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常用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 笼罩 薄雾 犹如 霎时 余波 恢复 涨高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相机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朗读感悟、发展语言
1、你们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
钱塘江大潮录像
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2、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呢?
3、自由练读三、四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喜欢的理由或者你的感受,好吗?
(学生练读。)
4、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依次出现课件内容:
⑴ 出示课件内容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①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谁来学学看?
(指名学,齐学。)
板书:
闷雷滚动
② 作者用“闷雷滚动”形容潮水的声音,真是太形象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⑵ 出示课件内容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①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东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是怎样沸腾的呢?我们一起来表演看看。
(学生用欢呼、尖叫等各种声音来表示。)
板书:
一条白线
② 这就是沸腾,课文中还有一个词语能形容这种场面,能找到吗?
(人声鼎沸。)
③ 能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齐读。
⑶ 出示课件内容三: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板书:
横贯江面
② 读出这种感觉来。
(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⑷ 出示课件内容四: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条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① 你从这句话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板书:
白色城墙
② 分男女比赛读。
⑸ 出示课件内容五: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 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
板书: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喜欢这句话的举手。老师也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要读好它还真不容易,下面我们大家再准备准备,待会来比比赛,看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③ 指名读,评价鼓励。
④ 能让我也试试吗?
教师读。
⑤ 该你们了,喜欢这句的一起来,让我也为你们喝彩!
(学生有感情的齐读。配乐朗读。)
⑹ 出示课件内容六:
① 我们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的句子合起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一下大潮的宏伟气势,好吗?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齐读。
② 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5、作者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远──近)
快速默读3、4自然段的内容,找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6、练习背诵:
⑴ 这么优美的词句,这么精彩的段落,你们愿意将它背下来吗?
⑵ 你可以根据板书背诵,也可以根据这些表示描写顺序的提示语来背诵,老师还可以提供录像帮助你背诵……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⑶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根据录像背诵。
7、提示语练习背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 )。顿时( )。过了一会儿,( )。那条白线( )。再近些,( )。浪头越来越近,( );那声音( )。
四、积累词语
1、从学过的3、4自然段中找出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学生汇报。
3、课件出示词语: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
白色战马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飞奔而来 白色城墙
(学生带读或齐读。)
4、词语运用:
⑴ 大家找得非常准,读得也很好,那么是否会用呢?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图上的内容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图片。
⑵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句式说话。
五、拓展作业(作业任选)
1、把潮来时的景象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资料、图片,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3、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思考人们为什么选择八月十八日这一天来观潮?
(能完成第一题,可以得三颗星星,完成第一二题,可以得四颗星星;完成第一二三题,可以得五颗星星。)
〖板书设计
潮来前
闷雷滚动
远 一条白线
观潮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潮来后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教学重点:
品味背诵诗句,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教学难点:
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习《独坐敬亭山》,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画面。2.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人称‘游仙’;他还喜欢喝酒,人称‘酒仙’;他最喜欢的是写诗,流传至今的诗作将近千首,人称‘诗仙’。他是谁呢?”(学生:李白)
2李白一生诗作无数,你会背诵哪些呢?
随着学生的背诵,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李白。如:《赠汪伦》写的是有情有义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浪漫悠闲的??3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自幼敏悟好学,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一生负志漫游,吟诗四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主要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教学分析:读文贵入境,入境始与亲。本课的导入,从作者入手,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初识“孤独”
1读题,解题。
(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由来。)
(2)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呢?(感受“独坐”,指导读出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齐读。
(4)质疑。
教师: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教学分析:这首古诗的题眼就是“独”。所以,学习这首古诗,应紧紧抓住“独”字,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本环节,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让学生用“独”组词,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继而利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读熟,进而质疑,激发阅读期待。)
三、走进“孤独”
1找:诗句里描写李白一个人看敬亭山的场景,哪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
2交流: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抓“飞尽”“独去”,体会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天空不见一朵白云??此时的孤独、死寂??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此时在李白的眼里有什么?(敬亭山)
3体会孤独。
(1)学生齐读前两句。
教师:在自然界中,鸟飞云走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这时候在李白眼里却越发让他感到孤独了呢?学生交流。
(2)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学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
4配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写话练习:
(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2)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
学生写,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
(教学分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此时进行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触摸到李白那孤寂的心灵。)
四、拓展补充
出示《秋浦歌》。
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这首诗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学生读。齐读,指名读。
2交流。
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孤独,哀愁??)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哪些人会想着他?
教师小结: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再次吟诵《独坐敬亭山》。
(教学分析:《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为课文的动画片配音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现在老师就来弹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的琴一起唱,好吗?(教师电子琴弹奏歌曲〈小松树〉)刚才我们唱的歌的名字是什么
?对,是〈小松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就与小松树有关系,课题就是〈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
2、检查学生自由朗读情况。指名读——指名评价
3、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
三、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配乐默读课文。要求:看看文中共有几个角色。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随机将“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3、“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他们的位置分别在哪儿?(指导学生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4、学生再大声朗读课文,看看自己喜欢这三个角色中的哪一个。
5、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喜欢小松树的同学读小松树的话,喜欢风伯伯的同学读风伯伯的话,全体同学和老师都读旁白的话)
6、在集体分角色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并且做到声情并茂。同时师生共同解决“惭愧”一词的含义。(在朗读第三段话的时候,指导学生表演这段话)
四、配音朗读、再次激趣
1、全体通读课文。
2、让学生观看〈小松树和大松树〉动画片,仔细观察,然后给动画片配音。
五、发散思维、升华情感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为什么会惭愧的低下了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大松树又会对小松树说些什么呢?
2、教师送给学生一句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学生和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会运用鲸、猪、腭、哺、滤、肚、肺、矮、判、胎“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弄明白鲸为什么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学法指导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预习提纲
二导入新课
你们见过鲸吗?想了解鲸有哪些特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鲸的课文。
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听写10个生字。
积累“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3.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一)、比一比,再组词。
捕( ) 叛( ) 矮( ) 滤( )
哺( ) 判( ) 短( ) 虑( )
肺( ) 隔( ) 状( ) 行( )
市( ) 融( ) 壮( ) 形( )
( 二)、我会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必须 必需
1.鲸隔一定的时间( )呼吸一次。
2.杏仁、榛子、橡栗是松鼠日常( )的食物。
判断 判别
1.有经验的人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 )鲸的种类和大小。
2.你能( )这头幼鲸是须鲸还是齿鲸吗?
(三)、我会查字典。
“判”,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判”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⑴ 分辨,断定;⑵分开 ;⑶ 判决,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决定。在“判别是非”中选第( )种解释,在“判案”中选第( )种解释,在“判若两人”中选第( )种解释。
(四)、读一读。
《鲸》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 学生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
1.默读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鲸很大?
第一句:“…其实还有比象大…”(作比较)
第二、三句:“…十六万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列举数字)(举例子)
第四句:“人站在它嘴里……”(假设)
2.鲸是怎样进化的?鲸分为哪两类?
3.默读4—6自然段,填表
习性
特点
说明方法
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4.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
二、展示学习成果,交流成果。
1.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鲸很大?
2.鲸是怎样进化的?鲸分为哪两类?
3.读4—6自然段,填表。
4.展示自己的习作《鲸的自述》
三、质疑探究
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试
1、听写词语
——————————————————————————
2、读下面的句子,看是用哪种方法说明的。
(1)最大的鲸约有三十二万斤重,最小的也有四五斤重。( )
(2)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
(3)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
(4).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
3、填空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鲸非常__,是__,有__类以及它的__,使用了__、__、__和__四种说明方法。
3、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
———————————————————————————————————————
板书设计:
26.鲸
形体特点--- -- 大
进化过程------ 海洋
须鲸 没有牙齿
种类{
齿鲸 有牙齿 生物进化 优胜劣汰
进食方式
呼吸用肺
生活习性 睡觉特殊
生长迅速
教学反思:
打破了“串讲串问”、繁琐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格局,顺应了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基本规律,展示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色,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了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探究,在读中创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更多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复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在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时,我们又常常发现这些英雄的身边总有贤臣相随。同学们能从历史长廊中举出一些贤臣的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可适当补充,并引出赵普并简介。)
二、检查预习,了解赵普:
1、走近赵普——学生简介赵普情况。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秘史,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2、加点字注音
阖户启箧处决既薨
发箧龌龊奏牍
3、加点词解释
少习吏事寡学术发箧视之
龌龊明日颜色深沉有岸谷
三、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或指名朗读(朗读水平高的学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
3、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语句意思。要求:小组内全文翻译,其他成员帮助纠错;不理解的.字词、语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书上标记出来,举手质疑。教师引导解疑。
4、词句理解检测教师对一字多义,词类活用等重点词语加以提醒;对特殊句式,如:①、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②、读之竟日。(倒装句)等句子的翻译可予以指导。
(注:教师在这一环节可将文言文翻译的常识渗透给学生,如保留法、补充法、调整语序法,并突出词类活用、古今异意、一词多义的字。)
四、作业
1、预习课文,解读赵普形象
第二课时
初备
复备
一、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齐读课文。
2、思考并小组讨论: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件事,并说说从中可以看出赵普的哪些性格特点?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②、本文刻画人物语言简洁,且善用细节描写,请举例说明。
板书
刻苦读书(读书)--勤奋好学:“晚年手不释卷”;
“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奏荐人才(荐官)——冷静沉着:“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意志坚定:一奏、二奏、三奏、四奏,“复奏如初”
以天下为己任
二、调动积累,拓展延伸:
1、赵普晚年读书“手不释卷”刻苦读书,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两到三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
例如:学而不厌韦编三绝凿壁偷光
2、“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分别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吗?学习了课文,你认为为官者应具备怎样的才能?(学生交流)
三、课堂总结,勉励学生:
侧重鼓励学生胸怀天下,努力学习。(这是学生读完全篇最大的启发)
四、布置作业,理解运用: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课外多收集赵普的有关资料,以《我心中的赵普》为题,写一篇200字以上的短文;
3、完成相关练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
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 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 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 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 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语文教案-说“木叶”。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高效教案04-21
语文教案[精选]10-30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