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池上》的教案

《池上》的教案

时间:2024-04-21 15:54:1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池上》的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池上》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池上》的教案

  《池上》的教案 篇1

  正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重点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3、板书课题,齐读。

  3、简介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1、再次自由读诗,试着理解诗句的饿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交流,理解诗意。

  3、指名交流,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四、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可爱、顽皮、活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小孩)

  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偷采: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不解:小娃自以为没有人知道,做得很机密,很隐蔽,瞒过了大人,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可爱

  3、教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纯真可爱的乡村小娃的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全诗。读出小娃的顽皮活泼、天真可爱,诗人的喜爱之情。

  指名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5、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还有哪些古诗也是描写小孩子童真、童心、童趣的,请你搜集整理,并读一读,去体会一下,下节课交流。

  《池上》的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偷采白莲回

  池上童真、童趣

  不解浮萍开

  白居易《池上》的前世今生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疑点:

  1池上:我看过《池上》的flash,觉得里面有一个显著的问题,flash的画面是一片江南烟水的湖面,但是诗的题目明明是“池上”,什么是池,自然是小小的一片水域。这样一个细节大家都没有注意。

  2小娃:“娃”在《辞海》里有三种解释:未成年的小女孩;美女,如李娃、泛指儿童,如娃娃。在唐诗中很少有单独指称的“娃”代表不做性别区分的儿童。我倾向于把“小娃”理解为小女孩。

  3白莲:这个毫无疑问,白莲与红莲相对,是指的莲花而不是莲蓬。

  4藏踪迹:为什么要藏踪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莲花在古代是遍生于水泽之中,并没有人管理,所以说像理解偷西瓜一样理解偷莲花是说不通的。但是在诗歌之中采莲者却往往是藏踪迹的,那是因为从南朝时候开始,采莲就成为一种风俗,因为“莲”音同于“怜”,“藕”音同于“偶”,“丝”音同于“思”,所以采莲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而女孩子既渴求爱情,又难免羞涩,所以才会藏踪迹。那么“不解藏踪迹”或许只有在“小娃”指称“小女孩”时,才说得通。小女孩情窦未开,却学少女的样子偷采白莲,只有贪玩之心,并无羞涩之状,一片娇痴的小儿女样貌跃然眼前。还有一种可能,那就要谈到“池”了,池在洛阳东南,白居易私宅之中,而白莲乃是从苏州刺史任上带回的进贡之物,所以名贵异常,要么就是因此而需要偷采。但若是此种解释,便当大失风雅了。

  学术八卦之白居易“池上”及“白莲”考:

  学术手段之一其实就是八卦,而八卦的目的则是为了证明以上所说并非虚构。

  白居易有《池上篇》,序中说:“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乐天罢杭州刺史时,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始作西平桥,开环池路;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航以归,又作中高桥,通三岛径……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

  那么苏州刺史任上的白莲从何而来呢?

  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就有《东林寺白莲》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炎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怜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静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弹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东林寺白莲是不是白居易洛阳家池中的白莲呢?这无从查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白居易家池中的白莲乃是从吴地迁移的。它与白居易题咏的白莲、白菊花、白牡丹一样,都取清静绝尘之意。

  《六年重题白莲》和《感白莲花》都仔细讲了白莲花的来历。

  《六年重题白莲》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本是吴州贡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今经六七年。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感白莲花》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至此,姑苏百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氤氲。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陈根与故叶,销化成泥尘。化者日已远,来者日复新。一为池中物,永别江南春。忽想西凉州,中有天宝民。埋殁汉父祖,孳生胡子孙。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生人尚复尔,草木何足云。

  咏家池白莲之诗,在白居易集中有约十首。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白莲池的景象了。一个三至四亩的池塘,在白居易洛阳家宅之中,其中半种红莲,半种白莲。而莲池为白居易退养之后谈僧论道修身养性之所,而我们这篇名为《池上》的诗乃是《池上二绝》之二。那么《池上二绝》之一是什么呢?是“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组诗一般由多首相关联的诗组成。各首诗之间在主题或意趣上相似相成。以此看来,《池上》的第一首写的是山僧对弈,松阴清冷,时闻下子之声,是静中有动。第二首写的是白莲花开,小娃偷采,莲随船动的动中之静。本已是小娃小艇,如此细小之物,却能使“浮萍一道开”可见原本池水之静止,园林之岑寂,写法正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相似。两首诗一动一静,一正一反,写的是退隐尘嚣之外的林园清趣。

  弈棋的已知是山僧。采莲的又是谁呢?这个问题无法论证,只能猜想。但就算是猜想也得有风可捕,有影可捉。幸好白居易还有这样一首诗《看采莲》“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不似江南恶风浪,芙蓉池在卧床前”。小桃是女僮的名字,这个卧床前的芙蓉池,也即是《池上》之池。小小三四亩之池,未必艇船交错,想此小莲船也就是小艇罢了。我们虽不能说“小娃”实指“小桃”,但也不妨通过这首诗里透露的信息,遥想一下《池上》的意境呢。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说:“原来学术八卦就是深文罗织之术”,世上池塘无数、莲花无数、小娃也无数,凭什么这首诗的池上在洛阳,那首诗的池上就不能在吴江?我只能说,在对《白居易全集》作了相当于筛沙子的笨功夫之后,我发现,无论从诗歌写作的时间、上下文、以及内容来看,那个《池上》就是洛阳家宅的池上,而且白居易所有名为《池上》的诗,写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那个山僧呢,也就住在池边的一间屋子里。所以,很抱歉,《池上》写的的确不是洪湖,也不是微山湖,那些从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来的莲花丛中偷偷泛舟,或者如偷西瓜一般偷莲花的经验的确不适合这里。而那个小娃,也就不可能是乡村湖上的野孩子,小小年纪就会划船凫水。那采白莲的意蕴,一定是与某种爱美的心愿与年少的娇痴有关。白居易的《吾雏》诗写女儿阿罗“学母画眉样,效吾吟咏声”,小小七龄已知自好,却不懂娇羞,与“采白莲”而不知“藏踪迹”也是一样的。

  那么,如果学术八卦不是深文罗织之术,是不是胶柱鼓瑟之术呢?现代文论早就呼唤作者隐退、作者死了。似乎作者说什么没关系,关键的是读者读出了什么。如果用更形象的话表述,就是说,白居易那个洛阳东南的池塘里发生的事情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读者需要一首诗,能够唤起我们普遍的经验和内心的感动。所以,读者为什么不能把小池想象为微山湖或者洪湖?为什么不能把小娃理解为小兵张嘎那样顽皮的野孩子。

  当然可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要读诗,而不是读交通守则,那是因为有些东西,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要让诗人替我们看,有些东西,我们的心灵感受不到,要让诗人的心灵替我们感受。微山湖和洪湖的荷花我们知道了,可是我们不知道还有屈原的荷花、白居易的荷花、汉乐府里的荷花,那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贸然宣告作者死了,只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文本,读再多的诗也不能扩充我们的视野,不能灵敏我们的感觉,不能提升我们的灵魂。让作者退到幕后,驾驶自己的想象在诗歌的情境里遨游,那是第二步的事情。如果你的经验中原本只有微山湖的接天莲叶和乡野顽童,在读懂了《池上》之后,接天莲叶也可以撷取一角,植于洛城小池之中,乡野顽童之间也不妨偶尔有娇痴小女学人采莲,惹人爱怜。

  忠实地还原作者的经验,体验作者的感受,才能够捕捉到诗歌诞生的那个瞬间。诗人生命中的灵光一闪借此得以传达。诗人是以直观体验驾驭诗艺的,因此,我们也只有在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够谈论有关诗艺的话题。白居易写得最多的诗,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新乐府(如《卖炭翁》),而是通俗浅切的“白体”或“乐天体”,在当时,从长安到江西三千里间,贩夫走卒和僧徒妇女无不传唱。但是《池上》哪怕放在“白体”中也有其特殊性,它不但通俗浅切,而且饶有一种活泼的意趣。这一意趣是如何通过诗艺传达出来的呢?

  第一句“小娃撑小艇”就奠定了一种活泼的基调。古诗讲求凝练,很少有一诗中一个字使用两次,更不要说是在一句之中,而五言绝句总共二十个字,居然肯把首句拿出来重复,何况小艇的意思不是没有其他词语可以代替的,比如莲舟,蚁舟。白居易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一来,这是民歌、童谣的风格,民歌和童谣就是要不断重复,比如“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二来,小娃撑小艇,这句话似乎是一个小小的跷跷板,两边份量相当,一边是小娃,一边是小艇,以“撑”字的爆破音为中点,舌尖轻轻一跃,两边就跳动起来了。三来,“娃”和“舟”可能真的很小,但是作者极言其小,更多的是因为带了一分怜爱,就像大人说“小孩子”可能这个孩子已经二十岁了,孩子说“小猫猫”,这个猫早就是老猫了。前文提到的《看采莲》里面说“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恰恰与这句一样,也是模仿了民歌的风格,只因为是七言,而首句中间位置的是“闲上”两字,所以声调和意趣都变活泼为闲缓,“半采红莲半白莲”是一个复沓,更增加了余歌再三的意味。从声调上看,这已经是一支幽闲端雅的少女之歌。而“小娃撑小艇”以民歌的`格调,跷跷板式的音节,儿童学舌般的“小小”重复,织成了活泼轻巧的幼女之歌。

  “偷采白莲回”,写的如此简单,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挖掘的,乃在“偷”字和“回”字上。一来,采莲回,而不是采莲之后越墙而去,只能说明采莲乃在自家之中,自家之中而谓“偷采”,大概这个“偷”就不能理解为“盗”,而要理解为“悄”。小女孩趁大人不注意,偷偷的下池采莲花,她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目中只有莲叶、只有莲花,早就忘却了周围的事情,当然也就不会注意她的举动正在被大人看到。《池上》之一写的“映竹无人见”是高僧修得的忘我,“偷采白莲回”却是儿童未谙世事时,天生的忘我。在白居易看来,这二者是可以等量齐观的。如果我们再问一个无聊的问题,为什么她采的不是红莲而是白莲,我想这里有一个无趣的答案,因为“白”是入声字,是仄声,要是红莲,格律就不对了。而白莲恰巧更有一种纯洁的象征,所以我们也可以生发以为,幼女的忘我出于童真,幼女的自好也出于天然,这都是值得赞赏,并且值得我们终生所求的东西。女孩因为年幼,所以离道未远,道家要求“归于婴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啊。

  “未解藏踪迹”这一句话很有意思,它至少存在两个层次。第一,知道藏踪迹是应该的;第二,不知道藏踪迹是可爱的。如果大人说:“你怎么天黑了不知道回来”,这句话预设的前提是“别人知道天黑了要回来”,所以“未解藏踪迹”的前提是“别人知道要藏踪迹”,采莲要藏踪迹,是因为采莲的少女美丽羞涩,虽然私心希望美丽能为人得见,却又因羞涩而不敢抛头露面。所以越女采莲秋水畔,也只能窄袖轻罗“微露双金钏”,“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少女也只能“乱入湖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而哪怕芳心乱如藕丝,也只能“低头弄莲子”。古人认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应该是这样娇羞的。但是这个“小娃”是“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的幼女,她学化妆也好,学采莲也罢,这些少女所为之事本身蕴涵的爱情追求和自身完美的希望在她是没有的,她不知娇羞,当然“未解藏踪迹”,但是在一个大人的眼里,幼女的模仿之中,蕴含了她走向成熟的旅程。这旅程是不可避免,不可阻止的,因此这童真的娇痴才显得那么可爱可贵。

  最后一句“浮萍一道开”很有意思。虽然我们才走过十五个字,但是诗人的内心已经经过了无穷的感慨。他用一个空镜头结尾,便留下了无比开阔的意境。试想“浮萍一道开”变成“浮萍随舟开”,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会不会觉得有一点逼仄,有一点质实而少余味?“小娃撑小艇”是民歌的风格,它与民歌的手法一样,生动又具体,但是诗歌需要一点烟水苍茫,所以诗人最后回到文人诗的传统,以虚景冲淡了质拙,以静谧升华了活泼。诗人只带我们去观看一个片断,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叙事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想告诉我们,那种打动了他,并被他认为可以写出来打动更多人的东西,并不藏在事件之中,而藏在姿态之中。小艇归来,池面的浮萍才让开一道水迹,这是何等岑寂的森森庭院,而这道水迹又会在不久之后重新合拢,那小女孩的爱美之心,娇痴之状,和走向成熟的旅程没有留下一丝踪迹。一切都在静谧之中。那个孩子不曾察觉老人的观看,她沉浸在自己的喜悦和想象之中,那个老人也不曾打搅这孩子的想象。那是多么厚实的寂静啊,穿透岁月,横亘于童年和老年之间。最后,没入烟水,没入暮色,唯有寂静覆盖大地。

  《池上》的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小朋友的质朴、纯洁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洁与快乐,与古诗意境发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疑惑”、“躲藏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同学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俺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安排初学。

  要求: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测诗意。

  说一说——用自身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躲藏。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外表绿色,反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身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同学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效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同学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疑惑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示了纯洁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身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身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俺以同学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同学在读中发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身的理解,在交流中论述自身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安排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身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疑惑浮萍开

  白居易《池上》的前世今生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疑惑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疑点:

  1池上:俺看过《池上》的flash,觉得里面有一个显著的问题,flash的画面是一片江南烟水的湖面,但是诗的题目明明是“池上”,什么是池,自然是小小的一片水域。这样一个细节大家都没有注意。

  2小娃:“娃”在《辞海》里有三种解释:未成年的小女孩;美女,如李娃、泛指儿童,如娃娃。在唐诗中很少有单独指称的“娃”代表不做性别区分的'儿童。俺倾向于把“小娃”理解为小女孩。

  3白莲:这个毫无疑问,白莲与红莲相对,是指的莲花而不是莲蓬。

  4藏踪迹:为什么要藏踪迹,这个问题俺想了很久。莲花在古代是遍生于水泽之中,并没有人管理,所以说像理解偷西瓜一样理解偷莲花是说不通的。但是在诗歌之中采莲者却往往是藏踪迹的,那是因为从南朝时候开始,采莲就成为一种风俗,因为“莲”音同于“怜”,“藕”音同于“偶”,“丝”音同于“思”,所以采莲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而女小朋友既渴求爱情,又难免羞涩,所以才会藏踪迹。那么“疑惑藏踪迹”或许只有在“小娃”指称“小女孩”时,才说得通。小女孩情窦未开,却学少女的样子偷采白莲,只有贪玩之心,并无羞涩之状,一片娇痴的小儿女样貌跃然眼前。还有一种可能,那就要谈到“池”了,池在洛阳东南,白居易私宅之中,而白莲乃是从苏州刺史任上带回的进贡之物,所以名贵异常,要么就是因此而需要偷采。但若是此种解释,便利大失风雅了。

  学术八卦之白居易“池上”及“白莲”考:

  学术手段之一其实就是八卦,而八卦的目的则是为了证明以上所说并非虚构。

  白居易有《池上篇》,序中说:“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乐天罢杭州刺史时,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始作西平桥,开环池路;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航以归,又作中高桥,通三岛径……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 那么苏州刺史任上的白莲从何而来呢?

  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就有《东林寺白莲》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炎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俺怜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静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弹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东林寺白莲是不是白居易洛阳家池中的白莲呢?这无从查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白居易家池中的白莲乃是从吴地迁移的。它与白居易题咏的白莲、白菊花、白牡丹一样,都取清静绝尘之意。

  《六年重题白莲》和《感白莲花》都仔细讲了白莲花的来历。

  《六年重题白莲》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本是吴州贡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今经六七年。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感白莲花》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至此,姑苏百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氤氲。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陈根与故叶,销化成泥尘。化者日已远,来者日复新。一为池中物,永别江南春。忽想西凉州,中有天宝民。埋殁汉父祖,孳生胡子孙。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生人尚复尔,草木何足云。

  咏家池白莲之诗,在白居易集中有约十首。根据以上的描述,俺们可以想象白莲池的景象了。一个三至四亩的池塘,在白居易洛阳家宅之中,其中半种红莲,半种白莲。而莲池为白居易退养之后谈僧论道修身养性之所,而俺们这篇名为《池上》的诗乃是《池上二绝》之二。那么《池上二绝》之一是什么呢?是“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组诗一般由多首相关联的诗组成。各首诗之间在主题或意趣上相似相成。以此看来,《池上》的第一首写的是山僧对弈,松阴清冷,时闻下子之声,是静中有动。第二首写的是白莲花开,小娃偷采,莲随船动的动中之静。本已是小娃小艇,如此细小之物,却能使“浮萍一道开”可见原本池水之静止,园林之岑寂,写法正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相似。两首诗一动一静,一正一反,写的是退隐尘嚣之外的林园清趣。

  弈棋的已知是山僧。采莲的又是谁呢?这个问题无法论证,只能猜测。但就算是猜测也得有风可捕,有影可捉。幸好白居易还有这样一首诗《看采莲》“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不似江南恶风浪,芙蓉池在卧床前”。小桃是女僮的名字,这个卧床前的芙蓉池,也即是《池上》之池。小小三四亩之池,未必艇船交错,想此小莲船也就是小艇罢了。俺们虽不能说“小娃”实指“小桃”,但也无妨通过这首诗里透露的信息,遥想一下《池上》的意境呢。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说:“原来学术八卦就是深文罗织之术”,世上池塘无数、莲花无数、小娃也无数,凭什么这首诗的池上在洛阳,那首诗的池上就不能在吴江?俺只能说,在对《白居易全集》作了相当于筛沙子的笨功夫之后,俺发现,无论从诗歌写作的时间、上下文、以及内容来看,那个《池上》就是洛阳家宅的池上,而且白居易所有名为《池上xx》的诗,写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那个山僧呢,也就住在池边的一间屋子里。所以,很负疚,《池上》写的的确不是洪湖,也不是微山湖,那些从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来的莲花丛中偷偷泛舟,或者如偷西瓜一般偷莲花的经验的确不适合这里。而那个小娃,也就不可能是乡村湖上的野小朋友,小小年纪就会划船凫水。那采白莲的意蕴,一定是与某种爱美的心愿与年少的娇痴有关。白居易的《吾雏》诗写孩子阿罗“学母画眉样,效吾吟咏声”,小小七龄已知自好,却不懂娇羞,与“采白莲”而不知“藏踪迹”也是一样的。

  那么,假如学术八卦不是深文罗织之术,是不是胶柱鼓瑟之术呢?现代文论早就呼唤作者隐退、作者死了。似乎作者说什么没关系,关键的是读者读出了什么。假如用更形象的话表述,就是说,白居易那个洛阳东南的池塘里发生的事情和俺们有什么关系,读者需要一首诗,能够唤起俺们普遍的经验和内心的感动。所以,读者为什么不能把小池想象为微山湖或者洪湖?为什么不能把小娃理解为小兵张嘎那样顽皮的野小朋友。

  当然可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俺们要读诗,而不是读交通守则,那是因为有些东西,俺们的眼睛看不见,要让诗人替俺们看,有些东西,俺们的心灵感受不到,要让诗人的心灵替俺们感受。微山湖和洪湖的荷花俺们知道了,可是俺们不知道还有屈原的荷花、白居易的荷花、汉乐府里的荷花,那都是不一样的。假如贸然宣告作者死了,只以自身的经验来理解文本,读再多的诗也不能扩充俺们的视野,不能灵敏俺们的感觉,不能提升俺们的灵魂。让作者退到幕后,驾驶自身的想象在诗歌的情境里漫游,那是第二步的事情。假如你的经验中原本只有微山湖的接天莲叶和乡野顽童,在读懂了《池上》之后,接天莲叶也可以撷取一角,植于洛城小池之中,乡野顽童之间也无妨偶尔有娇痴小女学人采莲,惹人怜爱。

  忠实地还原作者的经验,体验作者的感受,才干够捕获到诗歌诞生的那个瞬间。诗人生命中的灵光一闪借此得以传达。诗人是以直观体验驾驭诗艺的,因此,俺们也只有在体验的基础上才干够谈论有关诗艺的话题。白居易写得最多的诗,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新乐府(如《卖炭翁》),而是通俗浅切的“白体”或“乐天体”,在当时,从长安到江西三千里间,贩夫走卒和僧徒妇女无不传唱。但是《池上》哪怕放在“白体”中也有其特殊性,它不但通俗浅切,而且饶有一种活泼的意趣。这一意趣是如何通过诗艺传达出来的呢?

  《池上》的教案 篇4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俗话说“熟读唐诗—,不会作诗—”,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代的诗人特别多,像满天的星斗一般。那你们知道哪位诗人写的诗最多吗?看老师写他的名字,谁来读

  2.看,这就是白居易(投影出示),说说你对他的了解。知道他的一生共写了多少首诗吗?3600多首(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通俗易懂。据说,他每次写完诗以后,都会先读给村中的老婆婆听,若老婆婆稍有不懂,他就重新修改,直到老婆婆听懂为止。)

  3.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有信心学好吗?《池上》

  4.那你知道“池上”是什么意思?这首诗里的池是什么池?白居易究竟在池上又看到了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1.自由练读,查字典正音。

  刚才我听到有同学说多会背了?那你会背还不一定会读呢!你知道读好诗有哪些要求?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来。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来读?(其他同学应该做什么?你不是普通的听众,你要带着理解和思考去倾听,因为待会儿,你还将是评委,要对同学的朗读作出评价。)

  指名读(评价:读得很准确,因为这首诗中的三个生字在读音上都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后鼻音。)

  请同学读生字所在的诗句。(相机学习生字)

  “艇”就是?在这里是指轻便的小船。一看偏旁我们就清楚了它的意思。因为这个字是个形声字,左边表意,右边表声。他的兄弟姐妹很多,我们来给它换换偏旁?(挺、庭、霆、铤、蜓)学生字的时候,我们要善于联想,又一个想到一串,这样既不容易忘记,又不容易写错。

  小娃撑小艇谁来演一演?“撑”——突出后鼻音、动作表演区别“划”字。一起撑一撑小艇吧!(众生做动作)“撑”还可以组词?(支撑、撑伞、撑爆、撑破)

  “萍”——今天老师把“浮萍”带过来了,你们看—(出示)谁来说说“浮萍”的样子?是啊,密密麻麻、挤挤挨挨,真多啊!现在你知道“萍”为什么这么写了吗?师范写,在写得时候要注意什么?

  (2)谁还想读?(你满意吗?)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声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古人读诗时还喜欢怎么读?(摇头晃脑。为什么古代诗人读起诗来,一个个都是摇头晃脑不亦乐乎?原因是他读出了诗的节奏,诗的韵味,不信你试试?)

  4.初步理解词义。

  (1)你是不是将诗中每个字的意思都读懂了呢?同桌两个逐字逐句说说它的意思,有不理解的及时将它标出来。(指说)

  (2)交流:

  “不解”——要想理解这个词语首先得理解那个字?老师查了一下字典。这个“解”一共有8种意思呢!老师选取了其中5种,应选哪一种?那“不解”就是——不知道、不了解。不知道什么?

  “踪迹”——踪迹可以是?(概括出:脚印、气味、痕迹等)文中的小娃留下了什么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白莲”——有的资料说是白色的莲花,也有的说是莲蓬,莲子你吃过吗?

  ……

  你能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吗?

  三、品读入境:

  1体会形象:

  (1)你喜欢这个孩子吗?为什么?

  大胆能干——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说:娃娃很——小!小艇很——小!:而这个小娃娃却敢一个人撑着小艇,敢冒险。可见他人小——胆不小!撑的好不好?(看来他不光大胆,还很能干呢)

  一个撑着小艇的大胆的小娃娃,很有趣!请你想像着他胆大的样子读一读。(指名读、男生读)

  调皮可爱——

  你们觉得这句诗里哪个字最有意思?(偷)(板书:偷——采)你仿佛看到小娃是怎么偷的'?

  你们有没有背着大人“偷偷地”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心情怎样?(很开心,很快乐,得意)

  让我们跟着小娃一起去偷一偷、乐一乐吧!配乐诵读前两行诗句。(自由读、齐读)

  天真无邪——

  想悄悄地偷采白莲,可又不知道将自己的踪迹隐藏起来,他可真?(天真无邪)

  (2)白居易在池塘边偷看(板书:偷——看)到了这一幕,会怎么样?

  瞧,这一老一小,不仅自己乐了,还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2感悟画面

  (1)一首诗,一幅画。读诗,我们还要读出一幅幅画来。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想,你的脑海里仿佛浮现了哪些画面——师配乐朗读古诗

  (3)你仿佛看到?——指说

  (4)诗歌美,画面美,同学们的想象更美。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背一背这首诗——池上。

  四、拓展延伸:

  1.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诗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小娃形象。喜欢这个小娃娃吗?像这样的孩子还有呢!

  2.有一天,宋朝大诗人杨万里乘船路过安仁,看到这样两个孩子,就提笔写下了一首诗,指名读。

  不下雨撑把伞干嘛呢?

  这俩孩子怎么样?——读。

  3.虽然白居易和杨万里生活的年代相距了近300年,但他们笔下的孩子一样的天真活泼,惹人喜爱,在800多年后的今天,在座的同学们又何尝不是如此的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呢?

  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有趣的事对不对?回去把它有滋有味的写一写好不好?没准,等你长大了也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名篇呢!

  《池上》的教案 篇5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1、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2、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4、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池上》的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七个生字,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里。我采用了“调动积累,导入新课——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吟诗炼字,体会意境——回归整体,拓展延伸”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理解诗意、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语言能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恶势力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意图:

  由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生平和关于荷花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乳交融,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池上》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艇可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

  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

  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

  《池上》的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三个生字“撑、艇、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心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荷塘

  师:你觉得这荷塘的.景色怎样?谁来赞美一下荷塘?是呀,这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

  2、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校这首古诗。

  同学们,你们知道“池上”是什么意思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

  2、提出要求:

  诗歌里,发现两点(拼音);

  诗歌外,发现三点(题目作者)。

  3、简介作者

  ①师:那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指名说。

  ②师小结。

  4、自由练读诗歌

  拼音拼音,帮我注音。我们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诗歌。(师巡视)谁来展示一下自己?(指名读)

  (三)体会意境,品味情趣

  1、默读古诗,交流学习。

  师:白居易的诗人人都能读懂,你能把这首诗读懂吗?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懂那一句说那一句,不懂的我们一起来学习。指名谈体会。(课件出示古诗)

  ①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小艇、偷采、不解、踪迹、一道)

  ②每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③给“偷采、不解”换词。从而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④指导朗读。

  2、每一句我们都读懂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3、谁能用自己的话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下?指名说。

  4、出示插图:我们来看此时的小娃,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心情吗?自由说。

  5、小娃的这种心情都藏在诗中什么地方呢?让我们再次走进白居易的诗中,边读边看插图和同桌交流你的看法。根据回答板书:偷采白莲回

  不解浮萍开

  6、从这看出,这是一位天真、活泼的小孩,那整首诗体现出了小孩的童真、童趣。板书:童真童趣

  7、这么可爱的小孩,诗人用了几个字来描写?一起说。仅仅二十个字,就将这天真无邪、顽皮可爱的小娃描写得栩栩如生,可见诗人用字精妙传神。

  (四)、多种形式读读背背

  1、提目标:美美地诵读白居易写的这首诗。

  2、滚动出示读背材料①—⑦。

  3、随机调整读读背背的形式,现场验收背诵。

  (五)、读唱延伸余韵袅袅

  1、老师吟唱诗歌激发兴趣。

  2、播放歌曲,反复练习。

  3、在伴奏音乐下集体汇报演唱。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首古诗很美吧!古诗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还能丰富知识。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古诗,还记得吗?

  出示古诗《忆江南》《草》,背诵。

  六、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童真、童趣

  不解浮萍开

  《池上》的教案 篇9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中,学生能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会用“>”、“;”

  2、能够正确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挂图、小棒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二、提出问题

  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三、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四、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五、课堂: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在南极考察时看到了天上有47贼鸥,冰上有32只贼鸥,看到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自由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如果出现“一共有多少只贼鸥?”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数出贼鸥的总数,如果有学生会计算的话,可以计算出来,但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提问出“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二、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有什么办法?”让学生知道问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其实就是比较47与32的大小,“怎么比较47与32的大小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想法。

  2、“自主练习”第5题。

  (1)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注意让学生把图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

  (2)在理解图意后列式计算。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4)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做第5题。

  3、“自主练习”第7题。

  (1)、先让学生明白题意。

  (2)、学生独立去做,在交流自己选择的结果和想法。

  (3)鼓励学生说己的想法。

  四、课堂:

  《池上》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品味全诗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三、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活动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四、竞赛抢答活动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 教案教学设计]

  《池上》的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池上》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娃娃生活的一件小事: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高兴极了,竟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去,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不解”,把一个顽皮、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以及对美好童年的珍视。教学重点: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析人物,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谈感受

  2、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课件展示学习要求:自由读《池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自读检查;

  ①合作学习字词,指出需要注意哪些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我们要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名字,还要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外貌呢)

  ②学生当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教写生字,注意“萍”是上下结构的字,“艇”右边是“廷”。

  ③点名读古诗(正音,理清节奏)

  ④齐读古诗

  三、诵读诗句,品析人物

  孩子们,生字娃娃我们都已经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认识诗中的那个小朋友吧。

  1,初读古诗,认识人物。

  (通过古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朋友,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给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

  3、引导学生分析

  预设: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由“偷”引发的争议(天真活泼——不道德)

  引导;

  ⅰ角色感悟:如果你是那个小娃,你“偷采”了白莲后是什么心情呢,并用你的朗读将那种心情表达出来

  ⅱ看图片,说人物,体会儿童的可爱

  ⅲ教师质疑:“偷”毕竟不是一种好的行为,连这里的小娃也知道,而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为什么还要花笔墨去描写这样一个“不道德”的小娃呢?

  预设:②“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品析词语“不解”“藏踪迹”体会儿童的天真无邪ⅰ读懂了什么:理解词语和诗意

  ⅱ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ⅲ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

  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ⅴ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池上》的教案 篇1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发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2、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古诗教学要着眼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朗读练习,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用意。因此,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法、讨论法等。

  2、学法:在课堂上,学生多读古诗,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去理解古诗、学法去品味语言、畅谈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童真、童趣

  不解浮萍开

  《池上》的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

  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

  3.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

  4.揣摩名句和炼字

  二、教学重点

  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

  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

  三、教学难点

  古体诗的展开思路

  四、教学过程

  1.作者及作品(以引发资料为准,教师作适当引导)

  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特点:外在平静与内在不平静的结合

  意境幽深、明丽、孤峭

  鲍照:“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语言富丽精美

  有“有句无篇”之病

  谢眺:又称“谢宣城”,东晋谢安后代,“小谢”

  特点:清新、流丽

  情景交融

  创作了不少新诗体(永明体)

  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讲究四声搭配、对偶、用典、辞藻的诗

  2.学生自读,积累字词句

  1)字音

  虬qiu2栖qi1怍zuo4拙zhuo1徇xun4疴ke2衾qin2昧mei4

  褰qian1嵚qin1豳bin1灞ba4涘si4甍meng2绮qi3霰xian4

  鬒zhen3

  2)词汇

  衾:被子昧:昏暗景:日光革:革除

  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塘:堤岸索:孤独

  征:证明绮:锦缎练:白色的缎子洲:水中陆地

  英:花方:将要罢:停止鬒:黑色头发

  3)佳句集锦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3.登池上楼

  1)语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

  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

  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

  具体:

  潜虬飞鸿自由自在

  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

  临窗远眺残冬已去

  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无限感伤

  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

  2)写作特点分析

  情景交融: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旧去新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表现出诗人的喜爱与赞叹

  写景自然贴切:写活了春景,从色彩、声音、氛围、动静多方面写

  3)提问:

  写“潜虬”、“飞鸿”的作用如何?为什么感到惭愧?

  明确: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处境艰难

  “穷海”、“空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失落、悒郁、不得志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

  明确: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前二句专注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变”字很传神,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的特色。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综合全文,作者在写作时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但是作者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

  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点名主题,表明作者望乡思乡的话题

  第二部分:描绘作者登山所见到的壮丽景象

  第三部分:抒发作者眷恋家乡的感情

  运用句典点明望京(定基调)

  绘声绘色壮丽景象(绘美景)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眷恋家乡(抒感慨)

  2)赏析

  作者并不是望“长安”、“京县”,为什么要写“望长安”、“视京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写法,化用古人的诗句。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

  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登,动景:喧闹的小鸟

  调动多种感观: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

  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霞,澄江像白练

  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对京城的留恋,景色越好,越舍不得离开。自然转入对思念之情的抒发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妙在何处?

  明确:这几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澄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美景的热爱和留恋。技巧高超:色彩和谐搭配、晚霞之红艳、澄江之碧透、交相辉映;动静有机结合,归鸟之喧闹,野花之茂盛,互为映衬。加之用了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霞光比喻成彩锦,将澄江比喻成白练,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3)写作特点

  情景交融:紧扣“望”写出了景象的壮丽,更加反衬作者的离情。“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乐”

  写景自然贴切:似乎不经意写成,妙手天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对比,色彩相对,动静相对;比喻生动具体;词语选用非常好。“余”与“散”,“澄”与“静”有内在因果关系。

  《登池上楼》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当一个人年轻时过着世家子弟富贵风流的生活,恃才傲物,渴求大展宏图,又恰逢权贵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政治失意的时候,想当大官当不得,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高不成,低不就,这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呢?

  生:悲哀,郁闷,纠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来感受诗人的心境。【板书:标题】这一标题交代了什么内容?

  生:地点——池上楼,事件——登楼

  师:在同学们的印象中,诗人登楼会做什么呢?

  生:吟诗,喝酒,聚会,抒情,看风景。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初读正音,结合注释理解字义。(多媒体投影)【提醒学生注音、难解的字义要标划、作笔记】

  生: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是速度稍微快了点,语调舒缓是读诗的基本原则,诗歌的朗诵还要注意节奏的变化和感情的把握。现在由老师诵读一遍。

  生:(鼓掌)

  师:同学们为什么要给我掌声呢?

  生:有节奏。

  生:有感情。

  生:跌宕起伏。

  师:同学们从朗读中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生:忧郁、感伤、

  生:郁闷、低沉、悲凉

  师:这样看来,这首诗是有抒情的诗句,除此外,还写了什么?

  生:写景。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自由朗读,分别找出诗中写景和抒情的诗句。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意见。

  生:我找到了写景诗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生:衾枕昧节候,举目眺岖嵚。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师:同学们认为这四句都是写景的吗?

  生:不是,衾枕昧节候,举目眺岖嵚这两句诗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师:接下来请朗读抒情的诗句。

  生: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生: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生: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生: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师:同学们认为这两句诗写什么内容?

  生:一生追求功名利禄反而被贬到永嘉当太守,如今疾病缠身守着空荡荡的园林。

  生:这两句诗是叙事。

  师:大家结合幻灯投影分别朗读写景与抒情的诗句。

  生:(集体朗读)

  师:现在分两大组讨论,自主探究:第一组讨论: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你最欣赏哪些诗句?请畅谈你的理解。第二组讨论:这首诗抒情的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些情感前后有什么特点?请畅谈你的看法。

  生:(自由讨论)

  师:现在请第一组的同学展示讨论的结果。

  生: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山峰、阳光、池塘、青草、园柳、鸣禽等景物,这些由冬天转向春天的景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最欣赏的诗句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诗写出了春天一派生机、生意盎然的景象。“生”让诗人觉得生活很有希望。清脆的鸟鸣声让人心情舒畅。

  生:我欣赏的诗句是“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这两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的`心情由悲而喜。

  生:我欣赏的诗句是“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放眼望去,波涛汹涌,崇山峻岭,视野开阔。

  生:“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俯仰高低,“飞鸿”有鸿鹄之志,展翅翱翔喻指诗人的。雄心壮志。

  师:季节变化、对比。接下来有请第二组同学展示抒情诗句讨论的结果。

  生:诗人悲伤的情怀。“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诗人内心感到惭愧。

  生:“进德智所拙”,诗人官场失意。“退耕力不任”,诗人不甘心退回耕种,;陷入到了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心情悲伤。

  生:“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写出了诗人由归隐之情。“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隐居的日子会孤独,日子难过。

  师:陶渊明归隐时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十分惬意、愉悦。

  生:谢灵运却是孤独、寂寞的。

  师:这是由于诗人的出生背景所决定。(多媒体投影)

  生:归隐的日子会无聊、枯燥无味。

  生:“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诗人摆脱了烦恼,摆脱了矛盾的困境,选择了隐居,遁世无闷。

  师: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诗人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得以解脱,“遁世无闷”!坚守节操岂止是古人能够做到的,诗人的情绪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在这大约半年后,谢灵运终于以疾病为由,辞职归隐于故乡始宁的祖居。

  接下来,请同学们找出刚才分析的写景与抒情两方面的共同特点。

  生:景物描写由冬天向春天转变,观察角度是变化的。

  生:诗人的感情由悲而喜,又由喜而悲,最后由悲而无闷。

  师:写景与抒情交替进行,诗人触景伤情,情随景的变化而变化。毛泽东说:“谢灵运这首诗,通篇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足见其是矛盾的。这恐怕与他的身世、境遇有关。他出身望族,自视很有本领,但一生不受重用,这首诗反映出他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想当大官而不能,所谓‘进德智所拙’!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退耕力不任’,说是种田没有力气。他这个人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多媒体投影)

  师:现在请同学来整理一下整首诗的思路。

  生:诗人由眼前的潜虬、飞鸿生发了进退两难的伤感之情,又因春天之景而感到欣喜,接着又因归隐的独居、离群而伤感,后遁世无闷。

  生:诗人触景生情,情随境迁。

  师:这是山水诗人最大的写作特色,将情感融入景物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这一赏析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整首诗的感情理解比较透彻,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诵这首诗,注意把握诗歌感情变化

  生:(配乐朗诵)

  师:精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反复朗诵,收集并鉴赏谢灵运的诗作,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登池上楼》练习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差别(chā)灞涘(sì)澄江(chénɡ) B.飞甍(ménɡ)潜虬(qiú)豳歌(bīn)

  C.流霰(xiàn)岖嵚(qīn)拎包(līnɡ) D.褰开(qiān)参差(cī)蹇马(jiǎn)

  C项中”拎”应读”līn”。

  C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薄霄元宵九霄云外B.栖川栖息哂笑不止

  C.衾枕沈阳饮鸠止渴D.时髦髡刑鬓发斑白

  C项,”鸠”应为”鸩”。

  C

  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霄愧云浮云浮:指浮云。

  B.卧疴对空林空林:秋冬树木落叶而空荡荡,所以称为”空林”。

  C.池塘生春草池塘:是两个词,池,园池;塘,堤岸。

  D.去矣方滞淫滞淫:久留。

  A项,”云浮”应为”高飞的鸿鸟”。

  A

  4.有关诗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白日丽飞甍”是写在夕阳的照耀下,飞动的屋脊明丽多姿。

  B.”参差皆可见”是写京邑内的屋宇高低不齐。

  C.”去矣方滞淫”的大意是就要离开京邑而长久地滞留他乡了。

  D.”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这两句的大意是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怀念家乡,谁能够不变心呢?

  D项,”谁能够不变心”应改为”谁的黑头

  《池上》的教案 篇14

  一、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读古诗?你们知道哪些诗人?有个诗人的姓很特别,跟颜色有关,猜猜是谁?白居易可了不起了,你知道他流传下来多少首诗吗?三千多首,是流传最多的诗人,比李白还要多呢。为什么白居易这么厉害?因为呀,他小时候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非常好学,学习很认真很勤奋。你们能不能像他这么用心读书?好,林老师今天带了奖品过来奖励给像白居易这么好学的小朋友。白居易小时候很好学,长大之后做官也是个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官,做了好多好事呢。老的时候住在洛阳,他家旁边有个大池塘,有多大呢,有我们学校三个那么大,猜猜看,池塘里种满了什么?

  二、出示课件:白莲

  漂亮吧?男孩子和女孩子相比,谁更喜欢白莲?男孩子更喜欢小动物吧,看到蜻蜓去捉蜻蜓,看到蚱蜢去捉蚱蜢了,女孩子更喜欢白莲。是呀,这一天,在莲花池里就发生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跟一个小女孩有关,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藏在哪里吗?

  对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

  三、谁来读读这首诗?有没有哪些字不认识的?

  根据学生不懂的字写上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我们把字念回了,知道为什么这首诗写的是女孩子的故事,而不是男孩子嘛?讲解“娃”字:

  (女)(圭,美玉),造字本义:貌美如玉的女子。

  小娃,就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该怎么读呀?读出“小”的可爱;她在干什么呀?“撑”读出那种“用力”的感觉。“谁在干什么?”“艇”就是很小窄窄的小船。——读(吟诵)第一句。

  “小女孩撑着小艇干什么呀?”

  “天哪,这个小女孩怎么是个小偷呀?白居易怎么会喜欢她,给她写诗呢?”(引导学生理解“偷”是“偷偷,悄悄的,瞒着大人做”)读的时候“偷”要读都轻一点,把那种“偷偷”的滋味表达出来。刚才我们已经看到那美丽的白莲了,这个小女孩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就悄悄地解开家里的小船偷偷地去摘这白莲。我们来看看“摘”在诗中是用哪个词来写的?

  讲解:“采”上面是“爪”,用手去摘树上的果子。所以千万不能把中间写成一竖。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诗句,“偷”读得轻轻的,悄悄的,“白”要念得短促,强调莲花是白色的,不是其他颜色的。“回”要读得长,满心欢喜地回家。

  小女孩采到莲花太高兴了,她忘记了她是悄悄地出来的,不让大人知道的,结果——

  老师连读最后两句,“不”、“一”读得短促,“萍”“开”拖长。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吗?(“不”的短促,带出关心小女孩的旁观者的一点担忧和叹息;“一”强调了这驶开水道的明显,“开”的拖长有逐渐打开的感觉。)

  故事讲完了,一起来把这个故事有滋有味地来读一下,注意刚才老师是怎么样教你们读的哟——

  全班吟诵《池上》,发现问题指导纠正。小组读,个别读。能把这首诗装到小脑袋了吗?

  四、擦掉一句,试背;擦掉两句,试背。最后全部擦掉背。出示生字“撑”,背所在的一句;出示“藏”,背所在一句……

  五、你们知道吗?白居易不止写一首《池上》呢,想不想知道还有一首写的是谁的故事?

  出示: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刚才第一首写的是小女孩的故事,这一首写的又是谁的故事呢?(山僧),他们在干什么呢?(下棋)他们是在什么地方下棋的?你怎么知道?

  好,下面老师带大家读读,看看你们需要读多少遍就能背下来?指导读的时候“下子”二字读得短促,有子子落棋盘的感觉。

  尝试背诵。

  六、今天我们学习了白居易的两首诗,你们喜不喜欢白居易呀?白居易还有很多好诗,其中最厉害的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等你们读到二、三年级的时候,能把它背下来就最好了。今天回去,试着把《池上》画出来好不好,想画哪一首都可以。

  古诗吟诵课也是语文课,离不开低年段的教学目标,所以“识字”依然是重要的环节。所以,一开始,我让孩子们“念”这首诗,就是一个识字过程。我选择了我以前的做法:摸测学生识字情况,不会认的字举手,判断哪些字是最做孩子不会认的,然后重点突破这些字。但是这个环节在这节课没有用好,因为学生没有这种习惯,这举手的真假难判断。在我自己教的班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我重点培养的学习心态,所以不会的就真的老老实实举手,我对学生熟悉,所以哪些学生不会的',我会记在心里,在经过一轮的生字学习之后,我会再请这些不会的学生起来认字,这样才能呈现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生字教学中,我也是非常强调要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的汉字的来龙去脉。我们现在的孩子很可怜,学汉字完全不懂汉字,所以错别字多。这首古诗,我抓住两个字去讲“娃”和“采”,以甲骨文切入,让孩子们明白这首诗讲的就是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娃”在古代,甚至在唐诗中大多都是指女子,而且是美女(如玉的美女)。“采”上面孩子容易写错,把中间一笔下来,那已经是另外一个字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字,就要告诉他们“采”头顶是“爪”,手的意思,板书一画,就形象多了,不会写错。

  教完生字之后,就是一个“读”古诗了。这个“读”,自然就是吟诵。我的语文课堂上,古诗文已经还原了我们的中国人的读书方法,拿起来就是吟诵的,这叫“读”。本来设计了一些怎样读出诗的意思,结果学生很厉害,他们张口就会读了,王姣平时教的好,也是看出来孩子的语感培养是很迅速的,这是自然的读书法,唤醒而已。

  徐老师所的声音的意义,其实在真正的教学中体会还是蛮深刻的,但是跟学生讲,是融入到理解中去,以形象的话去启发孩子去读出那种味道,而不是说刻板的术语。所以,在学《池上》的时候,重在教孩子们读好“萍”拖长,因为浮萍很多,声音一长,就有这个多的感觉。第二首《池上》“下子”两个仄声字也读得短,干脆一点,有棋子下盘的干脆声。

  另外,张鹏举老师谈到的如何接受诗人的问题,我们在网上进行过讨论。故事依然是孩子们热爱的,那如何把白居易以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孩子呢?我只抓住几点来讲:一是白居易写诗最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二是介绍白居易小时候的好学,引导学生向白居易学习,三是讲清楚白居易晚年住在洛阳,家旁边有池塘,引出了诗句:这个故事藏在哪里呢?这些表述都是符合孩子的好奇心,吸引他们走入古诗。

  课后,我在群里问老师们:你们觉得没有基础的孩子课好上还是有基础的孩子课好上?

  呵呵,当然是没有基础的课的孩子好上,没有基础的孩子什么都不懂,老师完全可以按照原先设计一步步引着孩子走。有基础的孩子,他们的。问题就会层次不穷,而且一年级的孩子还不懂得如何学踏实,好表现,所以往往会弄出啼笑皆非的趣事。王姣班的孩子很活跃,对老师挑战还是蛮大的,但是这样的孩子我喜欢。如何保持他们的活,又能引导他们能慢慢沉下心学习,这就是老师需要努力的地方了。

【《池上》的教案】相关文章:

《池上》教案01-01

古诗二首池上教案11-10

一年级池上教案02-17

古诗二首池上教案6篇03-14

一年级古诗《池上》教案02-10

池上原文及赏析03-10

一年级池上教案6篇02-22

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05-09

雨后池上原文及赏析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