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时间:2022-05-10 12:12:13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屈原列传教案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屈原列传教案

2.分析文章结构内容,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两副对联:1)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2)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 原 学生理解两副对联:(师总结)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司马迁和屈原同是才华横溢,在政治上有相同的遭遇。司马迁被处宫刑隐忍苟活,著成《史记》;屈原被怀王疏远,流放,自投汨罗江而死。

[用下面的话导入]

屈原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先秦的文献中没有说道屈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中的《屈原列传》,《史记》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屈原列传》。

1

二、 回顾《史记》 了解屈原

学生回顾《史记》的相关知识和所了解的屈原(小组推荐同学回答) (多媒体展示)《史记》是西汉司马迁著作的。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多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作为一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三、走进文本

1.教师点名个读文本(分段读) 正音

2.多媒体展示难读易错字词:

谗谄(谄媚) 靡不毕见 濯淖 滋垢 渣滓 皭然

诡辩 汶汶 毋 沐 咎 稚子 嫉妒 兵挫地削

憔悴 枯槁 餔其糟 啜其醨 怀瑾握瑜 温蠖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

4.教师范读(再次要求学生注意读音断句)

5.根据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学生分组讨论遇到的疑难,教师巡回指导),个别解决不到的可以提出,师生共同解答。

2

教师集合归纳文言现象(多媒体显示) 查漏补缺

通假字:

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罹 人穷则反本 反—返 ..

靡不毕见 见—现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旨 ..

屈平既绌 绌—黜 亡走赵,赵不内 内—纳 ..

厚币委质事楚 质—贽 齐与楚从亲 从—纵 ..

被发行吟泽畔 被—披 .

古今异义: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

而高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然终无可奈何 ......

词类活用

厚币委质事楚 名作动事奉 .

其后楚日以削 名作状一天天 .

内惑于郑袖 名作状在朝内 .

短屈原于顷襄王 名作动诋毁 .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作动效法 .

博闻强志 动作名,记忆力 .

疾王听之不聪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

听,动作名,听觉。其余作名词,邪-恶不正之徒,端方正直之人 明道德之广崇 形作动,阐明 .

惠王患之 意动,以之为患 .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使动,使国兴 .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使动,使国亡,使家破 .

特殊句式

父母者,人之本也 。(判断)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 兵挫地削 (被动)

此不知人之祸也 (判断) 何故怀瑾握玉,而自令放为?(被动)

6.学生齐读文本

四、小结,布置作业

本文是一片较长的文言文,无论在读还是理解上都有难度。希望同学们能

认真对待。

作业:1、熟读文章,落实文言现象,通译全文。

2、理清结构,分出记叙和议论抒情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通读课文 2、翻译句子

二、理层次,把握全文结构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总结明确:(多媒体展示)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分三部分)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 第一部分(1--3): 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层(1-2)由才而“任”由谗而“疏” (记叙)【任、疏】 第二层(3)《离骚》创作的缘由(记叙)及对屈原的高度

评价(议论)

总结:在叙述经历的基础上评价作品和作家,赞颂屈原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志

趣(抒情)

第二部分(4-10)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第一层(4-8)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骗,客死于秦(记叙)【黜】

第二层(9)批评楚怀王昏聩(议论)

第三层(10)顷襄王昏庸,屈原见迁(记叙)【迁】

总结:由楚怀王黜屈原而声败身死引出对他的批判,为屈原鸣不平。(抒情) 第三部分(11-12)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及自沉汨罗

(寓议于叙)【死】

总结:1、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2、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 提问:文中记叙的部分其实是屈原一生的遭遇。用几个字概括。生回答。 师分析明确:任、疏、黜、迁、死

三、重点分析议论段3、8、9、11(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

示)

1、第3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 余下为第二层

第一层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 (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明确 :

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眼点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

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部分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汨罗。

2、第8段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 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第9段怀王客死于秦

明确 :这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于秦骗,客死于

秦的记叙,间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并把议

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

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

内在体验,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

4、课文第11段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

屈原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

渔夫和屈原代表两种不同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三、总结全篇

本篇文章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死”为线索,运用 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流畅。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

2、背诵课文3和11段

3、做《伴你学》相应的习题.

附:板书设计

屈原列传

司马迁

屈原 司马迁《史记》

文言现象: 离—罹 质—贽

反复 诡辩

兵挫地削 (被动句)

任——疏——黜——迁——死(时间顺序)

屈原---爱国、刚正不阿的精神

教学设计说明:

1、根据新课标要求、授课时间及教材学生的实际制定本教案。

2、运用讨论分析法,旨在让学生把握重点的文言现象,学习屈原的高

尚品质。

屈原列传教案2016-09-10 8:26 | #2楼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___,字___ ,___时期我国伟大的____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____》。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______》。

《屈原列传》一文记叙、___、____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属草稿(zhǔ) 惨怛(dá) 帝喾( kù ) ...

靡不毕见(mǐ) 濯淖(zhu nào ) 蝉蜕( tuì) ....

滋垢(gu ) 浊秽( huì) 皭然泥而不滓( jiào nì zǐ) .....

既绌( chù ) 商於( wū ) 既咎( jiū ) ...

眷顾( juàn ) 被发( pī ) 渔父( fǔ ) ...

哺育( bǔ ) 啜泣(chu) 罹难(lí nàn)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

1

屈平属草稿(写作) 平伐其功(夸耀) ..

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屈平疾也(恨、明) ..王听之不聪.

其文约(简约) 其辞微(含蓄) ..

王患之(以之为患) 大兴师(发动)伐秦 ..

臣请往如楚(到) 何绝秦欢(断绝) ..

屈平既嫉之(恨) 人君无(无论)愚智 ..

怒而迁之(流放) 宋玉、景差之徒(这一类人) ..

皆祖(效仿)屈原之从容辞令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明确: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明确: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变草稿中法令,屈原不同意。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明确:屈原痛心怀王耳听是非,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主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明确: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2段,积累文言词语“志、明、娴、害、属”等。

【教学步骤】

2

2.了解屈原由见“任”到见“放”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课堂学习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字词。

2.浏览全文,整体感知,圈划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字。 任、疏、黜、迁、死

3.齐读第1—2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博闻强志 同“记”,记忆力 .

明于治乱 明白、通晓 .

娴于辞令 熟悉 .

争宠而心害其能 嫉恨、嫉妒 .

属草稿未定 写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改变 .

平伐其功 夸耀 .

4.疏通文意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3

a.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b.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即: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疏远屈原的根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三、布置作业

整理并掌握1—2段字词,预习第3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3段,积累文言词语“疾、害、见”等。

2.探究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检查1—2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3段

1.齐读第3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痛恨 明 ..

谗谄之蔽明也 说好人的坏话 ..

邪曲之害公也 妨害 .

离骚者,犹离忧也 同“罹”,遭遇 .

信而见疑 被(被动句) .

靡不毕见 没有 显现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同“旨”,主旨、旨趣 .

举类迩而见义远 事物 近 表达 ...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洁净的样子 染黑 污浊 ....

2.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分析讨论:第3段包括哪几层内容?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整理并掌握第3段字词,预习第4—9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4—9段,积累文言词语“佯、诚、内”等。

2.整理并概括本部分的内容,了解屈原被疏远后楚国的发展概况。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检查1—3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4—9段

1.诵读第4—9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齐与楚从亲 同“纵”,合纵 .

乃令张仪佯去秦 假装离开 ..

厚币委质事楚 呈现 质,同“贽”,见面礼 ..

楚诚能绝齐 果真 .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凭借 .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句式) 状语后置。

奈何绝秦欢 友好 .

亡走赵,赵不内 逃亡 同“纳”,接纳 ..

复之秦 动词,到 .

不忘欲反 同“返” .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侥幸希望 ..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改变、扭转 ..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无论 .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连着、跟着 .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表被动 .

为天下笑 表被动 .

2.自读课文第4—8自然段,讨论概括这一部分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第4段 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第5段 ④复释张仪

第6段 ⑤诸侯击楚

第7段 ⑥赴秦身死

第8段 ⑦新君继位

3.这一部分作者记述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4.课文第9段在表达方式与前几段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明确:第9段以议论为主。作者通过议论,以结语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此时到的屈原“既嫉之,虽放流”,但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5.这一部分作者的议论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自由朗读第4—9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整理并掌握第4—9段字词,预习第10—13段。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0—13段,积累文言词语“短、迁、被、祖”等。

2.整理并概括各段落的内容,总结课文,分析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检查4—9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10—13段

1.诵读第10—13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说坏话 .

顷襄王怒而迁之 流放 .

被发行吟泽畔 同“披”,披散 .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脸色 形体容貌 ....

何故怀瑾握瑜 比喻保持高才美德 ....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效法 .

及见贾生吊之 悼念 .

2.朗读课文第11段,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

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朗读课文第12段,思考:这一部分内容对表现屈原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的内容为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三、总结课文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布置作业:

完成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1.下列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B.①争宠而心害其能 ②屈平既绌

C.①人穷则反本 ②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D.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②厚币委质事楚

2.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甚任之 .

A.夫天者,人之始也 B.顷襄王怒而迁之 ..

C.屈平之作《离骚》 D.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

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何,宰以卓异闻 .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B.以勇气闻于诸侯 ..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

4.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

A.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B.平伐其功 ..

C.因造玉清宫,伐山取道 D.此五霸之伐也 ..

5.比较下列每组句子里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屈平属草稿未定 ②亡国破家相随属 ..

③秦之遇,可谓深矣 ④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6.选出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娴于辞令

③此不知之祸也 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⑤父母者,人之本也 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④/③⑤/②⑥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②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③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选择题答案:C B B A D A 翻译:略 )

【教后记】

《屈原列传》教案2016-09-10 8:58 | #3楼

秦锁利

授课人 黄永红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 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运用“相关联系,想似比较”的方法,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给黑体的字注音:

惨怛( ) 商于(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

三、研习新课:

1 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2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3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 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结合分析板书:

一、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1 甚任之

2 怒而疏

3 作《离骚》:

5 词句提示点拔: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

主义的观点。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③“谗人间之”:间,读jià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靡:无。见:现。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1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4.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5.④复释张仪

6.⑤诸侯击楚

7.⑥赴秦身死

2 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提示: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1 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 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 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 “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提示: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四、词语提示点拔:

1 “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 “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 “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 “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 “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 “复之秦”:之:动词,到。

7 “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归纳课文,理解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蒙谗见疏,楚国祸患相属。怀王身死,顷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怒而“迁”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屈原愤而自沉汨罗,与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 指名串讲课文。

2 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 词语提示点拔:

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

三、研读课文最后一段: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四、总结课文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教学反思:

学生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能深入领会;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效果不是很好。

【屈原列传教案】相关文章:

屈原列传赏析11-01

屈原列传原文及赏析01-24

《屈原列传》原文赏析03-19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02-23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03-09

《李将军列传》教案12-17

关于屈原教案3篇03-08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15篇)02-27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15篇02-26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15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