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2 09:31:3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集锦[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深入理解:

  1.默读并思考:麦得斯是否认为“最富有”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为什么?

  2.学习重点语句

  (1)出示句子:“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我这么喜欢金子是很愚蠢的`。”

  (2)男、女生读句子。

  (3)为什么麦得斯说“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理解“贪得无厌”的意思。

  (4)理解“愚蠢”的意思。

  (5)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可加词、换词,但意思保持不变。

  3.小结过渡:

  为什么麦得斯的想法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为什么他会认识到最富有并不一定最幸福呢?我们继续来学课文。

  二、深入阅读,理解内容。

  1.默读并思考:哪些地方看出麦得斯觉得富有是幸福的?哪些地方看出麦得斯虽然富有但并不幸福?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有层次地写出了国王从“心花怒放——高兴——扫兴——闷闷不乐——痛苦”的感情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为什么麦得斯很富有但一点也不幸福的原因。)板书:心花怒放——高兴——扫兴——闷闷不乐——痛苦

  3.你能用这些词语中的两三个说几句话吗?

  4.句型练习:麦得斯是因为 。

  5.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6.最后麦得斯是怎样获得幸福的?

  三、整体阅读,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到底什么是幸福?

  板书设计:

  点金术

  心花怒放——高兴——扫兴——闷闷不乐——痛苦

  富有 幸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溪的性格特点,学习小溪不怕困难的,勇往直前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溪与太阳公公对话的含义。

  2.体会小溪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让我们伴随着小溪坚定的步伐去欣赏一下美丽的景色吧?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屋”

  二、自由读课文,自主感知。

  (1)整体感知全课文。

  (2)小组互动:

  小组内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的正确、流利。

  (3)集体交流读书所得了解学生自主读书的情况。

  三、感情朗读,理解感悟。

  (1)同桌互读,通过朗读体会小溪的愉悦心情。

  (2)引导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

  (3)交流读懂了什么?

  四、识记生字。

  (1)采用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用字卡检查识字情况。

  (2)学生交流。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特征描写人物的手法。

  2、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

  3、体会本文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计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其实父爱同样伟大。只不过它不像母爱那样直接、明了,让你马上就能感觉到,而是含蓄、深沉,需要细心的体会。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二、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结集出版的共有五本:《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收在这些集子里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等,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朱鸿运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也被解职。朱鸿运没有积蓄,还欠了五百元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老家扬州奔丧。回扬州后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到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中心:难忘背影;引出下文。

  为什么要交代当时的家境?

  明确:通过交代家境,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为下文刻画背影作了有力的烘托。

  有人认为4、5两段描写父亲送儿子上车站的内容,嫌的很繁琐,应该可以删掉,你怎么看?(铺垫)。

  文章第六段,叙述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经过,这表明了什么?

  最后一段,作者读着父亲的来信,又再现了父亲的背影,你认为有什么作用?(寄托儿子对父亲的深沉思念,同时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四、小结:作者通过回忆往事,记叙了八年前自己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第二课时

  五、引入新课:

  上节课中,作者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主要是通过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来完成的。这节课我们首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的。

  六、抓住人物特点情景下的特征来刻画人物: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4、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背影,从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表现主题?

  明确:首先,背影是特定情境下人物最鲜明的特征,集中体现了父爱。在这次送行的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买橘子的过程中,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的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影响。

  其次,从“背影”这个角度来刻画人物也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一般写人物,较多的.从正面着笔,或写肖像、或写动作、语言….正面写当然有其好处,然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背影》选择背向的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背影引人想象父亲的正面形象,开拓了想象空间,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选择“背影”正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七、分析本文朴实、简洁的语言特点:

  朴实,相对应的就是华丽优美,指的是对语言不加任何修饰,近乎用白话,口里怎么说,文章中就怎么写。文章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词句,文章中却一个也没用。

  简洁:略。

  做课后练习三,体会本文语言朴实而简洁的特点。

  八、体会父子深情,集体朗读课文。

  九、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四。

  2、完成同步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对乡村田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配合本组专题,在21课的后面和语文园地里相应地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项训练,即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了解乡村景物和生活的活动;说、写有关农村的景物和生活情况,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活动过程中的见闻、趣事,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要统筹安排,加强教材整合的意识,把读与思、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

  2、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掌握习作方法。

  4、认识生字生词,按课标要求会写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6、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7、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8、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积累词句,养成认真阅读、多读多想的好习惯。

  3、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4、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掌握习作方法。

  5、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6、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四、课时安排:

  1、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4课时

  2、精读课文4—5课时

  3、略读课文2—4课时

  4、口语交际1课时

  5、习作2课时

  6、“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写写、背背”1—2课时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3.通过故事明白一个道理。

  重点难点: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精彩的故事。

  二、自读,初步思考学法。

  1.自读。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2.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了,这个故事是用文言文记载下来的。看看关于这个故事的学习,课本都安排了哪些内容?

  文言原文;注释;译文;阅读提示。

  3.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根据学生的提议,制定学习方案。

  预设:

  初读故事,注意停顿

  与译文互现,了解大意

  疑难字词,注释帮忙

  把握停顿,读出韵味

  熟读回味,收获感悟

  但不需以教师的为准,可顺着学生的提议,稍作调整。

  三、理解故事,感悟寓意。

  1.采用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自己学。

  2.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和译文带到小组中交流。

  3.汇报初学情况。

  (1)指名读。相机画出停顿标记。

  参考: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2)齐读。

  (3)字词质疑交流。

  3.小组长开启问题袋,试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熟悉课文。同时也为感悟做铺垫。

  4.交流问题袋中的问题。

  (1)蝉危矣,因为——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或“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危矣,因为——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危矣,因为——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2)他们不知这些危险,只知道什么呢?

  蝉只知——高居,悲鸣、饮露,

  螳螂只知——委身曲附欲取蝉,

  黄雀只知——延颈,欲啄螳螂,

  5.致命错误啊!快劝劝他们吧!

  生自由说,在劝说中自我感悟道理。

  6.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或经历过同样的`事?说出来,让我们也引以为戒。

  联系实际说。

  7.齐读阅读提示,警醒自己。

  四、拓展。

  1.寥寥58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悬念重重,波澜起伏的故事,让我们有这么多感悟,作者真了不起!这个故事是谁带给我们的呢?

  你怎么知道的?(进一步强调看注释的方法,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补充:刘向 中国西汉文学家。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3 部历史故事集 。

  我们从注释中还知道,这个小故事选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既为谏,则所谏何人?所谏何事?若想知道这些,可找原文读一读。

  2.这则短文寓意深刻,故事性强,你能将它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吗?

  3.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就是其中的一块瑰宝,有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成语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成语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成语来自古诗词句,有的成语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来自寓言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来自寓言呢?课后搜集。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只知…… 不知……

  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语文教案 篇6

  课题:《影子》

  一、游戏引入,做好铺垫

  课前开展体育游戏:我说你做,如老师说:向左转,学生 马上做相应的动作。

  [点评:课前开展几分钟的体育游戏,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巩固了学生前后左右的方位感,为学习与此密切联系的新知作铺垫。]

  二、引发话题

  鼓励交流 影子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激发兴趣:我们在体育课一起玩了“踩影子”游戏,好玩吗?你踩了几个同学的影子?

  [点评:体育课里有趣的“踩影子”游戏让学生对影子产生了感性认识。恰当的语文实践更有助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2.揭示课题:

  ①读题,注意读好yǐng后鼻韵母,“子”读轻声。

  ②随机识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影”字?

  学生回答后,播放多媒体课件帮助识记,一轮红日当空照着就像是“日”,地上有一幢高高的'建筑物就像是“京”,旁边有一片影子就像是我们要认识的新偏旁:(三撇儿)。

  三、充分朗读,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鼓励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提示学生读课文时遇到不会读的字可拼拼音,实在有困难的可以问问同学或老师。)

  2.创设情景,读儿歌:“大苹果,圆又大,读好生字摘下它,摘下它”。进行摘苹果游戏,检查字音,/article/识记生字。

  ①请你先自己读一读:前、后、常、跟、着、黑、狗、它、朋、友、左、右。

  ②指名读,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读准了没有?鼓励读对的跟他读一读,大胆出来当小老师,评议,并带着大家读。

  ③识记生字:你记住了哪些生字,怎样记的?可以用动作表示出来吗?(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习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编童谣等,并引导好朋友合作演示前──后,左──右等字义。)

  3.小结:记生字的办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多开动脑筋,就能学得又快又好!

  4.同桌合作再读书,互相学习。

  [点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定教,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兴趣盎然、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朋友看!太阳在动,影子也在动。多有趣!

  2.播放多媒体课件:影子怎样跟太阳捉迷藏呢!出示4幅太阳、影子在前、后、左、右的图片,引导学生讲:太阳在后,影子在前;太阳在前,影子在后;太阳在右,影子在左;太阳在左,影子在右。

  [点评:通过音像手段拉进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活动的画面激发了兴趣,发展了思维,减缓了教学难点的坡度。」

  3.想象:大家看,影子像什么?你还可以把影子叫做什么?

  4.听读:听听电脑老师是怎样读的?

  5.评议:他读得怎样?他哪里读得特别好?

  6.尝试读:自己在座位上试一试,把课文读得有感情。

  7.比赛读:你觉得自己哪一节读得最好你就读哪一节!

  指名读后评议:他读得怎样?鼓励:谁能比他读得更好?

  [点评: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探求“新解”,学生自主选取喜爱的内容读。这样,让教学有一定弹性,尽最大努力论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发现、成功和欢乐,让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感情诵读,实践运用

  1.请你们自己带上表情和动作把课文读一读,背一背!

  2.配乐唱歌,情感升华。

  ①播放《小燕子》歌曲。让我们轻松一下,听听《小燕子》这首歌。

  ②尝试改编歌词,自由哼唱:今天我们学习《小影子》,你能不能把《小燕子》的歌词改一改,试唱一下《小影子》?

  ③出示改编歌词,唱歌《小影子》:小影子,穿黑衣,天天跟我上学去。我在前来它在后。影子说,我是你的好朋友!小影子,穿黑衣,天天跟我上学去。我在左来它在右。影子说,我是你的好朋友!

  3.动手画影子(准备几幅画有不同事物,太阳在不同方位的图画):你喜欢画哪一幅就画哪一幅,注意看太阳公公在哪里?想想影子在哪里?请你画出来。

  4.分享作品:

  ①在四人小组互相评评你画的影子,看谁画得最准确、最好。

  ②把你画的影子拿给老师看看,让老师指点指点。

  [点评: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内化,鼓励学生创新,同时将语文与美术、音乐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让语文学习变成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语文学习变得更轻松、更快活。最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交流评议绘画作品,与老师分享绘画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六、扩展活动

  读学习园地三的儿歌《东西南北》,并观察我们学校的方位。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导语:

  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2、读题:

  “好汉查理”。“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读书情况:

  ⑴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⑵和同桌一道再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4、讨论交流: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质疑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2、初步释疑:

  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或不大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最后提炼出以下两个问题作为重点探讨的问题。

  ⑴查理有哪些变化?

  ⑵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四、读、思、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

  1、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2、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⑴“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⑵“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⑶“当然可以。”

  ⑷“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⑸“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通过读中思、读中悟、读后议,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纷纷争着表达:

  “变得有彬彬有礼了。”

  “变得说话算数,诚实、守信了。”

  “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

  “不再搞恶作剧了。”

  ……

  五、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评价文中人物

  1、引导谈话:

  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你觉得查理的变化和哪些人有关呢?

  跟自己、杰西、罗伯特先生以及镇上的人有关。

  3、你对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开始自由表达对这些人物的看法,重点谈对小女孩杰西的看法,体会杰西的信任和友谊是查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

  可以自由组合,分角色感情朗读。

  七、拓展练习

  1、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2、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反思】

  自主性学习的首要条件是学会提出问题,而读书,贵在有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同体会和宝贵经验。在这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

  如:

  1、查理有哪些变化?

  2、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学生在质疑后积极读书,读中思、读中悟、读后议,使教学水到渠成,体会到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到了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这样,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目前,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言:打开一切科学的要是都是毫无疑义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敢问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心灵的活力,如果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愿望,那么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敢于产生疑问,也就表明学生已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了,所以课堂上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提有质量的问题,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课中设疑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不了的让学生讨论,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学习的热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我在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问:

  1、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2、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我在此设问,让学生在此讨论,评价,目的是让学生不但能深入课文学好,更能从课文中跳出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课后设疑一般难度应大一点,使学生通过自学后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本课中,我在总结课文时,留下一问:“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激起学生的议论,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新想法。虽然不一定可行,但毕竟是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的火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经典】语文教案10-19

语文教案(经典)10-10

[经典]语文教案10-01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8

语文教案12-18

语文教案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