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1 08:47:5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体会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

  2。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一些生字词,学会运用。

  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文学表现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生活中的并蒂之花。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飞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去近距离接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看看这位伟人能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

  二: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练习册里的生字词作业。教师介绍本文体裁—————人物传记

  三:整体感知全文

  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注意记叙的六要素。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自由落体的实验并获得成功。

  2。 根据上面的这个句子,找出该部分的起始段落。(13———文末);

  3。 讨论其余段落涉及的内容。(注意一些段落提示性的语句)

  4。 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1————7)

  记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故事(8———12)

  斜塔上的实验(13———末)

  5。 思考:人物传记,一般按时间顺序来写,课文为何先写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呢?

  明确:课文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笔,能迅速吸引读者。使文章兴趣盎然。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伽利略的语句,分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伽利略身上具备的哪些。可贵的品质?

  2。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学生大体能找出下面的句子:

  第一段: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滴答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一连串表明他善于思考问题)

  第二段:突然,他跳起身来,……袭击。(跳起身,表明伽利略经常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

  第三段:立刻和马上二词,也写出伽利略对科学实验的入迷程度。

  第四段:一……就也写出伽利略迫不及待投入实验的着急态度。

  (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很多词语,教师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加以评点)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自读课文,给每个段落写一个小标题。(要求简洁,能围绕伽利略的经历来写)

  2。讨论明确:

  孩童时代爱思考;(8段);被迫进入比萨大学学医(9段);背着别人钻研数学(10段);不理反对,决意学好数理科学(11段);离开大学,结识数学家赢得英名。(12段)

  板书设计: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自由落体的实验并获得成功。

  1。 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1———8)

  2。 记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故事。(9———12) 善于思考,

  3。 斜塔上的实验(13———末) 热爱科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通过对关键字词的赏析,体会伽利略勇于探索,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

  2。 通过理解斜塔上的实验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

  3。 激励学生向伽利略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计划:运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介绍杂志上介绍的10位科学家的相片,引出伽利略,进入本课的学习。(他们分别是:伽利略。弗洛伊德,爱迪生。哥白尼。富兰克林;牛顿,达尔文,弗兰克,爱因斯坦,居里夫人)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1。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伽利略可贵的品质。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8—12段)

  ①在熟读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些段落中最让学生感动的句子,在书上做一点分析。并和同座交流。

  ②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品析关键字词。从中感受伽利略献身科学、永不放弃的宝贵品质。(尽可能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随机点拨、启发)

  4。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3—19段)

  ①分析伽利略做实验的社会背景:社会上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氛围压抑,狭小。

  ②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他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在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领域有独特的见解,是西欧社会 的圣人。他的理论统治西欧社会达2千年之久

  ③在这种情况下,伽利略向亚里士多德提出挑战,并且他要重新检验亚的理论和科学。这体现了伽利略怎样的精神?————勇于探索,用语创新,不怕权威。

  ④当伽利略把他的想法抛出后,有谁反对他?(学生和教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除了这些人以外,还会有谁反对他?又处于怎样的目的?做下面的练习:

  ⑤给出4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设计人物对话,并在课堂展示。

  ⑥学生对这些表演进行评议,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科学勇于奉献,大胆探索的精神。

  ⑦ 学习18段,通过对个别句子的诵读理解,(要求找出应该读重音的字词,思考句子的语速,语气)再次体会伽利略不畏权威,对科学执著的追求的精神。

  三。总结课文,号召同学们向伽利略学习,热爱科学,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全班齐读伽利略名言: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结束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14个生字及有关的词语。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趣激情

  1、师:黄老师知道小朋友们很喜欢听故事,所以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录音播放《狼来了》的故事。)

  师:你喜欢故事中的孩子吗?为什么?(指名回答或齐答)

  2、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认识第十三单元《诚实》里的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是愿意自己试着读读这个故事,还是想听录音来范读一遍呢?

  生:愿意自己试着读。(多数学生)

  或[生:还是听听录音范读吧,这样我们可以认一认生字。师:那老师就听取大多数同学的意见,我们一起来听录音吧,大家把书翻到80页,认真地听(播放课文录音)注意听清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师巡视,生在给不认识的字做标记。师: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那你们想不想自己试着把课文读下来,能把课文读下来一定很了不起,来,试试吧!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如果在读的过程中你们遇到困难,就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并选择自己的'方式独立解决。开始读吧!(生自由试读课文,师巡视。)

  师:那老师就听取大多数同学的意见,由你们自己试着来读课文,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如果在读的过程中你们遇到困难,就用喜欢的办法解决。开始读吧!(生自由试读,老师巡视。)

  师:刚才都有谁遇到困难了?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生:(汇报识字方法):看拼音、看字形、,听读、联系上下文猜字、读半边、问同学或老师等。

  师:同学们都跟丁丁冬冬学到了很多识字的方法,会自己读书了,真不错!我真为你们骄傲。不过,有的同学在读书时还有困难。这没关系,同学之间合作来读就会把书读得更好了。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读。现在同桌之间彼此听读,一人指读,一人认真听,这一回老师要看看,同桌有困难时你是怎么帮助他人的?(教师巡视)

  ②学生读书后互评,并反馈读书的互助情况。

  ③师:请受到帮助的同学说一句感谢的话语。

  ④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师:下面把你们自制的生字卡片拿起来,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生字,并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老师这里有一个要求:请各小组长在自学的过程中要负责维持好组内的纪律。(有的小组开火车读生字或组词、有的指名读、有的小组长带读)

  ⑤全班交流。(指名当小老师带读生字。)

  师:最近同学们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后,我们很多同学都成了识字小能手,就说今天的这些生字,谁有识记好办法,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指名回答。)

  师: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朋友或者用它说一句话吗?

  生做扩词、说话练习。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⑥开火车检查生字。

  师:轰隆隆,轰隆隆,小小火车谁来开?

  生:小小火车我来开。

  ⑦猜字游戏。

  指名到黑板前比动作(如捧的动作),让全班同学猜猜这是哪个字?

  2、自主读文。

  (1)师:同学们真聪明,认识了那么多生字朋友,现在他们回到了课文中,你还能认出他们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这一次要读得流利,有感情,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来读,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以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读给同桌、好朋友听,也可以分小组读等等。读后讨论汇报。)

  (2)学生汇报。

  (3)齐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

  2、积累一定的文言虚词(如“其”“而”“之”“以”的用法和意义)和实词。

  3、理解作者的议论,寻求生活的启示。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短小,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应把朗读作为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2、让同学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文章的意义,教师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

  3、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同学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同学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

  4、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

  一是故事的“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一读,重读音

  同学读课文,注意读准加线的字的音:

  缀行甚远。屠大窘积薪其中苫蔽成丘眈眈相向目似暝意暇甚

  止露尻尾前狼假寐狼亦黠矣

  二、二读,重翻译

  1、注意加线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止有剩骨止增笑耳一狼得骨止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问其故

  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顾野有麦场弛担持刀其一犬坐于前

  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狼洞其中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翻译下列语句: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积累虚词的用法:

  虚词意义以和用法举例:

  4、翻译课文。

  5、依照原文复述故事。

  三、三读,重理解

  1、名结构:

  课文分为两大局部:

  第一局部:叙事,写屠夫和狼争斗的故事。

  第二局部:议论,点名文章的主旨。

  第一局部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可以分为四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2、析形象:

  ①找出文章中表示狼的语句。

  ②找出文章表示屠夫的语句。

  ③概括屠夫和狼的形象特点。

  四、四读,重想象

  本文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的。请你根据文章的故事,试补充屠夫和狼的语言、心理描写使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

  根据你的想象,编写文言故事《狼》。

  五、五读,重发明

  将课文改写为课本剧。

  由全班同学推荐同学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狼》。

  六、六读,重启示

  1、屠夫在狼面前的表示怎样,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

  2、对比屠夫,你受到什么启示?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识记相关常识和生字词。

  2、掌握重要句子的含义。

  3、学习人物的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

  1、掌握重要句子的含义。2、学习人物的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学 习 过 程

  说 明

  预习板块

  1、 给黑体字注音:

  祈祷( )一劳永逸( )不屑( )心不在焉( )卷帙( )

  2、 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文章却从大教学做礼拜的场景写起,为什么?

  探究板块

  阅读文章最后7节:

  1、选文中写人们对年薪很低的数学教授席位不屑一顾,而伽利略却并不在意菲薄的待遇,这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2、根据选文“教学之余……宝书。”内容,说说实现科学上的创新应包含哪几点?

  3、选文中,写学生和有些教授对伽利略采取怎样的态度?写这些内容对表现伽利略的精神有什么作用?

  4、读选文第⑷~⑺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所写的事情:

  ②学生和教授同伽利略对实验的不同态度:

  ③实验成功的意义:

  5、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这一“嘘”字和下文什么样的反应相照应?接着是“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个“难以相信的事情”指的又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6、伽利略用实验所证明的理论是:

  7、这几段文字在叙述中有描写,请举一个描写的例子,并说说其作用。

  检测板块

  1、文章主要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从中可以看出人物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

  2、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

  延伸板块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高峰)1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一般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2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3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4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5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1、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依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4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写法上有何特点?答: 。

  4、第5段中画线句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答: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a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

  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2. 运用艺术上的巧合,续写本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人性中的丑。

  1. 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

  2. 从人物性格品主题。 认识人性中的丑。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熟知内容,了解情节。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

  1. 快速浏览全文。

  2. 思考:本篇小说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与《麦琪的礼物》的相似之处。

  讨论后明确:

  1)运用巧合的手法。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尾声都即高潮。

  3. 激发想象。

  当萨沙再送烛台时,你认为医师想说什么?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

  小组讨论。

  明确:“天哪!我刚刚送走你前面送的!” “天哪!你怎么又来了!”

  “萨沙,你叫我说什么好呢!”之类包含第一反应的表达。

  当然,以不写出来为好。一是表明其骤然涌现的第一反应过于强烈,以致抑制了语言的表达。二是前述的多种原因使他觉得说不请楚,即使说了也没有用,舌头打住了。三是无须写出,读者也能感受到他瞬间的惊讶与不安,同时也给读者想象的自由和趣味。

  4. 烛台再次回到医师的手中,这合理吗?为什么?

  明确:合理。

  一方面,就文章而言,作者为了让这个烛台回到医师手中设了几处伏笔。在一开头,萨沙就声言自己的母亲是收购古董的商人,这为最后烛台被当作古董收购准备了条件。

  其次,萨沙在送礼的时候就为烛台只有一个而不是一对而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就萨沙母子而言,救子之恩、救己之情无以言表,母子俩人倍感激动,唯有用最好的东西来报答。铜烛台作为祖传之物,其贵重不言而喻,可遗憾的是只有一只,好事成双,当母子再遇铜烛台定会高价收回再送恩人。

  二、延伸。

  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作者,烛台还能再送下去吗?

  小组讨论,将本组的探讨结果写出来。

  提示:

  1. 烛台还能再送下去。一是从编写小说的角度来看,旧事重演是可能的,另外或许在礼物转送的过程中引起反思,会改变一些人世俗的看法,这也未尝不可。

  2. 烛台不能再送下去。一是从本小说精妙的环形结构,尾声即高潮的巧妙构思,结局是主题的总结性深化,结局引人遐想,趣味良多,不应再画蛇添足写下去。二是从世俗的现状将继续下去的角度,读者可以想象将出现的情况无须再作交代。三十医师或许意识到了烛台的价值,有了新的想法而不再送走了。

  三、知识拓展。

  1. 契诃夫的幽默之源。

  2. “契诃夫式的答非所问”。

  四、学以致用。

  请结合课文的结尾再续写一段话,想想医师会怎么处理这件艺术品。

  1. 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医师、律师等人的内心活动。

  2. 想象应合乎人物性格,体现小说主题。

  五、品味词句,体会本文的写作风格。

  1. “原来是这么一个玩意儿!”他大笑道,“啊,见他的'鬼,这是魔鬼才想得出的玩意儿!妙极了!迷人啊!你是从哪儿弄来这么一个可爱的东西的?”

  2. “大夫!”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开口说,“您想想我的高兴劲吧!说来也是您走运,我们总算个您的大烛台配成了对!……妈妈快活极了。……我是母亲的独根苗。……您救了我的命。……”

  3.萨沙由于满心感激而发抖,把一个大烛台放在医师面前。

  4. 化妆室一直充满兴奋的叫声和类似马嘶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文章写作风格:

  ①语言明快,朴素平淡,发人深省。

  ②情节生动,结构紧凑,短小精悍。

  六、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真正体味到了契诃夫小说的魅力,风格质朴,语言精练,篇幅简短,情节简单,不靠悬念吸引读者,但自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同学们有机会,应多读读契诃夫的作品。

  七、布置作业。

  运用艺术上的巧合,仿写一篇小小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精选)语文教案07-28

语文教案[经典]08-06

【精选】语文教案08-06

(精选)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精选】09-16

[经典]语文教案10-01

语文教案(精选)09-19

语文教案(精选)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