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式团队管理有感
因势利导、借力使力、合理合适―――读《中国式团队》有感
在美国,东方人因为比较陌生,领队的通常会拿一面小旗子,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是如此。怎么鉴别哪个是中国团哪个是日本团呢?差别在于:领队的拿着旗子,后面跟着一大群人的,是日本人;而领队的拿着旗子,后面时常有人掉队的,是中国人。领队的眼睛只看着前方的,是日本人;而领队的人边走边回头看后面还有没有人的,是中国人。
各位要说了,中国人真是糟糕。曾仕强不这么看。他说,凡是都有两面性。日本团队具有强烈的服从意识,这让管理很轻松,但绝对服从上级命令也势必会导致愚忠、盲从,一旦目标错误将会造成很大的祸患。而中国团队不同,管理者不但要确定目标,而且要确保目标正确,否则的话,下面的人就会各行其是。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他首创中国式管理,《中国式团队》是他的中国式管理系列著作之一。
该书中,他认为要管好中国人的团队,不能照抄照搬外国所谓先进的管理模式,只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国人的人情世故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中国人的优缺点,以及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规则,才能构建和-谐、和乐、合理、合适、真正高效能的中国式团队。
在其中,我读到了几个与现代管理理念格格不入的中国式“主题词”:
“义气”。“义气”这个词,已经被现代契约化社会磨灭了它的光彩,被贯以“封建思想”的帽子沦为贬意而渐渐式微。“义气用事”说你太鲁莽,缺乏理智。“江湖义气”说你做事不分是非,不讲原则。事实上,义气还有它正面的涵义,它排在古人立身的四大基本原则“忠孝节义”之一有它的道理。曾仕强说,中国团队有没有高效率,关键看它的成员之间有没有义气。我想,他在这里用到“义气”,至少可以把它和现代管理理念中以下提倡的优质品质联系起来:一是忠诚。中国讲义气的模范是关羽,桃园一拜就终身跟随,封金挂印、千里单骑,忠心耿耿,矢志不渝。忠诚对员工来说,往大了说,是忠于事业,与企业同舟共济;往小了说,是忠于职守,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责任心。如果员工始终对一个企业没有忠诚,认为企业的兴衰是领导的事,与已无关,就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二是诚信。义气还包含“一诺千金”的承诺、“一言九鼎”的诚信。中国早期成功的商人,如晋商、徽商,都以重义气、重承诺这块金字招牌打开局面。诚信的商人让交易对手放心,诚信的员工让领导放心,诚信的企业让公众放心。三是奉献。义气还在于需要的时候、关键的时候,员工能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为企业、为领导排忧解难。中国人的文化中、性格中有义气的成分在,关键是能不能把它引导好、发挥好。
“人情”。人情,也是我们在现代管理中有意规避的词汇。它往往让制度的执行大打折扣。而实际上在中国的社会中,“人情”又是无处不在的。中国人不是很理性的民族,理性的反意词是什么?感性。带了感情的性质,就比较人性化。用我们能接受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中国式的团队不能单用“法治”来管理,还必须结合“人治”。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员工考虑,员工会感激,会感动,会感恩。中国人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甚至可以“士为知己者死”。当企业和领导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充分的尊重、充分的发展机会,员工还不知恩图报,好好工作吗?曾仕强认为,中国人的“人情”,还正是中国式管理的优势所在!
“看着办”。“看着办”更是与现代的管理制度不谐调。我们推崇西方管理方法,如美国式的管理,重视契约,重视制度,一切以书面为凭据,按照契约执行,简单、规范、科学。我们的管理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以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作为目标。而制度是针对一般状况而定,没有考虑到特殊情况。一旦有非常情况出现,美国式管理就会变得乱七八糟。所以曾仕强认为,中国人时常体现出来的“不确定”和“不守规则”不是缺点,反而可以弥补制度的不足。因为环境一直在变,制度应该随着环境变。而制度酝酿、修改需要时间,会有一个滞后性。但他同时又强调,要“持经达变”,即要坚持原则,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情况作变通,中国人就叫“看着办”。这个“看着办”是有条件的,既不能违反原则性,又要体现灵活性,这才是高效的管理。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中国式团队》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合适的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所以,九九归一,带好中国式团队,就要了解其特点,适应其特点,才有办法借办使力,四两拨千金,真正达到共识,构成和-谐。
中国式团队:第2章领导者应有的管理艺术
《三字经》里有句话:“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用在企业 里再合适不过。
现在有些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疏于教育,直到孩子犯了无法弥补的过错,才悔之晚矣。其实,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中国古时候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家慈”,是很有道理的。夫妻两个人,父亲要做“黑脸”,对待孩子严一些;母亲要做“红脸”,对待孩子慈爱一些。父亲严厉是帮助母亲管教孩子,母亲一旦管不了小孩的时候就拿父亲吓唬人:“你再不乖,你父亲回来你就知道后果了!”母亲可以随时出卖父亲,但父亲不能出卖母亲。如果父亲对孩子说:“你母亲告诉我,你今天做了哪些坏事……”这样就完了,孩子会认为别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在家里没有温暖。聪明的父亲会假借别人发生的事情来教育小孩,小孩一听,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庆幸父亲不知道,自己偷偷改掉,免得受惩罚。这样,一严一慈,孩子才能健康愉快地成长。
在企业 里也应如此,基层干部要“柔”一些,高层干部要“凶”一些,因为基层干部与员工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太凶了,就会让员工反感。如果员工受了委屈,基层干部要会安慰员工,让员工感到自己和他们是同一条战线的。
领导对员工严管,是一种责任。所有的员工、干部都是把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献给你,如果你没有好好教育他们,就是不负责任,误人子弟。
中国人讲人性管理 ,讲中国式管理 ,绝不是说马马虎虎地管理 ,大家混日子,敷衍了事。这样做,害人害己,对待员工一定要严管。只有严管还不行,还要勤教,不教而管,就是虐-待。
领导千万不要随便惩罚员工,如果员工做错,就惩罚他,你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员工第一次做错,要慢慢说明他为什么错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该如何补救,怎么改,这就够了。如果员工第二次犯同样的错,就不要轻易放过他,但是也不能太严格,毕竟只是第二次犯错。这时,领导要告诉他,再一再二不再三,如果有第三次的话,后果自负,因为那时所有人都不会原谅他,而不是你不原谅他。这样做,就会渐渐形成一种风气,员工也知道了有错必改。
惩罚应针对屡犯者,而不应针对初犯者。初犯就受到重罚,那就没有人敢做事了,因为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都无所事事,这个企业 如何能发展?
逐渐放手才能培养干部
一个人到底是圣贤还是凡人,关键在一个字——“无”,“无”的程度高,他就是圣贤,“无”的程度低,他就是凡人。就像出门不带钱的人才是有钱人一样,一辈子老在“有”这个层次打转的,其实很可怜,就是我们所讲的“想不开”。非要抓住权力不放的领导,身心疲惫,你要权力干什么?你认为“有”就有,你认为“没有”就没有;人家尊重你,你没有也等于“有”,人家不尊重你,你“有”还是等于没有。其实“有”和“没有”,是如影随形的,是永远并存的,不可能割裂的。
一个领导在创业初期,确实应该亲力亲为,带领大家一起奋斗;但当企业 走上正轨后,领导就要逐渐放手,将权力移交给干部。这就像教小孩走路一样,当一个小孩蹒跚学步时,你扶着他,他才敢走路,如果你一开始就撒手不管,小孩就会摔跤,以后他就不敢走。等他渐渐走得稳了,就要放开手,让他自己去尝试,如果此时你还不放心,还要扶着他,那他一辈子都不会走。
管-理-员工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开始,领导要带着干部,教会他们怎样做,否则是不负责任的,领导的责任是保证干部能够完成工作。干部成长到什么程度,你就放手到什么程度,这个“度”要自己去拿捏。
“无”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到合理的地步。很多领导都是从“有”开始的,所以舍不得放权,或担心干部做不好,这样一生占有权力会很辛苦。刚开始,领导要样样做给干部看,因为你有经验,知道该如何做。等你把所会的知识都传授给干部后,就要逐渐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而你自己得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干部成长了,你也得成长。当你的干部不太相信你,或者他们给你提出很多意见,或者你交代的事他们推三阻四,甚至玩点花样,你就应该明白问题出在你身上,要从自身找原因。老是责怪别人的人,是不可能成长的,而随时检讨的人,才会不断提高。
其实,人生就是从“有”到“无”的过程,人一生下来就开始“有”,到死亡以后就变成“无”。领导者要体会到这一点,从“有”慢慢修炼到“无”。在“有”的时候,你会不断成长,越来越好;当你过了40岁之后,腿没有力气、眼睛模糊、牙齿松动、头发掉落,你就应该进入“无”的境界。如果这时候你还要继续奋斗的话,就会折损寿命。就像孔明一样,他是智慧的化身,且一生勤勉。当了蜀国丞相后还凡事亲力亲为,就连处罚士兵20军棍这样的小事都要亲自过问,生怕别人处理得不公正,结果劳累过度,英年早逝,给蜀国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一个人有目的地去做,他是不积极的;当一个人没有目的,还继续做,才是积极的。所以说“无为”其实是最积极的。“无”不是没有,“无”不是任何东西,但是可以变成任何东西,这就是“无中生有”的真谛。
职位越高的人,越应该做无形的工作;有形的、具体的工作,要交给基层员工去做。高层主管做的都是伤脑筋的工作,伤脑筋谁看得到?但是伤脑筋是有作用的,想想这个人为什么不高兴,怎么抚慰一下;想想那个人是不是太嚣张,怎么牵制一下。这些都是无形无迹的,写工作报告的话根本就写不出来。
【中国式团队管理有感】相关文章:
如何建设与管理团队05-10
团队管理的认识与方法06-14
怎样管理餐饮团队06-09
团队冲突管理技巧06-06
创业团队的管理技巧04-19
企业团队管理的特点04-26
建管理团队的意义03-17
团队建设与管理方案05-11
团队建设管理方案05-11
管理团队建设方案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