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辛弃疾的文学常识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的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 弃 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出生前13年,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辛弃疾家乡被占。南宋朝廷又议放弃中原。辛弃疾的祖父是一个降金的小官,却时时对幼年的辛弃疾进行爱国教育,教他寻机报“君父不共戴天之愤”。
1160年,21岁时,辛弃疾组织义军2000人抗金,次年参加耿京义军,又劝耿京投奔南宋。辛弃疾渡江接洽之时,耿京为叛徒所杀,义军溃败。辛弃疾中道而返,率50人袭金营,缚叛徒至建康,献与高宗赵构。辛弃疾的惊人之勇震撼朝廷,于是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从此,辛弃疾离开了北方。
辛弃疾虽官职低微,却不断上书,陈述恢复中原的谋略(《美芹十论》),可惜都不被采纳,他自己也只好在下级官员的平庸生活中消磨着宝贵的年华。虽然辛弃疾的奏议不被采纳,但奏议中流露的卓越才识却被人逐渐认识。自宋孝宗(赵晊)乾道八年(1172)之后,他屡次被派去解决当局最感棘手的问题。他恢复被战乱毁坏的州县,打击囤积居奇的豪绅富户,救济灾荒,还建立了 “飞虎军”抗金,也平息过农民起义。
辛弃疾与“主和派”政见不合,对此他深有“孤危忧惧”之感,也早做了退位的准备。他在上饶的带湖畔置办了规模宏大的园榭,准备卸官憩息之用。果然,1181年,42岁的辛弃疾被弹-劾落职。正当壮年的辛弃疾此后长期过着退隐的林下生活。虽然也曾两度起用,但都为时不久就被免职。南宋朝廷对辛弃疾这样有才识有抱负的人既不能不用,又不敢重用,“呼而来,麾而去”,壮志难酬,使辛弃疾满腔抑郁忧愤。
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1204年,65岁的辛弃疾受到宋宁宗(赵扩)的接见,让他镇守京口,他以为可以借此成就北伐大业,80多岁的陆游也高兴地祝贺他壮志可酬。镇守京口期间,辛弃疾也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可是,权臣韩侂胄非但不采纳他的建议,反找借口调离了他。辛弃疾自知韩侂胄不可共图大爷,于是辞职回了铅山。
1206年,韩侂胄北伐失败。
1207年,辛弃疾病死铅山,是年68岁。
辛弃疾是一个有气节、有将相之才、渴望能够建功立业的爱国志士。他的词慷慨纵横,继承了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又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力、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宋词新的境界,把词引向了比苏东坡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从而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
辛词唱出了时代的哀乐,民族的悲愤和希望。
辛词的灵魂是强烈的爱国精神。他的忧伤与民族的忧伤相一致,这使他的诗词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辛弃疾也有怡然自乐的田园小诗,含蓄深邃的生活小词。
辛弃疾词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号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载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念奴娇》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地东风欺客梦,一夜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轶事典故
义斩义端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是山东境内的耿京起义。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被任命为掌管文书和帅印的掌书记。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义端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当即求饶说:“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辛弃疾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名士相会
据宋人赵溍《养疴漫笔》著,陈亮最初听闻辛弃疾之名时,前往拜访。将要到他家门口时,碰到一座小桥,陈亮三次试图策马跃过,但马却三次退却。陈亮大怒,挥剑斩下马的首级,把马推倒在地,徒步进门。辛弃疾倚楼相望,大感惊异。派人询问详情,而陈亮已经到了门外,于是结为好友。
在辛弃疾出帅淮军时,陈亮正处于穷困潦倒的绝境。他前往治所拜访辛弃疾,与他谈论天下大事。酒酣之际,辛弃疾畅谈宋金之间的利害,“南(宋)之可以并北(金)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还提及钱塘(临安)并非帝王所居之地,如果敌人“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临安)满城皆鱼鳖”。饮毕,辛弃疾邀请陈亮住在自己的屋子里。陈亮半辗转反侧,思量道:“辛弃疾平素沈重寡言,醒来后一定会后悔自己的失言,将要杀我灭口。”于是盗走他的骏马逃走。一个多月后,陈亮主动致信辛弃疾,求借十万缗以接济,辛弃疾也如数相借。
淳熙五年(1178年),辛弃疾在与陈亮临安相会。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北郊带湖访问作者。辛弃疾和陈亮纵谈天下大事,极为投契。陈亮在带湖住了十天,又同游鹅湖(今江西铅山东北)。后来,陈亮因朱熹失约未来紫溪(地名,在江西铅山县南),匆匆别去。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新郎》一首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写下《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
哭祭朱熹
辛弃疾曾经与理学家朱熹共游武夷山,朱熹写下“克己复礼”“夙兴夜寐”八个字,分别悬挂在辛弃疾两间斋室的门上。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人物生平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五月十一日(1140年5月28日)卯时,祖上为狄道人,自始祖辛维叶时迁居济南历城。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朝。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辛赞对辛弃疾寄以殷切的期望,曾两次让辛弃疾至金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借机侦察金人形势,以图恢复。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少年时,又曾与奉符人 党怀英一同受学于刘瞻(《宋史》作蔡伯坚),并称“辛党”。
【辛弃疾的文学常识】相关文章:
文学常识:外国文学常识02-17
常识判断文学常识05-07
经典文学常识07-21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宋代文学常识03-10
.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05-07
史记文学常识06-08
文学常识大全06-13
(通用)经典文学常识07-20
文学地理常识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