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赏析>《《归雁》原文及翻译赏析

《归雁》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4-04-18 09:31:26 赏析 我要投稿

《归雁》原文及翻译赏析

《归雁》原文及翻译赏析1

  【作品介绍】

  《归雁》是唐代诗人钱起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该诗以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原文】

  归雁

  潇湘何事等闲回⑴?水碧沙明两岸苔⑵。

  二十五弦弹夜月⑶,不胜清怨却飞来⑷。

  【注释】

  ⑴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泛指湖南地区。等闲:随随便便,轻易。

  ⑵苔:一种植物,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⑶二十五弦:指瑟这种乐器。《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⑷胜(shēng):承受。清怨:此处指曲调凄清哀怨。

  【白话译文】

  大雁啊,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食物丰美,你为什么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大雁回答: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创作背景】

  钱起的《归雁》创作于唐代。钱起入任后,长期客居北方,看见南方归来的大雁,触动情怀,于是写下了这首《归雁》。

  【赏析】

  这首《归雁》,虽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开头两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认为它们飞到湖南衡阳县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飞,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向北返回。潇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气候很好,古人认为是大雁过冬的好地方,所以诗人想象归雁是从潇湘飞来的。大雁作为一种候鸟,每当春来,由南返北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诗人偏要发问,连用两句设问,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这两句化用了湘灵鼓瑟的传说。古传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来有五十弦,因女神弹得声调凄怨,上帝令改为二十五弦。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并借助美丽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将湘神鼓瑟写得如此凄哀?大雁为什么“不胜清怨”呢?实际上诗人笔下的大雁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诗人借助充满羁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短短四句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诗中的潇湘夜景和瑟声虽都是想象之词,但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却把雁写成了通晓音乐和富于情感的生灵了。 这首诗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诗中没有直接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这首七言绝句构思巧妙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作者介绍】

  钱起(722—780)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一带)人。公元751年(玄宗天宝十年)登进士第,历任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与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他长于应酬之作,当时赴外地的官员以得到他的送行诗为荣。大概他得“才子”的桂冠,也就是这个原因。他的诗技巧熟练,风格清奇,理致清淡。近体诗中,多写景佳句,深为评论家所称道。有《钱考功集》。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归雁》原文及翻译赏析2

  木兰花慢·送归云去雁

  宋代张孝祥

  送归云去雁,淡寒采满溪楼。正佩解湘腰,钗孤楚鬓,鸾鉴分收。凝情望行处路,但疏烟远树织离忧。只有楼前流水,伴人清泪长流。

  霜华夜永逼衾裯,唤谁护衣篝?今粉馆重来,芳尘未扫,争见嬉游!情知闷来殢酒,奈回肠不醉只添愁。脉脉无言竟日,断魂双鹜南州。

  译文

  白云归雁都已经远去,给我留下的只是这嫩寒时节的满天秋色。解佩分钗,临别互赠信物,鸾鸟铜镜也一人一半。凝情遥望去路,只见远树含烟,织成一片离忧。自己滴不尽的眼泪,只有楼前的溪水与之相伴长流。

  秋深夜浓,寒霜降落,衾被不耐严寒,有谁替我整理衣篝。回到同住的旧馆,想起你还没离开的时候,落花不扫,只是在院子里嬉戏游玩。如今只知心情烦忧时以酒浇愁,却不知这酒百折回肠,不能醉人反而让人多添几分惆怅。整天默默无语,只希望能化为凫鸟飞去与你相聚。

  注释

  佩解:分别时解佩相赠。

  钗(chāi)孤:指分钗留别。钗,两股笄并为一起,是首饰的一种。

  鸾(luán)鉴:饰有鸾鸟图案的梳妆镜。

  衾裯(qīn dāo):寝时覆体之具。衾,大被。裯,帐。

  衣篝(gōu):薰衣用的竹薰笼,篝,竹笼。

  争见:怎见。

  殢(tì)酒:病酒,困酒。这里指借酒消愁。殢,困倦。

  竟日:整日。

  双鹜(wù):双飞的野鸭。

  南州:泛指南方州郡。

  创作背景

  张孝祥早年在客中曾与一位李姓姑娘相识并同居.且于绍兴十七年(1147)生子同之。由于孝祥与李氏并无正式婚姻关系。只得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另娶表妹时氏为妻。而李氏以学道为名返回她的故乡桐城。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南京)送走李氏及年已十岁的同之后.无法排遣内心痛苦的感情折磨,写下此词。

  赏析

  上阕开篇以秋景寄托离情。那在云中归去的大雁,就如同离别的李氏已经远去,此时伫立在溪楼上的词人,望着满眼秋色,感觉到了淡淡的寒意,这寒意既是真实的初秋感觉,也是因离别而引起的内心感受。后三句追忆惜别,解佩分钗,相恋的两个人互赠信物,依依惜别。其中“鸾鉴分收”四字化用南朝徐德言和其妻破镜各留一半的情景,暗示破镜难再圆的悲剧结局。

  “凝情望行处路,但疏烟远树织离忧”两句写词人在情人离开后所见所想。他静默地站立在原地,远望着吞没了情人背影的`长路,被淡淡疏烟、树影笼罩。词人用“织”字形容烟影交错的景象,静态中表述出一种动态,离忧仿佛词人的内心一般绵软,让人不忍触碰。无法挽留情人的词人,只能看着那楼前默默长流的水,独品伤悲,静静地流泪。“伴人清泪长流”一句,把流水写得善解人意,这种移情入景的手法,表面写水多情,实际上是在影射词人为情所苦。

  在此后,词人开始预想没了恋人陪伴的生活。以往秋深雾浓时,总有伊人为他打理衣服被衾,可如今再也不会有人记起这些了。“念粉馆重来”,词人旧地重游,昔日二人嬉闹的地方,如今尘埃满院,只剩下他一个人在她残留的香气中寻找记忆了。这里词人欲写苦情反写蜜事,以今日的“无”来反衬往昔的“有”,离别对比,用笔曲折,相思的苦痛如娓娓道来。

  “情知”两句为词人以己之情揣度昔日恋人此时的心理,想象着她也和自己一样正被别愁深深困扰,只能借酒来浇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喝得愈多,思念愈是干回百转,折磨词人。恋人所去之地浮山在江北,而张孝祥所居之地在东南,二人虽然彼此牵挂,却遥遥相隔不能在一起。所以词人“脉脉无言竞日”,看着双宿双飞的凫鸟黯然销魂,遥想“南州”(暗指李氏居住的地方)。

  整首词有景有情,有现实有回忆,也有预想,笔触柔情细腻,直叙中亦有伤怀,平常而不流于呆板,婉转摇曳,情深款款。

《归雁》原文及翻译赏析3

  原文:

  归雁二首

  唐代:杜甫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译文: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注释:

  万里衡(héng)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zhān)客上,一一背人飞。

  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瞻:往上。背:避开,离开。背人:避开别人。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稀:数量少。系书:系帛书,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元:一作“无”。浪语:妄说;乱说。愁寂:忧愁寂寞。寂:一作“绝”。故山:喻家乡。薇:草本植物。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却过清渭(wèi)影,高起洞庭群。

  欲:想要,希望。违:离别。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楚云:楚天之云。清渭:清清的渭河。起:止,伏,落。此句指大雁从高处飞落洞庭湖。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xūn)。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春阴:春季天阴时空中的阴气。暮:晚,将尽。日色:阳光。曛:暮,昏暗。伤弓:受过箭伤的鸟,听到拉弓开弦的声音也害怕。比喻经过祸患,心有余悸。

  赏析:

  杜甫自大历三年(768)正月带着全家离开四川,在湖北、湖南飘泊了两年多,写下九十多首诗,其中以《归雁》为题的.诗写了四首。到了衡州,杜甫写《归雁二首》(翻宋本第二首题名为《再吟》),对衡阳雁北飞寄予无限牵挂。归是主题,雁是道具,诗人借雁抒发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

《归雁》原文及翻译赏析4

  “东来客,乱定几年归?”点明了和客居情况,表达急切渴望回归的心情。安史之乱以后,八年来,带着一家老小背井离乡,从秦州辗转流离到四川。诗中“东来”二字亦作“春来”。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阆州飘泊时,就已经作好了准备,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峡,以便回河南老家。但由于老第二次到成都任东西川节度使,邀请到成都,于是打消了出峡的念头,举家重新迁回成都草堂居住。“万里客”三字,饱含着经年奔波的凄楚况味和浓烈的乡思之情。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按说应当回家了。他在不久前写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语)《归雁》中,就满怀激情地表示过:“白日放歌须纵,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如今又来到成都,早就萦绕于怀的回乡之愿,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实现?一个问句,表现了诗人渴望回乡而不能的急迫心情。

  正当诗人为乡情所苦、愁思百结的时候,一队队大雁正从滨临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归飞。“高高”有自由自在、畅通无阻之意。大雁北飞之地就是中原地带,它既是作者故乡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中央政权的所在地。诗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乡,而自己却多年滞留异地,不禁愁思缕缕。

  这首诗短小精悍,含义隽永,余味无穷。这原因,一方面是诗人将自己的一片真情,融于字里行间,在平易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强烈的激情。另一方面,写归雁的诗,往往都是先从大雁本身着笔,然后再抒发议论,然而这首诗却是先写思归的`心情,一开始就直抒胸怀,先给读者一个的强烈印象,然后再将描写的笔触对准空中的大雁,让生动的形象去充分体现作者的思想,给人以具象化的感觉,先赋而后兴。

  不仅使情景交融,也使恋国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更为深长。另外,在格式上,这一首采用了对起散结的方式。盛唐绝句重散行,四个散句起承转合,句与句之间不讲究对偶。而此诗一、二句用了对偶。后两句用散句,又纯任。这样,在形式上把精巧与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读来节奏优美,“神味高远”(浦起龙语)。“常常把绝句作为手段,即兴漫成,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形式上有意识进行多种尝试。”(周啸天《唐绝句史》)从这首中,也可以看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

《归雁》原文及翻译赏析5

  原文:

  归雁

  唐代: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译文: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你为何如此轻易的从潇水湘水那样美丽的地方回来呢?那里溪水澄澈,沙石明净,岸边还有青苔可以供你觅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大雁答道:湘灵之神在月夜弹的瑟曲调太伤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绝的曲调,不得不离开潇湘飞回到北方来。

  注释:

  潇(xiāo)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等闲:轻易、随便。苔,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shēng)清怨却飞来。

  二十五弦:指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胜:承受。

  赏析:

  这首《归雁》,虽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诗咏“归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作者依照这样的认识,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湘江,又从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开头两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认为它们飞到湖南衡阳县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飞,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向北返回。潇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气候很好,古人认为是大雁过冬的好地方,所以诗人想象归雁是从潇湘飞来的。大雁作为一种候鸟,每当春来,由南返北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诗人偏要发问,连用两句设问,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这两句化用了湘灵鼓瑟的传说。古传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来有五十弦,因女神弹得声调凄怨,上帝令改为二十五弦。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并借助美丽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将湘神鼓瑟写得如此凄哀?大雁为什么“不胜清怨”呢?实际上诗人笔下的大雁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诗人借助充满羁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短短四句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诗中的潇湘夜景和瑟声虽都是想象之词,但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却把雁写成了通晓音乐和富于情感的生灵了。这首诗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诗中没有直接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这首七言绝句构思巧妙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归雁》原文及翻译赏析6

  原文:

  闺怨·去年离别雁初归

  唐代:张纮(唐)

  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

  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

  译文:

  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

  去年离别正是北雁南飞,今夜灯下衣已不见流萤踪迹。

  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

  远征的丈夫近来没有消息,棉衣做好了不知该寄向哪儿?

  注释:

  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

  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

  赏析:

  这是一首很优美的小诗。诗写一位少妇,独处空闺,深深地思念着远征边塞的丈夫,情真意切,思致清幽绵邈。唐初边地战火不断,诗人有所感而作此诗。开头两句借雁和萤说明女主人公和丈夫分别已经有一年了。更让人担心的是“近来”没有消息。尽管如此,女主人公夜中还在赶忙缝制寒衣,思念、忧虑、关切之情和离别的痛苦都融在其中了。诗通过对女主人公心理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归雁》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归雁原文、翻译、赏析04-05

归雁原文及赏析03-07

归雁原文及赏析【精华】12-21

《归雁》原文译文赏析05-07

归雁原文、注释及赏析05-22

【精品】归雁原文及赏析07-05

【集合】归雁原文及赏析8篇08-25

归雁原文、注释及赏析4篇05-23

《春归》原文及翻译赏析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