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人事资料>员工管理>《银行内控管理者作用

银行内控管理者作用

时间:2022-04-16 03:39:09 员工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银行内控管理者作用

中国刚刚结束的上市公司年报和季报显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一些中国金融机构都有很好的赢利,而欧美银行缺大多面临破产收购与亏损,如美国商业银行2015年前4个月就有29家宣布破产。从这点看,中国经济这次能幸运地与金融危机擦身而过,中国央行主导下的金融稳定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更是为银行业规避风险提供了安全基础。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构成部分,其防范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体系运行的安全,因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则显得更为重要。

银行内控管理者作用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在世界各国金融业竞争日趋激励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银行的跨境业务不断增长,并购活动不断增多,多样化和专业化趋势日趋明显,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推进,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急剧增加,后果也更加严重,内部控制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商业银行稳定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商业银行具有资金杠杆率高、信息不对称性高、利益相关度高、失败容忍度低的“三高一低”特征,使得各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管都尤为重视。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和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降低内控风险,以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刚性监管。没有发展的内部控制,等于是慢性自杀;而没有内部控制的发展,则发展越快损失越大。如果不能依法稳健经营并拥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势必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力,甚至面临存亡抉择的境地。因此,只有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兼顾本国国情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安全运行,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内控观念存在偏差

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注意把握内部控制的全面性,总是认为内控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装订等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从而忽视了内控机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有些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只是稽核审计部门的职责,忽略了对其他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这种认识偏差反映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就必然对所发生的问题采取事后补救的办法,从而完全违背内控机制的特点,导致金融风险隐患。此外,观念上的偏差还表现在基层部分工作人员还未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涵,导致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隐患较大。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落实、会计控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外部竞争激烈导致经营风险增大

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有些基层商业银行受利益驱动,重业务发展,轻内部控制,致使一些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以扩大资产规模为战略重点的商业银行为获取较高的资产收益和资产增长速度,压低价格和放宽条件发放贷款,使银行资金营运风险程度加大。另一方面,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商业银行为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各种金融新产品和新业务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迅速滋生,使得银行在不知不觉中承担了各种潜在风险。所有这些有利于金融发展的外部条件,都无法确保金融机构自觉地遵循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

3、内控机制尚不健全,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牵制力。一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在部门之间不能很好的构成相互关联的整体,有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在具体行使监控职能时职责不明确,或齐抓共管,或相互推诿,不能形成协调和制约机制。二是制度建设滞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使银行业务和办理各项业务的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管理滞后和改革中的探索有一定过程,一些新业务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操作程序和相应的制度,存在无章可循的空档。另一方面,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建设上更多着眼于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内控制度设立过多、不考虑成本代价,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效果往往缺乏有效的衡量、评价手段。三是缺乏赏罚有度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有的银行不仅对违规违纪人员没有明晰的处罚条款,更无相应的执行主体。致使有关人员的责任、权力、利益脱节,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控制。而奖金激励方式极大地助长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为追求高额奖金和红利,管理层盲目创新业务,无视内部控制过程中对风险的控制,形成了利润第一的经营价值观,这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失效。四是控制制度效率低下,流于形式。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当前商业银行主要采取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控制的种类和手段单一。部分制度不切合实际,执行流于形式或难以实施,只发文件不抓落实,遇到具体问题,以种种“理由”加以变通和回避,甚至对某些规章制度视而不见,这是银行经营风险增加、发案率增高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4、权力制约失衡,稽核监督职能弱化

一把手负责制的经营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但由于权力没有受到约束,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权责失衡,导致个别负责人越权行事、滥用职权、行贿受贿等不良现象发生,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系统领导的稽核管理体制或者总稽核负责制,但稽核部门作为同级行的内部机构,没有独立性,稽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对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另外,有些监督检查本身缺乏力度,检查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加之稽核监督的滞后性以及稽核手段落后,这些都影响了稽核监督功能的发挥,没有起到查错防漏、控制风险的作用。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1、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

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和条件,影响员工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以及银行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塑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来影响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一种控制观念溶入到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员工将自觉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把内控意识形成理念、变成开展一切工作的行为准则。最后,要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尽量地覆盖商业银行各个环节,实现内部控制的全程化。

2、建立全面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

一是要严格授权审批制度。根据经营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制度执行以及资产等状况,实行差别化授权制并进行连续有效的监督。加强风险事中控制,在充分论证被授权单位在经营职责、业务范围、质量效益、内控水平等的基础上,对各经营单位实行差别化授权,改变目前单一的授权方式和

被动大额授权的现象。二要严格高风险管理制度,加快建立信贷风险控制体系。西方商业银行采取明确的信贷授权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为个人信用授权和非集权决策相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借鉴其经验,同时提高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将贷款的增量管理和存量管理结合起来,将贷款的赢利考核和损失考核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内控管理水平。三是建立风险测量预警机制,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业务开展之前,应先衡量业务风险程度: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也应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防范措施,规避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

3、完善会计控制体系,明确职责分工

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部门是银行内部的第一监控部门, 因此国外许多商业银行都赋予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以特别的权力和地位。总结经验,我们应对现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流程进行全面的整合、梳理和优化,通过对会计业务流程中风险的系统排查,突出对业务风险点的防范,找出各环节的风险点,制定出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规章制度,设计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作业流程。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重点控制环节和要求,使每个会计岗位的操作都有章可循。

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严格岗位分离制度,加强风险的事前防范,在岗位之间形成严格的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机制。

4、强化稽核监督

稽核监督是内控机制中不可缺少又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环节,商业银行要确立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尽快构造一个具有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的现代化稽核监督体系。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实行一整套银行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的监督机制,通过这些制约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控制风险的发生,变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检查为以预防为主的事前防范,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稽核人员要坚持原则、熟悉业务、办事公道,并注重年龄、知识结构的合理配备;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采取各种形式加强监管人员的岗位培训,增强监管人员业务检查分析能力, 使之适应银行业务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有效提高稽核工作质量打好基础。

5、加强银行电子化,建立电脑系统刚性控制

银行业务的日益现代化, 要求银行内控手段更加有效率、更加安全可靠。因此,要加强电脑在内部管理上的应用,选用专业的电脑技术人员。完善电脑管理系统程序的运行,防范外部网络风险,使非法侵犯计算机的行为处于稽核的监控之中;通过开发系统控制软件,将各项业务内部控制的各环节,包括监督业务人员、电脑人员以及电脑系统检测都编入计算机程序,由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刚性控制,避免人为越权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和各类风险隐患。同时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利用建立适用于新形势的计算机审计网络,通过网络可随时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动态和会计信息,实现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监控。

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加强内部控制2015-09-09 12:27 | #2楼

1. 风险管理的涵义

风险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永恒主题。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表明,良好的风险管理对于维护一家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至关重,而风险管理的任何疏漏都可能给银行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甚至灾难。2015 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使许多国际一流银行瞬间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其在风险管理上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刻总结和反思。近年来,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银监会在资本充足率管理、贷款用途管理、贷款投放管理等方面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监管标准和要求日趋严格。

2. 风险的特征

A. 风险的客观性

风险的发生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措施来有效防范风险,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消灭风险。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提醒人们,零风险、超低风险不应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就是在接受风险、承担风险的过程中,将承担的风险总量控制在自身可承受范围之内,并获得相应回报。

B. 风险的普遍性

风险始终存在于银行的所有经营活动和操作环节中。客户经营不善,外部欺诈、内部操作不当、判断失误、用人不当、宏观环境变化、政策法规调整等,均可引发风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进行全面风险管理,要把所有的风险类型、客户、产品、流程、岗位、人员全部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

C. 风险的隐蔽性

风险可能突然发生,但其形成、演变有一个过程,在发生之前往往难以为人所知。风险的隐蔽性提醒商业银行,要关注细节和早期信息,深入客户、现场、一线,掌握具体、实时、准确的风险信号,及时预警风险。

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驱动、缺乏自我约束和内控机制、政府行政干预以及宏观政策调整等内外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相当一部分资产已经或将要成为呆帐或坏帐而丧失收益甚至本金。

尽管《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但是银行仍面临着企业不愿或不能偿还银行贷款,使银行承担较大的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4.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90 年代初我国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以来,商业银行的经营正在由过去的粗放型模式逐步向符合市场化发展规律的集约型模式转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商业银行管理者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和态度至关重要,如果认识出现了偏差或不全面,内控制度就很难在实际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制约正常业务的发展。一些基层银行的存款部门,为片面追求业务扩张,不考虑安全隐患,一味搞“上门服务”;少数一线临柜人员曲解热情优质服务的含义,违反制度规定代顾客办理不该办的手续。这些忽视内控制度的行为,都隐藏着很大的风险隐患。

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在制度建立方面也日趋完善,但具体到实际操作落实上,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内控制度的严肃性不强,越权行为还不能完全避免。由于对越权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当越权行为未造成损失或损失不大时,有些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往往以各种客观因素为理由不予追究,当越权行为暂时带来部分好处时,有的甚至会对越权者褒奖有加,结果导致越权者胆子越来越大,许多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二是个别基层机构负责人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形成较大的风险隐患。有的基层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仅仅把内部控制当作对下属管理的手段,而自己却不认真遵守。三是部分内控制度形式化倾向严重,缺乏实际约束效力。由于对内控制度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如何真正落实研究不够,许多制度仅仅成为停留在文件上和贴在墙上的东西,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控制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树立员工合规操作意识,培养员工养成规范操作良好习惯的必经之路。

规章制度赢在执行,要注重细节。再完美再详尽的规章制度,再正确的决策,若不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便将是一纸空谈。因此,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维护制度的权威性,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是防范各类风险最为有效的手段。商业银行决策层、高级管理层、内部监督执行层应首先树立法制意识、风险意识、效益意识,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员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同时,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以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真正把制度对人的约束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各商业银行应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和计算机处理系统,使内部流动性、安全性、交易性方面的统计、会计信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为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建立清晰有效的责任制和问责制,构造以事前防范为基础,事中控制为重点,事后监督与业绩考核为辅助的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

5. 结论

商业银行应按照以上观念和原则设计合理的风险管理过程。合理的风险管理过程应能把个别风险的管理过程融于总体的风险管理体制中,使之对风险概况有足够了解,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是相互矛盾的,是辩证、统一的有机结合体。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并考虑外部客观因素和外部控制机制的引入,逐步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现今国情的风险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新体系,减少和化解风险,确保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银行内控管理者作用】相关文章:

银行内控总结05-09

银行内控总结12-10

企业战略管理者的作用04-17

银行内控评价整改报告05-19

银行内控总结15篇12-10

银行内控合规总结12-10

银行内控工作总结12-07

银行内控合规工作心得05-17

银行业内控整改报告05-19

银行内控自查报告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