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时间:2024-03-28 08:56:4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大班教案常用[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教案常用[5篇]

大班教案 篇1

  一、选材原因

  《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编写的一个芭蕾舞剧,它的内容是根据霍夫曼《胡桃夹子与老鼠王》的故事改编的。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童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很适合让幼儿欣赏。之所以选择这个舞曲,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我给孩子播放动画片时,放到了一个胡桃夹子的片段动画片《特巴雷克舞曲》,当时孩子们有的拍着小手打着节奏,有的忍不住想跟着跳舞,让我感受到这段音乐强烈的感染力。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平时的活动中这类型、这种风格的音乐,孩子接触是比较少的。本着让孩子尽可能多的积累音乐素养,我设计了这节活动。

  二、活动前遇到的问题

  《特巴雷克舞曲》是一首节奏很快,比较抽象的乐曲。乐曲主要有4段,结构为ABCA式。乐曲的节奏点清晰、重拍鲜明。但怎样让孩子在欣赏、演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了解乐曲的结构及节奏特点师本节活动的一个重点。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打击乐演奏的经验,做为下学期的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该有怎样的提升,我们将其定位为双声部的合作演奏,并将此目标定位为活动中的难点。

  三、活动后思考

  ㈠有效策略

  ⒈情景贯穿

  在了解了《胡桃夹子》的故事后,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欣赏糖果王国人们跳舞的故事情境引导孩子们看舞蹈动作时感受音乐的结构特点;学舞蹈动作时感受不同乐段的节奏特点;帮小老鼠跳双人舞时,初步了解合奏的方法。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孩子探索打击乐活动。

  ⒉课件运用

  开始环节,将不同的舞姿用简笔画的方法记录并做入课件,提示幼儿在不同乐段可以做些什么动作;跟着音乐的节奏逐步出示图片,很好的帮助幼儿熟悉了不同的节奏型。

  此外,课件的运用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图谱的提示下,幼儿能够看着图谱,较清楚的演奏出这个活动。

  ⒊自主学习

  其一,是幼儿自主解析动作图谱,在图谱的提示下,幼儿自主尝试学做动作,并在用身体动作跳舞的过程中逐步的掌握节奏,使得节奏的掌握有趣且有效。其二,是给予幼儿自由练习的时间,在幼儿解析完节奏谱并为不同乐段配器后,给予幼儿一点时间,供幼儿自己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满足不同能力幼儿锻炼、表现得机会。

  ⒋乐器演奏方法的创新

  本次选择的乐器是铃鼓、串铃和钹,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演奏方法。铃鼓我们尝试在重拍处拍鼓面,弱拍处拨动铃鼓的铃片;串铃棒我们尝试重拍处敲击串铃,弱拍处晃动串铃。这样的演奏方法使得乐器与音乐的情绪、特点更加吻合。

  ⒌指挥提示

  教师对音乐的透彻的分析以及熟悉程度,能够在活动中更好的指导幼儿。在本节活动中在孩子对图谱已经比较熟悉的情况下,教师的指挥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家齐奏第一声部时,由于是新的演奏方法,教师尝试用模拟乐器的方法对不同乐段指挥,每个乐句结束前迅速的转头提示下个乐句需要演奏的孩子。而在两声部合作演奏时,教师尝试用两只手同时对两个声部不同的节奏型进行指挥,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两声部的`合奏。

  ㈡存在问题

  活动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⒈由于一节活动中融入的内容较多,如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孩子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不能很好的理解。在组织活动中我忽略了一个环节,没有帮助幼儿小结提升,让幼儿更清楚的感受音乐有四段,在接下来活动中讲到不同的段落,孩子们会出现不太明白的情况。

  ⒉最后一段为了表示音乐越来越强、越来越快,图谱中显现出的又密有多,不利于让孩子看清楚图谱。将图谱进行调整,将每个小节用加深背景的方法让孩子能够更清楚的看图谱。

  ⒊活动中由于教师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遇到突发情况的能力,出现每个环节都较快较肤浅的过渡过去的情况。对于孩子的一些回答没有深入的听听孩子的想法,主导性较强。可以多让孩子讲讲她们的想法,肯定孩子想法的基础上再进行提炼。

  ⒋本节活动中运用的音乐被放慢速度后,有杂音,导致音质变差。可以在孩子已经熟悉音乐旋律、节奏、配器方案后,尝试用原速的音乐进行演奏,更利于幼儿感受歌曲激进、有力的风格。

大班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旋律的欢快和优美

  2.感受音乐所包含的愉快情绪

  3.学唱歌去,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二.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 图片 钢琴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本次活动重点是让幼儿能够用准确的旋律唱出歌曲,并能够体会歌曲中愉快的情绪

  难点:幼儿能自己互动,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创编动作,这个对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需加以引导。

  四.活动方法

  1.直观法:通过播放音乐视频,直观的了解旋律、歌词

  2.示范法:在创编环节,通过一定示范动作的.方法,启发幼儿创编动作

  3.幼儿操作法:让幼儿用自己创编的动作,跟着歌曲旋律舞动。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你有没有见过妈妈笑的时候?

  幼:有

  师:你妈妈在什么时候会笑?

  幼:在开心的时候……

  师:那我们今天学一首很开心很快乐的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

  通过导入感受歌曲将会带来的愉快情绪

  (二)学唱歌曲

  1.听歌

  播放歌曲及视频,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词,并提问歌曲内容

  师:我们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

  幼:我听到了……

  教师对幼儿回答进行纠正,并出示图片对应歌词

  教师反复让幼儿熟悉歌词,为学唱做准备

  2.再听歌,巩固熟记歌词

  3.老师伴奏,幼儿学唱歌曲

  (三)创编动作,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

  师:我们大家现在都会唱这首歌了是不是,我想请小朋友自己创编动作表现歌曲?

  幼:好

  师:只要妈妈露笑脸,露呀露笑脸,我们讨论下用什么动作表现?

  通过讨论让幼儿展示动作每局歌词的动作,在会唱的同时,进一步熟记、巩固。同时能感受歌曲带来的愉悦的情绪。

大班教案 篇3

  一、活动课题:

  《我们都是好朋友》(大班音乐)

  二、设计意图: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教育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并具有初步的的环保意识。结合我市创建生态城市的工作要求,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从幼儿最感兴趣的动物朋友入手,设计了本次音乐活动。

  三、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初步学唱歌曲。

  2、探索看图理解记忆歌词,并模仿创编部分歌词。

  3、感受歌曲和谐快乐的情绪,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活动准备:

  1、动物图片、背景图、音乐。

  2、幼儿已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知道动物和我们人类是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五、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我运用图片直观地向幼儿展示,引导幼儿认真观察,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他们积极地思考。

  2、探究法: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探究环境,鼓励幼儿主动参与讨论、大胆进行猜测。

  3、多元激励法:我注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善于运用多种激励的方法,如语言赞美、发笑脸娃娃、摸摸孩子的头等,让孩子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

  六、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出主题。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可是有一群小动物却急急忙忙想要离开它们的家,这是为什么呢?

  2、教师出示《小动物搬家》图片,幼儿观察交流。

  3、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因为环境受到了污染,所以小动物的家园遭到了破坏,小动物们就会变得无家可归。

  (二)熟悉旋律,理解歌词。

  1、师:小动物看到自己的家园变成了这样,心里非常难过。听,它们在说什么呢?

  2、教师用小动物的语气说歌词,并逐一出示小动物的图片。小兔说:“请留一片绿草给我”;小鸟说:“请留一片蓝天给我”;小鱼说:“请留一片清泉给我”;大熊猫说:“请留一片森林给我”。它们齐声说:“我们都是好朋友,世界变得更美妙。”

  3、师:听到了吗?小动物们说的多好呀!它们多么希望自己拥有一个舒适、美好的生活空间啊!老师也把小动物的话编成了一首歌,歌名叫《我们都是好朋友》,老师把小动物希望的家园唱到了歌曲里。你们听……教师清唱歌曲。

  4、师:你听到什么了呢?(幼儿自由回答)

  5、师:老师用歌声把小动物们的家园唱出来了,你们看,这些美丽的地方是谁的家呢?(教师出示绿绿的小草、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森林、清清的河水背景图)现在请小朋友再来听一听这首歌曲,然后把小动物送回它们的家园,好吗?

  6、教师边弹琴边唱第二遍歌曲。

  7、师:谁愿意来送小动物回家?请个别幼儿上前,集体念歌词把动物图片送到相应的位置。

  8、师:刚才小朋友把小动物们送回家送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唱一唱。教师放音乐,幼儿集体学习歌曲。

  9、师:我们小朋友真棒!都把小动物送回到自己的家园了,那它们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呢?就让我们来唱一唱这首歌为它们庆祝一下吧!幼儿再次集体歌唱。

  10、师:真好听,小动物还想听小朋友唱这首歌呢,我们再来一遍,怎么样?幼儿集体歌唱。

  11、师:我们也是动物的好朋友,小动物们找到自己的家园了,那我们的心情怎么样呢?(快乐的)现在我们就用快乐的歌声把小动物的喜悦唱出来吧!

  12、分角色表演歌曲。师: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请第一组小朋友唱小兔,第二组小朋友唱小鸟,第三组小朋友唱小鱼,第四组小朋友唱大熊猫,最后两句集体唱。

  (三)创编歌词,拓展思维。

  1、师:在这些美丽的家园里,除了歌里唱的'这些小动物,还有很多的动物朋友呢!看,又来了一群小动物!教师出示动物图片。

  2、师:现在我们能不能将这些小动物编到歌曲里来唱一唱呢?幼儿看图完整地演唱歌曲一遍,体验成功后的快乐。

  3、师: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小动物,现在请小朋友也把它们唱到歌曲里去好吗?幼儿自由创编。

  4、请个别幼儿上前创编歌曲。

  (四)延伸:

  师:在自然界中,不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还有其他的,像花草呀、、树木呀、山水呀、微生物呀也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要保护它们,保护身边的环境,保护居住的地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相亲相爱生活在一起,我们的家园才会变得更美好!

  七、教学效果:

  这是一首大班环保歌曲,因为现在正在创建生态城市,所以我们平时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很多,如:组织幼儿进行“绿色”绘画、制作绿色展板、利用晨间谈话加强幼儿的环保意识等,因此幼儿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也比较多。在备课时,我就在想:如何将这节普通的音乐课上得跟人家不一样呢?最后我决定从情感入手,因为小动物是很受幼儿喜爱的,但是歌中的小动物却因为环境污染而失去了家园,所以活动中我决定要把孩子们对小动物的那种同情激发出来。事实证明,孩子们也是深深地沉浸在我创造的那种情感氛围之中,歌曲中小动物们的遭遇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其要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熟悉三拍子歌曲的旋律,学习看图谱用欢快、跳跃的方法演唱歌曲,表现小雨点的轻盈。

  2.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仿编"会跳舞的小雨点"落在不同物体上的歌词内容,并用一问一答对唱、领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3.体验小组合作仿编歌词、合作演唱带来的乐趣。

  4.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5.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一张;四张幼儿操作图谱;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练声

  T:小雨点还会发出怎样好听的声音?(哗啦哗啦、沙沙沙)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带幼儿练声。

  二、学唱歌曲

  1.T:小雨点又唱歌又跳舞,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教师边出示图谱,边示范演唱。

  歌曲里唱了什么?在图谱上是用什么标记来表示的?

  2.教师带幼儿一起有节奏地朗诵歌词(分声部)。

  3.演唱歌曲(分声部)小雨点从天空中落下来,心情是怎样的?我们应该用怎样好听的声音来演唱?(欢快、跳跃)前面4句歌词的后面都是什么?(滴答),在这里小雨点唱歌的声音像小水珠一样是弹出来的,我们试一试。(教师同时做动作来提醒幼儿。)

  三、仿编歌词

  1.T:小雨点会在那里跳舞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直接在图谱上画出"小雨点"落在那里的标记,并唱出来。(可以集体唱、个别唱)引导幼儿观察图谱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一句和第三句是问,第二句和第四句是回答。)

  T:这种一问一答的.歌曲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唱得更好听?

  教师引导幼儿用对唱、领唱的形式演唱。要求在对唱时幼儿能用眼神互相交流。

  2.幼儿分组仿编歌词,并把仿编的内容画下来。

  分组上来用领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一起给歌曲起一个名字。

  四、韵律活动《小雨和花》

  T:小雨点喜欢在花朵上跳舞,哪一组愿意来做花朵?花朵是这样的?。小雨点听着音乐一个乐句找一朵花。(幼儿两两合作进行韵律活动)

  教学反思:

  歌曲《会跳舞的小雨点》是一首比较动听、简单的歌曲,但要唱好它也不容易,有时老师唱着也会走调,如何引导孩子用各种方式来演唱歌曲,是我们所要考虑的。

  一、利用图谱记忆、仿编歌词。

  在这个活动中,记忆歌词孩子们基本上没有花多少时间,因为有形象的图谱的帮助,教师示范唱一遍后,孩子们基本上把歌词记住了。在仿编部分,幼儿说出答案如"花朵",我便直接把花朵画在了图谱上,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图谱的变化,知道一问一答的歌曲用对唱的方式来演唱,同时为幼儿仿编提供了示范,为幼儿演唱提供了帮助。

  二、把幼儿作为歌唱活动的主体。

  幼儿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在音乐活动中,我充分地做到了这一点。不管是前面的练声活动还是后面的仿编活动,我都是引导幼儿说,再去实现,如:"小雨点从天空中落下来,声音会怎样?"幼儿说:"声音从高到低。"然后我又指挥着孩子们这样唱一唱。在分声部对唱时,我又问:"一问一答的歌曲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演唱?"孩子们说:"老师问,我们答。"又有小朋友说:"一半小朋友问,一半小朋友答。"我顺应孩子们的意愿都试了试。而在分组仿编活动中,孩子们更是活动的小主人,他们一起商量"小雨点还会在那里跳舞",并画下来,然后自己分组跟着琴声唱了起来。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准备

  小图书、大图书、问题板等。

  活动目标

  喜欢探究,愿意问为什么。

  梳理和巩固对动物外形特征的正确认识,理解它们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活动过程

  一、找找“为什么”

  1.(出示图书)孩子们,还记得这本书吗?书名叫《为什么》,里面藏着一些关于动物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书里到底问了哪些为什么,好吗?

  2.说出自己找到的“为什么”(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出示动物,并将问题呈现出来)。把你找到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二、想想“为什么”

  1.想想、议议“为什么”

  孩子们,在这些问题中,你知道哪个问题的答案,并告诉大家。

  预设可能的讨论路径:

  路径一:从长颈鹿、大象入手。

  (1)从长颈鹿入手:为什么长颈鹿有很长的脖子(鼓励孩子大胆说出不同的答案)?

  如孩子能说出长颈鹿脖子长的正确理由时,给孩子看科学家的答案,引发孩子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从大象入手: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大象有嘴巴,为什么还需要用鼻子来吃树上的香蕉和喝地上的水(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大象脖子短、腿粗短的特点)?

  [体验]如果没有那根长鼻子,大象会面临什么(让孩子们学做没有鼻子的大象,并尝试摘树上的香蕉,从而体会长鼻子对于大象生存的重要性)?

  大象会用这根灵巧的鼻子做什么(鼓励孩子说出大象鼻子的多种用途)?

  [过渡问题]还有谁也像长颈鹿、大象一样,长得很特别,是为了吃到食物、不饿肚子?

  路径二:从斑马入手

  (1)为什么斑马身上要有黑白条纹(鼓励孩子大胆说出答案)?

  (2)(邀请孩子们看斑马在草原上生活的照片)黑白色在草原上很明显,怎么能保护自己呢(引导孩子讨论分析)?让孩子谈谈盯着看斑马花纹后的感觉。

  [体验]我们来做狮子吧,草原上烈日当头,在旁边紧盯不舍的狮子目不转睛地看着成群奔跑的斑马群时会发生什么事(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小结及过渡]用皮毛的颜色来保护自己真是聪明的办法,像这样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保护自己的动物还有谁?

  路径三:从蜗牛入手

  (1)为什么蜗牛身上要“背”座大房子(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出示图片来完善答案)?

  (2)看来背着走的房子真是个好东西,好东西要拿来跟大家分享,把“房子”送给谁呢?送给狮子、送给长颈鹿(让孩子自由选择动物“背房子”,并尝试考虑合理性)……

  (3)凶猛的狮子不需要房子保护,长颈鹿个子很大也不需要房子保护,为什么唯独蜗牛离不开这坚硬的小壳呢(蜗牛个子小、身体软)?

  (4)还有哪些软体动物也是用背着壳的办法来保护自己的'?

  路径四:从骆驼入手

  (1)为什么骆驼背上要有驼峰(看视频验证答案)?

  (2)驼峰里面藏了什么?里面的东西能供使用多长时间(鼓励孩子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并回答)?

  2.梳理小结“为什么”的原因

  教师呈现梳理板:边出示六个动物的外形特征,边进行梳理和总结。

  每一种动物都有奇特的外形:有的有长长的鼻子,有的有长长的脖子,这是为了吃到食物;有的有坚硬的外壳,有的有刺眼的皮毛,有的有威风的鬃毛,这都是为了保护自己;骆驼有驼峰是为了适应环境吃到食物、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适应自己生活的环境,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

  三、看看“为什么”

  孩子们,《为什么》里还有很多你知道或者还不知道的“为什么”,还有许多你想知道的问题答案,我们回教室再去找找问题、看看答案,好吗?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大班教案10-02

【经典】大班教案08-20

(经典)大班教案08-22

大班教案【经典】08-17

(经典)大班教案08-29

大班教案(精选)08-29

[经典]大班教案07-26

大班教案【精选】09-20

大班教案[精选]09-17

[精选]大班教案08-18