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优秀】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 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联系生活谈体会,感悟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2、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温故入新 导入新课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小说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孔乙已的自命清高、迂腐不勘折射出了封建文化教育对人性的扭曲;胡屠户的前倨后恭、骄横奉承折射出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奥楚蔑洛夫的欺上瞒下、趋炎附势折射出了沙俄社会的黑暗。小说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透过人物形象来感悟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
二、导学引领 感知文本
导学提纲:
1、请你参照下面情节示意图,简述故事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举例说明本文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描写方法。
4、指出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三、汇报展示 互动释疑
内容提炼:
1、文章里是怎么描述窗外美景的?
备注:
u 清澈的湖水
u 漫游的鸭鹅
u 玩耍的孩子
u 散步的情侣
u 盛开的鲜花
u 整齐的商店
u 隐约的市区
u 精彩的球赛
u 美丽的姑娘
2、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这番景象吗?
备注: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等等。
3、远窗者听了近窗者娓娓动听的叙述是怎样一种感受?
备注:“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4、为什么那一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啊?
备注:生命是宝贵的,又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这个世界多留下美好的记忆。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任何人都强烈渴望自己的生命能长久、平安。窗边的病人所描述的景色是那么的有生命力、有生气,对于一个渴望生命、渴望活着的人而言,简直是太诱人了。
5、诱人的景象,赋予他动人的渴望;动人的.渴望,又令他萌生了可怕的想法。什么想法?
备注:“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6、一开始,他还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也竭力不再这么想。但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就反而越强烈,“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备注:由对事发展到对人。 对窗边病人的妒忌,引发了他内心的私欲或自私心理。
7、他的这种私欲影响到他什么样的行为呢?
备注:他见死不救---- 一天晚上,他的同伴突然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8、你怎么知道他是见死不救,文章里能不能找出最能体现这点的句子或词语?
备注:同伴半夜醒来,呼吸急促,两手摸索着救命时用的电铃按钮。“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置曾为他带来”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顾,嫉妒心恶性发作,私欲膨胀,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9、身边的生命消逝了,不靠窗的病人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当他如愿以偿地靠在窗边时,小说的结局竟是如此地出人意料。
备注:“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结尾
形象透视:
靠窗的病人: 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热爱生命、乐观向上
不靠窗的病人:嫉妒心强、见死不救, 冷酷无情、卑劣可耻
描写方法:
作者通过心理、动作的描写,将两位病人作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读者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心灵一美一丑,一善一恶,在对比中“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表现更为突出
揭示主题:
1、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为什么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备注:靠窗的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的心灵之窗是打开的,他的心中有最美的风景。冷漠的心中是不会有春天的,也看不到春天。他的心灵之窗是紧紧关闭着的,就象堵着一堵墙,所以他无法看到那美丽的图景,只能看到那光秃秃的一堵墙。
2、为什么死去的病友要编出如此谎言呢?借此,我们来评价一下这两位病人吧!
备注:第一个病人他渴望生命,对生活有着满腔的热情,所以他幻想出了这五彩斑斓生动活泼的景象,激励自己跟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他是坚强的乐观的。同时,在他的心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第二位病人也热爱生命,他也有善良的本性,但是私欲的膨胀使他变得冷酷无情,嫉妒的阴影蒙蔽了他善良的人性本色,自私扭曲了他对生命的诠释。在同伴面前,他显得是多么渺小不堪。
四、拓展延伸 情感渗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拥有了什么收获?
---在生活中做人不可自私自利,不可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在生活中不应有嫉妒之心和贪婪之 心。
---给自己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爱自己,更爱他人
结束:学生齐读《多一些宽容》的“四互”。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让我们在平坦的学习与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去寻找我们班美丽的风景,那么我相信我们班的师生就会相处的更加和谐!学习的更加愉快!生活更加美好!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全文共9个自然段,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战线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贺知章的《咏柳》
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 《三国演义》主题曲、DVD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步骤节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检查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庖官 主簿 谮 绰刀 恃才放旷。
2.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3.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找出小说的三要素。人 物:曹操、杨修。 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 环 境:战场。复述文中的六个小故事。明确:这六个故事分别是: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归纳:事件 心理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分食一合酥 虽喜笑,心甚恶之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 愈恶之密告曹丕 愈恶之教曹植出城 大怒替曹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三、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1.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插叙的顺序。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以杨修“身死因才误”做为行文线索。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
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学生各抒己见)
1 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师: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 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 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曹操——阴险狡诈;杨修——恃才放旷。总结归纳: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二、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
(要求: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2、品析关键词;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
杨修 曹操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轻率大意刚愎自用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老谋深算?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照片(打出二人图象)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经过研讨写个小报告。
三、 课外拓展,为曹操、杨修各进一言,辨证看待历史人物
1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同学们心中的曹操是个什麽样的呢?学生讲有关肯定曹操的故事:如他知人善用,他爱惜老百姓的麦田,他胸有大志等。(可背诵已经学过的《龟虽寿》《观沧海》等。)教师总结: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2 那么,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 、结束语
最后,请大家欣赏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让咱们在悠扬的歌声中回忆那虽已逝去,但永留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吧。
六、作业:试为曹操写“人物评论”。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会认15个生字。
2能力: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3情感: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会认15个生字。学习默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1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2有个小女孩,板书:卡罗尔;非常喜欢小猫,板书小猫;他们之间会有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板书:和她的。学生齐读课题。
3今天老师给大家上一节自习课,我们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们自己学习8、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也就是说自己默读学习。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法指导:默读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2默读标注:标出自然段。标出生字、新词。
3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去拼音读,不认识的`字可向周围的同学请教。
(3)交流自己画出的美词。
(4)教学多音字:
dāi待在iān黑白相间
待{间{
dài等待iàn中间、心间、房间
三朗读感悟。
1再次默读:思考:你认为哪些地方有趣?画出来。
交流:学生畅所欲言
2你能对课文提出哪些问题考考同学们?小组合作,提几个认为比较关键、有意义的问题。
3小组派代表上来考学生:例如:我们组的问题是“卡罗尔的小猫是从哪来的?”请你们回答!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所得
4卡罗尔和小猫的关系好吗?怎么好?再读读课文。
四小结:
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植物,植物就会给我们创造绿色的生命;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他人,他人就会真诚地关爱我们。
试着写写以关爱为主体的公益广告词
五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8*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送来小猫——送走小猫——只也没有了——跑出来
高兴 伤心 流泪 高兴
5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 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
3、 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步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导入
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解读诗歌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1) 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什么样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
5)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6)诗中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
明确:1)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
2)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抒情诗、赠答诗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当堂背诵
赤壁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风云际会之所。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纠错再读
3、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背诵
课堂抽背
过零丁洋
(一)导入
零丁本义孤独、孑孓,做为失败者的文天祥在过这零丁洋之时难免心情抑郁愤懑,但我们在他的诗歌中找不到落魄者的哀鸣,失意中的悲叹,相反的我们看到的是,坚强者的斩钉截铁的信念。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三)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四)背诵
五分钟当堂成诵,抽查
水调歌头
(一) 导入
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
欣赏板块一——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二) 朗读
1、 学生试读
2、 老师示读
3、 学生再朗读
4、 课文注音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
(三)解题。
1、 欣赏
欣赏板块二——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2、课堂提问
1)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
2)词牌名和序言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主题?
明确:1)、词牌名是同一类型或主题的词的固定的名称,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2)、“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团圆。
(四)品读
师生共同讲读
1、上片:1)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变化?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1)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和困惑心态——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
3)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2、下片:1)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2)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五)背诵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导入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旅途中所写的。潼关自古兵家必争,张养浩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本质,极大地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解题:
自读赏析板块,说说散曲的特点。
欣赏板块三——散曲的特点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的语言以俗为美。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与诗、词大异其趣。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欣赏板块四——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三)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
(四)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作者取了两个怎样的意象?
3)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明确:1)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2)“如聚”的峰峦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的河水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
己之私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4)自由解答
拓展欣赏
1、欣赏板快五——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什么异同?
2、欣赏板快六——酹江月(文天祥)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说说这首词和《赤壁》有什么相同之处?
3、欣赏板快七——山坡羊 北邙山怀古(张养浩)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不臣,也唤不应。
说说这首散曲是怎样体现曲的特点的?
语文教案 篇6
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渐缩小语言环境,使字词不断重复再现。
从题目入手,质疑激趣,产生阅读期待。
用多种方式来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自主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三、布置作业。
将学生引入诗境
《安徒生公园》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坐落在奥登赛的安徒生公园的情况,向人们介绍了童话之外的相关知识。内容的安排,意在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之后,搜集资料,进一步全面了解安徒生,认识安徒生。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阅读,搜集整理材料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安徒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查找资料使学生深入了解安徒生这个人。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找的资料,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里几篇安徒生童话大师的作品,我们都由衷的敬仰他,他为世界人民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为了纪念他,人们在他的故乡欧登塞,建了一个美丽的公园《安徒生公园》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小公园到底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30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白桦”、“毛茸茸”、“铜雕”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疏疏落落”、“幻想”、“描绘”、“请悠”、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三、品读文本,感悟文本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
A:你认为欧登塞美吗?从文中的语句中找出来?
(引导学生用美的感情读出来)
B:小公园里有那些事物与安徒生有联系?从文中的语句去找,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C:读完文本的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学生交流。
4.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所蕴涵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又了解了安徒生作品之外的很多知识,有关这位大师的资料很多,出示安徒生的剪纸《丰富人生》的画面。引导学生根据每幅剪纸画面,进行童话想象或命题。最后谈谈写一写《我心中的安徒生》。
回家以后给父母讲一讲安徒生的故事。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安徒生公园:古老美丽
清悠的小河、红叶的丹枫、疏疏落落的白桦、长条拂水的垂柳、
洁白的天鹅,马头鱼身的铜雕,
构成童话世界、竖立一座安徒生铜像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写上中下结构的生字,借助拼音,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调查能力和计划能力,提高学生写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从小掌握正确的书写规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
学习填写小调查、小计划的表格。
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语文活动》中,我们学习了写在左中右结构的字,很多小朋友写得非常漂亮,今天,我们学习写上中下结构的字,看看谁是“小小书法家”。
(二)万花筒:练习上中下结构的字。
1、生字卡片出示“意、害”两个字,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结构。
2、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一个字练习书写。
3、小组讨论交流监察院的书写顺序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书写时要先上再中最后下,注意安排好三部分的比例关系。比如:“意”在占格上,上中下一样多,但注意强调卧钩的写法。而“害”字中间的“丰”要占得宽些。
4、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好另一个字。
5、学生练习自己收集到的上中下结构的`字。
6、小组汇报交流,师生相互评议,选出“小小书法家”。
(三)百宝箱:读读背背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课件出示古诗)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课件,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正。
4、举行朗读邀请赛。,表演赛。
5、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诗歌。
6、课后你还积累了哪些古诗?请学生背一背。(对积累得多的进行鼓励,表扬)
(四)大舞台:我能帮他做什么。
1、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你们能将这种表现带到“大舞台”上吗?
播放课件,揭示活动的内容,理解什么样的人需要帮助。(有困难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缺陷的人)
2、学生观看录像,看看小女孩调查的事件。(出示课件:小女孩的调查和计划表)学生分组,仔细阅读,想想这个小女孩的计划对自己有哪些启发。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在我们的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教师相机鼓励学生要多多观察,乐于助人。
4、小组合作,共同填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5、学生分组汇报自己的调查计划表格,师生评议。
(五)总结谈话,结束新课。
同学们,通过过次语文活动,我们不仅学会了书写上中下结构的字,会读会背古诗,还学会了怎样填写调查、计划表并按照计划去付诸行动,我们的收获真不少。希望同学们今后能更积极地参加语文活动,获得更多的知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7
语文教案03-07
语文教案03-07
语文教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