,理论教学30学时,实践66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学习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的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要求学生了解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所需的基本知识,理解HTML语言和CSS样式个属性以及JavaScript语言的基本知识,掌握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所需的基本技能。根据任务需求能够建立客户端的的静态网页和网站。
十三、 教师任职资格
宜兴中专师资,学校现有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师39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12人,占专业教师总量的 30% ;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包括在读)的教师25人,占专业教师总量的64%;“双师”型教师35人,占专业教师总量的90%,无锡市学科带头人1人。
十四、 实训(实验)条件
宜兴中专:位于校内实训基地的信息中心共占4层楼面,面积约1000平米,拥有网络管理、网络综合布线、信息管理(ERP)、计算机(芯片级)维修、组装维护、网络组建、单片机等7个实验实训室。其中网络管理、网络综合布线、信息管理(ERP)、计算机(芯片级)维修实训室处的设备处于省内先进水平,总值达800万元。因此,学校完全有能力承担该试点项目。
十五、 顶岗实习企业
(一)企业要求
项目对口合作学校在发展过程一直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对口合作学校电子信息系先后和无锡市巨龙电脑软件有限公司、无锡市诺德网络有限公司、宜兴市文峰电脑有限公司、宜兴市远望电脑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双方签订 “实训就业基地 ”合作协议书,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每年的毕业顶岗实习工作做好了准备。近几年,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达653人。
(二)组织管理要求:
1.顶岗实习工作由学院实践教学与培训管理处监督、检查与协调、各教学系部具体组织实施。
2.学校成立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具体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小组成员由系部主任、党总支书记、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学生代表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系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3.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做为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中的指导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组织管理、职业技能训练等工作,保证每名学生都有专人负责。
4.各专业要优先考虑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5.各系部应将实习文件汇编成册,在实习前发到每位实习学生手中,并召开顶岗实习动员会,明确实习目的、要求,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宣布实习纪律、实习安排和实习单位等。
6.实习过程中,要求调整实习单位的学生,须向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写出申请,并报所属系部审批备案。实习岗位的调整由所在实习单位安排。
7.自行联系顶岗实习岗位的学生应提出书面申请,家长签字,并经所在系部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离校实习。实习要求按学校统一规定执行。实习期满须按规定返校并上交相应材料,学生本人对在校外期间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负完全责任。
十六、 编制说明及实施建议
1、本方案依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94号)和《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编制。
2、本方案充分体现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理念。并突出以下几点:
(1)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特点,发展学生潜能,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3)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强化与后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
(4)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3+2,3+4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比较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对比
1.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面向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在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在掌握建筑专业的职业技能,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良好的职业素养。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领域,从事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工程测量、工程资料整理、质量验收等专业岗位的工作。
2.3+4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结构设计及施工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建筑工程等的施工、管理及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素质结构
①热爱祖国,政治立场正确,思想稳定。
②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
③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④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适应艰苦工作环境的执业能力。
⑤掌握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创新意识。
(2)知识结构
①掌握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理论和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向。
②掌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理论和知识,熟悉有关行业标准、规范和规程,了解专业发展动向。
③熟悉有关国家工程建设项目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3)能力结构
①具有较强的施工组织能力、试验检测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分析和解
决工程实际问题。
②具有较强的文字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④具有一定的自学和自我成长能力。
图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对比图
3.“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建筑行业生产和管理等岗位需要的,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外语、土木工程识图、测量、材料等基础知识,掌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工程图纸识读、测量放样、工程试验检测、工程结构计算、编制工程概预算和招投标文件等专业技能,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招投标等领域,从事工程施工管理、试验检测、工程招投标等专业管理岗位。
相对于中职,“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相对于中职层次的培养目标,“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本科阶段培养的是具有高端技能和扎实理论知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层次更高,除了能够胜任生产一线的技能岗位要求外,还能够从事工程设计、数
据分析计算、工程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因此,知识结构上更加突出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深厚、扎实,为接受更高层次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力结构上则重视系统的专业思维训练,培养技术性的实践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与中职人才相比,该“3+4”贯通专业本科生培养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培养方案的关键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与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理论应用)的锻炼和培养。该“3+4”贯通专业本科阶段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具备组织、管理能力,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敬业精神。这类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除了有施工企业一线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外,还对整个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比较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理论比较扎实,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现代化的信息加工、整理、分析能力,掌握工程设计、施工、试验检测等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1.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实施“以岗导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开发课程体系,构建“两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个性培养模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专业课程,整合教学内容,融入标准规范图集等内容,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按照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构建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采用“明确任务→示范引导→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评价”的教学组织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专业对接建筑行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是以建筑行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遵循“携手合作企业、贴近工程一线、紧跟技术前沿、基于工作过程”的建设思路,以施工员、质检员、测量员等核心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注重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发明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培养,建立“岗位
导向、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的提升为主线,两个学段衔接培养,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开发课程体系,以工程项目为导向,工作任务为驱动开发专业课程,整合教学内容,融入建筑标准技术规范等内容,融教、学、做一体,使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能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技术能力。
相对于中职,“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了双方的优势,规避了单方存在的不足,能更有效的进行教学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图 “岗位导向、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体系比较
1.中职课程体系
中职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强调实践环节,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岗位适应性;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课程体系
“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组成了“两个平台”,即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设置与岗位能力相结合,加强了对岗位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按照岗位能力中的技能要求设置课程;课程设置与技能证书结合,将职业技能鉴定及资格认证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为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了支撑平台;教学创新与创业教育结合,以教学创新推进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提
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各种实现形式,在提高教育效果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层次。
相对于中职层次的课程体系,“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两平台”架构课程体系,体系更合理,功能更清晰。各个模块,内容和深度循序渐进,分阶段合理安排,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应中职与本科不同时段的教学特点和要求,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梯度性和可选性更强,见下图
图 “两平台”课程体系构成图
公共基础平台(公共基础课和公共基础提升课)主要致力于学生一般性知识与素质的获取;专业基础平台(专业平台课和专业理论提升课)重在建立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体系;专业(技能)核心模块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个性化培养模块重在通识教育,为学生个性立体化、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将分段联合人才培养工作步步落在实处。
相对于中职课程体系,“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了专业理论知识,如中职阶段的英语与本科阶段相对应的专业英语贯通提升,土木工程制图与本科阶段专业软件应用,既注重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知识结构的相互衔接,也重视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夯实了理论和专业基础,同时为学生深造上升和可持续发展留出空间。
(2)“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了中职和本科各自的优势,根据两个阶段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课程内容,贯通提升,衔接培养,提高教学效果。中职阶段以培养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关键课程为主,3+4本科阶段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课程为主,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
相
对于中职课程体系,强化了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模块;相对于3+4本科课程体系,加强了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训练。
①中职阶段的《英语》教学,原教学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3+4贯通培养试点由原来的两个学期增加到四个学期,在原先基础上,提高了对词汇量和读写能力的要求,特别提高了对专业技术英语的读、写、译要求,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
②将中职阶段原先的《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调整为3+4本科阶段《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加大了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增加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以适应岗位能力的要求,又提升了理论基础,加强了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训练。
③“3+4”贯通培养根据两个阶段“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中职阶段原先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在中职阶段掌握常规施工工艺的基础上,3+4本科阶段主要讲授施工过程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两个阶段课程相辅相成,贯通提升,衔接合理,既强化了理论知识,又增加了实践能力。
总之,“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模块课程体系中,以能力递进为主线原则,科学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资源共享,落实教学、实训保障条件,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将教学标准、行业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对接,按对口贯通原则,不同学段的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了两个学段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中职道桥工程技术专业专科、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和“3+4”贯通本科三个培养方案中具体必修课程信息见表39。
(四)实践教学体系比较
1.中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职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环节,实践项目已经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实训场所的建设尽可能地模仿现场情境,同时注重设备及模型的超前性、实际应用性和综合性,必须能够满足学生反复训练的要求。实训内容的选取上注重实践教学的真实性、现实性,注重真实的操作与训练。同时,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一线要求、锻炼职业能力,注重加强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顶岗实习,将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对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2.“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专项实训、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构成。在“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中,3年中职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4年本科阶段着眼于专业技术、管理技术的递进提升,要求比中职人才有更宽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师资和实践条件建设上,双方优势互补,充分调动优势资源,既能够利用本科院校优秀的师资、先进的仪器加强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又能够利用中职院校的能工巧匠、施工技术实训场和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相对于中职,“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按“岗位导向、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的建构学习规律,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双方的优势条件,提高人
才培养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实践课程体系按“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专项实训、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逻辑安排,职业素养全程贯穿,“3+4”本科和中职院校双方师资和教学条件合理衔接,共同培养,规避了中职和“3+4”本科单一办学存在的不足。
(2)突出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和研发能力的培养,采取“学训结合、学赛结合、产学结合”三结合的实施模式。学训结合是指教学实施过程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完成知识到技能和素养的转化,是大部分实践课程都适用的实践教学手段;学赛结合是指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竞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竞赛促进校企交流和校际交流,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实践教学做的更好,学赛结合适用于综合性较强的实践项目;产学结合是指通过企业项目实做、顶岗、实习等措施,将企业对员工技能和素质的真实需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能结合生产实际,不脱节、不偏离,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到企业切实需要的技能,实现教学和岗位对接,同时产学结合也是校企深入合作,学校服务社会的有效手段,产学结合适用于以真实产品为载体,具有生产实践条件的项目。三种结合相辅相成,既有层次上的差别,又相互补充,学训结合是基本手段、学赛结合是助推措施、产学结合是有效途径,三结合从不同层面保
。
手
图“三结合”运行模式示意图
(五)素质教育培养比较
中职层次往往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培养方案将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互融合,在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培养方案中,以“两个平台”的主要课程体系构成的第一课堂教学,以专业认知与实践、创新教育、校外社会实践、技能竞赛等为载体展开第二课堂教学,同社会实践三者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和人文素质养成”的人才培养,引导学生于融“知、情、意、行于一体,”集“德、识、才、学于一身”。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累后发优势。
表素质教育比较表
【3+4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焊接人才培养方案03-04
学生会人才培养方案02-27
怎样写人才培养方案03-01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0篇)06-03
人才培养的方案(通用10篇)04-14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通用12篇)05-24
人才培养评估接待方案(精选10篇)03-20
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1篇)04-03
物业公司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1篇)02-28
乡镇医院人才培养方案(通用10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