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本文的生字词较多,语句拗口,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要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法学法】
运用板块式教学:五读、五说——全课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构成。
课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登山活动。指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徐霞客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初读课文。
1.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徐霞客,教师补充。
徐霞客,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生活于明末官僚政治极其腐败、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为人清廉刚正。不愿在污浊的官场中生活,因而毅然抛开功名利禄,以在祖国壮丽的山川中寻幽揽胜为毕生乐事。他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同时还以日记的形式,把各地的地质、水源、物产、民情及山川景胜都一一详记下来。
《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行勘察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在地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被作为文学珍品流传于世,清代人推崇“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发现。
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
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
4.发现沿用至今的词。
5.发现一词多义现象。
6.发现词类活用现象。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译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
2.学生自读白译。
3.翻译接龙(按号数一人译一句)。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语调的轻重。
2.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要求学生发言。
(1)略写登山的`时间和天气。
(2)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
(3)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4)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3.学生根据第2第3段说说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景物。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在山顶上看见北山“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看见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两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是相互连接的。
4.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向游客介绍恒山。
(二)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品句子。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景。
2.请学生用“……描写得好,写出了……”这个句式写出自己对某些词句的感受。
如:“风翳净尽,澄碧如洗”这个句子描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那天的天气是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又如:“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的艰辛,表现徐霞客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
(三)第五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感受。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2.学生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可以是读了《游恒山记》的感受,也可以说自己登山的感受。)
3.学生发言,师生相互评点。
4.课堂小结:《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文章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同时,在写景之中寄托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做一张《游恒山记》的读书摘录卡。
内容:1.作者简介
2.词语积累
参考资料
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游恒山记〉一文以游踪为线索,一步一景,描写生动,是一篇不可不读的游记美文。
思路条理化。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详略得当化。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观察细致化。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景物形象化。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语文教案 篇2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承接,接着
(2)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穷回溪(走到尽头)/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始指异之(以……为异)
(3)形容词用作名词。自远而至(远处)
(4)数词用作形容词。四望如一(相同)
(5)名词用作动词。外与天际(连接)/卧而梦(做梦)/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名词用作状语。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四望如一(向四面)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修饰。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连词,表承接。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
(3)连词,表转折。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
2.之
(1)助词,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代词,它。始指异之(指西山)/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为
(1)介词,为了。故为之文以志
(2)动词,成为。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综合学习一里的一篇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0个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
3、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意识。
3、调动学生欣赏语言美,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1、领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准备:
1、做“摘果子”游戏用的大树贴图与写有拼音字母的水果图片。
2、做“找朋友”游戏用的生字和拼音卡片。
3、给课文画插图用的图画纸和彩色笔。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方式进行汉语拼音的.复习
做“摘果子”游戏,复习汉语拼音。
(设计意图:把本节课认识新汉字所涉及到的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用复习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同时变枯燥的复习为游戏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情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1、汉字国王的礼物
[课件:汉字国王]
—这是谁?来,大家跟他打个招呼!
[课件汉字国王]Hello,大家好!欢迎大家到我的王国里继续作客。来,请看我为大家准备的礼物。
[课件播放]请欣赏配乐诗歌朗诵《山青青》。课件继续播放,音画同步,画面随诗歌的内容切换。
(意图:通过激情朗读、美丽画面和音乐渲染的集合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参与到学习中来,将学生带入课堂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中,对课文有初步的整体感知。)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解决课文中生字的字音
(1)用拼读的方式自渎课文。
(2)指名读。
(3)教师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解决课文中生字的字音,并在自渎中无意识识记生字,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3、再读课文,深入领会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1)播放音乐《春野》,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师的描述中,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情感引领
—我们能生活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好不好?可是,有些人只顾自己享受,到处乱扔垃圾,随便往河里倒污水,让宠物大小便,随地吐痰,这样做,我们还能生活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吗?那大家能为保护我们美的家园做出什么力量呢?
(3)和着音乐,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4、展开想象,给课文配插图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画纸和彩色笔,展开想象,给课文画插图,与此同时,老师也在黑板上画插图。
(2)实物展示个别学生的作品。
(3)观察老师画的插图,相机出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感悟不用讲,就能理解字义的生字。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活泼、好动、以直观形象记忆为主),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用画笔画出来,这样既提供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又给每个孩子留出表现自己独立个性的天地,同时,又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创造一个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三、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教师引领
1、再读课文,圈出新的汉字朋友,认识本课的生字。
2、师生合作,结合刚才老师画的插图,将本课认读的生字在黑板上呈现出来。
—谁来说说你新认识的汉字朋友?
—我们一起叫出这些新汉字朋友的名字!
3、在词语中识记生字。出示词语卡片:青山、绿水、小鸟、鸣叫、一声声、大树、花草、笑盈盈、春雨、绿蒙蒙,学生认读。
4、游戏:找“朋友”,巩固生字的认读。
(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汉字,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课堂总结
大家一起试着把《山青青》背一背,有没有信心?
五、结束语:
现在,我们该和汉字国王道别了。[课件呈现汉字国王:]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真棒!欢迎你们继续到我的王国里来作客,下次见,bye-bye!
(意图:给学生的表现做个评价,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
2、文章使用到的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理解作者将人类和动物界通过音乐的认同,表现出的生态观、生命观和社会观(只讨论,不要求掌握)
【教学重点】
1、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
2、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一、导入:
1、教师导入语:对于音乐,大家一定并不陌生,通常人们把音乐分成了若干个类型,比如:通俗、流行、民族、古典等等,人们对于各种音乐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各有所好,那么自然界也有音乐吗,如果有的话,是怎样的音乐呢,是否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根本不同呢,本文为我们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关注:
2、介绍作者:托马斯·刘易斯
指读课文68页下的注释,并补充:作者是一个具有先进的生态观、生命观和社会观,而又无比痴迷音乐(巴赫的协奏曲)的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二、解析课文:
1、速读课文,提问:本文使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哪些,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举例子和作比较
1)举例子:
第三~四段:白蚁,在蚁穴中用头部敲击地面,发出打击乐式的声音,有着高度的组织规律,“就像定音鼓的谱号”,用以说明:
“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他信号之下”;
第六段:蝙蝠,尽管发出的许多声音是为了捕获昆虫的需要,但是某些声音还是毫无功利目的,而只是为了彼此交流或休息时的娱乐的;
第七~八段:众多动物的身体的各个器官和部位,脚爪、头部、腹部、牙齿、口唇、胸脯、骨节、咽喉等,被用来发声,构成一个不甘寂寞的音响世界。
第九~十段:鸟类的歌声,说明:
动物在许多事务性的声音(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之外,还会发出“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音乐”。
第12、13段:举了成群的蟋蟀或蚯蚓、结队的鲸鱼和海鸟的合奏曲、交响乐的例子,说明作者为大自然的雄浑天籁所感染,并让读者也相信:这些曲调式真正的音乐。
2)作比较:
第五~六段:把生物的声音与人类作了类比:外星人,也许会把人类发出的高尔夫球的卡塔声理解为“警告的呼唤”、“求偶的信号”、“领土占有的宣言”等,显然是牵强可笑的,同理,人类也不能把动物发出的某种声音解释为如上的具体意义,第六段举了蝙蝠的例子补充说明这个道理。
第11段:将生物的音乐于人类的音乐做类比。作者认为:原始人的创作歌曲与洞穴岩画一样,唱歌同说话一样,都是一种生物体本能需要。由此可以类推:
动物发出的声音中,也必然有超功利性的、纯粹娱乐或审美的.音乐。
第14段:又一次用外星人听人类音乐的误会来类比说明:音乐并不具备某种特定意义。
2、由以上对说明方法的分析,我们参考课后练习一的第1题,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讨论后明确:“这个世界的音乐”在本文中是指动物们发出的美妙动听的声音,它们有节奏、有规律,有的如小夜曲般悠扬婉转,有的如交响乐般气势磅礴,在作者看来,这些声音之所以可以称之为音乐,是因为它们根人类的音乐一样,并不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即不是为了传达特定的、实际的信息。
3.根据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一的第2题理解作者的生命观、生态观和社会观。
讨论后明确:依据作者的观点,音乐并不负载某种特定信息,人类创作音乐,是出于某种生物性本能,是因为人作为一种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从热力学的角度来说,象其它动物一样,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影响,又将太阳能在地球上辐射开去,势必要把物质重新安排成对称形式、使之违反几率,反抗熵的增加,从而出现一种偶然的有序状态(文见课文最后一段)。
三、小结课文:
作者通过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通俗幽默的笔调,用音乐把人类和自然界的其它动物等同起来,揭示了音乐得本质特征,虽是一家之言,但表达了先进的生命观、生态观和社会观,在科学和经济繁荣的社会里,对于存在傲慢与麻木、自私和短视,面临拥挤和污染的人类社会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板书设计:
这个世界的音乐(课名)
人 类 举例子
音乐(美妙动听、超功利、有节奏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亩、拇、舀、簇、珊、瑚”等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欣赏五彩池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体会五彩池的特点。
3、学习××××××××××。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色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五彩池水的“奇异”之处。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有关五彩池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五彩池。
二、谈话激趣,据题质疑。
1、你去过哪些神奇的地方?为什么说这些地方很神奇?这节课,我们又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到四川西部藏龙山欣赏神奇而美丽的'五彩池。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后据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教师指导。
四、再读课文,重点探究。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的。
2、抓住重点句段,理解五彩池的特点。
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中做记号,找出描写五彩池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一)提出突破口,重点分析第二自然段,自读讨论:
1、这段共有几句,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写具体的?讨论,归纳。
3、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五彩池景象的奇异。
(二)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五彩池的形状,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五彩池的什么呢?
2、默读,找出五彩池的颜色有些什么特点?
3、分小组讨论这节怎么把五彩池的特点写具体的?
4、造成五彩池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的原因是什么?
5、有感情朗读三、四自然段,感受五彩池的神奇与美丽。
(三)学习一、三自然段
1、自读一、三自然段,分别说一说段意。
2、说一说开头与结尾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五、总结全文
学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后,你有什么感想?
六、拓展练习
为五彩池写广告词,或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五彩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设想】
我们希望人生能够一帆风顺,但谁都不能保证这一切,现实可以残酷地粉碎我们的良愿,就像鲁滨孙离奇的人生意外。鲁滨孙他满可以无限悲伤,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但他却无比坚强地鼓舞自己,以顽强的意志力和超凡的创造力,演绎了生存的神话。鲁滨孙的生存经历是我们学习的最好素材。基于此,概括与复述故事梗概、感受鲁滨孙近乎绝望中的求生欲望、探询鲁滨孙在逆境中心境不断坚强的过程、体味鲁滨孙独特的自我激励之法、感悟鲁滨孙战胜困难的可贵精神、学习应对灾难等,都不失为好的教学角度。
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战胜困难,超越自我,这是本文的精髓。设计A着重于鲁滨孙战胜困难的心理过程的分析,学习其战胜困难的精神。设计B着重从生存需要的最低条件的角度出发,剖析鲁滨孙战胜困难的心态,教给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资料平台”中特别选编了三篇文章,第一篇中的人物面临死亡和良知的两难抉择,内容侧重于对生存困境时刻人的良知的拷问;第二篇中霍金面临的则是来自于自身的困境,实现“我”的心灵内部的伟大历险,是对自我的伟大超越,其意义同样等同于对心灵之外的自然的超越;第三篇人物的探险行动中弥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民族豪情,对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是一种很好的熏染,希望三篇文章能够从上述两种设计之外,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的构建起到填补作用。
【教学设计A】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鲁滨孙面临的主要困难。
2、分析心理描写,体会鲁滨孙心态变化的过程,感受鲁滨孙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
3、感受野外生存对人的能力的挑战。
课前准备: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收集有关野外生存常识的资料。
教学步骤:
导入:请同学自己介绍《鲁滨孙漂流记》。
我们现在安坐教室,条件舒适,心情轻松愉快。可是,假如我们像鲁滨孙一样,不幸流落到了荒无人烟的海岛,情形会怎样呢?
一、整体阅读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句,说一说鲁滨孙初到荒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请归纳出来。
(明确:物质生存需要方面的困难和精神上生存的勇气。)
二、片段品读体味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AB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面对诸多困难,鲁滨孙经过了深沉而复杂的思考。请以下列问题为导引,再确定需要重点品读(静心默读)有关片段,以理解下列问题:
1、鲁滨孙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思考的侧重点是否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侧重点不一样,分别侧重思考:要不要活下去;怎么活下去;怎样安心地活下去。分别涉及生存信念、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等问题,按他当时需求的急缓程度依次出现,体现了人类进化的几个主要阶段,从中可以看出人类前进发展的影子。)
2、鲁滨孙能够活下去,他是怎么为自己找理由的?找了哪些理由?他的思考方法有什么特点?(明确:采用对比列举好处和坏处的方法来劝慰自己,看到生活的积极面,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与同伴的命运和最糟糕的情形作对比来找理由,理由略。思考的方法充满着理性和辨证的特点:能冷静地用理智同情感作斗争;能用“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来对比思考。)
3、鲁滨孙为什么一定要计算时间、写日记、保存几本书本?你觉得有必要吗?(明确:有必要。这也是他充实自己的心灵,保持一个文明人的高级趣味,不至于沦落为低等的求生者的`智慧之处。)
4、你觉得鲁滨孙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明确:敢于直面困难,坚忍不拔,积极进取,勤勉务实,善于创造,热爱生命,战胜困难的经验)
三、野外生存探究
整体讨论: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AB
2、假如你知道了鲁滨孙的处境,你还能为他提供哪些远距离的生存指导?运用上你课前所收集的资料。
四、拷问自己
假如你也像鲁滨孙一样身陷荒岛,你有这个能力和勇气,会像他一样活下去吗?问问自己,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里话。(课外完成)
【教学设计B】
教学目标:
1、体会鲁滨孙在危难处境中调整心态的方法,感受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悟生活的心态比生活的条件重要、精神的生存比物质的生存重要的道理。
教学步骤:
导入:鲁滨孙从小就渴望冒险、流浪的生活。流落荒岛之后,鲁滨逊面对绝境,很快就克服了消极情绪,不畏惧,不颓丧,进行了一场征服大自然的斗争,更进行了一场征服自我的斗争。在荒岛上的28年间,他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尤其是心理上的煎熬。那么他是靠什么走过这28年的呢?
一、整体阅读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完成:
1、用一话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AB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本文在描写鲁滨孙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二、重点精读体验
精读关于鲁滨孙心理描写的部分,思考探究:
1、从文章的首尾来看,鲁滨孙的心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如果他的心态不发生这样的变化,你觉得鲁滨孙能在荒岛上生存下去吗?(明确:即使他吃住不愁,最终也会因为精神的空虚和寂寥而死)
4、如果换了其他任何一个人,也许就没有了鲁滨孙这样的生存神话了。那么,你认为:鲁滨孙能够活下去,最重要的是靠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一句什么样的结论?(明确:靠的是心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说明积极的心态是维系生命的首要支柱,生活的心态比生活的条件重要,精神的生存比物质的生存重要。)
三、拓展应用
1、当下,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可自杀等轻生的事件仍然屡见报端。假如鲁滨孙知道了这些,他会作何感想?你能走进鲁滨孙的内心世界,揣摩出他的真实想法吗?试试看,组内谈一谈,请使用第一人称。
2、有的同学感慨现在早出晚归,学习负担繁重,生活枯燥,爸妈唠叨,知心朋友缺少,不太满意目前的状况。你对你目前的学习和生活满意吗?想一想,谈一谈,和鲁滨孙比一比,和同学坦诚交流交流。
3、用一句精练的话说出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
四、作业布置
找一些面对困难、激励人奋进的格言,做成贺卡送给你的朋友或者自己。
【资料平台】
1、(丹麦)哈夫·B·卡威《浮冰上的两者》。
2、《斯蒂芬·霍金——划时代的英雄》。
3、郭正刚《漂流长江第一人》。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 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猫是十分平凡的动物,但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的笔下,它如同一个既淘气又可爱的孩子。他笔下的母鸡又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齐读。)
2、你对母鸡的印象如何?(指名回答)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又是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读课文时注意读准生字新词,有困难的词语多读几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后检查生字新词。
出示新词:如怨如诉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
师: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谁愿意来挑战一下?(指名读)还有谁想来试试?(指名读)随机正音,理解词语。重点:如怨如诉、欺侮、凄惨。(评价:嗯,掌握得不错!)
三、把握整体结构,深入领会课文
(一)感知母鸡特点,明白讨厌原因。
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如何?(指名回答)(一开始讨厌,后来不敢讨厌)根据回答板书:讨厌不敢讨厌
1、作者讨厌母鸡,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这部分内容?(1—3)请你默读课文的1-3段,找一找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2、读后交流:找到了吗?把你找到的读一读。
第一小节:抓住“没完没了,没什么理由,细声细气,颤颤巍巍,如怨如诉”这些词语来体会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对母鸡的讨厌表现出来吗?试一试。(随机指导朗读)
师:作者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母鸡?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板书:无病呻吟)
第二小节:抓住“不反抗,欺侮,趁其不备,狠狠”这些词语来体会。随机指导朗读,这会你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只母鸡?你讨厌它吗?试着读一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欺软怕硬)
第三小节:抓住“差不多,恨不能,就是……也……”来体会,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用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爱炫耀,表达了自己讨厌母鸡的情绪。你能把这种讨厌的情绪表达出来吗?随机指导朗读。作者讨厌母鸡,还因为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炫耀)
(二)体会作者对母鸡尊敬之情。
1、过渡:正因为这只母鸡无病呻吟、欺软怕硬、爱炫耀,所以作者对它心生讨厌。让人如此讨厌的母鸡,等到它有了鸡雏之后,作者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它了?
2、课文中有一段话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了,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指名说。(第9段)
出示第9段: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齐读第9段。读后思考:作者用哪些词来评价母鸡?把这些词语圈出来,读一读。(交流后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小结:是啊!这是一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
4、请你从课文5至8自然段中,重点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细细地品读,找一找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母鸡的这些特点?待会儿咱们一起交流。
5、指名学生交流:你选择了哪个自然段?你找到了哪些词语?从这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是呀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就必定是一位英雄。”所以——学生接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7、老舍先生不敢再讨厌母鸡的背后,正是对这只鸡母亲的敬重。因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四、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学会感恩。
是啊,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永远不会枯竭,它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1、在平时的生活中,妈妈是怎么关心、照顾你的'?你又是如何报答妈妈的?
小结:这就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动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同学们,其实你们的母亲也都是英雄。让我们全体起立,怀着敬意一起读读这一段话吧!齐读第9段。
应山小学 赵文燕
课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我感觉很成功。
(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篇课文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作者讨厌母鸡,二是作者不感再讨厌母鸡了。课文脉络十分清晰。让学生紧紧围绕课文中的这两句话,自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如在感受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特点时,学生找到“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的身边来。”感受到母鸡的负责。“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他自己却消瘦了许多。”感受到母鸡对鸡雏的关心。“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他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感受到母鸡很勇敢……这样的学习,谁能说学生不是在进行自主学习?
(二)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母爱教育。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发现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大胆想象的能力。
2.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鼓励孩子的发明创新。
4.培养学生借图画看懂故事,并能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5.能根据情境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自己设计的桥(图或实物),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区别形近字、同音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进行朗读训练。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自己大声地朗读韵文,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如:“千”和“口”合起来是“舌”;
“舌”和“甘”合起来是“甜”;
“土”和“里”合起来是“埋”;
… …
3.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汉字的`部件在桌上摆一摆。
4.交流所摆生字:舌、甜、埋、棉、闪、闯、闷、拿、掰、跌。
5.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识记生字:甘、埋、闯、掰、跌。
日积月累:
1.我会填。
①.(出示字卡)学生认读并说说每组字的异同点(音、形、义)。
②.选择适当的字填在书上的( )里。
③.集体订正。
④.扩展练习。
坐 座 圆 园 声 生
( )位 公( ) 学( )
请( ) ( )形 ( )病
2.我会读。
①.自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②.小组合作学习,将短文读正确、读流利。
③.指名读,并说说这台机器有什么用处。
④.说说自己读了短文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充分展示对未来桥的设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条理、有序的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事先设计的桥的图画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教师事先设计的桥,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同时伴有介绍)。
2.引出课题:未来的桥。
二.小组交流。
1.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桥。
2.全班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
3.评选自己认为满意的桥并说出自己这样选的理由。
三.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真聪明,设计的桥也各具特色,希望小朋友们能设计出具有特殊用途的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已有的三幅图画,看懂故事的内容。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指导观察图画。
1.认真看图,了解图意。
2.说说图上给出的三幅图上画的各是什么地方?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3.请学生想想:空白的第三幅图缺的是什么?(缺了把球捞上来的方法)
二.讨论捞皮球的方法。
1.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
2.小组讨论:谁的方法能把皮球捞上来?
3.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作为第三幅图的内容画下来。
三.编故事:将四幅图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小结:这一节课老师发现大多数小朋友观察认真仔细,并且爱动脑子。另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遇到困难,只要大家齐心协力 ,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350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一,语文园地八,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9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识字1》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是1个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识本课所介绍的事物,初步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懂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感受秋天景色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臼”笔顺。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田字格黑板。
主要板书:识字一
作业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口头组词、说话。
课外:默写词语、朗读字词。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春天”、“夏天”的归类识字,韵文还记得么?谁来背给同学听。
2.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秋天”的归类识字。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课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一看图上画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自由读课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
出示挂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这是一幅秋天的美景图。我们首先来看看天空中有什么。
2.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早晨起来,我们常常会看到地上落了一层白白的东西,你知道那是什么吗?(秋霜)
3.秋天到了,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棉花、稻子、高粱)
4.果园里,果农们正在做什么?(柿子、苹果)
5.看图引导说话,相机贴出“丰收”,领悟意思。
秋天到了,一望无际的农田里棉花(),稻子(),高粱(),庄稼丰收了。果园里,果树上挂满了()的柿子,()的苹果,水果也丰收了。
四.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五.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并加以指导
1.认读生字,正音。
2.用“霜”、“稻”、“丰”、“收”扩词。
六.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三组词语,第一组词语与秋天的什么有关?第二组词语属于哪一类?第三组呢?
七.指导书写
1.学生看清笔顺,记忆笔顺。
2.重点强化“梁”、“稻”的笔顺。
3.学生描红。
4.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在习字册上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按“梁、稻”的笔顺书空。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秋天到了,什么花开了?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菊花、桂花)
2.体会“飘香”的意思。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以上生字词。
4.指名认读。正音。
5.小结;这些词和什么有关系?
三.指导读韵文。
1.按要求归类读。
2.各种形式练读,读出秋天景色的美好。
四.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看图说话。
五.指导书写,检测效果。
1.先说一说“桂、飘”的笔顺,然后在书上描红。
2.在习字册上练写。
3.认读课后词语。听写词语,检测效果。
教学反思:
为了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本课识字我重在让学生学会“读出画面”。虽然由于孩子的生活积累不够丰富,语言表达得不是特别到位。但画面感还是在孩子的想象加模仿中产生了。“读成电影”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因为要通过朗读让相对静止的画面流动起来,这不仅需要朗读技巧,更需要孩子有生活经历作为背景。但经过此课的教学,我觉得词串识字教学确实要不断训练学生“读出画面,读成电影”,让孩子自己投入进“词串识字”的留白境界中,去想象,去感悟。
《识字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2个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尸”旁。2.知道大街两旁有哪些营业单位,警察叔叔是怎样指挥车辆及行人的,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识字二。
作业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说出汉字的偏旁部首、口头组词、说话。
课外:阅读韵文,默写生字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投影,指导学生看图学字词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
(1).这是什么地方?谁在指挥交通?
(2).马路上有什么?
(3).马路边上有什么?
2.学习生字新词。
语文教案 篇10
园地以三组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用“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的规律来识字。另外,以展示台的形式引导学生懂得从商品包装上或商标上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好习惯。口语交际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让学生就身边的垃圾问题进行交流;二是把想法说说、画画,然后到课外去实践。通过背诵小诗、口语交际,让学生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生活、发现并快乐着。
教学目标
1、会认“字”、“代”等7个生字。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正确地朗读词语、小诗,背诵小诗。
3、与同学交流时,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4、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自觉保护身边的环境卫生。
一、激情导入
(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小朋友,春天真是百花盛开,美不胜收呀!公园里、路旁边到处鸟语花香,让人留恋忘返。你们看,学习园地中也盛开着鲜花,芳香迷人呢!咦,这是我们班领养的园地“月季园”,让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吧!
二、我会认
1、(课件呈现:园地中有许多月季花。)这些花一枝上开两朵,更妙的是他们还藏着小秘密呢!请学生点击花,点出字后读一读,有困难的,其他同学帮。
2、四人小组认字,相互帮助学习。
3、请学生当小老师来领读带拼音的字。
4、去掉拼音读一读,说说怎么记这些字。
5、谁在今天的识字中又有新的发现?(说出“加一加”、“减一减”方法的奖给一朵小红花。)
6、回忆所认识的字,哪些也可以用“加加、减减”的办法记。
三、我会认2
1、(课件呈现:教师领养的桃花园,再特写为一枝上开着四朵花。)这四朵花中也藏着秘密,谁来揭开。
2、请学生点击其中的一朵花,出现一个字,读读,再击一下,大花下开出两朵小花,是构成字的两个部分,再读读。将四朵花中的`四个字都点出。
3、请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4、谁又有新的发现?(得出“合一合”方法的奖给红花。)
5、老师用课件出示几朵小花,小花中的字为:女、马、子、口,请学生将两朵小花合为一朵大花(一个字)。
四、展示台
1、请学生拿出课外收集的商品包装或商标。
2、四人小组认读。
3、说说在课外收集商标时又有什么好的识字方法。
4、布置成展板,学生互动认读。
小朋友,你们的努力使我班的月季园又开放出许多鲜花(看课件),我们今天真是收获不小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小朋友通过课外收集商标识字使我们班的月季园开出了许多鲜花(课件展示)。
二、我会读
1、(课件出示102班的杏花园,门口有个小朋友在喊“买票进园”)102班的同学在卖门票呢,想不想进去看看?
2、点击门票出现“我会读”中的词,哪个小组的同学先会读就先进去。要求:
a、小组内每个同学都会读后举手示意。
b、检查读词时,小组内同学一人读一个,组内同学不得提醒。
3、学生准备,老师巡视。
4、按举手的先后顺序读,其他同学当裁判。
5、请读得又准又快的组介绍自己的经验。
6、学生出题考对方。(如:用词说话、找意思相近的词、找结构相同的词等)对方不知道的我们班同学帮忙。
三、读读背背
1、(课件出示:导游小朋友的诗《小鸟》)他请大家帮忙跟小鸟说说。学生自由读。
2、小组内交流一下,“我”为什么要小鸟轻轻地跳。
3、指名分节朗读。同桌一个读一个配上动作。
4、回放小鸟又跳又叫的画面,请小朋友告诫小鸟。(读背)当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时,让小鸟停下来。
四、练习
1、读读说说:暖和——暖暖和和明白——欢喜——开心——
2、课外收集自己喜爱的小诗读读背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高效教案04-21
语文教案[精选]10-30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