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三严三实>《法院三严三实汇报材料

法院三严三实汇报材料

时间:2022-05-07 19:22:42 三严三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法院三严三实汇报材料

“三严三实”高度概括如何做人、做事、做官,三位一体,互为关联。“三严”之中,前提是修身;“三实”之内,基础是做人。评价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有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这就要求做一名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首先从培育健康的人格、激发人格的力量上下功夫。

法院三严三实汇报材料

“三严三实”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既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结合,又体现了内在规律与外在约束的辩证统一;既有思想要求,又有实践标准;既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又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和“家国情怀”一脉相承。

一、“君子之道”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人格力量的经典形象

深刻指出,中华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价值追求,塑造和凝结成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可以用两个方面的内容来概括:在形象上,表现为“君子之道”;在内容上,表现为“家国情怀”。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君子之道”和“家国情怀”一直是相生相伴、交相辉映,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毫无疑义的道德制高点。

“君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格化的重要概念,是深入人心的人格理想。《尚书》中说,“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孔子一生更是对“君子”一词谆谆乐道,《论语》二十篇五百章,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就是劝人学为君子、行为世范。据有关学者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过107次。《论语》开篇即以“君子”发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中也有82次论及“君子”, 如“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等。荀子则强调,“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那么,究竟什么是“君子”?孔子的理解,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究竟什么是“君子之道”? 孔子至少有过三次不同的回答。

一为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孔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阐述君子之道,时刻以仁、知、勇三德要求自己,始终朝着不忧、不惑、不惧的目标迈进。

二为子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是孔子从为官者的角度阐述君子之道,作为一名为官从政的君子,自身的行为举止要谦虚庄重,在上级面前,要恭敬有礼,对待老百姓要爱护有加,需要百姓去做的,也应该得体适当,不能过分。

三为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这是孔子从为人处世的角度阐述君子之道,强调要各安本分,遵守规矩,先予后取。

孔子关于“君子之道”的三段论述,分别阐发了做人、为官、处世的道理。此外,孔子还用大量篇幅,进行过“君子”与“小人”之辨,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等等,勾勒出“君子”和“小人”的明显分野,显示出强烈的价值取向。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里的求,是指责的意思,是说当出现过错或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君子一定会先反思、责备自己,从自身中寻找原因;小人则一定会想办法推卸责任,抱怨别人。这和要求的,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经常想一想什么是“做人”、什么是“公仆”、什么是“权力”、什么是“考验”,始终不能忘记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品行和操守,是多么的相似!

孔子之后,后世大家对“君子之道”的引述和阐发不胜枚举。从西汉的董仲舒到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程颢、程颐和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等,历代相沿,融会贯通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塑造,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直到今天,人们还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在贪污腐-败时有发生、欺骗讹诈屡见不鲜、假冒伪劣充斥于市,一些人不讲诚信、不守规矩、不修官德,不少人慨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今天,重提世代尊崇的“君子之道”,倡导全社会都能够学为君子、行为世范、修善讲睦、谦恭礼让、经邦济世、自强不息,无疑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人格力量的核心内涵

在中国的“国家”概念中,国与家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这就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而代表这种情怀最高境界的追求,就是历代仁人志士念念于心、口口相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早的记载见于《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明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尽管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真正的君子,仅仅“独善其身”、“洁身自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济世、安民、建功、立业的理想、决心和责任。正如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果说,“君子之道”是传统人格力量的外在形象,“家国情怀”则是传统人格力量的核心内涵,两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条神圣血脉。

正是在这条神圣血脉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秉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决心,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是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或是挺身而出、为民请命;或是马革裹尸、精忠报国,真可谓豪气干云,史不绝书。他们时代不同,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但都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无坚不摧的人格力量,名垂青史,烛照千古。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是修身。儒家经典《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说,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都要把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基础与根本。不管是孟子倡导的“性善论”,还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在孔子眼中,都是“性相近”,但为什么又“习相远”?区分就在于是否修身。只有修身才能抑制人天性中本有的恶,光大天性中本有的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条件是齐家。《大学》强调:“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当年邓-小-平同志视察珠海时说:“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我们还要维持家庭,孔夫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他担任领导干部后,始终秉持清廉家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堪称新时代“齐家”的典范。相反,近年来有少数领导干部作风不正,连带家风不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全家覆没,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标是治国理政。“国家者众人之国家;天下者众人之天下”,于民族和人民而言,国家是每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国若不治,家亦难存,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有些人,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和家族考虑,全然不拿国家当回事。当权执政者都应当试问一下自己:我们的心目中还有多少国家意识、社稷观念、民本思想?还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之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果是天下太平。平天下,就是天下为公,国泰民安。这里的“平”可理解为三层含义: 一是“和平”,如尧对舜说“协和万邦”,国与国之间协调发展,和平相处;二是“平等”,如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第三是“平安”,如“仁者安仁”、“修己以安人”。总之,天下为公,国泰民安,不仅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而且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还包括每个人通过修养所获得的身心内外的“安泰”、“宁静”,做到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人人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这就是天下之大道。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是传统人格力量的升华和发扬

邓-小-平同志说:“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也曾强调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所谓真理的力量,是指认识和掌握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引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实践的能力。所谓人格的力量,是指依靠人的信仰、气质、品德、才智等汇聚而成的感召力、影响力、带动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代表着真理的力量,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则是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一个伟大的执政党,只有掌握正确理论才能为人民指引前进方向,只有具备高尚品格才能赢得人民的认可、尊敬和追随,两种力量缺一不可。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到中国,就使苦苦求索中的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就是真理的力量。但真理自己不会说话。真理的力量要靠人格的力量来实践和体现。恩格斯曾经说过,“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他在论述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指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知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恩格斯这段话用在近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也是非常恰当的。

共-产-党人并非都是完人,但必须永远朝着追求完美人格的目标而努力。回顾九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格力量千锤百炼、反复锻造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典型的,具有超强人格力量的优秀共-产-党员。这些优秀共-产-党员心系天下,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融聚传统人格力量精华和党性原则于一身,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千千万万的群众认识、了解我们党,最早并不是通过学理论、听宣传、看原著,而是通过身边党员的道德品行、人格魅力、工作作风、牺牲精神等方面来感知并产生信赖的,然后才进一步认识、学习、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才进一步追随党、听党话、跟党走。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1949年我们党夺取政权,取得胜利,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真理的胜利,也是人格力量的胜利。抗日战争期间,虽然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正面战场也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但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及20余个中央委员先后事敌,国民政府58名将官公开投敌,一些国-军部队成建制哗变,协助日军作战的伪军人数高达210万,超过侵华日军的总数,是一个抹不去的历史污点。对于那些汉-奸而言,国格的沦丧根本上源于其人格的沦丧。而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共-产-党人如中流砥柱,独力擎天,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抗战期间,共-产-党的高级领导者无一人向日本人投降,也没有任何一支部队去当伪军,两相比较,高下立判。共-产-党员、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在林-海雪原中被日军重重包围,弹尽粮绝,有人劝他投降,他只说了一句话,“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然后以身殉国,连作为对手的敌人都为之肃然起敬。有这样的血性和铁骨,有这样的人格力量,中国共-产-党不可能不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的这个群体中,毛泽东同志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无疑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那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无可争辩地使他位于历史巨人之列。早在1918年,青年毛泽东就写下了“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的豪迈诗篇。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以超迈绝伦的胸襟和俾睨群雄的气魄,指点江山,运筹帷幄,勇于压倒一切敌人,勇于战胜一切困难。在率部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他挥笔写就的《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气象之大,震烁古今。难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一次接触毛泽东时,就惊异地发现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有一种不可征服的人格力量,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国前曾是坚定的“拥蒋派”,但他延安之行后,从国共两党党员作风鲜明的对比中,看到中国的前途所在,发自肺腑地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深为人民群众怀念的周恩来,顾全大局,能力超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其高尚的人格,给后世留下无尽的美谈。周恩来的一生,永远是坦诚第一、他人第一、工作第一、谦逊第一,即使是曾经的谈判对手,如张治中、张冲、马歇尔等人,也无不从内心深处钦佩他一身正气、襟怀坦荡的君子之风。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建设年代,周恩来给人们留下的永远是求真务实、举轻若重、细致入微的形象,他以自己毕生的心血,践行了“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真正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曾经说,“是周恩来的人格力量说服了我。我觉得,一个拥有如此高尚的领导人的政党是值得信赖的。”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始终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一生为坚持真理、主持正义而“三落三起”,每次被错误批判打-倒都“不坠青云之志”,始终豁达乐观、沉着坚韧,对未来充满希望;每次重新回到工作岗位都不计前嫌、无私无畏、以顽强的意志排除干扰,坚定不移推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和实践,真正做到了心底无私天地宽。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至今仍令无数人动容。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是中华民族传统人格力量的升华和发扬,是真理力量的生动体现,最终凝聚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和优良作风,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令人欣慰的是,在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以同志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远见卓识,兴利除弊,革故鼎新,兼具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人格正在得到重新塑造和弘扬光大,希望像阳光一样重新照亮中国的大地。

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仍然是最重要的政治力量

在新的历史时期,“四大风险”、“四大考验”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最大风险和最新考验。面对新的挑战,如何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全党上下必须清醒认识和深刻思考的问题。

党的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洞察时代风云,坚持从严治党,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工作开局的切入点,制定实施八项规定,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强调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强调要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以实干促发展,以实绩论英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强调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打击和遏制腐-败;强调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等等。

实践已经证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这些决策和要求可以说“一洗万古凡马空”,起到了刷新吏治、提振士气、凝聚民心的巨大作用。其重大意义有多个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正在重塑中国共-产-党的整体人格,我们十分注重发挥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政治力量。

首先是做表率。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凡事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自树标杆、以上率下,“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央政治局发挥领导作用的一项基本要求,就在于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抓改进作风,必须从中央政治局抓起”、“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真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行胜于言,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正是和中央领导同志这种严格的自律产生了强大的人格力量,对全党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使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不断走向深入,使党的作风建设呈现崭新面貌。

其次是立标杆。在提出“三严三实”之后,重新走访河南兰考,重提焦裕禄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树立起了时代的标杆和学习的榜样。焦裕禄身上体现的亲民爱民的公仆精神、科学求实的实干精神、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自律精神,正是共-产-党人人格力量的真实写照。正是有了无数这样的优秀党员和先进人物所汇聚的人格力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第三,正人心。古人云,“正人心而后正天下”,“治国必先正心”。反复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国无法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伦理的同时,大力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以人格的力量以上领下,表率社会,凝聚共识,赢得人心。

第四,明法制。重人格,正人心,并非轻制度。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是破解当前各种难题的最佳选择。如果说人治是专制的产物,法治则是民-主的结晶;分散的小农经济可以实行人治,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则必须有法治保障。故此,全面依法治国应运而生。但法治不是万能的,法治的缺陷必须依靠德治来弥补。法治是他律,德治是自律,法治手段外化于行,人格力量内化于心,两者相得益彰。正如所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五,反腐-败。任何形式的腐-败都是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背道而驰的。一个时期以来,市场交易规则严重侵蚀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几乎无处不在,世界几无净土。严重腐-败问题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也在不断地消解着人民群众的热情和对党的信任,挑战着社会心理的底线。在兰考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意味深长地提到著名的“塔西佗陷阱”: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一个执政党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党的整体人格,公信力的丧失,意味着执政党人格的总体崩溃。在治国理政中,政治公信力是最重要的公信力,做得好就会“取信于民”,做得不好就必然“失信于民”,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共-产-党人人格力量的最大挑战是腐-败的侵蚀。人民群众对我们有意见,不是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有意见,而是对少数党员干部的贪腐行为有意见,对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有意见。有些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理想信念丧失,导致精神支柱坍塌,人生方向迷失,守不住党纪国法的底线,最终走向腐化堕落,败坏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的权威,教训十分深刻。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腐-败不除,党的人格力量和政治公信力就无从谈起。

【法院三严三实汇报材料】相关文章:

三严三实台账05-25

三严三实讨论讲话05-25

对照三严三实整改05-25

三严三实部署讲话05-25

三严三实部署会讲话05-25

对照三严三实整改措施05-25

领导干部三严三实整改05-25

结合三严三实工作总结05-25

三严三实整改总结报告05-19

两严党建工作汇报材料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