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蚂蚁教研活动反思
《蚂蚁和蝈蝈》这一课的教学,上课前周校长和我们教研组的12位老师们共同解读了教材,外出听取了三位新教师执教《蚂蚁和蝈蝈》,回来后自己在班上进行了这一课的教学,课后进行说课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听取了张校长和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起对课堂进行的评议,并且参与了沈燕玲老师的《蚂蚁和蝈蝈》的教学重构,期间还听取了蒋老师三次执教《小松树和大松树》,这前前后后经历了很多,使我感触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一、目标定位一定要明确
《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我在教学的时候预设的四个教学目标,有字词的,有说话训练的,有朗读、背诵、表演的,还有生字教学的。原本以为这样的目标设定已经是很清晰的,明确了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意识,在教学中我只要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落实就行了。可是在教学及课后的反思中发现,这样的目标定位并不理想。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这40分钟内要兼顾地完成四个教学目标,则会使每个目标都不能很好地达成。在反思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虽然能够准确读好并运用“满头大汗”“自由自在”等词语,却没能在课文朗读方面很好地发挥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将“有的…,有的…,个个…。”作为说话训练目标,却没能给学生充分说话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训练,尤其是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会用“有的”说话了,这部分学生的说话能力在这节课后并没有得到提升。生字教学环节我将“汗、洞、冷”这三个字作为重点进行教学,本意是希望学生掌握“左窄右宽”的字的书写规律,并通过比较偏旁的不同进行区别记忆,但在教学时没能很好地突出,正如张校长和费老师说的可能反而会使学生错误记忆,这些都是值得我反思改进的。至于朗读、背诵、表演这一教学目标,课堂上有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背、演,但是没有指导好学生进入情境地读、背和演,使得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学生的朗读没有融入感情,学生的表演只是玩得很开心,但收获并不大。
学生在教学前后其信息的获取可能在数量上会有所增加,但其质量和厚度上改变并不大,这样的目标达成是不理想的。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想主要还是在目标的定位上还不够明确。《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学生理解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大多数学生在第一课时读了课文之后都能说出“勤劳的蚂蚁”和“懒惰的蝈蝈”,可见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第一课时就已经完成了,因此并不需要在之后在花时间去理解了。而如“满头大汗”“自由自在”“又冷又饿”等词语,需要在课文语境中,在朗读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内化,可以在朗读过程中直接落实,并不需要单独确定为一个教学目标。因此,结合《蚂蚁和蝈蝈》这一篇课文的特点,正如张校长说的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提炼成两个:一个是朗读,一个是表演。这样的目标定位更明确了,有了这样的定位教学的大框架就出来了,在这样的大框架中进行教学,老师和学生就都不会走偏走远。这样看似简单的目标定位,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需要老师去挖掘。如朗读目标,学生仅仅读好课文中的几段话是远远不够的,在朗读过程中,老师要带领学生去解读文字中、插图里所包含的内容,因此需要学生进行想象地读,融入情境地读,将简单的文字读丰富,读出内涵。而表演是为了升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可以通过表演将文字背后的故事也挖掘出来。我认为表演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将文本朗读得更好,所以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应该可以最终定位为朗读。
二、角色定位一定要准确
除了目标定位一定要明确外,我觉得师生角色定位也一定要准确。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老师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子,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老师可以作为一个管理者、指导者,但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这样的角色定位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而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我的角色定位还是不准确的,在课堂上我过于把学生抓在手里,学生成了我手中“牵线娃娃”,自己牵的很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学得也不痛快,这是不应该的。听了蒋老师第三次执教的《小松树和大松树》之后,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老师要懂得取舍,懂得放手,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老师只需要适时进行引导和指导,这样既解放学生,又解放了老师,教学就会变得更轻松,更快乐。而要实现这样的课堂,需要老师对自己、对学生、对教材、对教学条件等都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这些都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蚂蚁教研活动反思】相关文章:
蚂蚁档案 活动反思04-17
蚂蚁的生活活动反思04-17
小蚂蚁赶路活动反思04-17
蚂蚁排队走活动反思04-17
教研活动的反思总结03-17
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02-28
教研活动收获与反思04-17
物理教研活动及反思04-17
物理教研活动 反思04-17
名师教研活动反思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