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严三实的哲学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共云南根据关于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系列重要指示,决定在全省县处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这是党风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活动,意在加强党风及作风建设,并通过党组织及党员自身作风的改观,增强党组织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
从学理上讲,“三严三实”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三严三实”要求的提出,是党的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的又一新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及党员作风建设研究的新成果。“三严三实”强调“谋事”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政策和措施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三严三实”强调“创业”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的实绩,“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三严三实”强调“做人”要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概括起来说,“三严三实”最集中的理论蕴含就是求真务实、勤政为民。
从哲学视角分析,“三严三实”的哲学意蕴体现如下:
其一,“三严三实”充分体现出了对立统一规律。首先,展示出了“三严”与“三实”之间的辩证统一,即“三严”是基础、途径,与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密切相关,其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派生出来,是价值取向。“三实”是准则、目标,与勇于创新和担当,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直接对应,故而属于行为取向。二者互为关联、相互促进、严密统一,从精神支柱、价值追求、行为规范三方面,提出了党员干部修身正心的“思想守则”和干事创业的“行动准则”。其次,“三严三实”蕴含着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的辩证统一,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权力与责任的辩证统一。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而人的思想认识又是左右人的社会活动的内在、根本的因素。可谓内成于心、外化于行。如果不从人的理论认识和思想觉悟上解决好根本问题,即不自觉修好身的话,就不可能在行为上取得理想结果,即有所思方能有所为。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牢牢坚定理想信念,大大提升道德境界,奋力追求高尚情操。必须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必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遵守党纪国法。以知行合一、立说立行为追求的境界,不断修身正己。“三严三实”揭示出了新时期、新阶段人的思想与行为的辩证统一关系。
其二,“三严三实”深刻揭示出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过程观点。同志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讲到,深化改革没有完成时,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既是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深刻揭示,也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过程观念”的充分体现和自觉运用。
其三,“三严三实”体现出唯物史观中群众史观的观点和方法。“三严三实”要求更加注重尊重人民,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取决于人民群众、一切交由人民群众检验。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而将以人民群众为本的思想和要求更加落到实处。
其四,“三严三实”蕴含着矛盾论中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思想和方法。一方面,“三严三实”是在准确分析和把握住了当前党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前提下提出的,进而反映出所采取的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科学方法。“三严三实”的核心要义就是提升党员的道德境界、精神“补钙”,可谓是单刀直入、直奔主题。随着以反对“四风”为重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不失时机地对作风建设做了进一步升华,不仅简明扼要,而且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当下时弊的重点、切中要害。另一方面,“三严三实”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出了,因此体现出了德治和法治两方面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路,在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同时,又强调把思想放飞在洁净的天空中,从而实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
总之,“三严三实”显示出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既在广大百姓的情理之中、又在党的执政理念的目的之内、更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因而实现了合情、合理、合目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及群众史观的现实应用。
【三严三实的哲学意义】相关文章:
三严三实与哲学05-07
三严三实 哲学05-07
三严三实的哲学思考05-07
三严三实的哲学基础05-07
三严三实的哲学意蕴05-07
三严三实重点意义05-07
三严三实活动意义05-07
三严三实活动的意义05-07
三严三实的理论意义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