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星星变奏曲教案

星星变奏曲教案

时间:2022-05-09 18:45:24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星星变奏曲教案

《星星变奏曲》〈第二课时〉多媒体课案设计及教后反思

星星变奏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从感知两节诗中选取的意象,作者渲染的意境和想要表现的主题出发,进而学习鉴赏现代诗歌:解读朦胧诗的意象、感受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给定意象,让学生按照意象特点,渲染意境,表达思想感情,进行诗歌创作;给定主题,让学生对应连线,选择精彩的意象进行表达;让学生从中把握现代诗歌(朦胧诗)的写作要领,为学生初步学写诗歌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

3、情感价值观目标:在普通的生活中体味美好,在平凡事物中发现诗意,激发学生追求希望与光明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感知两节诗中选取的意象,作者渲染的意境和想要表现的主题出发,进而学习鉴赏现代诗歌:解读朦胧诗的意象、感受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难点:给定意象,让学生按照意象特点,渲染意境,表达思想感情,进行诗歌创作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研讨探究法

四、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展示多媒体图片:静谧的夜晚,女孩遥望满天繁星)

师:遥望满天繁星,你一定会心生遐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共同感受星空的绚烂多彩。

(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仔细聆听、感受)

师:知道我们刚才听到的是什么吗?它是音乐家莫扎特的作品:《小星星变奏曲》

下面再让我们来欣赏一幅画——

(多媒体展示画作;教师简短描绘,学生观察、感受)

师:在这幅画中,绚烂夜空,星星闪烁,迷人的景象令人神往。它是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星空》

(多媒体展示课题:《星星变奏曲》江河;朦胧诗 诗歌的意象、意境与主题)

师:与刚才两种艺术形式截然不同,《星星变奏曲》是一篇文学作品,是以文字的形式来表现星星这个物象的。星星变成了诗人情意的寄托物;在诗中,它被称作诗歌的意象。今天这节课,

1

(多媒体展示朗读要求:1注意节奏、重音 2体会诗中情意)

师:诗歌是需要多读的,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来进行配乐朗读。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特别要求同学们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在朗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诗中的情意。

(教师、男女生分部分进行朗读,多媒体播放配乐《神秘园的歌声》,显示滚动字幕,师生朗读投入)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投入,那种诗意人生的浪漫,对自由精神的追寻深深感染了我。和上节课相比,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学生从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自评,教师予以肯定)

(三) 解读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多媒体显示字幕:解读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师:在朗读完课文之后,让我们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学习把握诗歌的主题。这首诗一共有两节,请大家思考这两节诗中,作者分别描绘了哪些物象?各自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作者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

(多媒体显示字幕: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物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何?学生再读诗歌,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勾画、思考、总结。)

师:考虑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物象(景物)呢?

生:第一节诗中描绘的物象有:星星、诗、蜜蜂、晚上、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

第二节诗中描绘的物象有:苦难的诗、颤抖的星、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在讲述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补充;多媒体展示)

师: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作者选择这些景物,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带给我们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生:第一节诗中描绘的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充满温馨的、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

第二节诗描绘的景物是充满苦难而凄凉的。

师生共同总结:第一节诗歌氛围:温馨、浪漫、美好、自由;第二节诗歌氛围:凄苦、寒冷、孤寂、压抑。

师:那么,面对截然不同的景物和氛围,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生:第一节诗中温馨、浪漫、美好、自由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第二节诗中那种凄苦、寒冷代表着黑暗,是作者所厌恶的。

【师生共同总结补充,多媒体显示:情感态度:美好理想的热烈向往(第一节)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第二节)。)】

师:诗中出现得最多的物象是哪一个?

生齐答:星星。

师:星星除点缀夜空之外,有没有象征意义?

生:象征光明。(补充:无限黑暗里的有限光明)

师:那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共答:对美好理想的热烈向往,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

师:对!这就是本诗的主题。

师:很好,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到的诗中描绘的物象就是诗歌的意象;诗中渲染的氛围就是诗歌的意境;而且诗中描绘的意象,渲染的意境,是和诗歌的主题相统一的。

(多媒体展示字幕:意象:在朦胧诗中,作者一般不直接表现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一些物象来间接表现。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客观景物中所营造的氛围,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想象空间。诗歌塑造的意象、渲染的意境是为诗歌表达的 主题 服务的。)

师逐一向学生解释强调:

2

A.诗以直呈感情为下,好诗总能恰如其分地借助物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

B.如果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很协调,就能够产生好的诗歌意境。

C.诗歌的意象意境是为主题服务的。

师:现在让我们从意象、意境、主题的角度赏析来两首佳作——

(多媒体显示徐志摩《沙扬娜拉》;学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诗中描绘的景物?选择的意象?

生:一低头的温柔,水莲花的娇羞

师:诗中渲染了意境?传达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师生总结:女孩子低头的温柔,就像水莲花那样娇羞可爱。

师:因此,此诗表达的主题是:女郎的娇美可爱。

(同上法分析舒婷《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节选)

师总结:

(五) 学以致用 小诗创作

师:让我们来学以致用,做个练习——

(多媒体显示:根据要求写小诗:1、高山 溪流 大海2、蓝天 草原 鲜花3、黑夜 狂风 岩石

要求:选择一组意象,渲染一种意境,表达一种感情。诗中必须包括该组的三个词语,不得少于5行。)

(学生自由选择一组,进行现场创作,时间3分钟)

(学生创作完后,教师随机选取4-5位同学作品利用实物投影进行现场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点评围绕:

○1选择的是哪组意象?这组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诗中渲染的意境如何?

○3想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师:同学们的诗作中,渲染的意境、表现的主题都比较符合选择意象的要求,一般来说,选择高山、溪流、大海来表达对理想的追求;蓝天、草原、鲜花多是浪漫快乐的;选择黑夜、狂风、岩石,多半表现的是逆境、困难中的奋斗与挣扎。总结指出:选择的意象不同,渲染的意境,表现的主题就会有所不同,应努力做到:渲染的意境,表现的主题符合选择意象的要求。

(六) 拓展延伸

师:假如说,给定主题,那么我们该如何选用好的意象来表达它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对应连线题——

多媒体展示:思念 一枝野花/在挎包上颤巍巍落寞 老鼠在顶楼/研究你累积十年的手稿乡恋 胡子长发都是狂涛弃文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学生逐一公布答案,每选连一次,由教师点出二者的共性。)

师总结:由此可见,有主题,还得有好的意象来表达它。

师:综上所述,诗歌写作有哪些要领?同学们的作品又反映出哪些问题和不足呢?请大家说说看!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谈出自己的看法)

多媒体总结展示诗歌写作要领:

①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②语言讲究节奏押韵③适当运用艺术手法师:如果你在创作能做到以上三点,

那么,你的诗歌必将因此而精彩!下面,我们就来阅读一首将这三者结合的完美范例——舒婷的《思念》。

多媒体显示: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水平线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 舒婷《思念》

师: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能恰如其分的传情达意?

生:挂图、代数、念珠、桨橹。

师:能说说它们的特点吗?

师生总结:挂图表现了思念的杂乱、无头绪;无解的代数体现了思念的无法消除;独弦琴表现了思念的绵延不绝;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则表现了思念是没有尽头的。四组意象准确地体现了思念本身的特点。

师:能说说诗的节奏押韵吗?

生:一/……的/……

师:找找它的韵脚?压什么韵?

生:图、数、珠、橹。压U韵。

师:诗歌采用了什么手法呢?

(七) 课外练笔

请选用两到三个意象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反映某种社会生活。

(七)本课总结 点明目标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

多媒体显示:

○1朦胧诗之美来自于诗歌意象之美

○2好的诗作是意象、意境、主题的完美结合

希望大家都能写出好诗,在平凡的生活中体味美好,愿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诗意和色彩!

星星变奏曲教案2016-09-06 15:49 | #2楼

一、 导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从而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

二、简介作者和朦胧诗

1、江河:“朦胧诗”运动的主将。原名江友泽,北京人。主要作品有《纪念碑》《祖国啊,祖国》,诗集《从这里开始》。诗歌多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现实的思考,创作中多强调主观直觉的感受,是“朦胧诗”。

2、《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他的首篇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因此诗人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表现了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沉思。

3、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于坚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

三、朗读课文

1、节奏划分、语气、语速等进行指导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齐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 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 对比 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 厌弃和憎恶

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五、局部品味探讨:

1、 分组: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提示:

(1)、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2)、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2、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

(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2)、“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提示:

晚上 湖

黑暗(残酷) 和平(自由、舒畅)

睡莲——象征着人的安闲自在。

把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

(3)、“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提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4)、“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 视觉的;

B、 “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和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的“闪闪烁烁”相通。而“朦朦胧胧”的白丁香就像声音一样时断时续,隐隐约约之感。所以,这种用描写听觉的词来写视觉的方法叫做“痛感”。

(5)、分析:“寒冷中寂寞的燃烧”、“苦难的诗”、“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夜晚冻僵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粒瘦小的星”等词句的含义?

提示:(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来讲解。)

A、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牺牲。(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B、 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C、 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D、 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E、 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六、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 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3 *星星变奏曲 教学设计 教案2016-09-06 22:35 | #3楼

1.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2.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5.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

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

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涛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四、研读揣摩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课后习题

1. 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变奏曲》教案2016-09-06 10:56 | #4楼

一、教学内容:星星变奏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领悟诗的思想内涵。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热爱光明,热爱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品读鉴赏法、小组合作探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学生在课前板块需要完成的预习指导表。

七、教学过程:

课前板块

预习指导表

(课前预习板块的设置,便于学生有目的的搜集整理资料,使课前准备更充分。有了质疑的问题才可能在课中板块中解决,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中板块

板块一:眺望星空,说出你的畅想

同学们当你听到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时,当你夜晚遥望群星璀璨的天空,你是否会浮想联翩,那么请说出你的联想。

学生的联想会各种各样,可能有学过的课文,也会有童话和诗词名句。(板书课题) 而后教师追问,那么你与作者有同感吗?把课下的困惑说出来。

师: 谢冕给这首诗很高的评价,说这是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那么你想了解作者以及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近江河,解说朦胧诗。

板块二:走近江河,解说朦胧诗

师:你们在课下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你可以和同学们交流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如果有必要展示就加以补充,如果学生说的很好了,我们可以一带而过。)

江河,原名于友泽,生于1949年,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了社会的瞩目。《星星变奏曲》便是江河的处女作。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诗歌流派,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

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内容含蓄,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意境,从而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等。

师:觉醒与叛逆 迷惘与清醒 痛苦与庄严 失落与找寻 追悔与重建――――朦胧诗的诗学主题。这样的诗歌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

板块三:轻触星空 ,感知诗之象的变换

师:当你了解了生活在那个特定年代的青年人的向往之时,你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去探寻他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随着优美的朗诵,去轻触星空 ,感知诗之象的变换。

师:在听读之前,很想听听大家在预习时找到了哪些诗中的形象。(教师在此时可以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如果在前两课已经指导过了,那么在这里就可以直接进入学生的主体活动。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

环节一,你去发现!(学生的回答会很乱,教师再引导,你再发现!两节诗中的意象众多且富于变化,你能否归类并加以区别?

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板块四:融入星空,体悟诗之魂的变奏

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等,也就是说,作者的诗歌要有一个主旨。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

师:很显然,作者身处矛盾之中?我相信你们的困惑也正是作者的困惑,那么,你能设法让作者找到出路吗?。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困惑,寻找出路。)

附资料:

困惑2、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困惑3、两段开篇都用假设的语气,但后面的句式和语气都有所变化,这是他的有意安排吗?他又什么意图?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在写着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困惑4、从两节诗的语言看,诗人的许多语言都是相对的,他这样写能体现他什么样的情感?与主题有关吗?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与“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不一样。“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①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②渺茫的希望。意思

是说残酷的社会无情地摧残着人们渺茫的希望,使一个个像星星一样地陨落。

2)“像星星落满天空”与“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把学生回答的要点梳理后,写在板书上。

八、课堂小结

九、作业

乘《帆》远航,遨游星海

(一)请分析《帆》的意象。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 的 的帆。 B 的大海, 的海风, 的浪。 C 的碧流, 的阳光, 的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 。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二)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这个板块的设计,是从学生的习得的角度,给学生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诗歌赏析河写作能力。)

十、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对黑暗现实强烈否定

【星星变奏曲教案】相关文章:

《星星变奏曲》教案04-08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02-01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4篇02-02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3篇04-01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3篇)04-01

星星的孩子教案02-04

闪烁的星星教案02-25

《天上的星星》教案02-27

《数星星》教案11-23

《数星星的孩子》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