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教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二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二首教案1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着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起了他的吟兴。诞生的一首不朽的诗篇。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的长江两岸,有两座夹江对峙的山峰,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浪从中穿过,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为天门山。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人首先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楚江,即长江。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读着诗句,使人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断”、“开”两字,下笔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描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的神奇和伟大。在诗人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博望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长江别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点,落语看似平常,却真实、准确而生动。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出“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致。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缘何产生“相对出”这样的感觉?那是因为诗人不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而是在“日边来”的“孤舟一片”之上。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也就油然而生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试想: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3、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
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望天门山》中“天门山”“江”“碧水东流”“两岸青山”“孤帆一片”“日边来”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中断”“楚江开”“回”“相对出”“日边来”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体会望天门山的强劲气势。对比朗读。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古诗二首教案2
1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村”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1.认字。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记。“堤”字容易误读,教学时可将“堤—提—题”进行读音辨析;“柳”字的声母是l,学生容易与n混淆,要提醒学生注意“柳—牛”的读音区别。
2.写字。书写时,左右结构的“诗、村、妆、绿”要写得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童、碧、丝、剪”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
阅读理解
朗读是古诗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独特韵味;学生通过自主练读,整体感受古诗的情感。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感受早春之美。
积累运用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记忆古诗。组织学生交流描写春景的古诗,丰富积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莺、拂”等5个生字,会写“诗、村”等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插图引入,激发兴趣
活动1 话题交流
1.美丽的春天悄然来临,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你们都喜欢参加哪些活动?心情怎样?
2.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春游、放风筝、一家人陪奶奶去山上挖野菜;心情愉悦。
活动2 借助插图,理解诗题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说清楚画面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猜测画中人物当时的心情。
2.导入:清朝诗人高鼎目睹了这一画面,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村居》。(板书课题)
3.学生朗读课题,并按自己的想法说说“村居”是什么意思。(“村居”就是在乡村居住。)
4.教师介绍本诗的作者。
课件出示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关放风筝的诗——《村居》。
5.过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就是诗人在乡村居住时看见的。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景象?又是怎样描写看到的景物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操作指导 借助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可以为后续的理解做铺垫,所以在学生观察时要注意引导观察顺序。除了直接从春天这个季节引入新课,还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欣赏描写春天的诗句,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教学中教师可提醒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的方法。
板块二 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活动1 自读古诗,认读生字
1.教师课件继续出示《村居》插图,范读古诗。
2.学生一边观察插图,一边认真倾听。
3.指导学生自读古诗。
(1)圈出生字,读正确。
(2)同桌互读互查。
活动2 检查学习成果
1.指名读,教师正音:“莺”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醉”是平舌音。“堤”读dī,不读tí。
2.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醉:“酉”表示酒,“卒”表示极点、极端。“醉”指喝酒过多,神志不清。
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长长的柳条随风摆动,它们是怎样“拂”着堤岸的?通过想象,感知“拂”的意思。
3.出示放风筝的情境图,将“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分别写在风筝上,指生认读,认读正确,生字对应的风筝就会飞上天空。
4.教师出示“风筝”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纸鸢”即风筝。
活动3 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村居》朗读动漫,学生认真倾听,然后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写的是什么情景?
预设:
(1)我仿佛看到了小草、黄莺、杨柳、儿童、东风、纸鸢……这是春天的景色。
(2)写的是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2.教师指导朗读: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才好听。
3.小声练读,小组交流,划分这首诗的节奏。(“二、二、三”的节奏。)
4.学生练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是否读得正确、读对了节奏。
5.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然后齐声诵读古诗。
操作指导 在学习生字环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足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交流过程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交给学生交流学习收获的方法,设计好学习流程。
板块三 多层朗读,感悟诗情
活动1 抓住代表性事物,感知春天的特点
1.教师出示课堂活动卡。
活动内容
默读古诗,想一想:这首古诗描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在春天里有哪
些特点?
古诗
描写的事物
事物在春天里的特点
《村居》
2.学生默读古诗后完成活动卡内容。
3.小组交流自学收获。
活动2 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前两句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两句诗写了春天里的哪些景物?(小草、黄莺、堤岸、杨柳、春烟。)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课件出示 草长莺飞:指小草吐绿,黄莺飞翔,形容春天的景象。
二月天:农历的二月,大概是公历的三月份左右,这里指早春时节。
拂:掸去,轻轻擦过。
春烟:春天水、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醉:迷醉,陶醉。
3.教师配乐范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想象:
(1)“拂堤”的“杨柳”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做动作理解“拂”。
(2)“醉春烟”是什么样的一种景象?引导学生理解“醉”。(迷醉,陶醉。)
(3)春光明媚,走在河堤上,放眼望去,还能看到什么景象?
4.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学生交流明确:早春二月,小草发芽生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鸣叫。杨柳柔软而细长的枝条轻轻地拂扫着堤岸,仿佛在春天的雾气里醉得直摇晃。
6.指导朗读:这样令人陶醉的画面,该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我们的情感呢?按照七言绝句的节奏来读一读。
活动3 学习后两句诗
1.指导学生理解“散学”是放学的意思,“东风”在这里指的是春风。
2.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或同桌交流,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就回来了,急急忙忙趁着春风正好,放起了风筝。)
3.引导学生想象后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1)借助书上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脸上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2)引导学生由自己放风筝或参加其他活动时的情景想象古诗中孩子们活动的场景。
(3)除了看到一群孩子正趁着春风开心地放风筝,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事物想象画面,如“草、莺、堤、杨柳”,以这些事物为依托展开想象,让画面更加丰富、立体。
4.指导朗读:孩子们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因此写了一首富有意境的诗。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一读吧!读时把自己想象成诗里放纸鸢的孩子,一定会产生共鸣。
5.指导背诵。
活动4 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学习这首古诗的?
2.教师总结归纳:
―→―→―→
操作指导 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材插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孩子们的快乐。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交流自己理解感悟的时间,不要牵着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理解,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会,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板块四 观察指导,练习写字
活动1 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仔细观察写字表中的“诗、村、童”3个字,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2.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一下。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诗:“讠”短提写得小一些,为旁边的“寺”让出空间;右边的“寺”上半部分为“土”,第二横最长,覆盖下面的“寸”。
村: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不要写成捺;右边为“寸”,要注意木字旁的点和“寸”的点要相互避让。
童:上扁、宽,下长。第九笔为横,第十笔为竖。
活动2 临写生字,反馈交流
1.学生注意书写要领,按照正确的笔顺进行描红,再在田字格中各写两遍。要求做到写得正确、美观。书写时要注意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2.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操作指导 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每节语文课要有至少十分钟的写字时间。二年级语文课在写字指导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写字经验,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可以在指导中总结一些写字规律、间架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位置的安排规则,如“诗”的言字旁要写得窄一些,整个字左窄右宽。评价环节不能省略,通过师生评价书写激发学生写好字的热情。
板块五 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小组交流: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除了《村居》,还有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2.课件出示咏春的诗句,学生朗读并摘抄在积累本上。
课件出示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3.布置作业:你在春天最喜欢做什么?用笔画一画,再给家人讲一讲。
操作指导 拓展环节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安排时间,时间紧张可以直接带领学生欣赏诗句,可以配上插图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积累兴趣。可以丰富课外积累形式,制作古诗卡片、古诗小书签、古诗小报等,让学生的积累活动变得丰富而充满趣味。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咏、妆”等6个生字,会写“碧、妆”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咏柳》,并能背诵。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图片激趣
1.(课件播放不同地点的柳树图片)春姑娘已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看——(出示教材第二幅插图,学生欣赏。)
2.学生交流:看到这张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的心情怎样?
预设:
生1:这些柳树真漂亮。
生2: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
生3:我仿佛看到春天来了。
活动2 揭题解题,了解诗人
1.导入:我们喜欢柳树,赞美柳树,这种情感诗人贺知章用一首诗——《咏柳》概括出来了。(板书课题)
2.学生自由朗读课题,齐读课题,交流题目的意思。(歌颂、赞美柳树。)
3.出示贺知章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与诗人相关的资料,或者朗诵自己知道的贺知章写的诗。
课件出示 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操作指导 可以通过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课前布置观察柳树的作业。解题时可以联系学过的《咏鹅》介绍咏物诗的特点。
板块二 朗读古诗,初知大意
活动1 自读古诗,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认读生字。
2.检查读文情况。
(1)指名读,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齐读。
活动2 自学生字
1.小组合作,借助生字卡片,逐一认读“咏、妆、丝、绦、裁、剪”,遇到读不准的字音,请小组同学教一教,并商议识记的好办法。
(1)“咏”指用口吟诵,所以是口字旁。也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咏——泳。
(2)“裁”为平舌音。本义是裁制衣服,所以形旁是“衣”。引出“栽”“载”,通过比较,加深对“裁”的理解。
(3)“绦”,创设情境,通过想象感知“绦”的意思。
2.再读古诗,巩固读音。
(1)正确、流利地朗读每一句诗。
(2)小组互评,读好生字的字音。
活动3 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咏柳》朗读动漫,引导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倾听。
2.引导学生思考:这首古诗应该按怎样的节奏来读?先自己试一试,再勇敢地展示给大家。
预设:全诗适用“二、二、三”的节奏来读。
3.小声练读,小组间相互指正。
4.学生练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柳树。)主要特征是什么?(绿。)
5.学生齐声朗诵古诗。
操作指导 《咏柳》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有些同学有诵读基础,能准确背诵。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学情,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板块三 质疑问难,交流朗读
活动1 自读自悟
1.过渡:古诗有其独特的韵味,每读一遍,它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词句,多读几遍,体会一下,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教师出示课堂活动卡,引导学生画出诗中描写的事物,想想这些事物在春天里有什么特点。
活动内容
默读古诗,想一想:这首古诗描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在春天里有哪些特点?
古诗
描写的.事物
事物在春天里的特点
《咏柳》
3.学生小组交流,完成课堂活动卡。
(1)和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2)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可以根据同学的表达补充自己的活动卡。
(3)和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不理解之处,如果同学能够为你解答,就认真听清楚他的想法。
活动2 自由交流,理解诗意
1.全班交流汇报,相机引导学生围绕以下方面进行理解。
(1)第一句诗:抓住“碧玉”“妆”“一树”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柳树生机勃勃的特点。
①出示“碧玉妆成一树高”,思考:“碧玉”指的是什么?(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叶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②指名朗读第一句诗。注意强调“碧”“高”体现柳树的绿和高大。
③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件中的画面。(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就像是用碧绿的玉石装扮成的一样。)
(2)第二句诗:抓住“万条”“绿丝绦”体会诗意,感受柳枝的茂密、柔软,以及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美。
①出示“万条垂下绿丝绦”,思考:画面中的柳树具有哪些特点?(柳树的枝条随风飘动、颜色翠绿、轻柔美丽,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②理解“丝绦”的意思。
课件出示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丝绦:衣裙上长长的丝带。绿丝绦:这里指垂下来的、长满叶子的柳条。
③教师诵读这句诗,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天里柳树的样子。
④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绿丝绦”读得慢一些,感受柳枝如丝带一般在风中飘摇的美好。
⑤理解第二句诗的诗意。(纤细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3)第三、四句诗:抓住“裁”“似”“剪刀”等字词体会诗意。
课件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意:这细细的叶子是谁的巧手裁出来的呢?是早春二月的风,它犹如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将绿色丝带随心裁剪。
①想一想:诗中的“剪刀”指的是什么?
②拓展:春风是美的创造者,它既然能“裁剪”出细致匀称的柳叶,自然也能“裁剪”出其他事物。请同学们想一想,它还能“裁剪”出什么。
2.小结: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想象,将“二月春风”比作剪刀,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3.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这首诗的意境。学生想象一下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教师提问:谁能把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
4.指导朗读:多么美的遐想,多么美的春天!现在,你们想不想也做一回诗人,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
5.背诵全诗。
操作指导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村居》的基础上,用学到的理解方法理解《咏柳》的诗意,教师要注重学法的指导。在理解过程中重视朗读的训练,让学生既要掌握七言律诗的节律规则,也要读得入情入境,读出赞美的语气。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先结合插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板块四 集中识字,指导书写
活动1 观察生字,教师范写
1.课件集中出示“碧、妆、绿、丝、剪”5个字,请学生再次观察,找出每个字容易写错的地方。
2.教师出示课件,以书写动漫的形式逐一展示“碧、妆、绿、丝、剪”5个字的书写。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课件出示 (1)“碧”由“王、白、石”三部分组合而成。“王”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下方的“石”要写得扁且宽,与上方的“珀”相平衡。
(2)“妆”的左边为点、提、竖,写在竖中线左侧,为右边的“女”让出空间。
(3)“绿”的左边为“纟”,第二笔“”从第一笔的收笔处偏上方起笔。“绿”的最后四笔为点、提、撇、捺。
(4)“丝”上长,下宽。四个“”平衡地分布在横中线和竖中线周围;下方的横从左下格中间起笔,写至右下格中间。
(5)“剪”上宽、长,下扁、短。上部的“月”“刂”均在横中线下方收笔;下方“刀”的撇收笔与横折钩在同一水平线上。
4.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活动2 学生临写,反馈交流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评价。
3.根据大家的反馈,重新书写不美观的字。
操作指导 教师要在写字的重点、难点处加以指导,强调将字写正确的同时提高对字形结构的书写要求。
板块五 选读诗歌,课外延伸
1.出示《春晓》《绝句》《忆江南》等,学生朗读。
2.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可以抄写在积累本上,还可以和家人一同诵读。
操作指导 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精选同类古诗进行整理,帮助学生建立头脑中的“古诗体系”,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毋庸置疑。声音和图像的结合给学生强烈的印象,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在乡村亲眼看到的景象。学生对古诗的语言不太熟悉,所以难以很快领略诗歌所展现的优美画面。于是,我在上课伊始,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扫着堤岸,孩子们在放风筝……诗句的朗诵随着画面同步出现。
动画的整体展现,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接着,我挖掘课件的信息资源,促进学生对《咏柳》的感悟与理解。首先展示“碧玉妆成一树高”的画面,先是新叶颜色鲜亮翠绿,像碧玉,然后密密层层,挤满整棵树,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对画面的观察说说自己的理解。接着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画面,重点体现柳树的枝条和绿色丝带的相似点,多媒体提供的画面,促进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随后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寓情于景,就把自己的感受尽情地抒发出来了。
古诗二首教案3
18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
2.收集与诗人有关的资料,写作背景。
学生准备:1.搜集其他乐府诗及李白的其他作品。
2.收集诗人的生平简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古诗接龙,激趣导入
1.游戏:古诗对对碰。
床前明月光,________________。
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时不识月,________________。
2.导入:呀!你们积累的古诗还真不少呢!这些古诗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大家知道是谁吗?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一首关于李白的诗《夜宿山寺》。
3.简介作者:(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个人资料。)
操作指导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去选择孩子们所熟悉的古诗,在指导学生参加古诗对对碰的游戏时,要创造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活动1多种形式读出诗的节奏
1.引导学生听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特别要注意听自己不认识的字。
2.引导学生跟着课件读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读出节奏。
3.学生自由练读,展示评价。
活动2多种方法合作识字
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边读一边圈出读不准的生字,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同桌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3.指名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强调“辰”是翘舌音,要正确读出“摘星辰”。
4.师生合作读。按诗歌的节奏,老师读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5.男女生合作读、分组读、齐读。
6.师生间,生生间适时评价。
操作指导
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反复诵读,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让学生在读中与生字反复见面,识记生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板块三随文识字,品读古诗
活动1品读,体会楼之高
1.引导学生品读第一句。
(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住在深山的一个寺庙里,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这个楼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
(2)引导学生从“危楼高百尺”中感悟出楼很高。
(3)板书“危楼”两个字,相机学习“危”。
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出示载有危险易爆物品的车上标注“危”字的图片,加油站中带有“危”字的提示图片,路标上带有“危”字的提示图片,有一些警示“危险”的提示牌中有“危”字。
②引导学生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适合本诗中的解释。出示字典中的三种解释:A.不安全,跟“安”相对。B.损害。C.高的,陡的。
③引导学生理解“危”在这里是“高的,陡的”的意思。(教师在寺庙的后面画上楼的简笔画。)
(4)引导学生再读古诗第一句,思考:还可以从哪些字词中看出这楼很高?(高百尺)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百尺”是虚指,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来突出楼高。
(5)指导学生用惊讶、赞叹的语气朗读第一句。可以把“高”字读得响亮一些。
(6)小结:这首诗的第一个字就是“危”,和后面的“高”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呀!齐读——危楼高百尺。
2.引导学生品读第二句。
(1)引导学生思考:从这句诗里还能感受到这座楼很高吗?
(2)引导学生从“手可摘星辰”感受楼之高。相机讲解“星辰”就是天上的星星的总称。
①引导学生用减一减的方法来识记“辰”:晨-日=辰。
②鼓励学生用组词的方法来巩固识记:生辰、星辰……
(3)引导学生再读一读这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楼非常高,仿佛离天很近,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
(4)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带着轻松、喜悦的心情来读。
(5)课件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读: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山上的高楼,楼如此之高,星星离我们是那样近,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摘到。诗人李白不禁惊喜地吟诵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6)小结:同学们,想象画面是学习古诗、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活动2识字,体会作者想象之妙
1.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不敢高声语。
(1)相机学习生字“敢”。
①引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敢”:敢——放。
②鼓励学生用组词的方法巩固识记:勇敢、敢于。
(2)引导学生质疑:李白为什么不敢高声说话呢?
(3)引导学生交流明确:因为他担心惊动天上的神仙。
2.学习第四句——恐惊天上人。
(1)相机学习生字“恐、惊”。
①形声字识记:“恐”上面的声旁提示读音,下面的形旁表示与心有关;“惊”左表形、右表声。“恐”下部是心字底,“惊”左部是竖心旁,“恐”和“惊”都与心情有关,它们还可以组成词语“惊恐”。
②字谜识记:有心(忄)住京旁,可是总不安。(惊)
(2)引导学生质疑:天上真的有神仙吗?伸手真的可以摘下星星吗?诗人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3)引导学生轻一些、慢一些地读一读后两句。
操作指导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随文识字,分散识字的热情。借助课文插图、课件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内容大胆想象画面,再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表达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诵读、想象。
板块四反复诵读,积累古诗
活动1观察图画,感悟意境
1.课件出示画面,教师配乐描述诗中的意境,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1)夜里住在寺庙中,发现如此之高的藏经楼,诗人又惊又叹,登上这高楼,仰望星空,似乎伸手即可摘到星辰,这真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夜空如此美丽,真让人不忍心打破这份宁静,唯恐惊动了那住在天上的神仙哪!——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引导学生借助书中的课文插图,自由读整首诗。
活动2借助图画,背诵积累
1.引导学生扮演诗人,一边做动作一边表演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加上动作来读,这样就更有味道了。
2.结合板书中的简笔画,师生配乐合作读。
3.学生练习背诵:自由背诵,同桌互相检查,指名背诵。
操作指导
学生开展多样化朗读,看画面配乐读、师生合作读,请学生扮演诗人一边做动作一边表演读,从而达到入情入境地诵读的目的,最终积累背诵古诗。
板块五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活动1指导写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及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同学间相互当小老师说一说自己的观察发现。出示本诗中要写的生字:危、敢、惊。
2.学生观察教师示范,明确书写要领。
危:“W”居上居中,首撇从竖中线起笔,“厂”横笔写在横中线上方,宽于“W”,“X”横折钩的钩尖抵竖中线。
敢:左右宽窄相当,左低右高。“攵”首笔的撇尖落在竖中线上,底部撇高捺低。
惊:左窄右宽。“口”在横中线部位,右部第六笔竖钩的竖在竖中线右侧。
活动2摹写互评
1.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投影展示学生的字。
3.师生进行评议。
操作指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观察,启发学生关注生字的基本结构、重要笔画,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关注细微笔画的写法、结构的合理安排,从而把字写规范端正,提高书写质量,掌握书写要领。
板块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回家后,把今天学习的古诗背诵给家长听。
2.选择性作业。(二者选其一)
(1)结合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发挥想象给诗配画。
(2)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操作指导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把学到的古诗背诵给家长听,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
第二课时
板块一借助情景,引入新课
1.播放歌曲腾格尔的《天堂》,展示草原风光。
2.引导学生说一说听后和看后的感受。理解题目“敕勒歌”的含义。
3.导入:歌曲中展现了内蒙古草原的风光,很多年以前,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也生活着一个民族——敕勒族。一个民族一首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民族流传下来的一首民歌——《敕勒歌》。(板书课文题目)
操作指导
教学时,老师可播放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欣赏美丽辽阔的大草原,使学生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理解古诗内容奠定了基础。
板块二初读古诗,理解字词
1.过渡: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把经典读给你听。(老师范读,学生倾听。)
2.引导学生自由认读。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引导学生认读生字词,字理识字。
(1)认读“似”,知道这是个多音字,还读sì。组词:相似。
(2)认读和理解“穹庐”。借助图片,知道“穹庐”就是游牧民族生活的毡帐,我们现在叫“蒙古包”。
(3)在理解“似”和“穹庐”的基础上,理解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顺势理解“笼盖”就是“笼罩”的意思。
(4)学习“苍”和“茫”。字理识字。(老师板书“苍”的古体字)知道“苍”的本义是指草的颜色,后来引申为青黑色。并引导学生理解“苍”和“茫”都是形声字。通过诵读李白的.《关山月》,体会和想象“苍茫”的意境。
4.引导朗读《敕勒歌》,相机正音。要点:了解“见”同“现”,显现。
操作指导
引导学生听音乐看风光时,要关注全体,重视词语的运用,为理解诗意打基础。指导学生读诗时要关注个别字和停顿,运用多种形式激发读的兴趣。
板块三学习吟诵,想象诗境
活动1了解诗体,多种形式吟诵诗句
1.引导学生了解古体诗的特点。
看《敕勒歌》吟诵标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老师相机讲解:古体诗,不讲究平仄,只讲究“入短韵长”。
2.引导学生根据吟诵符号,自读、合作读、小组读、男女对读练习吟诵。
活动2吟诵古诗,想象画面
1.学生听老师吟诵《敕勒歌》,想象画面。并在小组里分享自己看到了什么。理解诗意,想象诗境。
2.学生跟老师学习吟诵《敕勒歌》,在声音中体会和想象画面。
3.学生结合插图描述想到的画面。
操作指导
教师要注重古诗的朗读,可开展多样化朗读,看画面配乐读,师生合作读,请学生表演读,跟随古人诵读,从而达到入情入境地诵读的目的,最终积累背诵古诗。想象画面时可以指导孩子结合重点词和生活体验。
板块四学写生字,展示全篇
活动1教师范写,互评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似、野、苍、茫”的字形,老师通过示范讲解。教师边示范边提示书写要领:
(1)“似、野”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似”是左窄右宽,“野”是左右等宽(或左右相当)。“野”字左边的最后一笔变横为提,右边“予”的最后一笔要写得舒展。
(2)“苍”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茫”下面的“氵”和“亡”要写得紧凑。
2.引导学生描红、临写,并把生字填入田字格中。
活动2拓展积累
1.引导诵读《折叠》译文。
折叠(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2.男女生对读诗和译文。
3.师生合作吟诵译文。
4.总结课堂,再次吟诵。
操作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进行观察,启发学生关注生字的基本结构、重要笔画,帮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范写,关注细微笔画的写法、结构的合理安排,从而写规范、写端正。评价时关注榜样的力量,激发书写兴趣。拓展折叠(译文),感受语言之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低年级古诗教学既要落实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又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在遵循儿童认知特点的前提下,以读为本,采用随文识字,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在理解诗歌内容时,采用诵读想象、借助多媒体手段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句的优美。
1.将识字、学词、理解词义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例如在学习生字“危”时,通过讲述“危”的字理来帮助学生牢牢记住“危”,然后出示“危”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让学生理解“危”在诗句中的意思是“高的,陡的”。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掌握“读诗句、想画面”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两首古诗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进行想象。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在想象画面中渐渐感悟到古诗的意境。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学生想象自己仿佛一抬头就看到星星在眼前眨着眼睛,一伸手就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更是想象到了碧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有很多肥肥壮壮的牛羊的画面。富有童真童趣的想象,正是学生个性理解的再现。
3.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在理解难词难句时,借用课文插图或课件图片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例如在理解“敕勒川”“阴山”“天苍苍”“野茫茫”等词语时,图片介绍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图片的选用一定要恰当,不能滥用图片,不能剥夺学生的想象力,最好在学生想象之后,或者学生想象遇到困难时再加以运用。
古诗二首教案4
教学目标
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自由读诗
自主识字
认读。
读准“瀑、布”,韵母都是“u”,声母分别是“p”和“b”。
“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
识记。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楼、依、遥”都是形声字,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式联系熟字来识记。
“欲”组词“欲望、食欲”识记字义。
“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炉”,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可将“炉”与“庐山”的“庐”作比较巩固字形。
指导写字
“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三、朗读感悟《登鹳雀楼》
板书题目,并解题
[登鹳雀楼]题意是登上鹳雀楼。
师:简介鹳雀楼,简介作者
理解诗句之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诗句之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诗句之意: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看图想象,有感情朗读。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诵读背诵。
四、作业布置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背诵《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
板书题目,并解题
[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
简介作者:(见附录)
理解诗句之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
诗句解析
前两句: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后两句:“飞流”二字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虚数,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
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
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诵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三、作业布置
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背《望庐山瀑布》,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白日……
所见 远望——照 生
黄河…… 遥看——看 挂
欲穷…… 近观——飞 下
所思 联想——疑 落
更上……
古诗二首教案5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6.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小池》描写的是()的景色。
A.春天 B.夏天 C.秋天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7.读一读,连一连。
泉柔露角jiǎolùróuquán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小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水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荫。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诗中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8.《小池》的作者是宋朝的,池子里有。9.默写这首诗的后两句。
四、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小组合作,创造性地认记字形。
3.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10.组词记生字。
树()爱()
尖()角()
[教学板书]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的时候,我先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领悟图画内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和生成。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意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激发阅读兴趣。
古诗二首教案6
教学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朗诵古诗,想象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春天的美好。
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古诗二首
村 居①
[清]高鼎(dǐnɡ)
草长莺(yīnɡ)飞二月天,
拂(fú)堤(dī)杨柳(liǔ)②醉(zuì)③春烟④。[句导读: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释义: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儿童散学⑤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⑥。[句导读:这两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释义: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在农村时亲眼看到的景象,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yǒnɡ) 柳
[唐]贺知章
碧玉①妆(zhuānɡ)②成一树③高,
万条垂(chuí)下绿丝(sī)绦(tāo)④。[句导读:这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
释义: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就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细叶谁裁(cái)⑤出,
二月春风似⑥剪(jiǎn)刀。[句导读:这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释义: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1. 学习古诗《村居》。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古诗。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一 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文题目:村居)
1.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著有《拙吾诗稿》。
二 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趁”的韵母是en,不是eng。“鸢”不要读成yān。
2.课件展示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节奏划分: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诗=讠+寺 (寺庙旁有人在说话) 村=木+寸 童=立+里
3.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诗: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木字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童:按照上小下大的结构书写,“里”横画较多,注意在田字格里的布局。
4.交流快速背诗的方法。
学生甲:用唱诗的方法来背诗。
学生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诗。理解了每句诗歌的意思,知道连起来讲的是什么意思,就可以背诗。
三 品悟古诗
1.有同学说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背诗,那么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组长汇报。(教师课件展示)
小草生长,黄莺飞翔,正是春光明媚的二月,
轻拂河堤的杨柳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村子里的小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到了家,
急忙趁着温暖的东风快活地放起了风筝。
2.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①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
②学生自由读诗。
③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④你能把你看到的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⑤你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词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生:“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神韵。
⑥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⑦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这么多美妙的画面,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放风筝。(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生: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温暖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③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学生汇报。
④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将你的想法融入诗里读出来吗?你们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吧!
四 背诵全诗
1.教师边展示本课配图边引导学生联想诗句描绘的美景: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背下来这首古诗。
2.生自由背。
五 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搜集诗人的`其他古诗名句,进行整理。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情景中。在美丽的春天里,教师采用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配上哑语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不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让学生在吟诵中去感悟语言,在歌声中去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去创造图画。
1.学习古诗《咏柳》。
2.正确读写诗中的生字。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咏柳》,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一 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出示杨柳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出示课件)?
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属于盛唐前期诗人,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咏:歌唱,赞美。咏柳,就是歌唱、赞美柳树。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用手中的工具书查一查,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大家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边读边想象柳树的姿态,仿佛柳树就在自己的眼前,轻轻的,柔柔的,那么碧绿,那么美丽,要用喜爱、惊叹的语气来读。
二 释字词,明诗意
1.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1)理解词语。
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左右结构,注意“女”的写法。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爱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通过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不仅帮助了学生熟记字形,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字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开始就把杨柳化身成一位美人)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条条像丝带般的柳条。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2.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理解词语。
剪:上下结构。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课件展示剪刀,引导学生理解)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出的吗?就是那像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啊!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通过理解字义,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高高的柳树像碧玉妆扮成的一样,千万轻柔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三 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前两句诗,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柳树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万条垂丝,就像她的裙带)
2.你觉得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第一句中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第二句中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教师: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点名读,其他学生说画面)
3.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它还能剪出什么。
示例:将小草剪成了一根根;将枫树的叶子剪得像手掌……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4.总结: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 横纵观,拓视野
1.课堂小结: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2.教师布置作业: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意。
春 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教学时,可以在课下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会比较容易理解一些。
村 居
景
人
咏 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把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补充完整。
莺飞 yīnɡ 拂堤 fú 儿童 tónɡ 杨柳 liǔ
化妆 zhuānɡ 垂下 chuí 剪刀 jiǎn 裁衣 cái
4.课文综合阅读。
(1)“春烟”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2)《咏柳》中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3)《村居》描写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不超过30个字。
在江南二月的自然风光里,儿童们放学归来高高兴兴地放着风筝。
(4)《村居》通过“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春天的勃勃生机。
1.风筝
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风筝。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907-960)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2.柳树
可种可插,极易成活。“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的生命力多么旺盛。柳树姿态优美、秀色可餐,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宋代大文豪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在西湖修了一道堤,堤上遍植柳树,如今已成为西湖十大景点之一。田园诗人陶渊明喜爱柳树,室旁有柳五棵,所以自名五柳先生。清代蒲松龄也喜欢柳,并自号柳泉居士。清代左宗棠戍守边疆时,为了保持水土、抵御风沙等,在河西走廊“新栽杨柳三千里”,后人为纪念他,称这些柳树为“左公柳”。在古代文学中,杨柳是一个特殊意象,优美动人,情意缠绵,为诗人传诵吟咏。
古诗二首教案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品味全诗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三、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活动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四、竞赛抢答活动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案8
第一课时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共3页,当前第1页123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诗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句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残酷
醉几人回?悲苦
第二课时
《示儿》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2个,练习写好2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
3.默写这首诗,积累其他的爱国诗篇。
教学重点
诵读,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问:你们听说过遗书吗?遗书一般交代哪些内容?
2.生交流。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读题。
4.师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评议并随机正音。
(2)强调“祭”的读音。
(3)齐读课文。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4.质疑,集体解疑,师相机指导。
三、感悟诗情。
1.默读全诗。
2.谈自己的`感受(或:你有什么想对诗人陆游说的?)。
3.表演课本剧,帮助理解。
师:诗人陆游马上要离开人世了,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回首至今仍在金人铁蹄下的家乡,再看看毫无斗志的南宋朝廷,心中自是另一番滋味。想一想,陆游在临终前会对家人说些什么?
(1)组内表演课本剧。
(2)师生合作表演。
4.诵读诗歌。
四、拓展积累。
1.教师推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爱国诗歌。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示儿》。
2.背诵其他的与爱国有关的古诗。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古诗二首教案9
古诗二首
《江畔独步寻花》
预习提示:读古诗,读准节奏,读通、读顺。练习背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山行》。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位因为也是唐朝诗人写的上诗,他可是一位了不得的诗人,人称“诗圣”,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个四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那些景物?
板书:花蝶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
啊,———(景物)真———啊,你看————————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花多、花美引得蜂飞碟舞,说到现在的花,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
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1、读到这,老师心头不禁有个疑问:你们看,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寻”呢?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五、作业:
1、把诗歌改成小散文。
2、读《绝句》
板书设计:
花多美
江畔独步寻花(愉悦) 蝶舞
莺啼
课后检测: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游园不值》
预习提示:读古诗,读准节奏,读通、读顺。练习背诵。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作画、写作能力。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游园不值
2、解题: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用网上资料示作者情况)。
4、初读,大体了解诗的内容。
5、师示范朗读。
6、生随师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7、投影课本上的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8、字词质、释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9、指名逐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10、指导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1、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4人组讨论)
(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
12、将诗中的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各自据诗意画画)
13、交流:投影学生的画,师生评议。
14、试试:将本诗用自己的话改作一下(可以是诗,也可以是散文。)
15、习作,交流,评议。
16、背诵诗句。
17、小结: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
课后检测:1、背诵、默写《游园不值》。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古诗二首教案10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和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句,体会诗人与友人间的真挚友情。
过程与方法:
结合文中插图,朗读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友爱互助。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28、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古诗,去感受古代诗人与友人间真挚的情感。
2、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3、导入:这节课,先学第一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分句指名读诗,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学习诗中生字新词。
4、强调多音字“舍”。
5、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自读感悟。
(1)联系注解,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2)诗人是在什么季节里送元二使安西的?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3)找出表示友谊的诗句,读一读,说说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题目的意思:(诗人王维)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2)春天送别的诗句,指名说意思,谈感受。
(3)表示友谊的诗句,看图,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与牵挂。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书写生字
1、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2、学生练习背诵古诗。
3、书写生字。
28、古诗二首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第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评议。
2、齐背古诗。
3、导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描写送别的古诗,去感受另一番的送别情景。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古诗。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5、了解古诗大意:这首古诗是写谁送别谁?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提纲导读。
(1)高适是在哪个季节送别董大?请找出相关诗句来说明。
(2)找出表示友谊的诗句,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3)想象诗人送别的场景,练习有感情地读读古诗。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总结比较,感悟友情
1、对比读本文中的两首古诗。
2、说说:同样是送别友人,但又有何不同之处?
3、教师小结:留恋也好,安慰也罢,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4、齐读两首古诗,结束课堂。
古诗二首教案11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主旨和意蕴。
2.发挥想像,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3.学习诗歌精巧的构思和新奇的比喻,提高对古诗的解读能力。
【交流展示】
1、你还知道哪一些送别的古诗词?
2、了解作者及背景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的《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
【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试划分节奏。
2.你从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探究】
1、理解诗意,感受诗境
请根据书下的注释,分组讨论,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全诗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与君离别意”)
3、作者.com与友人惜别的这种感情与我们熟悉的离别之情有什么不一样吗?
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诗中的悲苦缠绵,显得乐观、旷达。
4、这种乐观、旷达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用“同是宦游人”来宽慰友人,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这两句应该怎么来读呢?(前一句读得意味绵长,令人回味;后一句读出一种释然、宽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最能体现作者的乐观、旷达。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在王勃诗前,三国时魏的曹植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在王勃诗后,唐代的张九龄有“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送韦城李少府》)。三人的.诗句构思大体相似,但历来普遍认为王勃的诗句更显气象阔大,志趣高远,成为千古流传的不休名句。那么,这句诗在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怎样的感情呢?(语调上扬,语气豪壮,表现出旷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生试读。
尾联诗人用“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劝慰友人不要像少男少女一样儿女情长,以泪洗面,也是乐观、旷达的体现。这两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气幽默,暗含深情。)
古诗二首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独立学会本课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房兵曹胡马》。
3、我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自学导学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他是唐代伟大诗人,被称为。
3、我还知道《》也是他的作品。
二、自学生字词
1、我把古诗大声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
2、我把课后生字工整地抄写三遍,把易错的地方用双色笔标出来。
3、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并把意思写下来,:
批:轻:托死生:
峻:堪:骁腾:
三、自己尝试,理解诗意
我又把这首诗认真地读了两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
交流协作:
对学:1、对子互读古诗,正音。
2、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
学:
1、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3、讨论:诗句的意思。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展示激励:
(一)朗读展示
1、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2、我要通过重读、停顿等方式读出建功立业,作者的远大抱负。
(二)感悟展示
1、通过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2、透过古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3、我知道作者描写马的目的。
(三)书写展示
我要把这首诗工整地抄写下来:
(四)拓展延伸
我又想到了一些描写马的诗句:
五、达标检测
1、读一读,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宛()骁()峻()凌()
苑()挠()俊()棱()
2、仔细读《房兵曹胡马》,思考填写下列空白处。
(1)这首诗前四句主要写马的,后四句主要写马的。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杜甫对马的情感。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为“李杜”分别代表着中国诗歌创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高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独立学会本课生字。
2、我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我能用心感悟这两首诗,并体会它们的不同之处。
导学过程:
一、自学导学
1、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自学生字词。
(1)我把古诗大声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
(2)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钩:
燕山:
走:
金络脑:
3、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
二、交流协作
对学:1、对子互读古诗,正音。
2、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
学:
1、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3、讨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展示激励
(一)朗读展示:
1、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2、我要通过重读、语速的变化等方式读出作者的情感
(二)感悟展示:
透过古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四、深化引领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马,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达标测评
1、我会给下面的字注音:
————————
棱堪蹄峻
2、填空:
所向,真堪。
有如此,可横行。
“何当,快走。”
从这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
3、我还能写出一句关于马的诗句:
古诗二首教案13
10—2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七绝送别小诗。作者用恭维笔法,赞颂了对方远离家乡到江南从军报效国家之举。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3.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了解有关古诗的作者、诗句相关背景的资料,为理解两首古诗做准备。可以在学习两首古诗之前来读一读“小链接”中《我国古代的信息传递》一文,对古代信息传递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闺”字的字形要与“闰”字加以区别。
2.朗读指导
读诗要注意韵味,要注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朗读前一定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解过程。《从军行》一诗,要注意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强烈不满:战士由于长年征战在外,不能与家人团聚的那种寂寥、悲苦的情怀;家中妻子独守闺房的那种无奈的愁绪。《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的感情基调则完全不同,通过记叙、描写李判官不远万里辞家到江南从事军务,以及沿途的美丽景色,赞美了他报效国家的义举。诗歌的感情应是赞美的。
3.阅读教学
《从军行》和《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这两首诗被编写在“信息与生存”这一板块中,除了让学生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意图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从军行》主要体现了“烽火”这种在战场上所常用到的信息的传递方式;《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则体现了古代的邮驿制度。在学生充分体会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对这两方面的情况要了解清楚。
《从军行》理解:
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边防线上隔一定距离修筑一座烽火台,备薪草、狼粪等可燃物于其上,发现敌人入侵,一台举火报警,则邻台亦相继举报,很快就可以传告全线守军。白昼报警则燃烟,称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海:唐诗写西北边塞而称海者,自非海洋。或指青海湖、或指沙漠──“瀚海”,这里是指青海湖。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器。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戍边生活。
无那:即无奈。
金闺:古时称年轻女子的居室为闺房,这里借指妻子。
这首诗主要是抒发征戍者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思别愁。作者善于表现典型环境中人物的感情。本诗就描写了一个守边士兵,在秋日的黄昏,萧瑟海风之中,坐在兀立的.烽火台边,耳中是缭绕不去的《关山月》曲子声,他不由得想起了万里之外闺中的妻子,是怎样苦苦地思念自己,于是愁绪萦怀,思情万端。情与景高度融合,悲凉中又有柔婉。
《从军行》的大意: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这两句是说,戍边战士在黄昏时分,独自坐在边城的城楼上,守望着西边的烽火台。秋天的西风吹来,凉意袭人。“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两句是说:又吹起了羌笛曲《关山月》,这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家中妻子在呼唤,又像是游子在无奈地叹息。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理解: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这两句是说,你不远万里辞家到江南从事军务;金陵驿路迢迢,它可以远通楚地之西。“万里辞家”说离家遥远,“金陵驿路”,说出转战的路途。这两行诗的大意是:(你)离家万里去从事军务,西去的云彩飘在通往金陵(今南京)的驿路上。“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这两句是说,春到大江,行客启程,送行之人想留住客人,但时间不允许了,客人骑马远去,送行之人还在伫立远送,越行越远,伏在马背上的客人的身影已不可见,只仿佛看见青青草色之上马蹄腾空,好像青草也在为客人送行。这两行诗的大意是:江畔迷人的春色留不住你,青青的芳草也似乎在为你送行。诗的前两句表现了男儿从军的豪壮气势,后两句则清秀动情。用恭维笔法,赞颂了对方远离家乡到江南从军报效国家之举。全诗把这两种情绪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4.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通过读诗,眼前应该呈现出古诗所描述的画面,这是对学生进行由语言文字到形象思维进行训练的过程。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对这两首古诗的意思大致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丰富古诗所描述的事件或情景,运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请绘画好的学生将自己脑海里对古诗的体会,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这样文、画结合,使古诗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两句诗主要体现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寂寥之感、思亲之情;同时借写思妇念远的情感反衬出了将士、亲人间的互相思念和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无奈与痛苦。“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假托江春不肯留客,委婉地说出了行客无法滞留,而从行人马蹄在草地上远去的形象,拟想春草也同自己一样送别友人,把别意表达得十分悠长曲折。把自己对朋友的难舍之情,化为青草对马蹄的依依不舍,既生动,又形象,十分精彩。③在请学生谈“烽火”和“驿路”这两种事物在古代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时,可以结合“小链接”提供的资料具体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从而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现在来看,这样传递信息似乎很麻烦,但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能有这样的方式和制度,已经难能可贵了。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这两首古诗和以往我们学习古诗不同的是,在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之余,还要使学生明白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的,从而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教学时可把体会这层意思单独作为一个环节呈现,以突显板块的主题。
相关资料
1.《从军行》古诗赏析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挺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垫平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2.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属陕西西安)人,因曾官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丞,故有一说为江宁人,世称王江宁,是我国盛唐时代的著名诗人。开元十五年,登进士第,补校书郎。二十二年,中博学鸿词科。后来外调做汜水尉,迁江宁丞,后来被贬为龙标尉,世人称他为王江宁或王龙标。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事,王避乱返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家天子”之美誉。其绝句成就尤高。风格清丽,气魄雄浑,形象鲜活。明王世贞曾把其七言绝句与李白之作同列“神品”。
刘长卿(约709~约786),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等有诗往还。上元二年(761)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记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兴元元年(784)和贞元元年(785)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
古诗二首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体会两首诗表达上的异同,从而领悟诗的内涵。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在品读中,感受两首诗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庐山的美丽风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谈话: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
1.提问:你们去过庐山吗?谁能说说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认识“庐”字)→庐山是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播放庐山课件)
2.提问:刚才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唐朝诗人李白就曾被这里的瀑布深深的震撼,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齐读诗题,思考:“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①书空,写“瀑”字,注意不要把最后一点写成捺。
②理解“望”字。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2.学生互相交流资料,了解李白。
三、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1.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么诗人李白笔下的瀑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2.指名试读。(请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3.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四、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在这首诗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诗意联想到画面,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学习要点: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挂前川”是什么意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间的一条大河流。
(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眼前所见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遗。
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诗歌,不断丰富脑海中的画面。
3.师生齐诵,再现诗中的壮观景象。
五、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1.展示瀑布的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问: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会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
3.再读古诗。
瀑布雄奇、壮丽,李白的诗同样气势磅礴,耐人寻味。
请学生带着动作表情读古诗,读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4.背诵积累古诗。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并诵读李白的诗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诗,引入新诗
1.复习背诵《望庐山瀑布》。
2.同样写庐山,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却另有一番意境,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去欣赏,去品味这首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属“唐宋八大家”)。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自由诵读,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根据课前所查阅的资料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题,教师巡回指导。
(5)汇报交流,引导有感情地诵读。
第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句意:从正面看成岭,从侧面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朗读指导: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要读出起伏。
第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看不清。缘:因为。
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3.入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4.小结:《题西林壁》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三、总结全课
1.《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都是描写庐山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探究诗人不同的艺术构思。)
2.吟诵两首古诗,细细品味不同的韵味。
古诗二首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从中感受诗人描写的火热的劳动场景,对劳动者的赞美核对为他人酿造幸福的劳动者的同情。
3、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者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重难点:
体会两首古诗的思想感情和异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们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从前面我与同学们的简短交流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非常会预习,那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首《秋浦歌》,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查(查资料)
看看大家在上课之前都了解到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知识。
学生汇报
1、字
2、词
3、作者
4、背景
5、诗题
教师出示学习古诗第一步:查(字音、字义、作者及背景、诗题)
(三)读(多诵读)
听完你们的汇报,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你们做得非常棒,大家预习做得好,不知道诗读的怎么样呢?
1、用自己的方式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读,学生正音。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尝试划出节奏。
4、运用正确的节奏,再读古诗。注意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教师出示学习古诗第二步:读(字音、节奏、感情)
(四)明(明诗意)
师: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是会飞的思维。
1、默读古诗一二句,发挥自己的想象,作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遭遇流放而内心惆怅的李白,晚上独自一人来到郊外散步,他远远的看到————————,于是,他加快了脚步,来到冶炼厂外,他又看到————————。
2、就这样,你们再来读读诗歌的三四句,把你想象到的表达出来:
在这个月朗风清的夜晚,赧郎们一个个————,那激昂的劳动号子——————————。
3、学生整体在感知诗歌的大概意思。
教师出示学习古诗第三步:明(整体感知诗歌的大概意思)
(五)悟(悟诗情)
同学们,看到你们能这麽快乐的学习,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刚才从同学们的预习中得知,“赧”,是因羞愧而脸红,那你们想想这里的赧郎的赧是因羞愧而脸红吗?
1、学生自由回答
同样地方法,体悟“明”、“郎”、“动”
这几个字体现的正是李白对冶炼工人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教师出示学习古诗第四步:悟(抓住重点字词体悟诗情)
2、根据诗的节奏和诗人渗透在诗中的情感,饱含激情的背诵这首诗。
(六)回顾学习经过,再熟悉古诗方法步骤。
(1)查——查资料
(2)读——多诵读
(3)明——明诗意
(4)悟——悟诗情
老师知道同学们不仅爱学习,还非常喜欢挑战自我,刚才我们学习了《秋浦歌》,聪明的你,运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古诗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古诗《悯农》,今天想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1、自学古诗《悯农》,提出自学要求
(1)各小组选派自学小组组长
(2)通过故事学习“四字诀”,自学古诗,小组合作
(3)十分钟后汇报自学结果
2、小组汇报自学古诗情况
(1)教师对诗歌节奏给予相应点拨,对学生的朗读给予指导。
(2)教师提出国家对今日农民的.各项惠民政策。
(3)体会“犹”字的含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劳动者的艰辛,伟大,于今天农民的生活作对比,认识社会制度的弊端对劳动人民的危害,理解古诗。
3、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
4、今天你都学到了什么?觉得自己的表现怎没样?
(七)教师总结,出示作业
1、《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朗诵会。
2、请结合今天学习的《古诗二首》,写写你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劳动场面。
【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教案03-07
古诗的教案01-07
大班古诗教案01-21
《古诗诵读》教案03-06
古诗《草》教案03-05
古诗《咏柳》教案02-25
古诗春晓教案02-26
古诗《鹅》教案02-23
古诗《元日》教案01-21
小学古诗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