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综合活动西游记反思
说课:
一.教材学情分析:
《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在我国可是家喻户晓了,每个人都可以说出其中的几个故事,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已从其他媒体或各种渠道了解了相关的故事内容,也正是这样,往往忽略了对名著文本的阅读;有部分学生尝试阅读文本,但碍于没有得当的方法,又或是碍于文言文的语言障碍,因此很容易丧失了阅读的乐趣;至于有极少部分能把原著看下来的学生多是囫囵吞枣,不能品读其中的精妙。就我校学生阅读情况来看,农民工子女占百分之六七十,据我们调查,绝大多数家中没有藏书,能接触名著的实在太少,他们大多看些卡-通漫画书。就全体学生而言,真正能够认真阅读下来的就那么几个,大致浏览的虽说也不少,但也只知道不太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主题的分析很不透彻。因此,为了消除学生对名著只“看”不“读”的现象,开设一堂名著导读课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争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实践了查、听、读、说、想的综合能力,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并积极参与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练习。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讲”和“议”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说、议中不知不觉理解拓展延伸了整部小说。了解《西游记》的内容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欣赏品味名著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了六大教学板块,其中,我较为满足的是第五教学板块,这个板块注重学生的体验实践。赛一赛板块激发学生的爱好和考察学生对《西游记》的了解。读一读板块让学生感受的用不同的形式可以展示不同的艺术美。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名著《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等来分析名著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3)、懂得对名著进行情感体验,结合名著谈感受。
四.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五.课前准备:阅读《西游记》原著,《西游记》这本书,你喜欢的东西一定很多,把你最小喜欢的内容用你最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找同伴说一说精彩故事,画一画喜欢的人物,演一演精彩内容,写一写读书体会-----
六.教学策略:通过综合运用读、看、品、评、说、写等多种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
教后 反思:
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最为孩子们喜欢的之一。因此我先从孩子喜欢入手,推荐这本读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以人为本,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情感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让学生对本书有一个感性的正确了解。同时也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真可谓,课伊始,趣己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己完,意未尽。
首先,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提前一周让学生自主阅读少儿版的《西游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如课堂上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感兴趣的人物特点,找小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完成最喜欢内容的演或讲或读等形式的个性汇报展示。
其次,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聊故事内容,聊人物性格特征。渗透引导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同一个人物,学生对其理解各有不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第三,在对人物的正确评价方面,学生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或太主观,或不全面,甚至是歪曲的,我便在同学们汇报各自观点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正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确实发现不了的地方,教师便结合事例进行补充(如对唐僧的认识)。
当然,本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整堂课来看,这点还不够融洽,有些生硬。
再者,对这本书的写作方法,全篇结构,写作背景及社会意义等因学生年龄与认识水平、课堂时间等,本堂课也没作涉及,这对整部小说的全面把握也不够全面。
第三,时间太短,对文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各个教学环节只是蜻蜓点水。对于一部长篇小说的感悟,仅靠课堂的40分钟来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同时教师进行指导汇报,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对于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特点的理解,感到很不到位,有些流于形式。
【综合活动西游记反思】相关文章: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05-24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反思05-24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11-02
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05-24
综合实践活动听课反思05-24
综合实践活动教后反思05-24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07-28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4篇02-23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反思02-22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