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工厂员工管理知识
工厂管理小知识
1,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水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水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水桶理论”也即“水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水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2,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理论(1)
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
破窗理论(2)
也叫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
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3,青蛙现象
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工厂管理知识
工厂就是各种产品之制造场所。何谓工厂管理?
制造场所,导入各种有效的生产资源,藉著计划、组织、用人、指导、控制等活动,使工厂所有部属,如期达成预定的生产目标。
生产资源包括:1.劳工;2.土地;3.资本;4.资材(原物料) 。
工厂管理之演进
一.家庭生产制度。
于十八世纪初最为盛行,拥有劳力自给自足之家庭,在某一专业领域中生产,以供销售。
二.代产包销制度。
由各家庭将制造完成的产品或零件交给发包的工厂,各家庭从中赚取工资,这种托外加工式或代工的生产制度。
三.工厂生产制度。
动力机价格高昂,非一般人所能购买。所需资本相当庞大。
二十世纪初期始有泰勒氏提倡「科学管理」
1878年进入伯利恒钢铁厂,期间分別作了三项实验:
1.铁块搬运的研究。
2.铁砂和煤粒的铲掘研究。
3.金属切割工作之研究。
1895年泰勒氏向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提出「计件工资制度」,主张「差別计件率」。1903年泰勒氏第二篇题目为「工场管理」。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
甘特氏于1917年发表重复性生产管理方法,「人机作业图示方式」。「时间与动作研究」工厂管理,贡献最大的应属吉尔布斯夫妇。
1950年代电脑逐渐运用到工厂管理
1960年代机器人之运用在工厂
1.生产自动化。
2.弹性制造系统。
3.无人化搬运车及仓储自动化。
工厂所面临的问题
1.竞争过于激烈。
2.产品品质要求愈来愈严格。
3.能源危机。
4.产品之利润率愈来愈低。
5.每年定期性调整员工薪资。
6.技术与管理不加以升級。
7.我国产品外销之设限。
8.环保意识抬头。
9.劳工意识极度高涨。
10.治安逐渐走下坡。
11.投机重于投资。
12.产业外移。
工厂繁荣的条件
1.产品品质优良。
2.交货迅速准时。
3.成本低廉、价格公道。
4.周转快速。
5.高度效率化。
6.使顾客满意。
工厂之生产程序
一.连续生产程序。
将原物料从机器设备一端投入,依序前进经过连续不断的生产过程,到达机器设备另一端,产出成品。
1.綜合连续生产程序,如炼钢厂厂、制药厂等。
2.分化连续生产程序,如炼油厂、面粉厂等。
二.断续生产程序。
以不同原物料加工,制造成各种零件或半制品,在装配线上装配成产品。
三.混合生产程序。
工厂的生产型态
一.连续生产与间歇生产。
连续生产系指在工厂之一端将原料投入,之后依照其制造程序,经过连续不断制造过程,最后产品在工厂另一端产出的生产方式。产品品质稳定,生产设备固定,制造程序不变,产品设计经过标准化。例如汽车之制造、化学工业品之制造。
间歇生产系指一次机器的籌備(Set-Up),其使用期间十分短暂。
连续生产为存货生产,产品之产量较大。
连续生产之优点:
1.制造費用与人工成本较低。
2.产品成本低廉。
3.制品的存量低。
4.操作较单纯,管理工作较简易。
缺点:
1.缺乏伸缩性。
2.任何一种工作发生停頓引起重大的损失。
3.设备費用奇高。
4.对顾客的需要就有较准确的预测。
5.藉延長工作时间来提高产量。
二.存货生产与订货生产
工厂管理之责任
一.对消费者的责任。
工厂欲不断地产出「价廉物美」产品,必須要不断地从事产品研究与改善的工作,才能一直保持产品品质优越、价格合理、交货迅速、服务周到。
二.对从业人员的责任。
加强教育训练、改善工作环境、提供从业人员合理薪资与福利措施、奖惩公正、人事升迁任免公平合理。
三.对股东的责任。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强品质,重视改善,杜绝浪費…,利润大幅上升。
四.对社会国家的责任
1.制造品质优良、安全性高的产品。
2.节省能源,消灭公害。
3.教育训练员工,培养人才。
4.依法缴税,绝不逃税。
5.端正社会风气。
【工厂员工管理知识】相关文章:
工厂员工培训05-09
工厂员工管理05-18
工厂员工守则05-06
工厂员工总结12-12
工厂员工自我总结06-03
工厂员工述职报告02-26
工厂员工礼仪培训05-09
工厂员工培训感想05-11
工厂员工培训目的05-11
工厂新员工培训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