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北京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的来历是根据我国五经之一的《易经》,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都是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又因“九”在个位数中是最大的数字,古人以“九”为最高,如老北京形容前门楼子最高“九丈九”,李白诗“疑是银河落九天”。古人认为“九”是象征吉祥长久的“至数”,两九相重,即是至数相遇,“至而又至”,又是两阳相叠、“阳上加阳”,这样,就被认为这一天是非同一般难得相遇的吉日良辰,于是就把这一天定为“重阳节”。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吃糕早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食蓬饵就是吃蓬糕。至于在这一天吃蓬糕的原因还有一段传说:“在古代一座高山下住着一户勤劳善良又善于做善事帮助人的农民,凭着辛勤劳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一天,这家主人收工回来,天色已晚,路上遇到一位投宿的老者,他二话没说,就把老者让到自己家好吃好喝好招待。第二天老者临走时,对这位主人说:“九月九日你家中要有灾,必须往高处搬家,越高越好,还要搬到草木稀少的地方,这样可以免灾。善良的农民听了这位老者的话,就搬到山上居住了。九月九日这一天,善良的农民从山上往下一看,果然见自己原来住的房子着火了,而且火势向山上蔓延,但因农民听了老者的话,选择了草木稀少的地方,所以火势没烧上来。从此登山避灾的事就传开了。但年年搬家,实非易事,况且有的地方尽是平原,无山可登。于是有聪明人想出了吃糕,代替登高搬家的办法。因“糕”与“高”谐音,从此,重阳吃糕可以避灾的习俗就传下来了。
唐朝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说明唐朝时重阳登高、插茱萸已很盛行。
北京吃重阳糕,明朝时就有记载,是宫廷食品。《燕京岁时记》中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kē,古时盛酒的器具)出郭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这一天要吃重阳花糕,上面插五色小旗当标志,人们买回花糕供于佛堂、祠堂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
清乾隆年间袁枚《随园食单》中说:“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蒸上,加上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
清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伴花斋所刻《都门杂咏》中有王嘉诚的诗称:“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两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故都食物白咏》中称:“佳果嵌来枣作泥,重阳糕宴事堪稽。登高好把新诗赋,何故刘郎不敢题。”
京城重阳吃花糕,习俗久远,随着制作花糕日渐成熟,品种齐全、花样繁多,据早年著名卖传统风味小吃的南来顺面点大师周玉华介绍说:“重阳花糕是用江米粉加水用屉布包起蒸熟,然后揉均匀,分成4块,取面一块揉光滑,拍成2厘米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层豆沙馅,再铺一层江米面,用这种方法铺四层面、三层馅后,上面放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要码严实,撒上金糕丝、青梅等即成。也有两层或三层的,中间夹桃仁、松子仁、温朴及青梅等果料。早年南来顺的花糕是用黍子面黄色(黄米面)、江米面白色,一层黑色的豆沙馅,一共六层,看上去层次分明,颜色鲜艳,上面中间撒果料:葡萄干、瓜子仁、金糕丁,四周边放金糕条。据稻香村食品厂厂长池向东说:“糕点铺每年重阳节都做花糕,实际是富强粉烤制的两层酥皮点心,中间夹枣泥馅,有桂圆馅。”重阳节还是“老人节”。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
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1989年起,每年的重阳节这一天被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三国时的曹丕在《九日与钟鹞书》上载:“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亨宴高会。”重阳节以其有双重的“九”字,寓意着长寿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古人在重阳节时,常常用登高、佩戴带茱萸、赏菊、饮菊花酒、放风筝、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吟诗作赋等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以祈盼平安、祈求健康,而这些传统,也流传至今。
据《续齐谐记》一书载,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跟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家将有大祸临头,你必须立即回家,叫家人用茱萸系在臂上,举家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待黄昏时回家,果然见鸡、犬、牛、羊均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相沿成习,于是重阳节时古人纷纷带上菊花酒,佩茱萸外出登高,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
在明清两代,重阳登高盛行,那时每逢阴历九月初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即景山)去登高拜佛祈求福寿平安并观览京城风光,皇后妃子们则在故宫的御花园登临堆秀山登高眺望。在民间,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或登临自家花园的假山亭台,或在旧京城内外爬山登高一览山景和都城风景。那时主要是赴西山八大处,香山、五塔寺、北海、白塔、景山五亭、陶然亭等处所,一般全家或三、五好友同行。《燕京岁时记》书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食烤肉,洵一时之快事。此风从民-国时期直传至如今,百姓的登山登高活动仍非常盛行。登山野游活动,既是一项健身的体育锻炼,也是一项亲朋好友聚会欢谈、增进亲情友情的活动。如今登高当然早已没有避邪免遭天祸的迷信俗愿,登高登山已是人们经常化增强体质的体育旅游活动。趁金秋大好天气之际,选择适宜郊游地区,不妨全家来一次旅游,届时登高望美景,心旷神怡身心愉悦尽享家庭幸福和-谐之乐,还可同时备好羊肉与作料等食品与炊具,吃一次烤肉或涮羊肉,阖家饮酒游乐野餐,别具风情。
佩戴茱萸的传统,在老北京也比较流行。
茱萸是什么?茱萸全称吴茱萸,又称越椒,是一种芸香科植物。其树高不过丈余,树叶阔厚,类似椿树叶。该树于阳春三月开黄白相间的花,于七八月间结果,如花椒形样,嗅之芳香浓郁,嚼之辛辣微苦,是祖国医学内外科常用的中药材。它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温中止泻、开郁杀虫之功效,古代有“吴仙丹”和“辟邪翁”之称。佩系茱萸之俗,早在汉代时出现,到唐代时流行很广。从现代医学保健看费长房让桓景全家把茱萸用布囊包好系在臂上,实是借其有挥发油的芳香辟秽,用其避瘴驱虫,防疫免病之疗效。
赏菊、饮菊花酒是老北京度重阳节的另一项风俗。
菊花,秋之骄子,其色艳丽,多呈金黄,其姿优美,富于神韵,其品坚贞,经霜不凋。为此深得文人墨客、学子、诗人们的青睐欣赏,边赏菊,边饮菊花酒,边吟诗作赋使历代诗人都有咏菊名篇佳句传世,美不胜收。战国时屈原就写过“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东晋的陶渊明不仅以赏菊为乐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佳句,还是一位“菊迷”,他专门种了一个大菊园精心培育耕作浇花,并对着菊花自语祝愿:“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说也奇怪,那年的九月九菊花真的一齐盛开,迎接亲朋诗友来赏菊吟诗。
据说老北京那时文人墨客还经常赴天宁寺、景山公园、中山公园的唐花坞等地去赏菊观景。天宁寺位居旧京近郊广安门外,原地势较高,可登临远眺京城,旧京时这里的殿宇虽已破旧,但古树参天植物花卉繁茂,花团似锦,尤以多姿貌美的菊花繁多而闻名古城,成为金秋登高赏菊游乐的好地方。清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曾有诗曰:“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犹带玉人来。”
放风筝也是历史悠久的北京民俗,它不但简便易行还是老少皆宜的一种娱乐方式。到清代时老北京放飞风筝更为盛行热闹。当时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颇有名的“风筝迷”。
相传曹雪芹不但是扎制风筝的行家——人称“曹氏风筝”,他还非常喜爱放飞风筝。有一年重阳节时他就曾在宣武门外太湖湖面上作过精彩的风筝放飞表演,赢得百姓们的喝彩。笔者少年时也曾到花市集市上购买大沙燕风筝在护城河边放飞。在这金秋时节全家外出选一空气清新旷野之地,高放风筝,既可在奔跑中锻炼肌体,使气血通畅、增强抗病能力;又可在绿草鲜花自然界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添全家的生活乐趣,何乐而不为之。放风筝,实为养生健身的一项好的体育活动。
“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吃花糕是老北京盛行的风俗。
在清代宫廷里这一天重阳节时要举行“花糕宴”,民间也风行制作吃食花糕。花糕,又称菊花糕、重阳糕。在周密写的《武林旧事》一书中有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节,都人是月饮新酒,汎萸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上也说:“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
吃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步步登高”“步步高升”之寓意。所谓“花糕”,老北京时有多种类,一类是饽饽铺里卖的烤制好的酥饼糕点,如糟子糕、桃酥、碗糕、
蛋糕、萨其马等,一类是四合院里主妇们、农村妇女用黄白米面蒸的金银蜂糕,糕上码有花生仁、杏仁、松子仁、核桃仁、瓜子仁五仁,有的是用油脂和面的蒸糕,有将米粉染成五色的五色糕,有的糕中夹铺着枣、糖、葡萄干、果脯,或在糕上撒些肉丝、鸡鸭肉丝,有的花糕上还贴有“吉祥”或“福寿禄禧”字样,并插上五彩花旗。花糕那时也像
月饼一样用于馈赠亲友。
那时还有一风俗,要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取片糕搭在女儿额头上,一边搭一边还祝福女儿:“愿儿百事俱高”。所以重阳节又称为“女儿节”。这个风俗至今在北京郊区一些地方仍盛行一直流传着。
老北京重阳节的风俗众多,虽解放后有些风俗逐渐淡薄,但如今老百姓的登山登高、买菊赏菊、放风筝、食烤肉、涮羊肉的风俗仍盛行不衰。
北京重阳节的习俗介绍
:吃花糕
京城重阳吃花糕,习俗久远,随着制作花糕日渐成熟,品种齐全、花样繁多,据早年著名卖传统风味小吃的南来顺面点大师周玉华介绍说:“重阳花糕是用江米粉加水用屉布包起蒸熟,然后揉均匀,分成4块,取面一块揉光滑,拍成2厘米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层豆沙馅,再铺一层江米面,用这种方法铺四层面、三层馅后,上面放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要码严实,撒上金糕丝、青梅等即成。也有两层或三层的,中间夹桃仁、松子仁、温朴及青梅等果料。早年南来顺的花糕是用黍子面黄色(黄米面)、江米面白色,一层黑色的豆沙馅,一共六层,看上去层次分明,颜色鲜艳,上面中间撒果料:葡萄干、瓜子仁、金糕丁,四周边放金糕条。据稻香村食品厂厂长池向东说:“糕点铺每年重阳节都做花糕,实际是富强粉烤制的两层酥皮点心,中间夹枣泥馅,有桂圆馅。”重阳节还是“老人节”。
重阳的来历是根据我国五经之一的《易经》,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都是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又因“九”在个位数中是最大的数字,古人以“九”为最高,如老北京形容前门楼子最高“九丈九”,李白诗“疑是银河落九天”。古人认为“九”是象征吉祥长久的“至数”,两九相重,即是至数相遇,“至而又至”,又是两阳相叠、“阳上加阳”,这样,就被认为这一天是非同一般难得相遇的吉日良辰,于是就把这一天定为“重阳节”。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吃糕早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食蓬饵就是吃蓬糕。至于在这一天吃蓬糕的原因还有一段传说:“在古代一座高山下住着一户勤劳善良又善于做善事帮助人的农民,凭着辛勤劳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一天,这家主人收工回来,天色已晚,路上遇到一位投宿的老者,他二话没说,就把老者让到自己家好吃好喝好招待。第二天老者临走时,对这位主人说:“九月九日你家中要有灾,必须往高处搬家,越高越好,还要搬到草木稀少的地方,这样可以免灾。善良的农民听了这位老者的话,就搬到山上居住了。九月九日这一天,善良的农民从山上往下一看,果然见自己原来住的房子着火了,而且火势向山上蔓延,但因农民听了老者的话,选择了草木稀少的地方,所以火势没烧上来。从此登山避灾的事就传开了。但年年搬家,实非易事,况且有的地方尽是平原,无山可登。于是有聪明人想出了吃糕,代替登高搬家的办法。因“糕”与“高”谐音,从此,重阳吃糕可以避灾的习俗就传下来了。
唐朝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说明唐朝时重阳登高、插茱萸已很盛行。
北京吃重阳糕,明朝时就有记载,是宫廷食品。《燕京岁时记》中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kē,古时盛酒的器具)出郭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这一天要吃重阳花糕,上面插五色小旗当标志,人们买回花糕供于佛堂、祠堂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
清乾隆年间袁枚《随园食单》中说:“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蒸上,加上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
清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伴花斋所刻《都门杂咏》中有王嘉诚的诗称:“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两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故都食物白咏》中称:“佳果嵌来枣作泥,重阳糕宴事堪稽。登高好把新诗赋,何故刘郎不敢题。”
赏菊、饮菊花酒是老北京度重阳节的另一项风俗。
菊花,秋之骄子,其色艳丽,多呈金黄,其姿优美,富于神韵,其品坚贞,经霜不凋。为此深得文人墨客、学子、诗人们的青睐欣赏,边赏菊,边饮菊花酒,边吟诗作赋使历代诗人都有咏菊名篇佳句传世,美不胜收。战国时屈原就写过“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东晋的陶渊明不仅以赏菊为乐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佳句,还是一位“菊迷”,他专门种了一个大菊园精心培育耕作浇花,并对着菊花自语祝愿:“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说也奇怪,那年的九月九菊花真的一齐盛开,迎接亲朋诗友来赏菊吟诗。
据说老北京那时文人墨客还经常赴天宁寺、景山公园、中山公园的唐花坞等地去赏菊观景。天宁寺位居旧京近郊广安门外,原地势较高,可登临远眺京城,旧京时这里的殿宇虽已破旧,但古树参天植物花卉繁茂,花团似锦,尤以多姿貌美的菊花繁多而闻名古城,成为金秋登高赏菊游乐的好地方。清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曾有诗曰:“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犹带玉人来。”
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1989年起,每年的重阳节这一天被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三国时的曹丕在《九日与钟鹞书》上载:“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亨宴高会。”重阳节以其有双重的“九”字,寓意着长寿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古人在重阳节时,常常用登高、佩戴带茱萸、赏菊、饮菊花酒、放风筝、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吟诗作赋等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以祈盼平安、祈求健康,而这些传统,也流传至今。
据《续齐谐记》一书载,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跟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家将有大祸临头,你必须立即回家,叫家人用茱萸系在臂上,举家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待黄昏时回家,果然见鸡、犬、牛、羊均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相沿成习,于是重阳节时古人纷纷带上菊花酒,佩茱萸外出登高,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
在明清两代,重阳登高盛行,那时每逢阴历九月初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即景山)去登高拜佛祈求福寿平安并观览京城风光,皇后妃子们则在故宫的御花园登临堆秀山登高眺望。在民间,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或登临自家花园的假山亭台,或在旧京城内外爬山登高一览山景和都城风景。那时主要是赴西山八大处,香山、五塔寺、北海、白塔、景山五亭、陶然亭等处所,一般全家或三、五好友同行。《燕京岁时记》书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食烤肉,洵一时之快事。此风从民-国时期直传至如今,百姓的登山登高活动仍非常盛行。登山野游活动,既是一项健身的体育锻炼,也是一项亲朋好友聚会欢谈、增进亲情友情的活动。如今登高当然早已没有避邪免遭天祸的迷信俗愿,登高登山已是人们经常化增强体质的体育旅游活动。趁金秋大好天气之际,选择适宜郊游地区,不妨全家来一次旅游,届时登高望美景,心旷神怡身心愉悦尽享家庭幸福和-谐之乐,还可同时备好羊肉与作料等食品与炊具,吃一次烤肉或涮羊肉,阖家饮酒游乐野餐,别具风情。
老北京的这些重阳习俗,你可都记得??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老北京人在重阳节时,常常用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吟诗作赋等方式来庆祝,以祈求平安健康,而这些风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老北京过重阳节最看重的是什么?拜天
辽代有重阳举行拜天仪式的记载。文人中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军队中讲究“出猎”等健身活动,。自清代起宫廷和一般家庭自九月初一起向佛殿和佛像献花糕,至初九日再献。
敬老
由于受到重阳节“双数为吉”的习俗影响,因此北京有给古稀之年(七十岁)以上老年人给祝寿的说法:77岁,称为“喜寿”,因为在草书中,喜字若同纵向两个“七”字相叠;88岁为“米”寿,“米”字型似“八十八”相叠;99岁,称为“白寿”,“白”字是“百”滅掉上面一横;108岁,称“茶寿”,“茶”字如同“卄”加“八十八”;108岁以后称“佛寿”、“无量寿”。
赏菊
1菊花自古以来就被北京人所喜爱,尤其是它能在百花调零之际傲霜而放,常为诗人、词人作为高尚情操和坚毅气节的象征加以歌领,“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调时。”北京的菊花多在农历九月盛开,所以北京人又把它称之为“九花”。人们把朱萸称“辟邪翁”、菊花称“延寿客”,是重阳节常备之物。农历九月,正值北京秋高气爽,一年中气候最好的季节。公园中随处可见似锦的菊花,其姿、色、香,使赏心悦目,使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充满生机。
老北京过重阳节的礼俗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首先北京的地理环境,是在城中心就可以看到山,因此登高去处很多。既可登山,又可登城中的古塔等名胜古迹,依各自条件而定,可远可近。
第二秋高气爽,北京最美的舒适季节。中秋已过,步入盛秋,季节变化,又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感叹,多种情感的交集,使得重阳节发展成为以敬老和娱乐为主。
第三文化气息浓,移民城市的气息重。如果其他地方是亲朋好友“登高”聚会,北京有同乡、同学、老同事、老战友聚会或拜金兰的兄弟聚会的习俗。
老北京重阳餐饮有“三宝”
1饮“菊花酒”
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将九月称“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称“九花”,北京将菊花当成市花之一。由于菊花斗寒的独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在古人那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认为它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亲友间感情更深。过去的菊花酒讲究家里自酿,以表心诚。
2吃羊肉面
“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以应“九九”之典。京城给九十九岁老人过生日“白寿”生日时,可举行以羊肉为主的宴会,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儿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3吃花糕
旧吋的重阳糕讲究制做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示“重阳”。重阳节用花糕敬老,携亲友登高以避灾,是该节两大文化主题。“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秋高气爽,登高辞青,品尝花糕,赏菊吟陶渊明诗句,举办各种尊老敬老活动,充满了人间亲情。我国南方普遍有重阳节插茱萸驱邪的习俗,而北京则以敬老为主要内容,所以赏菊多,而插茱萸者少。
【北京重阳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重阳节习俗03-08
重阳节的习俗09-11
重阳节习俗11-05
重阳节习俗02-09
习俗:重阳节11-21
重阳节祭祖习俗09-27
重阳节习俗作文04-03
重阳节各地的习俗12-25
重阳节的节日习俗05-06
广东重阳节习俗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