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驾驶员事故反思
经过调查,出事的中巴车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运发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从江分公司(以下简称“运发从江公司”),驾驶员在事故中遇难。调查发现,这是一辆手续完备的营运车辆,专线从事从江县汽车客运站到从江县小黄村的旅客运输。事发前,该车没有向运管部门备案需要临时变更运输线路。
也就是说,一辆从事专线运输的客运车,脱离了既定线路行驶,做起了“包车”的生意,而这一切,运管部门并不知道。
运发从江公司经理陈明盛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公司对客运车脱离自己的线路“窜线”行驶并不知情。
陈明盛说,出事的车牌号为“贵HA2015”的中巴车原本应该在2月2日上午8时从小黄村发车,前往从江县汽车客运站,这是一段大约40公里的路程,14时再从从江县汽车客运站返回小黄村。
“当天上午没有接到投诉说小黄村没发车,后来知道车子在四寨河附近出事了。”陈明盛说,前段时间才下文件让客运车安装GPS进行监控,但事发时车上的GPS还没有调试好。
2月4日上午,当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运发从江公司时,一位工作人员点开了电脑桌面上的GPS监控软件,几辆正在营运的车辆信息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点击每一辆汽车的具体信息,都能看到汽车行进的路线、车速和车内摄像头两分钟前抓拍的车内场景照片。
就在2月3日,案件调查组到公司提取证据时,这套GPS监控系统还处于瘫痪状态,这意味着,“贵HA2015”中巴车出事距离GPS监控系统正常运转只差两天。
陈明盛介绍说,在拥有GPS监控系统之前,公司曾经发现过一两次营运车辆脱离既定线路“窜线”经营的情况,每次的处罚都是停止运营半天到一天,“停多了人家老板不干嘛。”
空壳运输公司背后的“挂靠”生意
“为什么公司称呼驾驶员是老板?”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因为车是人家的啊。”陈明盛回答说。
“车不是公司的?”
“车是人家私人买的,公司没车。”
“那公司不就是一个空壳?营运车就是‘挂靠’在公司?”
“可以这么理解。”
陈明盛说,运发从江公司表面上拥有14辆营运车,但实际上这14辆车“各有其主”,这些车辆每月需要向公司交纳200元管理费,就可以从事指定线路的营运。
以出事车辆为例,这辆往返于从江县客运站和小黄村之间的客车,名义上的主人是运发从江公司,实际是由一个私人老板所有,各项交通违法罚款都是由私人老板支付,以公司的名义缴纳,汽车的一切用油、养护费用也都由这名私人老板承担。
“公司对他们的监管是每月组织两次安全学习。”陈明盛说,上一次组织学习是今年1月25日,春运开始的第一天。
如果有个人或单位要“包车”运输,按照规定,由运输公司和“包车”的一方签订协议,驾驶员要认真填好一份“路单”,“路单”的内容包括“包车”人数、车辆行驶线路、车辆例行检查合格盖章等等。带着“包车”协议和“路单”,运输公司向运管部门申请临时线路标牌后,才允许汽车上路。
这一切,在出事的“贵HA2015”中巴车上都被省略了。“没有协议,没有‘路单’,没有临时线路标牌。”陈明盛说。
陈明盛坦承,表面上公司的运作模式是公司购买营运车辆,雇佣驾驶员进行营运,公司对汽车有绝对的管理、调度权力,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公司就是供私人车辆“挂靠”,这使得营运车辆时常脱离监管。
从江县交通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黄洪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对于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这样“挂靠”的情况由来已久,“在政府没有财力保障客运的情况下,‘挂靠’经营的方法是解决了燃眉之急的。”
黄洪蛟说,现实的经济困难摆在面前,完全取消这种“挂靠”模式不可能,务实的方法是考虑怎么堵住这种模式的漏洞,让车辆处于有力的监管之下。
【驾驶员事故反思】相关文章:
驾驶员部事故反思05-23
事故反思报告事故反思范文03-27
事故反思05-05
事故的反思04-18
事故的反思05-23
事故反思范文03-22
铁路事故反思03-21
事故反思的范文03-30
地铁事故反思03-24
关于事故反思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