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邓稼先 教案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品读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情感。
3、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 “落后就要挨打”。国防势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中国在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方面的成绩,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对我们胡作非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预习检查(字词)
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马革裹尸 锋芒毕露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六部分的大意。(自己思考,写下答案后小组合作交流) (参考): 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2、思考:这六部分能不能相互调换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
(参考):不能调换,这六个阶段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①引子引出人物 ②总写邓稼先的一生、贡献 ③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④从另一角度表现人物性格 ⑤详写一个例子重点表现 ⑥总结
3、小组合作,每一小组一部分,认真品读,思考每一部分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品质?
完成填空“,并要求说出依据。
示例: 第一小节:贡献巨大的邓稼先
理解: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在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刻,他勇敢地站了出来,几经努力,成功的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让中国在世界之林站了起来,所以说他贡献巨大。
其他小节文中都有对邓稼先的赞美之词,很容易可以找到,主要是要能让学生结合文本......................................去阐述。 ....
(参考)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赏析课文,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流程〗
一、研读研讨课文
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参考)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参考)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保守文化中这些优秀的局部,并变成了自身的气质品格。
4、读第四部分,思考①邓稼先对“谣言”仍然亲自调查,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②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参考)①邓稼先事实求是的品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②当杨振宁知道是中国人独立完成原子弹工程的时候,他的眼泪既是为朋友而自
豪,更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表示。
5、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的作用是什么?
(1)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罗布泊的恶劣环境,把读者带到荒凉而又神秘的戈壁荒滩,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工作的艰辛,更增添了悲壮的色彩。
(2)引用五四时期的歌,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向上、求实、勤奋、创新精神。这样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参考)“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保守文化中这些优秀的局部,并变成了自身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身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7、“假如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参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身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假如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二、品味语言
1、本文不只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语言也毫不逊色,有着自身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同学合作研讨,参考:
⑴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对比
第三局部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②引用
第二局部中描述邓稼先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五局部对《吊古战场文》
和《中国男儿歌》的引用。
③排比
第一局部中2~5段,第三局部中第3段,第六局部中所引述的话。
其作用是:语言凝练,增加气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⑵句式的多变
①句式十分整齐
第一局部中列举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第二局部以时间为序介绍邓稼先简历和贡献的句子;第五局部第3段等。
②长短句交错使用
第三局部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与为人。
选择什么样的句式,是根据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决定的,前者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后者则形成一种交错美,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⑶文章无华丽词藻,平实的语言中饱含感情。
第四局部的末段一个“热泪满眶”将作者的感情震荡表示得淋漓尽致;第五局部第二、三段两句询问对朋友流露出的深情。
四、课堂小结
作者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而真实的记录了邓稼先一生的典型事迹,文章构思巧妙逻辑严密,将零散的事件有机的组织在一起,一起体现了邓稼先为国家科研献身的伟大主题,表达作者融爱国情与悼友情于一体的深厚情感。文章记录的是一位伟大的英魂,我们的新中国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有他不朽的贡献,国家现在国防科技的飞跃发展有他的功绩,他的献身精神,他的高风节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邓稼先教学设计
武威八中 赵长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多变的语言特色。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3.抓住文章结构进行整体把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阅读法、讨论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上。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多媒体展示图片)
1、展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2、展示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图片。
1
二、人物简介:(幻灯片展示)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了解人物传记。
1、学生交流了解的内容。
2、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人物传记的相关内容。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幻灯片展示)
2、记住词义(幻灯片展示)
五、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浏览时,思考:
1.在样式上与我们以往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2、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3、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六、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屏幕展示问题)
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合作学习:
1、在你所讨论的内容中,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的邓稼先。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从你阅读的内容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
讨论明确,要求多读。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小结知识内容。
2.复习巩固所学的重点字词。
3.搜集更多的名人故事。
2
《邓稼先》说课稿
武威八中 赵长英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邓稼先》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本文选自《杨振宁文集》(下),这是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多变的语言特色。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3.抓住文章结构进行整体把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阅读法、讨论法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根据课文语言结构多变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放在揣摩语言,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上。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邓稼先和杨振宁了解甚少,学习课文之前应作介绍;同时是初学人物传记,应该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 教材处理
拟用二课时。由教师引导多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教法
依据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阅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法指导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并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我是按照“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人物简介”——“了解人物传记”——“检查预习”——“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程序进行的: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我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感受,这样引题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2.人物简介:运用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对这两个伟人有整体了解,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同时对学生理解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3.了解人物传记: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导学对象的特点,因为是初次学习较长的传记,通过介绍以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
4.检查预习:重点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熟知程度,同时也是为了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5.速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让学生阅读、浏览、思考来感知文意,并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完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感情的目的。
5.研读课文,合作探究:我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合作学习,意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扮演学习主人公的这个角色,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在互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这是一个总结知识的环节,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系统性,同时明确课后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在学习中总结积累知识。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复习导入”、“美读课文,揣摩语言”、“开放探究,拓展迁移”、“体验与反思”“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五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以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美读课文,揣摩语言:
1、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通过读、辨、析、究、悟让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总结。
2、朗读五、六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中语言生动的内容。
4、小组讨论找出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归纳语言特色。
三、开放探究,拓展迁移:
1.讨论: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你学习?
5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邓稼先是一位才华出众,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敬业爱国,人格纯正的科学家。
2.质疑问难:
3.以中国青少年一代的名义给联合国秘书长或美国总统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表达对和平的呼吁。
四、体验与反思: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6
邓稼先教学案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一、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材料和人物精神关系的了解分析,把握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二)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三)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
课时安排:2课时
二、 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
书出字词)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原子弹——核武器的一种。
彭桓武huán :人名;
王淦昌 gàn:人名;
惶恐huáng kǒng :惶惧惊恐
胆怯dǎn qiè :胆量小;畏缩;害怕
许德珩hng:人名;
国破家亡:国家覆亡,家庭毁灭
崭露头角 :比喻突出地显露才能和本领。
销声匿迹nì :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寥寥无几liáo:形容非常少。
和泥 huó :拌泥土;
聂荣臻zhēn :人名;
含辛茹苦rú :经受艰辛困苦。辛:辣;茹:吃。
水落石出:比喻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就会真-相大白
蓦地mò :突然
浩瀚hàn :形容非常广大。
欺凌qī líng :欺压;凌-辱
氢弹——核武器的一种,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为原料,用特制的原子弹作为引起爆炸的装置。当原子弹爆炸时,所产生的高温使氘和氚产生聚合反应,形成氦核子,产生巨大的能量并引起爆炸。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也叫热核武器。
汗马功劳 :指战功。后也泛指大的功劳。汗马:将士骑马作战,马累的出汗。 风尘仆仆pú :形容旅途辛苦劳累。风尘:比喻旅途辛苦。仆仆:旅途劳累的样子。
风餐露宿:在风中吃饭,在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辛
1
风刀霜剑:fēng dāo shuāng jiàn:寒风象刀,严霜象剑。形容气候寒冷,刺人肌肤。也比喻恶劣的环境。
三、 课文朗读:
四、 课文导语:
公元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 消息迅速传遍全球,著名美籍华人记者赵浩生写道:“在海外中国人的眼中,那蘑菇状烟云是怒放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花朵,那以报纸、广播传出的新闻,是彩笔写在万里云天上的万金家书。”
在全国人民为原子弹试验成功欢腾的时候,邓稼先的岳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老人,也兴奋地与老朋友、著名科学家严济慈一起议论:“咱们中国能自己造出原子弹来,不知谁有这么大本事?”知道内情的严济慈哈哈大笑:“去问问你的女婿吧!”
这毫不奇怪。当时,研制原子弹是非常秘密的事业,“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成为人人自觉遵守的戒律。30年代曾与邓稼先在北京崇德中学一起读书的美籍华人杨振宁,此时已经是名扬世界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同样才智超群的邓稼先却长期隐姓埋名,奔波在深山野岭和戈壁滩上。
五、 常识(分发)
“两弹一星:——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第一颗氢弹相继试验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浩瀚无垠的太空。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极大地振奋了国威、军威,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邓稼先(板书),(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家(板书),抗日战争期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目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受凌-辱,他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强大学好科学。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解放前一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板书并解释博士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时,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他毅然回国。回国后,接受了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任务。原子弹(板书)是一种核武器,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炸弹。这种炸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1945)美国曾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过,对促使日本投降起了重要作用。氢弹(板书)也是一种核武器,威力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成功,离不开邓稼先的心血,如果把原子弹比作一条龙,那么,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就是"龙头"。邓稼先,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在新疆罗布泊,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邓稼先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顾迈南,女,1931年11月29日生于山东章丘,1950年参加T作,1953年进入新华社。1962年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 2
技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出版了专著《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炎黄之光》《华罗庚传》等。
六、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两弹元勋”邓稼先:
解释:两弹:原子弹、氢弹;元勋——元,是第一的意思;勋,是功劳、功勋。元勋:即立下第一位大功的人。
2、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
由一个引子(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引子,“要放一个‘大-炮仗’”是第一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是第二部分。“这里就是战场”是第三部分。
3、文章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引子: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第一部分:写邓稼先接受使命时的激动和喜悦,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
▲“在印第安那州普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1950年他同二百多位中国留学生一起,冲破种种阻挠回到祖国。”这句话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
突出了邓稼先的的爱国主义精神,揭示了他思想情感的基础。
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作出贡献的事迹。
▲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当时只有手摇计算机。)大戈壁的风刀霜剑、零下30几度的严寒(这两点在《这里就是战场》部分)。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异常的艰苦困难。
▲文中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有什么作用?
文章突出环境的艰苦,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崇高精神。
▲(54页倒数第一段)“邓稼先他们含辛茹苦地工作到1959年,就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的轮廓勾画出来了。”这一句话中的“1959年”,只是在交代时间吗?
这并不仅是简单的时间交代,更是强调了时间之短,可见他们工作的进度和成效,可以想见他们工作的投入。
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励,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代价的事迹。重点写他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参加者身先士卒,哪里危险就出现在哪里;文章先概括叙述他与同伴的艰苦努力,详写在一次地下核试验前,他与大家冒着刺骨寒风和零下三十多度严寒排除故障的故事,以用开庆功会时因过度劳累而晕倒、抢救一夜苏醒后问的第一件事,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崇高精神。
4、(本文的三个小标题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
5、课文表现了邓稼先的哪些可贵精神?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在“要放个大-炮仗”这部分集中写了这方面的精神。1950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邓稼先,至1958年已成为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但为了研制原子弹这一艰巨、光荣、伟大的工作,他无比激动而又喜悦地走到了原子弹设计研制的第一线,从事鲜为人知的工作,并从此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
(2)邓稼先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在“艰苦创业的年月”这部分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搞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是研制原子弹的先行工作,关系重大。有史以来,中国人谁也没有造过原子弹,无所谓什么权威。在外国资料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邓稼先边读书,边讲授。年轻人叫他邓老师,他说:“你们甭叫我邓老师,咱们一块干吧!"
(4)超凡的创造才能,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如在苏联专家全部撤走的情况下,带领科研人员 自力更生研制战略核武器。又如,有一次,为了把一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数据是正确可靠的。再如,有一次,核装置下到深处时,突然信号测不到。在这危急关头,邓稼先和大家从夜里十二点一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凭着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做出现场处理的决定,并顺利排除了故障。
6、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请你结合对本文的了解,你认为人物通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7、讨论写作特点 :
A·过程为序,各有侧重。
B·点面结合,概述细写交融。
文章有面的交代,有点的叙述,有对工作过程和人物事迹的概括叙述,也有对具体事件的细致描写,两相交融,既照顾了全局,又突出了重点。 C·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细腻。
D·环境烘托,表现人物。
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大戈壁的风刀霜剑、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等等。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异常艰苦。文章充分突出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8、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又取得了那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你还知道哪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课后练习三)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一号”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15时41分着陆,并于2001年1月10日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
中国空间技术专家、“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科学家戚发轫rn
美国-军方对中国-军事实力的最新评估报告称:中国-军队武器的整体科技水平要比美国落后20年。对此,每一个有清醒头脑的中国人都不会忘了邓稼先的临终遗言:“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为了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为了邓稼先们曾经奋斗过的事业,同学们,我们又该去做些什么呢?
七、 中心思想: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到研究制造出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叙述了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中国核武器设计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事迹,表现了他为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甘愿做无名英雄,献出自己一生的崇高精神。
八、 课文引申:——名言等
九、 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十、 习题讲解:
十一、 作业设计:
1、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十二、 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细节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十三、 一个优美段(语言)
十四、 激趣内容(上课调整)
“落后是要挨打的”
十五、 教学效果检查:(早读或自修课进行)
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 十六、 教学反思:
十七、 提供的图片:
十八、 音频选择:
十九、 鸣谢单位:语文出版社、无忧无虑语文网、等。(若没有写古田教育局网
站则说明该网站上没有材料)
二十、 教案订正:(已订正)
二十一、 练习册评讲:
二十二、 推荐背诵:——背中心思想、常识等。
背中心思想。
二十三、 字音、字词订正。
二十四、 佳作选登:
邓稼先的光辉一生
徐焰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了,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
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二十五、 课文附文选读。
二十六、 课文存疑。(论文材料)
二十七、 推荐讲解。
二十八、 教学建议:(教学灵感)
《邓稼先》教案
第一课时
课堂目标
1.掌握积累生字词。
2.能顺畅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积累生字词。
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板书本课的课堂目标和生字词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在一百多年前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吗?屏幕展示11课1——6自然段内容,让我们来朗读,做一次体验。(生与师大声朗读)而今,我们的国家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更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军事力量强大了。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英雄事迹。(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夯基固本
1.每个小组甲乙同学交流《优化设计》第11课[基础积累]部分,组代表到黑板上展示答案,教师校正。[基础积累]部分内容如下: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元xūn(勋) 至死不xiè(懈) jū(鞠)躬尽cuì(瘁) 河水yíng(萦)带 妇rú(孺)皆知 选聘(pìn) .
风悲日曛(xūn) 兽铤(tǐng) páng huáng(彷)(徨) ..
2.读准多音字
(1)鲜为人知:xiǎn 其他读音:xiān 组词:鲜艳
(2)殷红:yān 其他读音:yīn 组词:殷切
二、重要词语
1.元勋:立大功的人
2.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3.至死不懈:到死也不松懈
4.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神
5.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气全部显露出来
6.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晓
7.截然不同:界限分明,完全不相同
8.妇孺皆知:妇女和孩子都知道。形容名声很大
9.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10.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邓稼先有哪些不平凡的经历和巨大贡献?(给学生10分钟左右)
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每组甲乙交流,归纳出结论。根据各小组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贡献方面:①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世界先进水平。
②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不平凡的经历:①“文-革”初期,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并与1967年成功研制出氢弹。
② 1971年,成功说服工宣队和军宣队的队员不去围攻批判自己
的同事。
③他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的贡献却最不要引人注目。
④生病期间仍坚持工作,至死不懈,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3.邓稼先与本文的作者杨振宁有什么样的关系?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何不同?生跳读课文,用文中关键词语回答。
明确:邓稼先和杨振宁是同学,有着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而邓稼先是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诚实,真诚坦白,朴实。
三、综合发展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杨振宁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明确:表达作者对邓稼先的无比怀念和崇敬之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为民族建立的功勋。同时也说明了中华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样的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
四、反思升华
学生总结在本堂课中积累的字词
作业布置
1. 抄写本课生字词
2.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课堂目标
1.进一步感知邓稼先的形象和精神品质。
2.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体会文章中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知邓稼先的形象和精神品质。
难点:体会文章中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准备:板书本课的课堂目标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夯基达标
1.杨振宁,这位与邓稼先有着深厚友谊的同窗,高度评价了邓稼先的贡献,我们就从这些评价中进一步了解邓稼先的品质,请同学们交流“研讨与练习”一里的第3题。
明确:“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他“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说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成为了自己的气质和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理想的党员”,是指邓稼先没有私心,完全为祖国和民族贡献自己,这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高度符合,所以说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最理想的党员。
2.是的,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为祖国为民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却那么忠厚朴实,一心一意为祖国奉献。杨振宁说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明确: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邓稼先如果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样走。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我不能走”这一部分,特别体会其中《吊古战场文》对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描写,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邓稼先的工作环境。(师适时讲解《吊古战场文》的大致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明确:可以用艰苦、恶劣来概括,另外,描写中还透出一股悲壮之气。
4.这一部分的37自然段中写道,一次井下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请结合邓稼先工作的环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
明确:这句话坚定有力地表现出邓稼先对科学工作的态度和精神:责任心强、执着追求、无私奉献,充分表现了邓稼先身上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高尚品格。
二、综合发展
1.作者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的历史?
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
明确:为了说明邓稼先为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的巨大转变做了巨大的贡献,把邓稼先放在百年历史的背景之下,更能体现邓稼先对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2.本篇文章的题目是“邓稼先”,文章应该时刻围绕邓稼先来写,为什么要花费篇幅来写奥本海默呢?
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
明确: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两人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的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文章把两人对比着写,利于突出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有利于表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质和风度。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相信学习了这篇《邓稼先》,你们已经为邓稼先那种毫无私心、奉献自己、真诚坦白的精神品质所打动,虽然我们将来未必会有他那样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成为一名“小邓稼先”。
作业布置
1.《优化设计》第11课[夯基达标]1、2;[课内品读]
2.收集课文中的四字成语,抄下来,并注明字音,要求不少于5个
教后反思
原先教案里第一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找出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不同,而第二课时又安排学生思考为什么把两位科学家对比着写。我在即将布置学生比较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时候,突然想到,如果把两个环节合二为一,或许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会更好。于是,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表格,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两位科学家的不同,并且把比较的内容扩大,既归纳两人的相同点,又提炼两人的不同点,同时还把运用对比手法的目的也写了进去,表格如下:
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在文中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答案,大多学生能够找到答案的来源,并在我的引导下归纳出来。这一步完成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
什么课文的题目是“邓稼先”而在文中却要花费笔墨塑造奥本海默?是不是邓稼先不再是文章的重点了呢?学生们能够判断出课文是围绕着邓稼先来展开,但是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要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放到一起来写。于是,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姚明的身高入手,讲解要突出姚明的身高最好的办法是给他找一个比较的对象,这样一来姚明的这个特点就突出出来了。学生都笑了,而且也理解了对比的作用。于是,我又讲到课文中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放在一起也是一个道理。就这样我引导学生说出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对比的作用。
上完课后,我对比了临时改动后的教学安排和预先的教案,确实是改动过后的安排更为紧凑、更有逻辑性,这一改变既解决了两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又讲解了对比手法的作用,比之先前的环节简洁很多;另外,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教法学生也能接受,表格条理清晰,利于学生比较。
现对课堂上对《邓稼先》教案的临时改动做以下分析:
临时改动的闪光点。我在课堂能做这样的改动与“教无定法”的思想分不开。我赞同“教无定法”的思想观念,上课过程中我想教学的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既然有一种方法可能比之前预想的方法好,那么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果断放弃备课时预想的安排,并迅速构想好相应的替代办法;其次,这次临时改动优化了我的教学安排,为我的教学积攒了经验。我在七年级3班教授这一课时的时候就直接采用了这一改动,作为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来实施,效果也很好,这种运用表格来讲解对比手法的方式也可以运用到其他方面。
临时改动存在的不足。这种改动有不确定性,在4月10日的这次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我,使我讲课的热情要比平时高涨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我思维更为敏捷,情感也更投入,这样就有利于临场发挥。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每次课都能遇到,使得这样改进教案的机会也成了不确定的;此外,这种临时改动也暴露出了我在备课时的马虎。这种改动原可以在备课时就完成,由于我备课设计教案时斟酌的不够、欠考虑,才出现了这次偶然的改动。
综合下来,这堂课给我的启发就是把“教无定法”的观念铭记于心,并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同时要在课前精细备课的前提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邓稼先 教案】相关文章:
《邓稼先》的研读赏析04-02
邓稼先教案汇编8篇01-12
邓稼先教案模板汇总9篇02-03
邓稼先教案范文合集8篇10-14
邓稼先教案模板汇总七篇04-17
邓稼先教案范文汇编5篇04-17
《邓稼先》语文教学反思04-17
先管人还是先管事04-16
面试先鞠躬还是先介绍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